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58886U - 气泵、模块以及蒸发燃料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气泵、模块以及蒸发燃料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58886U
CN206158886U CN201490001406.5U CN201490001406U CN206158886U CN 206158886 U CN206158886 U CN 206158886U CN 201490001406 U CN201490001406 U CN 201490001406U CN 206158886 U CN206158886 U CN 2061588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ump
valves
check
housing
demarcation str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9000140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川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588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5888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 F02M25/0809Judging failure of purge control system
    • F02M25/0818Judging failure of purge control system having means for pressurising the evaporative emission spa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 F02M25/0836Arrangement of valves controlling the admission of fuel vapour to an engine, e.g. valve being disposed between fuel tank or absorption canister and intake manifol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泵、模块以及蒸发燃料处理系统,在设置于气泵(12)的第三壳体(132)的排气用开口部(137)设置具有孔(138)的分隔板(139),对第三壳体(132)的内外进行分隔,由此在止回阀(121)的下游侧形成空间(R1)。从气泵(12)的止回阀(121)产生的噪声在该空间(R1)降噪。

Description

气泵、模块以及蒸发燃料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为了利用汽车配管的压力变动来诊断泄漏所使用的气泵、由该气泵构成的模块、以及使用了该气泵的蒸发燃料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以防止大气污染为目的,为了消除在燃料箱内产生的蒸发气体(蒸发燃料)向大气释放,而在汽车安装有处理蒸发气体的蒸发系统(蒸发燃料处理系统)。
在北美,法律还规定以某恒定的频率确认蒸发系统的配管本身有无破损、龟裂、孔等异常。因此需要对蒸发系统的配管实施泄漏诊断,通常使用在将蒸发系统的配管密闭后的状态下施加压力,并监视其压力变动的方法。
在泄漏诊断时向蒸发系统的配管给予压力的方法,因汽车厂商不同而有差异,存在使用气泵的方法和利用基于自然散热的压力变动的方法。
利用自然散热的情况下的泄漏诊断,能够不产生噪声来进行诊断,但另一方面,由于诊断时间变长,因此存在总耗电量增多并且无法确保诊断频率的缺点。
另一方面,使用气泵的情况下的泄漏诊断,由于能够以短时间进行诊断,因此能够省电并且确保诊断频率,但如在专利文献1中用于对泄漏诊断装置的工作声进行吸声的结构、专利文献2中用于缓和泄漏诊断装置内的碰撞的结构的记载那样,会引起诊断时产生噪声的问题。由于使用气泵的情况下的泄漏诊断,是在发动机停止时的静寂条件下实施,因此诊断时的噪声特别是作为异响而成为问题。
另外,不限于在泄漏诊断时产生的噪声,对于吸收声音的一般的吸声构造,存在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构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73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69103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望月修·丸田芳幸著,“流体声工学入门”,朝仓书店,1996年4月30日,p.154-155
如上述那样,在使用气泵的情况下的泄漏诊断中存在诊断时产生噪声的问题,存在各种该噪声的产生源。例如,设置于气泵的止回阀也是产生源之一,在气泵工作时止回阀振动,从而产生了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降低在泄漏诊断时从气泵的止回阀产生的噪声。
本实用新型的气泵,为了进行泄漏诊断而变更蒸发燃料处理系统的内部压力,所述蒸发燃料处理系统对在燃料箱产生的蒸发燃料进行回收并向发动机导入,所述气泵的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设置有:与所述蒸发燃料处理系统连通的开口部、和与大气侧连通的开口部;止回阀,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开口部之间,防止被排出的气体的逆流;以及分隔板,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开口部中排出所述气体的一方的开口部,对所述壳体的内外进行分隔,并且开设有成为第一节流部的孔,在所述分隔板突出设置有形成所述孔的管,通过将所述管向所述止回阀侧伸长,由此利用所述管和所述止回阀构成第二节流部。
优选地,开设于所述分隔板的所述孔具有以所述分隔板为边界并在所述壳体的内外产生压力差的开口面积。
优选地,在所述分隔板的与所述止回阀对置的面突出设置有肋。
优选地,在所述分隔板的与所述止回阀对置的面设置有吸声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模块的特征在于,具备:电磁阀,其对将蒸发燃料处理系统与大气侧连结的流路进行开闭,所述蒸发燃料处理系统对在燃料箱产生的蒸发燃料进行回收并向发动机导入;气泵,其为了进行泄漏诊断而变更所述蒸发燃料处理系统的内部压力;以及外壳,其对所述电磁阀以及所述气泵进行收纳,所述气泵具有:壳体,该壳体设置有与所述 蒸发燃料处理系统连通的开口部、和与大气侧连通的开口部;止回阀,该止回阀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开口部之间,防止被排出的气体的逆流,所述外壳的一面是分隔板,该分隔板面对设置于所述气泵的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开口部中排出所述气体的一方的开口部,对该壳体的内外进行分隔,并且开设有成为第一节流部的孔,在所述分隔板突出设置有形成所述孔的管,通过将所述管向所述止回阀侧伸长,由此利用所述管和所述止回阀构成第二节流部。
本实用新型的蒸发燃料处理系统,对在燃料箱产生的蒸发燃料进行回收并向发动机导入,所述蒸发燃料处理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气泵,其为了进行泄漏诊断而变更所述蒸发燃料处理系统的内部压力;以及插入口,其供所述气泵插入,所述气泵具有:壳体,该壳体设置有与所述蒸发燃料处理系统的内部连通的开口部、和与大气侧连通的开口部;止回阀,该止回阀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开口部之间,防止被排出的气体的逆流,所述插入口具有分隔板,该分隔板面对设置于所述气泵的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开口部中排出所述气体的一方的开口部,对该壳体的内外进行分隔,并且开设有成为第一节流部的孔,在所述分隔板突出设置有形成所述孔的管,通过将所述管向所述止回阀侧伸长,由此利用所述管和所述止回阀构成第二节流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设置于气泵的壳体的开口部中排出气体的一方的开口部侧,分隔板对壳体的内外进行分隔,由此能够在止回阀的下游侧形成用于降噪的空间,因此能够降低在泄漏诊断时从气泵的止回阀产生的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气泵、具备该气泵的泄漏诊断装置、以及以该泄漏诊断装置作为诊断对象的蒸发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气泵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降噪效果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气泵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5(a)~图5(d)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分隔板的变 形例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
图6(a)、图6(b)是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气泵与电磁阀形成为模块时的剖视图。
图7是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气泵插入滤罐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按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所示的蒸发系统构成为包括:燃料箱1;滤罐2,其对在燃料箱1内产生的蒸发气体进行吸附并暂时存积;进气歧管3,其将在滤罐2回收的蒸发气体向发动机导入;清洗电磁阀4,其控制蒸发气体的量;过滤器5,其从所通过的气体中去除灰尘;配管,其将上述部件连结。另外,图1中用粗线表示的配管系统6是成为泄漏诊断的对象的配管系统。
配管系统6的泄漏诊断利用泄漏诊断装置进行,该泄漏诊断装置具备:电磁阀11,其对将配管系统6与大气侧连通的配管进行开闭;气泵12,其从大气侧向配管系统6导入大气,并对配管系统6内进行加压;压力计13,其检测配管系统6内的压力;温度计14,其检测配管系统6内的温度。另外,在气泵12与配管系统6之间设置有止回阀121,用于防止气泵12排出的压缩空气逆流。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气泵12与止回阀121形成为一体构造。
在图2中示出气泵12的剖视图。
在气泵12设置有:转子123,其使多个叶片122旋转;树脂制的第一壳体124,其收容叶片122和转子123;马达126,其以中间隔着金属板125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壳体124,对转子123进行旋转驱动。马达126收纳于具有连接器127的外壳128内。另外,在第一壳体124开设有与大气侧连通并引入大气的吸气用开口部129,并安装有过滤器130。
第一壳体124的底面侧由作为树脂制的板状部件的第二壳体131封 闭,此外还安装有作为树脂制的圆筒状部件的第三壳体132。上述第二壳体131以及第三壳体132利用未图示的螺钉,与第一壳体124一并紧固于金属板125。
在第二壳体131开设有供从吸气用开口部129进入的大气通过的开口部133,在第三壳体132的隔壁134开设有供从开口部133进入的大气通过的开口部135。在形成于第二壳体131与第三壳体132的隔壁134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有海绵状的过滤器136。另外,隔壁134的外部侧即第三壳体132的下部,成为与配管系统6连通的排气用开口部137,在排气用开口部137设置有对第三壳体132的内外进行分隔的例如树脂制的分隔板139。在分隔板139形成有孔138,该孔138供从开口部135进入的大气通过。
止回阀121的轴端部贯通并悬挂于第三壳体132的隔壁134。另外,止回阀121的伞型的阀体位于排气用开口部137内,承受因马达126的动作而从开口部133流入的大气的压力,若打开开口部135并且承受来自配管系统6的压力,则关闭开口部135。
在第三壳体132的外周面设置有O形环140,在外壳128的外周面设置有O形环141。这些部件是在连结滤罐2与大气侧的配管等除气泵12以外的部件安装气泵12使用时,用于对其安装部进行密闭的部件,防止从排气用开口部137向配管系统6侧排出的大气从该安装部泄漏。
对由具有上述那样构成的气泵12的泄漏诊断装置进行泄漏诊断时的流程进行说明。只要是能够对配管系统6内进行加压的位置,则气泵12可以安装于任何位置。例如可以安装于燃料箱1,可以安装于滤罐2,可以安装于过滤器5,也可以安装于图1中用粗线表示的配管系统6的配管。在此,对如图1所示安装于配管系统6的配管的情况进行说明。
泄漏诊断时,在将清洗电磁阀4以及电磁阀11闭阀的状态下,使气泵12驱动。在气泵12中,叶片122伴随马达126的旋转而旋转,由此从大气侧向吸气用开口部129吸引大气并向开口部133排出。通过开口部133后的大气进一步通过过滤器136,由此灰尘被去除并从开口部135排出。然后从设置于排气用开口部137的分隔板139的孔138向滤罐2侧排出,对配管系统6内进行加压。由此使配管系统6内的压力成为与 大气压具有压力差的状态。
在气泵12的驱动过程中,在止回阀121前后产生较大的压力差的状态下,止回阀121反复进行开口部135的开闭,因此因流量脉动而产生的止回阀121的振动也增大,从而产生噪声。此时,在止回阀121的下游侧形成有利用分隔板139而与第三壳体132的外部分隔了的空间R1,因止回阀121的振动产生的噪声,在该空间R1降噪并从孔138排出。因此从气泵12向外部传递的噪声比未设置分隔板139的情况下的噪声小。
若将形成于止回阀121的下游侧并利用分隔板139而与第三壳体132的外部分隔了的空间R1假定为长方体,则此时降噪的噪声的频率f0(Hz)能够用以下的公式(1)来计算。
公式(1)中的L(m)是从隔壁134到分隔板139的距离,a(m/s)是声速。以使频率f0成为达到因止回阀121的振动而产生的噪声的峰值的频率的方式,设定分隔板139的位置即距离L,从而能够有效地使噪声降噪。
另外,通过将分隔板139的孔138的开口面积设为适当的值,从而能够以分隔板139为边界并使第三壳体132的内外产生压力差。即,能够使从止回阀121的下游侧到滤罐2的路径上的压力阶段性地变化。能够产生压力差的孔138的开口面积S(m2),能够用以下的公式(2)来计算。
公式(2)中的Q是气泵12排出的大气的流量(L/min),ρ是气泵12排出的大气的密度(kg/m3)。
通过使从止回阀121的下游侧到滤罐2的路径上的压力阶段性地变 化,从而减小止回阀121前后的差压,从而能够抑制因流量脉动而产生的止回阀121的振动。其结果能够减小因振动而产生的噪声。
例如在利用吸声部件使产生的噪声降噪的情况下,具有降噪效果的频率受限,但通过利用分隔板139抑制振动本身,从而能够与频率无关地获得同等的降噪效果。因止回阀121振动而产生的噪声,由于因止回阀121以及止回阀121周边部件的尺寸差别、空气温度、老化等而音质不同,因此若考虑该情况,则除了调整公式(1)的L而对特定的频率发挥降噪效果的结构之外,还采用调整公式(2)的S来抑制振动本身而与频率无关地获得同等的降噪效果的结构,由此提高效果。
在图3中示出因设置分隔板139而产生的降噪效果。图3中的虚线是未设置分隔板139的情况下的测定结果,实线是设置有具有直径2mm的孔138的分隔板139的情况下的测定结果。可知设置有分隔板139的情况更抑制噪声,特别是抑制在1kHz附近产生的峰值。
在泄漏诊断中,利用压力计13监视配管系统6内的压力,在成为能够进行泄漏诊断的状态为止产生了与大气压的压力差的时刻,使气泵12的工作停止。此时,由于与配管系统6连通的排气用开口部137侧的压力比放置有过滤器136的空间侧的压力高,因此止回阀121因压力差而关闭开口部135,并完全密闭配管系统6而保持高压状态。通过对完全密闭状态下的配管系统6内的压力变动、与成为发生了泄漏的情况下的基准的压力变动进行比较,由此能够诊断有无泄漏发生。成为发生了泄漏的情况下的基准的压力变动,用配管系统6的配管容积、燃料箱1内的燃料量、温度计14所监视的温度等进行修正。
这样,在排气用开口部137设置具有孔138的分隔板139,对第三壳体132的内外进行分隔,由此能够使在因流量脉动而产生的止回阀121的振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噪声降噪。
另外,通过将设置于分隔板139的孔138的开口面积设为适当的值,来抑制因流量脉动而产生的止回阀121的振动,从而能够减小在止回阀121振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噪声。
另外,通过设置分隔板139,由此能够防止来自配管系统6的灰尘附着于止回阀121。
另外,由于仅设置分隔板139即可,因此能够廉价地实现噪声对策。
另外,虽示出在分隔板139设置孔138的结构,但如图4所示,也可以设置管142。这样,能够比单独设置孔138的情况提高降噪效果。在设置管142的情况下,可以向气泵12内部侧突出,也可以向气泵12外部侧突出。或者如图5(a)中剖视图所示,也可以向气泵12内部侧和气泵12外部侧双方突出。其中,若向气泵12外部侧突出的部分的长度过长,则作为气泵12整体在轴向上大型化,因此优选以不阻碍止回阀121的开闭动作的程度,向气泵12内部侧突出。
另外,如图5(b)中俯视图以及剖视图所示,也可以将设置于分隔板139的孔138设为多个。在该情况下,为了以分隔板139为边界并使第三壳体132的内外产生压力差,而使多个孔138的总开口面积满足公式(2)的开口面积S。越增加孔138的个数并减小各个孔138的开口面积,来自配管系统6的灰尘越难以向止回阀121附着。
另外,如图5(c)中剖视图所示,也可以在分隔板139的气泵12内部侧的面设置吸声部件143。这样,能够比不具有吸声部件143的情况提高降噪效果。
另外,如图5(d)中俯视图以及剖视图所示,也可以设置从分隔板139的气泵12内部侧的面以圆形突出的肋144。这样,能够比不具有肋144的情况提高降噪效果。
在分隔板139中,孔138、管142、肋144的位置、大小、形状以及个数不限定于图2、图4以及图5(a)~图5(d)所示的情况。
另外,如在图5(c)中示出在分隔板139设置管142并且还设置有吸声部件143的结构那样,也可以将设置孔138的情况、设置管142的情况、将孔138设为多个的情况、设置吸声部件143的情况、设置肋144等的各结构分别进行组合。
另外,在图5(a)~图5(d)所示的各结构中分别存在能够获得特别高的噪声降噪效果的特定的频率。以使成为因止回阀121的振动而产生的噪声的峰值的频率、与该特定的频率相符的方式,来设定分隔板139的结构,从而能够有效地使噪声降噪。
如以上那样,根据实施方式1,在设置于气泵12的第三壳体132的排气用开口部137,设置具有孔138的分隔板139,对第三壳体132的内外进行分隔,由此在止回阀121的下游侧形成空间R1。因止回阀121的振动而产生的噪声在该空间R1降噪,因此能够降低泄漏诊断时从气泵12的止回阀121产生的噪声。
另外,分隔板139的孔138具有以分隔板139为边界并在第三壳体132的内外产生压力差的开口面积。因此使从止回阀121的下游侧通过配管系统6的路径上的压力阶段性地变化,减小止回阀121前后的差压,从而能够抑制因流量脉动而产生的止回阀121的振动。其结果能够减小因振动而产生的噪声。
另外,分隔板139的孔138形成有多个。因此能够减小各个孔138的开口面积,使来自配管系统6的灰尘难以进一步向止回阀121附着。
另外,在分隔板139突出设置有管142。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因止回阀121的振动产生的噪声的降噪效果。
另外,在分隔板139的与止回阀121对置的面突出设置有肋144。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因止回阀121的振动产生的噪声的降噪效果。
另外,在分隔板139的与止回阀121对置的面设置有吸声部件143。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因止回阀121的振动产生的噪声的降噪效果。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将气泵12以单体的形式向配管等其他部件安装来进行泄漏诊断的情况,但气泵12也可以与电磁阀11一体化进行安装。
在图6(a)示出使气泵12与电磁阀11一体化的模块15。模块15将电磁阀11和气泵12收纳于外壳16内,外壳16具有:与大气侧连通的第一端口161、和向配管系统6连通的第二端口162。
电磁阀11具有:在向线圈110通电时被励磁的芯111、因芯111的磁吸引力而能够往复移动的柱塞112、以及支承于芯111内并与柱塞112联动的杆113。另外,在电磁阀11的壳体118形成有:阀座114、与外 壳16的第一端口161连通的第一开口部115、与外壳16的第二端口162连通的第二开口部116、以及与气泵12的吸气用开口部129连通的第三开口部117。另外,在壳体118的内部设置有:固定于杆113的前端的阀体119、和总是对阀体119向开阀方向施力的弹簧120等。
在图6(a)中示出非通电状态,即第一开口部115与第二开口部116之间连通的开阀状态。
在励磁时,阀体119向阀座114侧移动而成为闭阀状态,将壳体118所具有的第一开口部115与第二开口部116之间阻断。另外,即便在电磁阀11闭阀时,第一开口部115与第三开口部117之间也经由设置有弹簧120的空间而连通。
气泵12将图2所示的外壳128取下并收纳于外壳16内。另外,在排气用开口部137,代替图2所示的分隔板139而设置有过滤器145。另外,能够利用后述的壁(分隔板)163来防止来自配管系统6的灰尘向止回阀121附着,因此也可以省略过滤器145。关于图6(a)的气泵12,对与图2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者简化其说明。
图6(b)是沿图6(a)的A-A线切断时的剖视图。在与气泵12的排气用开口部137对置的外壳16的壁163,形成有与第二端口162连通的孔164。
对利用具有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模块15的泄漏诊断装置进行泄漏诊断时的流程进行说明。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情况同样,只要气泵12能够对配管系统6内加压,则模块15可以安装于任何位置。
在泄漏诊断时,电磁阀11闭阀而将第一开口部115与第二开口部116之间阻断,另一方面,气泵12从吸气用开口部129对在设置有第一端口161、第一开口部115以及弹簧120的空间与第三开口部117通过的大气进行吸引。
从吸气用开口部129吸引的大气,在通过气泵12内部之后,通过过滤器145与设置于外壳16的壁163的孔164,向第二端口162进入,并对配管系统6内加压。此时,与排气用开口部137对置的外壳16的 壁163和设置于该壁163的孔164,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分隔板139和孔138。即,与分隔板139和孔138同样,在止回阀121的下游侧形成有利用壁163而与第三壳体132的外部分隔了的空间R2,因止回阀121的振动而产生的噪声在该空间R2降噪。
如以上那样,根据实施方式2,利用使气泵12与电磁阀11一体化的模块15的外壳16的壁163,对气泵12的第三壳体132的内外进行分隔,从而在止回阀121的下游侧形成空间R2。因止回阀121的振动而产生的噪声在该空间R2降噪,因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降低在泄漏诊断时从气泵12的止回阀121产生的噪声。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增加设置作为噪声对策用的部件的分隔板139对噪声采取对策,但在实施方式2中利用外壳16的形状对噪声采取对策,因此无需特意增加设置噪声对策用的部件。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2中,示出在将气泵12与电磁阀11一体化而成为模块15时,利用外壳16的形状对噪声采取对策的情况,但也可以在将气泵12以单体的形式向配管等其他部件安装时,利用配管等其他部件的形状对噪声采取对策。
在图7中示出例如在滤罐2安装有气泵12时的剖视图。滤罐2具有气泵12用的插入口21,在插入口21的侧面设置有与大气侧连通的开口部22,在插入口21的底面设置有具有孔23的隔壁(分隔板)24。
气泵12的吸气用开口部129与滤罐2的开口部22对置,排气用开口部137也可以代替图2所示的分隔板139而由过滤器145覆盖。另外,由于能够利用隔壁24防止来自配管系统6的灰尘向止回阀121附着,因此也可以省略过滤器145。关于图7的气泵12,对与图2以及图6(a)、图6(b)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者简化其说明。
在泄漏诊断时,气泵12从吸气用开口部129对通过滤罐2的开口部22后的大气进行吸引。
从吸气用开口部129吸引的大气,在通过气泵12内部之后,通过 过滤器145和隔壁24的孔23,向滤罐2内进入,对配管系统6内进行加压。此时,与排气用开口部137对置的隔壁24和设置于该隔壁24的孔23,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分隔板139和孔138。即,与分隔板139和孔138同样,在止回阀121的下游侧形成有利用隔壁24而与第三壳体132的外部分隔了的空间R3,因止回阀121的振动而产生的噪声在该空间R3降噪。
如以上那样,根据实施方式3,利用设置于滤罐2所具有的插入口21的底面的隔壁24,对气泵12的第三壳体132的内外进行分隔,由此在止回阀121的下游侧形成空间R3。因止回阀121的振动而产生的噪声在该空间R3降噪,因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降低在泄漏诊断时从气泵12的止回阀121产生的噪声。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增加设置作为噪声对策用的部件的分隔板139对噪声采取对策,但在实施方式3中在滤罐2成型时能够一体地成型隔壁24和孔23,因此无需如分隔板139那样特意制作其他部件,从而能够缩短部件制作以及组装所需的工序数以及时间。
另外,与图4以及图5(a)~图5(d)所示的情况同样,也可以设置多个孔23,或在隔壁24设置管、肋、吸声部件等。
另外,在除滤罐2以外的其他部件安装图7所示的气泵12的情况也同样,在将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分隔板139和孔138的结构形成于该其他部件基础上安装气泵12即可。
另外,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其实用新型范围内进行各实施方式的自由的组合、或者各实施方式的任意的构成要素的变形、或各实施方式中任意的构成要素的省略。
另外,虽然对在泄漏诊断时气泵12对配管系统6内加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利用气泵12对配管系统6内减压来进行泄漏诊断。
例如若为图2所示的气泵12,则通过使吸气用开口部129与大气侧连通、使利用分隔板139分隔的排气用开口部137与配管系统6连通,从而排出大气(气体),对配管系统6内加压,但在减压的情况下,通过使吸气用开口部129与配管系统6连通、使利用分隔板139分隔的排 气用开口部137与大气侧连通,从而吸入配管系统6内的气体(例如,滤罐2内的气体)即可。
另外,气泵12也可以为叶片式以外的例如涡轮式的气泵,止回阀121也可以为伞型以外的例如球形状的球阀。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那样,本实用新型的气泵能够降低在驱动过程中从止回阀产生的噪声,因此适合作为气泵式的泄漏诊断装置的组件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1…燃料箱;2…滤罐;3…进气歧管;4…清洗电磁阀;5…过滤器;6…配管系统;11…电磁阀;12…气泵;13…压力计;14…温度计;15…模块;16…外壳;21…插入口;22…开口部;23…孔;24…隔壁(分隔板);110…线圈;111…芯;112…柱塞;113…杆;114…阀座;115…第一开口部;116…第二开口部;117…第三开口部;118…壳体;119…阀体;120…弹簧;121…止回阀;122…叶片;123…转子;124…第一壳体;125…金属板;126…马达;127…连接器;128…外壳;129…吸气用开口部;130…过滤器;131…第二壳体;132…第三壳体;133…开口部;134…隔壁;135…开口部;136…过滤器;137…排气用开口部;138…孔;139…分隔板;140、141…O形环;142…管;143…吸声部件;144…肋;145…过滤器;161…第一端口;162…第二端口;163…壁(分隔板);164…孔。

Claims (6)

1.一种气泵,为了进行泄漏诊断而变更蒸发燃料处理系统的内部压力,所述蒸发燃料处理系统对在燃料箱产生的蒸发燃料进行回收并向发动机导入,所述气泵的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设置有:与所述蒸发燃料处理系统连通的开口部、和与大气侧连通的开口部;
止回阀,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开口部之间,防止被排出的气体的逆流;以及
分隔板,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开口部中排出所述气体的一方的开口部,对所述壳体的内外进行分隔,并且开设有成为第一节流部的孔,
在所述分隔板突出设置有形成所述孔的管,通过将所述管向所述止回阀侧伸长,由此利用所述管和所述止回阀构成第二节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泵,其特征在于,
开设于所述分隔板的所述孔具有以所述分隔板为边界并在所述壳体的内外产生压力差的开口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泵,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板的与所述止回阀对置的面突出设置有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泵,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板的与所述止回阀对置的面设置有吸声部件。
5.一种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磁阀,其对将蒸发燃料处理系统与大气侧连结的流路进行开闭,所述蒸发燃料处理系统对在燃料箱产生的蒸发燃料进行回收并向发动机导入;
气泵,其为了进行泄漏诊断而变更所述蒸发燃料处理系统的内部压力;以及
外壳,其对所述电磁阀以及所述气泵进行收纳,
所述气泵具有:壳体,该壳体设置有与所述蒸发燃料处理系统连通的开口部、和与大气侧连通的开口部;止回阀,该止回阀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开口部之间,防止被排出的气体的逆流,
所述外壳的一面是分隔板,该分隔板面对设置于所述气泵的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开口部中排出所述气体的一方的开口部,对该壳体的内外进行分隔,并且开设有成为第一节流部的孔,
在所述分隔板突出设置有形成所述孔的管,通过将所述管向所述止回阀侧伸长,由此利用所述管和所述止回阀构成第二节流部。
6.一种蒸发燃料处理系统,对在燃料箱产生的蒸发燃料进行回收并向发动机导入,所述蒸发燃料处理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
气泵,其为了进行泄漏诊断而变更所述蒸发燃料处理系统的内部压力;以及
插入口,其供所述气泵插入,
所述气泵具有:壳体,该壳体设置有与所述蒸发燃料处理系统的内部连通的开口部、和与大气侧连通的开口部;止回阀,该止回阀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开口部之间,防止被排出的气体的逆流,
所述插入口具有分隔板,该分隔板面对设置于所述气泵的所述壳体的所述两个开口部中排出所述气体的一方的开口部,对该壳体的内外进行分隔,并且开设有成为第一节流部的孔,
在所述分隔板突出设置有形成所述孔的管,通过将所述管向所述止回阀侧伸长,由此利用所述管和所述止回阀构成第二节流部。
CN201490001406.5U 2014-04-21 2014-04-21 气泵、模块以及蒸发燃料处理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15888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61178 WO2015162668A1 (ja) 2014-04-21 2014-04-21 エアポンプ、モジュール及び蒸発燃料処理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58886U true CN206158886U (zh) 2017-05-10

Family

ID=54331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90001406.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158886U (zh) 2014-04-21 2014-04-21 气泵、模块以及蒸发燃料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97043B2 (zh)
CN (1) CN206158886U (zh)
WO (1) WO201516266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21528A (zh) * 2017-06-09 2019-12-27 全耐塑料高级创新研究公司 带有蒸气控制的车辆燃料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128688B3 (de) * 2021-11-04 2022-11-24 Eagle Actuator Components Gmbh & Co. Kg Modul zur Erfassung einer Leckage einer 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Erfassung einer Leckage einer Anordn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79451B2 (ja) * 1991-07-30 2000-08-21 株式会社石井鐵工所 逆止弁を具備した消音装置
JP3183431B2 (ja) * 1993-06-07 2001-07-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エンジン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3888287B2 (ja) * 2002-11-05 2007-02-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蒸気パージシステムの故障診断装置及び燃料蒸気パージシステムの故障診断方法
WO2005001273A1 (ja) * 2003-06-30 2005-01-06 Hitachi, Ltd. エバポリーク診断装置及び方法及び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2005069103A (ja) * 2003-08-25 2005-03-17 Denso Corp 燃料蒸気の漏れ検査モジュール
JP2005171947A (ja) * 2003-12-15 2005-06-30 Aisan Ind Co Ltd キャニスタ
JP2007078322A (ja) * 2005-09-16 2007-03-29 Tostem Corp 減音機能を有するダクトおよび建物用ダクト型換気装置
JP2008064042A (ja) * 2006-09-08 2008-03-21 Kyoto Univ 消音構造及び消音方法
JP4771546B2 (ja) 2007-03-22 2011-09-14 株式会社Roki 消音ダクト
JP2012117381A (ja) 2010-11-29 2012-06-21 Denso Corp 燃料蒸気漏れ検出装置
WO2013018142A1 (ja) * 2011-08-03 2013-0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気密性診断装置
US9599071B2 (en) * 2015-06-03 2017-03-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anister filter diagnostic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21528A (zh) * 2017-06-09 2019-12-27 全耐塑料高级创新研究公司 带有蒸气控制的车辆燃料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107951A1 (en) 2017-04-20
WO2015162668A1 (ja) 2015-10-29
US9897043B2 (en) 2018-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99795B (zh) 具有插入结构的碳罐
CN102086795B (zh) 可变消声器
CN206158886U (zh) 气泵、模块以及蒸发燃料处理系统
CN108980049B (zh) 一种螺杆压缩机气流脉动衰减装置
US9745986B2 (en) Compression system
CN102937104A (zh) 一种透平压缩机测试系统
CN107078366A (zh) 电池温控单元以及使用该电池温控单元的电池组
CN103696968A (zh) 用于罗茨式增压器的一体谐振器
CN103076179B (zh) 一种模拟发动机状态测试发动机pcv流量的试验装置及方法
CN205401143U (zh) 一种消声器、制冷系统以及空调设备
US20160053676A1 (en) Asymmetric turbocharger with valve assembly
CN102046980A (zh) 具有不对称端口的螺杆压缩机
KR102209976B1 (ko) 레이디얼 압축기의 하우징
CN105649994A (zh) 一种消声器、制冷系统以及空调设备
EP3183449B1 (en) Dual aspirator system with aspirator shut-off valve
CN105121865A (zh) 用于呼吸辅助设备的减少噪音排放的涡轮
JP6590758B2 (ja) キャニスタ及びキャニスタベントソレノイドバルブ
CN106321294B (zh) 碳罐排出电磁阀
JPH07248278A (ja) 脈動流発生装置
CN210599406U (zh) 压缩机及空调机组
CN105089815B (zh) 燃气涡轮发动机的轴承腔密封系统及方法
CN211852915U (zh) 一种航空发动机的起动系统及其防喘卸载活门
CN112610466A (zh) 一种真空泵测试系统的进气流量调节装置
CN103967618A (zh) 涡轮轴发动机
CN211599152U (zh) 残油回收装置及测试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