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54277U - 车身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54277U
CN205854277U CN201620822813.3U CN201620822813U CN205854277U CN 205854277 U CN205854277 U CN 205854277U CN 201620822813 U CN201620822813 U CN 201620822813U CN 205854277 U CN205854277 U CN 2058542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plate
wall
vehicle body
und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82281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东辉
闫禄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82281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542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542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542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和车辆,所述车身包括:下车身总成以及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侧端的侧围总成,所述侧围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侧围外板和侧围内板,所述侧围外板为钢板,所述侧围内板为铝板,所述侧围外板和所述侧围内板的连接面上设置有结构胶粘结层,所述侧围外板和所述侧围内板通过所述结构胶粘结层粘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将侧围外板设置为钢板,将侧围内板设置为铝板,提升了侧围外板的强度,从而降低侧围外板的维修率。此外,侧围外板和侧围内板之间设置了结构胶粘结层,在增强二者连接强度的同时,能够避免钢铝之间的电化学腐蚀。

Description

车身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并且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身和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身结构主要分为两种:一、使用钢材焊接成车身骨架,然后在车身骨架的外部安装复合材料覆盖件;二、使用钢板冲压零件经焊接形成完整的钢车身。
以上两种形式的车身的材料均以钢为主,钢制的车身的重量占整车比重很大,对于电动汽车而言,车身重量过大会大量消耗动力电池的能量,不利于电池的续航。
为了降低车身的重量,许多厂商提出全铝的车身结构,铝材料为轻质材料,可以提高电动汽车的电池续航能力。
但是,采用全铝车身会出现如下问题:
车身的侧围容易与其他物体(如车辆)发生接触,铝制(即铝合金制)的侧围外板刚度低,在与其他物体接触或碰撞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变形,导致侧围外板的维修率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和车辆,以降低铝制车身侧围外板的维修率。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所述车身包括下车身总成以及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侧端的侧围总成,所述侧围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侧围外板和侧围内板,所述侧围外板为钢板,所述侧围内板为铝板,所述侧围外板和所述侧围内板的连接面上设置有结构胶粘结层,所述侧围外板和所述侧围内板通过所述结构胶粘结层粘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将侧围外板设置为钢板,将侧围内板设置为铝板,提升了侧围外板的强度,从而降低侧围外板的维修率。此外,侧围外板和侧围内板之间设置了结构胶粘结层,在增强二者连接强度的同时,能够避免钢铝之间的电化学腐蚀。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身还包括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前端的前端框架,所述前端框架与所述下车身总成通过螺纹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前端框架包括相互连接的散热器上横梁、左侧支撑梁、散热器下横梁以及右侧支撑梁,所述散热器上横梁、所述左侧支撑梁、所述散热器下横梁以及所述右侧支撑梁中的每条梁的横截面保持不变,且所述散热器上横梁、所述左侧支撑梁、所述散热器下横梁以及所述右侧支撑梁相互连接,形成矩形结构。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侧围总成包括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所述车身还包括顶盖总成,所述左侧围总成和所述右侧围总成的下端均与所述下车身总成相连,所述左侧围总成和所述右侧围总成的上端均与所述顶盖总成相连。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身还包括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后端的后围总成,所述下车身总成包括后地板和动力电池安装槽,所述动力电池安装槽位于所述后地板和所述后围总成之间。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后围总成包括后围外板、后围内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后围内板前端的动力电池保护板,所述动力电池安装槽位于所述后地板和所述动力电池保护板之间。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车身总成的前地板上设置有前排座椅的安装部,所述下车身总成的后地板上设置有后排座椅的安装部,其中,所述前排座椅的安装部安装有一个单人前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的安装部安装有一个单人后排座椅。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车身总成为铝合金下车身总成。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车身。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辆为电动汽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侧围外板设置为钢板,将侧围内板设置为铝板,提升了侧围外板的强度,从而降低侧围外板的维修率。此外,侧围外板和侧围内板之间设置了结构胶粘结层,在增强二者连接强度的同时,能够避免钢铝之间的电化学腐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安装部在车身的位置示例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这里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者其它类似术语包括通常的机动车辆,比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SUV)的客车,公共汽车,卡车,各种商用车辆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动力汽车和其它替代燃料(例如,从除石油以外的资源得到的燃料)汽车。
下面结合图1至图3,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20的结构。
车身20包括下车身总成2以及位于下车身总成2侧端的侧围总成,侧围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侧围外板9和侧围内板,侧围外板9为钢板,侧围内板为铝板,侧围外板9和侧围内板的连接面上设置有结构胶粘结层,侧围外板9和侧围内板通过结构胶粘结层粘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侧围外板设置为钢板,将侧围内板设置为铝板,提升了侧围外板的强度,从而降低侧围外板的维修率。此外,侧围外板和侧围内板之间设置了结构胶粘结层,在增强二者连接强度的同时,能够避免钢铝之间的电化学腐蚀。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车身20还可以包括:前端框架1,前端框架1与下车身总成2通过螺纹连接。螺纹连接操作简单,易于实现。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前端框架1包括相互连接的散热器上横梁41、左侧支撑梁43、散热器下横梁42以及右侧支撑梁44,散热器上横梁41、左侧支撑梁43、散热器下横梁42以及右侧支撑梁44中的每条梁的横截面保持不变,且散热器上横梁41、左侧支撑梁43、散热器下横梁42以及右侧支撑梁44相互连接,形成矩形结构。
应理解,每条梁的横截面可以是矩形横截面,也可以是槽形横截面,也可以是工字形横截面,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形状规则的前端框架能够减少前端框架占用的空间,有利于车辆的小型化。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20还可以包括:顶盖前横梁总成5、顶盖后横梁总成6、后围总成7。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车身20中的零件的材料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车身20中的部分零件为铝合金件,部分零件为钢制件。具体地,车身20中的铝合金件可以是铝板冲压零件、高真空压铸铝零件或铝挤出型材零件。车身20中的钢制件可以是钢板冲压零件。
下文详细描述车身20的各个主要部件。
如图2所示,车身20包括前端框架1,该前端框架1位于车身20的前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前端框架1的材料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框架1可以是铝制件。
铝制的前端框架能够降低车身的重量,避免车身过重导致的车辆能耗高的问题。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框架1中的零件可以由铝合金材料经挤出工艺制成,并使用CMT(Cold Metal Transfer,冷金属过渡)技术连接成前端框架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前端框架1与下车身总成2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框架1可以与下车身总成2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或者,前端框架1可以与下车身总成2通过铆钉连接;或者,前端框架1可以与下车身总成2通过螺纹连接。前端框架1与下车身总成2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能够提高前端框架1与下车身总成2的装配效率。
下面详细描述下车身总成2。
如图1和图2所示,下车身总成2位于车身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下车身总成2中的零件的材料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下车身总成2中的零件可以是铝合金件。具体地,下车身总成2中的零件可以是主要使用铝板经冷冲压工艺制成单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下车身总成2中的零件连接成下车身总成2的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下车身总成2中的零件可以以焊接的方式连接成下车身总成2;或者,下车身总成2中零件可以以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成下车身总成2;或者,下车身总成2中零件可以以铆钉连接的方式连接成下车身总成2,例如,下车身总成2中的零件可以使用SPR(Self Piercing Riveting,自冲铆)技术连接成下车身总成2。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下车身总成2还可包括前、后减震器座(未示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前、后减震器座的材料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前、后减震器座可以选用钢制材料,这样能够加强前、后减震器座的强度;或者,前、后减震器座可以使用铝制材料,这样能够降低车身20的重量,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前、后减震器座可以使用铸铝材料经高真空铝压铸工艺制成,这样既实现了车身的轻量化,又保证了车身集中受力区域的强度。
如图2所示,下车身总成2还可以包括动力电池安装槽1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动力电池安装槽10的形成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电池安装槽10可以是独立的零部件,并与下车身总成2中其他零件通过一定的连接方式相连在一起,形成下车身总成2;或者,动力电池安装槽10与下车身总成2中的其他零件可以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动力电池安装槽10在下车身总成2中的位置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动力电池安装槽10可以位于下车身总成2的后地板12与车身20的后围总成7之间。
如图3所示,下车身总成2上方可以设置车辆座椅的安装部13、1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车辆座椅以及车辆座椅的安装部的形式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车辆座椅可以包括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前排座椅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座椅。后排座椅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座椅。
为了减小车辆的体积,满足车辆小型化的需求,可以在前排和后排均设置一个单人座椅。在这种情况下,单人前排座椅为驾驶员座椅,单人后排座椅可以是乘客座椅。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可以通过铆钉连接至下车身总成2。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孔13、14连接至下车身总成2。
下面结合图2,详细描述车身20的侧围总成。侧围总成可以包括左侧围总成3和右侧围总成4。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左侧围总成3和右侧围总成4可以采用大致对称的结构。具体地,假设左侧围总成3上设置有电动汽车充电口,那么除了该充电口区域之外,可以将左侧围总成3和右侧围总成4设计成对称的结构。
左侧围总成3与右侧围总成4均可包括侧围内板,侧围内板中可以设置加强板,以加强侧围总成的结构强度。具体而言,侧围内板和加强板可以使用铝板经冷冲压工艺制成单件。
左侧围总成3与右侧围总成4还可包括侧围外板9,侧围外板9可以为钢板。例如,侧围外板9采用钢板经冷冲压工艺制成。
采用钢制的侧围外板,既能均衡车身重量,又能避免铝制的侧围外板维修率高的问题。
侧围内板、加强板以及侧围外板9可以使用SPR技术连接成侧围总成。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侧围内板与侧围外板9的连接面可以加涂结构胶,这样既增加侧围内板与侧围外板9的连接强度,又避免了钢铝间的电化学腐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左侧围总成3、右侧围总成4与下车身总成2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左侧围总成3和右侧围总成4均可以与下车身总成2经SPR技术和CMT技术连接在一起。
如图2所示,顶盖总成可以包括顶盖前横梁总成5和顶盖后横梁总成6。下面详细描述顶盖前横梁总成5和顶盖后横梁总成6的结构。
顶盖前横梁总成5可以由上、下两根横梁组成大致矩形截面结构,这样有利于提高整个车身的扭转刚度,并保证自身的弯曲刚度。
顶盖前横梁总成5的上、下横梁均可使用铝板经冷冲压工艺制成,其中上横梁还可以为前风挡玻璃和顶盖提供了粘接面,顶盖前横梁总成5可以经SPR技术和CMT技术将左侧围总成3和右侧围总成4连接在一起。
顶盖后横梁总成6也可由上、下两根横梁组成。顶盖后横梁总成6的截面可以为稳定的大致三角形形状,这样能够保证整个车身的刚度。
此外,顶盖后横梁总成6的上、下横梁可以使用铝板经冷冲压工艺制成,顶盖后横梁总成6可以经SPR技术和CMT技术将左侧围总成3和右侧围总成4连接在一起。
如图2所示,下车身总成2的后围总成7可以主要由后围内板、后围外板和动力电池保护板11组成。
后围内板和后围外板均可使用铝板经冷冲压工艺制成,动力电池保护板11可使用铝经挤出工艺制成,并经SPR技术和CMT技术将左侧围总成3、右侧围总成4和下车身总成2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车身。
本实用新型将侧围外板设置为钢板,将侧围内板设置为铝板,提升了侧围外板的强度,从而降低侧围外板的维修率。此外,侧围外板和侧围内板之间设置了结构胶粘结层,在增强二者连接强度的同时,能够避免钢铝之间的电化学腐蚀。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为电动汽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包括下车身总成以及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侧端的侧围总成,所述侧围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侧围外板和侧围内板,所述侧围外板为钢板,所述侧围内板为铝板,所述侧围外板和所述侧围内板的连接面上设置有结构胶粘结层,所述侧围外板和所述侧围内板通过所述结构胶粘结层粘接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还包括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前端的前端框架,所述前端框架与所述下车身总成通过螺纹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框架包括相互连接的散热器上横梁、左侧支撑梁、散热器下横梁以及右侧支撑梁,所述散热器上横梁、所述左侧支撑梁、所述散热器下横梁以及所述右侧支撑梁中的每条梁的横截面保持不变,且所述散热器上横梁、所述左侧支撑梁、所述散热器下横梁以及所述右侧支撑梁相互连接,形成矩形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总成包括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所述车身还包括顶盖总成,所述左侧围总成和所述右侧围总成的下端均与所述下车身总成相连,所述左侧围总成和所述右侧围总成的上端均与所述顶盖总成相连。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还包括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后端的后围总成,所述下车身总成包括后地板和动力电池安装槽,所述动力电池安装槽位于所述后地板和所述后围总成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总成包括后围外板、后围内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后围内板前端的动力电池保护板,所述动力电池安装槽位于所述后地板和所述动力电池保护板之间。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身总成的前地板上设置有前排座椅的安装部,所述下车身总成的后地板上设置有后排座椅的安装部,其中,所述前排座椅的安装部安装有一个单人前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的安装部安装有一个单人后排座椅。
8.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身总成为铝合金下车身总成。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为电动汽车。
CN201620822813.3U 2016-07-29 2016-07-29 车身和车辆 Active CN2058542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22813.3U CN205854277U (zh) 2016-07-29 2016-07-29 车身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22813.3U CN205854277U (zh) 2016-07-29 2016-07-29 车身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54277U true CN205854277U (zh) 2017-01-04

Family

ID=57654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822813.3U Active CN205854277U (zh) 2016-07-29 2016-07-29 车身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5427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00190A (zh) * 2017-11-02 2018-01-19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多元素混合设计车体
CN109941347A (zh) * 2018-12-30 2019-06-28 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材料白车身骨架
CN110316254A (zh) * 2018-03-30 2019-10-11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后围板组件和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00190A (zh) * 2017-11-02 2018-01-19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多元素混合设计车体
CN110316254A (zh) * 2018-03-30 2019-10-11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后围板组件和车辆
CN109941347A (zh) * 2018-12-30 2019-06-28 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材料白车身骨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54277U (zh) 车身和车辆
CN104057969B (zh) 一种100%现代城市有轨电车浮车车体底架
CN109037500A (zh) 一种铝合金动力电池箱体下壳体及加工方法
CN112172933A (zh) 一种车身前地板结构
CN210027612U (zh) 前机舱框架结构、车身骨架及汽车
CN209126830U (zh) 一种后纵梁接头结构及汽车
CN205854288U (zh) 前舱总成、车身框架以及车辆
CN204978886U (zh) 纯电动车的全铝前地板总成
CN206265145U (zh) 低速电动汽车轻量化车身骨架结构
CN204726525U (zh) 一种汽车前流水槽总成
CN108945107B (zh) 半挂车全铝纵梁结构
CN113459955B (zh) 一种提升车身侧面耐撞性的自动踏板安装结构
CN210882353U (zh) 前地板加强梁及汽车
CN102050152A (zh) 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前地板系统
CN205801260U (zh) 一种后流水槽总成及使用其的汽车
CN208947403U (zh) 一种用于铝合金车架的纵梁总成及包括该纵梁总成的车架
CN203268154U (zh) 乘用车前地板总成结构
CN205930924U (zh) 车辆的前横梁和车辆
CN206297633U (zh) 重卡白车身结构
CN115416759B (zh) 一种平台车身后地板结构及车辆
CN110001792A (zh) 一种汽车用全铝合金前地板总成
CN205469275U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的安装结构
CN205345077U (zh) 汽车及其前地板总成
CN212267648U (zh) 一种电动汽车后地板前横梁
CN21729466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碰撞吸能铝合金副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8, floor 801, room 3, No. 10, Wangjing street,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vehicle and hom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102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City, Fu Tong East Street, No. 1 Building No. 5 hospital room 312707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CHEHEJ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29

Address after: 101300 room 107, building 1, courtyard 4, Hengxing Road, Gaoliyi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unctional area)

Patentee after: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801, 8 / F, building 3, No.10 courtyard, Wangjing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102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CHJ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