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41248U - 水陆两栖汽车 - Google Patents

水陆两栖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41248U
CN206141248U CN201621012015.0U CN201621012015U CN206141248U CN 206141248 U CN206141248 U CN 206141248U CN 201621012015 U CN201621012015 U CN 201621012015U CN 206141248 U CN206141248 U CN 2061412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body
propulsion plant
air cushion
automobile according
amphibious auto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1201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101201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412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412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4124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Waterproofing, Decoration, And Sanit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工业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水陆两栖汽车。其包括车体和气垫;所述气垫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下方,用于在水中给所述车体浮力;所述气垫包括气泵和多个气囊;所述气泵分别与多个所述气囊连接,用于给所述气囊充气;所述车体上设置有推进装置,用于推动所述车体在水中行进。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陆两栖汽车,通过在车体的下方设置气垫,能够将车体浮起来,再通过推进装置的推力,进而使汽车能够在水中形式;当不需要在水中行驶时,只需要将构成气垫的气囊中的气体释放即可收回到车体的下方,车轮着陆,汽车可以在陆地上行驶。本实用新型通过气垫来实现汽车的水中漂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维护,且成本较低,易于推广。

Description

水陆两栖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工业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水陆两栖汽车。
背景技术
水陆两用车又名水陆两栖船,水陆两用艇;它是结合了车与船的双重性能,既可像汽车一样在陆地上行驶穿梭,又可像船一样在水上泛水浮渡的特种车辆。由于其具备卓越的水陆通行性能,可从行进中渡越江河湖海而不受桥或船的限制,因而在交通运输上,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多用于军事,救灾救难,探测等专业领域。后经开发改造用于旅游。
现在的水陆两用车的浮力以其密闭车体造成的必要排水量来保证。它采用车轮或履带直接划水,或用专门的水上推进器(螺旋桨或喷水推进器)驱动。其陆上行驶装置为车轮或履带,行驶速度可达100千米/时。采用车轮或履带直接划水的车型,其结构简单,但水上速度和机动性差。采用专门的水上推进器(螺旋桨或喷水推进器)驱动的车型,其水上性能好,航速可达20千米/时以上。
现在的水陆两栖汽车为了保证其在陆地上的行驶速度和在水中的密封性及行驶输的,其结构设计的较为复杂,因此,其成本较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陆两栖汽车,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汽车,包括车体和气垫;
所述气垫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下方,用于在水中给所述车体浮力;
所述气垫包括气泵和多个气囊;
所述气泵分别与多个所述气囊连接,用于给所述气囊充气;
所述车体上设置有推进装置,用于推动所述车体在水中行进。
进一步的,所述推进装置为螺旋扇,设置所述车体的前方和/或后方。
或,
所述推进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车体侧方的转动轴和绕所述转动轴均匀分布的叶片;
所述叶片为直板状。
进一步的,所述气垫远离所述车体的一侧设置有导流槽。
进一步的,所述推进装置通过伸缩杆与所述车体连接;
所述气泵与所述车体的动力系统连接;
和/或,
所述气囊远离所述车体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充气片;
所述连接充气片与所述气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推进装置上设置有集叶机构;
所述集叶机构包括集叶盘和集叶弹簧;
所述推进装置上的叶片转动设置在所述集叶盘上;
所述集叶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集叶盘上,另一端与所述固定连接,能够将散开的所述叶片收回到所述集叶盘上。
进一步的,所述叶片与所述集叶盘之间通过轴承连接。
进一步的,水陆两栖汽车还包括伸缩帐篷;
所述伸缩帐篷设置在所述车体的顶部,能够将所述车体遮挡。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帐篷包括立柱、支撑结构和篷布;
所述立柱的一端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篷布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上;
所述立柱为伸缩杆;
所述支撑结构为伸缩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车体的底盘的夹角为30-60°。
进一步的,所述气泵嵌入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底盘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陆两栖汽车,通过在车体的下方设置气垫,能够将车体浮起来,再通过推进装置的推力,进而使汽车能够在水中形式;当不需要在水中行驶时,只需要将构成气垫的气囊中的气体释放即可收回到车体的下方,车轮着陆,汽车可以在陆地上行驶。本实用新型通过气垫来实现汽车的水中漂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维护,且成本较低,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陆两栖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水陆两栖汽车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水陆两栖汽车的推进装置的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水陆两栖汽车的推进装置的非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水陆两栖汽车的伸缩帐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车体 2:转动轴 3:推进装置
4:气囊 5:连接充气片 6:导气管
7:导流槽 8:叶片 9:集叶盘
10:集叶弹簧 11:轴承 12:立柱
13:篷布 14:支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汽车,包括车体1和气垫;
所述气垫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1的下方,用于在水中给所述车体1浮力;
所述气垫包括气泵和多个气囊4;
所述气泵分别与多个所述气囊4连接,用于给所述气囊4充气;
所述车体1上设置有推进装置3,用于推动所述车体1在水中行进。
将气泵和气囊4均固定设置在车体1的底盘下方,气泵通过导气管6给气囊4进行充气,由于气囊4的数量较多,且将气囊4的材质使用弹性较好的材质,其可以膨胀到一个较大的程度,足够将车体1浮起,此时,通过车体1内的动力系统,启动推进装置3,即可实现汽车在水中形式的目的。
将气囊4设置为多个较小的气囊4,其可以根据车体1的底盘上的管路结构来进行固定设置,这样的设置不会影响到车底盘的结构,也不会降低车底盘的高度,进而不影响汽车在陆地上的正常行驶。
推进装置3的设置方式有很多种,如可以是直接在气囊4上进行开孔,开孔的方向设置在车体1的后方,通过气泵给气囊4持续充气,而充气的气囊4中的气体不停的从开孔的位置喷出,进而形成喷气式的动力推进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推进装置3的结构可以是上述结构,但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结构。下面就介绍几种推进装置3的结构作为优选的实施例。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推进装置3为螺旋扇,设置所述车体1的前方和/或后方。
将推进装置3设置为螺旋扇式的结构,即车体1的动力装置通过传动轴将转动传递给螺旋扇,螺旋扇的转动可以实现向靠近或远离车体1的一方进行排水。
当螺旋扇设置在车体1的前方时,其排水方向为靠近车体1的方向;当螺旋扇设置在车体1的后方时,其排水方向为远离车体1的方向。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推进装置3包括设置在所述车体1侧方的转动轴2和绕所述转动轴2均匀分布的叶片8;
所述叶片8为直板状。
推进装置3还可以设置在车体1左右两侧,两侧均设置有直板状的叶片8,可以向后拨动水流,进而推动汽车在水中前行。
推进装置3的设置,还可以是在前后设置螺旋扇,左右设置直板状叶片8,以增加推进的速度;还可以是在前后设置螺旋扇,在左右两侧也设置螺旋扇,进而可以实现在水中的转向。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气垫远离所述车体1的一侧设置有导流槽7。
在气垫的下方设置导流槽7,也就是说,通过气囊4形成一个导流的结构,便于水流从气垫的下方流过,进而减少气垫在水中的阻力,增进车体1在水中的行驶速度。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推进装置3通过伸缩杆与所述车体1连接。
推进装置3无论是设置为直板状叶片8还是螺旋扇式结构,其均通过转动轴2与车体1内的动力系统连接。
当推进装置3设置在车体1的前后两端时,其与车体1的距离较近时,会影响到排水的效果,因此需要将推进装置3与车体1之间设置一个相对较大的距离,以保证有足够的空间来排水。
当时,当推进装置3距离车体1的距离较远时,车体1在陆地上行驶使,会增加车身的长度,同时也会汽车的行驶阻力。
为了能够避免上述的情况出现,本实施例中,将转动轴2设置为伸缩杆,其通过液压或气压的方式进行伸缩,当需要在水中使用时,伸缩杆伸出,当需要在陆地上行驶时,伸缩杆收回。
这样的设置,就能够保证推进装置3无论是在水中还是在陆地上都能够对车体1产生较小的负面效果,保证了汽车的水陆两栖行驶。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推进装置3上设置有集叶机构;
所述集叶机构包括集叶盘9和集叶弹簧10;
所述推进装置3上的叶片8转动设置在所述集叶盘9上;
所述集叶弹簧1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集叶盘9上,另一端与所述固定连接,能够将散开的所述叶片8收回到所述集叶盘9上。
当汽车在陆地上行驶时,叶片8如果还保持散开状态时,会对车辆的行驶造成较大的阻力,进而会增加汽车的油耗。
为了降低车辆在陆地上的行驶阻力,本实施例中在推进装置3上设置了集叶机构,即在转动轴2上设置了集叶盘9,叶片8全部转动设置在集叶盘9上,且在集叶盘9上设有与叶片8连接的集叶弹簧10,集叶弹簧10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拉簧。
初始状态时,叶片8均匀设置在集叶盘9上,且全部设置在集叶盘9内,以减小整体的体积。
当车体1进入到水中时,转动轴2开始转动,叶片8与集叶盘9转动连接,因此叶片8收到离心力的作用下开始散开,进而开始进行排水工作。
当车体1从水中出来后,转动轴2停止转动,集叶盘9的离心力消失,集叶弹簧10拉动叶片8复位。
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推进装置3的叶片8在工作状态时的散开和非工作状态时的收回。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叶片8与所述集叶盘9之间通过轴承11连接。
为保证叶片8与集叶盘9之间的转动效果,将叶片8与集叶盘9之间通过轴承11连接,在轴承11上加上润滑油进行润滑,可以保证叶片8与集叶盘9之间的转动效果,有效的避免了利用离心力无法打开叶片8的情况出现。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气泵与所述车体1的动力系统连接。
将气泵与车体1的动力系统连接,同时将推进装置3也与汽车的动力系统连接,可以实现车体1的一体化控制,便于对整个车体1的操控。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气囊4远离所述车体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充气片5;
所述连接充气片5与所述气泵连接。
在气囊4的下方设置连接充气片5,将所有的气囊4连接为一个整体,这样可以保证气囊4的浮力的同时,也保护了气囊4不会受到水中的意外状况而被破坏,增加了气囊4的安全性。
充气连接片也与气泵进行连接,通过气泵进行充气后,也会给车体1提供浮力。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气泵嵌入设置在所述车体1的底盘内。
将气泵嵌入设置在车体1的底盘内,可以减小车体1的体积,同时不需要将车体1的底盘高度提高,进而保证了汽车在陆地上行驶时的稳定性。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水陆两栖汽车还包括伸缩帐篷;
所述伸缩帐篷设置在所述车体的顶部,能够将所述车体遮挡。
在水陆两栖汽车上设置伸缩帐篷,能够使驾驶员在野外进行修整。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伸缩帐篷包括立柱12、支撑结构14和篷布13;
所述立柱12的一端与所述车体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14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篷布13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14上;
所述立柱12为伸缩杆;
所述支撑结构14为伸缩结构。
在使用时,立柱12伸长后,将支撑结构14顶起,支撑结构14展开后,形成一个帐篷的骨架,之后,再将篷布13覆盖在支撑结构14上,即完成伸缩帐篷的构建。
立柱12的伸缩杆结构和支撑结构14的伸缩结构的方式有很多种。
如支撑结构14可以设置为伸缩门的结构,不仅能够伸缩,而且其对篷布13的支撑面积较大,支撑更有力。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支撑结构14与所述车体1的底盘的夹角为30-60°。
在本实施例中,将支撑结构14与车体1的底盘的夹角设置为30-60°,这样能够使支撑结构14的一端与立柱12连接,另一端与地面进行接触,进而实现了支撑结构14的正常支撑,避免了由于支撑结构14的一端悬空而给立柱12较大的扭转力,保证了立柱12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陆两栖汽车,通过在车体1的下方设置气垫,能够将车体1浮起来,再通过推进装置3的推力,进而使汽车能够在水中形式;当不需要在水中行驶时,只需要将构成气垫的气囊4中的气体释放即可收回到车体1的下方,车轮着陆,汽车可以在陆地上行驶。本实用新型通过气垫来实现汽车的水中漂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维护,且成本较低,易于推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水陆两栖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气垫;
所述气垫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下方,用于在水中给所述车体浮力;
所述气垫包括气泵和多个气囊;
所述气泵分别与多个所述气囊连接,用于给所述气囊充气;
所述车体上设置有推进装置,用于推动所述车体在水中行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装置为螺旋扇,设置所述车体的前方和/或后方;
或,
所述推进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车体侧方的转动轴和绕所述转动轴均匀分布的叶片;
所述叶片为直板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垫远离所述车体的一侧设置有导流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装置通过伸缩杆与所述车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装置上设置有集叶机构;
所述集叶机构包括集叶盘和集叶弹簧;
所述推进装置上的叶片转动设置在所述集叶盘上;
所述集叶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集叶盘上,另一端与所述固定连接,能够将散开的所述叶片收回到所述集叶盘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陆两栖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与所述集叶盘之间通过轴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与所述车体的动力系统连接;
所述气泵嵌入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底盘内;
和/或,
所述气囊远离所述车体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充气片;
所述连接充气片与所述气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水陆两栖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伸缩帐篷;
所述伸缩帐篷设置在所述车体的顶部,能够将所述车体遮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陆两栖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帐篷包括立柱、支撑结构和篷布;
所述立柱的一端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篷布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上;
所述立柱为伸缩杆;
所述支撑结构为伸缩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陆两栖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车体的底盘的夹角为30-60°。
CN201621012015.0U 2016-08-30 2016-08-30 水陆两栖汽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1412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12015.0U CN206141248U (zh) 2016-08-30 2016-08-30 水陆两栖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12015.0U CN206141248U (zh) 2016-08-30 2016-08-30 水陆两栖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41248U true CN206141248U (zh) 2017-05-03

Family

ID=58618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12015.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141248U (zh) 2016-08-30 2016-08-30 水陆两栖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4124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5274A (zh) * 2019-03-29 2019-05-24 新疆沙漠虎特种车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陆两栖车的车体
CN111204183A (zh) * 2020-02-28 2020-05-29 东南大学 基于轮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平台及其运动方法
CN114407593A (zh) * 2022-01-26 2022-04-29 河北五星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及履带式双节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5274A (zh) * 2019-03-29 2019-05-24 新疆沙漠虎特种车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陆两栖车的车体
CN109795274B (zh) * 2019-03-29 2024-04-02 株洲安信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水陆两栖车的车体
CN111204183A (zh) * 2020-02-28 2020-05-29 东南大学 基于轮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平台及其运动方法
CN111204183B (zh) * 2020-02-28 2021-06-01 东南大学 基于轮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平台及其运动方法
CN114407593A (zh) * 2022-01-26 2022-04-29 河北五星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及履带式双节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CN114407593B (zh) * 2022-01-26 2023-11-03 河北五星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及履带式双节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41248U (zh) 水陆两栖汽车
CN105539484B (zh) 列车转向架区域防积雪装置
CN106275298B (zh) 水面漂浮物自流式收集的水面清洁船
CN205022731U (zh) 一种螺旋驱动装置
CN206278235U (zh) 一种水面漂浮物清污保障船
CN103660821A (zh) 一种收油车
CN208630278U (zh) 一种全地形水陆两栖车
CN205857090U (zh) 一种自动阻车器
CN106218332A (zh) 一种海上潮间带两栖三体风电运维船
CN110001887A (zh) 一种溺水救援装置
CN206243116U (zh) 汽车防淹保护装置及汽车
CN106741994A (zh) 一种测流摄像无人飞机
CN109094756B (zh) 一种便携履带式冰面救援装置
CN204548003U (zh) 新型电动车
CN204726635U (zh) 一种t型转子翼低速减摇装置
CN113682436A (zh) 一种海洋生态环境巡检航行器
CN88203092U (zh) 极浅海两栖运输车
CN207758771U (zh) 一种汽车涉水保护系统
CN205819107U (zh) 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及系统
CN109837878B (zh) 推进式河道环境治理清污方法
CN206734294U (zh) 流冰期全垫升气垫船
CN202023139U (zh) 轻型浮桥快速架设装置
CN108790642A (zh) 一种折叠式活动浮筒装置
CN111716970A (zh) 一种汽车智能防泡水系统和水陆两栖汽车
CN205801443U (zh) 一种翻斗式垃圾收集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03

Termination date: 202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