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14437U -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14437U
CN206914437U CN201720582792.7U CN201720582792U CN206914437U CN 206914437 U CN206914437 U CN 206914437U CN 201720582792 U CN201720582792 U CN 201720582792U CN 206914437 U CN206914437 U CN 2069144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frame
plate
upper plate
lower plate
go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8279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刚
宁强富
邹新远
胡思明
刘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58279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144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144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1443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副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包括副车架上板、副车架下板及羊角,副车架有副车架上板及副车架下板组合而成,羊角设置于副车架前端的两侧,副车架的前端通过羊角与车身相连,转向机沿车辆的Y方向固定于副车架上,在副车架上板的前部,沿竖直方向向上凸出形成有凸台,凸台沿车辆的Y方向延伸,并连接于两个羊角之间,在凸台上相对于转向机的转向管柱所在的位置,向下凹陷形成有避让部,副车架上还设置有加强板,加强板设置于避让部处,并固定于副车架上板及副车架下板之间。该副车架在同时满足安全性能及NVH性能要求的同时,又不会阻断碰撞能量从碰撞部位至转向机之间的传递路径。

Description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副车架及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行业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关于汽车结构方面的研究与设计也越来越深入。
副车架是汽车零部件中重要的结构之一,其连接于车身与悬架之间,并对车身及发动机总成进行支撑。在设计副车架时,需要从安全性能及车辆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在安全性能中,副车架需要在车辆遭到碰撞时发生溃缩以减少碰撞的能量对驾驶舱的冲击,因此,在副车架的设计时,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其溃缩性能;其次,由于副车架对车身及发动机总成进行支撑,因此还需要考虑车辆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
转向机同样是汽车零部件中重要的结构之一,其能够在驾驶员进行转向操作时能够对汽车的转向提供助力,转向机一般会固定于副车架上,由副车架对转向机进行支撑。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转向机也需要在副车架溃缩的过程中断裂,防止转向机侵入车内,对乘员造成损害。也即,当汽车发生碰撞的过程中,副车架自身需要进行溃缩,同时也不能对转向机的断裂产生阻碍。
然而,溃缩性能需要减少副车架在车身X方向的强度,以保证碰撞的安全性能;但车辆的NVH性能却要求副车架有足够的强度及刚度,若要加强副车架的刚度,满足汽车的NVH性能,副车架的溃缩性能就无法保证,同时加 强刚度也可能会阻断碰撞能量从碰撞部位至转向机之间的传递路径,阻止转向机产生断裂,因此,在副车架的设计中就会产生一种矛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副车架及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该副车架在同时满足安全性能及NVH性能要求的同时,又不会阻断碰撞能量从碰撞部位至转向机之间的传递路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副车架,包括副车架上板、副车架下板及羊角,所述副车架有所述副车架上板及所述副车架下板组合而成,羊角设置于所述副车架前端的两侧,所述副车架的前端通过所述羊角与车身相连,转向机沿车辆的Y方向固定于所述副车架上,在所述副车架上板的前部,沿竖直方向向上凸出形成有凸台,所述凸台沿车辆的Y方向延伸,并连接于两个所述羊角之间,在所述凸台上相对于所述转向机的转向管柱所在的位置,向下凹陷形成有避让部,所述副车架上还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避让部处,并固定于所述副车架上板及所述副车架下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副车架的中部设置有第三悬置安装架,所述副车架的左侧羊角上还设置有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左侧羊角相连,另一端与副车架上板相连,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架与所述加强支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支架与所述副车架上板的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避让部靠近所述左侧羊角一侧的边缘,所述加强板的第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架的侧壁上,所述加强板的第二端向所述左侧羊角所在的方向延伸,所述加强板的第二端的位置至少与所述加强支架位于所述副车架上板的一端的端部,隔着所述副车架上板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避让部的左侧的起点位置与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架的侧壁相对应,所述避让部的右侧的起点位置与所述加强支架的末端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板的形状与所述避让部的形状相适应,所述加强板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加强板通过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副车架上板及所述副车架下板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副车架上板包括副车架前上板及副车架后上板,所述副车架下板包括副车架后上板及副车架后下板,所述副车架前上板设置于所述副车架前下板上,所述副车架后上板设置于所述副车架后上板上,所述凸台设置于所述副车架前上板上,所述加强板固定于所述副车架前上板与所述副车架前下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副车架后上板在位于所述副车架前上板所在的一侧向下弯折形成有中部支撑边,在所述中部支撑边的末端向远离所述副车架后板所在的方向弯折形成有翻边,所述副车架后上板通过所述翻边固定于所述副车架前下板的上表面上,所述副车架后下板朝向所述副车架前下板的一侧固定于所述副车架前下板的下表面上,所述副车架前上板朝向所述副车架后上板的一侧固定于所述副车架后上板的上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副车架前下板包括左侧副车架前下板及右侧副车架前下板,所述左侧副车架前下板及所述右侧副车架前下板沿车辆的X方向并列设置,所述副车架前下板由所述左侧副车架前下板及所述右侧副车架前下板拼合而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任意一种副车架。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凸台的设置,可以增加副车架Y向的强度,以满足车辆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由于凸台的增加只加强了副车架Y向的强度,不对副车架X向的强度造成影响,因此,副车架在碰撞中的溃缩性能不会受到影响。通过避让部的设置,使凸台避让开转向机的转向管柱所在的位置,使碰撞产生的能量能够顺利地传递至转向机上,使转向机断裂,防止转向机侵入车内,对乘员 造成损伤;通过在避让部内设置加强板,能够保证避让部的设置不会减少副车架Y向的刚度,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车架在同时满足安全性能及NVH性能要求的同时,又不会阻断碰撞能量从碰撞部位至转向机之间的传递路径。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向机固定于副车架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隐去副车架前上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隐去副车架前上板后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加强板与周边元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为图2中副车架的主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副车架及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该副车架在同时满足安全性能及NVH性能要求的同时,又不会阻断碰撞能量从碰撞部位至转向机之间的传递路径。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向机固定于副车架上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隐去副车架前上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隐去副车架前上板后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转向机60沿车辆的Y 方向(即车辆的宽度方向)固定于副车架上,副车架包括副车架上板10、副车架下板20及羊角30,副车架呈盒状,由副车架上板10及副车架下板20组合而成,羊角30设置于副车架前端的两侧,副车架的前端通过羊角30与车身相连,为了增加副车架沿Y向的刚度,在副车架上板10的前部,沿竖直方向向上凸出形成有凸台40,凸台40沿车辆的Y方向延伸,并连接于两个羊角30之间,在凸台40上相对于转向机60的转向管柱61所在的位置,向下凹陷形成有避让部41,副车架上还设置有加强板42,加强板42设置于该避让部41处,并固定于副车架上板10及副车架下板2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凸台40的设置,可以增加副车架Y向的强度,以满足车辆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由于凸台的增加只加强了副车架Y向的强度,不对副车架X向的强度造成影响,因此,副车架在碰撞中的溃缩性能不会受到影响。通过避让部41的设置,使凸台40避让开转向机60的转向管柱61所在的位置,使碰撞产生的能量能够顺利地传递至转向机60上,使转向机60断裂,防止转向机60侵入车内,对乘员造成损伤;通过在避让部41内设置加强板42,能够保证避让部41的设置不会减少副车架Y向的刚度,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车架在同时满足安全性能及NVH性能要求的同时,又不会阻断碰撞能量从碰撞部位至转向机60之间的传递路径。
图5为加强板与周边元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如3至图5所示,进一步地,在副车架的中部设置有第三悬置安装架50,在副车架左侧羊角31(图1中的右侧)上设置有加强支架33,加强支架33的一端与左侧羊角31的后部相连,另一端与副车架上板10相连,加强支架33与副车架上板10的连接位置位于避让部41靠近左侧羊角31一侧的边缘,以加强左侧羊角31的连接强度。加强板42设置于第三悬置安装架50与加强支架33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加强板42的第一端421抵靠于第三悬置安装架50的侧壁上,加强板42的第二端422向左侧羊角31所在方向延 伸,加强板42的第二端422的位置至少与加强支架33位于副车架上板10的一端的端部隔着副车架上板10相对应。也即,避让部41的左侧的起点的位置与第三悬置安装架50的侧壁相对应,避让部41的右侧的起点位置与所述加强支架33的末端相对应。
当车身的支撑力通过左侧羊角31传递至加强支架33,然后一部分通过避让部41传递至副车架右侧,另一部分依次通过加强板42、第三悬置安装架50传递至副车架右侧,也就是说,加强板42可以分担避让部41受到的力,防止避让部41因受到的力过大而发生弯折。
进一步地,加强板42的形状与避让部41的形状相适应,加强板42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第一翻边423,加强板42通过第一翻边423与副车架上板10及副车架下板20焊接相连,也即加强板42在上下两端紧贴副车架上板10及副车架下板20设置,能够有效地对副车架上板10进行支撑,防止副车架上板10在避让部41发生弯曲。
图6为图2中副车架的主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副车架上板10包括副车架前上板11及副车架后上板12,副车架下板20包括副车架前下板21及副车架后下板22,副车架前上板11设置于副车架前下板21上,副车架后上板12设置于副车架后下板22上。
副车架后上板12在位于副车架前上板11所在的一侧向下弯折形成有中部支撑边13,在中部支撑边13的末端向远离副车架后上板12所在方向弯折形成有第二翻边14,副车架后上板12通过第二翻边14焊接固定于副车架前下板21的上表面上,副车架后下板22朝向副车架前下板21的一侧焊接固定于副车架前下板21的下表面上,副车架前上板11朝向副车架后上板12的一侧焊接固定于副车架后上板12的上表面上。
副车架前下板21包括左侧副车架前下板211及右侧副车架前下板212,左侧副车架前下板211及右侧副车架前下板212沿车辆的X方向并列设置,副车架前下板21是由左侧副车架前下板211及右侧副车架前下板212组合而 成。
上述的凸台40设置于副车架前上板11上,加强板42固定于副车架前上板11与副车架前下板21之间。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凸台40的设置,可以增加副车架Y向的强度,以满足车辆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由于凸台的增加只加强了副车架Y向的强度,不对副车架X向的强度造成影响,因此,副车架在碰撞中的溃缩性能不会受到影响。通过避让部41的设置,使凸台40避让开转向机60的转向管柱61所在的位置,使碰撞产生的能量能够顺利地传递至转向机60上,使转向机60断裂,防止转向机60侵入车内,对乘员造成损伤;通过在避让部41内设置加强板42,能够保证避让部41的设置不会减少副车架Y向的刚度,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车架在同时满足安全性能及NVH性能要求的同时,又不会阻断碰撞能量从碰撞部位至转向机60之间的传递路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车架,关于该车辆的其它技术特征,请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副车架,包括副车架上板、副车架下板及羊角,所述副车架有所述副车架上板及所述副车架下板组合而成,羊角设置于所述副车架前端的两侧,所述副车架的前端通过所述羊角与车身相连,转向机沿车辆的Y方向固定于所述副车架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副车架上板的前部,沿竖直方向向上凸出形成有凸台,所述凸台沿车辆的Y方向延伸,并连接于两个所述羊角之间,在所述凸台上相对于所述转向机的转向管柱所在的位置,向下凹陷形成有避让部,所述副车架上还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避让部处,并固定于所述副车架上板及所述副车架下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的中部设置有第三悬置安装架,所述副车架的左侧羊角上还设置有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左侧羊角相连,另一端与副车架上板相连,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架与所述加强支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与所述副车架上板的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避让部靠近所述左侧羊角一侧的边缘,所述加强板的第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架的侧壁上,所述加强板的第二端向所述左侧羊角所在的方向延伸,所述加强板的第二端的位置至少与所述加强支架位于所述副车架上板的一端的端部,隔着所述副车架上板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部的左侧的起点位置与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架的侧壁相对应,所述避让部的右侧的起点位置与所述加强支架的末端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的形状与所述避让部的形状相适应,所述加强板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加强板通过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副车架上板及所述副车架下板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上板包括副车架前上板及副车架后上板,所述副车架下板包括副车架后上板及副车架后下板,所述副车架前上板设置于所述副车架前下板上,所述副车架后上板设置于所述副车架后上板上,所述凸台设置于所述副车架前上板上,所述加强板固定于所述副车架前上板与所述副车架前下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后上板在位于所述副车架前上板所在的一侧向下弯折形成有中部支撑边,在所述中部支撑边的末端向远离所述副车架后板所在的方向弯折形成有翻边,所述副车架后上板通过所述翻边固定于所述副车架前下板的上表面上,所述副车架后下板朝向所述副车架前下板的一侧固定于所述副车架前下板的下表面上,所述副车架前上板朝向所述副车架后上板的一侧固定于所述副车架后上板的上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前下板包括左侧副车架前下板及右侧副车架前下板,所述左侧副车架前下板及所述右侧副车架前下板沿车辆的X方向并列设置,所述副车架前下板由所述左侧副车架前下板及所述右侧副车架前下板组合而成。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副车架。
CN201720582792.7U 2017-05-23 2017-05-23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9144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82792.7U CN206914437U (zh) 2017-05-23 2017-05-23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82792.7U CN206914437U (zh) 2017-05-23 2017-05-23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14437U true CN206914437U (zh) 2018-01-23

Family

ID=61307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82792.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914437U (zh) 2017-05-23 2017-05-23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1443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6975A (zh) * 2018-12-28 2020-07-07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的平台化副车架
CN112440637A (zh) * 2019-09-02 2021-03-0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悬架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6975A (zh) * 2018-12-28 2020-07-07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的平台化副车架
CN112440637A (zh) * 2019-09-02 2021-03-0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悬架装置
CN112440637B (zh) * 2019-09-02 2024-03-0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悬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04264B2 (ja) 自動車のピラー構造
KR101097018B1 (ko) 측면 충돌 성능을 강화시킨 자동차용 도어
US8602483B2 (en) Vehicle door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KR102371245B1 (ko) 차량의 센터 필러 구조
JP2015193272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0228722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4590390A (zh) 一种重型卡车的前围总成以及重型卡车
JP5857412B2 (ja) 車両前部の補強構造
JP6540591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206914437U (zh)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0962938A (zh) 一种汽车侧围框架加强组件
CN203601389U (zh) 一种侧围a柱结构
CN105730513B (zh) 车身a立柱上铰链加强结构
JP5934534B2 (ja) 車体構造
CN201633786U (zh) 一种汽车前立柱加强结构
CN214138710U (zh) 车身侧部结构
CN210116557U (zh) 用于车辆的防止汽车前围地板侵入的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5022701U (zh) 前轮罩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9533029B (zh) 车辆及其车身结构
JP3140511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12243575U (zh) 一种后围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CN104260786B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舱侧护板分总成
CN103183052B (zh) 一种汽车副车架安装支架结构
CN209955714U (zh) 后背门及车辆
CN113734294A (zh) 一种发动机舱边梁前段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