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8366A - 电池温控单元以及使用该电池温控单元的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电池温控单元以及使用该电池温控单元的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8366A
CN107078366A CN201580056556.5A CN201580056556A CN107078366A CN 107078366 A CN107078366 A CN 107078366A CN 201580056556 A CN201580056556 A CN 201580056556A CN 107078366 A CN107078366 A CN 1070783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arrangement
battery
battery pack
temperature conditioning
condition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65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桥本晃
桥本晃一
高桥修
林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eo Jap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aleo Jap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leo Jap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aleo Jap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78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83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4Arrangement of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2Casings or frames around the primary casing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3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9Fluids undergoing a liquid-gas phase change or transition, e.g. evaporation or conden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6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 H01M10/663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the system being an air-conditioner or an engi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池温控单元以及使用该电池温控单元的电池组,能够极力抑制在电池组的壳体内产生的制冷剂泄漏的风险。在电池组2的内部空间21配置的电池温控单元1构成为,具有:单元壳体3,在其内部具有通风道30;蒸发器11,其配置于通风道30;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其从蒸发器11延伸设置;开口密封部33(密封部件4),其对在电池组2的壁面设置的电池组开口部24进行密封并且对单元壳体3的单元开口部34进行密封;膨胀装置16配置在开口密封部33(密封部件4)的外侧。

Description

电池温控单元以及使用该电池温控单元的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在电动车辆等中使用的电池进行温度调整的电池温控单元、以及使用该电池温控单元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在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中设置的车辆驱动用电池为了保持最佳的充放电性能,利用热交换器等温控装置被管理为规定的温度。
通常,这样的电池作为具有所述温控装置等而构成的电池组搭载于车辆。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示电池组中,在其内部空间配置电池和电池温控单元,电池温控单元构成为具有在内部具有通风道的单元壳体以及在通风道中配置的热交换器,使绕过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的空调用膨胀装置以及空调用蒸发器的制冷剂配管和膨胀装置一起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
另外,在该文献中,为了确保电池组所需的水密性、单元壳体的气密性且实现装配工序的简化,与单元壳体分体或一体地设置对在电池组的壳体(电池组壳体)的壁面设置的电池组开口部(模块开口)进行密封的开口密封部,在该开口密封部设置从内部空间侧封堵电池组开口部的模块密封面以及连通电池组外壳的外部与单元壳体的内部的一对连通孔,在该一对连通孔中,从电池组外壳的外侧连接制冷剂配管并且从单元壳体的内侧连接在单元壳体内配置的膨胀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编号WO2013/080512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池温控单元中,膨胀装置配置在单元壳体内而经由开口密封部与制冷配管连接,因此在从单元壳体内的热交换器延伸的配管与膨胀装置之间、以及膨胀装置与开口密封部之间的至少两处设有连接部位,在这两个部位产生制冷剂泄漏的风险。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极力降低电池组壳体内的制冷剂泄漏的风险的电池温控单元以及使用该电池温控单元的电池组。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电池温控单元用于对在电池组的内部空间配置的电池进行温度调整,其特征在于,具备:单元壳体,其设置于所述内部空间,并且在内部具有通风道;蒸发器,其配置于所述通风道;流入用配管,其从所述蒸发器延伸设置,使热介质向该蒸发器流入;流出用配管,其从所述蒸发器延伸设置,使热介质从该蒸发器流出;开口密封部,其对在所述电池组的壁面设置的电池组开口部进行密封并且形成有连通所述电池组的外部与所述单元壳体的内部之间的一对连通孔,在该一对连通孔固定有所述流入用配管和所述流出用配管。
即,无论是使电池温控单元模块化到与所述蒸发器构成制冷循环的一部分的膨胀装置还是与膨胀装置分体地模块化,所述膨胀装置都配置在开口密封部的外侧(电池组的外侧)。
因此,通过使电池温控单元为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在电池温控单元的单元壳体内存在制冷剂泄漏的风险的部位仅为至少从热交换器延伸设置的配管与开口密封部的固定部位(如后所述,在从热交换器延伸设置的配管贯穿开口密封部而向外部伸出的情况下,能够消除单元壳体内的制冷剂泄漏的风险)。
作为将与所述蒸发器一起构成制冷循环的一部分的膨胀装置配置在所述开口密封部的外侧的形态,可以使所述流入用配管和所述流出用配管从所述单元壳体的内侧与所述开口密封部的所述一对连通孔连接,使所述膨胀装置从所述电池组的外侧直接或经由配管与所述开口密封部连接。
另外,可以使所述流入用配管和所述流出用配管贯穿所述开口密封部的所述一对连通孔而与所述膨胀装置连接。
尤其是在后者的结构中,为了确保连通孔与配管之间的气密性,可以在所述一对连通孔与所述流入用配管及所述流出用配管之间填充填充材料。
另外,可以使对开口密封部的电池组开口部进行密封的密封面比所述膨胀装置大。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电池组开口部形成为比膨胀装置大,并且,比密封部件的密封面小的情况下,能够使膨胀装置穿过开口部而进行安装,并且,能够利用密封部件对开口部进行密封。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开口密封部可以由与所述单元壳体分体的密封部件构成,在这样的结构中,所述密封部件对在所述电池组的壁面上设置的电池组开口部进行密封并且对在所述单元壳体的壁面上设置的单元开口部进行密封。
另外,所述开口密封部可以一体形成于所述单元壳体。根据这样的结构,不需要进行开口密封部与单元壳体之间的气密性管理,并且,电池温控单元的装配作业也变得容易。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所描述的那样,根据本发明,将从在单元壳体的通风道配置的蒸发器延伸设置的配管固定于对在电池组的壁面设置的电池组开口部进行密封的开口密封部的一对连通孔,因此能够减少或消除电池组的外壳内的配管连接部位,极力地抑制在该壳体内可能发生的制冷剂泄漏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电池组的整体结构图
图2(a)是表示在单元壳体上设有与其分体的密封部件的电池温控单元安装于电池组开口部的安装状态的图,是表示将流入用配管及流出用配管连接于密封部件的状态的图,图2(b)是表示密封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单元壳体上设有密封部件的电池温控单元安装于电池组开口部的安装状态的图,是表示流入用配管及流出用配管贯穿固定于密封部件的连通孔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流入用配管及流出用配管从内侧连接于密封部件、在密封部件的外侧设有膨胀装置的电池温控单元的图,图4(a)是表示膨胀装置与密封部件直接连接的结构例的图,图4(b)是表示膨胀装置经由配管连接于密封部件的结构例的图。
图5是表示流入用配管及流出用配管贯穿密封部件而直接连接于膨胀装置的结构例的图,图5(a)是表示膨胀装置直接连接于密封部件的例子的图,图5(b)是表示膨胀装置经由配管连接于密封部件的例子的图。
图6是对密封部件、电池组开口部、膨胀装置的大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6(a)是从正面看到的密封部件的图(以点划线表示电池组开口部和膨胀装置),图6(b)是从电池组的外侧看到的以密封部件对电池组开口部进行密封的状态的图。
图7(a)是表示开口密封部与单元壳体一体形成的电池组的整体构成例的图,图7(b)是表示在单元壳体上一体设有开口密封部的电池温控单元安装于电池组开口部的安装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电池温控单元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电池温控单元1对向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等的驱动用马达等供电的电池组2的内部空间21进行温度调节,因此电池组2构成为在电池组外壳22中收纳电池23和电池温控单元1。
电池组2的电池组外壳22由铝、铁、不锈钢等金属制成,形成为例如呈长方体形状的中空箱体,由盖部件22a和箱部件22b构成。在将所述电池23、电池温控单元1、各种电配线等设置在箱部件22b的内部之后,通过合上盖部件22a而将它们配置于内部空间21。
另外,在电池组外壳22的任一壁面上,形成有被后述开口密封部33密封的电池组开口部24。在该例子中,在箱部件22b的侧面形成有电池组开口部24。
电池23在该例子中形成为矩形薄板状,固定在电池组外壳22内。也存在该电池23的形状为圆柱状等的情况,但没有特别的限制。另外,伴随着充电,电池23会发热,如果不进行温度控制,则存在老化加速而使能够储存的电量提前减少、发生变形的隐患。
电池温控单元1在形成于单元壳体3的内部的通风道30中至少配置蒸发器(冷却用热交换器)11,可以根据需要追加向通风道30的内部送风的送风机12、加热器芯子13(加热用热交换器)。在该例子中,表示的是在单元壳体3内配置蒸发器11和送风机12的例子。
单元壳体3由聚丙烯或ABS、丙烯酸等树脂制成,例如由上下分割的分为两部分的部件构成,包括:在内部形成有通风道30的单元壳体本体31;与该单元壳体本体31连续形成,并且覆盖从蒸发器11延伸的配管(流入用配管14、流出用配管15)周围的配管收纳管道部32;构成对电池组开口部24进行密封的开口密封部33的密封部件4。
单元壳体3具备:单元开口部34,其设置于与在电池组2的电池组外壳22上设置的电池组开口部24对置的配管收纳管道部32的端部;吸入口35,其设置于单元壳体3的壁面的一方;吹出口36,其设置于单元壳体3的壁面的另一方。
送风机12配置在蒸发器11的下游侧,具有将从轴向吸引的空气向径向外侧送出的叶轮12a以及使该叶轮12a旋转的驱动马达12b,将从吸入口35吸入的空气从吹出口36送出。
蒸发器11具有波形散热片等散热片,通过制冷剂的蒸发而对空气进行冷却,经由从该蒸发器11延伸设置的配管(流入用配管14、流出用配管15)和绕过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100的一部分的制冷剂配管(高压侧制冷剂配管101、低压侧制冷剂配管102)等与制冷循环100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循环100包括:压缩机104,其经由电磁离合器103与未图示的行驶用发动机等连结而被驱动;冷凝器105,其使该压缩机104压缩的制冷剂冷凝;液罐106,其从被该冷凝器105冷凝而成为气体状制冷剂与液体状制冷剂混合的制冷剂中分离气体状制冷剂和液体状制冷剂;空调用膨胀装置(例如,机械式膨胀阀、阀开度根据外部信号可变的电气式膨胀阀或节流管等)107,其使液体状制冷剂膨胀而使压力降低;空调用蒸发器109,其使在该空调用膨胀装置107中成为低压的制冷剂蒸发,对在空调管道108中通过的空气进行冷却;所述制冷剂配管(高压侧制冷剂配管101、低压侧制冷剂配管102)与所述空调用膨胀装置107及空调用蒸发器109并联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压缩机104可以是不具备电磁离合器的电动压缩机,并且制冷循环100可以是不具备空调用制冷剂通路而仅向该电池温控单元1供给制冷剂的专用的循环。
而且,在比高压侧制冷剂配管101的蒸发器11位于上游侧的密封部件4的外侧(电池组外壳22的外侧)设有膨胀装置16。
该膨胀装置16可以是阀开度根据外部信号可变的电气式膨胀阀或节流管,但在该例子中由方形的机械式膨胀阀构成,该膨胀装置16连接高压侧制冷剂配管101及低压侧制冷剂配管102,使高压侧制冷剂配管101直接或经由密封部件4和后述中继配管与流入用配管14连通,并且,使低压侧制冷剂配管102直接或经由密封部件和后述中继配管与流出用配管15连通,对在流出用配管15中流动的热介质的温度进行检测,根据该热介质的温度自动地对高压侧制冷剂配管101与流入用配管14之间的通路开度进行调整,并且使经由高压侧制冷剂配管101供给的制冷剂绝热膨胀。
另外,在高压侧制冷剂配管101上设有开闭该高压侧制冷剂配管101的第一开闭阀111。并且,在所述空调用膨胀装置107与高压侧制冷剂配管101的分支点之间设有第二开闭阀112,该第二开闭阀112对制冷剂向所述空调用膨胀装置107的流动进行开闭。
因此,在仅使车辆用空调装置工作而进行制冷的情况下,使第一开闭阀111为关且使第二开闭阀112为开而使压缩机104工作。
另外,在使车辆用空调装置工作而进行制冷时也想使蒸发器11同时工作的情况下,使第一开闭阀111为开且使第二开闭阀112为开而使压缩机104工作。
另外,在不需要车辆用空调装置对车厢内进行制冷而想仅使所述蒸发器11工作的情况下,使第一开闭阀111为开且使第二开闭阀112为关而使压缩机104工作。
此外,如果将膨胀装置16、空调用膨胀装置107置换为能够开闭制冷剂通路的电气式膨胀装置,则能够任意地进行制冷剂通路的开闭,因此可以省略开闭阀111、112。
上述电池组外壳22和单元壳体3各自的开口部(电池组开口部24、单元开口部34)被密封部件4封堵,以确保气密性的方式进行密封。
密封部件4由铝或铁、铜、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如图2所示,具有:电池组外壳开口密封部41,其封堵在电池组2的电池组外壳22的壁面设置的电池组开口部24,并且对内部空间21进行密封;单元壳体开口密封部42,其封堵在单元壳体3的配管收纳管道部32的前端部设置的单元开口部34,并且对通风道30进行密封。
电池组外壳开口密封部41具备与电池组开口部24的内侧周缘抵接的开口密封面41a,在该开口密封面41a的与电池组开口部24的周缘抵接的部分设有用于收纳防止来自外部的水浸入的密封材料(例如,O型环)43a的槽44,并且在电池组外壳22上形成有用于被固定螺栓45固定的螺纹孔46。另外,在电池组外壳开口密封部41的与电池组开口部24对置的部分形成有从内部空间21侧插入且贯穿电池组开口部24而向电池组外壳22的外部突出的第一凸部41b。
单元壳体开口密封部42具备与单元开口部34的外侧周缘抵接的开口密封面42a,在开口密封面42a的与单元开口部34的周缘抵接的部分设有用于收纳密封材料(例如,O型环)43b的槽47,该密封材料43b用于确保开口密封面42a与单元壳体3(配管收纳管道部32)的气密性,并且在单元壳体3(配管收纳管道部32)上形成有用于被固定螺栓48固定的未图示的螺纹孔。另外,在单元壳体开口密封部42的与单元开口部34对置的部分形成有从单元开口部34插入配管收纳管道部32的第二凸部42b。
另外,在密封部件4上形成有从第一凸部41b到第二凸部42b延伸设置、连通电池组2(电池组外壳22)的外部与单元壳体3的内部之间的一对连通孔(流入用连通孔51、流出用连通孔52),在该一对连通孔51、52中固定有从蒸发器11延伸设置而使热介质向该蒸发器流入的流入用配管14、以及从所述蒸发器11延伸设置而使热介质从该蒸发器11流出的流出用配管15。
在该例子中,在密封部件4的单元壳体侧的端面、即第二凸部42b的顶面,通过对流入用连通孔51的内侧开口端部进行扩径而形成有与流入用配管14的连接部14a连接的流入用配管接收部51a,并且,通过对流出用连通孔52的内侧开口端部进行扩径而形成有与流出用配管15的连接部15a连接的流出用配管接收部52a。而且,将流入用配管14和流出用配管15各自的连接部14a、15a与在其周围安装的O型环等密封材料53、54一起插入对应的配管接收部(流入用配管接收部51a、流出用配管接收部52a),使从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各自的连接端部附近的周面向径向突出的凸缘部14b、15b与密封部件4的连接端面抵接。在凸缘部14b、15b的背面具备连接板55,该连接板55被螺栓56固定于密封部件4的第二凸部42b,使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相对于密封部件4的第二凸部42b气密性地连接。
此外,在密封部件4的从电池组开口部24露出的端面、即第一凸部41b的顶面,通过对流入用连通孔51的外侧开口端部和流出用连通孔52的外侧开口端部进行扩径而分别形成有用于直接或经由中继配管连接膨胀装置16的高压侧连接接收部51b和低压侧连接接收部52b。
因此,在该例子中,电池温控单元1通过在单元壳体3内收纳蒸发器11、送风机12等,在从蒸发器11延伸设置的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的连接部14a、15a上固定密封部件4,利用固定螺栓48将该密封部件4固定于配管收纳管道部32的开口端(单元开口部34)而模块化,通过利用密封部件4对电池组开口部24进行密封,从而将该模块化的电池温控单元1收纳固定于收纳有电池23的电池组外壳22。而且,通过经由膨胀装置16与壳体外部的制冷循环100连接而能够使电池组2具有温控功能。
根据以上结构,通过使从蒸发器11延伸设置的配管(流入用配管14、流出用配管15)相对于密封部件4气密性地连接,电池温控单元1内的制冷剂流路的连接部位仅为从蒸发器11延伸设置的配管(流入用配管14、流出用配管15)与密封部件4的连接部位,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少电池温控单元1内的制冷剂流路的连接部位,能够减少电池组2内(电池组外壳22内)的制冷剂泄漏的隐患。
在以上结构中,表示的是在构筑不将膨胀装置16配置在电池组外壳22内的电池温控单元1时通过将从蒸发器11延伸设置的配管(流入用配管14、流出用配管15)的连接部14a、15a气密性地连接于密封部件4而将其固定于密封部件4的例子,但如图3所示,可以是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贯穿密封部件4,在密封部件4的连通孔(流入用连通孔51、流出用连通孔52)的两端部通过压力等使配管扩管而形成凸缘部14c、14d、15c、15d,使其与连通孔(流入用连通孔51、流出用连通孔52)的内表面或开口周缘紧密贴合,由此,将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气密性地固定于密封部件4。使这样的配管(流入用配管14、流出用配管15)扩管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日本特开10-220660的成型方法。
此外,通过在密封部件4与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之间填充有机硅类、聚氨酯类、改性有机硅类、多硫化物类等的填充材料57,能够提高气密性。
另外,可以使用公知的钎焊方法对密封部件4与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进行钎焊,在密封部件4与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之间进行填充。
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在配管收纳管道部32内(单元壳体3内)不存在对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进行连接的部位,因此完全不存在配管收纳管道部32内(单元壳体3内)的制冷剂泄漏的隐患。
在上述结构中,成为膨胀装置16配置在密封部件4的外侧(电池组外壳22的外侧)的结构,作为安装膨胀装置16的形态,考虑图4、5所示的各种形态。
首先,在将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连接于密封部件4的图2(a)所示的结构中,可以如图4(a)所示地将膨胀装置16直接连接在密封部件4的外侧,或者如图4(b)所示,使膨胀装置16经由中继配管73、74连接在密封部件4的外侧。
即,在将膨胀装置16直接连接于密封部件4的结构中,如图4(a)所示,将从膨胀装置16突设而向高压侧通孔开口的高压连接凸部16a与O型环等密封部件75一起插入连接于在密封部件4的第一凸部41b的顶面形成的高压侧连接接收部51b,并且,将从膨胀装置16突设而向低压侧通孔开口的低压连接凸部16b与O型环等密封部件76一起插入连接于在第一凸部41b的顶面形成的低压侧连接接收部52b,为了对该状态进行固定,可以利用固定螺栓77将膨胀装置16固定于密封部件4。
在这样的结构中,膨胀装置16与制冷剂配管101、102的连接,是在膨胀装置16的与制冷剂配管101、102连接的连接端面(制冷剂配管连接端面)设置连接高压侧的制冷剂配管101的高压配管接收部16c和连接低压侧的制冷剂配管102的低压配管接收部16d,在该配管接收部(高压配管接收部16c、低压配管接收部16d)插入制冷剂配管101、102的连接端部101a、102a以及在其周围安装的O型环等密封材料78、79,使从制冷剂配管101、102的连接端部附近的周面向径向突出的凸缘部101b、102b与膨胀装置16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端面抵接。在凸缘部101b、102b的背面具备连接板80,利用所述固定螺栓77将该连接板80与膨胀装置16一起固定于密封部件4,使制冷剂配管101、102相对于膨胀装置16气密性地连接。
另外,在将膨胀装置16经由中继配管(高压中继配管73、低压中继配管74)连接于密封部件4的结构中,如图4(b)所示,利用高压中继配管73来连接在密封部件4的第一凸部41b的顶面设置的高压侧连接接收部51b和在膨胀装置16的与密封部件4对置的面(中继配管连接端面)上形成的高压中继配管接收部16e之间,利用低压中继配管74来连接在密封部件4的第一凸部41b的顶面设置的低压侧连接接收部52b和在膨胀装置16的与密封部件4对置的面上形成的低压中继配管接收部16f之间。
中继配管73、74与密封部件4的连接构造以及中继配管73、74与膨胀装置16的连接构造为,在各个配管接收部(高压侧连接接收部51b、低压侧连接接收部52b以及高压中继配管接收部16e、低压中继配管接收部16f)插入中继配管73、74的连接部73a、73b、74a、74b以及在其周围安装的O型环等密封材料81、82、83、84,使从中继配管73、74的连接部附近的周面向径向突出的凸缘部73c、73d、74c、74d与密封部件4的第一凸部41b的顶面抵接并且与膨胀装置16的中继配管连接端面抵接。在凸缘部(73c、74c以及73d、74d)的背面具备连接板85、86,利用固定螺栓87,88将连接板85、86固定于密封部件4和膨胀装置16,将中继配管73、74气密性地连接于密封部件4和膨胀装置16。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样的结构中,膨胀装置16与制冷剂配管101、102的连接构造和其他结构与图4(a)所示的结构相同。
接着,在采用使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贯穿密封部件4而与膨胀装置16连接的图3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如图5(a)所示地使膨胀装置16与密封部件4的外侧抵接而连接,或者如图5(b)所示,使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贯穿密封部件4而延伸适当的长度,使膨胀装置16远离密封部件4而与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的前端部连接。
即,在使膨胀装置16与密封部件4抵接连接的结构中,如图5(a)所示,通过利用压力机对贯穿密封部件4的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进行加工而在连通孔51、52的两端部形成凸缘部14c、14d、15c、15d,并且在配管的端部形成密封部件安装槽14e、15e,以将密封部件90、91安装于密封部件安装槽14e、15e的状态将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的端部插入在膨胀装置16的与密封部件4对置的端面(流出入配管连接端面)形成的流入用配管接收部16g和流出用配管接收部16h,为了对该状态进行固定,可以利用固定螺栓77来将膨胀装置16固定于密封部件4。
另外,在使膨胀装置16与密封部件4分开而与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连接的结构中,如图5(b)所示,使贯穿密封部件4的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从密封部件4突出所需的长度,在该状态下通过压力机在连通孔51、52的两端部形成凸缘部14c、14d、15c、15d,并且在各个配管14、15的端部形成凸缘部14f、15f,在形成于膨胀装置16的流入用配管接收部16e插入流入用配管14的端部以及在其周围配置的O型环等密封材料92,并且,在形成于膨胀装置16的流出用配管接收部16f插入流出用配管15的端部以及在其周围配置的O型环等密封材料93,使在流入用配管14和流出用配管15的端部设置的凸缘部14f、15f与膨胀装置16的流出流入配管连接端面抵接。在凸缘部14f、15f的背面可以具备连接板94,利用固定螺栓95将连接板94固定于膨胀装置16,使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与膨胀装置16气密性地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图5(a)、(b)所示的结构中,膨胀装置16与制冷剂配管101、102的连接构造和其他结构与图4所示的结构相同,因此对同一部位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因此,在这些将膨胀装置16配置在密封部件4的外侧(电池组2的外侧)的结构中,通过将蒸发器11、送风机12等收纳于单元壳体3,将密封部件4固定于从蒸发器11延伸设置的流入用配管14及流出用配管15的连接部,利用固定螺栓48将该密封部件4固定于配管收纳管道部32的开口端(单元开口部34),并且,使膨胀装置16直接或经由中继配管73、74与密封部件4连接而使电池温控单元1模块化,以利用密封部件4对该电池组开口部24进行密封的方式将该模块化的电池温控单元1收纳固定于收纳有电池23的电池组外壳22。而且,通过使壳体外部的制冷循环100与膨胀装置16连接,来使电池组2具有温控功能。
尤其是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6所示,使对密封部件4的电池组开口部24进行密封的密封面(开口密封面41a)形成为比膨胀装置16大即可。在该例子中,在相对于密封部件4的开口密封面41a垂直的方向上将膨胀装置16投影于密封部件4时,膨胀装置16形成为比槽部44小,在将模块化到膨胀装置16的电池温控单元1安装于电池组外壳22的情况下,只要使膨胀装置16从电池组2的内侧插入且贯穿电池组开口部24,就能够利用密封部件4从内侧对电池组开口部24进行密封,装配作业变得容易。
在图7中表示的是本发明的电池组2的其他结构例。在上述结构例中,表示的是利用与单元壳体3分体的密封部件4对在单元壳体3上设置的开口密封部33进行密封的例子,但在图7所示的结构例中,可以使开口密封部33与单元壳体3(配管收纳管道部32)一体化,在配管收纳管道部32的前端塞入在电池组2(电池组外壳22)的壁面上设置的电池组开口部24而对内部空间21进行密封。对该开口密封部33的电池组开口部24进行密封的电池组外壳开口密封部41的结构与所述密封部件相同,因此对同一部位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说明。
因此,在这样的结构中,除了能够得到与前述结构例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由于开口密封部33与单元壳体3(配管收纳管道部32)一体形成,因此不需要进行前述密封部件4与配管收纳管道部32的连接作业,不需要进行开口密封部33与单元壳体3(配管收纳管道部32)之间的气密性管理,并且电池温控单元1的装配作业也变得容易。
附图标记说明
1 电池温控单元;
2 电池组;
3 单元壳体;
4 密封部件;
11 蒸发器;
14 流入用配管;
15 流出用配管;
16 膨胀装置;
33 开口密封部;
41a 开口密封面;
51 流入用连通孔;
52 流出用连通孔;
57 填充材料;
73 高压中继配管;
74 低压中继配管;
100 制冷循环。

Claims (9)

1.一种电池温控单元,用于对在电池组的内部空间配置的电池进行温度调节,该电池温控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
单元壳体,其设置于所述内部空间,并且在内部具有通风道;
蒸发器,其配置于所述通风道;
流入用配管,其从所述蒸发器延伸设置,使热介质向该蒸发器流入;
流出用配管,其从所述蒸发器延伸设置,使热介质从该蒸发器流出;
开口密封部,其对在所述电池组的壁面设置的电池组开口部进行密封并且形成有连通所述电池组的外部与所述单元壳体的内部之间的一对连通孔,在该一对连通孔固定有所述流入用配管和所述流出用配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温控单元,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蒸发器一起构成制冷循环的一部分的膨胀装置配置在所述开口密封部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温控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用配管和所述流出用配管从所述单元壳体的内侧与所述开口密封部的所述一对连通孔连接,并且所述膨胀装置从所述电池组的外侧直接或经由配管与所述开口密封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温控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用配管和所述流出用配管贯穿所述开口密封部的所述一对连通孔而与所述膨胀装置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温控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连通孔与所述流入用配管及所述流出用配管之间填充有填充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温控单元,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开口密封部的所述电池组开口部进行密封的密封面比所述膨胀装置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温控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密封部由与所述单元壳体分体的密封部件构成,所述密封部件对在所述电池组的壁面设置的电池组开口部进行密封并且对在所述单元壳体的壁面设置的单元开口部进行密封。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温控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密封部一体地形成于所述单元壳体。
9.一种电池组,将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温控单元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
CN201580056556.5A 2014-11-07 2015-10-28 电池温控单元以及使用该电池温控单元的电池组 Pending CN1070783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6927 2014-11-07
JP2014-226927 2014-11-07
PCT/JP2015/080408 WO2016072328A1 (ja) 2014-11-07 2015-10-28 バッテリー温調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8366A true CN107078366A (zh) 2017-08-18

Family

ID=55909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6556.5A Pending CN107078366A (zh) 2014-11-07 2015-10-28 电池温控单元以及使用该电池温控单元的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217466A4 (zh)
JP (1) JPWO2016072328A1 (zh)
CN (1) CN107078366A (zh)
WO (1) WO201607232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79307A (zh) * 2017-08-28 2018-01-12 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14503337A (zh) * 2019-10-08 2022-05-13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76227B1 (ko) * 2017-09-26 2018-08-02 (주)에이스엔지니어링 배터리 냉각 컨테이너
WO2019070498A2 (en) * 2017-10-05 2019-04-11 Ice Qube, Inc. MINIATURIZED CLOSED LOOP COOLING SYSTEM
JP7003581B2 (ja) * 2017-11-07 2022-01-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パック
EP3514851B1 (en) * 2018-01-23 2019-12-04 Samsung SDI Co., Ltd. Coolant distribution interface for a battery module housing
CN109037833B (zh) * 2018-07-06 2020-06-23 山东交通学院 一种节能电动汽车电池散热器
DE102019114445A1 (de) * 2019-05-29 2020-12-03 Kautex Textron Gmbh & Co. Kg Fluidtemperierbare Traktionsbatterie und Batteriegehäuseanordnung mit Durchführung für Wärme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CN112178316A (zh) * 2020-09-30 2021-01-05 东风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 液冷管路与动力电池包的密封接头及其安装结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37934A (ja) * 2007-08-02 2009-02-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
CN101978549A (zh) * 2008-03-24 2011-02-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装置和电池单元
JP2013164944A (ja) * 2012-02-10 2013-08-22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ッテリパック構造
CN103814474A (zh) * 2011-11-30 2014-05-21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电池调温单元
JP2014137930A (ja) * 2013-01-17 2014-07-2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池システム
WO2014158938A1 (en) * 2013-03-14 2014-10-02 Allison Transmission,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rmally robust energy storage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37934A (ja) * 2007-08-02 2009-02-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
CN101978549A (zh) * 2008-03-24 2011-02-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装置和电池单元
CN103814474A (zh) * 2011-11-30 2014-05-21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电池调温单元
JP2013164944A (ja) * 2012-02-10 2013-08-22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ッテリパック構造
JP2014137930A (ja) * 2013-01-17 2014-07-2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池システム
WO2014158938A1 (en) * 2013-03-14 2014-10-02 Allison Transmission,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rmally robust energy storage system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79307A (zh) * 2017-08-28 2018-01-12 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14503337A (zh) * 2019-10-08 2022-05-13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CN114503337B (zh) * 2019-10-08 2024-02-23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72328A1 (ja) 2016-05-12
EP3217466A4 (en) 2018-07-04
EP3217466A1 (en) 2017-09-13
JPWO2016072328A1 (ja) 2017-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78366A (zh) 电池温控单元以及使用该电池温控单元的电池组
EP2787572B1 (en) Battery temperature control unit
CN101713595B (zh) 包含组合式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系统以及装置
EP2933584B1 (fr) Circuit de fluide frigorigène
EP0484548A1 (en) Electric automobile
JP4492017B2 (ja) アキュムレータモジュール
CN105082933B (zh) 车用空调
JP2011037434A (ja) 自動車用小型温度調節システム
JP5911728B2 (ja) 気液分離器及び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07735629B (zh) 热交换器或冷冻器
CN106029410B (zh) 汽车用空调装置
JP200915480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6029411A (zh) 汽车用空调装置
US8769984B2 (en) Decompression device
US20150030902A1 (en) Sealing Member And Storage Battery Temperature Adjust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14286919B (zh) 用于制冷剂气体处理系统的公共单元
CN103765130A (zh) 蒸发器换热器单元
JP7447644B2 (ja) 膨張弁の取付構造
KR102181352B1 (ko) 배터리 공조 모듈 및 시스템
KR101893846B1 (ko) 복합 대공화기 냉방용 실외기 장치
WO2021037966A1 (en) Common unit for refrigerant gas handling system
CN109931728B (zh) 一种集液器以及具有该集液器的换热装置
CN218661236U (zh) 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CN211819911U (zh) 一种三级混合气冷罗茨真空机组
CN115817147A (zh) 用于流体流动的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1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