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21674U - 纱端捕捉装置、接头台车以及纺织机 - Google Patents

纱端捕捉装置、接头台车以及纺织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21674U
CN207121674U CN201720887775.4U CN201720887775U CN207121674U CN 207121674 U CN207121674 U CN 207121674U CN 201720887775 U CN201720887775 U CN 201720887775U CN 207121674 U CN207121674 U CN 2071216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end
cartridge
bore
trap setting
s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877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丰田贵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216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216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纱端捕捉装置、接头台车以及纺织机。吸管(27)吸引并捕捉纱线(Y)的纱端(Ya)。吸管(27)具备:吸入部件(71),其形成有吸入纱端(Ya)的吸入通道(77);筒状部件(73),其具有筒孔(88)并配置为该筒孔(88)与吸入通道(77)的吸入口(78)连通;以及按压部件(74),其将筒状部件(73)相对于吸入部件(71)按压并固定。筒状部件(73)的硬度高于吸入部件(71)的硬度。

Description

纱端捕捉装置、接头台车以及纺织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纱端捕捉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精纺机等纤维机械中,有时会搭载吸引并捕捉纱线的纱端的纱端捕捉装置(例如,日本特开2011-38225号公报)。这样的纱端捕捉装置具备形成有吸入纱端的吸入通道的吸入部件。
在上述纱端捕捉装置中,在吸引并捕捉纱端时,有时纱线会与吸入部件的吸入通道的吸入口侧(以下亦称为“口周边”)摩擦。
因为纱线持续通过相同的纱道,所以容易局部性地产生该纱线摩擦。因此,有可能吸入部件的口周边局部性磨损,而导致纱端捕捉部件难以持续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实现持续使用的纱端捕捉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纱端捕捉装置是吸引并捕捉纱线的纱端的纱端捕捉装置,具备:吸入部件,其形成有吸入纱端的吸入通道;筒状部件,其具有筒孔,并配置为该筒孔与吸入通道的纱端的吸入口连通;以及按压部件,其将筒状部件相对于吸入部件按压并固定,筒状部件的硬度高于吸入部件的硬度。
在该纱端捕捉装置中,能够通过筒状部件抑制纱线与吸入部件的口周边摩擦,能够抑制吸入部件的口周边的磨损。筒状部件的硬度高于吸入部件,因此能够减少纱线摩擦的磨损量。在筒状部件局部性磨损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拆下按压部件,变更例如筒状部件的安装角度(周向的位置),从而能够持续使用该筒状部件。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对纱端捕捉装置的持续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端捕捉装置中,筒状部件的筒孔的内径可以为吸入通道的吸入口的内径以下。由此,容易使纱线接触筒状部件,从而更加能够抑制纱线与吸入部件的口周边摩擦。
本实用新型的纱端捕捉装置是吸引并捕捉纱线的纱端的纱端捕捉装置,具备:吸入部件,其形成有吸入纱端的吸入通道;和筒状部件,其具有筒孔,并配置为该筒孔与吸入通道的纱端的吸入口连通,筒状部件的筒孔的内径为吸入通道的吸入口的内径以下。
在该纱端捕捉装置中,能够通过筒状部件抑制纱线与吸入部件的口周边摩擦,从而抑制吸入部件的口周边的磨损。特别是,因为筒状部件的筒孔的内径为吸入通道的吸入口的内径以下,因此容易使纱线与筒状部件接触,从而更加能够抑制纱线与吸入部件的口周边摩擦。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对纱端捕捉装置的持续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端捕捉装置中,筒状部件的硬度高于吸入部件的硬度。采用该结构,能够减少纱线摩擦的磨损量。
本实用新型的纱端捕捉装置可以具备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将筒状部件相对于吸入部件按压并固定。采用该结构,在筒状部件局部性磨损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拆下按压部件,变更例如筒状部件的安装角度,从而持续使用该筒状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纱端捕捉装置可以具备收容吸入部件的外壳,按压部件可自由拆装地安装于外壳,并与吸入部件协作夹持筒状部件。采用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实现对筒状部件的安装角度的变更。
本实用新型的纱端捕捉装置可以具备筒状的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配置于筒状部件的与吸入口侧相反一侧,并具有引导纱端的筒孔,引导部件的筒孔的内径大于筒状部件的筒孔的内径。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引导部件引导纱端,并且引导部件的筒孔的内径大于筒状部件,因此能够确保吸入通道的空气的流动。
本实用新型的纱端捕捉装置可以具备筒状的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配置于筒状部件的与吸入口侧相反一侧,并具有引导纱端的筒孔,引导部件的筒孔的内径大于筒状部件的筒孔的内径,引导部件与筒状部件或者按压部件一体化。采用该结构,能够使纱端捕捉装置的组装变得容易。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端捕捉装置中,可以是吸入通道和筒孔都形成为直线状且形成为截面圆形状,并被同轴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端捕捉装置中,可以是吸入通道具有:第一通道,其包含吸入口;第二通道,其经由台阶与第一通道连续,并且内径大于第一通道的内径。采用该结构,有效地发挥抑制纱线与吸入部件的口周边摩擦的上述作用效果。即,在吸入通道存在台阶,第一通道窄于第二通道的情况下,虽然担心有可能纱线容易与吸入部件的口周边摩擦,但能够通过筒状部件抑制纱线与吸入部件的口周边摩擦。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端捕捉装置中,可以在吸入通道形成有向捕捉到的纱端喷射加捻的压缩空气的喷射孔。采用该结构,能够一边捕捉纱端一边对该纱端加捻。
本实用新型的纱端捕捉装置可以移动从而将捕捉到的纱端移送到目标位置。采用该结构,能够将捕捉到的纱端向目标位置(例如接头装置)引导。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能容易地实现持续使用的纱端捕捉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织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纺织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吸管(suction pipe)的前端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放大示出图3的局部的图。
图5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吸管的前端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1所示,纺织机1具备多个纺织单元2、接头台车3、落纱台车(省略图示)、第一端架4及第二端架5。多个纺织单元2排列成一列。各纺织单元2生成纱线Y,并将其卷绕成卷装P。在某一纺织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者纱线Y由于某些理由而断纱的情况下,接头台车3在该纺织单元2实施接头动作。在某一纺织单元2中卷装P成为满卷的情况下,落纱台车将卷装P落纱,并将新的纱管B供给至该纺织单元2。
在第一端架4中收容有对在纺织单元2产生的纤维屑和纱线屑等进行回收的回收装置等。在第二端架5收容有调整向纺织机1供给的压缩空气(空气)的空气压并向纺织机1的各部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源以及用于向纺织单元2的各部供给动力的驱动马达等。在第二端架5设置有机台控制装置51、显示画面52及输入键53。机台控制装置51集中管理并控制纺织机1的各部。显示画面52能够显示与纺织单元2的设定内容及/或状态相关的信息等。操作人员使用输入键53进行适当的操作,由此能够实施对纺织单元2的设定作业。
各纺织单元2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牵伸装置6、空气纺织装置7、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纱线蓄留装置11、涂蜡装置12及收卷装置13。单元控制器10被针对规定数量的纺织单元2设置,控制纺织单元2的动作。
牵伸装置6牵伸纱条(纤维束)S。空气纺织装置7通过旋转空气流对由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F加捻,生成纱线Y。纱线蓄留装置11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收卷装置13之间,消除纱线Y的松弛。纱线蓄留装置11具有从空气纺织装置7稳定地拉出纱线Y的功能、在由接头台车3实施接头动作时等使从空气纺织装置7送出的纱线Y滞留而防止纱线Y松弛的功能以及防止比纱线蓄留装置11靠下游侧的纱线Y的张力的变动传递到空气纺织装置7的功能。涂蜡装置12在纱线蓄留装置11与收卷装置13之间,对纱线Y涂蜡。收卷装置13将纱线Y收卷于纱管B,形成卷装P。
纱线监视装置8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纱线蓄留装置11之间,对行进的纱线Y的信息进行监视,基于监视到的信息,检测有无纱疵。纱线监视装置8在检测出纱疵的情况下,将纱疵检测信号发送到单元控制器10。张力传感器9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纱线蓄留装置11之间,对行进的纱线Y的张力进行测量,将张力测量信号发送到单元控制器10。在基于纱线监视装置8及/或张力传感器9的检测结果由单元控制器10判断为有异常的情况下,在纺织单元2,切断纱线Y。
图2中的(a)示出通常时(由收卷装置13卷取纱线Y时)的纺织单元2。图2中的(b)示出由吸管27捕捉到纱线Y的纱端Ya的状态下的纺织单元2。如图2中的(a)和图2中的(b)所示,接头台车3具有接头装置26、吸管(纱端捕捉装置)27及吸嘴28。
吸管27吸引并捕捉来自空气纺织装置7的纱线Y的纱端Ya。吸管27被支承轴31支承得能够转动。吸管27将捕捉到的纱端Ya向接头装置26(参见图2)移送并引导。此外,支承轴31构成能够使吸管27活动以便将捕捉到的纱端Ya移送到接头装置26(参见图2)的活动机构。
吸嘴28吸引并捕捉来自收卷装置13的纱线Y的纱端。吸嘴28被支承轴32支承得能够转动。吸嘴28将捕捉到的纱线Y的纱端向接头装置26移送并引导。接头装置26对被引导的纱线Y彼此进行接头。接头装置26是使用空气的接头装置、使用基准纱的接头器(piecer)或者将纱线Y机械地接头的打结器等。
接下来,具体说明接头台车3所具备的吸管27。下文中将吸管27的前端侧简称为“前端侧”,将吸管27的基端侧(与前端侧相反一侧)称为“基端侧”。
图3是示出吸管27的前端部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吸管27的前端部的结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吸管27在前端部具备吸入部件71、外壳72、筒状部件73、按压部件74以及引导部件75。
吸入部件71是也被称为吸筒(sucker)的部件,构成为圆筒状。吸入部件71从其加工容易化的观点出发,由一定值以下硬度的材料形成。吸入部件71例如由黄铜形成。硬度是表示物体的不易变形性和物体的不易损伤性的机械性质之一。作为硬度,并不特别限定,能够采用公知的硬度。例如作为硬度,可以举出布氏硬度、威氏硬度、洛氏硬度、肖氏硬度以及莫氏硬度。吸入部件71的前端部具有圆形状的外径。吸入部件71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与按压部件74的后筒部89(后述)的内周面抵接。
在吸入部件71形成有向前端侧开口的开口76和与开口76的基端侧连续的吸入通道77。开口76是供筒状部件73嵌合的空间。开口76呈以吸入部件71的轴位置为中心的截面圆形状。开口76具有与筒状部件的外径相对应的内径。
吸入通道77是吸入纱端Ya的通道。吸入通道77设置于吸入部件71的内部。吸入通道77呈以吸入部件71的轴位置为中心的截面圆形状。吸入通道77沿轴向从吸入部件71的后端延伸至开口76。吸入通道77的靠前端侧的一端构成纱端Ya的吸入口78。换言之,纱端Ya被从吸入通道77的与开口76相连的端口即吸入口78向吸入通道77吸入而导入。
吸入通道77为台阶状的通道,具有第一通道79和第二通道80。第一通道79设置于吸入通道77的前端侧,包含吸入口78。第二通道80经由台阶81与吸入通道77的基端侧连续。第一通道79和第二通道80分别沿轴向笔直地延伸,截面形状恒定。第二通道80的内径大于第一通道79的内径,第二通道80的流路截面积大于第一通道79的流路截面积。
在第二通道80的基端部连接有将来自空气供给源(未图示)的压缩空气向吸入通道77喷射的喷射喷嘴82。喷射喷嘴82向第二通道80内高速喷出压缩空气,来利用公知的文丘里(Venturi)效果实现压力下降(喷射效果),使朝向吸管27的基端侧的吸引流作用于吸入口78。吸引流的产生和停止由单元控制器10(参见图1)控制。
在第二通道80的前端部,具体而言,在第二通道80的靠前端侧的接近台阶81的位置,连接有将来自空气供给源(未图示)的压缩空气向吸入通道77喷射的多个加捻喷嘴(加捻部)83。加捻喷嘴83在第二通道80的周向上配置有多个。加捻喷嘴83分别在第二通道80的内壁,形成向捕捉到的纱端Ya喷射加捻的压缩空气的喷射孔84。加捻喷嘴83沿第二通道80的切线方向延伸。加捻喷嘴83经由喷射孔84向第二通道80内喷射压缩空气,由此使吸入通道77内产生涡流。被导入吸入通道77的纱线Y一边在所产生的涡流的作用下被加捻一边被导入吸管27的基端侧。涡流的产生和停止由单元控制器10(参见图1)控制。
此外,台阶81接近加捻喷嘴83的喷射孔84的前端侧。由此,即使从加捻喷嘴83喷射出的压缩空气拟沿吸入通道77向前端侧(吸入口78侧)流动,该流动的大部分也能被台阶81阻止。
外壳72构成为圆筒状。外壳72的内部收容吸入部件71。外壳72从其内部的前端到中央部保持吸入部件71。在外壳72的内周面与吸入部件71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O型环85。由此,外壳72与吸入部件71之间被密封。
在外壳72的基端部,管部70的前端侧被固定为与吸入部件71同轴。外壳72使所收容的吸入部件71的吸入通道77与管部70内连通。在外壳72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前端侧开口的开口86。开口86是供按压部件74的后筒部89(后述)插入的空间。开口86呈以其轴位置为中心的截面圆形状。在开口86的内周面,作为可自由拆装地安装按压部件74的结构而设置有内螺纹87。
如图4所示,筒状部件73是亦被称为套管(collar)、接管或者联轴器的部件,构成为圆筒状。筒状部件73的硬度高于吸入部件71的硬度。筒状部件73例如由不锈钢(SUS材料)形成。筒状部件73具有筒孔88。筒状部件73的筒孔88的内径被设为吸入通道77的吸入口78的内径以下。例如筒孔88的内径为3mm以上。筒状部件73具有与吸入部件71的开口76的内径相对应的外径。筒状部件73的靠前端侧的内周缘被设定为倒圆角的形状。筒状部件73的轴向尺寸大于开口76的轴向深度。
筒状部件73被配置为筒孔88与吸入通道77的吸入口78连通。具体而言,筒状部件73在与吸入部件71同轴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吸入部件71的开口76变更安装角度地与吸入部件71的开口76嵌合。筒状部件73的基端侧的端面与开口76的底面抵接。筒状部件73的筒孔88相对于吸入口78同轴连接。筒状部件73的前端面95比吸入部件71的前端面位于靠前端侧。吸入通道77与筒孔88都形成为直线状且形成为截面圆形状。吸入通道77与筒孔88被同轴配置。
按压部件74将筒状部件73相对于吸入部件71按压并固定。按压部件74可自由拆装地安装于外壳72。按压部件74包含基端侧的后筒部89和前端侧的导入部90。
后筒部89呈圆筒状。在后筒部89的外周面设置有外螺纹91。外螺纹91与外壳72的内螺纹87螺纹配合。由此,按压部件74可自由拆装地固定于外壳72。后筒部89位于外壳72的开口86内的与吸入部件71之间。后筒部89的内周面与吸入部件71的前端部的外周面抵接。
导入部90向吸管27内导入纱端Ya。导入部90呈朝向前端侧扩展的斗笠状的外形。导入部90具有向前端侧开口且朝向前端侧扩展的圆锥台状的凹部92。在凹部92的底面,在轴位置,作为固定引导部件75的空间,形成有截面圆形的贯通孔93。贯通孔93的内径与引导部件75的外径相对应。导入部90的后端面94与筒状部件73的前端面95抵接,向基端侧挤压该前端面95。由此,按压部件74与吸入部件71协作,沿轴向夹持筒状部件73。
引导部件75构成为圆筒状。引导部件例如由陶瓷形成。引导部件75具有引导纱端Ya的筒孔96。引导部件75插入按压部件74的贯通孔93。引导部件75由粘合剂固定于按压部件74并与按压部件74一体化。引导部件75在筒状部件73的前端侧(与吸入口78侧相反一侧)与该筒状部件73同轴配置。引导部件75的筒孔96的内径大于筒状部件73的筒孔88的内径。例如筒孔96的内径比筒状部件73的筒孔88的内径大0.5mm以上。
在检测出纱疵并切断纱线Y的情况下进行接头时,如上构成的吸管27通过单元控制器10的控制如下动作。
即,吸管27借助支承轴31旋转到其前端部位于空气纺织装置7与纱线蓄留装置11之间的捕捉位置(参见图2中的(b))。并且,从加捻喷嘴83喷射压缩空气,产生涡流,从喷射喷嘴82喷射压缩空气,产生吸引流。吸管27通过吸引流吸引并捕捉纱线Y的纱端Ya,并且通过涡流对该捕捉到的纱线Y加捻。吸管27在捕捉纱端Ya时,会一边继续进行吸引一边以支承轴31为中心向下方旋转。换言之,吸管27以支承轴31为中心旋转,使得捕捉到的纱端Ya被移送到接头装置26(目标位置)。由此,吸管27一边从空气纺织装置7拉出纱线Y一边将纱端Ya向接头装置26引导。
这里,在捕捉位置,吸管27的吸入部件71的吸入通道77的延伸方向与纱线Y平行。另一方面,在吸管27向下方旋转时,吸入通道77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捕捉到的纱线Y交叉甚至成直角。因此,在吸入部件71的靠吸入通道77的吸入口78侧(以下亦称“口周边”),容易局部性产生纱线摩擦。另外,如上所述,吸入部件71由黄铜形成,其硬度不高。因此,吸入部件71的口周边可能局部性磨损,致使吸管27难以持续使用。
在该点上,在吸管27,能够使捕捉到的纱线Y积极地接触筒状部件73,抑制纱线Y与吸入部件71的口周边摩擦,从而抑制吸入部件71的口周边的磨损。能够抑制纱线Y钩在磨损部位,从而抑制产生接头错误。筒状部件73的硬度高于吸入部件71的硬度,因此能够减少因纱线摩擦引发的磨损量。在筒状部件73局部性磨损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解除按压部件74相对于外壳72的螺纹配合、拆下按压部件74,来变更筒状部件73的安装角度,即,能够偏转筒状部件73的周向位置。其结果是,能够持续使用该筒状部件73。另外,在筒状部件73磨损严重的情况下,通过拆下按压部件74,能够容易地更换筒状部件73。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对吸管27的持续使用。从而能够抑制成本并实现纱线摩擦的磨损对策。
在吸管27,筒状部件73的筒孔88的内径为吸入通道77的吸入口78的内径以下。由此,容易使纱线Y接触筒状部件73,从而能够更加抑制纱线与吸入部件71的口周边摩擦。
在吸管27,按压部件74可自由拆装地安装于收容吸入部件71的外壳72。按压部件74与吸入部件71协作夹持筒状部件73。采用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实现对筒状部件73的安装角度的变更以及对筒状部件73的拆装。
吸管27具备引导部件75,引导部件75的筒孔96的内径大于筒状部件73的筒孔88的内径。采用该结构,能够由引导部件75引导对纱端Ya的捕捉。并且,引导部件75的筒孔96的内径大于筒状部件73的筒孔88,因此不会阻碍吸入通道77的空气的流动,能够确保吸入通道77的空气的流动。
在吸管27,引导部件75与按压部件74一体化。采用该结构,能够使吸管27的组装容易化。能够使对吸管27的维护和对引导部件75的拆装容易化。
在吸管27,吸入通道77与筒孔88形成为直线状且形成为截面圆形状,被同轴配置。例如假设吸入部件71的吸入通道77弯曲的情况下,担心有可能纱线Y与吸入部件71(吸入通道77的内表面)接触而磨损。与此相对地,吸入通道77与筒孔88形成为直线状且形成为截面圆形状,被同轴配置,因此能够消除该顾虑。
在吸管27,吸入通道77具有:第一通道79,其包含吸入口78;和第二通道80,其经由台阶81与第一通道79连续,并且内径大于第一通道79的内径。采用该结构,能够有效发挥抑制纱线Y与吸入部件71的口周边摩擦的上述作用效果。即,若在吸入通道77存在台阶81,第一通道79窄于第二通道80,则虽然担心有可能纱线容易与吸入部件71的口周边摩擦,但能够利用筒状部件73抑制纱线与吸入部件71的口周边的摩擦。
在吸管27,在吸入通道77形成有向捕捉到的纱端Ya喷射加捻的压缩空气的喷射孔84。采用该结构,能够一边捕捉纱端Ya一边对该纱端Ya加捻。另外,在形成喷射孔84的加工上,如前所述,会产生无法使吸入部件71太硬的硬度限制。但是,将筒状部件73设置为独立于吸入部件71的部件,由此能够使对吸入部件71的加工变得容易,并且能够抑制吸入部件71的口周边的磨损。
吸管27能够移动从而将捕捉到的纱端Ya移送到接头装置26(参见图2)。采用该结构,能够将捕捉到的纱端Ya向接头装置26引导。
如上所述,在吸管27,能够利用筒状部件73抑制该纱线Y与吸入部件71的口周边摩擦,从而能够抑制吸入部件71的口周边的磨损。特别是,筒状部件73的筒孔88的内径为吸入通道77的吸入口78的内径以下,因此能够更加抑制纱线与吸入部件71的口周边摩擦。在筒状部件73局部性磨损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解除按压部件74与外壳72的螺纹配合、拆下按压部件74来变更筒状部件73的安装角度,从而能够持续使用该筒状部件73。从该点出发,也能够容易地实现对吸管27的持续使用。
此外,在纱线Y为黑纱线的情况下,或者,纱线Y为黑白混合纱线(混色纱)的情况下,有纱线摩擦所引发的磨损变得显著的趋势。因此,采取了磨损对策的吸管27在吸引并捕捉黑纱线和黑白混合纱线中的至少任一个的纱端Ya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接下来,说明变形例所涉及的吸管。在下文中,对与吸管27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而说明不同点。
如图5所示,变形例所涉及的吸管(纱端捕捉装置)127在其前端部具备吸入部件171、外壳172、筒状部件173以及按压部件174。吸管127不具备与引导部件75(参见图3)相对应的部件。
在吸入部件171的内部设置有吸入通道177。吸入通道177具有:第一通道179,其随着趋向基端侧而缩径;和第二通道180,其与第一通道179的基端侧连续,并且沿轴向笔直地延伸。在第二通道180连接有将来自空气供给源(未图示)的压缩空气向吸入通道177喷射的喷射喷嘴82。在吸入部件171的前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191。
在外壳172的前端部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187A。内螺纹187A与吸入部件171的外螺纹191螺纹配合。由此,外壳172将吸入部件171固定并保持为可自由拆装。筒状部件173的外周面被设置为台阶形状,借助台阶173x,前端侧被设置为小径。
按压部件174构成为在轴位置设置有截面圆形的贯通孔的圆形帽状。按压部件174包含圆筒状的筒部189和与筒部189的前端侧连续的圆环板状的环部190。在筒部189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187B。内螺纹187B与吸入部件171的外螺纹191螺纹配合。由此,按压部件174可自由拆装地安装于吸入部件171。筒状部件173的前端部插入环部190。环部190的内周面与筒状部件173的前端部的外周面抵接。环部190的基端侧的端面与筒状部件173的台阶173x抵接,并向基端侧挤压该台阶173x。由此,按压部件174与吸入部件171协作,沿轴向夹持筒状部件173。
在这样的吸管127中,也能够容易地实现持续使用,能够抑制成本并且能够实现纱线摩擦的磨损对策。
上面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纺织单元2中,各装置被配置为,在机台高度方向上,在上侧供给的纱线Y在下侧被收卷,但各装置也可以被配置为,在下侧供给的纱线Y在上侧被收卷。在图1中,图示了纺织机1收卷圆筒形状的卷装P,但也能够收卷锥形状的卷装P。
在纺织单元2,纱线蓄留装置11具有从空气纺织装置7拉出纱线Y的功能,但也可以使用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从空气纺织装置7拉出纱线Y。在使用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从空气纺织装置7拉出纱线Y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纱线蓄留装置11而设置利用吸引空气流来吸收纱线Y的松弛的松管(slack tube)或者机械性补偿器等。
也可以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将张力传感器9配置于纱线监视装置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按每个纺织单元2设置。在纺织单元2,也可以省略涂蜡装置12、张力传感器9以及纱线监视装置8。
将引导部件75与按压部件74进行了一体化,但也可以不是与按压部件74一体化,而是与筒状部件73一体化。筒状部件73的材质并不特别限定,只要是比吸入部件71硬的材质即可。也可以任意组合上述实施方式的至少一部分结构。

Claims (21)

1.一种纱端捕捉装置,其吸引并捕捉纱线的纱端,其中,具备:
吸入部件,其形成有吸入所述纱端的吸入通道;
筒状部件,其具有筒孔,并配置为该筒孔与所述吸入通道的吸入所述纱端的吸入口连通;以及
按压部件,其将所述筒状部件相对于所述吸入部件按压并固定,所述筒状部件的硬度高于所述吸入部件的硬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中,
所述筒状部件的筒孔的内径为所述吸入通道的所述吸入口的内径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中,
具备收容所述吸入部件的外壳,
所述按压部件可自由拆装地安装于所述外壳,并与所述吸入部件协作夹持所述筒状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中,
具备筒状的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配置于所述筒状部件的与所述吸入口侧相反一侧,并具有引导所述纱端的筒孔,
所述引导部件的筒孔的内径大于所述筒状部件的筒孔的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中,
具备筒状的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配置于所述筒状部件的与所述吸入口侧相反一侧,并具有引导所述纱端的筒孔,
所述引导部件的筒孔的内径大于所述筒状部件的筒孔的内径,
所述引导部件与所述筒状部件或者所述按压部件一体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中,
所述吸入通道与所述筒孔都形成为直线状且形成为截面圆形状,并被同轴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中,
所述吸入通道具有:第一通道,其包含所述吸入口;第二通道,其经由台阶与所述第一通道连续,并且内径大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中,
在所述吸入通道形成有向捕捉到的所述纱端喷射加捻的压缩空气的喷射孔。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中,
所述纱端捕捉装置能够移动从而将捕捉到的所述纱端移送至目标位置。
10.一种纱端捕捉装置,其吸引并捕捉纱线的纱端,其中,具备:
吸入部件,其形成有吸入所述纱端的吸入通道;和
筒状部件,其具有筒孔,并配置为该筒孔与所述吸入通道的吸入所述纱端的吸入口连通,
所述筒状部件的筒孔的内径为所述吸入通道的所述吸入口的内径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中,
所述筒状部件的硬度高于所述吸入部件的硬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中,
具备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将所述筒状部件相对于所述吸入部件按压并固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中,
具备收容所述吸入部件的外壳,
所述按压部件可自由拆装地安装于所述外壳,并与所述吸入部件协作夹持所述筒状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中,
具备筒状的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配置于所述筒状部件的与所述吸入口侧相反一侧,并具有引导所述纱端的筒孔,
所述引导部件的筒孔的内径大于所述筒状部件的筒孔的内径。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中,
具备筒状的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配置于所述筒状部件的与所述吸入口侧相反一侧,并具有引导所述纱端的筒孔,
所述引导部件的筒孔的内径大于所述筒状部件的筒孔的内径,
所述引导部件与所述筒状部件或者所述按压部件一体化。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中,
所述吸入通道与所述筒孔都形成为直线状且形成为截面圆形状,并被同轴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中,
所述吸入通道具有:第一通道,其包含所述吸入口;第二通道,其经由台阶与所述第一通道连续,并且内径大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径。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中,
在所述吸入通道形成有向捕捉到的所述纱端喷射加捻的压缩空气的喷射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0~18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中,
所述纱端捕捉装置能够移动从而将捕捉到的所述纱端移送至目标位置。
20.一种接头台车,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
21.一种纺织机,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接头台车。
CN201720887775.4U 2016-07-22 2017-07-20 纱端捕捉装置、接头台车以及纺织机 Active CN20712167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4796A JP2018012902A (ja) 2016-07-22 2016-07-22 糸端捕捉装置
JP2016-144796 2016-07-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21674U true CN207121674U (zh) 2018-03-20

Family

ID=61021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87775.4U Active CN207121674U (zh) 2016-07-22 2017-07-20 纱端捕捉装置、接头台车以及纺织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012902A (zh)
CN (1) CN20712167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93608A (zh) * 2019-05-06 2020-11-06 拉克施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纺织机的接头单元的纱线抽吸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89188B2 (ja) 2019-12-09 2024-05-23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糸条ハンドリング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93608A (zh) * 2019-05-06 2020-11-06 拉克施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纺织机的接头单元的纱线抽吸装置
CN111893608B (zh) * 2019-05-06 2022-08-26 拉克施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对环锭纺纱机中的断纱进行接头的自动接头单元和自动接头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12902A (ja) 2018-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4176B (zh) 纺纱机械
US7269936B2 (en) Spinn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fiber accumulated state
JP4911295B2 (ja) 空気紡績装置
CN105200579B (zh) 喷气纺纱机以及用于运行这种喷气纺纱机的方法
CN103010849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EP2876192B1 (en) Air-jet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207121674U (zh) 纱端捕捉装置、接头台车以及纺织机
EP1184495A2 (en)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re yarn
CN101006214A (zh) 用于喷气纺纱机的带有喷射导管的锭子和接头方法
EP2573256A2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spun yarn producing method
JP2013049932A (ja) 紡績機
EP3156526B1 (en) Hollow guide shaft, air-jet spinning device, and textile machinery
CN103014962A (zh) 纺纱机
CN105648591B (zh) 纤维回收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纺织机
CN105966995B (zh) 接头装置、纺纱机和自动络纱机
CN105568453B (zh) 导纱器、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械
CN105274664B (zh) 芯纱供给单元、芯纱供给装置、纺纱机及芯纱供给方法
CN106560535A (zh) 牵伸装置、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CN111663210B (zh) 空气消耗量计算装置、纺纱机、纺纱系统及空气消耗量计算方法
CN104562318B (zh) 牵伸装置及纺织机
JP2007254919A (ja) コアヤーン紡績機における芯糸有無判定装置
CN106167201A (zh) 纱线卷取机
CN106245163A (zh) 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CN207391633U (zh) 气流纺纱装置和纺纱机
CN105133100B (zh) 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