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30084U - 车辆纵臂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纵臂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30084U CN205930084U CN201620680245.8U CN201620680245U CN205930084U CN 205930084 U CN205930084 U CN 205930084U CN 201620680245 U CN201620680245 U CN 201620680245U CN 205930084 U CN205930084 U CN 20593008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iling arm
- flange
- vehicle
- fixed
- diap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纵臂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车辆纵臂组件包括:纵臂、主支架和加强支架,纵臂具有矩形截面,纵臂具有顶面、底面设置在顶面与底面之间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主支架分别与纵臂的顶面、第一侧面和底面固定;加强支架与主支架固定,且加强支架还与纵臂的第一侧面和底面固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纵臂组件,结构简单,能够满足整车强度、刚度要求,同时提升整车的轻量化水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纵臂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纵臂是汽车悬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纵臂一般通过焊接在副车架上的钣金支架上实现与副车架的连接,但是这种固定方式存在焊接面积大、质量重等缺陷,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连接牢靠、质量轻的车辆纵臂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辆纵臂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车辆纵臂组件包括:纵臂,所述纵臂具有矩形截面,所述纵臂具有顶面、底面设置在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主支架,所述主支架分别与所述纵臂的顶面、第一侧面和底面固定;以及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与所述主支架固定,且所述加强支架还与所述纵臂的第一侧面和底面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纵臂组件,通过设置主支架,使主支架分别与纵臂的顶面、底面和第一侧面焊接固定,同时设置加强支架,辅助主支架实现对纵臂的安装固定,加强了纵臂组件的强度,通过将纵臂与副车架的面面焊接固定替换为支架与纵臂的部分焊接固定,减小了焊接面积,从而减轻车辆纵臂组件的质量,有益于提升整车的轻量化水平。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支架包括:第一底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二侧壁的上端设置第二翻边,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面贴合,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二翻边和所述第一底壁分别跨越所述第一侧面,并且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二翻边的跨越至所述第一侧面一侧的部分与所述顶面固定,所述第一底壁的跨越至所述第一侧面一侧的部分与所述底面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上各设置有一道第一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第一底壁上设置有多道并置的第二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多道第二加强筋构造为波浪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第一侧面面面贴合且彼此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支架包括:第二底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面面贴合且彼此固定,所述第二底壁的跨越至所述第一侧面一侧的部分与所述底面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三侧壁上设置有第四翻边,所述第四翻边与所述第一侧面面面贴合且彼此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二底壁上设置有一道第三加强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车辆,设置有如第一方面任一种所述的车辆纵臂组件,所述车辆与上述的车辆纵臂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纵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主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加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纵臂组件 100,纵臂 1,顶面 11,底面 12,第一侧面 13,第二侧面 14,主支架 2,第一底壁 21,第二加强筋 211,第一侧壁 22,第一翻边 221,第一加强筋 222,第三翻边 223,第二侧壁 23,第二翻边 231,加强支架 3,第二底壁 31,第三加强筋 311,第三侧壁 32,第四翻边 321,通孔 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照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纵臂组件100。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纵臂组件100包括纵臂1、主支架2和加强支架3。
纵臂1具有矩形截面,且纵臂1具有顶面11、底面12、第一侧面13和第二侧面14,第一侧面13和第二侧面14分别相对设置在顶面11与底面12之间。
可选地,顶面11的右半部分、第一侧面13和底面12的右半部分依次连接形成一开口朝左的第一“U”形槽结构,顶面11的左半部分、第二侧面14和底面12的左半部分依次连接形成一开口朝右的第二“U”形槽结构,第一“U”形槽结构和第二“U”形槽结构开口相对并拼接成一体。优选地,拼接处采用面面焊接固定,从而形成一开口沿前后贯通的矩形纵臂1,且纵臂1沿前后方向延伸,由此连接牢固,成型工艺简单。
主支架2分别与纵臂1的顶面11、第一侧面13和底面12固定,由此主支架2与纵臂1形成三处固定,极大地提高了二者的固定强度。
加强支架3与主支架2固定,且加强支架3还与纵臂1的第一侧面13和底面12固定。
也就是说,通过设置主支架2,使主支架2分别与纵臂1的顶面11、底面12和第一侧面13焊接固定,同时设置加强支架3,辅助主支架2实现对纵臂1的安装固定,加强车辆纵臂组件100的强度,加强支架3一方面与主支架2固定连接,另一方面与纵臂1的第一侧面13和底面12焊接固定,在主支架2和加强支架3的共同支撑下实现纵臂1在副车架上的安装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纵臂组件100,通过将纵臂1与副车架的面面焊接固定替换为支架与纵臂1的部分焊接固定,减小了焊接面积,从而减轻车辆纵臂组件100的质量,有益于提升整车的轻量化水平。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支架2包括:第一底壁21、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分别相对设置,且均与第一底壁21垂直设置,第一底壁21位于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之间,且用于连接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3和第一底壁21形成一“U”形结构,第一侧壁22的左侧边缘和第二侧壁23的左侧边缘与纵臂1的第一侧面13贴合,并通过面面焊接固定,这样连接牢固。
同时,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上分别设有一通孔4,通孔4靠近侧壁的上端,用于与其他零部件进行安装固定。可选地,通孔4可以为焊装孔,通过预留焊装孔,方便焊接。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侧壁22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翻边221,第二侧壁23的上端设置第二翻边231,第一翻边221和第二翻边231分别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即第一翻边221向后延伸,第二翻边231向前延伸,第一翻边221、第二翻边231和第一底壁21在左右方向上分别跨越第一侧面13,也就是说,第一翻边221、第二翻边231和第一底壁2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侧面13的左侧,另一部分位于第一侧面13的右侧。
如图2所示,第一翻边221和第二翻边231的跨越至第一侧面13一侧的部分与顶面11固定,例如通过面面焊接固定,第一底壁21的跨越至第一侧面13一侧的部分与底面12固定,例如通过面面焊接固定,由此连接牢靠。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翻边221和第二翻边231上各设置有第一加强筋222,且第一加强筋222分别为一个,第一加强筋222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分别从第一翻边221和第二翻边231的左端连续延伸至右端,这样可提高第一翻边221和第二翻边231的强度,防止折断或变形。
类似地,第一底壁21上设置有第二加强筋211,第二加强筋211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从第一底壁21的左端连续延伸至右端。优选地,第二加强筋211可以为多道,多道第二加强筋211间隔并列设置,且多道第二加强筋211构造为波浪形。由此,可提高第一底壁21的强度,避免折断或变形,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筋222和第二加强筋211,提高了主支架2的强度,从而增加车辆纵臂组件100的强度和刚度。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侧壁22上设置有第三翻边223,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翻边223位于第一侧壁22的左端,且向后延伸,第三翻边223与纵臂1的第一侧面13面面贴合,且彼此通过焊接固定。
有利地,主支架2可以为铝合金件,且主支架2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由此主支架2的质量轻,成型工艺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加强支架3包括:第二底壁31和第三侧壁32,第三侧壁32垂直第二底壁31设置,且向上延伸,第三侧壁32与第二侧壁23面面贴合,且彼此通过焊接固定,从而实现加强支架3和主支架2的连接固定。如图3所示,第三侧壁32上设有一通孔4,通孔4靠近第三侧壁32的上端,可选地,通孔4可以为焊装孔,由此方便第二侧壁23和第三侧壁32的焊接固定,第二底壁31的跨越至第一侧面13一侧的部分与底面12固定,并通过面面焊接固定,使连接牢靠。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侧壁32上设置有第四翻边321,第四翻边321位于第三侧壁32的左端,且垂直第三侧壁32设置,并向前延伸,第四翻边321与纵臂1的第一侧面13面面贴合,且彼此通过焊接固定,由此连接稳固。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底壁31上设置第三加强筋311,可选地,第三加强筋311可以为一道,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从第二底壁31的左端连续延伸至右端,由此可增加加强支架3的强度,避免断裂或变形。
有利地,加强支架3可以为铝合金件,且加强支架3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由此加强支架3的质量轻,且成型工艺简单。
综上所述,车辆纵臂组件100的主支架2分别与纵臂1的顶面11、底面12和第一侧面13焊接固定,车辆纵臂组件100的加强支架3用于辅助主支架2,实现对纵臂1的安装固定,加强车辆纵臂组件100的强度,加强支架3与主支架2固定连接,同时与纵臂1的第一侧面13和底面12焊接固定,在主支架2和加强支架3的共同支撑作用下实现纵臂1在副车架上的安装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纵臂组件100,通过将纵臂1与副车架的面面焊接固定替换为支架与纵臂1的部分焊接固定,减小了焊接面积,从而减轻车辆纵臂组件100的质量,有益于提升整车的轻量化水平。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纵臂组件100,从而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等优点,同时整车强度、刚度满足要求,且整车的轻量化水平提高。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纵臂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纵臂,所述纵臂具有矩形截面,所述纵臂具有顶面、底面设置在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主支架,所述主支架分别与所述纵臂的顶面、第一侧面和底面固定;以及
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与所述主支架固定,且所述加强支架还与所述纵臂的第一侧面和底面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纵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包括:
第一底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二侧壁的上端设置第二翻边,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面贴合,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二翻边和所述第一底壁分别跨越所述第一侧面,并且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二翻边的跨越至所述第一侧面一侧的部分与所述顶面固定,所述第一底壁的跨越至所述第一侧面一侧的部分与所述底面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纵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上各设置有一道第一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纵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壁上设置有多道并置的第二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纵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道第二加强筋构造为波浪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纵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第一侧面面面贴合且彼此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纵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包括:
第二底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面面贴合且彼此固定,所述第二底壁的跨越至所述第一侧面一侧的部分与所述底面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纵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壁上设置有第四翻边,所述第四翻边与所述第一侧面面面贴合且彼此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纵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壁上设置有一道第三加强筋。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纵臂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80245.8U CN205930084U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车辆纵臂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80245.8U CN205930084U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车辆纵臂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30084U true CN205930084U (zh) | 2017-02-08 |
Family
ID=57930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680245.8U Active CN205930084U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车辆纵臂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3008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19053A (zh) * | 2017-10-18 | 2018-02-23 | 天津宝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加强板 |
-
2016
- 2016-06-30 CN CN201620680245.8U patent/CN20593008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19053A (zh) * | 2017-10-18 | 2018-02-23 | 天津宝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加强板 |
CN107719053B (zh) * | 2017-10-18 | 2023-09-19 | 天津宝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加强板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579721U (zh) | 驾驶舱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5930084U (zh) | 车辆纵臂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6544545U (zh) | 发动机舱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4396985U (zh) | 一种瓦楞板厢式车前厢板 | |
CN207433631U (zh) |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 |
CN206067472U (zh) | 用于车辆的电池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0316258A (zh) | 前地板结构、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 |
CN208978954U (zh) | 框架式加强结构及加强组件 | |
CN208931463U (zh) | 驾驶室后支撑总成 | |
CN208233164U (zh) | 一种b柱下部连接结构 | |
CN206155131U (zh) | 用于车辆的电池安装支架及具有该电池安装支架的车辆 | |
CN209426580U (zh) | 一种电动汽车后mcu装置的安装支架及电动汽车 | |
CN206907812U (zh) | 电池壳体及其侧围组件 | |
CN210133187U (zh) | 一种汽车前围板和前地板的加强结构 | |
CN103738152B (zh) | 一种汽车用悬置安装点加强结构 | |
CN218558985U (zh) | 车箱立柱加强结构及车辆 | |
CN207257802U (zh) | 一种铝合金物流车货箱侧围和底板连接结构 | |
CN207141187U (zh) | 用于车辆的纵梁盖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9382095U (zh) | 一种汽车加强柱总成及车体 | |
CN206501918U (zh) | 一种商用车驾驶室侧扰流板 | |
CN206351714U (zh) | 顶盖 | |
CN201362303Y (zh) | 一种汽车用后裙板外板 | |
CN219382628U (zh) | 后地板骨架结构、后地板总成及车辆 | |
CN218907385U (zh) | 车身结构以及车辆 | |
CN209666801U (zh) | 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机前悬置安装结构、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