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造废砂再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废砂再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铸造废砂再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的发展也非常快速,对于有色金属、铁和钢的铸件需求量随之增加,我国的铸件产量也逐步增多,目前我国铸件年产量总数已位居世界前列,而有色金属、铁和钢的铸件多数使用砂型铸造的方法进行铸造,这种铸造方式在将有色金属、铁和钢铸造为成型的铸件后会产生大量的废砂,这些废砂上面都附着有失效或未失效的粘结剂包覆膜,不能够直接用于进行二次铸造铸件,目前除了少量废砂再生回用外,大部分的废砂一般都被直接丢弃,不但造成了有限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生存危机。因此,对于铸型制造后产生的大量废砂的处理和利用已经被提上了日程,将废砂表面附着的失效或未失效的粘结剂包覆膜去除,使废砂成为可以重新使用的再生砂,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目前使用的旧砂再生机往往只通过简单的振动摩擦脱除包覆膜,碰撞频率低,脱除效果不好,废砂回收效率低,远远不能满足生产上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砂表面粘结剂包覆膜去除效果好、废砂回收率高的铸造废砂再生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铸造废砂再生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料装置、研磨装置、筛分装置、以及收集装置,研磨装置包括筒体、在筒体内沿筒体轴线水平布置的无轴螺旋输送叶片、以及位于筒体外与筒体内腔连通的用于由研磨装置的进料口向出料口方向送风的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包括与筒体内腔连通且相对于筒体轴线倾斜布置的进气管、以及与进气管连通的吹风机。
进一步的,进料装置包括固定漏斗、以及半插入固定漏斗的振动漏斗,其中:振动漏斗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一过滤网,固定漏斗通过送料管与研磨装置的进料口连通。
进一步的,进料装置的振动漏斗包括位于固定漏斗两侧与研磨装置的筒体的顶面固定连接且竖直平行布置的两支撑板、两支撑板顶部内侧水平且相对设置的若干拉伸弹簧、固定连接在若干拉伸弹簧之间的斗体、位于斗体顶部外侧与斗体固定连接的环形限位环、以及位于限位环下方与斗体外侧壁固定连接的振动电机,其中,斗体半插入固定漏斗,第一过滤网固定设置在斗体的底部。
进一步的,筛分装置包括位于研磨装置的出料口下方的振动筛板、以及设置在振动筛板下方的集尘箱,振动筛板倾斜设置并延伸至收集装置。
进一步的,收集装置包括箱体、用于封闭箱体上部开口的盖体、位于盖体顶面贯穿连通箱体内腔的用于盛接筛分装置筛分后的废砂的接料斗、设置于盖体上且插入箱体内腔的用于搅拌箱体内废砂的搅拌装置、位于箱体内且位于搅拌装置下方的第二过滤网、贯穿盖体与箱体内腔连通的进水管、以及位于箱体下部贯穿箱体箱壁的出水管。
进一步的,研磨装置的筒体的内壁以及无轴螺旋输送叶片的表面均贴附有磨砂层。
进一步的,研磨装置的筒体的一端设置有驱动无轴螺旋输送叶片旋转的驱动机构。
进一步的,进气管相对于筒体轴线呈3°~30°倾斜设置。
进一步的,研磨装置的筒体的筒壁内镶嵌有加热电阻丝。
进一步的,研磨装置的筒体的外壁贴附有隔热层,隔热层的材料为气凝胶毡。
本实用新型的铸造废砂再生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铸造废砂再生装置通过送风装置送风,气动吹送废砂由进料口方向向出料口方向翻滚移动,使得翻滚移动过程中废砂与废砂之间以及废砂与无轴螺旋输送叶片之间不断碰撞摩擦,继而将废砂表面的包覆膜去除;翻滚移动明显提高了废砂与废砂之间以及废砂与无轴螺旋输送叶片之间的碰撞频率,使得废砂表面的包覆膜去除效果更好、且去除更快速;另外,无轴螺旋输送叶片与废砂的接触面积更大。
2、本实用新型的进料装置设置有振动漏斗,振动漏斗可以初次对废砂进行筛分,将大块石子筛出;另外,还可以将凝结成块的废砂通过振动使其散开,提高了废砂的处理质量。
3、本实用新型的收集装置为水洗搅拌收集装置,能够对筛分装置振动筛分后的废砂进一步通过水洗搅拌除去废砂表面的灰尘,因此提高了回收的废砂的质量。
4、本实用新型的研磨装置,当通过气动吹送废砂翻滚移动时,若在筒体内部出现卡料现象,可开启驱动无轴螺旋输送叶片旋转的驱动机构,通过无轴螺旋输送叶片的旋转一边推送卡在筒体内的废砂,一边对废砂进行研磨,安全性能更高;另外,无轴螺旋输送叶片重量轻,运行更加平稳。
5、本实用新型合理设置进气管相对于筒体轴线的倾斜角度,从而保证了废砂可以顺畅并以翻滚状态不断由进料口方向向出料口方向移动。
6、本实用新型的研磨装置的筒体的筒壁内镶嵌有加热电阻丝,能够不断对筒体内的废砂进行加热,高温状态的废砂其表面的包覆膜更容易去除。
7、本实用新型的铸造废砂再生装置结构简单、运转高效、废砂回收率高、且回收的废砂质量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铸造废砂再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振动筛板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的B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C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1-进料装置、11-固定漏斗、12-第一过滤网、13-振动漏斗、131-支撑板、132-拉伸弹簧、133-斗体、134-限位环、135-振动电机、21-筒体、211-加热电阻丝、22-无轴螺旋输送叶片、231-进气管、232-吹风机、24-磨砂层、25-进料口、26-出料口、3-筛分装置、31-振动筛板、32-集尘箱、41-箱体、42-盖体、43-接料斗、44-搅拌装置、45-第二过滤网、46-进水管、47-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2、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铸造废砂再生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料装置1、研磨装置、筛分装置3、以及收集装置,进料装置1用于实现废砂向研磨装置的不断送料;研磨装置用于实现废砂的不断碰撞摩擦/研磨,以除去废砂表面包覆膜;筛分装置3用于对研磨装置研磨完毕后的废砂进行筛分,以除去废砂中的灰尘及杂质;收集装置用于实现经筛分装置3筛分后的废砂的进一步水洗、除尘以及收集;废砂依次经进料、研磨、筛分、以及收集,从而实现了废砂的回收再利用。本实用新型中的进料装置1、筛分装置3、以及收集装置的具体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设计,只要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进料装置1、筛分装置3、以及收集装置的上述功能的各种结构的进料装置、筛分装置、以及收集装置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研磨装置包括筒体21、在筒体21内沿筒体21轴线水平布置的无轴螺旋输送叶片22、以及位于筒体21外与筒体21内腔连通的用于由研磨装置的进料口25向出料口26方向送风的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包括与筒体21内腔连通且相对于筒体21轴线倾斜布置的进气管231、以及与进气管231连通的吹风机232。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可以相对于筒体21轴线呈一定的角度倾斜布置于筒体21的上方、下方、左方、以及右方,优选的,沿筒体21周向每隔120°布置一排,共布置三排;本实用新型对进气管231与吹风机232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具体的,废砂经研磨装置的进料口25进入筒体21内腔后,在送风装置送入筒体21内腔的强风的作用下由进料口25方向向出料口26方向不断翻滚移动,在翻滚移动过程中废砂与废砂之间以及废砂与无轴螺旋输送叶片22之间不断碰撞摩擦,继而将废砂表面的包覆膜去除;翻滚移动明显提高了废砂与废砂之间以及废砂与无轴螺旋输送叶片22之间的碰撞频率,使得废砂表面的包覆膜去除效果更好;另外,无轴螺旋输送叶片22与废砂接触面积更大,使得废砂表面包覆膜去除的更快,铸造废砂再生装置的运行效率更高。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研磨装置的筒体21的内壁以及无轴螺旋输送叶片22的表面均贴附有磨砂层24,从而增大了废砂与筒体21内壁以及无轴螺旋输送叶片22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废砂表面的包覆膜去除更快速、且去除效果更好。优选的,磨砂层24的厚度为1cm~2cm。
进一步的,研磨装置的筒体21的一端设置有驱动无轴螺旋输送叶片22旋转的驱动机构。当通过气动吹送废砂翻滚移动时,在筒体21内部若出现卡料现象,可开启驱动无轴螺旋输送叶片22旋转的驱动机构,通过无轴螺旋输送叶片22的旋转一边推送卡在筒体21内的废砂继续移动,一边对废砂进行研磨,安全性能更高。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该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筒体21内右端且与无轴螺旋输送叶片22固定连接的圆形固定板、以及设置在筒体21外且驱动端穿入到筒体21内与圆形固定板固定连接的电机,当出现卡料现象时,开启电机,以驱动圆形固定板旋转,继而驱动无轴螺旋输送叶片22旋转。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5所示,进气管231相对于筒体21轴线呈3°~30°倾斜设置。通过合理设置进气管231相对于筒体21轴线的倾斜角度,从而保证了废砂可以顺畅并以翻滚状态不断由进料口25方向向出料口26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研磨装置的筒体21的筒壁内镶嵌有加热电阻丝211,能够不断对筒体21内的废砂进行加热,这样高温状态的废砂其表面的包覆膜更容易去除。
进一步的,研磨装置的筒体21的外壁贴附有隔热层,优选的,隔热层的材料为气凝胶毡。隔热层既具有对筒体21内部保温的作用,又具有防止意外烫伤工作人员的作用。
进一步的,吹风机232与进气管231之间还设置有空气预热器,从而保证了送风装置送入研磨装置筒体21内腔的强风为热风,避免了冷风推送所引起的废砂温度的降低,使得研磨装置内的废砂始终处于高温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铸造废砂再生装置的一些实施例中,对进料装置1的结构进行了单独设计,如图1、图4所示,进料装置1包括固定漏斗11、以及半插入固定漏斗11的振动漏斗13,其中:振动漏斗13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一过滤网12,固定漏斗11通过送料管与研磨装置的进料口25连通。具体的,振动漏斗13可以振动,因此废砂可以首先经振动漏斗13的第一过滤网12进行初次振动筛分除去废砂中的石子等杂质,并且凝结成块的废砂也可以在第一过滤网12上振动散开后再一缕缕流入固定漏斗11,而后固定漏斗11再将废砂送入研磨装置进行研磨,从而提高了废砂的处理质量。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进料装置1的振动漏斗13包括位于固定漏斗11两侧与研磨装置的筒体21的顶面固定连接且竖直平行布置的两支撑板131、在两支撑板131顶部内侧水平且相对设置的若干拉伸弹簧132、固定连接在若干拉伸弹簧132之间的斗体133、位于斗体133顶部外侧与斗体133固定连接的环形限位环134、以及位于限位环134下方与斗体133外侧壁固定连接的振动电机,其中,斗体133半插入固定漏斗11,第一过滤网12固定设置在斗体133的底部。具体的,两支撑板131主要用于承载安装拉伸弹簧132、斗体133、振动电机等,两支撑板131优选的为两块平板,底面呈与研磨装置的筒体21外壁可以贴合的凹弧状,可以通过螺栓、螺钉、焊接等方式与筒体21顶面固定;斗体133的外形与固定漏斗11的外形一致,便于斗体133在固定漏斗11内半插入上下振动;多个拉伸弹簧132不仅对斗体133具有支撑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环形限位环134的设置保证了斗体133不会脱离原有位置,能够始终保持正常振动工作;第一过滤网12的孔隙应该保证废砂可以顺畅的流过,而石子等大块杂物可以被拦截。
在本实用新型的铸造废砂再生装置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筛分装置3包括位于研磨装置的出料口26下方的振动筛板31、以及设置在振动筛板31下方的集尘箱32,振动筛板31倾斜设置并延伸至收集装置。振动筛板31用于对研磨装置研磨完毕后的废砂进行振动筛分,以除去废砂中的灰尘及杂质,废砂中的灰尘及杂质滤过振动筛板31落入集尘箱32内,筛分完毕后的废砂沿振动筛板31的倾斜方向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入收集装置。优选的,振动筛板31的废砂的流出端为如图3所示的三角形缩口状,使得废砂流出时更为集中,可以更好的落入收集装置,另外,三角形缩口状两侧设置有挡板,以避免废砂流出时溢出且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铸造废砂再生装置的一些实施例中,收集装置包括箱体41、用于封闭箱体41上部开口的盖体42、位于盖体42顶面贯穿连通箱体41内腔的用于盛接筛分装置3筛分后的废砂的接料斗43、设置于盖体42上且插入箱体41内腔的用于搅拌箱体41内废砂的搅拌装置44、位于箱体41内且位于搅拌装置44下方的第二过滤网45、贯穿盖体42与箱体41内腔连通的进水管46、以及位于箱体41下部贯穿箱体41箱壁的出水管47。具体的,进水管46不断的向箱体41的内腔供水,经筛分装置3筛分后进入箱体41内腔的废砂落至第二过滤网45上,搅拌装置44不断对箱体41内的废砂进行水洗搅拌,从而进一步除去废砂表面的灰尘,废砂水洗后产生的污水经出水管47排出,清洗后的废砂则留在第二过滤网45上,通过打开盖体42可将清洗后的废砂取出。优选的,盖体42与箱体4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搅拌装置44可以为如图1所示的搅拌装置,其中,搅拌耙处于箱体41内腔中,驱动搅拌耙的电机固定设置在盖体42的顶面上。
下面,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的铸造废砂再生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一下简要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铸造废砂再生装置工作时,首先依次开启振动漏斗13的振动电机、吹风机232电源、加热电阻丝211电源、振动筛板31的振动电源、以及搅拌装置44电源,并打开收集装置的进水管46向箱体41内腔供水;将废砂倒入振动漏斗13内进行初次振动筛分后,再经固定漏斗11送入研磨装置内进行加热、气体推送、以及研磨脱除废砂表面包覆膜;当废砂在研磨装置内出现卡料现象时,可通过开启驱动无轴螺旋输送叶片22旋转的驱动机构的电源,通过无轴螺旋输送叶片22的旋转进行废砂推送研磨;经研磨装置研磨完毕后的废砂通过出料口26落至筛分装置3的振动筛板31上进行振动筛分;筛分装置3振动筛分完毕后的废砂通过接料斗43流入收集装置的箱体41内,在搅拌装置44的作用下进行水洗搅拌,产生的污水经出水管47排出,清洗后的废砂则留在第二过滤网45上,通过开启箱体41顶部的盖体42取出,从而实现了废砂的回收利用;废砂处理完毕后关闭各电机、吹风机232、各装置电源、并停止供水。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