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19107U - 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19107U
CN205819107U CN201620838765.7U CN201620838765U CN205819107U CN 205819107 U CN205819107 U CN 205819107U CN 201620838765 U CN201620838765 U CN 201620838765U CN 205819107 U CN205819107 U CN 2058191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plate
waterproof base
water
waterproof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83876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代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83876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191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191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1910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及系统,包括第一至第三防水底板、侧面防水挡板、前后防水挡板和爬升引导板,第一防水底板和第二防水底板的底部均连接有腔体,腔体内设有隔板、驱动轴、以及对称布置于驱动轴两侧的一个传动轴和两个过渡轴,隔板将腔体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内转动设有两个摩擦棒,第二腔室内设有驱动齿轮,以及对称布置于驱动齿轮两侧的一个传动齿轮和两个过渡齿轮,每个传动轴上固定一个传动齿轮,每个过渡轴上固定一个过渡齿轮,传动轴穿过隔板和摩擦棒并且两端转动设置于腔体上,过渡轴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于腔体和隔板上,驱动轴穿过隔板且转动设置于腔体上。本实用新型遇到积水时可继续行驶并可进行防水保护。

Description

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防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等车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由于使用方便快捷,因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如今在很多城市,每到雨季都存在着下雨排水困难,城市路面排泄不及时有较深积水时,就会造成汽车淹没在积水中,事后车主都要维修汽车,这给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带来了麻烦;而且由于汽车等交通工具在水中不好移动,导致汽车等交通工具会浸泡在水中,由此会使得汽车等车辆的性能大大受损。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城市交通拥堵时,假如人们不小心将汽车等交通工具行驶到公路积水的深水区,汽车被堵在低洼路面,遇到暴雨时低洼处的积水会不断聚集,驾驶员为躲避暴雨通常会坐在车内,此时会出现车门由于受到水压打不开,人们被困在车里出不来,会造成生命危险。而水涝严重的城市,交通也会因此陷入瘫痪,影响人们正常生活。
对于重灾区更加需要专用工具救援和疏散,"授人与鱼不如授人渔",常备自救车辆,平时陆用,灾时水陆通用,更能作为临时水上漂浮屋,更好的等待救援。由此可见,汽车遇到水患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对于汽车等交通工具如何在遇到积水时能继续行驶,或者更严重的在遇到暴雨时也能继续行驶,并同时能对车辆进行防水保护以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比较合适的方案,因而此问题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汽车等交通工具在遇到积水时如何能继续行驶,并能对车辆进行防水保护以保证车内人员安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包括第一防水底板、第二防水底板、第三防水底板、侧面防水挡板、前后防水挡板和爬升引导板,所述第一防水底板和第二防水底板的底部均连接有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隔板、驱动轴、以及对称布置于驱动轴两侧的一个传动轴和两个过渡轴,所述隔板将腔体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内转动设有两个摩擦棒,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驱动齿轮,以及对称布置于驱动齿轮两侧的一个传动齿轮和两个过渡齿轮,每个所述传动轴上固定一个传动齿轮,每个所述过渡轴上固定一个过渡齿轮,所述传动轴穿过隔板和摩擦棒并且两端转动设置于腔体上,所述过渡轴的一端转动设置于腔体上,另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隔板上,所述驱动轴穿过隔板且转动设置于腔体上,所述摩擦棒可与车辆的车轮摩擦配合转动并带动固定在摩擦棒上的传动轴转动,固定于传动轴上的传动齿轮带动固定于过渡轴上的过渡齿轮转动,所述过渡齿轮带动固定于驱动轴上的驱动齿轮以及驱动轴两端的转动元件转动;所述第三防水底板连接于第一防水底板和第二防水底板之间,且所述第三防水底板的前后两端可分别在第一防水底板和第二防水底板的空腔中移动并固定,所述侧面防水挡板分别转动设置于第一防水底板、第二防水底板和第三防水底板的左右两侧,所述前后防水挡板分别转动设置于第一防水底板和第二防水底板的前后两侧,所述爬升引导板设于第二防水底板的后侧底部,并可从后侧底部抽出支撑于后侧,与所述第二防水底板的后侧边缘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及系统,包括第一防水底板、第二防水底板和第三防水底板,第三防水底板的前后两端可分别在第一防水底板和第二防水底板的空腔中移动并固定,由此可以根据车辆长度需要来调节第三防水底板前后两端在第一防水底板和第二防水底板空腔中的位置,以实现第一防水底板、第二防水底板和第三防水底板组成的总长度与车辆长度相匹配,在第一防水底板和第二防水底板的底部均连接有腔体,腔体内设有可驱动本申请提供的车辆防水装置移动的驱动机构,在第一防水底板、第二防水底板和第三防水底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有侧面防水挡板,在第一防水底板和第二防水底板的前后两侧分别转动设有前后防水挡板,在第二防水底板的后侧底部设有爬升引导板,该爬升引导板可从后侧底部抽出支撑于后侧,与第二防水底板的后侧边缘接触。具体使用时,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可从该爬升引导板爬行到第一防水底板、第二防水底板和第三防水底板组成的车辆支撑表面,且车辆的各个轮胎分别与第一腔室内转动设置的摩擦棒的表面接触,并通过车辆轮胎的转动带动摩擦棒转动,并最终带动驱动轴两端的转动元件转动,从而实现车辆防水装置的移动,当遇到积水时可继续行驶,并可通防水底板、侧面防水挡板和前后防水挡板对车辆进行防水保护以实现车内人员安全保证。
进一步,所述第一防水底板底部的腔体与第一防水底板之间通过防水轴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防水底板底部的腔体与第二防水底板之间一体成型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传动轴和驱动轴分别通过转动轴承转动设置于腔体上,所述过渡轴分别通过转动轴承转动设置于隔板和腔体上。
进一步,所述驱动轴两端的转动元件都为车轮,或者一端的转动元件为车轮,另一端的转动元件为螺旋浆。
进一步,所述驱动轴两端的转动元件都为螺旋浆。
进一步,所述第一防水底板的第二腔室内还设有吸气驱动齿轮,所述吸气驱动齿轮与传动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防水底板的第二腔室内还设有抽水驱动齿轮,所述抽水驱动齿轮与传动齿轮相啮合。
进一步,所述第三防水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对称设有多个停止槽,位于所述第三防水底板左右两侧的侧面防水挡板,在与多个所述停止槽相对的位置处被断开。
进一步,所述侧面防水挡板和前后防水挡板的内侧还设有多个支撑杆,多个所述支撑杆收纳并转动设置于防水底板上。
进一步,所述侧面防水挡板和前后防水挡板的外部还设有回形外层防护袋,所述外层防护袋的内部嵌设有内层保护袋,所述外层防护袋的外侧设有可与防水底板底部防水挂钩连接的连接带,且所述外层防护袋的下侧端部还设有可将外层防护袋下侧卡接在防水挡板外侧防水底板上的防水条,在所述外层防护袋的上部还设有防溢入水挡膜,该防溢入水挡膜上连接有适于对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进行遮盖的顶部防护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底盘式车辆防水系统,包括并排布置的两个前述的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两个所述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的第一防水底板至第三防水底板的侧面分别设置有多个配合连接的防水挂钩,两个所述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的第三防水底板之间连接有防水密封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爬升引导板未抽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盘式车辆防水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防水底板;11、腔体;111、摩擦棒;112、驱动齿轮;113、传动齿轮;114、过渡齿轮;115、转动元件;116、吸气驱动齿轮;117、抽水驱动齿轮;12、隔板;13、驱动轴;14、传动轴;15、过渡轴;2、第二防水底板;3、第三防水底板;31、停止槽;4、侧面防水挡板;5、前后防水挡板;6、爬升引导板;61、第一支撑柱;62、第二支撑柱;7、支撑杆;8、外层防护袋;81、内层保护袋;82、连接带;83、顶部防护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括第一防水底板1、第二防水底板2、第三防水底板3、侧面防水挡板4、前后防水挡板5和爬升引导板6,所述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二防水底板2的底部均连接有腔体11,所述腔体11内设有隔板12、驱动轴13、以及对称布置于驱动轴13两侧的一个传动轴14和两个过渡轴15,所述隔板12将腔体11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内转动设有两个摩擦棒111,所述摩擦棒111可选用与车辆车轮相同的材料橡胶制成,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驱动齿轮112,以及对称布置于驱动齿轮112两侧的一个传动齿轮113和两个过渡齿轮114,每个所述传动轴14上固定一个传动齿轮113,每个所述过渡轴15上固定一个过渡齿轮114,所述传动轴14穿过隔板12和摩擦棒111并且两端转动设置于腔体11上,所述过渡轴15的一端转动设置于腔体11上,另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隔板12上,所述驱动轴13穿过隔板12且转动设置于腔体11上,所述摩擦棒111可与车辆的车轮摩擦配合转动并带动固定在摩擦棒111上的传动轴14转动,固定于传动轴14上的传动齿轮113带动固定于过渡轴15上的过渡齿轮114转动,所述过渡齿轮114带动固定于驱动轴13上的驱动齿轮112以及驱动轴13两端的转动元件115转动;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连接于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二防水底板2之间,且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的前后两端可分别在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二防水底板2的空腔中移动并固定,所述侧面防水挡板4分别转动设置于第一防水底板1、第二防水底板2和第三防水底板3的左右两侧,所述前后防水挡板5分别转动设置于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二防水底板2的前后两侧,所述爬升引导板6设于第二防水底板2的后侧底部,并可从后侧底部抽出支撑于后侧,与所述第二防水底板2的后侧边缘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及系统,包括第一防水底板、第二防水底板和第三防水底板,第三防水底板的前后两端可分别在第一防水底板和第二防水底板的空腔中移动并固定,由此可以根据车辆长度需要来调节第三防水底板前后两端在第一防水底板和第二防水底板空腔中的位置,以实现第一防水底板、第二防水底板和第三防水底板组成的总长度与车辆长度相匹配,在第一防水底板和第二防水底板的底部均连接有腔体,腔体内设有可驱动本申请提供的车辆防水装置移动的驱动机构,在第一防水底板、第二防水底板和第三防水底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有侧面防水挡板,在第一防水底板和第二防水底板的前后两侧分别转动设有前后防水挡板,在第二防水底板的后侧底部设有爬升引导板,该爬升引导板可从后侧底部抽出支撑于后侧,与第二防水底板的后侧边缘接触。具体使用时,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可从该爬升引导板爬行到第一防水底板、第二防水底板和第三防水底板组成的车辆支撑表面,且车辆的各个轮胎分别与第一腔室内转动设置的摩擦棒的表面接触,并通过车辆轮胎的转动带动摩擦棒转动,并最终带动驱动轴两端的转动元件转动,从而实现车辆防水装置的移动,当遇到积水时可继续行驶,并可通防水底板、侧面防水挡板和前后防水挡板对车辆进行防水保护以实现车内人员安全保证。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防水底板1底部的腔体11与第一防水底板1之间通过防水轴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防水底板2底部的腔体11与第二防水底板2之间一体成型固定连接。具体地,可在所述第一防水底板1底部与腔体11连接处外表面套设有一个防水轴承,即所述第一防水底板1底部与腔体11连接处的外表面穿设于防水轴承的轴承孔中,而防水轴承的外表面套设于所述腔体11的内部,由此可以实现所述第一防水底板1底部与腔体11之间转动连接,当车辆防水装置在移动过程中需要转弯操作时,可通过腔体11的转动来带动所述驱动轴13两端的转动元件115转动,从而实现整个装置的转弯功能;而所述第二防水底板2连接于装置的后面,即所述第二防水底板2底部的腔体11在使用过程中是与车辆后车轮接触的,而车辆后车轮一般是跟随前车轮转弯的,所以将所述第二防水底板2底部的腔体11与第二防水底板2之间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由此可以增强所述第二防水底板2底部与腔体11之间的连接强度。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所述第二防水底板2底部与腔体11之间设置成转动连接的方式。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传动轴14和驱动轴13分别通过转动轴承转动设置于腔体11上,所述过渡轴15分别通过转动轴承转动设置于隔板12和腔体11上。具体地,可在腔体11相对的两侧内壁上设置一个与转动轴承外表面相匹配的凹槽,以用于收纳整个转动轴承,将所述传动轴14的两端和驱动轴13固定在转动轴承的轴承孔中;同样地,在所述隔板12和腔体11的内侧壁上设置一个与转动轴承外表面相匹配的凹槽,以用于收纳整个转动轴承,并将所述过渡轴15的两端固定在转动轴承的轴承孔中,由此保证所述传动轴14、过渡轴15和驱动轴13的转动和固定可靠。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在腔体11和隔板12上形成与所述传动轴14、过渡轴15和驱动轴13相配合的轴孔,直接将所述传动轴14、过渡轴15和驱动轴13转动设置于轴孔中。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驱动轴15两端的转动元件115为车轮,或者一端的转动元件115为车轮,另一端的转动元件115为螺旋浆。具体地,当所述驱动轴13两端的转动元件115都为车轮时,可像一般车辆一样在陆地上自由行驶;当所述驱动轴15的一端转动元件115为车轮,另一端的转动元件115为螺旋浆时,可像某些特种车辆一样在河流中自由移动,或者像小船一样在河流、湖泊中自由移动。或者,作为另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驱动轴15两端的转动元件115都为螺旋浆,由此可以使用比较大型的螺旋浆,同时在大型的所述外层防护袋和内层保护袋的配合下,本装置可在空中悬浮移动;进一步,在转动元件115都为螺旋浆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以在所述外层防护袋8加装防水浮力板,由此本装置可作为临时住宿漂浮屋,因而有效增强了本装置的使用多样性。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1所示,所述第一防水底板1的第二腔室内还设有吸气驱动齿轮116,所述吸气驱动齿轮116与传动齿轮112相啮合;所述第二防水底板2的第二腔室内还设有抽水驱动齿轮117,所述抽水驱动齿轮117与传动齿轮112相啮合。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防水底板1的第二腔室内设有与传动齿轮112相啮合的吸气驱动齿轮116,由此可以对车辆排放的尾气进行驱动后吸收;在所述第二防水底板2的第二腔室内设有与传动齿轮112相啮合的抽水驱动齿轮117,由此可以对进入本装置内的水进行驱动后抽吸排出。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的前后两端上分别对称设有多个停止槽31,位于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左右两侧的侧面防水挡板4,在与多个所述停止槽31相对的位置处被断开。具体地,为了适应多种长度车辆的放置要求,在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的前后两端上分别对称设有多个停止槽31,该停止槽31用于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在向前或/和向后移动,即朝所述第一防水底板1或/和第一防水底板2方向滑动拉开时,能够让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方便地在每个沟槽处对应的位置停止,以保证第一防水底板1、第一防水底板2和第三防水底板3表面形成的总长度很够快速准确的与车辆的长度相适应,以方便车辆的每个车轮与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一防水底板2上第一腔室内的摩擦棒111相适应;而为了方便打开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左右两侧的侧面防水挡板4并同时对第三防水底板3左右两侧形成有效防水,所述侧面防水挡板4在与多个所述停止槽31相对的位置处被断开,即对应多个停止槽31处的侧面防水挡板4被设置成多段,以根据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滑动拉开的长度来打开相应侧边处的侧面防水挡板4。另外,所述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一防水底板2上设置的空腔长度,与所述多个停止槽31在第三防水底板3上对应的长度基本相同,即正常情况时,只是将所述多个停止槽31对应的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的长度部分收容在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一防水底板2的空腔中。
作为具体实施例,为了保证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在所述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二防水底板2的空腔中移动和固定的稳固性,在所述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二防水底板2以及侧面防水挡板4(包括第三防水底板3前后两端的多段侧面防水挡板4)和第三防水底板3表面上对应设有螺纹孔,通过在螺纹孔中安装配套的螺栓螺母,即可实现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与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二防水底板2之间的牢固连接。进一步,还可在所述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二防水底板2的空腔的左右侧壁上设置滑轨,在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的左右侧面上设有与滑轨配合的滑槽,由此可以更好地保证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在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二防水底板2的空腔中移动,并增强相互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3所示,在所述第二防水底板2的后侧底部设有两个U形的支撑吊架,所述爬升引导板6平放在这两个U形的支撑吊架上,并可从支撑吊架上抽出支撑于第二防水底板2的后侧,与所述第二防水底板2的后侧边缘接触。具体地,可在所述爬升引导板6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设置第一支撑柱61和第一支撑柱62,其中第一支撑柱61靠近爬升引导板6的前端设置,第二支撑柱62靠近爬升引导板6的后端设置,当所述爬升引导板6从支撑吊架上抽出时,可通过两个支撑柱来对所述爬升引导板6进行支撑,使所述爬升引导板6与第二防水底板2的后侧边缘接触;同时,当所述爬升引导板6被放置到第二防水底板2后侧底部的两个U形支撑吊架上后,两个所述支撑柱可分别转动收放在爬升引导板6左右两侧设置的凹槽中固定。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前述实施例和已知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设计其他的结构来实现所述爬升引导板6的支撑和放置,而这些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1所示,所述侧面防水挡板4和前后防水挡板5的内侧还设有多个支撑杆7,多个所述支撑杆7收纳并转动设置于防水底板上。具体地,为了对所述侧面防水挡板4和前后防水挡板5形成较好的支撑保护作用,在所述侧面防水挡板4和前后防水挡板5的内侧还设有多个支撑杆7,在对应的防水底板上设置有可以收纳支撑杆7的凹槽,且所述支撑杆7转动连接在相应的凹槽,其具体可以采用铰接的方式将支撑杆连接在凹槽中。当需要使用所述支撑杆7时,可将支撑杆7进行转动并竖立在所述侧面防水挡板4和前后防水挡板5的内侧,以对所述侧面防水挡板4和前后防水挡板5的内侧形成支撑支持。作为优选方式,为了使所述前后防水挡板5所在防水底板的表面看起来更平整,进一步可在所述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二防水底板2设置前后防水挡板5的位置处开设一个凹陷平台,用于将所述前后防水挡板5分别放置在该凹陷平台处,从而可以使所述前后防水挡板5的表面与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二防水底板2的表面平齐,然后再在凹陷平台上对应设置多个支撑杆7。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2所示,所述侧面防水挡板4和前后防水挡板5的外部还设有回形外层防护袋8,所述外层防护袋8的内部嵌设有内层保护袋81,所述外层防护袋8的外侧设有可与防水底板底部防水挂钩连接的连接带82,且所述外层防护袋8的下侧端部还设有可将外层防护袋下侧卡接在防水挡板外侧防水底板上的防水条,在所述外层防护袋8的上部还设有防溢入水挡膜,该防溢入水挡膜上连接有适于对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进行遮盖的顶部防护膜83。具体地,为了实现在遇到暴雨时本装置也能继续移动,在所述侧面防水挡板4和前后防水挡板5的外置还设有外层防护袋8,该外层防护袋8作为本装置的二级防水保护方式,在所述外层防护袋8内部还嵌设有内层保护袋81,所述外层防护袋8和内层保护袋81可与外部的气体发生器如压缩气体钢瓶连接充气,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外层防护袋8内充的是空气或尾气,所述内层保护袋81充的是氦气,由此所述内层保护袋81的浮力较大,配合前述的螺旋浆转动元件115,可将本申请中的装置漂浮于水面;同时,为了更加牢固地将所述外层防护袋8连接到对应的防水底板上,在所述外层防护袋8的外侧设有可与防水底板底部防水挂钩连接的连接带82,且在所述外层防护袋的下侧端部还设有可将外层防护袋下侧卡接在防水挡板外侧防水底板上的防水条,由此可实现所述外层防护袋8与防水底板的紧密连接,防止了外部雨水进入到对应的防水底板表面上。同时,在所述外层防护袋8的上部还设有防溢入水挡膜,该防溢入水挡膜上连接有适于对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进行遮盖的顶部防护膜83,具体可在顶部防水膜83和外层防护袋8的周围设置一些锁扣,将顶部防护膜与所述外层防护袋8连接起来,由此可以对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进行全封闭式遮盖,提升了使用的舒适性。当然,在本实施例中,还可将所述外层防护袋8和内层保护袋81替换成防水浮板,让整个装置组合成一个漂浮式移动板房悬浮在水中。
另外,在本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中,为了更好地对第二腔室内的各种齿轮进行保护和隔离,在所述第二腔室的上表面可设置一个盖板,即将第二腔室内的各种器件进行遮盖,避免与外部产生干涉或影响,由此提高本装置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前述的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适用于与两轮车辆如摩托车等配合使用,而最常用和更多的是与四轮车辆如小汽车等配合使用。对此,请参考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底盘式车辆防水系统,包括并排布置的两个前述任意技术方案的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两个所述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的第一防水底板1至第三防水底板3的侧面分别设置有多个配合连接的防水挂钩,而该防水挂钩可以采用常见的钩状结构,由此可将两个前述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并排连接;同时,两个所述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的第三防水底板3之间连接有防水密封件。具体地,由于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是在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二防水底板2的空腔中移动,因此相对于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二防水底板2而言,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在左右两侧的尺寸大小要比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二防水底板2小,即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的宽度比第一防水底板1和第二防水底板2的宽度小,当把前述两个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并排配置时,相邻两个所述第三防水底板3之间的间隙较大,而为了对底盘式车辆防水系统的表面能够防水,所以在两个所述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的第三防水底板3之间连接有防水密封件,而该防水密封件具体可以采用开口向下的U形密封条,即将开口向下的U形密封条直接扣接在第三防水底板3的侧面沟槽中。同时,在所述底盘式车辆防水系统中,两个第一防水底板1的相邻侧面之间以及两个第二防水底板2的相邻侧面之间,可不再设置侧面防水挡板4,由此可在两个前述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的腔体11的第一腔室处,分别停放汽车的四个车轮,以实现四个车轮分别与第一腔室中的摩擦棒111配合。另外,所述底盘式车辆防水系统中的两个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与前述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防水底板、第二防水底板、第三防水底板、侧面防水挡板、前后防水挡板和爬升引导板,所述第一防水底板和第二防水底板的底部均连接有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隔板、驱动轴、以及对称布置于驱动轴两侧的一个传动轴和两个过渡轴,所述隔板将腔体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内转动设有两个摩擦棒,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驱动齿轮,以及对称布置于驱动齿轮两侧的一个传动齿轮和两个过渡齿轮,每个所述传动轴上固定一个传动齿轮,每个所述过渡轴上固定一个过渡齿轮,所述传动轴穿过隔板和摩擦棒并且两端转动设置于腔体上,所述过渡轴的一端转动设置于腔体上,另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隔板上,所述驱动轴穿过隔板且转动设置于腔体上,所述摩擦棒可与车辆的车轮摩擦配合转动并带动固定在摩擦棒上的传动轴转动,固定于传动轴上的传动齿轮带动固定于过渡轴上的过渡齿轮转动,所述过渡齿轮带动固定于驱动轴上的驱动齿轮以及驱动轴两端的转动元件转动;所述第三防水底板连接于第一防水底板和第二防水底板之间,且所述第三防水底板的前后两端可分别在第一防水底板和第二防水底板的空腔中移动并固定,所述侧面防水挡板分别转动设置于第一防水底板、第二防水底板和第三防水底板的左右两侧,所述前后防水挡板分别转动设置于第一防水底板和第二防水底板的前后两侧,所述爬升引导板设于第二防水底板的后侧底部,并可从后侧底部抽出支撑于后侧,与所述第二防水底板的后侧边缘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水底板底部的腔体与第一防水底板之间通过防水轴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防水底板底部的腔体与第二防水底板之间一体成型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和驱动轴分别通过转动轴承转动设置于腔体上,所述过渡轴分别通过转动轴承转动设置于隔板和腔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两端的转动元件都为车轮,或者一端的转动元件为车轮,另一端的转动元件为螺旋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两端的转动元件都为螺旋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水底板的第二腔室内还设有吸气驱动齿轮,所述吸气驱动齿轮与传动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防水底板的第二腔室内还设有抽水驱动齿轮,所述抽水驱动齿轮与传动齿轮相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防水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对称设有多个停止槽,位于所述第三防水底板左右两侧的侧面防水挡板,在与多个所述停止槽相对的位置处被断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防水挡板和前后防水挡板的内侧还设有多个支撑杆,多个所述支撑杆收纳并转动设置于防水底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防水挡板和前后防水挡板的外部还设有回形外层防护袋,所述外层防护袋的内部嵌设有内层保护袋,所述外层防护袋的外侧设有可与防水底板底部防水挂钩连接的连接带,且所述外层防护袋的下侧端部还设有可将外层防护袋下侧卡接在防水挡板外侧防水底板上的防水条,在所述外层防护袋的上部还设有防溢入水挡膜,该防溢入水挡膜上连接有适于对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进行遮盖的顶部防护膜。
10.底盘式车辆防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并排布置的两个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两个所述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的第一防水底板至第三防水底板的侧面分别设置有多个配合连接的防水挂钩,两个所述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的第三防水底板之间连接有防水密封件。
CN201620838765.7U 2016-08-04 2016-08-04 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及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8191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38765.7U CN205819107U (zh) 2016-08-04 2016-08-04 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38765.7U CN205819107U (zh) 2016-08-04 2016-08-04 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19107U true CN205819107U (zh) 2016-12-21

Family

ID=57556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838765.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819107U (zh) 2016-08-04 2016-08-04 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191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0432A (zh) * 2016-08-04 2016-11-09 代兴 一种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及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0432A (zh) * 2016-08-04 2016-11-09 代兴 一种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及系统
CN106080432B (zh) * 2016-08-04 2018-04-13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一种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80910Y (zh) 森林消防车
CN205220633U (zh) 汽车防水淹装置
CN203920658U (zh) 一种汽车防浸泡装置
CN205819107U (zh) 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及系统
CN105392643B (zh) 水陆双用的独轮车
CN211280528U (zh) 水上水下陆地自由穿行的多用车
CN202624124U (zh) 具有防滑防撞功能的新型车辆
CN106080432A (zh) 一种底盘式车辆防水装置及系统
KR20130091380A (ko) 수륙양용자동차(1)
CN107933472A (zh) 一种车用便携多功能自浮式防淹水充气垫
CN206141248U (zh) 水陆两栖汽车
CN102673499B (zh) 具有综合深化功能的新型车辆
KR20150030478A (ko) 수륙 양용 캠핑 트레일러
CN207758771U (zh) 一种汽车涉水保护系统
CN208789901U (zh) 一种带有助浮结构的运输装置
CN201816570U (zh) 充气式多功能小型车辆移位器
CN107444041A (zh) 一种水陆两栖多功能沙滩车
CN201553244U (zh) 充气式车篷
CN107939106A (zh) 一种船坞式自上浮防水淹停车位和停车区
CN103991344A (zh) 一种新型汽车牵引器
CN207673093U (zh) 一种浮箱式自上浮防水淹停车位和停车区
CN208202734U (zh) 一种框架式自上浮防水淹停车位和停车区
CN205573509U (zh) 一种多功能汽车泥潭自救气囊
KR20150096548A (ko) 트레일러를 구비하는 수륙양용보트
CN220517960U (zh) 汽车防水淹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41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