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30371U - 座椅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座椅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30371U
CN205930371U CN201620402407.1U CN201620402407U CN205930371U CN 205930371 U CN205930371 U CN 205930371U CN 201620402407 U CN201620402407 U CN 201620402407U CN 205930371 U CN205930371 U CN 2059303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damping portion
driver
connecting rod
support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0240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40240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303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303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303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和汽车,其中座椅包括:座椅靠背和座椅本体,所述座椅本体包括支撑骨架,所述支撑骨架上设置有用于支撑驾驶员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下方设置一与支撑骨架固定的座盆,所述座盆包括用于限制驾驶员位置的凹陷部。本实用新型的座椅和汽车,通过在支撑部的下方设置一与支撑骨架固定的座盆,座盆包括用于限制驾驶员位置的凹陷部,座盆的凹陷部用于容纳驾驶员的臀部,从而可以在座椅受到撞击时,凹陷部起到对驾驶员的限位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驾驶员离开座椅的概率,防止驾驶员受到撞击,起到对驾驶员的保护作用。

Description

座椅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和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增加,汽车的保有量越来越多,同时也带了交通事故问题,其中侧面碰撞交通事故在整个碰撞事故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交通事故中的处于前列。
目前,在保障驾驶员安全方面,通常是依赖安全带,而若驾驶员忘记佩戴安全带时,在发生汽车正面碰撞时,由于惯性,会导致驾驶员离开座椅向乘员方向冲击,进而导致乘员损伤严重。
而现有技术中的座椅,通常无法保证在发生碰撞时对于驾驶员的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座椅,无法保证在发生碰撞时对于驾驶员的保护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座椅,包括:
座椅靠背和座椅本体,所述座椅本体包括支撑骨架,所述支撑骨架上设置有用于支撑驾驶员的支撑部;
所述支撑部下方设置一与支撑骨架固定的座盆,所述座盆包括用于限制驾驶员位置的凹陷部。
如上所述的座椅,优选的,所述凹陷部包括止挡面,所述止挡面向远离所述座椅靠背的方向倾斜延伸。
如上所述的座椅,优选的,所述止挡面包括用于增大摩擦的凸起部。
如上所述的座椅,优选的,所述凸起部为多个,所述凸起部呈条状且所述多个凸起部均匀的平行排列。
如上所述的座椅,优选的,所述凸起部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具有夹角。
如上所述的座椅,优选的,所述凹陷部上方设置有减震部,所述减震部与所述支撑骨架或所述座盆固定。
如上所述的座椅,优选的,所述减震部包括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所述第一减震部靠近所述座椅靠背固定,所述第二减震部靠近所述止挡面固定,所述第二减震部的刚性系数小于所述第一减震部的刚性系数。
如上所述的座椅,优选的,所述支撑骨架与座椅靠背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固定连杆,与所述第一固连杆间隔预设长度还设置有第二固定连杆,所述第二固定连杆设置于所述座盆上方且与所述支撑骨架固定,所述第二固定连杆与所述第一固定连杆相互平行;
所述第一减震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连杆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杆固定;
所述第二减震部的一端与第二固定连杆固定,所述第二减震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止挡面固定。
如上所述的座椅,优选的,所述减震部为弹簧或橡胶减震部。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座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和汽车,通过在支撑部的下方设置一与支撑骨架固定的座盆,座盆包括用于限制驾驶员位置的凹陷部,座盆的凹陷部用于容纳驾驶员的臀部,从而可以在座椅受到撞击时,凹陷部起到对驾驶员的限位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驾驶员离开座椅的概率,防止驾驶员受到撞击,起到对驾驶员的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撑部与座盆的止挡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止挡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座椅靠背; 2-座椅本体; 21-支撑骨架;
22-支撑部; 23-座盆; 231-凹陷部;
2311-止挡面; 23111-凸起部; 241-第一表面;
242-第二表面; 25-减震部; 251-第一减震部;
252-第二减震部; 261-第一固定连杆; 262-第二固定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座椅包括座椅靠背1和座椅本体2,座椅本体2包括支撑骨架21,支撑骨架21上设置有用于支撑驾驶员的支撑部22,支撑部22下方设置一与支撑骨架21固定的座盆23,座盆23包括用于限制驾驶员位置的凹陷部231。
其中,支撑骨架21用于与地板固定,座盆23的凹陷部231用于容纳驾驶员的臀部,从而可以在座椅受到撞击时,凹陷部231起到对驾驶员的限位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驾驶员离开座椅的概率,防止驾驶员受到撞击。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撑部与座盆的止挡面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凹陷部231包括止挡面2311,为了减少驾驶员在坐入凹陷部231的异物感,增加舒适性,优选的,止挡面2311向远离座椅靠背1的方向倾斜延伸。可选的,止挡面2311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角为30度。
支撑部22用于扩大支撑的接触面积,具体的,支撑部22可以为如图1所示的U型结构,或者也可以为封闭的环形结构,当然支撑部22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只要保证支撑部22不遮挡凹陷部231,能够为坐盆23的凹陷部231预留出空间,可以使得凹陷部231容纳驾驶员的臀部即可。
可选的,凹陷部231的上表面可以设置有海绵,提高座椅的舒适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通过在支撑部22的下方设置一与支撑骨架21固定的座盆23,座盆23包括用于限制驾驶员位置的凹陷部231,座盆23的凹陷部231用于容纳驾驶员的臀部,从而可以在座椅受到撞击时,凹陷部231起到对驾驶员的限位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驾驶员离开座椅的概率,防止驾驶员受到撞击。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上述实施例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止挡面的结构示意图。
为了进一步的更好的对驾驶员限位,止挡面2311包括用于增大摩擦的凸起部23111。
其中,凸起部23111可以为摩擦系数大的皮革层,或者凸起部23111为凸起结构。
优选的,如图3所示,凸起部23111为多个,凸起部呈条状且多个凸起部23111均匀的平行排列。其中,凸起部23111包括第一表面241和第二表面242,第一表面241和第二表面242之间具有夹角。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该座椅是对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座椅的进一步优化,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防止座椅在发生撞击时,驾驶员与凹陷部231之间产生刚性碰撞,如图1所示,凹陷部231上方设置有减震部25,减震部25与支撑骨架21或座盆23固定。
优选的,减震部25包括第一减震部251和第二减震部252,第一减震部251靠近座椅靠背1固定,第二减震部252靠近止挡面2311固定,第二减震部252的刚性系数小于第一减震部251的刚性系数。
或者换句话说,第二减震部252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一减震部251的弹性系数。
在座椅发生碰撞时,由于第一减震部251的刚性系数大于第二减震部252的刚性系数,又由于第二减震部252靠近止挡面2311设置,因此,驾驶员会靠近止挡面2311下沉,进而被止挡面2311限位,减震部25不仅起到减震作用,并且由于第一减震部251和第二减震部252的刚性系数并不相等,可以更好的对驾驶员起到限位的作用。
其中,第一减震部251和第二减震部252的设置方式可以任意设置,例如,第一减震部251和第二减震部252垂直于支撑部22设置,即第一减震部251和第二减震部252在垂直于支撑部22的方向上压缩,进而起到减震作用。可选的,第一减震部251和第二减震部252与座盆23固定即可。
或者,另外一种第一减震部251和第二减震部252的设置方式如图1所示:
在支撑骨架21与座椅靠背1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固定连杆261,与第一固定连杆261间隔预设长度还设置有第二固定连杆262,第二固定连杆262设置于座盆23上方且与支撑骨架21固定,第二固定连杆262与第一固定连杆261相互平行,第一减震部25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连杆261和第二固定连杆262固定,第二减震部252的一端与第二固定连杆262固定,第二减震部25的另一端与止挡面2311固定。
可选的,减震部25为弹簧或橡胶减震部,第一减震部251和第二减震部252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对于第一减震部251和第二减震部252的数量并不加以限定。
当第一减震部251和第二减震部252均为弹簧时,可选的,第一减震部251的刚性系数为2000牛顿/毫米,第二减震部的刚性系数为1000牛顿/毫米。
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通过在凹陷部231上方设置有减震部25,从而可以减小座椅在发生撞击时,凹陷部231对驾驶员进行限位,凹陷部231和驾驶员之间的刚性撞击,进一步的,减震部25包括刚性系数不同的第一减震部251和第二减震部252,由于第一减震部251的刚性系数大于第二减震部252的刚性系数,又由于第二减震部252靠近止挡面2311设置,因此,驾驶员会靠近止挡面2311下沉,进而被止挡面2311限位,可以更好的起到减震和固定的作用。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座椅。
本实施例中的汽车,由于采用的座椅通过在支撑部的下方设置一与支撑骨架固定的座盆,座盆包括用于限制驾驶员位置的凹陷部,座盆的凹陷部用于容纳驾驶员的臀部,从而可以在座椅受到撞击时,凹陷部231起到对驾驶员的限位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驾驶员离开座椅的概率,防止驾驶员受到撞击。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座椅,包括座椅靠背和座椅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本体包括支撑骨架,所述支撑骨架上设置有用于支撑驾驶员的支撑部;
所述支撑部下方设置一与支撑骨架固定的座盆,所述座盆包括用于限制驾驶员位置的凹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包括止挡面,所述止挡面向远离所述座椅靠背的方向倾斜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面包括用于增大摩擦的凸起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为多个,所述凸起部呈条状且所述多个凸起部均匀的平行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具有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上方设置有减震部,所述减震部与所述支撑骨架或所述座盆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部包括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所述第一减震部靠近所述座椅靠背固定,所述第二减震部靠近所述止挡面固定,所述第二减震部的刚性系数小于所述第一减震部的刚性系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与座椅靠背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固定连杆,与所述第一固连杆间隔预设长度还设置有第二固定连杆,所述第二固定连杆设置于所述座盆上方且与所述支撑骨架固定,所述第二固定连杆与所述第一固定连杆相互平行;
所述第一减震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连杆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杆固定;
所述第二减震部的一端与第二固定连杆固定,所述第二减震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止挡面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部为弹簧或橡胶减震部。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座椅。
CN201620402407.1U 2016-05-05 2016-05-05 座椅和汽车 Active CN2059303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02407.1U CN205930371U (zh) 2016-05-05 2016-05-05 座椅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02407.1U CN205930371U (zh) 2016-05-05 2016-05-05 座椅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30371U true CN205930371U (zh) 2017-02-08

Family

ID=57933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02407.1U Active CN205930371U (zh) 2016-05-05 2016-05-05 座椅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303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66455B2 (en) Cushion pad for car seat
US3627379A (en) Backrest for a seat especially of a motor vehicle
US9061610B2 (en) Layered seating with directed deflection for child seat and occupant safety
JP6097823B2 (ja) ランバーサポート付車両座席
WO2012023520A1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シェルユニット及び車両用シェル型シート
JP5955617B2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WO2012111097A1 (ja) 車両用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CN104661871A (zh) 车用座椅
RU72663U1 (ru) Подголовник сидень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CN204586562U (zh) 一种安全舒适型汽车座椅
JP6309104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乗り物用シート部材及び乗り物
JPH10181400A (ja) 車両用シート
KR200463979Y1 (ko) 차량용 시트 완충장치
CN205930371U (zh) 座椅和汽车
CN204547857U (zh) 一种基于聚氨酯缓冲材料的安全舒适型汽车座椅
KR101051608B1 (ko) 차량용 시트의 보조 헤드레스트
KR101317161B1 (ko) 충돌 또는 추돌시 편측 쏠림 방지에 따른 충격 저감형 차량용 시트
KR20100051939A (ko) 차량용 시트의 헤드레스트
JP743357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490548B2 (ja) 自動車シート
JP7087945B2 (ja) 車両用のシート
KR101116573B1 (ko) 충격 완충 기능을 갖는 철도 차량용 시트
RU2354564C1 (ru) Подголовник сидень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JP3167754U (ja) 園児バス
JP2008229108A (ja) ヘッドレスト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