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14079U - 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 - Google Patents

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14079U
CN206914079U CN201720762254.6U CN201720762254U CN206914079U CN 206914079 U CN206914079 U CN 206914079U CN 201720762254 U CN201720762254 U CN 201720762254U CN 206914079 U CN206914079 U CN 2069140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bsorber
automobile
support assembly
dust cover
rear sh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6225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勇
李志�
王珏星
廖永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izhong Automotiv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izhong Automotiv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izhong Automotiv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izhong Automotiv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6225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140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140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140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包括上支承、防尘罩和减振器闷盖,所述防尘罩的一端与所述上支承连接,所述防尘罩的另一端与所述减振器闷盖连接;所述上支承设有上支承凹槽,所述上支承凹槽与铝壳整体铸造成型,所述防尘罩的一端设有向内凸槽,所述向内凸槽与所述上支承凹槽匹配扣合。本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提供了一种铝壳上支承结构,使其既能减轻产品重量,又能满足产品的功能性要求。这种结构可以与直管和波纹管防尘罩都能很好配合。

Description

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
背景技术
在汽车配件领域中,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是悬架系统的重要部件。其主要用于将底盘和车身连接起来,并能衰减动态载荷,有效改善车辆的NVH(噪声、振动和声振粗糙度)性能,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传统的上支承总成多以橡胶支承为主。
对于传统的汽车后上支承,一般是由钢骨架与橡胶以硫化或装配的方式组合成上支承总成零件,为迎合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以铝壳与聚氨酯芯子装配的上支承。
图1为现有技术中铝壳和聚氨酯上支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传统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包括铝壳10、上盖板11、内衬板12和聚氨酯支承芯子13。其中,聚氨酯支承芯子13与内衬板12装配后放入铝壳10,然后将铝壳10与上盖板11以翻边铆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通常,铝壳上支承与防尘罩连接方式如下:
一、直管防尘罩,扣在限位块上,这种连接方式的主要问题是影响限位块的初始点性能。
二、波纹管防尘罩,通过限位块压入铝壳上支承下端。这种连接方式的主要问题是过盈量设计过大导致装配困难,设计过小又引起防尘罩脱落,且在车轮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上支承下端边缘与防尘罩会发生摩擦。
因此,设计一款直管和波纹管防尘罩都适用的上支承通用接口结构非常重要。汽车领域迫切需要减轻质量以节约能源、降低排放,应对能源危机和环保压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装配困难等缺陷,提供一种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特点在于,所述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包括上支承、防尘罩和减振器闷盖,所述防尘罩的一端与所述上支承连接,所述防尘罩的另一端与所述减振器闷盖连接;
所述上支承设有上支承凹槽,所述上支承凹槽与铝壳整体铸造成型,所述防尘罩的一端设有向内凸槽,所述向内凸槽与所述上支承凹槽匹配扣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还包括压环,所述压环套设在所述防尘罩的所述向内凸槽的外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尘罩的所述向内凸槽上还设有导向口,所述导向口与所述上支承下端的倒角相匹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支承凹槽的深度大于等于2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支承凹槽的宽度与所述防尘罩的厚度、所述压环的宽度相匹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尘罩的接口位置厚度为1-1.5mm,所述压环的宽度为3mm,所述上支承凹槽的圆角直径为0.5mm,所述上支承凹槽宽度大于等于6-7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环的直径大于所述上支承凹槽的直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环采用钢制压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尘罩采用直管或波纹管。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提供了一种铝壳上支承结构,使其既能减轻产品重量,又能满足产品的功能性要求。这种结构可以与直管和波纹管防尘罩都能很好配合。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的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铝壳和聚氨酯上支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中防尘罩和上支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中上支承凹槽和压环的尺寸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中防尘罩的尺寸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中装配后压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现在将详细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在所有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此外,尽管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从公知公用的术语中选择的,但是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术语可能是申请人按他或她的判断来选择的,其详细含义在本文的描述的相关部分中说明。此外,要求不仅仅通过所使用的实际术语,而是还要通过每个术语所蕴含的意义来理解本实用新型。
图1为现有技术中铝壳和聚氨酯上支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中防尘罩和上支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中上支承凹槽和压环的尺寸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中防尘罩的尺寸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中装配后压环的示意图。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包括上支承20、防尘罩30和减振器闷盖40,将防尘罩30的一端与上支承20连接,防尘罩30的另一端与减振器闷盖40连接。同时,上支承20设有上支承凹槽21,上支承凹槽21与铝壳整体铸造成型,这样可以不增加所述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的额外成本。防尘罩30的一端设有向内凸槽31,使得向内凸槽31与上支承凹槽21相匹配,并且将向内凸槽31扣入上支承凹槽21。
此外,所述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还包括压环50,将压环50套设在防尘罩30的向内凸槽31的外部。这种结构可以起到紧固作用。当然,如果所述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不增加压环50也可以满足拉脱力的要求,则可以取消压环50。
优选地,在防尘罩30的向内凸槽31上还设有导向口32,使得导向口32与上支承20下端的倒角相匹配。这样设置后,在装配所述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时可以起到导向作用,方便上支承进入防尘罩。
进一步地,上支承凹槽21的深度a大于等于2mm,也就是说上支承凹槽21的深度a一般至少设置为2mm,以保证防尘罩30的向内凸槽31有足够大的支撑面,防尘罩30的向内凸槽31的长度与之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上支承凹槽21的宽度与防尘罩30的厚度、压环50的宽度相匹配。例如,优选地,将防尘罩30的接口位置厚度b设置为1-1.5mm,压环50的宽度c设置为3mm,上支承凹槽21的圆角直径d设置为0.5mm,上支承凹槽21的宽度e大于等于6-7mm,即上支承凹槽21的宽度e至少为6-7mm。
此处的压环5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例如,压环50可以采用钢制压环。装配时,首先将防尘罩30的向内凸槽31扣入上支承凹槽21。由于压环50的直径小于上支承凹槽21直径的话不易装配,因此本实施例将压环50的直径设置为大于上支承凹槽21的直径。因此,本实施例中需要将压环50压紧以起到增大压脱力的作用。
另外,本实施例中防尘罩30可以采用直管或波纹管。例如,防尘罩30为波纹管防尘罩与上支承20连接时,将防尘罩30的下端扣在减振器闷盖40上,这类防尘罩30会在车轮上跳时受到推力,车轮下跳时受到拉力。因此对其接口形式要求较高。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本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可通过控制上支承凹槽21的深度,同时使用压环50,以使防尘罩30在下跳时满足拉脱力的要求。一般要求上端拉脱力为200N-300N,且大于下端拉脱力。这种结构可以提高防尘罩的防尘效果,同时不会与周边件发生干涉,例如刮擦减振器贮液筒等,也不会影响限位块的性能及耐久。这种接口形式易于装配,可以直接手工压入,且方便拆卸。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上支承接口同样适用于直管防尘罩,且直管防尘罩一般下端不扣住,车轮上下跳的过程中,直管防尘罩几乎不受力,因此对拉脱力要求较小。
本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提供了一种铝壳上支承结构,使其既能减轻产品重量,又能满足产品的功能性要求。这种结构可以与直管和波纹管防尘罩都能很好配合。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作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包括上支承、防尘罩和减振器闷盖,所述防尘罩的一端与所述上支承连接,所述防尘罩的另一端与所述减振器闷盖连接;
所述上支承设有上支承凹槽,所述上支承凹槽与铝壳整体铸造成型,所述防尘罩的一端设有向内凸槽,所述向内凸槽与所述上支承凹槽匹配扣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还包括压环,所述压环套设在所述防尘罩的所述向内凸槽的外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罩的所述向内凸槽上还设有导向口,所述导向口与所述上支承下端的倒角相匹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承凹槽的深度大于等于2mm。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承凹槽的宽度与所述防尘罩的厚度、所述压环的宽度相匹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罩的接口位置厚度为1-1.5mm,所述压环的宽度为3mm,所述上支承凹槽的圆角直径为0.5mm,所述上支承凹槽宽度大于等于6-7m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环的直径大于所述上支承凹槽的直径。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环采用钢制压环。
10.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罩采用直管或波纹管。
CN201720762254.6U 2017-06-28 2017-06-28 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 Active CN2069140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62254.6U CN206914079U (zh) 2017-06-28 2017-06-28 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62254.6U CN206914079U (zh) 2017-06-28 2017-06-28 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14079U true CN206914079U (zh) 2018-01-23

Family

ID=61321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62254.6U Active CN206914079U (zh) 2017-06-28 2017-06-28 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140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38779A (zh) * 2018-06-28 2018-10-12 上海众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mcu减振器支承及其加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38779A (zh) * 2018-06-28 2018-10-12 上海众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mcu减振器支承及其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18917U (zh) 橡胶悬置及汽车
CN204415122U (zh) 一种悬置结构
EP2960542A1 (en) Shock absorber
CN102712231A (zh) 具有多件式弹簧座的支柱组件
CN101396959A (zh) 一种发动机悬置结构
CN206914079U (zh) 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
CN209146213U (zh) 一种新型前减振支柱总成
CN203511149U (zh) 一种车轮用平衡块
CN207190976U (zh) 一种重型牵引车电瓶安装结构
CN207328107U (zh) 一种轻卡发动机前悬置
CN109050678A (zh) 车辆的减震塔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5523686U (zh) 一种变速器悬置支架总成及汽车
CN208831585U (zh) 一种汽车飞轮总成
CN210258569U (zh) 减震塔及汽车
CN209492382U (zh) 悬置装置及汽车
CN209051488U (zh) 一种前轴支架焊合件
CN207000144U (zh) 横置动力总成的右悬置
CN207291884U (zh) 一种可支撑行李箱盖板的乘用车行李箱工具盒
CN105015330B (zh) 一种变速箱侧悬置结构
CN205381227U (zh) 多功能后杠
CN207018377U (zh) 一种带有两端防护结构的驱动轴总成
CN209414499U (zh) 减震器连接座、减震器总成及车辆
CN211592140U (zh) 一种新型后下弹簧臂
CN206545667U (zh) 用于车辆的减振器
CN204774639U (zh) 一种变速箱侧悬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