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09962U - 汽车发动机保护板 - Google Patents

汽车发动机保护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09962U
CN204109962U CN201420564791.6U CN201420564791U CN204109962U CN 204109962 U CN204109962 U CN 204109962U CN 201420564791 U CN201420564791 U CN 201420564791U CN 204109962 U CN204109962 U CN 2041099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nder
oil
fender body
automotive engine
dr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6479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海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56479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099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099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099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包括保护板本体,保护板本体设多个安装孔,安装孔内嵌入减震垫圈,保护板本体设有耳仔线,耳仔线与安装孔之间设下沉线;保护板本体上设多条弧线状的加强筋,多条加强筋间形成多个凹槽,凹槽上设漏水孔,保护板本体前端设两个进风口,两个进风口间设指示保护板本体安装方向的箭头,两个进风口通过多个凹槽,连通保护板体后端的多个出风口,保护板本体还设放油部;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通过性强,节能通风,美观安静,设计人性化,具有防抗击性,防生锈,使用寿命长且持久,安全性高,重量轻且价格低。

Description

汽车发动机保护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保护板,特别涉及到汽车发动机保护板。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部位,也是整个汽车的动力来源。因此,发动机的保护对于汽车和驾乘人员安全保障很有必要。当前,公认的对汽车发动机的保护措施就是安装汽车发动机保护板,而现有汽车通常用的都是传统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这种传统汽车发动机保护板经历了三代材质变革,第一代的塑料板,其容易老化破裂,积灰尘,变色;第二代的金属板如钢板或铁板,其安全隐患大,容易生锈,重量大,一般在10公斤左右;第三代的塑钢板,其阻隔气流,噪音大;上述三代汽车发动机保护板由于只考虑了材料结实性,没考虑到驾乘人员的安全性,而且其板体与原车发动机底盘不匹配,最主要是由于螺丝固定点与汽车发动机是一体式连接,并且受到材质和工艺等影响,这些汽车发动机保护板无法实现真正下沉功能,还有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为不规则下沉功能,这样都损害了发动机。如果汽车在高速行驶中,就会发生碰撞会引起发动机下沉,让发动机冲到驾驶室,伤害驾驶人员,造成事故。另外,现有市场上的汽车发动机护板板面都是枯燥的单色,正反面颜色都相同,造成客户在安装时无法区分正反面;进一步地,现有汽车发动机保护板有85%存在共振和噪音等问题。而且这种普通的金属板制成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不是全面覆盖发动机及底盘的重要部位,在行驶过程中泥沙容易飞溅,给发动机造成损害,减少其使用寿命。
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国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安装普及率已达到81%以上,但在安装汽车发动机保护板的车辆中,有70%的护板并不具有真正的保护作用,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材质及不合理的产品设计。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汽车4S店及各大发动机生产厂家、集团,一直在寻找能够解决底盘贴合及确保驾乘人员安全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汽车发动机保护板使用性能差,保护性能差等诸多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全面保护发动机,通过性强,节能通风,美观安静,设计人性化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包括保护板本体,所述保护板本体上设有多个安装孔,多个安装孔内嵌入减震垫圈,所述保护板本体设有耳仔线,耳仔线与安装孔之间设有下沉线;所述保护板本体上设有多条弧线状的加强筋,多条加强筋之间形成多个不规则形状且相通的凹槽,凹槽上设有多个漏水孔;所述保护板本体前端设有进风口,进风口的口部突起,其数量为两个,两个进风口间设有指示保护板本体安装方向的箭头,所述两个进风口通过加强筋形成的多个相通的凹槽,连通到保护板体后端的多个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口部突起;所述保护板本体还设有放油部,其包括圆形放油部和方形放油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孔呈内凹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沉线由多个相同形状的通孔排列组成,多个通孔的间隔距离相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板本体前端的两个进风口,其中一个进风口设在保护板体前端的左面,另一个进风口设在保护板本体前端的右面,,两个进风口呈水平平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板本体后端的多个出风口,其包括两对出风口和两对出风口间的一个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两对出风口包括保护板本体后端左面的三个出风口和保护板本体后端右面的三个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板体后端左面的三个出风口呈纵向等距排列,所述保护板本体后端右面的三个出风口间呈纵向等距排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圆形放油部设在保护板体左面的中部位置,其包括圆形放油孔和圆形放油盖,所述圆形放油口一端通过螺栓连接圆形放油盖一端,圆形放油盖另一端设有搭扣,圆形放油盖中间设有放油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矩形放油部设在保护板本体右面的中部与保护板本体后端之间的位置,其包括矩形放油口和矩形放油盖,所述矩形放油口一端通过螺栓连接矩形放油盖一端,矩形放油盖上另一端设有搭扣,矩形放油盖中间设有放油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板本体的材质为钛合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汽车发动机保护板设置的下沉线,使得发动机连同发动机支架和汽车发动机保护板一同安全下沉,有效防止发动机冲进驾驶室;发动机保护板全面覆盖的设计,使得能发动机板体能抵挡泥尘,泥沙和石子对发动机的损害,延长发动机的寿命,还能防止飞溅到发动机区域,保持清洁,保护汽车底部的各部件,尤其电路部分不受污水腐蚀;进风口和出风口间连通的设计,使得发动机的散热更快更流畅;减震垫圈的设计,使得汽车行驶安静平稳;漏水孔的设计,使得车内空调水容易流出;整个设计全面保护发动机,通过性强,节能通风,美观安静,设计人性化,使用方便,设计合理,具有防抗击性,材质防生锈,使用寿命长且持久,安全性高,重量轻且价格低。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汽车发动机保护板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汽车发动机保护板散热原理示意图
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安装孔和下沉线局部放大图。
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圆形放油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圆形放油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保护板本体1,保护板本体前端101,保护板本体后端102,安装孔2,减震垫圈3,耳仔线4,下沉线5,进风口6,出风口7,加强筋8,凹槽9,漏水孔10,圆形放油部11,螺栓12,圆形放油盖13,圆形放油口14,搭扣15,矩形放油部16,矩形放油盖17,放油孔18、19,箭头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包括保护板本体1;所述保护板本体1上设有多个安装孔2,所述安装孔2呈内凹结构,该安装孔2内嵌入减震垫圈3(粗线所示),这样设置,有效避免在行驶中,保护板本体与发动机碰撞时产生的噪音。所述保护板本体1设有耳仔线4,耳仔线4和安装孔2之间设有下沉线5,其中,耳仔线是指沿保护板本体的周长边缘形成的一条便于安装固定的分割线。所述下沉线5由多个相同形状通孔排列组成,多个通孔的间隔距离相等,这样设置,有助于发动机发生故障时下沉。所述保护板本体1上设有多条弧线状的加强筋8,多条加强筋8间形成多个相通的凹槽9,凹槽9设有多个漏水孔10,这样设置,方便行驶中空气气流的顺着多个相互流通的凹槽,使得空气在发动机舱内形成流通,由此形成气流流通的通道。漏水孔的设置,解决了汽车内空调水排放的问题,空调水排放的问题也是现有市场上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所忽略的严重问题,如果空调水无法正常排出,时间长久,不仅会腐蚀底盘零部件且容易滋生病菌和幼虫,会直接影响车内的空气质量,给驾乘人员带来健康隐患。所述保护板本体前端101设有进风口6,所述出风口口部突起,其数量为两个且呈水平平行设置。所述的两个进风口6,一个进风口6设在保护板本体前端101左面,另一个进风口6设在保护板本体前端101的右面,其呈水平平行设置,这样设置,方便空气气流的进入,缓解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所述两个进风口6间设有安装保护板体的方向指示箭头18,这样设置,明确了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在车底前端的安装方向,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安装,节省时间。所述两个进风口6通过加强筋形成相通的多个凹槽连通到保护板本体后端102的多个出风口7,其包括两对出风孔7和两对出风孔7中间的一条出风口7,所述两对出风口7包括保护板本体后端102左面的三个出风口7和保护板本体后端102右面的三个出风口7。所述出风口7口部突起,保护板本体后端102左面三个出风口7间呈纵向等距排列,所述保护板本体后端102右面的三个出风口7间呈纵向等距排列,出风口口部突起便于气流流入,这样设置,使得三个出风口形成递进式的等距排风结构,便于均匀排出发动机散发的热气。所述保护板主体1还设有放油部,其包括圆形放油部11和矩形放油部16,这样设置,便于识别不同的放油部并附合车底油箱的设置。
如图2所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气流(如虚线箭头所示)经过汽车发动机保护板本体前端101的左面的进风口和右面的进风口顺着加强筋间形成的多个相互流通的凹槽,将气流流向汽车发动机保护板本体后端102设有的两对出风口和中间一个出风口排放行驶中发动机产生的热气,使得汽车发动机在行驶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散热,这样设置是结合了加强筋和散热口共同散热的原理。
如图3所示,所述减震垫圈3(粗线所示),其为橡胶材质,嵌入在安装孔2内,这样设置的作用是汽车在高速行驶时,有效降低风阻,隔绝令人讨厌的风噪、轮胎噪,使得行驶更安静平稳。所述下沉线5由多个通孔组成的虚线状下沉线,多个通孔间的间距是相等。下沉线就是在安装孔位边上分割的如虚线,其实质为易断点,这样设置,当车辆受到猛烈撞击的时候,发动机会自动下沉,避免发动机冲进驾驶舱损害驾乘人员的安全;普通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因为没有下沉线会阻碍发动机下沉,而安装了下沉线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在安装孔位边上的下沉线位置会自动断裂,用于发生正面撞击时,防止发动机冲到驾驶室;因为汽车在受到撞击后,前置发动机很容易向后移动,也就是冲向驾驶室,这样使得驾驶人员的生存空间极小,从而使驾乘人员生命受到危害。通过这样设置的下沉线,汽车受到撞击后,发动机连着发动机支架会向下移动而不是直接冲进驾驶室,发动机连着发动机支架下降到2-3厘米,底盘就会卡住发动机支架。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圆形放油部11设在保护板本体1左面的中部,其包括圆形放油口14和圆形放油盖13,所述圆形放油口14一端通过螺栓12连接圆形放油盖13连接一端,圆形放油盖13另一端设有搭扣15,其用于卡紧在圆形放油口内部,其固定作用。圆形放油盖中间设有放油孔18,这样设置,便于放出多余的汽油。
所述矩形放油部的结构与圆形放油部结构相同,所以图4和图5中都用圆形放油部具体进行图例说明。可参见图1,所述矩形放油部16设在保护板本体右面的中部与保护板本体后端之间的位置,其包括矩形放油口(图中未示)和矩形放油盖17,所述矩形放油口一端通过螺栓连接放矩形油盖一端,矩形放油盖上设有另一端搭扣(图中未示),其用于卡紧在矩形放油口内部,其固定作用。矩形放油盖中间设有放油孔19,这样设置,便于放出多余的汽油。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汽车通过3D设计扫描,运用断层造型技术,全方位进行设计,其保护范围提升30%以上保护性,变速箱和排气系统得到汽车发动机保护板的全面覆盖和保护;运用三维空间扫描技术,采用了德国GOM公司三维扫描设备,采集发动机生成三维数据和底盘全部尺寸数据,再根据底盘各孔位和零部件位置进行贴合汽车发动机及底盘的方案设计,保证汽车发动机保护板与原车各部位完美贴合,并且使用USER GUIDE软件进行匹配造型与发动机及底盘平行贴合,覆盖底盘发动机的区域及车底各部位,使得发动机保护板与发动机的保持2-3CM相同间距;设计汽车发动机保护板与发动机安装留有空隙以利于发生事故时,发动机的下沉;该汽车发动机保护板还配以相匹配的配套固定件,如螺丝等。
在具体安装过程中,安装工作人员只需把汽车发动机保护板上的安装指示箭头方向,把汽车发动机保护板按汽车底部前端的方向安装在底盘部分,通过保护板全封闭覆盖底盘部分和发动机,通过相匹配的螺丝固定保护板在底盘相应部分,并与发动机保持2-3CM间距。
在具体使用中,由于汽车发动机保护板采用全面覆盖汽车发动机的设计,当汽车行驶到泥泞或石头多的地方时,不会因为泥水或碎石的飞溅而给发动机带来损坏;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意外受到了撞击,汽车发动机保护板的下沉线会自动断裂,使得发动机及其发动机支架连同发动机保护板一同下沉,提高了安全性,且在行驶中,由于在安装孔内嵌入了减震垫圈,使得行驶中噪音小,汽车发动机保护板上的多个散热口使得发动机散热快,增加了发动机的寿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优点如下:1、安全性高:汽车发动机保护板采用全新的下沉线设计,在原先的耳仔线与安装孔间增加了下沉线,当受到猛烈撞击时,汽车发动机保护板能够沿着下沉线的位置进行脱落,形成百分之百下沉,把危险降到最低,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2:全面保护性,采用3D扫描技术扫描,运用断层造型技术,解决了变速箱和排气系统两大安全问题,全面的保护了包括发动机系统的三大部件,相对于现有市场上的传统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其具有全包围的全面覆盖发动机和底盘部位的贴合式设计,把整体保护性能提升至30%以上,使得变速箱和排气系统全面覆盖保护,以至覆盖车体各部位,覆盖处保持2-3CM相同间距,较现有市场上的传统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只能降低6-8CM,通过率提升了3倍,保证驾驶安全性同时延长使用寿命。3、通过性强,采用德国GOM公司三维扫描仪采集发动机系统和底盘全部数据,使用USER GUIDE软件进行与发动机部位的匹配造型,使得与发动机平行贴合较大程度,保证了汽车通过率。4、节能通风性好,加强筋和散热口的一体式设计将加强筋形成的多个不规则的流通凹槽与散热口实现一体连通,使得空气气流能够顺着加强筋的多个不规则相通凹槽传递到发动机舱部内各重要部位,加大了进风量,使得发动机散热更快,同时也减少了汽车发动机保护板所产生的气流阻力,让气流顺着加强筋的凹槽更顺畅从出风口的排出,不仅降低了因散热不畅而照成的发动机故障率,油耗也降低了不少,还提升了护板的防撞性能。5、美观性,引用新型表面处理工艺,装在车底更显个性和档次,区分正反面颜色,如正面为车体色,反面为灰色,其具体设置由具体车型决定,这样设置让客户安装时,能直观的区分出汽车发动机保护板的正反面,很大程度降低了安装难度。6:安静性,重新设计了减震垫圈,其采用内嵌式设计,将减震垫圈嵌入安装孔内,使减震垫圈能够覆盖安装孔内外,真正做到零共振零噪音,消除汽车噪音,加强汽车共震,让驾驶变得更安静。7:注重人性化设计,在细节方面都力求设计得更人性化,如汽车发动机护板上面印制的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安装的车头方向,其表示汽车的前方,这样设置能解决护板安装方向问题。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采用全包围的设计,其优点和一般汽车发动机保护板不同,一般汽车发动机保护板是半开口的,半开口也就是汽车保护板上设有多个开口的部位并无受到遮盖。该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开车时不易滚入泥浆,石块,沙子等,导致飞入发动机的杂物损害发动机,保持发动机的清洁性,使得发动机使用寿命更长。这种汽车发动机保护板是按原车出厂底盘设计,安装贴身美观,并采用的是钛合金材质冲压成形,其具有韧性强,耐高温,防碰撞,重量轻为3-5公斤,重量轻安装方便,且减少油耗,不易变色,不易粘灰,而且无共振无噪音,不易生锈且回弹力强。
本实用新型中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设置的下沉线,使得发动机连同发动机支架和汽车发动机保护板一同安全下沉,有效防止发动机冲进驾驶室;发动机保护板全包围的设计,使得能发动机板体能抵挡泥尘,泥沙和石子对发动机的损害,延长发动机的寿命,还能防止飞溅到发动机区域,保持清洁,保护汽车底部的各部件,尤其电路部分不受污水腐蚀;进风口和出风口间连通的设计,使得发动机的散热更快更流畅;减震垫圈的设计,使得汽车行驶安静平稳;漏水孔的设计,使得车内空调水容易流出;整个设计全面保护发动机,通过性强,节能通风,美观安静,设计人性化,使用方便,设计合理,具有防抗击性,材质防生锈,使用寿命长且持久,安全性高,重量轻且价格低。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包括保护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本体上设有多个安装孔,多个安装孔内嵌入减震垫圈,所述保护板本体设有耳仔线,耳仔线与安装孔之间设有下沉线;所述保护板本体上设有多条弧线状的加强筋,多条加强筋之间形成多个不规则形状且相通的凹槽,凹槽上设有多个漏水孔;所述保护板本体前端设有进风口,进风口的口部突起,其数量为两个,两个进风口间设有指示保护板本体安装方向的箭头,所述两个进风口通过加强筋形成的多个相通的凹槽,连通到保护板体后端的多个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口部突起;所述保护板本体还设有放油部,其包括圆形放油部和方形放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呈内凹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线由多个相同形状的通孔排列组成,多个通孔的间隔距离相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本体前端的两个进风口,其中一个进风口设在保护板体前端的左面,另一个进风口设在保护板本体前端的右面,两个进风口呈水平平行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本体后端的多个出风口,其包括两对出风口和两对出风口之间的一个出风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对出风口包括保护板本体后端左面的三个出风口和保护板本体后端右面的三个出风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本体后端左面的三个出风口呈纵向等距排列,所述保护板本体后端右面的三个出风口间呈纵向等距排列。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放油部设在保护板体左面的中部位置,其包括圆形放油孔和圆形放油盖,所述圆形放油口一端通过螺栓连接圆形放油盖一端,圆形放油盖另一端设有搭扣,圆形放油盖中间设有放油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放油部设在保护板本体右面的中部与保护板本体后端之间的位置,其包括矩形放油口和矩形放油盖,所述矩形放油口一端通过螺栓连接矩形放油盖一端,矩形放油盖上另一端设有搭扣,矩形放油盖中间设有放油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本体的材质为钛合金。 
CN201420564791.6U 2014-09-26 2014-09-26 汽车发动机保护板 Active CN2041099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64791.6U CN204109962U (zh) 2014-09-26 2014-09-26 汽车发动机保护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64791.6U CN204109962U (zh) 2014-09-26 2014-09-26 汽车发动机保护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09962U true CN204109962U (zh) 2015-01-21

Family

ID=52327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64791.6U Active CN204109962U (zh) 2014-09-26 2014-09-26 汽车发动机保护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0996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11529A (zh) * 2016-04-14 2016-06-29 苏州英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排泥沙功能的汽车下护板
CN106585523A (zh) * 2016-12-05 2017-04-26 刁海波 一种高安全性汽车发动机护板安装结构
CN110254370A (zh) * 2019-07-03 2019-09-20 黄圣扬 带有自动清理功能的汽车发动机的底部护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11529A (zh) * 2016-04-14 2016-06-29 苏州英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排泥沙功能的汽车下护板
CN106585523A (zh) * 2016-12-05 2017-04-26 刁海波 一种高安全性汽车发动机护板安装结构
CN110254370A (zh) * 2019-07-03 2019-09-20 黄圣扬 带有自动清理功能的汽车发动机的底部护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09962U (zh) 汽车发动机保护板
EP3297866B1 (en) A commercial vehicle comprising a superstructure and a chassis
JP4573699B2 (ja) 自動車の車体下部構造
JP2014058178A (ja) エンジンアンダーカバー
CN206287950U (zh) 汽车发动机护板
KR101170507B1 (ko) 자동차의 연료탱크 보호용 프로텍터
JP5846878B2 (ja) 空気流通装置
CN205524507U (zh) 汽车底盘防护板及汽车
JP5888092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104149859A (zh) 一种工程机械用的组合式机罩
CN203837224U (zh) 一种汽车空调箱蒸发器芯体底部的排水结构
CN206287952U (zh) 一种改良型汽车发动机护板
KR102249595B1 (ko) 차량용 에어 클리너 유닛
JP2009202684A (ja) 作業車両のラジエータ取付構造
KR101193636B1 (ko) 스포일러 일체형 프런트 어퍼 패널
CN204236594U (zh) 一种客车发动机舱体结构
CN205768476U (zh) 一种空调冷热控制中硬拉索固定件
CN216184971U (zh) 一种防尘的汽车中网
CN216331886U (zh) 一种可阻挡泥水的汽车中网
CN209955933U (zh) 汽车格栅总成
CN216477619U (zh) 一种用于压路机的进气装置
CN204998474U (zh) 锥形防护面透气型汽车发动机挡板
JP2007137081A (ja) 車両の走行風導入路構造
CN201496147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护罩
JP4984045B2 (ja)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