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53929U - 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753929U CN205753929U CN201490001147.6U CN201490001147U CN205753929U CN 205753929 U CN205753929 U CN 205753929U CN 201490001147 U CN201490001147 U CN 201490001147U CN 205753929 U CN205753929 U CN 2057539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oke
- central authorities
- state
- magnet member
- t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5/00—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35/06—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moving flux distributors, and both coil systems and magnets stationar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5/00—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35/04—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moving coil systems and stationary magne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8—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e.g. with turbines
- H02K7/1869—Linear generators; sectional generators
- H02K7/1876—Linear generators; sectional 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linearly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发电装置具备:第一磁铁构件;以N极侧与第一磁铁构件的N极侧反向的方式配置的第二磁铁构件;能够进行水平移动,且配置在第一磁铁构件与第二磁铁构件之间的中央磁轭;配置在中央磁轭的外周的线圈;以及在保持第一磁铁构件和第二磁铁构件的同时进行水平移动的驱动构件。并且,驱动构件以及中央磁轭沿第一方向进行水平移动。在中央磁轭向第一方向的水平移动停止之后,驱动构件进一步向第一方向进行水平移动,并且,中央磁轭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进行水平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各种电子设备、用于对这些电子设备进行远程操作的操作用设备、操作部位等中使用的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针对各种电子设备、用于对这些电子设备进行远程操作的操作用设备、操作部位等开发小型结构的发电装置的需求不断增多。
参照图15~图22,对现有的发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15是现有的发电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16是现有的发电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现有的发电装置的固定侧部位的立体图。图18是现有的发电装置的可动侧部位的立体图。图19是示出现有的发电装置的第一状态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9中拆下了罩构件27。图20是示出现有的发电装置在第一状态下的磁铁构件与磁轭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21是示出现有的发电装置的第二状态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1中拆下了罩构件27。图22是示出现有的发电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的各磁铁构件与各磁轭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现有的发电装置在树脂制的壳体31上组合有罩构件27。
如图16、图17所示,壳体31是上方呈矩形形状开口的箱型。在壳体31内固接有由磁性体构成的棒状的中央磁轭41。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中央磁轭4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且将在俯视观察下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来进行说明。
中央磁轭41沿着前后方向固接在壳体31的凹部内的中央附近(参照图17等)。中央磁轭41的两个端部(前端部42以及后端部43)形成为比中间部粗的四棱柱。
在壳体31内的左端部固接有俯视观察下呈コ形的第一辅助磁轭1。另外,在壳体31内的右端部固接有俯视观察下呈コ形的第二辅助磁轭2。第 一辅助磁轭1的コ形的前端1A、前端1B以与中央磁轭41的前端部42的左侧面以及后端部43的左侧面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同样,第二辅助磁轭2的コ形的前端2A和2B以与中央磁轭41的前端部42的右侧面以及后端部43的右侧面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壳体31侧的部位如上那样构成。
参照图18,对相对于壳体31进行滑动移动的驱动构件21侧的部位进行说明。进行滑动移动的主要部分由第一磁铁构件4、第二磁铁构件8、以及对第一磁铁构件4和第二磁铁构件8进行保持的驱动构件21构成。驱动构件21为树脂制且呈矩形的框。
第一磁铁构件4通过在永磁铁5的前后面分别固接四棱柱状的磁性体6、7而构成。永磁铁5以前面为N极且后面为S极的朝向配置。第二磁铁构件8通过在永磁铁9的前后面分别固接四棱柱状的磁性体10、11而构成。永磁铁9以前面为S极且后面为N极的朝向配置。
第一磁铁构件4和第二磁铁构件8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平行地配置在驱动构件21内。
驱动构件21能够在壳体31内沿左右方向滑动移动。如图19、图21所示,在壳体31内装入有驱动构件21的状态下,中央磁轭41位于第一磁铁构件4与第二磁铁构件8之间。此外,在第一磁铁构件4的左侧配置有第一辅助磁轭1,第二辅助磁轭2位于第二磁铁构件8的右侧。而且,在驱动构件21上,经由板簧23而配置有操作构件25。
而且,以覆盖壳体31以及驱动构件21的方式从上方配置有树脂制的罩构件27。罩构件27与壳体31结合。
接着,参照图19~图22,对现有的发电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9以及图20示出第一状态,图20是示出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21以及图22示出第二状态,图22是示出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第一状态>
如图19、图20所示,在第一状态下,第一磁铁构件4与中央磁轭41抵接并吸附。驱动构件21位于壳体31内的右侧。磁性体6的前端部的右侧面与中央磁轭41的前端部42的左侧面抵接并吸附,并且,磁性体7的后端部的右侧面与中央磁轭41的后端部43的左侧面抵接并吸附。此时, 第一磁铁构件4与第一辅助磁轭1的前端1A、1B分离。另外,第二磁铁构件8与中央磁轭41的前端部42、后端部43的右侧面分离,磁性体10的前端部的右侧面与第二辅助磁轭2的前端2A抵接并吸附,磁性体11的后端部的右侧面与第二辅助磁轭2的前端2B抵接并吸附。
在第一状态下,来自永磁铁5的磁通以如下的路径传递:从磁性体6传递至中央磁轭41的前端部42,在中央磁轭41内朝向后端部43流动,并从中央磁轭41的后端部43返回到磁性体7中。
<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的变化>
当将操作构件25的操作部从第一状态向左方滑动移动时,第一状态下的吸附部位分离,板簧23的弹力也起作用,而使驱动构件21朝向左方移动。与驱动构件21的移动相应地,第一磁铁构件4与第二磁铁构件8向左方滑动移动。图21以及图22示出第二状态。
<第二状态>
在第二状态下,如图21以及图22所示,第一磁铁构件4的前端部的左侧面与第一辅助磁轭1的前端1A抵接并吸附,第一磁铁构件4的后端部的左侧面与第一辅助磁轭1的前端1B抵接并吸附。
在第二状态下,来自永磁铁9的磁通以如下的路径传递:从磁性体11传递至中央磁轭41的后端部43,在中央磁轭41内朝向前端部42流动,并从中央磁轭41的前端部42返回到磁性体10中。
当从第一状态变化到第二状态时,中央磁轭41内的磁通的流动方向被切换为相反方向。通过该磁通的流动的切换,在绕着中央磁轭41配置的线圈45中产生电动势。而且,从线圈45的线圈线取出该电动势。
另外,从第二状态返回到第一状态时的动作与从第一状态变化到第二状态时相同,因此,在从第二状态返回到第一状态时,中央磁轭41内的磁通的流动方向也被切换为相反方向。根据该磁通的流动的切换,能够取出线圈45所产生的相应的电动势。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与本申请的实用新型相关联的在先技术文献信息,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84409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获得大电动势的磁路构成部的发电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发电装置具备:第一磁铁构件;以N极侧与第一磁铁构件的N极侧反向的方式配置的第二磁铁构件;能够进行水平移动,且配置在第一磁铁构件与第二磁铁构件之间的中央磁轭;配置在中央磁轭的外周的线圈;以及在保持第一磁铁构件和第二磁铁构件的同时进行水平移动的驱动构件。并且,驱动构件以及中央磁轭沿第一方向进行水平移动。在中央磁轭向第一方向的水平移动停止之后,驱动构件进一步向第一方向进行水平移动,并且,中央磁轭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进行水平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发电装置可以构成为,还具备固定部,所述中央磁轭具有被限制部,所述固定部配置于所述被限制部,在所述被限制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具有间隙,当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被限制部接触时,所述中央磁轭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水平移动停止。
本实用新型的发电装置可以构成为,还具备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外壁部,当所述驱动构件与所述外壁部接触时,所述驱动构件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水平移动停止。
本实用新型的发电装置可以构成为,还具备弹簧和能够转动的驱动体,所述驱动体经由所述弹簧而与所述驱动构件连接,与所述驱动体的转动相应地在所述弹簧中蓄积弹力,通过所述弹力使所述驱动构件进行水平移动。
根据该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发电装置能够减少中央磁轭70的磁通的流动的变化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容易地获得大电动势。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可容易地获得大电动势的发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发电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发电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发电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下方侧观察图2的发电装置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发电装置的水平方向的剖视图。
图5B是图5A所示的永磁铁和磁性体的局部放大图。
图5C是图5A所示的永磁铁和磁性体的局部放大图。
图5D是图5A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带有线圈的中央磁轭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第一状态的发电装置的垂直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9A是第一状态的发电装置的水平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9B是图9A的局部放大图。
图9C是图9A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化时的发电装置的垂直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1是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化时的发电装置的垂直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2A是第二状态的发电装置的水平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2B是图12A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第二状态的发电装置的垂直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4是第二状态的发电装置的垂直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5是现有的发电装置中的外观立体图。
图16是现有的发电装置中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现有的发电装置中的固定侧部位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现有的发电装置中的可动侧部位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现有的发电装置中的第一状态的俯视图。
图20是示出现有的发电装置中的第一状态的磁铁构件与磁轭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21是示出现有的发电装置中的第二状态的俯视图。
图22是示出现有的发电装置中的第二状态的磁铁构件与磁轭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本实施方式之前,对上述的现有的发电装置的技术问题进行说明。现有的发电装置具有磁路构成部,该磁路构成部在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移时(或者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转移时),切换在固定于壳体31的中央磁轭41内流动的磁通的方向。现有的发电装置通过该磁路构成部并根据法拉第定律而获得电动势。
即,该电动势E通常表述如下。
E=N*(δφ/δt)N:线圈的匝数
在现有的发电装置中,为了增大电动势而考虑有增加线圈45的匝数的方法。然而,当增加线圈45的匝数时,无法确保配置线圈45的空间,存在发电装置的尺寸变大的技术问题。
另外,作为用于增大电动势的其他方法,考虑有永磁铁5、9使用磁通强的永磁铁的方法。通过增大永磁铁5、9的磁通,由此能够增大在中央磁轭41内流动的磁通的变化。然而,例如以第一状态进行说明,第一磁铁构件4与固定于壳体31的中央磁轭41吸附,中央磁轭41与第二磁铁构件8分离。在永磁铁5、9的磁通强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受到来自第二磁铁构件8的朝向相反方向的磁通的影响,需要将中央磁轭41与第二磁铁构件8之间的距离设定得较大。即,永磁铁9的磁通越强,越需要增大中央磁轭41与第二磁铁构件8之间的距离。在第二状态下也相同。
因此,为了增加上述的线圈45的匝数或使用磁通的强度强的永磁铁5、9而获得大电动势,需要增大发电装置。
对此,申请人着眼于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本实用新型。
以下,参照图1~图14,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发电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图2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下方侧观察图2时的分解立体图。图5A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发电装置的水平 方向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A示出第一状态。图5B是图5A所示的永磁铁111、第一磁性体113、第一磁性体114的局部放大图,图5C是图5A所示的永磁铁121、第二磁性体123、第二磁性体124的局部放大图。图5D是图5A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带有线圈的中央磁轭的外观立体图。图7是图6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第一状态的发电装置的垂直方向上的剖视图。图9A是第一状态的发电装置的水平方向上的剖视图。图9B以及图9C是图9A的局部放大图。图10是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化时的发电装置的垂直方向上的剖视图。图11是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化时的发电装置的垂直方向上的剖视图。图12A是第二状态的发电装置的水平方向上的剖视图。图12B是图12A的局部放大图。图13以及图14是第二状态的发电装置的垂直方向上的剖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于切换在中央磁轭70内流动的磁通的方向的结构称为磁路构成部,磁路构成部至少具有第一磁铁构件110、第二磁铁构件120、中央磁轭70、线圈85、以及驱动构件60。
<发电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1~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下壳体50从上方观察时呈矩形且为树脂制。在下壳体50的下方装入有盖板部51。在下壳体50的下表面与盖板部51之间,配置有具有电气电路部的布线基板52。具有爪部的保持部50A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于下壳体50的左右方向侧的外缘部。下壳体50通过保持部50A而与树脂制的上壳体55结合。
上壳体55的外形为长方体,且上壳体55的前后以及左右分别被外壁部57包围。在上壳体55的内部的中央处设置有中板部56。上壳体55的比中板部56靠下方的部位被外壁部57包围,且下方开口。
在上壳体55的中板部56与下壳体50之间的空间内配置有树脂制的驱动构件60。在驱动构件60的下方配置有中央磁轭70、第一磁铁构件110、以及第二磁铁构件120等。
驱动构件60以能够沿左右方向(水平方向)滑动移动的状态配置在下壳体50之上。而且,驱动构件60通过与上壳体55的左右的外壁部57(57A、57B)的内表面抵接而被限制向左右方向的移动。
〔中央磁轭70的详细结构〕
接着,参照图6以及图7对中央磁轭7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中央磁轭70由磁性板构成,且具有窄幅部73和宽幅部71。中央磁轭70形成为中央部的宽度向内侧缩窄的长条状,且在设于前方以及后方的宽幅部71分别形成有被限制部72。换言之,被限制部72相当于中央磁轭70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形成的缩窄部分。
形成于宽幅部71的被限制部72由以规定宽度(尺寸B)的矩形冲切的切口构成。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被限制部72朝向外方为开放状态,但被限制部72也可以为不开口的形状(孔状)。被限制部72为开放状态时比不开口的形状更容易加工形成,因此优选。
如图6所示,中央磁轭70被装入到线圈保持用构件80。线圈保持用构件80为树脂制。
如图7所示,线圈保持用构件80具有载置中央磁轭70的面状部81和向上方突出的侧壁部82。在面状部81上,以平行的关系设置有多根沿左右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剖面为圆弧状的小突起。中央磁轭70的窄幅部73被侧壁部82固定。
而且,在线圈保持用构件80的面状部81之上配置了中央磁轭70的状态下,以将线圈保持用构件80的侧壁部82的外表面以及窄幅部73的周边卷绕的方式配置线圈85。图6所示的结构表示为带有线圈85的中央磁轭70。
线圈85的线圈线(未图示)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端子87连接。如图7所示,端子87通过将具有导电性的弹簧材料折弯成U字状而形成。多个端子87分别被插入到设于线圈保持用构件80的端子装配部83内。
在端子87的下方侧的板材上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圆弧状部88。在端子87装配于端子装配部83内的状态下,圆弧状部88比线圈保持用构件80向下方突出。而且,圆弧状部88的下端与设于布线基板52的电极部53(参照图3)弹性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在下壳体50上设置有贯通孔54(参照图3)。
在线圈保持用构件80的面状部81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分别设置有压入用的被固定部84。前端部的被固定部84由朝向前方开口的矩形形状的 切口构成,后端部的被固定部84由朝向后方开口的矩形形状的切口构成。而且,被固定部8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A)比中央磁轭70中的被限制部7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B)窄。
在带有线圈85的中央磁轭70中,线圈85的上部配置在设于驱动构件60的中央部附近的线圈用贯通孔61内(参照图1、图3)。线圈用贯通孔61在驱动构件60的中央部附近呈矩形形状地上下贯通而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带有线圈85的中央磁轭70与上壳体55被一体化,详细情况在后叙述。
〔磁路构成部的详细结构〕
接着,参照图1、图3、图4、图5A~图5D对磁路构成部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5B~图5D是图5A的局部放大图。
第一磁铁构件110包括长方体的永磁铁111、固接在永磁铁111的前面的第一磁性体113、以及固接在永磁铁111的后面的第一磁性体114。第一磁性体113、114为软磁性的磁性体。永磁铁111的固接有第一磁性体113的一侧为N极,固接有第一磁性体114的一侧为S极。
第一磁性体113具有向左方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15和向右方突出的第二突出部116。另外,第一磁性体114具有向左方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15和向右方突出的第二突出部116。两个第一突出部115以能够与第一辅助磁轭130吸附的方式设置。另外,两个第二突出部116以能够与中央磁轭70的宽幅部71的左侧端面抵接的方式设置。
第二磁铁构件120包括长方体的永磁铁121、固接在永磁铁121的前面的第二磁性体123、以及固接在永磁铁121的后面的第二磁性体124。第二磁性体123、124是软磁性的磁性体。永磁铁121的固接有第二磁性体123的一侧为S极,固接有第二磁性体124的一侧为N极。
第二磁性体123具有向左方突出的第三突出部125和向右方突出的第四突出部126。另外,第二磁性体124具有向左方突出的第三突出部125和向右方突出的第四突出部126。两个第三突出部125以能够与中央磁轭70的宽幅部71的右侧端面抵接的方式设置。另外,两个第四突出部126以能够与第二辅助磁轭131吸附的方式设置。
而且,第一磁铁构件110和第二磁铁构件120配置于驱动构件60的下 表面。在第一磁铁构件110与第二磁铁构件120之间隔开规定间隔,在第一磁铁构件110与第二磁铁构件120之间配置有带有线圈85的中央磁轭70。
保持第一磁铁构件110和第二磁铁构件120的驱动构件60载置在下壳体50之上。第一磁铁构件110、第二磁铁构件120的水平面的高度与中央磁轭70的水平面的高度相同(参照图1)。第一磁铁构件110配置在中央磁轭70的左侧,第二磁铁构件120位于中央磁轭70的右侧。
〔驱动构件60的详细结构〕
如图3所示,驱动构件60具有朝向前后各自突出的两个延设部63。另外,在延设部63的上部各自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设置有第一卡止部64、65。第一卡止部64、65为左右线对称的相同的形状。此外,驱动构件60在线圈用贯通孔61与前方的延设部63之间、以及线圈用贯通孔61与后方的延设部63之间分别具有矩形孔67。
〔带有线圈85的中央磁轭70和上壳体55的详细结构〕
接着,对带有线圈85的中央磁轭70与上壳体55被一体化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上壳体55的中板部56的下表面设置有两个向下方突出的阶梯突起58。阶梯突起58设置在比外壁部57靠内侧的位置。另外,阶梯突起58与外壁部57的前后的面大致平行地设置。阶梯突起58具有两个阶梯部,由根部58A、中间部58B、以及前端部58C构成。根部58A配置于中板部56的下表面。阶梯突起58的下方的最前端部为前端部58C。前端部58C与根部58A之间为中间部58B。
根部58A、中间部58B、以及前端部58C各自的水平方向上的剖面形状为矩形。中间部58B以及前端部58C的水平方向上的剖面比根部58A的水平方向上的剖面小。
在阶梯突起58中,根部58A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中间部58B、前端部58C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宽,根部58A进行中央磁轭70的向上方的位置限制。而且,中间部58B进行中央磁轭70的左右方向(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限制。中间部58B作为固定部发挥功能。
而且,中间部58B(固定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C(参照图4) 小于中央磁轭70的被限制部7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B(参照图6)。前端部58C的水平方向上的剖面小于中间部58B(固定部)的水平方向上的剖面,前端部58C形成为能够向线圈保持用构件80的被固定部84压入的形状。
阶梯突起58配置在驱动构件60的矩形孔67和中央磁轭70的被限制部72内,前端部58C被压入到线圈保持用构件80的被固定部84中。由此,带有线圈85的中央磁轭70以固定状态在上壳体55的中板部56下方与上壳体55一体化。线圈保持用构件80的面状部81的下表面侧载置在下壳体50上。
在上述的固定状态下,在驱动构件60的矩形孔67内配置有根部58A。矩形孔67被设置为不会限制驱动构件60向左右方向移动的大小。
另外,在上述的固定状态下,在中央磁轭70的被限制部72内配置有中间部58B。在此,由于被限制部72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尺寸B)与中间部58B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尺寸C)之间设有差,因此,如图5D所示,在第一状态下,成为在中间部58B的右侧面与被限制部72之间具有间隙L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易于理解说明,将中间部58B(固定部)与被限制部72的左右的间隙都设为L,但左右的间隙并非必须设为相同。
中央磁轭70的窄幅部73的左侧端面与线圈保持用构件80之间的距离、以及中央磁轭70的窄幅部73的右侧端面与线圈保持用构件80之间的距离必须为间隙L以上。
线圈保持用构件80固定于上壳体55,但中央磁轭70未固定于线圈保持用构件80、上壳体55。
在第一状态下,中央磁轭70能够朝向左方至少移动间隙L的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中间部58B和前端部58C彼此设为矩形形状,并且两者在前后方向为相同的尺寸且仅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不同。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进行带有线圈85的中央磁轭70的装配,而且能够确保前端部58C的大小,因此优选。
〔驱动体150、160、滑动构件180等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1、图3、图4、图5A、图8,对发电装置的驱动体等的 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而且,在位于上壳体55的左右方向侧的外壁部57(57A、57B)的内表面位置处设置有狭缝状的槽部59(参照图4、图5A),在该狭缝状槽部59中分别插入有磁性板制的第一辅助磁轭130、131。第一辅助磁轭130、131的下端载置在下壳体50上。
此外,如图3所示,上壳体55在中板部56上的前方的端部、以及后方的端部附近分别具有一对轴承部。一对轴承部由轴承部141、142构成。
两个轴承部141将驱动体150的圆柱轴部152的两端部保持为能够转动,两个轴承部142将驱动体160的圆柱轴部162的两端部保持为能够转动。
在驱动体150的下表面设置有两个第二卡止部154(参照图4)。各第二卡止部154以与驱动构件60的第一卡止部64分别对应的方式设置。而且,如图8所示,U字弹簧170的端部分别卡止于成为对的第一卡止部64和第二卡止部154。即,左侧的驱动体150成为经由两个U字弹簧170而与驱动构件60连接的状态。U字弹簧170的突出方向朝向下方。
与驱动体150同样地,在驱动体160的下表面设置有两个第二卡止部164(参照图4)。各第二卡止部164以与驱动构件60的第一卡止部65分别对应的方式设置。而且,如图8所示,U字弹簧170的端部分别卡止于成为对的第一卡止部65和第二卡止部164。即,右侧的驱动体160成为经由两个U字弹簧170而与驱动构件60连接的状态。U字弹簧170的突出方向朝向下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U字弹簧170由规定宽度的弹簧板构成,四个U字弹簧170均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若预先将U字弹簧170的端部折回,则能够防止削刮,因此优选。需要说明的是,将配置延设部63的位置、驱动构件60的形状设定为能够配置U字弹簧170的U字部分。
驱动体150以能够将圆柱轴部152作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被装入。驱动体160以能够将圆柱轴部162作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被装入。
此外,在形成于上壳体55的前后方向的端部上的外壁部57的上端部的内侧设置有引导部。而且,在该引导部装入有滑动构件180(参照图1、图2、图8)。滑动构件180以能够在被引导部引导的同时沿左右方向水平 移动的方式装入到上壳体55。
滑动构件180在下表面具有两个按压部182。一方的按压部182配置在滑动构件180的左端部,另一方的按压部182配置在滑动构件180的右端部。而且,按压部182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半圆柱状(参照图4)。按压部182向下方突出设置。按压部182作为在滑动构件180沿左右方向移动时将对应的左侧的驱动体150或右侧的驱动体160按下的部位而发挥功能。
〔驱动体150、160的详细结构〕
接着,参照图1、图3、图4,对驱动体150的结构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被左侧的按压部182按压的左侧的驱动体150的上表面的中央部的形状具有第一面156、第二面157、第三面158。第三面158是位于左侧且靠近滑动构件180侧的面。另外,第二面157是位于右侧且远离滑动构件180侧的面。而且,第一面156是将第三面158与第二面157相接的倾斜面。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面156与第三面158的连接部位未形成角而成为平滑的连接面。第二面157与第一面156的连接部位也相同。此外,在第二面157、第一面156、第三面158的上表面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线状突起159(参照图3)。线状突起159的高度相同,在与线状突起159对置的按压部182的各个部位设置有如图4所示那样的退避槽182A。当构成为使线状突起159配置在该退避槽182A内的结构时,滑动构件180向左右方向的移动变得顺畅,因此优选。
被右侧的按压部182按压的右侧的驱动体160的上表面的中央部的形状与驱动体150相同,具有第一面166、第二面167、第三面168。第三面168是位于右侧且靠近滑动构件180侧的面。另外,第二面167是位于左侧且远离滑动构件180侧的面。而且,第一面166是将第三面168与第二面167相接的倾斜面。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面166与第三面168的连接部位未形成角而成为平滑的连接面。第二面167与第一面166的连接部位也相同。此外,在第二面167、第一面166、第三面168的上表面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线状突起169,但与上述的线状突起159相同,故省略说明。
如以上那样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
<发电装置的动作说明>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化的动作进行说明。
[第一状态]
图1、图5A、图5D、图8示出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滑动构件180与上壳体55的左侧的外壁部57A抵接,且位于最靠左方的位置。如图1所示,左侧的按压部182抵接在左侧的驱动体150的第三面158上。此时,在主视观察下,左侧的驱动体150左旋(逆时针)地转动而成为被按下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5A、图5D所示,就驱动构件60而言,驱动构件60的右侧面与右侧的外壁部57B的内表面抵接(图5D中以“0”示出)。需要说明的是,驱动构件60的左侧面与对应的左侧的外壁部57A的内表面分离。
在第一状态下,在保持于驱动构件60的第二磁铁构件120中,第四突出部126成为接近第二辅助磁轭131的状态(吸附状态)。另外,第三突出部125与中央磁轭70的宽幅部71的右侧端面分离。
另一方面,在第一磁铁构件110中,第二突出部116成为与中央磁轭70的宽幅部71抵接的状态(吸附状态)。另外,第一突出部115与第二辅助磁轭131分离。
如上所述,在中央磁轭70的被限制部72内配置有阶梯突起58的中间部58B。而且,在第一状态下,在中间部58B的右侧面与被限制部72之间存在间隙L。图5D中,在中间部58B的左侧也存在间隙L,但左侧并非一定要具有间隙L。
在第一状态下,在中央磁轭70中,第一磁铁构件110的磁通以如下的路径传递:从第一磁性体113传递至前方的宽幅部71,该磁通流向后方的宽幅部71而返回到第一磁性体114。
另外,在第一状态下,如图8所示,四个U字弹簧170中,左侧的驱动体150用的两个U字弹簧170为大体伸展的状态(稍微挠曲的状态),对驱动构件60稍微朝向右方施力。另一方面,右侧的驱动体160用的两个U字弹簧170为完全伸展的状态。即,由于右侧的按压部182未与右侧 的驱动体160接触,因此,右侧的驱动体160成为右端位于上方的按下前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成为操作停止位置的第一状态以及后述的第二状态下,四个U字弹簧170成为大体伸展的状态(稍微挠曲的状态)或者伸展的状态。通过这样构成,四个U字弹簧170的蠕变所引起的劣化减少,能够长期地维持四个U字弹簧170的弹簧特性,因此优选。
〔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的变化(第一步骤)〕
接着,当使滑动构件180向右方移动时,左侧的按压部182从左侧的驱动体150的第三面158上向第一面156上移动。
从该滑动构件180向右方移动的中途时刻起,右侧的按压部182抵接在右侧的驱动体160的第二面167上,并在第二面167上向右方移动。与滑动构件180的移动相应地,右侧的驱动体160以右端部下降的方式向右旋(顺时针)方向转动。
如上述那样,当驱动体160逐渐地转动时,驱动体160用的两个U字弹簧170也逐渐地挠曲。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该弹力使驱动构件60开始向左方移动。即,在驱动构件60上经由U字弹簧170而连接有能够转动的驱动体160,与驱动体的转动相应地在弹簧中蓄积弹力,通过弹力使驱动构件进行水平移动。在此时的驱动体160用的U字弹簧170中蓄积的弹力被设定为大于第二磁铁构件120与第二辅助磁轭131的吸附力。因此,通过该弹力使驱动构件60向左方(第一方向)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状态下,使第二磁铁构件120与第二辅助磁轭131成为不抵接而接近的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上述动作。
在驱动构件60开始向左方移动时,中央磁轭70、第一磁铁构件110、第二磁铁构件120的位置关系与第一状态相同。在中央磁轭70、第一磁铁构件110、第二磁铁构件120维持与第一状态相同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中央磁轭70、第一磁铁构件110、第二磁铁构件120与驱动构件60一起向左方移动。在驱动构件60开始向左方移动时(图5D所示的第一状态下),在中间部58B的右侧与中央磁轭70之间存在间隙L。此外,由于中央磁轭70成为未固定且能够向左方移动的状态,因此,在中央磁轭70与第一 磁铁构件110抵接的吸附状态下,中央磁轭70先向左方移动与间隙L对应的距离。
重复进行说明,首先,驱动构件60与中央磁轭70、第一磁铁构件110、第二磁铁构件120在不改变彼此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一起向左方移动与间隙L对应的距离。
然后,中央磁轭70由于中间部58B的右侧面与被限制部72的右侧端面抵接,因此,向左方的移动被限制而成为停止状态。图9A(图9B)示出该停止状态。如图9A或者图9B所示,在停止状态下,中间部58B的左侧面与中央磁轭70的被限制部72的左侧端面分离间隙(L+L)的量。换言之,中间部58B的左方成为与中央磁轭70分离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中央磁轭70与第二磁铁构件120为分离状态的情况如上所述。图9B中以距离d示出中央磁轭70与第二磁铁构件120的距离。而且,驱动构件60的中央主要部分的右侧面成为与上壳体55的右侧的外壁部57B的内表面分离间隙L的状态。此时,驱动构件60的中央主要部分的左侧面与上壳体55的左侧的外壁部57B的内表面分离。
〔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的变化(第二步骤)〕
接着,对中央磁轭70向左方(第一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后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中央磁轭70由于与被限制部72的抵接而被限制向左方移动而成为停止状态时,对与中央磁轭70吸附着的第一磁铁构件110进行保持的驱动构件60也成为停止状态。当滑动构件180的右侧的按压部182在右侧的驱动体160的第二面167上向右方移动的期间,蓄积于U字弹簧170的弹力小于中央磁轭70与第一磁铁构件110的吸附力。因此,在中央磁轭70停止后,即便右侧的按压部182在右侧的驱动体160的第二面167上进一步向右方进行了移动,驱动构件60、磁路构成部也维持上述的停止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滑动构件180的左侧的按压部182从左侧的驱动体150的第三面158向第一面156上移动,然后,移动到第二面157的上方位置。图10示出右侧的按压部182从第二面167要向第一面166移动之前的状态。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左侧的驱动体150用的两个U字弹簧170成为伸展的状态,左侧的驱动体150的左端成为稍微右旋地转动而升高的状态。
滑动构件180的右侧的按压部182从图10所示的状态起,在右侧的驱动体160的第一面166上朝向右方移动。这样,由于第一面166由右斜上方的倾斜面构成,因此,如图11所示,右侧的驱动体160被大幅地按下。与右侧的驱动体160被按下相应地,右侧的驱动体160用的两个U字弹簧170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挠曲。
此时,蓄积于U字弹簧170的弹力被设定为大于第一磁铁构件110与中央磁轭70的吸附力,当所蓄积的弹力变得大于第一磁铁构件110与中央磁轭70的吸附力时,第一磁铁构件110与中央磁轭70的吸附部位分离而使驱动构件60进一步朝向左方(第一方向)水平地移动。
换言之,在上述弹力的水平方向的分力的作用下驱动构件60进一步朝向左方移动。图12B中以距离M示出该移动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作为倾斜面的第一面166,由此能够构成为在该倾斜面内的较短距离内使U字弹簧170在短时间内大幅挠曲。即,通过适当地设定该倾斜面的坡度、长度,由此即便U字弹簧170的弹力、各磁铁构件110、120的磁力存在偏差等,也容易成为在该倾斜面的中间位置附近处获得需要的弹力这样的结构。另外,关于左侧的驱动体150,也基于相同的原因而设置有作为倾斜面的第一面156。
当第一磁铁构件110与中央磁轭70分离并在弹力的作用下使驱动构件60再次向左方水平移动时,保持于驱动构件60的第一磁铁构件110与第二磁铁构件120同步地向左方移动。这样,第一磁铁构件110与中央磁轭70分离,第二磁铁构件120接近中央磁轭70。
此时,如图9B所示,中央磁轭70成为与中间部58B的左侧分离的状态(图9B中以L+L示出)。即,中央磁轭70成为能够向右方(第二方向)移动的状态。随着第二磁铁构件120在第一方向上接近中央磁轭70而使中央磁轭70较大地受到第二磁铁构件120的磁力,中央磁轭70朝向右方(第二方向)移动,中央磁轭70与第二磁铁构件120发生吸附。
即,如图9C所示,通过第二磁铁构件120向第一方向移动距离M且中央磁轭70向第二方向移动,由此中央磁轭70与第二磁铁构件120的距离d消失。图12B示出该状态。
另外,朝向左方(第一方向)移动的驱动构件60的中央主要部分的左侧面与左侧的外壁部57A的内表面抵接而停止(图12B中以“0”示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移动瞬间地进行。将驱动构件60向左方移动而成为停止状态且中央磁轭70与第二磁铁构件120吸附的状态称为第二状态,图12A示出第二状态的发电装置。图12B是图12A的局部放大图。图12A(图12B)是水平方向的剖视图。
另外,图11是示出图10与图13之间的状态的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的垂直方向的剖视图。
关于图11,针对相同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第二状态〕
在驱动构件60向左方移动而成为停止状态时,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在第一磁铁构件110中,第一突出部115成为接近第一辅助磁轭130的吸附状态。第二突出部116与中央磁轭70的宽幅部71的左侧端面分离。在第二磁铁构件120中,第三突出部125成为与中央磁轭70的宽幅部71的右侧端面抵接的吸附状态。第四突出部126与第二辅助磁轭131分离。
最终,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滑动构件180与右侧的外壁部57B抵接而在右端的位置停止。在图13所示的状态(第二状态)下,右侧的按压部182从第一面166上移动到第三面168上。
在第二状态下,滑动构件180的右侧的按压部182成为抵接在右侧的驱动体160的第三面168上的状态。此时,驱动体160向右旋的方向转动而成为按下状态。在图13所示的状态时,驱动构件60为图12A及图12B所示的状态。即,驱动构件60的中央主要部分的左侧面与左侧的外壁部57A的内表面抵接而停止。右侧的驱动体160用的两个U字弹簧170在大体伸展的状态(稍微挠曲的状态)下,对上述驱动构件60施加稍微向左方作用的弹力。左侧的驱动体150用的两个U字弹簧170为完全伸展的状态,左侧的按压部182未与左侧的驱动体150接触。因此,左侧的驱动体150成为左端位于上方的按下前的状态。
在第二状态下,磁路构成部维持上述说明的图12A(图12B)所示的状态。即,中央磁轭70吸附于第二磁铁构件120,在位于中央磁轭70的被限制部72内的中间部58B的左侧面与被限制部72的左侧端面之间、换 言之在从中间部58B观察时的左侧位置,成为存在间隙L的状态。
而且,在第二状态下,第一磁铁构件110的第二突出部116与中央磁轭70的宽幅部71的左侧端面分离(图12B中以“d”示出)。另外,第二磁铁构件120的第三突出部125成为与中央磁轭70的宽幅部71的右侧端面抵接的吸附状态。
在第二状态下,在中央磁轭70中,第二磁铁构件120的磁通以如下的路径传递:经由第二磁性体124而传递至宽幅部71,然后返回到第二磁性体123。在第二状态下,磁通的流动方向与第一状态时相反。
即,当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化时,在中央磁轭70中流动的磁通的方向发生改变,与该磁通的流动变化相应地在线圈85中产生电动势。在线圈85中产生的电动势经由端子87而被供给至设于布线基板52的电极部53。然后,布线基板52的电气电路部工作。作为电气电路部的工作内容,例如可以举出生成并发送规定的无线信号等。
从上述的说明清楚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中,具备:第一磁铁构件;以N极侧与第一磁铁构件的N极侧反向的方式配置的第二磁铁构件;能够进行水平移动且配置在第一磁铁构件与第二磁铁构件之间的中央磁轭;配置在中央磁轭的外周的线圈;以及在保持第一磁铁构件和第二磁铁构件的同时进行水平移动的驱动构件。而且,驱动构件以及中央磁轭沿第一方向进行水平移动。在中央磁轭向第一方向的水平移动停止之后,驱动构件进一步向第一方向进行水平移动,并且中央磁轭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进行水平移动。
即,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构成为,在从第一状态到达第二状态的期间,中央磁轭70自身能够朝向第二磁铁构件120侧(第二方向)移动。能够将吸附时间缩短与中央磁轭70向第二方向的移动对应的量,能够减少中央磁轭70的磁通的流动的变化所需的时间。因此,能够提供容易获得大电动势的发电装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中,为了限制中央磁轭70的动作,在中央磁轭70上设置有被限制部72。在被限制部72内配置有阶梯突起58的中间部58B(固定部)。根据该结构,在驱动构件60的水平移动中,朝向与驱动构件60相同的水平方向(第一方向)移动的中央磁轭70停止。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中央磁轭70沿水平方向(第一方向)移动时的中央磁轭的移动距离按照间隙L的设定容易地设定,因此优选。
需要说明的是,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变化的情况下,使滑动构件180向左方移动。该动作状态成为与上述的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化的情况左右相反的说明。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变化的情况下,与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化的情况相同,故省略详细说明。
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变化的情况下,中央磁轭70朝向第一磁铁构件110移动并吸附于第一磁铁构件110,因此,获得与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化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有能够使中央磁轭70自身在规定范围内移动、由此获得大电动势的新型磁路构成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中央磁轭70自身移动而吸附于第一磁铁构件110(或者第二磁铁构件120),因此,驱动构件60与树脂制的外壁部57A(或者外壁部57)抵接而停止。因此,可获得能够降低上述吸附时的声音这样的附加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例如,中央磁轭70的被限制部72的形状、形成位置等可以适当地进行设定,作为配置于该被限制部72内的固定部,并不局限于设置于上壳体55的阶梯突起5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上壳体55的外壁部57A(或者57B)来限制驱动构件60向左右方向的移动,但不局限于该结构。
另外,被限制部72以外的中央磁轭70的形状、第一磁铁构件110、第二磁铁构件120的形状、结构等也不只局限于上述的形状、结构,适当进行设定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U字弹簧170将驱动构件60与驱动体150、160连接起来,但所使用的弹簧不局限于U字弹簧170。
另外,作为驱动体150、160,也可以采用将轴支承部位设为位于左右方向侧的端部位置处的部位、并且位于左右方向侧的中央位置的部位被按下的结构等。
另外,并非必须具有布线基板52,也可以仅具有磁路构成部。此外, 第一辅助磁轭130以及第二辅助磁轭131根据需要设置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矩形”、“矩形形状”这样的用语进行了说明,但并非为严格意义上的矩形,本实施方式中想要用于说明的“矩形”、“矩形形状”这样的用语也包含角部呈圆角的大致矩形。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中的发电装置具有能够提供可获得大电动势的发电装置这样的有利效果,在各种电子设备等中是有用的。
附图标号说明
50 下壳体
50A 保持部
51 盖板部
52 布线基板
53 电极部
54 贯通孔
55 上壳体
56 中板部
57、57A、57B 外壁部
58 阶梯突起
58A 根部
58B 中间部
58C 前端部
59 狭缝状槽部
60 驱动构件
61 线圈用贯通孔
63 延设部
64、65 第一卡止部
67 矩形孔
70 中央磁轭
71 宽幅部
72 被限制部
73 窄幅部
80 线圈保持用构件
81 面状部
82 侧壁部
83 端子装配部
84 被固定部
85 线圈
87 端子
88 圆弧状部
110 第一磁铁构件
111、121 永磁铁
113、114 第一磁性体
115 第一突出部
116 第二突出部
120 第二磁铁构件
123、124 第二磁性体
125 第三突出部
126 第四突出部
130 第一辅助磁轭
131 第二辅助磁轭
141、142 轴承部
150、160 驱动体
152、162 圆柱轴部
154、164 第二卡止部
156、166 第一面
157、167 第二面
158、168 第三面
159、169 线状突起
170 U字弹簧
180 滑动构件
182 按压部
182A 退避槽
Claims (4)
1.一种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磁铁构件;
以N极侧与所述第一磁铁构件的N极侧反向的方式配置的第二磁铁构件;
能够进行水平移动,且配置在所述第一磁铁构件与所述第二磁铁构件之间的中央磁轭;
配置在所述中央磁轭的外周的线圈;以及
在保持所述第一磁铁构件和所述第二磁铁构件的同时进行水平移动的驱动构件,
所述驱动构件以及所述中央磁轭沿第一方向进行水平移动,
在所述中央磁轭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水平移动停止之后,所述驱动构件进一步向所述第一方向进行水平移动,并且,所述中央磁轭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进行水平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电装置还具备固定部,
所述中央磁轭具有被限制部,
所述固定部配置于所述被限制部,
在所述被限制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具有间隙,
当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被限制部接触时,所述中央磁轭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水平移动停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电装置还具备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外壁部,
当所述驱动构件与所述外壁部接触时,所述驱动构件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水平移动停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电装置还具备弹簧和能够转动的驱动体,
所述驱动体经由所述弹簧而与所述驱动构件连接,
与所述驱动体的转动相应地在所述弹簧中蓄积弹力,
通过所述弹力使所述驱动构件进行水平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30939 | 2013-11-07 | ||
JP2013230939 | 2013-11-07 | ||
PCT/JP2014/005539 WO2015068377A1 (ja) | 2013-11-07 | 2014-11-04 | 発電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753929U true CN205753929U (zh) | 2016-11-30 |
Family
ID=53041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90001147.6U Active CN205753929U (zh) | 2013-11-07 | 2014-11-04 | 发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70969B2 (zh) |
JP (1) | JP6439145B2 (zh) |
CN (1) | CN205753929U (zh) |
WO (1) | WO201506837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997286B2 (en) * | 2015-09-28 | 2018-06-12 | Apple Inc. | Magnetically actuated restraining mechanisms |
CN105703596B (zh) * | 2016-03-29 | 2020-05-01 | 金龙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线性电机 |
CN105871165B (zh) * | 2016-03-31 | 2019-10-18 | 金龙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线性电机 |
CN109075689B (zh) * | 2016-04-19 | 2020-07-10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发电装置、输入装置以及具有传感器的锁定装置 |
GB2572349B (en) * | 2018-03-27 | 2021-08-11 | Perpetuum Ltd | An electromechanical generator for conver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GB2572350B (en) * | 2018-03-27 | 2023-01-25 | Hitachi Rail Ltd | An electromechanical generator for conver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JP7063691B2 (ja) * | 2018-04-06 | 2022-05-09 | フォスター電機株式会社 |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WO2020045470A1 (ja) * | 2018-08-28 | 2020-03-05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
WO2020184108A1 (ja) * | 2019-03-12 | 2020-09-17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電磁駆動装置及び操作装置 |
EP3954133B1 (de) | 2019-04-11 | 2024-02-21 | Continental Engineering Services GmbH | Schwingungsaktuator für steife strukturen zur hochleistungs-basswiedergabe im automobilbereich |
CN113994573A (zh) * | 2019-07-02 | 2022-01-28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输入装置以及发电装置 |
US20210013786A1 (en) * | 2019-07-08 | 2021-01-14 |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 High frequency resonant linear machines |
US20210067023A1 (en) * | 2019-08-30 | 2021-03-04 | Apple Inc. | Haptic actuator including shaft coupled field member and related methods |
KR20210047576A (ko) * | 2019-10-22 | 2021-04-30 | 주식회사 씨케이머티리얼즈랩 | 래디얼 마그넷 액추에이터 |
JP7410791B2 (ja) * | 2020-04-28 | 2024-01-10 |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 アクチュエータ |
CN113572333B (zh) * | 2020-04-28 | 2024-03-29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致动器 |
JP2022049071A (ja) * | 2020-09-16 | 2022-03-29 | 株式会社東芝 | 振動発電機 |
DE102020213768A1 (de) * | 2020-11-02 | 2022-05-05 | Continental Engineering Services Gmbh | Aktuator zur Anregung von Schwingungen umfassend einen Antrieb mit verbesserter Dämpfung |
CN112564541B (zh) * | 2020-12-09 | 2021-09-28 | 上海大学 | 一种用于低频运动的电磁摩擦电混合式能量收集器 |
CN217388499U (zh) * | 2021-05-06 | 2022-09-06 |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线性振动电机 |
JP2023006579A (ja) * | 2021-06-30 | 2023-01-18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電気機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65856B2 (ja) * | 1996-12-26 | 2001-05-14 | 帝国通信工業株式会社 | 振動発生器 |
JP3595955B2 (ja) * | 1999-05-28 | 2004-12-02 | 三四郎 荻野 | ベーシックファクターを用いた発電機能を有する電動機 |
GB2446685B (en) * | 2007-11-27 | 2009-04-01 | Perpetuum Ltd | An electromechanical generator for conver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JP5478221B2 (ja) * | 2009-12-02 | 2014-04-23 |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 発電装置 |
JP5697876B2 (ja) * | 2010-01-29 | 2015-04-08 |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 発電装置 |
JP6155470B2 (ja) | 2011-12-09 | 2017-07-0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発電装置 |
JP5796484B2 (ja) * | 2011-12-27 | 2015-10-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振動発電機 |
-
2014
- 2014-11-04 WO PCT/JP2014/005539 patent/WO201506837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11-04 US US14/911,258 patent/US10170969B2/en active Active
- 2014-11-04 JP JP2015546293A patent/JP6439145B2/ja active Active
- 2014-11-04 CN CN201490001147.6U patent/CN205753929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5068377A1 (ja) | 2017-03-09 |
WO2015068377A1 (ja) | 2015-05-14 |
US10170969B2 (en) | 2019-01-01 |
JP6439145B2 (ja) | 2018-12-19 |
US20160190903A1 (en) | 2016-06-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753929U (zh) | 发电装置 | |
US9240267B2 (en) |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 |
CN102891040B (zh) | 继电器 | |
US9324523B2 (en) |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 |
WO2013031127A1 (ja) | 発電装置 | |
EP4280246A2 (en) | Direct-current relay resistant to short-circuit current | |
EP2477204A1 (en) | Electrical switching device | |
US8274346B2 (en)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 device | |
CN105849676B (zh) | 输入装置 | |
CN105339873A (zh) | 输入设备 | |
JP2008015498A (ja) | 光学装置 | |
JP2016018616A (ja) | 配線器具 | |
JP5930092B1 (ja) | リレー | |
JP6806007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7246018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5503792B1 (ja) | 電磁継電器 | |
CN107111384A (zh) | 输入装置 | |
CN108028592B (zh) | 旋转螺线管 | |
JP2020107548A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4258361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2019032948A (ja) | 電磁継電器 | |
CN111200674B (zh) | 电子设备 | |
JP5759918B2 (ja) | 電磁開閉器 | |
JP6922534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2016149301A (ja) | リレ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