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04128U - 防护杠组件及包括其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防护杠组件及包括其的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04128U
CN206704128U CN201720219050.8U CN201720219050U CN206704128U CN 206704128 U CN206704128 U CN 206704128U CN 201720219050 U CN201720219050 U CN 201720219050U CN 206704128 U CN206704128 U CN 2067041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mper
automobile
energy
box body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1905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珊珊
郑丽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FA Automobile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TV Automobile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TV Automobile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TV Automobile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1905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041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041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041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护杠组件及包括其的汽车,防护杠组件包括:防护杠本体,所述防护杠本体的两端分别垂直延伸出对称设置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上设置有与其延伸方向一致的容纳孔;吸能盒,所述吸能盒可设置在所述容纳孔内,所述防护杠本体通过所述吸收盒与汽车纵梁固定。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护杠组件及包括其的汽车,吸能效果好,为汽车和乘员提供良好的防护作用,保持纵梁封板的完整性,提高汽车的整体性能。

Description

防护杠组件及包括其的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防护杠组件及包括其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防护杠(也称保险杠)的作用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吸收和缓和外界的撞击力,避免汽车及乘员受到更大的损害。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汽车保险杠与汽车的安装示意图。如图1所示,保险杠1可安装在车体的前部或/和后部,保险杠1通常固定在车辆的纵梁7上。保险杠1上对称设置有两个连接部件2,分别与车辆的两个纵梁7通过形状配合来插接固定。具体地,在连接部件2的接触面3处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榫头8,每个固定榫头8以过盈配合的方式插入到车身固定的容纳部9,车身固定的容纳部9通过纵梁7上敞开的空心型材形成;连接部件2还包括支撑凸肩4,支撑凸肩4以其接触面紧贴纵梁封板的支撑面5,支撑面5上开设有通孔6,容纳部9与纵梁封板的通孔6的边缘焊接连接,从而将固定榫头8贯通通孔6插入到纵梁7的容纳部9内。
汽车在前部和后部分别安装上述保险杠后,对于汽车发生正向碰撞,例如追尾,保险杠可提供有效的防护作用;但是对于汽车发生角碰撞(侧面碰撞),由于固定榫头8与纵梁7之间撞击力传递效果以及吸能效果较差,容易对连接部件2附近的车灯等造成损害。另外,上述保险杠在安装过程中需要破坏纵梁封板的整体性(开设通孔6),从而对纵梁7本身的强度、封闭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需要一种防护杠组件及包括其的汽车,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防护杠组件及包括其的汽车,吸能效果好,为汽车和乘员提供良好的防护作用,保持纵梁封板的完整性,提高汽车的整体性能。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护杠组件,包括:
防护杠本体,所述防护杠本体的两端分别垂直延伸出对称设置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上设置有与其延伸方向一致的容纳孔;
吸能盒,所述吸能盒可设置在所述容纳孔内,所述防护杠本体通过所述吸收盒与汽车纵梁固定。
优选地,所述防护杠本体上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防护杠本体包括内侧壁,所述内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交错分布的所述凹槽和凸台。
优选地,所述吸能盒包括盒体和从所述盒体底端垂直延伸出的凸缘,所述盒体用于安装在所述容纳孔内,所述凸缘用于与所述汽车纵梁固定。
优选地,所述盒体与所述容纳孔两者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盒体与所述容纳孔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盒体为由侧壁围绕而成的框体,所述侧壁内侧形成空腔。
优选地,所述盒体的所述侧壁的厚度从顶部到底部逐渐增加。
另外,优选地,所述盒体的所述侧壁的长度小于所述容纳孔的深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防护杠组件。
优选地,所述汽车还包括纵梁封板,所述纵梁封板封闭所述汽车纵梁,所述吸能盒固定到所述纵梁封板上。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护杠组件及包括其的汽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汽车受到正面撞击和角撞击时,防护杠本体和吸收盒能够有效地吸收和缓和冲击力,有效提高吸能效果,降低对车体和乘员的伤害。其次,防护杠本体通过吸能盒焊接在汽车纵梁上,而不需要与汽车纵梁插接固定,不会破坏纵梁封板对汽车纵梁的封闭作用,从而保证汽车纵梁的完整性以及不破坏纵梁的强度。最后,通过将吸能盒安装到防护杠本体内代替安装到汽车纵梁内,在汽车发生角碰撞时,吸能盒能够发生溃缩吸能,来降低对周边部件的侵害。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汽车保险杠与汽车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采用的防护杠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防护杠组件的防护杠本体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防护杠组件A-A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防护杠组件在汽车上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保险杠; 2:连接部件; 3:接触面;
4:支撑凸肩; 5:支撑面; 6:通孔;
7:纵梁; 8:固定榫头; 9:容纳部;
10:防护杠本体; 11:连接臂; 12:凹槽;
13:凸台; 14:容纳孔; 15:吸能盒;
16:盒体; 17:凸缘; 18:底板;
19:汽车纵梁; 20:纵梁封板; 21:安装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2为本实用新型采用的防护杠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防护杠组件的防护杠本体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的防护杠组件A-A剖面示意图。如图2至图4所示,防护杠组件包括:防护杠本体10和吸能盒15。
防护杠本体10的两端分别垂直延伸出对称设置的连接臂11,连接臂11上设置有与其延伸方向一致的容纳孔14。
吸能盒15可设置在容纳孔14内,防护杠本体10通过吸收盒15与汽车纵梁19(如图5所示)固定。
在防护杠本体10上安装有独立的吸能盒15,在汽车发生正面撞击或角撞击时,防护杠本体10可以吸收和缓和撞击力,撞击力传递至吸能盒15后,吸收盒15还可以发生溃缩来吸收和缓和撞击力,防护杠组件可多次吸收和缓冲撞击力,来提高的吸能效果,进一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吸能盒15受到撞击时会溃缩吸能,来有效降低对周边部件的侵害。
在本实施例中,防护杠本体10的厚度从中心向两端逐渐减少,其中外侧壁呈向外侧突出的弧状,外侧壁上可开设灯孔、车牌安装孔;内侧壁呈水平状,连接臂11设置在防护杠本体10靠近两端的内侧壁上,连接臂11的延伸方向与外侧壁的突出方向相反,连接臂11的中心开设有容纳孔14,容纳孔14为方形孔。
连接臂11可与纵梁19直接连接,还可以通过吸能盒15与纵梁19连接,还可以由连接臂11和吸能盒15分别与纵梁19连接,以便增加防护杠组件与纵梁19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防护杠本体10上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凹槽12。凹槽12能够降低防护杠本体10的重量,实现轻量化的目的;凹槽12还能够为碰撞提供吸能空间,进一步提高防护杠本体10的吸能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防护杠本体10上间隔地对称设置有4个凹槽12,凹槽12的形状相同,凹槽12的延伸方向与外侧壁的突出方向相同,靠近两端的凹槽12可以为角撞击提供吸能空间,靠近中部的凹槽12可以为正面撞击提供吸能空间。
优选地,防护杠本体10包括内侧壁(设置有连接臂11一侧的侧壁),内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交错分布的凹槽12和凸台13,凸台13有助于增加防护杠本体10的抗撞击强度,凹槽12为凸台13的形变提供吸能空间,以便提高吸能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凸台13的表面为用于与车体连接的接触面,凸台13的表面与连接臂11的表面可在同一水平面上。防护杠本体10上间隔设置有4个凹槽12和3个凸台13,其中,位于中部的凸台13的长度略大于位于其两侧的凸台13的长度,位于中部的凸台用于缓冲正面撞击,位于两侧的凸台13用于缓冲角撞击。
优选地,吸能盒15包括盒体16和从盒体16底端垂直延伸出的凸缘17,盒体16用于安装在容纳孔14内,凸缘17用于与汽车纵梁19固定,具体地,凸缘17固定到纵梁封板20上,纵梁封板20固定到汽车纵梁19上并封闭汽车纵梁19。盒体16受到撞击时,能够快速地发生溃缩吸能,抗冲击能力和吸能能力强。而且盒体16的质量相对较轻,满足轻量化的要求,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盒体16可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而成。在安装时,盒体16可插入到容纳孔14内,凸缘17上表面抵在连接臂11的表面上,凸缘17的下表面用于与汽车纵梁19固定。
盒体16与容纳孔14可拆卸连接,以便快速安装和拆卸。优选地,盒体16与容纳孔14两者的形状相匹配,盒体16与容纳孔14过盈配合。过盈配合可使得防护杠本体10受到的撞击力快速有效地传递到吸能盒15内,利用吸收盒15的形变来降低对防护杠本体周边部件(例如车灯)的损坏。而且,通过将吸能盒15安装到防护杠本体10内代替安装到汽车纵梁19内,可以不会破坏纵梁封板20(如图5所示)对汽车纵梁19的封闭性,也不会影响汽车纵梁19的强度,进一步提高车体的安全性。另外,在汽车发生角碰撞时,吸能盒15能够发生溃缩吸能,来降低对周边部件的损坏。
优选地,盒体16为由侧壁围绕而成的框体,侧壁内侧形成空腔。盒体16能够提供良好的溃缩吸能效果,还可以满足轻量化的要求;而且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盒体16的侧壁上可设置多条导向筋,导向筋的延伸方向与侧壁的延伸方向一致,在受到撞击时,导向筋能够提高盒体16吸能的能力以及溃缩的稳定性。
优选地,盒体16的侧壁的厚度从顶部到底部逐渐增加。当盒体16插入到容纳孔14内,侧壁的顶部靠近容纳孔14的底板18,侧壁的底部靠近汽车纵梁,盒体16的顶部相对较薄,在受到撞击力时容易发生形变,盒体16的底部相对较后,可以增加盒体16的溃缩的稳定性。
另外,优选地,盒体16的侧壁的长度小于容纳孔14的深度。盒体16插入到容纳孔14内,盒体16的顶部靠近容纳孔14的底板18,而不会抵在底板18上,二者之间的距离可为1~5mm。当发生较轻的角碰撞时,盒体16并不会立刻发生溃缩,此时防护杠本体10可以依赖自身的弹性恢复形状,从而使吸能盒15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下面进一步介绍防护杠组件的安装位置以及使用过程。
图5为图2所示的防护杠组件在汽车上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如图5所示,安装防护杠组件时,汽车纵梁19的端部被纵梁封板20封闭,吸能盒15的安装位置21位于汽车纵梁19开口对应的纵梁封板20上,安装位置21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与吸能盒15的凸缘17连接,然后将防护杠本体10通过容纳孔14与盒体16过盈配合。
当汽车受到正面撞击或角撞击时,防护杠本体10会发生形变来进行吸能和缓冲撞击力,然后传递给吸能15盒,吸能盒15发生溃缩形变来进行吸能和缓冲撞击力,因此撞击力传递到汽车纵梁19时已经过多次吸收和缓冲,可有效降低对车体和乘员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汽车包括上述的防护杠组件。
优选地,所述汽车还包括纵梁封板20,纵梁封板20用于封闭汽车纵梁19,吸能盒15固定到纵梁封板20上。通过将吸能盒15安装到纵梁封板20上来代替贯穿纵梁封板20而插入到汽车纵梁19内,可以不会破坏纵梁封板20(如图5所示)对汽车纵梁19的封闭性,也不会影响汽车纵梁19的强度,进一步提高车体的安全性。
从上面的描述和实践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护杠组件及包括其的汽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汽车受到正面撞击和角撞击时,防护杠本体和吸收盒能够有效地吸收和缓和冲击力,有效提高吸能效果,降低对车体和乘员的伤害。其次,防护杠本体通过吸能盒焊接在汽车纵梁上,而不需要与汽车纵梁插接固定,不会破坏纵梁封板对汽车纵梁的封闭作用,从而保证汽车纵梁的完整性以及不破坏纵梁的强度。最后,通过将吸能盒安装到防护杠本体内代替安装到汽车纵梁内,在汽车发生角碰撞时,吸能盒能够发生溃缩吸能,来降低对周边部件的侵害。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护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护杠本体,所述防护杠本体的两端分别垂直延伸出对称设置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上设置有与其延伸方向一致的容纳孔;
吸能盒,所述吸能盒可设置在所述容纳孔内,所述防护杠本体通过所述吸能盒与汽车纵梁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杠本体上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杠本体包括内侧壁,所述内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交错分布的所述凹槽和凸台。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防护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能盒包括盒体和从所述盒体底端垂直延伸出的凸缘,所述盒体用于安装在所述容纳孔内,所述凸缘用于与所述汽车纵梁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护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体与所述容纳孔两者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盒体与所述容纳孔过盈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护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体为由侧壁围绕而成的框体,所述侧壁内侧形成空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护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体的所述侧壁的厚度从顶部到底部逐渐增加。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护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体的所述侧壁的长度小于所述容纳孔的深度。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防护杠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还包括纵梁封板,所述纵梁封板封闭所述汽车纵梁,所述吸能盒固定到所述纵梁封板上。
CN201720219050.8U 2017-03-08 2017-03-08 防护杠组件及包括其的汽车 Active CN2067041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19050.8U CN206704128U (zh) 2017-03-08 2017-03-08 防护杠组件及包括其的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19050.8U CN206704128U (zh) 2017-03-08 2017-03-08 防护杠组件及包括其的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04128U true CN206704128U (zh) 2017-12-05

Family

ID=60470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19050.8U Active CN206704128U (zh) 2017-03-08 2017-03-08 防护杠组件及包括其的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041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549934U (zh) 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立体安全防护装置
CN203497026U (zh) 汽车前地板防侧碰强化结构
CN210734063U (zh) 车架前横梁总成
CN110304146B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车架连接件、车架组件及电动汽车
CN206704128U (zh) 防护杠组件及包括其的汽车
CN204309904U (zh) 一种汽车b柱
CN203739627U (zh) 汽车水箱立柱结构
CN205890808U (zh) 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N108263484A (zh) 一种全景天窗车架组件
CN206436960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碰撞横梁加强结构
CN207683615U (zh) 一种车辆机舱框架
CN105644628A (zh) 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
CN215904612U (zh) 车辆侧围结构和车辆
CN205256462U (zh) 汽车翼子板安装支架、汽车翼子板总成及汽车
CN201703435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舱前纵梁
CN106564531A (zh) 一种前主纵梁及具有该前主纵梁的汽车
CN104340278A (zh) 汽车前围上板总成以及汽车
CN208774703U (zh) 车辆防撞结构及车辆
CN209336826U (zh) 车身和车辆
CN104828142B (zh) 安装支架和汽车轮罩纵梁总成
KR102049581B1 (ko) 폐단면 리어 백빔 구조
CN206510973U (zh) 一种汽车车体
CN205469285U (zh) 一种汽车追尾碰撞防护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汽车
CN206914452U (zh) 一种保护电池包的后地板骨架结构
CN206358224U (zh) 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06

Address after: 511458 9, Nansha District Beach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9

Patentee after: Hengda Faraday future intelligent vehicle (Guangdo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26 8 floor 909, 105 building 3, Yao Yuan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Music Automotive (Beijing)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313

Address after: 100015 Building No. 7, 74, Jiuxianqiao North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001

Patentee after: FAFA Automobile (China)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1458 9, Nansha District Beach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9

Patentee before: Hengda Faraday future intelligent vehicle (Guangdong)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