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07593B - 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及履带式双节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及履带式双节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07593B
CN114407593B CN202210096055.1A CN202210096055A CN114407593B CN 114407593 B CN114407593 B CN 114407593B CN 202210096055 A CN202210096055 A CN 202210096055A CN 114407593 B CN114407593 B CN 1144075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telescopic
arm
air ba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960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07593A (zh
Inventor
丁超
王赛
王颖
王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Wuxing Power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Wuxing 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Wuxing Power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Wuxing 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9605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0759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075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075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075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075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60F3/003Parts or details of the vehicle structure; vehicle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F3/0038Flotation, updrift or stability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60F3/0007Arrangement of propulsion or steering means on amphibious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60F3/0061Amphibious 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of a particular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及履带式双节水陆两栖全地形车;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包括固定座、支撑座、充气元件、伸缩气囊和直线推进构件;支撑座转动连接在固定座上且具安装面;伸缩气囊设置在充气元件和固定座之间,第一端与安装面相连,第二端适于和充气元件可拆卸连接。水陆两栖救援车包括车体和前述防沉装置,车体的侧面具有车门,充气元件和固定座分别设置在车门的前后两侧。使用时转动支撑座,通过直线推进构件连接充气元件和伸缩气囊即可。本申请提供的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及履带式双节水陆两栖全地形车,通过伸缩气囊解决车体下沉问题,提高了救援车于水上行驶的安全性;而且,此装置不会影响车门开关,保证了救援车正常使用。

Description

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及履带式双节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水上救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及履带式双节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当下的抗洪抢险救援过程中,时效性是被反复提及的一个概念,“多争取一秒,多抢救一人”的口号彰显着时效性于抢险救援过程中的重要程度。
在进行水上救援时,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救援工具是皮划艇,具体使用方式是救援人员乘车前往岸边,并驱动皮划艇移动至救援位置。在此过程中,救援人员下车、上艇会耗费大量时间,造成救援效率下降。
对于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种解决方式: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水陆两栖救援车,该车体能够提供于陆地上行驶的驱动力,还能够提供与水上行驶的推动力。采用这一救援车进行救援时,可以免除救援人员更换救援工具的流程,大大提高抗洪抢险救援的时效性。
发明人发现,现有的水陆两栖救援车具有以下技术问题:
在进行深水区行驶时,会出现车体下沉的情况,导致车底板受到浸泡、水涌入驾驶室内等诸多意外事故出现。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及履带式双节水陆两栖全地形车,旨在解决深水区行驶的救援车因下沉所导致的意外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包括:
固定座,用于装配至车体的侧面,并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
支撑座,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座背向所述车体的侧面,转动轴向和所述车体的左右方向平行;所述支撑座具有安装面,所述支撑座能够转动至所述安装面朝向所述车体的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
充气元件,用于固定装配至所述车体的侧面,并位于所述固定座的前方;
伸缩气囊,设置在所述固定座和所述充气元件之间,自身长度方向沿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设置,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面相连,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二端适于与所述充气元件可拆卸连接;以及
直线推进构件,设置在所述伸缩气囊和所述支撑座之间,用于带动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支撑座移动,且移动方向垂直于所述安装面;
其中,在所述安装面朝向所述伸缩气囊时,所述直线推进构件能够带动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二端自后向前移动,直至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二端与所述充气元件相连,以通过所述充气元件向所述伸缩气囊内充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直线推进构件包括:
推进螺杆,与所述伸缩气囊同轴设置,并沿垂直于所述安装面的方向依次贯穿所述支撑座、所述伸缩气囊第一端的端面;所述推进螺杆的其中一端伸入所述伸缩气囊的内部并与所述伸缩气囊第二端的内端面转动连接,转动轴向与所述推进螺杆的轴向平行;所述推进螺杆的另一端伸出至所述支撑座外,用于使用人员手动控制;以及
固定螺母,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座背向所述安装面的侧面上,与所述推进螺杆同轴设置且螺纹连接;
其中,在所述推进螺杆转动时,所述推进螺杆相对于所述固定螺母旋进,以驱动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一端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一端具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法兰盘,所述安装面具有适于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一端嵌入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开口处具有向内延伸的第二法兰盘;
其中,所述第二法兰盘朝向所述容纳槽槽底的侧面适于与所述第一法兰盘背向所述安装面的侧面抵接,以限制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一端脱离所述安装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座采用纵截面为正方形的结构,所述支撑座上具有朝向所述固定座延伸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纵截面与所述固定座的纵截面全等,且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固定座转动连接;
所述支撑座和所述固定座之间具有限转元件,所述限转元件包括:
升降臂,沿所述车体的上下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侧面,处于所述支撑座和所述凸起部的正上方;
转臂,摆动设置在所述升降臂背向所述车体的侧面上,摆动轴向和所述车体的上下方向平行;以及
连接臂,固定连接在所述车体的侧面,沿所述车体的上下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连接臂和所述转臂之间具有可拆卸连接结构,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能够连接所述转臂和所述连接臂,以限制所述升降臂升降;
在所述安装面朝向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时,所述升降臂能够向下移动至抵接所述凸起部的上端面和所述固定座的上端面,以限制所述凸起部相对于所述固定座转动,从而限制所述支撑座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
多个螺纹槽,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连接臂背向所述车体的侧面;
定位孔,贯穿所述转臂设置,适于与其中任一个所述螺纹槽连通;以及
连接螺杆,适于插接于所述定位孔内并与对应的所述螺纹槽连通,以夹紧所述转臂至所述连接臂的表面;
其中,在所述转臂摆动至自身长度方向与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平行时,所述转臂的臂面与所述连接臂接触,所述定位孔与其中任一个所述螺纹槽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面上具有垂直于所述安装面向外延伸设置的收纳筒,所述收纳筒具有用于供所述伸缩气囊进入的筒腔;
所述收纳筒和所述伸缩气囊之间具有止动结构,所述止动结构用于连接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二端与所述收纳筒,以限制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充气元件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止动结构包括:
第三法兰盘,固定连接在所述伸缩气囊第二端的外周壁上,沿所述伸缩气囊的径向向外延伸;并且,所述第三法兰盘适于随所述伸缩气囊伸入所述筒腔;
止动臂,沿所述筒腔的径向滑动设置在所述收纳筒上,其中一端贯穿所述收纳筒并伸入所述筒腔,另一端处于所述收纳筒外;以及
弹簧,自身轴向与所述筒腔的轴向垂直,其中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收纳筒的外壁上,另一端与处于所述收纳筒外的所述止动臂相连;
其中,在所述弹簧处于正常状态时,所述止动臂朝向所述支撑座的侧面适于与所述第三法兰盘抵接,以限制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二端脱离所述筒腔;并且,所述止动臂适于背向所述筒腔移动,以使所述止动臂和所述第三法兰盘分离,并使所述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止动臂背向所述支撑座的侧面采用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沿自所述筒腔外周朝向所述筒腔中心的方向朝向所述支撑座倾斜设置;
在所述第三法兰盘朝向所述筒腔移动时,所述第三法兰盘适于与所述倾斜面抵接,以驱动所述止动臂背向所述筒腔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伸缩气囊第二端的端面具有与自身内腔连通的进气孔;所述充气元件包括:
鼓风机,用于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侧面,具有用于向外排出气体的排气管道;以及
充气座,用于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侧面,处于所述支撑座的正前方;所述充气座朝向所述支撑座的侧面具有用于供所述伸缩气囊第二端嵌入的接收槽;所述充气座具有与所述排气管道连通的导气腔道,所述接收槽的槽底具有与所述导气腔道连通的出气孔;
在所述伸缩气囊第二端插入所述接收槽,并且所述直线推进构件通过所述伸缩气囊和所述接收槽的槽底抵接时,所述出气孔与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鼓风机适于通过所述排气管道和所述导气腔道向所述伸缩气囊内充气。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固定座和充气元件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并列安装,完成本装置和车体的连接。
在车体于陆地行驶时,通过直线推进构件移动伸缩气囊的第二端,令伸缩气囊的第二端和第一端处于同一侧,并且支撑座的安装面朝向上方,起到支撑伸缩腔内的效果,保证本装置的稳定放置,且免除对车体行驶的影响。
在车体于水上行驶时,转动支撑座以使安装面朝向充气元件,之后通过直线推进构件移动伸缩气囊的第二端,令伸缩气囊的第二端和充气元件相连,并且通过充气元件向伸缩气囊内填充气体,使得伸缩气囊鼓起,为车体提供稳定的浮力,确保车体不会下沉。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充气式防沉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不影响车体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解决了车体下沉的问题,提高了救援车于水上行驶的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救援车,包括:
车体,侧面具有车门;以及
前述任一项所述的自充气式防沉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侧面,处于所述车门所在的一侧;
其中,所述充气元件处于所述车门的前方,所述固定座、所述支撑座处于所述车门的后方。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水陆两栖救援车的有益效果包括前述自充气式防沉装置的有益效果,还包括:
由于充气元件处于车门前方、固定座和支撑座处于车门后方,在陆地行驶时,收起状态的伸缩气囊不会影响车门的正常开启和关闭,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陆两栖救援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显示,隐藏了部分车体);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沿图2上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上圆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后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采用的支撑座和伸缩气囊之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采用的充气元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采用的限转元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固定座;2、支撑座;21、容纳槽;211、第二法兰盘;22、凸起部;23、收纳筒;231、筒腔;3、充气元件;31、鼓风机;311、排气管道;32、充气座;321、接收槽;322、导气腔道;323、出气孔;4、伸缩气囊;41、第一法兰盘;42、进气孔;5、直线推进构件;51、推进螺杆;52、固定螺母;6、限转元件;61、升降臂;62、转臂;63、连接臂;7、可拆卸连接结构;71、螺纹槽;72、定位孔;73、连接螺杆;81、第三法兰盘;82、止动臂;83、弹簧;100、车体;110、车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8,现对本申请提供的自充气式防沉装置进行说明。所述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包括固定座1、支撑座2、充气元件3、伸缩气囊4和直线推进构件5。
固定座1用于装配至车体100的侧面(具体是指车体100朝向自身左右方向的侧面),并与车体100固定连接。
支撑座2转动连接在固定座1背向车体100的侧面(即固定座1朝外的一侧),转动轴向和车体100的左右方向平行。
支撑座2具有安装面,随着支撑座2相对于固定座1的转动,该安装面能够朝向车体100的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
充气元件3用于固定装配至车体100的侧面,并位于固定座1的前方。
需要特殊说明的是,在此选择充气元件3而非其他填充物对应的自动化填充部件,是因为充气元件3的概念相对容易理解。需要指出的是,此处提到的充气元件3应等同于其他能够提供浮力的填充物的填充构件的上位概念。
伸缩气囊4设置在固定座1和充气元件3之间,自身长度方向沿车体100的前后方向设置,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伸缩气囊4的第一端与安装面相连,伸缩气囊4的第二端适于与充气元件3可拆卸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指出的“可拆卸连接”是指伸缩气囊4的第二端抵在充气元件3的表面,属于一种抵接关系。
在实际使用时,可采用以下改进方案:
在伸缩气囊4第二端的端面安装磁力件,并在充气元件3的对应抵接位置安装吸力件,磁力件和吸力件接触产生磁吸作用,从而避免充气元件3和伸缩气囊4的第二端产生分离。
直线推进构件5设置在伸缩气囊4和支撑座2之间,用于带动伸缩气囊4的第二端相对于支撑座2移动,且移动方向垂直于安装面。
并且,在伸缩气囊4第二端与充气元件3抵接时,直线推进构件5和充气元件3的表面夹紧伸缩气囊4第二端的内外两侧,从而对伸缩气囊4进行限位,避免伸缩气囊4和充气元件3分离。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固定座1和充气元件3沿车体100的前后方向并列安装,完成本装置和车体100的连接。
在车体100于陆地行驶时,通过直线推进构件5移动伸缩气囊4的第二端,令伸缩气囊4的第二端和第一端处于同一侧,并且支撑座2的安装面朝向上方,起到支撑伸缩腔内的效果,保证本装置的稳定放置,且免除对车体100行驶的影响。
在车体100于水上行驶时,转动支撑座2以使安装面朝向充气元件3,之后通过直线推进构件5移动伸缩气囊4的第二端,令伸缩气囊4的第二端和充气元件3相连,并且通过充气元件3向伸缩气囊4内填充气体,使得伸缩气囊4鼓起,为车体100提供稳定的浮力,确保车体100不会下沉。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充气式防沉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不影响车体100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解决了车体100下沉的问题,提高了救援车于水上行驶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直线推进构件5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3,直线推进构件5包括推进螺杆51和固定螺母52。
推进螺杆51与伸缩气囊4同轴设置,并沿垂直于安装面的方向依次贯穿支撑座2、伸缩气囊4第一端的端面设置,以达到下述目的:
推进螺杆51的其中一端伸入伸缩气囊4的内部,并且此伸入端与伸缩气囊4第二端的内端面转动连接,转动轴向与推进螺杆51的轴向平行;
推进螺杆51的另一端伸出至支撑座2外,用于使用人员手动控制;如图1所示,该端部具有向外延伸的六边体结构,从而避免手部打滑现象。
固定螺母52固定连接在支撑座2背向安装面的侧面上,与推进螺杆51同轴设置且螺纹连接。
其中,在推进螺杆51转动时,推进螺杆51相对于固定螺母52旋进,以驱动伸缩气囊4的第一端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推进螺杆51即可实现伸缩气囊4第二端的前后移动,并且还能够对伸缩气囊4第二端的位置进行限定,提高了本装置使用效率的同事,加强了本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通过更换推进螺杆51,改变推进螺杆51的外螺纹螺距,可加快推进螺杆51的转动速度,确保伸缩气囊4能够快速伸缩,能够进一步加强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调整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伸缩气囊4和安装面之间可以采用如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6,伸缩气囊4的第一端具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法兰盘41,支撑座2的安装面上具有适于伸缩气囊4的第一端嵌入的容纳槽21,容纳槽21的开口处具有向内延伸的第二法兰盘211。
其中,第二法兰盘211朝向容纳槽21槽底的侧面适于与第一法兰盘41背向安装面的侧面抵接,以限制伸缩气囊4的第一端脱离安装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法兰盘211和第一法兰盘41抵接,能够限制伸缩气囊4脱离支撑座2,提高了本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并且,伸缩气囊4能够相对于支撑座2转动,确保在充气时能够有效展开和转动,延长了伸缩气囊4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固定座1和支撑座2之间可以采用如图8所示结构。参见图8,固定座1采用纵截面为正方形的结构,支撑座2上具有朝向固定座1延伸的凸起部22,凸起部22的纵截面与固定座1的纵截面全等,且凸起部22与固定座1转动连接;也即支撑座2通过凸起部22和固定座1的转动连接关系实现支撑座2和固定座1的转动连接。
支撑座2和固定座1之间具有限转元件6,限转元件6包括升降臂61、转臂62和连接臂63。
升降臂61沿车体100的上下方向滑动设置在车体100的侧面,处于支撑座2和凸起部22的正上方。
转臂62摆动设置在升降臂61背向车体100的侧面上,摆动轴向和车体100的上下方向平行。
连接臂63固定连接在车体100的侧面,沿车体100的上下方向延伸。
其中,连接臂63和转臂62之间具有可拆卸连接结构7,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7能够连接转臂62和连接臂63,以限制升降臂61升降。
在安装面朝向车体100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时,升降臂61能够向下移动至抵接凸起部22的上端面和固定座1的上端面,以限制凸起部22相对于固定座1转动,从而限制支撑座2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限转元件6能够有效限定支撑座2的转动,提高了本装置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应用于防沉作业时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凸起部22和固定座1的匹配结构,能够优化限转元件6的结构设计,保证限转元件6调节时的便利性(即转动转臂62并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7连接转臂62和连接臂63即可实现卡紧),提高了本装置的调节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可拆卸连接结构7可以采用如图8所示结构。参见图8,可拆卸连接结构7包括多个螺纹槽71、定位孔72和连接螺杆73。
多个螺纹槽71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在连接臂63背向车体100的侧面;
定位孔72贯穿转臂62设置,适于与其中任一个螺纹槽71连通。
连接螺杆73适于插接于定位孔72内并与对应的螺纹槽71连通,以夹紧转臂62至连接臂63的表面。
其中,在转臂62摆动至自身长度方向与车体100的前后方向平行时,转臂62的臂面与连接臂63接触,定位孔72与其中任一个螺纹槽71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简化结构设计,不仅减少了制作成本,还可以使本装置更加便于使用,降低使用门槛,降低了本装置于实际使用时的上手难度,提高了使用阶段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安装面和伸缩气囊4之间可以采用如图3和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3和图6,安装面上具有垂直于安装面向外延伸设置的收纳筒23,收纳筒23具有用于供伸缩气囊4进入的筒腔231。
收纳筒23和伸缩气囊4之间具有止动结构,止动结构用于连接伸缩气囊4的第二端与收纳筒23,以限制伸缩气囊4的第二端朝向充气元件3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伸缩气囊4收纳于筒腔231内,能够有效防止车体100于陆地行驶时发生伸缩气囊4的刮伤现象,有效保护伸缩气囊4,延长了伸缩气囊4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止动结构可以采用如图4和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4和图6,止动结构包括第三法兰盘81、止动臂82和弹簧83。
第三法兰盘81固定连接在伸缩气囊4第二端的外周壁上,沿伸缩气囊4的径向向外延伸。
并且,第三法兰盘81的截面圆面积小于筒腔231的开口面积;在伸缩气囊4逐渐伸入筒腔231时,第三法兰盘81适于随伸缩气囊4伸入筒腔231。
止动臂82沿筒腔231的径向滑动设置在收纳筒23上,其中一端贯穿收纳筒23并伸入筒腔231,另一端处于收纳筒23外。
弹簧83自身轴向与筒腔231的轴向垂直,其中一端固定连接在收纳筒23的外壁上,另一端与处于收纳筒23外的止动臂82相连。
其中,在弹簧83处于正常状态时,止动臂82朝向支撑座2的侧面适于与第三法兰盘81抵接,以限制伸缩气囊4的第二端脱离筒腔231;并且,止动臂82适于背向筒腔231移动,以使止动臂82和第三法兰盘81分离,并使弹簧83处于拉伸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止动臂82和第三法兰盘81配合,限定伸缩气囊4第二端的移动,提高了前述收纳筒23对伸缩气囊4保护效果的稳定性;并且,通过弹簧83的弹力,确保止动臂82的位置,使得止动臂82的位置保持稳定,且在调节时更加便于人工操作,提高了使用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止动臂82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4,止动臂82背向支撑座2的侧面采用倾斜面,倾斜面沿自筒腔231外周朝向筒腔231中心的方向朝向支撑座2倾斜设置。
在第三法兰盘81朝向筒腔231移动时,第三法兰盘81适于与倾斜面抵接,以驱动止动臂82背向筒腔231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车体100自水上进入陆地时,直线推进构件5带动伸缩气囊4第二端移动,伸缩气囊4能够直接收纳进筒腔231内,免除人工操作,进一步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效率,确保抢险救援作业的时效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伸缩气囊4和充气元件3可以采用如图1、图6和图7所示结构。参见图1、图6和图7,伸缩气囊4第二端的端面具有与自身内腔连通的进气孔42;充气元件3包括鼓风机31和充气座32。
鼓风机31用于固定设置在车体100的侧面,具有用于向外排出气体的排气管道311。
此鼓风机31采用常见的鼓风设备结构,具有吸收外界空气并将其通过排气管道311导出的作用,其作用原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充气座32用于固定设置在车体100的侧面,处于支撑座2的正前方。
充气座32朝向支撑座2的侧面具有用于供伸缩气囊4第二端嵌入的接收槽321;并且,充气座32具有与排气管道311连通的导气腔道322,接收槽321的槽底具有与导气腔道322连通的出气孔323。
在伸缩气囊4第二端插入接收槽321,并且直线推进构件5通过伸缩气囊4和接收槽321的槽底抵接时,出气孔323与进气孔42连通,鼓风机31适于通过排气管道311和导气腔道322向伸缩气囊4内充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单单移动伸缩气囊4的第二端即可连接充气元件3和伸缩气囊4的内腔,使得本装置在进行充气时更加具有时效性,缩短车体100自陆地行驶至水上所需的等待时间,甚至这一过程能够在浅水区进行,优化了抢险救援时就本装置的调整步骤,确保了抢险救援的时效性。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充气元件3朝向伸缩气囊4的侧面具有凹槽,伸缩气囊4朝向充气元件3的端面具有适于插入该凹槽的凸块;在伸缩气囊4的第二端和充气元件3抵接时,凸块插接于凹槽内,从而确保伸缩气囊4未发生沿自身周向的转动,进而确保出气孔323和进气孔42的准确对接。
并且,在实际制备时,可在伸缩气囊4第二端内侧装载塑形件,或者使伸缩气囊4第二端采用硬质材料制作,从而确保伸缩气囊4第二端的端面与充气座32抵接时,能够保持进气孔42和出气孔323对接的状态。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水陆两栖救援车,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8,现对本申请提供的水陆两栖救援车进行说明。所述水陆两栖救援车,包括车体100和前述自充气式防沉装置。
车体100采用能够实现水陆两栖作业的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车体100的左右两侧均具有车门110。
前述内容中任一项提出的自充气式防沉装置,设置在车体100的侧面,处于车门110所在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安装时,此防沉装置还可以采用两个,将两个防沉装置分别设置在车体100的左右两侧,从而进一步加强防沉效果。
其中,充气元件3处于车门110的前方,固定座1、支撑座2处于车门110的后方。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水陆两栖救援车的有益效果除了包括前述自充气式防沉装置的有益效果,还包括:
由于充气元件3处于车门110前方、固定座1和支撑座2处于车门110后方,在陆地行驶时,收起状态的伸缩气囊4不会影响车门110的正常开启和关闭,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座,用于装配至车体的侧面,并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
支撑座,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座背向所述车体的侧面,转动轴向和所述车体的左右方向平行;所述支撑座具有安装面,所述支撑座能够转动至所述安装面朝向所述车体的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
充气元件,用于固定装配至所述车体的侧面,并位于所述固定座的前方;
伸缩气囊,设置在所述固定座和所述充气元件之间,自身长度方向沿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设置,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面相连,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二端适于与所述充气元件可拆卸连接;以及
直线推进构件,设置在所述伸缩气囊和所述支撑座之间,用于带动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支撑座移动,且移动方向垂直于所述安装面;
其中,在所述安装面朝向所述伸缩气囊时,所述直线推进构件能够带动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二端自后向前移动,直至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二端与所述充气元件相连,以通过所述充气元件向所述伸缩气囊内充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推进构件包括:
推进螺杆,与所述伸缩气囊同轴设置,并沿垂直于所述安装面的方向依次贯穿所述支撑座、所述伸缩气囊第一端的端面;所述推进螺杆的其中一端伸入所述伸缩气囊的内部并与所述伸缩气囊第二端的内端面转动连接,转动轴向与所述推进螺杆的轴向平行;所述推进螺杆的另一端伸出至所述支撑座外,用于使用人员手动控制;以及
固定螺母,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座背向所述安装面的侧面上,与所述推进螺杆同轴设置且螺纹连接;
其中,在所述推进螺杆转动时,所述推进螺杆相对于所述固定螺母旋进,以驱动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一端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一端具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法兰盘,所述安装面具有适于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一端嵌入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开口处具有向内延伸的第二法兰盘;
其中,所述第二法兰盘朝向所述容纳槽槽底的侧面适于与所述第一法兰盘背向所述安装面的侧面抵接,以限制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一端脱离所述安装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采用纵截面为正方形的结构,所述支撑座上具有朝向所述固定座延伸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纵截面与所述固定座的纵截面全等,且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固定座转动连接;
所述支撑座和所述固定座之间具有限转元件,所述限转元件包括:
升降臂,沿所述车体的上下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侧面,处于所述支撑座和所述凸起部的正上方;
转臂,摆动设置在所述升降臂背向所述车体的侧面上,摆动轴向和所述车体的上下方向平行;以及
连接臂,固定连接在所述车体的侧面,沿所述车体的上下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连接臂和所述转臂之间具有可拆卸连接结构,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能够连接所述转臂和所述连接臂,以限制所述升降臂升降;
在所述安装面朝向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时,所述升降臂能够向下移动至抵接所述凸起部的上端面和所述固定座的上端面,以限制所述凸起部相对于所述固定座转动,从而限制所述支撑座转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
多个螺纹槽,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连接臂背向所述车体的侧面;
定位孔,贯穿所述转臂设置,适于与其中任一个所述螺纹槽连通;以及
连接螺杆,适于插接于所述定位孔内并与对应的所述螺纹槽连通,以夹紧所述转臂至所述连接臂的表面;
其中,在所述转臂摆动至自身长度方向与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平行时,所述转臂的臂面与所述连接臂接触,所述定位孔与其中任一个所述螺纹槽连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面上具有垂直于所述安装面向外延伸设置的收纳筒,所述收纳筒具有用于供所述伸缩气囊进入的筒腔;
所述收纳筒和所述伸缩气囊之间具有止动结构,所述止动结构用于连接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二端与所述收纳筒,以限制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充气元件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结构包括:
第三法兰盘,固定连接在所述伸缩气囊第二端的外周壁上,沿所述伸缩气囊的径向向外延伸;并且,所述第三法兰盘适于随所述伸缩气囊伸入所述筒腔;
止动臂,沿所述筒腔的径向滑动设置在所述收纳筒上,其中一端贯穿所述收纳筒并伸入所述筒腔,另一端处于所述收纳筒外;以及
弹簧,自身轴向与所述筒腔的轴向垂直,其中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收纳筒的外壁上,另一端与处于所述收纳筒外的所述止动臂相连;
其中,在所述弹簧处于正常状态时,所述止动臂朝向所述支撑座的侧面适于与所述第三法兰盘抵接,以限制所述伸缩气囊的第二端脱离所述筒腔;并且,所述止动臂适于背向所述筒腔移动,以使所述止动臂和所述第三法兰盘分离,并使所述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臂背向所述支撑座的侧面采用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沿自所述筒腔外周朝向所述筒腔中心的方向朝向所述支撑座倾斜设置;
在所述第三法兰盘朝向所述筒腔移动时,所述第三法兰盘适于与所述倾斜面抵接,以驱动所述止动臂背向所述筒腔移动。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气囊第二端的端面具有与自身内腔连通的进气孔;所述充气元件包括:
鼓风机,用于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侧面,具有用于向外排出气体的排气管道;以及
充气座,用于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侧面,处于所述支撑座的正前方;所述充气座朝向所述支撑座的侧面具有用于供所述伸缩气囊第二端嵌入的接收槽;所述充气座具有与所述排气管道连通的导气腔道,所述接收槽的槽底具有与所述导气腔道连通的出气孔;
在所述伸缩气囊第二端插入所述接收槽,并且所述直线推进构件通过所述伸缩气囊和所述接收槽的槽底抵接时,所述出气孔与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鼓风机适于通过所述排气管道和所述导气腔道向所述伸缩气囊内充气。
10.水陆两栖救援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侧面具有车门;以及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充气式防沉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侧面,处于所述车门所在的一侧;
其中,所述充气元件处于所述车门的前方,所述固定座、所述支撑座处于所述车门的后方。
CN202210096055.1A 2022-01-26 2022-01-26 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及履带式双节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Active CN1144075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96055.1A CN114407593B (zh) 2022-01-26 2022-01-26 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及履带式双节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96055.1A CN114407593B (zh) 2022-01-26 2022-01-26 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及履带式双节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07593A CN114407593A (zh) 2022-04-29
CN114407593B true CN114407593B (zh) 2023-11-03

Family

ID=81276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96055.1A Active CN114407593B (zh) 2022-01-26 2022-01-26 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及履带式双节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07593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13702A (ko) * 2000-08-10 2002-02-21 최윤상 수륙양용 장갑차에 부가적인 부력과 수상속도 향상을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202151995U (zh) * 2011-08-16 2012-02-29 张兆威 水陆两栖汽车
KR20150015366A (ko) * 2013-07-31 2015-02-10 박영찬 수륙양용 자동차
JP2016210261A (ja) * 2015-05-07 2016-12-15 計二 馬場 車両用フローティング装置
CN206141248U (zh) * 2016-08-30 2017-05-03 黄涛 水陆两栖汽车
CN107791762A (zh) * 2017-10-26 2018-03-13 杨晓艳 一种汽车防沉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2622546A (zh) * 2020-12-29 2021-04-09 江苏大学镇江流体工程装备技术研究院 一种履带式两栖泵车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13702A (ko) * 2000-08-10 2002-02-21 최윤상 수륙양용 장갑차에 부가적인 부력과 수상속도 향상을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202151995U (zh) * 2011-08-16 2012-02-29 张兆威 水陆两栖汽车
KR20150015366A (ko) * 2013-07-31 2015-02-10 박영찬 수륙양용 자동차
JP2016210261A (ja) * 2015-05-07 2016-12-15 計二 馬場 車両用フローティング装置
CN206141248U (zh) * 2016-08-30 2017-05-03 黄涛 水陆两栖汽车
CN107791762A (zh) * 2017-10-26 2018-03-13 杨晓艳 一种汽车防沉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2622546A (zh) * 2020-12-29 2021-04-09 江苏大学镇江流体工程装备技术研究院 一种履带式两栖泵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07593A (zh) 2022-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70965A (en) Foam stabilized watercraft
US4021873A (en) Circular watercraft
EP1349772B1 (en) Rigid hull inflatable boat with foam insert
CA2564467C (en) Retractable leg assembly for amphibious vehicle
CN109130739B (zh) 一种陆地车辆水中行驶方法及其装置
US6371040B1 (en) Combined foam and inflatable collar assemblies for watercraft
US6526900B2 (en) Amphibious vehicle having an inflatable pontoon
KR101008105B1 (ko) 수륙양용보트
CN114407593B (zh) 自充气式防沉装置及履带式双节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JP5036798B2 (ja) 油圧シリン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船推進機
CN214241174U (zh) 一种可均匀受力的船舶停靠用橡胶护舷
CN214985956U (zh) 一种船舶缓冲稳定装置
US20110311376A1 (en) Jet propeller for air-charging and outboard motor having the same
JP4668162B2 (ja) 格納式スラスター及びスラスター付き船舶
US10232913B1 (en) Pontoon boat driven by PWC
US4998494A (en) Device for enhancing the buoyancy of sailboards and the like
ITMI991041A1 (it) Imbarcazione pneumatica a galleggianti ausiliari di ammortizzazione
KR101697338B1 (ko) 단차형 선형을 갖는 동력추진 서핑보드
CN210971473U (zh) 一种用于防船舶碰撞的靠球吊装置
JP3019738U (ja) 舟艇の転覆防止装置
CN212556692U (zh) 带有长滑排气式充气艇
CN116374109A (zh) 一种船舶航行状态监控装置
KR100490938B1 (ko) 고무보트용 선체장치
CN210681095U (zh) 一种消防专用折叠式救生筏
CN219467730U (zh) 一种具有防侧翻结构气垫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