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91633U - 气流纺纱装置和纺纱机 - Google Patents

气流纺纱装置和纺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91633U
CN207391633U CN201721362361.6U CN201721362361U CN207391633U CN 207391633 U CN207391633 U CN 207391633U CN 201721362361 U CN201721362361 U CN 201721362361U CN 207391633 U CN207391633 U CN 2073916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nning
compressed air
jet nozzle
open end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6236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泽田晴稔
北川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916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916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气流纺纱装置和纺纱机。气流纺纱装置(6)包括:纺纱喷嘴(60),其向纤维束供给压缩空气;压缩空气供给部(67),其具备向纺纱喷嘴(60)供给压缩空气的供给配管(678);以及固定部件(66)。纺纱喷嘴(60)能够拆卸地安装于固定部件(66),压缩空气供给部(67)具备能够连接和分离的接离构造,与纺纱喷嘴(60)连接。在该气流纺纱装置(6)中,压缩空气供给部(67)不经由固定部件(66)等其它部件而直接与纺纱喷嘴连接,因此能够抑制在空气引导路径内产生添加剂滞留。

Description

气流纺纱装置和纺纱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使压缩空气作用于纤维束来生成纱线的气流纺纱装置和具备多台该气流纺纱装置的纺纱机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9-1935号公报中,已知有利用压缩空气的回旋气流对纤维束进行加捻而生成纺纱的气流纺纱装置。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2-97391号公报或者日本特开2011-84854号公报中,提出了向在气流纺纱装置中引发回旋气流的压缩空气添加药剂等添加剂来赋予纺纱以抗菌功能以及/或者防臭功能这样的功能的技术或者防止油剂在气流纺纱装置的纺锤顶端堆积的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2-127009号公报中,由于在维护或者变更纱线种类时,需要拆卸气流纺纱装置的纺纱喷嘴,因此,使其构造为能够从供纺纱喷嘴固定的固定部件自由拆卸纺纱喷嘴。在该构造中,形成为如下构造:具备用于向纺纱喷嘴供给压缩空气的供给配管的压缩空气供给部与固定部件连接,并经由固定部件等其它部件从压缩空气供给部向纺纱喷嘴供给压缩空气。
如上所述,现有的气流纺纱装置是经由固定部件等其它部件从压缩空气供给部向纺纱喷嘴供给压缩空气,因此压缩空气的空气引导路径成为复杂的路径。例如,如日本特开2011-84854号公报所示,固定部件内的空气引导路径为折弯的路径。另外,纺纱喷嘴内的空气引导路径也为折弯的路径。
这样,现有的气流纺纱装置由于空气引导路径为折弯的复杂的路径,因此在向压缩空气中添加了添加剂的情况下,有时在路径内,添加剂会液化,而引发添加剂滞留。由于添加剂滞留的产生,压缩空气中所含的添加剂的量可能会变得不均匀,从而影响纱线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向压缩空气中添加了添加剂的情况下,防止在空气引导路径中产生添加剂滞留。
第一技术方案涉及通过压缩空气从纤维束生成纱线的气流纺纱装置。气流纺纱装置至少包括:纺纱喷嘴,其向纤维束供给压缩空气;压缩空气供给部,其具备向纺纱喷嘴供给压缩空气的供给配管;以及固定部件。固定部件是供纺纱喷嘴固定的部件。纺纱喷嘴能够拆卸安装于固定部件,压缩空气供给部具备能够连接和分离的接离构造,并与纺纱喷嘴连接。一方面,在该气流纺纱装置中,由于压缩空气供给部不经由固定部件等其它部件而直接与纺纱喷嘴连接,因此能够抑制在空气引导路径内产生添加剂滞留。另一方面,若将压缩空气供给部与纺纱喷嘴直接连接,则可能妨碍从固定部件拆卸纺纱喷嘴。然而,在该气流纺纱装置中,由于压缩空气供给部具备能够连接和分离的接离构造,因此并不妨碍纺纱喷嘴的拆卸。另外,由于压缩空气供给部与纺纱喷嘴能在接离构造处进行连接和分离,因此无需拆装供给配管,没有如下担心:频繁拆装供给配管有可能会导致配管内部损伤,线头堵塞配管内而导致产生不良纱线。
在第二技术方案中,纺纱喷嘴至少具有空气室和空气引导路径。空气室构成压缩空气的存积室,用于将压缩空气送入纺纱室。压缩空气和纤维束被向纺纱室供给。空气引导路径将压缩空气从压缩空气供给部向空气室引导。空气引导路径采用没有屈曲的通路构造。在该气流纺纱装置中,由于纺纱喷嘴内的空气引导路径是没有屈曲的通路构造,因此在纺纱喷嘴内的压缩空气的路径,也能抑制产生添加剂滞留。
在第三技术方案中,空气引导路径为直线状的通路。在该气流纺纱装置中,能够进一步抑制添加剂滞留的产生。
此外,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是,压缩空气供给部从外部向纺纱喷嘴供给压缩空气,并与纺纱喷嘴直接连接。所述压缩空气供给部与所述纺纱喷嘴的外周面连接。
或者,可以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纺纱喷嘴具有:喷嘴区块,其形成有多个压缩空气喷出孔;喷嘴盖,其包围喷嘴区块的四周;以及空气室,其由喷嘴区块和喷嘴盖形成,喷嘴盖具有从外周面到纺纱室的空气引导路径,压缩空气供给部与喷嘴盖的外周面直接连接。
在第四技术方案中,接离构造具有两个配管用接头,相对于一个配管用接头,另一个配管用接头能够自由连接和分离。在该气流纺纱装置中,由于使用两个配管用接头作为接离构造,因此能够抑制在接离构造部位产生添加剂滞留。
在第五技术方案中,压缩空气供给部具备第一分配管、第二分配管及共用管,作为供给配管。含添加剂的压缩空气被向第一分配管供给。无添加剂的压缩空气被向第二分配管供给。共用管与纺纱喷嘴连接。第一分配管和第二分配管经由汇流部与共用管连接。在汇流部,设置有阻止第一分配管的含添加剂的压缩空气向第二分配管流入的流入阻止构造。在该气流纺纱装置中,能够防止含添加剂的压缩空气向用于供给无添加剂的压缩空气的第二分配管流入。由此,能够消除在第二分配管内产生添加剂滞留的可能。
在第六技术方案中,在具备多台气流纺纱装置的纺纱机中,对各气流纺纱装置使用第一至第五技术方案中任一个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气流纺纱装置,由此有望数倍获得上述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纺纱机100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纺纱单元1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设置于纺纱单元1的牵伸装置5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气流纺纱装置6的纺纱喷嘴60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设置于纺纱单元1的纱线缺陷检查装置7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设置于纺纱单元1的张力稳定装置8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空气分配装置2和添加剂供给装置3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纺纱喷嘴60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气流纺纱装置6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0是汇流部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一个配管用接头A的外观图。
图12是示出一个配管用接头B的外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气流纺纱装置和纺纱机。
如图1所示,纺纱机100由多台纺纱单元1构成。多台纺纱单元1沿纺纱机100的长边方向并列设置。此外,纺纱机100也可以由一台纺纱单元1构成,但通常,由多台纺纱单元1构成。压缩空气分配装置2(图1未图示,参见图7)和添加剂供给装置3(图1未图示。参见图7。)在纺纱机100各安装有一台。
首先,使用图2,详细说明纺纱单元1的结构。
纺纱单元1是用于从纤维束(以下成为“纱条”)F生成纺纱Y进而制成卷装P的纺纱机100的一个单位。为了实现从前述的纱条F到卷装P的制作,纺纱单元1具备沿纱条F和纺纱Y的输送方向按照以下顺序配置的纱条供给单元4、牵伸装置5、气流纺纱装置6、纱线缺陷检查装置7、张力稳定装置8以及卷绕装置9。
纱条供给单元4将构成纺纱Y的原料的纱条F向牵伸装置5供给。纱条供给单元4主要由纱条箱41和纱条引导件42(参见图3)构成。存积于纱条箱41的纱条F受纱条引导件42引导,而向牵伸装置5供给。
牵伸装置5牵伸纱条F,由此将纱条F拉伸到规定粗细。如图3所示,牵伸装置5由沿纱条F的输送方向按照以下顺序配置的后罗拉对51、侧罗拉对52、中间罗拉对53以及前罗拉对54这四组牵伸罗拉对构成。构成牵伸装置5的牵伸罗拉对的数量并不局限于四组。此外,图中所示的箭头表示纱条F的输送方向。
四组牵伸罗拉对51、52、53、54分别由底部罗拉51A、52A、53A、54A和顶部罗拉51B、52B、53B、54B构成。另外,在构成中间罗拉对53的底部罗拉53A和顶部罗拉53B卷绕有皮制或者合成橡胶制的皮圈53C、53C。
底部罗拉51A、52A、53A、54A由未图示驱动装置带动,向相同方向旋转。顶部罗拉51B、52B、53B、54B由底部罗拉51A、52A、53A、54A的旋转驱动,向相同方向旋转。另外,各牵伸罗拉对51、52、53、54被设定为沿纱条F的输送方向转速依次加快。
通过这样的结构,被牵伸罗拉对51、52、53、54夹持的纱条F当通过各牵伸罗拉对51、52、53、54时,输送速度逐渐增加,从而在与邻接的牵伸罗拉对之间受到牵伸。这样,牵伸装置5通过牵伸纱条F,而将该纱条F拉伸至规定粗细。
气流纺纱装置6通过对牵伸的纱条F进行加捻而生成纺纱Y。
本气流纺纱装置6至少包括纺纱喷嘴60、固定部件66、纺锤62以及压缩空气供给部67(参见图8、图9),详情在后面说明,这里先说明纺纱Y的纺纱方法。
如图4所示,主要使用纺纱喷嘴60和纺锤62来生成纺纱Y。若具体说明,则纺纱喷嘴60具有纤维引导件61和喷嘴区块63,使用该纤维引导件61、喷嘴区块63以及纺锤62来生成纺纱Y。另外,图4中所示的黑色箭头表示纱条F和纺纱Y的输送方向。另外,图4中所示的白色箭头表示所供给的压缩空气的流动方向。
在气流纺纱装置6形成有由纤维引导件61、喷嘴区块63及纺锤62围起的纺纱室SC。
如前所述,纤维引导件61是用于形成纺纱室SC的局部的部件。纤维引导件61将由牵伸装置5牵伸后的纱条F向纺纱室SC引导。若具体说明,则纤维引导件61具有虽未图示但配置于牵伸装置5的纱条F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附近并与纺纱室SC连通的纤维导入路61g,通过该纤维导入路61g将纱条F向纺纱室SC内引导。另外,在纤维引导件61上,设置有针61n,该针61n设置为向纺纱室SC的内部突出设置,并使纱条F沿着该针61n由该针61n引导。
如前所述,纺锤62也是用于形成纺纱室SC的局部的部件。纺锤62承担形成纺纱Y的作用的一部分,并且,将纺纱Y向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装置引导,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纺纱Y向纱线缺陷检查装置7引导。若具体说明,则在纺锤62形成有与纺纱室SC连通的纤维通过路62s,纺纱Y通过该纤维通过路62s被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引导。此外,在图4、8中,与纺锤62的下游侧结合的部件省略图示。
喷嘴区块63也如前所述,是构成纺纱室SC的局部的部件。喷嘴区块63将由后述的空气压送装置21压送的压缩空气向纺纱室SC引导。若具体说明,则在喷嘴区块63上形成有多个与纺纱室SC连通的压缩空气喷出孔63a,压缩空气通过这些多个压缩空气喷出孔63a向纺纱室SC内喷出。此外,多个压缩空气喷出孔63a形成为使从它们喷出的压缩空气以纺纱室SC的中心轴为中心共同向相同方向流动那样的朝向。因此,在纺纱室SC的内部,产生压缩空气的回旋气流(参见图4中白色箭头)。
这里,进一步详细说明纺纱室SC。纺纱室SC如前所述,是由纤维引导件61、纺锤62及喷嘴区块63围起的空间。具体而言,纺纱室SC是由从设置于喷嘴区块63的大致圆锥形状的贯通孔63p的一侧插入该贯通孔63p的大致圆锥形状的纺锤62和安装于该贯通孔63p的另一侧的纤维引导件61围起的空间。
通过这样的结构,通过纤维引导件61的纤维导入路61g沿针61n被引导到纺纱室SC的纱条F,受到从多个压缩空气喷出孔63a喷射的压缩空气的回旋气流的作用,构成纱条F的各纤维的后端部回旋,陆续地逐渐卷绕于位于纱条F的中心部的纤维。这样,气流纺纱装置6能够利用压缩空气的回旋气流,对纱条F进行加捻,生成纺纱Y。此外,气流纺纱装置6也可以构成为在纤维引导件61不设置针61n。在该情况下,纤维引导件61形成为由纤维引导件61的下游端的边缘实现针61n的功能。
纱线缺陷检查装置7检测在纺纱Y产生的缺陷部。如图5所示,纱线缺陷检查装置7主要由光源部71、受光部72以及外壳73构成。此外,图5中所示的箭头表示从光源部71照射的光的方向。
光源部71是通过沿顺向施加电压而发光的半导体元件,即,发光二极管。光源部71被配置为能够向纺纱Y照射来自光源部71的光。
受光部72是能够通过光信号实施电流控制的半导体元件,即光敏晶体管。受光部72配置为能够接受由光源部71照射出的光。
外壳73是将光源部71和受光部72保持于规定位置的部件。在外壳73设置有供纺纱Y通过的纱线路径73a。外壳73将光源部71和受光部72保持为隔着纺纱Y对置。
通过这样的结构,受光部72所接受的光量为从光源部71照射到纺纱Y的光中去除被纺纱Y遮挡掉的光量后所得的值。此外,纱线缺陷检查装置7经由电路与控制装置C(参见图7)连接。控制装置C通过接收来自纱线缺陷检查装置7的检测信号,来掌握在纺纱Y产生的缺陷部。
此外,纱线缺陷检查装置7能够检测的缺陷部中,除了包括纺纱Y的局部过粗或过细的异常外,还包括在纺纱Y夹有聚丙烯等异物的情况。另外,纱线缺陷检查装置7除了能够采用如上所述的光学式传感器以外,还能够采用静电容式传感器。
张力稳定装置8适度地保持施加于纺纱Y的张力,并使之稳定。如图6所示,张力稳定装置8主要由罗拉81、动力部82及退绕部件83构成。此外,图6中所示的箭头表示纺纱Y的输送方向。
罗拉81是将纺纱Y从气流纺纱装置6拉出并卷绕纺纱Y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旋转体。罗拉81安装于动力部82的旋转轴82a,由动力部82带动旋转。而且,从气流纺纱装置6拉出的纺纱Y被卷绕于罗拉81的外周面。
动力部82是通过被供给电力而进行驱动的电动马达。动力部82使罗拉81旋转,并且,以规定的值使罗拉81的转速维持恒定。由此,能够使卷绕于罗拉81的纺纱Y的行走速度保持恒定。
退绕部件83是通过与罗拉81一体或者独立旋转而辅助所卷绕的纺纱Y退绕的倒纱钩部件。退绕部件83被安装于罗拉81的旋转轴84。退绕部件83的自由端部形成为向罗拉81的外周面弯曲。而且,通过将纺纱Y挂于弯曲的部位,由此退绕部件83能够将纺纱Y从罗拉81退绕。此外,在安装有退绕部件83的旋转轴84的基部,配置有产生阻力的永磁体,以对抗退绕部件83的旋转。
通过这样的结构,一方面,在施加于纺纱Y的张力较小且克服不了上述阻力的情况下,退绕部件83与罗拉81成为一体进行旋转。另一方面,在施加于纺纱Y的张力较大且克服上述阻力的情况下,退绕部件83相对于罗拉81独立旋转。这样,张力稳定装置8能够根据施加于纺纱F的张力,使退绕部件83与罗拉81一体或者独立旋转,从而能够调节纺纱Y的退绕张力。如此,张力稳定装置8适度保持施加于纺纱Y的张力并使之稳定。
此外,如上所述,张力稳定装置8具有从气流纺纱装置6拉出纺纱Y的作用。但是,例如可以设定为,在气流纺纱装置6的下游侧配置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由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拉出纺纱Y。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在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的下游侧配置张力稳定装置8,向张力稳定装置8卷绕纺纱Y并存积。在设置有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为省略张力稳定装置8。
卷取装置9通过将纺纱Y卷绕于筒管92,制成大致圆筒形状(圆柱状筒形)的卷装P。卷取装置9主要由驱动辊91和未图示托架构成。托架将筒管92保持得旋转自如。
驱动辊91是通过旋转来使筒管92和卷装P从动旋转的旋转体。对驱动辊91的驱动方式能够采用:针对多个纺纱单元1的驱动辊91使用共用的驱动马达的一齐驱动方式和针对各纺纱单元1的驱动辊91分别使用驱动马达的个别驱动方式中的任一种方式。
筒管92是通过旋转来卷绕纺纱Y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旋转体。筒管92由在与筒管92或卷装P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的驱动辊91带动而从动旋转。此外,卷取装置9通过未图示的横动装置使纺纱Y横动,因此防止纺纱Y在卷装P卷绕不均。
通过这样的结构,被筒管92引导的纺纱Y不会卷绕不均地在筒管92的外周面卷绕下去。这样,卷取装置9能够制成大致圆筒形状(圆柱状筒形状)的卷装P。此外,卷取装置9除了图2所图示那样的大致圆筒形状(圆柱状筒形状)的卷装P以外,例如还能够形成大致圆锥形状(圆锥形状)的卷装P。
接下来,使用图7,详细说明压缩空气分配装置2和添加剂供给装置3的结构。此外,图7中所示的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
如上所述,在纺纱机100具备一台压缩空气分配装置2。压缩空气分配装置2主要由第一空气配管22和第二空气配管24构成。在第一空气配管22连接有各纺纱单元1中的构成气流纺纱装置6的压缩空气供给部67局部的第一分配管672。另外,在第二空气配管24连接有各纺纱单元1中的构成气流纺纱装置6的压缩空气供给部67局部的第二分配管673。
空气压送装置21是对空气加压并输送出的装置。例如,空气压送装置21被配置于与纺纱机100分离的位置。空气压送装置21主要由通过使电动马达驱动而对空气加压的电动压缩机等构成。此外,空气压送装置21所压送出的压缩空气的压力例如通过纺纱机100所具备的压力调节阀211进行调节。
第一空气配管22是将由空气压送装置21压送出的压缩空气沿纺纱机100的长边方向(纺纱单元1的并列设置方向)引导的通路。第一空气配管22与各纺纱单元1并列设置的方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地被安装。
第一分配管672分别设置于各纺纱单元1,是使流到第一空气配管22的压缩空气分支并向各纺纱单元1的纺纱喷嘴60引导的通路。第一分配管672的上游端部与第一空气配管22的中途部连接。第一分配管672的下游端部经由构成压缩空气供给部67局部的共用管671与纺纱喷嘴60连接。由此,第一分配管672能够使流到第一空气配管22的压缩空气分支,并将其向纺纱喷嘴60引导。此外,在第一分配管672的中途,设置有对第一分配管672的通路实施开闭的开闭阀675。开闭阀675分别针对各纺纱单元1(各气流纺纱装置6)设置。通过控制开闭阀675,能够独立地控制是否从第一空气配管22向各气流纺纱装置6(各纺纱喷嘴60)供给压缩空气。
第二空气配管24是将空气压送装置21压送出的压缩空气沿纺纱机100的长边方向(纺纱单元1的并列设置方向)引导的通路。第二空气配管24被安装为与各纺纱单元1并列设置的方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
第二分配管673分别设置于各纺纱单元1,是使流到第二空气配管24的压缩空气分支并将其向各纺纱单元1的纺纱喷嘴60引导的通路。第二分配管673的上游端部与第二空气配管24的中途部连接。与第一分配管672相同,第二分配管673的下游端部经由共用管671与纺纱喷嘴60连接。由此,第二分配管673能够使流到第二空气配管24的压缩空气分支,并将其向纺纱喷嘴60引导。此外,在第二分配管673的中途设置有对第二分配管673的通路实施开闭的开闭阀676。开闭阀676分别针对各纺纱单元1(各气流纺纱装置6)设置。通过控制开闭阀676,能够独立地控制是否从第二空气配管24向各气流纺纱装置6(各纺纱喷嘴60)供给压缩空气。
如此,空气分配装置2能够将空气压送装置21压送出的压缩空气经由第一空气配管22或者第二空气配管24向各纺纱单元1的纺纱喷嘴60供给。此外,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构成为省略第二空气配管24。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具备比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00数量多的空气配管。
另外,如上所述,在纺纱机100具备一台添加剂供给装置3。例如,添加剂供给装置3能够配置于纺纱机100的端部。添加剂供给装置3主要由分支配管31、压力调节装置32、添加剂存积槽33以及添加剂供给管34构成。例如,添加剂能够使用用于防止油剂向纺锤62顶端堆积的添加剂。另外,也能够使用用于赋予纺纱Y以抗菌功能以及/或者防臭功能这样的功能的添加剂。
分支配管31是使流到第一空气配管22的压缩空气分支并向添加剂存积槽33引导的通路。分支配管31的下游端部与添加剂存积槽33连接。分支配管31的上游端部与第一空气配管22的中途部(比与各纺纱单元1用的第一分配管672形成连接的连接部位靠上游侧位置)连接。由此,分支配管31能够使流到第一空气配管22的压缩空气分支,并将其向添加剂存积槽33引导。此外,通过分支配管31向添加剂存积槽33引导的压缩空气的流量由设置于分支配管31的中途部的阀311调节。
压力调节装置32是对被向添加剂存积槽33引导的压缩空气加压来调节添加剂存积槽33的内压的装置。压力调节装置32主要由驱动滑动活塞来对空气加压的增压阀等构成。或者,可以使用驱动电动马达来对空气加压的电动压缩机。此外,压力调节装置32经由电线路与控制装置C连接。控制装置C通过向压力调节装置32发送控制信号,来适当地控制压力调节装置32的运转状态。
添加剂存积槽33是存积添加剂的容器。在添加剂存积槽33具备对添加剂的存积量进行检测的物位传感器331。物位传感器331经由电路与控制装置C连接。控制装置C通过接收来自物位传感器331的检测信号,掌握添加剂的存积量。
添加剂供给管34是将积存于添加剂存积槽33的添加剂向第一空气配管22引导的通路。添加剂供给管34的一端部连接为在添加剂存积槽33的内部开口。添加剂供给管34的另一端部在沿第一空气配管22流动的空气朝向各个气流纺纱装置6分支的位置的上游侧位置处与第一空气配管22形成连接。即,添加剂供给管34的另一端部在比与各纺纱单元1用的第一分配管672形成连接的连接部位靠上游侧位置处与第一空气配管22连接。
如此,添加剂供给装置3能够将存积于添加剂存积槽33的添加剂供给到第一空气配管22。另外,添加剂供给装置3能够通过调节添加剂存积槽33的内压来调节添加剂的供给量。例如,在添加剂供给装置3具备利用添加剂存积槽33内的液体生成雾气的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将雾状的添加剂向第一空气配管22供给(喷雾)。在该情况下,雾状的添加剂在混入了第一空气配管22内的压缩空气的状态下,在第一空气配管22内被输送,并被供给到各纺纱单元1的气流纺纱装置6。
在第二空气配管24未连接有添加剂供给装置3。在纺纱机100,对配置于第一空气配管22的上游部的阀221实施闭阀,对配置于第二空气配管24的上游部的阀241实施开阀,由此可以仅使用第二空气配管24,来向各纺纱单元1的纺纱喷嘴60供给压缩空气。由此,能够仅将不含添加剂的空气供给到各纺纱单元1的纺纱喷嘴60。
控制装置C通过从各纺纱单元1接收表示运行状态的运行信号,来掌握气流纺纱装置6的运行台数。或者,控制装置C通过接收从纱线缺陷检查装置7发送的纱线行走信号来掌握气流纺纱装置6的运行台数。
另外,控制装置C也能基于第一空气配管22所具备的空气流量测定装置222的测定结果,掌握气流纺纱装置6的运行台数。空气流量测定装置222例如可以是红外线式流量计、差压式流量计等,但测定形式并不限定。
如此,纺纱机100能够借助控制装置C的作用,根据气流纺纱装置6的运行台数来调节并控制添加剂的供给量。对添加剂的供给量的调节可以是使用调节器进行的差压调节或者使用添加剂供给装置3进行直接控制来实施。
接下来,使用图8和图9,更加详细地说明气流纺纱装置6,对向该纺纱喷嘴60供给含添加剂或者无添加剂的压缩空气的方法。
如上所述,气流纺纱装置6具备纺纱喷嘴60、纺锤62、固定部件66及压缩空气供给部67。纺纱喷嘴60除了具有上述纤维引导件61和喷嘴区块63外,还具有喷嘴盖64和支承部件65。在支承部件65上,堆叠喷嘴区块63和纤维引导件62,并在它们之上盖上喷嘴盖64。喷嘴盖64包围喷嘴区块63四周。喷嘴盖64通过螺丝等安装工具,在支承部件65处安装为能够拆装。由此,纤维引导件61、喷嘴区块63、喷嘴盖64以及支承部件65被一体化。
喷嘴盖64呈圆盘形状,在其中心部具有空间,在该空间收纳有喷嘴区块63。而且,在喷嘴盖64的由喷嘴区块63填补后剩余的空间部形成有环状的空气室AC。即,由喷嘴区块63和喷嘴盖64形成空气室AC。该空气室AC为了将压缩空气向纺纱室SC送入而成为压缩空气的存积室。空气室AC和纺纱室SC借助形成于喷嘴区块63的多个压缩空气喷射孔63a连通。
在喷嘴盖64内形成有将压缩空气从压缩空气供给部67向空气室AC引导的空气引导路径64a。空气引导路径64a形成为从喷嘴盖64的外周面朝向空气室AC不形成屈曲而是呈直线状延伸,并与空气室AC连通。空气引导路径64a的喷嘴盖64外周面侧形成开口,在该开口部分形成有用于固定后述的第一配管用接头A的内螺纹部。
纺纱喷嘴60为了变更纺纱品种时以及/或者维护时,而在固定部件66安装为能够拆装。图9中所示的黑色箭头表示纺纱喷嘴60相对于固定部件66做拆装的方向。若具体说明,则通过用两根螺栓BT将支承部件65固定于固定部件66而将纺纱喷嘴60安装于固定部件66,通过拆卸两根螺栓BT,能够将纺纱喷嘴60从固定部件66拆卸。
压缩空气供给部67与纺纱喷嘴60的外周面连接,并从外部向纺纱喷嘴60供给压缩空气,除了具备具有前述的共用管671、第一分配管672及第二分配管673的供给配管外,还具备汇流部677和接离构造678。
汇流部677用于将第一分配管672和第二分配管673向共用管671汇流,如图10所示,由主体677a和球状的阀芯677b构成。在主体677a的内部,形成有直线状的流入通路677c和在该通路677c的中间位置分支出的流出通路677d。在流入通路677c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分配管672和第二分配管673,在流出通路677d的一端连接有共用管671。
流入通路677c是中间部的直径大于两端部的直径的通路,在该大直径通路的两端分别形成有随着趋向端部侧而直径变小的楔面677e、677f。在大直径通路中,上述阀芯677b被收纳得能够移动。该阀芯677b因来自第一分配管672的压缩空气的压力与来自第二分配管673的压缩空气的压力之差移动,若第一分配管672侧的压力高,则该阀芯677b被向靠第二分配管673侧的楔面677f按压,相反,若第二分配管673侧的压力高,则该阀芯677b被向靠第一分配管672侧的楔面677e按压。第一分配管672与第二分配管673的压力差受设置于第一分配管672的中途的开闭阀675和设置于第二分配管673的中途的开闭阀676的开闭控制。在阀芯677b被向靠第二分配管673侧的楔面677f按压的状态下,第一分配管672的含添加剂压缩空气流向共用管671,并阻止第一分配管672的含添加剂压缩空气流入第二分配管673。另外,在阀芯677b被按压于靠第一分配管672侧的楔面677e的状态下,第二分配管673的无添加剂压缩空气流向共用管671,并阻止第二分配管673的无添加剂压缩空气流向第一分配管672。
如上所述,汇流部677设置有阀芯677b和楔面677e、677f,由此具有择一地切换为使第一分配管672的含添加剂压缩空气流向共用管671和使第二分配管673的无添加剂压缩空气流向共用管671的换向阀的作用。另外,还具有如下作为流入阻止构造的作用,即,在使第一分配管672的含添加剂压缩空气流向共用管671的情况下,阻止含添加剂的压缩空气流入第二分配管673,在使第二分配管673的无添加剂的压缩空气流向共用管671的情况下,阻止无添加剂的压缩空气流入第一分配管672。这样,由于在汇流部677设置有阻止第一分配管672的含添加剂压缩空气流入第二分配管673的流入阻止构造(阀芯677b和楔面677f),因此能够防止添加剂不是流入第二分配管672而是产生添加剂在第二分配管672处滞留这种情况。
此外,作为汇流部,也可以不是利用压缩空气之差压来使阀芯677b工作,而使用电动式换向阀。另外,还可以将阀芯677b分别设置于第一分配管672侧和第二分配管673侧。
接离构造678由能够连接和分离的两个快速安装式的配管用接头A、B构成。该接离构造678设置于共用管671的下游端,即,与纺纱喷嘴60的喷嘴盖64形成连接的连接部位。
亦如图11所示,一个快速安装式配管用接头A为直线型,具备主体A1、设置于主体A1的一端部的外螺纹部A2以及设置于主体A1的另一端部的释放轴套A3。外螺纹部A2拧入在喷嘴盖64的空气引导路径64a的开口部设置的内螺纹部。由此,直线型的快速安装式配管用接头A与喷嘴盖64连接。在释放轴套A3侧安装有后述的另一个快速安装式配管用接头B的插头部B2。该释放轴套A3由设置于主体A1内的弹性部件(图示省略)支承,能够对抗该弹性部件的弹力而压入主体侧。在主体A1内的释放轴套A3的里侧,设置有用于对从释放轴套A3插入的快速安装式配管用接头B的插头部B2进行把持的卡子部(图示省略)。该卡子部因将释放轴套A3压入主体A1,而释放把持力。因此,能够通过释放轴套A3的压入而容易地将插头部B2安装于快速安装式配管用接头A,通过使释放轴套A3恢复原来状态,卡子部的把持力发挥作用,插头部B2被固定于快速安装式配管用接头A。另外,通过释放轴套A3的压入,使从快速安装式配管用接头A拔取插头部B2也变得容易。
亦如图12所示,另一个快速安装式配管用接头B为L字型,具备主体B1、屈曲为直角地与主体B1的一端部连接的插头部B2以及设置于主体B1的另一端部的释放轴套B3。插头部B2形成为圆筒形状,插入上述配管用接头A的释放轴套A3。由此,L字型的快速安装式配管用接头B与直线型的快速安装式配管用接头A能够分离地相连接。在释放轴套B3侧安装有共用管671。该释放轴套B3是与上述直线型的快速安装式配管用接头A的释放轴套A3相同的构造。在配管用接头B与配管用接头A相同,也设置有弹性部件和卡子部。由此,能够将共用管671相对于快速安装式配管用接头B做安装和拔取。
如上说明所示,该气流纺纱装置6的压缩空气供给部67与纺纱喷嘴60的喷嘴盖64直接连接。以往,压缩空气供给部与固定部件连接,含添加剂的压缩空气通过形成于固定部件内的空气引导路径被引导到纺纱喷嘴,进而在纺纱喷嘴内,通过形成于支承部件内的空气引导路径被引导到喷嘴盖的空气引导路径。与此相对地,在本气流纺纱装置6中,压缩空气供给部67不经由固定部件68等其它部件而直接与纺纱喷嘴60的喷嘴盖64连接,因此从压缩空气供给部67到纺纱喷嘴60的空气引导路径被简化(省略)。另外,纺纱喷嘴60内的空气引导路径64a也不会成为复杂的路径而能够简化。即,像该气流纺纱装置6那样,能够将空气引导路径64a形成为直线状。因此,能够抑制在空气引导路径内产生添加剂滞留。
此外,空气引导路径优选形成为直线状,但只要为没有屈曲的形状即可,也可以具有微小的弯曲。另外,空气引导路径也可以跨多个部件地形成,但优选如该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装置6那样,仅形成于一个部件。
该气流纺纱装置6具有能够使压缩空气供给部67连接和分离的接离构造678即两个快速安装式的配管用接头A、B。由此,为了变更纺纱的品种、维护纺纱喷嘴60,在将纺纱喷嘴60相对于固定部66拆装时,能够在接离构造678容易地将压缩空气供给部67与纺纱喷嘴60分开和连接,从而不会产生因将压缩空气供给部67与纺纱喷嘴60直接连接而对将纺纱喷嘴60相对于固定部66拆装造成妨碍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向压缩空气加入了添加剂的情况下,需要在压缩空气供给部67使用适合添加剂的特殊配管。因此,有时会在压缩空气供给部67的至少共用管671和第一分配管672上,使用不适合反复拆装的材质的配管。然而,如上所述,在该气流纺纱装置6中,由于压缩空气供给部67具备能够连接和分离的两个快速安装式的配管用接头A、B,因此无需重复拆装供给配管,就能在供给配管上使用适合添加剂的配管,并且,也不可能产生因反复拆装供给配管而损伤供给配管且供给配管的断片对纱线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
该气流纺纱装置6使用配管用的接头A、B作为接离构造678。因此,也能够抑制在该接离构造678部位产生添加剂滞留。
此外,接离构造678也可以设置于压缩空气供给部67的中途。
在具备多个气流纺纱装置6的纺纱机100中,能够在各气流纺纱装置6获得上述气流纺纱装置6的效果,是有利的。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00构成为具备一台添加剂供给装置2。但是,也可以将多个纺纱单元1分为多组,以组为单位,设置添加剂供给装置3。在针对多个纺纱单元1设置共用的添加剂供给装置3的情况下,能够简化纺纱机100整体结构,并且能够避免纺纱机100大型化。
此外,有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00,纱条F暂时被提升至较高的位置,之后,纱条F(纺纱Y)被从上方向下方输送,并在位于机台下部的卷取装置9卷绕。但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100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例如可以构成为,在机台的下部配置储存有纱条F的条筒,将纱条F(纺纱Y)从下方向上方输送,并在位于机台上部的卷取装置9被卷绕。

Claims (9)

1.一种气流纺纱装置,通过压缩空气从纤维束生成纱线,其中,具备:
纺纱喷嘴,其向纤维束供给所述压缩空气;
压缩空气供给部,其具备向所述纺纱喷嘴供给所述压缩空气的供给配管,以及
固定部件,其供所述纺纱喷嘴固定,
所述纺纱喷嘴能够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固定部件,所述压缩空气供给部具备能够连接和分离的接离构造,并与所述纺纱喷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纺纱装置,其中,
所述纺纱喷嘴具有:空气室,其构成所述压缩空气的存积室,用于将所述压缩空气送入被供给所述压缩空气和所述纤维束的纺纱室;和空气引导路径,其将所述压缩空气从所述压缩空气供给部向所述空气室引导,
所述空气引导路径采用无屈曲的通路构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流纺纱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引导路径为直线状的通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装置,其中,
所述压缩空气供给部从外部向所述纺纱喷嘴供给所述压缩空气,并与所述纺纱喷嘴直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流纺纱装置,其中,
所述压缩空气供给部与所述纺纱喷嘴的外周面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纺纱装置,其中,
所述纺纱喷嘴具有:喷嘴区块,其形成有多个压缩空气喷出孔;喷嘴盖,其包围所述喷嘴区块的四周;以及空气室,其由所述喷嘴区块和所述喷嘴盖形成,
所述喷嘴盖具有从外周面到所述纺纱室的空气引导路径,
所述压缩空气供给部与所述喷嘴盖的外周面直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纺纱装置,其中,
所述接离构造具有两个配管用接头,相对于一个配管用接头,另一个配管用接头能够自由连接和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纺纱装置,其中,
所述压缩空气供给部具有供给含添加剂的压缩空气的第一分配管、供给无添加剂的压缩空气的第二分配管、以及与所述纺纱喷嘴连接的共用管,作为所述供给配管,所述第一分配管和所述第二分配管经由汇流部与所述共用管连接,在所述汇流部设置有流入阻止构造,所述流入阻止构造阻止所述第一分配管的所述含添加剂的压缩空气向所述第二分配管流入。
9.一种纺纱机,其中,
具备多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装置。
CN201721362361.6U 2016-11-15 2017-10-20 气流纺纱装置和纺纱机 Active CN20739163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2158A JP2018080409A (ja) 2016-11-15 2016-11-15 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紡績機
JP2016-222158 2016-11-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91633U true CN207391633U (zh) 2018-05-22

Family

ID=62198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62361.6U Active CN207391633U (zh) 2016-11-15 2017-10-20 气流纺纱装置和纺纱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080409A (zh)
CN (1) CN20739163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85704A (zh) * 2018-12-21 2019-02-26 苏州大学 基于涡流纺技术的涤纶纤维连续化生产设备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85704A (zh) * 2018-12-21 2019-02-26 苏州大学 基于涡流纺技术的涤纶纤维连续化生产设备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80409A (ja) 2018-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347163U (zh) 纺纱机械
CN102021688B (zh) 纺纱机械
CN104590944B (zh) 纱线卷绕机
CN103010849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JP2013067893A (ja) 紡績機及び紡績糸の製造方法
CN103781951B (zh) 用于生产针织品的设备和方法
CN103981606B (zh) 纺纱机的纺纱部位
US9290863B2 (en) Spinning unit of an air-jet spinning machine
CN101994172A (zh) 气流纺纱装置及具备该气流纺纱装置的纺纱机械
US9670600B2 (en) Spinning unit of an air jet spinning machine and its operation
US20150283746A1 (en) Air Spinn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the Operation of an Air Spinning Machine
US20150283747A1 (en) Spinning Unit of an Air Spinning Machine and a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Air Spinning Machine
CN103373635B (zh) 纱线监视装置以及具备该纱线监视装置的纱线卷绕机
CN103014931A (zh) 气流纺纱装置、纺纱单元、纺纱机械及气流纺纱方法
CN109385703A (zh) 气流纺纱机
CN207391633U (zh) 气流纺纱装置和纺纱机
CN101748520A (zh) 气流纺纱机
CN103014962B (zh) 纺纱机
CN106222819A (zh) 空气纺纱机的纺纱装置及其运行方法
CN108691046A (zh) 纺纱机
EP2949795A2 (en) Spinning method, spinning machine, and yarn
CN105369404B (zh) 纺织机
CN106245163A (zh) 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CN206143369U (zh) 中空引导轴体单元、气流纺纱装置以及纺纱机
CN111663210B (zh) 空气消耗量计算装置、纺纱机、纺纱系统及空气消耗量计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