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31274U - 一种汽车及其前防护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及其前防护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31274U
CN206031274U CN201620758664.9U CN201620758664U CN206031274U CN 206031274 U CN206031274 U CN 206031274U CN 201620758664 U CN201620758664 U CN 201620758664U CN 206031274 U CN206031274 U CN 2060312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tomobile
radar
bumper
main part
cross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5866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杰
戴通
何伟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Dongjian Auto Accessori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Dongjian Auto Accessori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Dongjian Auto Accessori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75866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312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312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312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及其前防护杠,汽车包括汽车前防护杠,其中汽车前防护杠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包括两个侧杆和与两个侧杆相连接的连接杆,侧杆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车身相连接的安装架,侧杆的另一端与连接杆相连接;横杆,横杆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侧杆相连接,且横杆的设置位置高于安装架的设置位置;挡泥板,挡泥板与横杆相连接;横杆和/或主体部设置有用于安装雷达的安装孔。通过在汽车前防护杠设置安装孔,可以将雷达安装于汽车前防护杠,保证雷达不会因检测到汽车前防护杠而持续报警,从而满足用户安装前防护杠的需求同时确保雷达的正常使用,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及其前防护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及其前防护杠。
背景技术
汽车前防护杠为安装于汽车车头部位的配件,其作用是吸收和减缓外界冲击力、防护车身前部的安全,同时汽车或驾驶员发生冲撞受力的时候,产生缓冲吸能的效果,从而减少汽车内乘员在发生碰撞时所受的伤害。此外,汽车前防护杠还能够起到保护行人人身安全的作用。
前防护杠包括主体部和挡泥板,主体部的两个端部与汽车车体相连接,主体部的具体的形状根据车型确定,挡泥板与主体部相连接,挡泥板位于发动机散热水箱的前迎风面,其起到防止石子等物体损伤车身的作用。
但是对于皮卡或大型SUV(Sport Utility Vehicle,运动型多用途汽车)而言,由于其车身的尺寸较大,需要在车身的车头位置处布置雷达,以提高车辆驾驶的安全性。但是由于汽车前防护杠同样安装于车头的位置处,不可能通过结构进行规避,导致雷达会因检测到汽车前防护杠而持续报警,从而汽车前防护杠的安装将会影响雷达的正常使用,从而对汽车的行驶安全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及其前防护杠,可以提高汽车的行驶安全。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汽车前防护杠,包括:所述主体部包括两个侧杆和与两个所述侧杆相连接的连接杆,所述侧杆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车身相连接的安装架,所述侧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相连接;横杆,所述横杆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杆相连接,且所述横杆的设置位置高于所述安装架的设置位置;挡泥板,所述挡泥板与所述横杆相连接;所述横杆和/或所述主体部设置有用于安装雷达套件的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横杆还设置有照明灯具,所述照明灯具用于与汽车的控制系统相通信连接。
优选地,所述挡泥板设置有通气口。
优选地,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二部分朝向靠近车身的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照明灯具为LED灯。
优选地,所述横杆或所述主体部设置有两个所述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所述挡泥板和所述横杆三者的表面均为防腐层喷涂表面或抛光表面。
同时,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汽车前防护杠,所述汽车前防护杠为如上文所述的汽车前防护杠。
优选地,所述汽车还包括雷达套件,所述雷达套件安装于所述汽车前防护杠的安装孔,所述雷达套件与所述汽车的控制系统相通信连接。
优选地,所述雷达套件包括雷达探头、前罩和后盖,其中,所述雷达探头与所述前罩相连接,所述前罩用于封闭所述安装孔的前端,所述后盖设置有导线孔,所述后盖用于封闭安装孔的后端。
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汽车前防护杠,包括:所述主体部包括两个侧杆和与两个所述侧杆相连接的连接杆,所述侧杆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车身相连接的安装架,所述侧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相连接;横杆,所述横杆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杆相连接,且所述横杆的设置位置高于所述安装架的设置位置;挡泥板,所述挡泥板与所述横杆相连接;所述横杆和/或所述主体部设置有用于安装雷达套件的安装孔。与现有技术中将雷达安装于汽车车身相比,通过将雷达套件安装于前防护杠,可以保证雷达不会因检测到汽车前防护杠而持续报警,从而可以保证雷达的正常使用,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此外,在本申请中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汽车前防护杠,汽车前防护杠为如上文所述的汽车前防护杠。两者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相同,推导过程相类似,在上文中对汽车前防护杠所能到的技术效果以及推导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故在本文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汽车前防护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另一种汽车前防护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汽车前防护杠的雷达探摄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汽车前防护杠的雷达探摄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雷达套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
主体部1、安装架2、横杆3、挡泥板4、安装孔5、通气口6、照明灯具7、前罩8、雷达探头9、后盖10、导线孔10a。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及其前防护杠,可以提高汽车的行驶安全。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5,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汽车前防护杠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另一种汽车前防护杠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汽车前防护杠的雷达探摄视角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汽车前防护杠的雷达探摄视角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雷达套件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汽车前防护杠包括主体部1、横杆3和挡泥板4,其中主体部1包括两个侧杆和与两个侧杆相连接的连接杆,侧杆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车身相连接的安装架2,侧杆的另一端与连接杆相连接,横杆3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侧杆相连接,且横杆3的设置位置高于安装架2的设置位置,挡泥板4与横杆3相连接,横杆3和/或主体部1设置有用于安装雷达套件的安装孔5。
如此,通过在横杆3或主体部1设置安装孔5,可以将汽车的雷达套件通过安装孔5安装于汽车前防护杠。尤其是本身具有雷达套件的汽车,可以直接将其雷达套件直接安装于汽车前防护杆或者对于原车没有雷达套件的车辆,可以将雷达套件安装于汽车前防护杠,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与现有技术中将雷达安装于汽车车身相比,通过将雷达套件安装于前防护杠,可以保证雷达不会因检测到汽车前防护杠而持续报警,从而可以满足用户安装汽车前防护杠的需求并同时保证雷达的正常使用,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雷达的探摄角度一般为120°,横杆3或主体部1设置有两个安装孔5,因此汽车前防护杠能够安装两个雷达套件。如图1和图3所示,在图1和图3中两个安装孔5分别设置于主体部1的两个侧杆,图3为雷达探摄视角的示意图,如此可以确保雷达的正常使用;在图2和图4中两个安装孔5设置于横杆3,图4为雷达探摄视角的示意图,如此可以确保雷达的正常使用。安装孔5的具体安装位置根据车型以及雷达的类型进行确定。当然,也不排除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如在主体部和横杆上均设置有安装孔,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选择将雷达套件安装于设置于主体部的安装孔或安装于设置于横杆的安装孔;安装孔可以设置于主体部的连接杆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主体部1为金属管通过弯管成型,连接杆与两个侧杆为一体式设置,且连接杆与侧杆之间采用弧形过渡连接,如此可以保证主体部1的结构稳定性。主体部1的具体形状根据车型进行确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横杆3为金属管切割而成,横杆3的两个端部与主体部1的两个侧杆焊接为一体。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挡泥板4为金属压制成型挡泥板,挡泥板4的具体形状和尺寸根据具体的车型确定。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挡泥板4和横杆3三者的表面均为防腐层喷涂表面或抛光表面。如此,通过将主体部1、挡泥板4和横杆3三者的表面通过进行防腐层喷涂处理或抛光处理,可以提高三者的使用寿命。
此外,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横杆3还设置有照明灯具7,照明灯具7用于与汽车的控制系统相通信连接。
如此,当车辆处于复杂的形式环境中时,车辆所设置的车头灯会存在视觉盲点,通过在横杆3设置照明灯具7,可以消除视觉盲点,确保行驶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安装有两个照明灯具7,两个照明灯具7分别设置于靠近横杆3的两个端部的位置处,当然,也不排除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选择其他的设置位置。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照明灯具7优选的为LED灯,当然,也不排除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选择其他形式的照明灯具。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挡泥板4设置有通气口6。挡泥板4能够防止因路面的石子等硬物飞溅对车身造成损伤,起到防护作用。由于挡泥板4位于发动机散热水箱的前迎风面,因此,通过在挡泥板4开设通气口6,可以增加空气在挡泥板4与车身之间的流动,确保发动机散热水箱的正常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通气口6的设置数目以及设置位置,根据实际的车型进行确定。
此外,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安装架2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主体部1相连接,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垂直设置,且第二部分朝向靠近车身的方向延伸。
如此,通过将安装架2设置为相互垂直的两部分,且第二部分朝向靠近车身的方向延伸,一方面便于将汽车前防护杠与车身进行连接,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汽车前防护杠与车身之间的距离,当发生碰撞时,汽车前杠护杠有足够的变形空间,从而起到汽车前防护杠缓冲吸能的作用,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安装架2为钣金通过弯折成型的安装架,即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一体式设置,如此可以确保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两者之间连接的紧固性。
还需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将安装架2的两部分进行了再命名,当然,也不排除采用其他的命名方式。
同时,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文所述的汽车前防护杠。在上文中对汽车前防护杠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故在本文不再赘述。
此外,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汽车还包括雷达套件,雷达套件安装于汽车前防护杠的安装孔5,雷达套件与汽车的控制系统相通信连接。如此,通过将雷达套件安装于安装孔5,可以保证雷达的正常使用,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汽车前防护杠主要适用于设置雷达的车型,当然,在上文中所描述的汽车前防护杠同样适用于不需要安装雷达的车型。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雷达套件包括雷达探头9、前罩8和后盖10,其中雷达探头9与前罩8相连接,前罩8用于封闭安装孔5的前端,后盖10设置有导线孔10a,后盖10用于封闭安装孔5的后端。
如此,雷达探头9为雷达声波的发射及接收装置,将雷达探头安装于前罩8内,前罩8起到保护雷达探头9的作用。后盖10所设置的导线孔10a用于供与雷达探头9相连接的线束穿过,起到引导和固定线束的作用。前罩8用于封闭安装孔5的前端,后盖10用于封闭安装孔5的后端,如此,可以避免杂质进入安装孔5而腐蚀雷达探头9,可以保证雷达探头9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延长雷达探头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前罩8和后盖10用于将雷达探头9封闭于安装孔5内,前罩8用于与安装孔5相连接的端部设置有密封环结构,如此,通过密封环可以确保前罩8与安装孔5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和紧固性,同理,后盖10朝向雷达探头9的端部同样设置有密封环结构,如此可以确保后盖10与安装孔5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和牢固性。当然,也不排除根据的实际的使用情况选择其他形式的设置方式,如前罩和后盖可以通过粘结剂与安装孔的孔壁进行粘结。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安装孔5的后端是指安装孔靠近车身的端部,安装孔5的前端是指安装孔远离车身的端部。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前防护杠,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两个侧杆和与两个所述侧杆相连接的连接杆,所述侧杆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车身相连接的安装架,所述侧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相连接;
横杆,所述横杆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杆相连接,且所述横杆的设置位置高于所述安装架的设置位置;
挡泥板,所述挡泥板与所述横杆相连接;
所述横杆和/或所述主体部设置有用于安装雷达的安装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防护杠,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还设置有照明灯具,所述照明灯具用于与汽车的控制系统相通信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防护杠,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泥板设置有通气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防护杠,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二部分朝向靠近车身的方向延伸。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防护杠,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灯具为LED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前防护杠,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或所述主体部设置有两个所述安装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前防护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所述挡泥板和所述横杆三者的表面均为防腐层喷涂表面或抛光表面。
8.一种汽车,包括汽车前防护杠,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前防护杠为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防护杠。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前防护杠,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还包括雷达套件,所述雷达套件安装于所述汽车前防护杠的安装孔,所述雷达套件与所述汽车的控制系统相通信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前防护杠,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套件包括雷达探头、前罩和后盖,所述雷达探头与所述前罩相连接,所述前罩用于封闭所述安装孔的前端,所述后盖设置有导线孔,所述后盖用于封闭安装孔的后端。
CN201620758664.9U 2016-07-15 2016-07-15 一种汽车及其前防护杠 Active CN2060312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58664.9U CN206031274U (zh) 2016-07-15 2016-07-15 一种汽车及其前防护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58664.9U CN206031274U (zh) 2016-07-15 2016-07-15 一种汽车及其前防护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31274U true CN206031274U (zh) 2017-03-22

Family

ID=58310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58664.9U Active CN206031274U (zh) 2016-07-15 2016-07-15 一种汽车及其前防护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3127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19892A (zh) * 2018-06-26 2018-11-16 陕西宏象房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可装载多功能模块的房车尾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19892A (zh) * 2018-06-26 2018-11-16 陕西宏象房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可装载多功能模块的房车尾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46989B1 (en) Car undercover
AU2005263596A1 (en) Reinforcing element for a lower area of a front bumper, and correspondingly equipped bumper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3573071A (zh) 用于车辆的引擎盖铰链装置
CN206031274U (zh) 一种汽车及其前防护杠
US7011360B2 (en) Front panel of a motor vehicle comprising a bumper beam
CN210257974U (zh) 一种用于预防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磕碰的装置
EP2511138A1 (en) Vehicle side-view mirror
CN107607326A (zh) 一种用于行人保护试验的头型撞击定位装置
JP6481731B1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04895358U (zh) 汽车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204109962U (zh) 汽车发动机保护板
CN207091982U (zh) 一种护栏头及具有该护栏头的道路护栏
CN210568252U (zh) 一种具有缓冲保护功能的路灯灯杆
JP2010149830A (ja) 自動車フロントガラス上部の移動式日除け及び歩行者保護装置
CN202294485U (zh) 固定牢靠的汽车雾灯框
JP2014076705A (ja) 車両用整流構造
CN207535858U (zh) 风窗横梁结构
CN203452892U (zh) 摩托车氧传感器安装组件
CN209355157U (zh) 一种公路交通用雾灯
CN209795611U (zh) 一种汽车前围内板
CN203381580U (zh) 一种汽车保险杠支架
CN205239409U (zh) 一种汽车前防护杠及汽车
CN201494392U (zh) 汽车防护装置
CN218750680U (zh) 一种行人保护下支撑结构及汽车
CN202180753U (zh) 车辆碰撞时踏板后退防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8315 West Lecong Road, Lecong Town, Shunde District, Guangdong, Foshan, China (B333)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East Arrow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Address before: 528315 West Lecong Road, Lecong Town, Shunde District, Guangdong, Foshan, China (B333)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Dongjian Auto Accessories Manufacturing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