CN207131787U - 一种防尘装置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尘装置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31787U
CN207131787U CN201721097186.2U CN201721097186U CN207131787U CN 207131787 U CN207131787 U CN 207131787U CN 201721097186 U CN201721097186 U CN 201721097186U CN 207131787 U CN207131787 U CN 2071317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bsorber
connecting portion
telescopic shock
dust guard
rack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9718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广川
王炜强
曹广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Group ORV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9718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317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317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317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尘装置及汽车,该防尘装置包括筒式减震器防尘罩、筒式减震器储油筒及防护套支架,其中:筒式减震器防尘罩包括防护罩本体,及设于防护罩本体两端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且筒式减震器防尘罩还设有贯穿防护罩本体、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的容置腔,并在第一连接部一侧形成有第一开口,在第二连接部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防护套支架包括筒状结构的支架本体,及自支架本体一侧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翻边,翻边在轴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与第二面,第一面与筒式减震器储油筒固定连接,第二面与第一开口抵接,支架本体嵌设在容置腔内。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外界的干扰物进入到筒式减震器防尘罩内部。

Description

一种防尘装置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尘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筒式减震器防尘罩主要用来保护减震器活塞杆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比如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扬起的沙石会损坏筒式减震器活塞杆,从而容易导致整个减震器失效。
目前,为了防止减震器在工作的过程中,筒式减震器防尘罩与减震器活塞杆之间发生干涉的现象,一般是通过将筒式减震器防尘罩的下端设计成圆柱形结构,且在其下端的内表面与筒式减震器的储油筒外表面的圆周设置有间隙。由于存在间隙,致使这种筒式减震器防尘罩不能完全密封减震器活塞杆,因此很难消除减震器活塞杆与外界沙石接触的风险,进而容易造成减震器出现故障。可见,现有的筒式减震器防尘罩存在很难消除减震器活塞杆与外界干扰物接触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尘装置及汽车,以解决现有的筒式减震器防尘罩存在很难消除减震器活塞杆与外界干扰物接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尘装置,包括筒式减震器防尘罩、筒式减震器储油筒及防护套支架,其中:
所述筒式减震器防尘罩包括防护罩本体,及设于所述防护罩本体两端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筒式减震器防尘罩还设有贯穿所述防护罩本体、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容置腔,并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形成有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
所述防护套支架包括筒状结构的支架本体,及自所述支架本体一侧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翻边,所述翻边在轴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与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筒式减震器储油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开口抵接,所述支架本体嵌设在所述容置腔内。
可选的,所述支架本体上沿所述支架本体径向向外设有至少一个卡爪,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收容所述卡爪的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支架本体通过所述卡爪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卡接。
可选的,所述卡爪的数量为四个。
可选的,所述卡爪与所述支架本体一体成型。
可选的,所述卡爪与所述支架本体焊接。
可选的,所述筒式减震器储油筒与所述第一面焊接。
可选的,所述防尘装置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防尘装置还包括第一衬套与第二衬套,其中,所述第一衬套与所述筒式减震器储油筒远离所述第一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衬套与所述端盖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防尘装置。
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尘装置包括筒式减震器防尘罩、筒式减震器储油筒及防护套支架,其中:所述筒式减震器防尘罩包括防护罩本体,及设于所述防护罩本体两端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筒式减震器防尘罩还设有贯穿所述防护罩本体、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容置腔,并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形成有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所述防护套支架包括筒状结构的支架本体,及自所述支架本体一侧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翻边,所述翻边在轴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与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筒式减震器储油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开口抵接,所述支架本体嵌设在所述容置腔内。这样,通过将防护套支架的翻边与筒式减震器储油筒固定连接,并且通过将筒状结构的支架本体嵌设在在筒式减震器防尘罩的容置腔内,可以有效避免外界的干扰物通过筒式减震器防尘罩与筒式减震器储油筒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筒式减震器防尘罩内部,进而影响减震器活塞杆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I区域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配有端盖的筒式减震器防尘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护套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I区域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配有端盖的筒式减震器防尘罩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护套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尘装置100,包括筒式减震器防尘罩10、筒式减震器储油筒20及防护套支架30,其中:
所述筒式减震器防尘罩10包括防护罩本体11,及设于所述防护罩本体11两端的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13,且所述筒式减震器防尘罩10还设有贯穿所述防护罩本体11、所述第一连接部12及所述第二连接部13的容置腔,并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2一侧形成有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二连接部13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
所述防护套支架30包括筒状结构的支架本体31,及自所述支架本体31一侧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翻边32,所述翻边32在轴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与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筒式减震器储油筒2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开口抵接,所述支架本体31嵌设在所述容置腔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筒式减震器防尘罩10里面可以装配减震器活塞杆,为方便装配在筒式减震器防尘罩10里面的减震器活塞杆运动,筒式减震器防尘罩10的防护罩本体11可以设置成波纹状,使防护罩本体11可以跟随减震器活塞杆做活塞运动。通过一防护套支架30将筒式减震器防尘罩10与筒式减震器储油筒20连接起来,其中,防护套支架30的翻边与筒式减震器储油筒20固定连接;防护套支架30的支架本体31为筒状结构,并可嵌设在筒式减震器防尘罩10的容置腔内,实现防护套支架30与筒式减震器防尘罩10的固定连接。
这样,通过将防护套支架30的翻边32与筒式减震器储油筒20固定连接,并且通过将筒状结构的支架本体31嵌设在在筒式减震器防尘罩10的容置腔内,可以有效避免外界的干扰物(比如沙石)通过筒式减震器防尘罩10与筒式减震器储油筒20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筒式减震器防尘罩10内部,进而影响减震器活塞杆的使用性能。
可选的,所述支架本体31上沿所述支架本体31径向向外设有至少一个卡爪311,所述第一连接部12设有收容所述卡爪311的容置槽121,且所述容置槽121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支架本体31通过所述卡爪311容置于所述容置槽121内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卡接。
本实施方式中,卡爪311与支架本体31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通过在支架本体31上设置卡爪311,且在第一连接部12上设置容置卡爪311的容置槽121,并通过将卡爪311容置于容置槽121内,实现支架本体31与第一连接部12的卡接,相对于将支架本体31嵌设与容置腔内,可以提高支架本体31与第一连接部12之间连接强度及连接的稳定性。
其中,卡爪311的数量优选为4个,并且沿筒状结构的支架本体31的周向等距分布,这样通过设置多个卡爪311可以进一步加强支架本体31与第一连接部12之间连接强度及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筒式减震器储油筒20与所述第一面焊接。
本实施方式中,在筒式减震器储油筒20与防护套支架30的连接过程中,可以先将筒式减震器储油筒20用于与防护套支架30连接的端部,部分置于筒状防护套支架30的筒身内,并在翻边32的第一面与筒式减震器储油筒20的周向表面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筒式减震器储油筒20与防护套支架30的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防尘装置100还包括端盖40,所述端盖40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3固定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端盖40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与第二连接部13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二连接部13固定连接,还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第二连接部13固定连接。
可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防尘装置100还包括第一衬套50与第二衬套60,其中,所述第一衬套50与所述筒式减震器储油筒20远离所述第一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衬套60与所述端盖40固定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衬套50用于与第一待安装部连接,第二衬套60用于与第二待安装部连接,通过这种连接方式,以便将防尘装置100安装到待安装位置,实现减震器的防尘功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防尘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该汽车是包括上述防尘装置的汽车,且上述防尘装置实施例的实现方式同样适用于该汽车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式减震器防尘罩、筒式减震器储油筒及防护套支架,其中:
所述筒式减震器防尘罩包括防护罩本体,及设于所述防护罩本体两端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筒式减震器防尘罩还设有贯穿所述防护罩本体、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容置腔,并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形成有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
所述防护套支架包括筒状结构的支架本体,及自所述支架本体一侧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翻边,所述翻边在轴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与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筒式减震器储油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开口抵接,所述支架本体嵌设在所述容置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上沿所述支架本体径向向外设有至少一个卡爪,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收容所述卡爪的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支架本体通过所述卡爪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的数量为四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与所述支架本体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与所述支架本体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式减震器储油筒与所述第一面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尘装置,所述防尘装置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装置还包括第一衬套与第二衬套,其中,所述第一衬套与所述筒式减震器储油筒远离所述第一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衬套与所述端盖固定连接。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尘装置。
CN201721097186.2U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防尘装置及汽车 Active CN2071317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97186.2U CN207131787U (zh)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防尘装置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97186.2U CN207131787U (zh)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防尘装置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31787U true CN207131787U (zh) 2018-03-23

Family

ID=61636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97186.2U Active CN207131787U (zh)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防尘装置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317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851118A (en) Fuel filter for motor vehicle
CN104246286B (zh) 缓冲器
EP2927543B1 (en) Seal member and front fork provided with seal member
CN207131787U (zh) 一种防尘装置及汽车
CN104185745A (zh) 缓冲器
CN203926579U (zh) 一种减振器及麦弗逊悬架
US9874262B2 (en) Protective device for a shock absorber
CN202418401U (zh) 一种减震器顶端部件的装配结构
CN107671895A (zh) 一种多段式机械臂保护外壳
CN205605722U (zh) 一种减震器组件及其防尘罩
CN103264967A (zh) 排绳装置及具有其的塔式起重机
CN109469704A (zh) 倒置式前减震器
CN108820191A (zh) 用于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的起落架减震结构及起落架
CN207328426U (zh) 汽车真空泵减震装置及电动汽车
KR102175261B1 (ko) 전륜 스트럿 마운팅 유닛 및 이를 적용한 차량
CN104279260B (zh) 减振器及设有该减振器的车辆
CN208295028U (zh) 一种减振器的防护装置及汽车
CN205344766U (zh)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防尘罩
CN214838079U (zh) 一种减振器
CN206336085U (zh) 一种减振器固定支架及汽车
CN207848289U (zh) 一种汽车减震器防尘罩
CN205705982U (zh) 一种汽车一代轮毂轴承外侧的防水结构
CN214788754U (zh) 减振器的防尘组件
CN209587026U (zh) 一种新型防尘罩定位卡圈
CN219432782U (zh) 注油管保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01

Address after: 100130 Zhaofe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Zhaofeng industrial base Tongxin Road No. 1

Patentee after: BAIC GROUP ORV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300, 99, Shuanghe Avenue, Renhe Town, Beijing, Shunyi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UTOMOBILE RESEARCH GENERAL INSTITUT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