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68515U - 一种客车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客车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68515U
CN205468515U CN201620203549.5U CN201620203549U CN205468515U CN 205468515 U CN205468515 U CN 205468515U CN 201620203549 U CN201620203549 U CN 201620203549U CN 205468515 U CN205468515 U CN 2054685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ole
strut
installation portion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0354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叶明
王�华
王少黎
王黎明
邱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Ankai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Ankai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Ankai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Ankai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20354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4685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685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6851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客车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模块、连接至冷却模块上的风扇、与风扇相连的风扇传动机构、通过伸缩螺纹拉杆与冷却模块的上端相连的水箱上支架、通过软垫与冷却模块下端相连的水箱托架以及将风扇传动机构连接至整车大梁上的传动机构安装支架。水箱上支架的下端可拆卸连接至整车大梁上。传动机构安装支架的底部通过连接支架与水箱托架相连。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冷却系统各模块之间的相对安装位置进行调节,不仅能够使客车发动机皮带轮、风扇传动机构的传动轮和风扇传动机构的过渡轮三者之间良好的张紧配合,风扇和冷却模块之间的安装距离满足要求,还能够消除制造误差,避免各部件之间发生干涉,降低装配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客车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客车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客车冷却系统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客车底架上,且客车冷却系统及发动机结构往往存在制造误差,使客车冷却系统的装配十分困难。由于客车发动机皮带轮、风扇传动机构的传动轮、风扇传动机构的过渡轮三者之间需要张紧配合,且风扇和冷却模块之间的安装距离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因此,往往需要对冷却系统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以使客车发动机皮带轮、风扇传动机构的传动轮、风扇传动机构的过渡轮三者之间良好的张紧配合,且风扇和冷却模块之间的安装距离需要满足要求。但现有的冷却系统通常会出现间隙小、调节尺寸小、各部件之间发生干涉等现象,增加了客车冷却系统的装配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车冷却系统,该客车冷却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冷却系统各模块之间的相对安装位置进行调节,不仅能够使客车发动机皮带轮、风扇传动机构的传动轮和风扇传动机构的过渡轮三者之间良好的张紧配合,风扇和冷却模块之间的安装距离满足要求,还能够消除制造误差,避免各部件之间发生干涉,降低装配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客车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模块、连接至冷却模块上的风扇、与风扇相连的风扇传动机构、通过伸缩螺纹拉杆与冷却模块的上端相连的水箱上支架、通过软垫与冷却模块下端相连的水箱托架以及将风扇传动机构连接至整车大梁上的传动机构安装支架;所述水箱上支架的下端可拆卸连接至整车大梁上;所述传动机构安装支架的底部通过连接支架与所述水箱托架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水箱上支架包括水平横梁、设置在水平横梁中段后侧的前后连接梁、设置在前后连接梁后端下方的第一竖直横梁、设置在水平横梁右端下方的第二竖直横梁、设置在水平横梁左端下方的左侧拉杆支架、设置在水平横梁中段前侧的右侧拉杆支架以及设置在水平横梁底部且位于左侧拉杆支架与右侧拉杆支架之间的膨胀水箱安装支架。
所述第一竖直横梁的底部设有第一安装底座,所述第二竖直横梁的底部设有第二安装底座;所述第一安装底座和第二安装底座的结构相同,均为L型,包括折弯相连的竖直安装部和水平安装部;所述竖直安装部为梯形,且该梯形上底的长度和所述第一竖直横梁的宽度、第二竖直横梁的宽度相等;所述水平安装部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腰形安装孔;所述第一竖直横梁,其右侧面与第一安装底座的竖直安装部的左侧面焊接相连,其底部与第一安装底座的水平安装部的顶面焊接相连;所述第二竖直横梁,其左侧面与第二安装底座的竖直安装部的左侧面焊接相连,其底部与第二安装底座的水平安装部的顶面焊接相连。
所述左侧拉杆支架为开口向下的U型,包括顶部连接部以及对称设置在顶部连接部左右两端的左侧安装部和右侧安装部;所述左侧安装部和右侧安装部上均开设有第一拉杆安装孔,且左侧安装部和右侧安装部的前后两端的底部均设有倒角;所述顶部连接部焊接在所述水平横梁左端的底部。
所述右侧拉杆支架为L型,包括折弯相连的顶部支架板和侧部支架板;所述顶部支架板焊接在所述水平横梁的顶部,且所述顶部支架板的一端设有工艺切角;所述侧部支架板上开设有第二拉杆安装孔,且所述侧部支架板的后端开设有安装止口;所述安装止口的后侧面与所述水平横梁的前侧面焊接相连。
所述膨胀水箱安装支架为L型,包括折弯相连的第一膨胀水箱安装部和第二膨胀水箱安装部;所述第一膨胀水箱安装部和第二膨胀水箱安装部之间设有膨胀水箱安装加强筋;所述第一膨胀水箱安装部焊接在水平横梁的底部;所述第二膨胀水箱安装部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腰形安装孔。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螺纹拉杆包括旋转杆以及分别与旋转杆两端螺纹配合的第一旋转接头与第二旋转接头。
所述旋转杆包括旋转杆主体以及分别设置在旋转杆主体两端的第一螺纹连接部与第二螺纹连接部;所述第一螺纹连接部和第二螺纹连接部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依次设置的焊接螺栓和并紧螺母;所述焊接螺栓与所述旋转杆主体的端部焊接相连;所述旋转杆主体中间设有第一通孔,且其中段设有卡紧凹槽;所述焊接螺栓包括依次相连的螺栓头部和螺杆,且所述焊接螺栓中间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并紧螺母中间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相连通;所述螺杆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的端部。
所述第一旋转接头和第二旋转接头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依次设置的螺纹杆和轴承,且所述螺纹杆的端部通过接头体与所述轴承的外侧壁相连;所述螺纹杆设有外螺纹;所述螺纹杆依次穿过第三通孔、第二通孔伸入至第一通孔中,且所述螺纹杆分别与所述第三通孔、第二通孔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风扇传动机构包括风扇连接机构、传动轮、连接机构主梁、撑杆、过渡轮总成和调节螺栓。所述风扇传动机构包括风扇连接机构、传动轮、连接机构主梁、撑杆、过渡轮总成和调节螺栓;所述风扇连接机构及传动轮安装在所述连接机构主梁的左端;所述撑杆为可伸缩的,且其上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连接机构主梁的中段上端;所述过渡轮总成活动连接在所述连接结构主梁的右端;所述调节螺栓与所述过渡轮总成螺纹连接,且所述调节螺栓可带动所述过渡轮总成左右移动。
所述连接机构主梁包括U型支架、传动轮固定板和侧安装板;所述U型支架开口向后,包括纵向支架板以及分别设置在纵向支架板上下两端后侧的上支架板与下支架板;所述纵向支架板的左端开设有第一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右端开设有若干个过渡轮定位腰形孔;所述上支架板上开设有若干个撑杆安装支架调节孔;所述传动轮固定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支架板左端后侧、所述下支架板左端后侧相连;所述传动轮固定板上开设有第二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所述侧安装板连接在所述U型支架的右端开口处,且所述侧安装板上开设有过渡轮调节孔;所述U型支架中嵌入安装有U型支架加强筋;所述第一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和所述第二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相适应。
所述风扇连接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风扇连接部和主轴;所述主轴通过夹紧箍带连接在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底座上;所述传动轮安装在所述主轴的端部;所述主轴的末端先穿过第一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再穿过第二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最后采用螺栓将传动轮固定在所述主轴的末端;所述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底座上开设有底座凹槽,所述连接机构主梁的下端位于该底座凹槽中,所述夹紧箍带与所述底座凹槽侧壁的顶部相连。
所述撑杆的结构和所述伸缩螺纹拉杆的结构相同,且所述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撑杆安装支架和第二撑杆安装支架;所述第一撑杆安装支架和第二撑杆安装支架的结构相同,均为L型,包括折弯相连的第一撑杆安装部和第二撑杆安装部;所述第一撑杆安装部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撑杆连接孔,所述第二撑杆安装部上开设有第二撑杆安装孔;所述第一撑杆安装支架的第一撑杆安装部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上支架板的上方;所述第一撑杆安装支架上的第一撑杆连接孔与所述撑杆安装支架调节孔相适应;所述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一撑杆安装支架的第二撑杆安装部、第二撑杆安装支架的第二撑杆安装部转动配合。
所述过渡轮总成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与第一轴承相连的过渡轮安装板以及安装在第二轴承上的过渡轮;所述过渡轮安装板上开设有若干个过渡轮连接孔,且所述过渡轮连接孔与所述过渡轮定位腰形孔相适应;所述第一轴承上开设有过渡轮调节螺纹孔,且所述过渡轮调节螺纹孔与所述过渡轮调节孔相适应;所述调节螺栓穿过所述过渡轮调节孔螺纹连接在所述过渡轮调节螺纹孔中;所述第二轴承上开设有安装夹紧孔,所述第二轴承的端部从所述过渡轮中间穿过,并通过螺栓和安装夹紧孔将过渡轮固定在第二轴承上;所述过渡轮安装板位于所述U型支架的内部,且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纵向支架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安装支架包括传动机构安装底座、可拆卸设置在传动机构安装底座上端的风扇连接机构安装支架以及可拆卸设置在传动机构安装底座上方的撑杆安装架。
所述传动机构安装底座包括开口向后的U型底座以及焊接在U型底座右端的底座支架板;所述U型底座包括纵向底座板以及分别连接在纵向底座板上下两端后侧的上底座板与下底座板;所述上底座板与下底座板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矩形管;所述纵向底座板的上端开设有若干个第三腰形安装孔,且所述纵向底座板上开设有减重工艺孔;所述上底座板上开设有第四腰形安装孔;所述下底座板上开设有若干个支架连接孔;所述底座支架板的后端与所述U型底座的右端开口处焊接相连,且所述底座支架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安装孔。
所述风扇连接机构安装支架包括开口向下的U型安装板以及设置在U型安装板下方的L型支撑板;所述U型安装板包括顶部安装部以及对称设置在顶部安装部左右两端下方的左安装部与右安装部;所述顶部安装部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五腰形安装孔;所述L型支撑板包括水平安装板和连接在水平安装板前端下方的竖直安装板;所述左安装部和右安装部的前端底部分别与所述水平安装板的左右两端焊接相连;所述左安装部和右安装部的后端下方均设有斜切缺口;所述顶部安装部的后端与所述水平安装板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矩形管;所述水平安装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第六腰形安装孔;所述竖直安装板上开设有U型底座连接孔。
所述撑杆安装架为Z字型,包括依次折弯相连的上安装部、纵向连接部和下安装部;所述上安装部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七腰形安装孔;所述下安装部上开设有传动机构安装底座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水箱托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竖直连接矩形管、分别与两根竖直连接矩形管的下端垂直相连的两根水平连接矩形管、设置在每根竖直连接矩形管上的安装支架板以及可拆卸连接在两根竖直连接矩形管之间的若干个U型连接支架。
所述竖直连接矩形管和与该竖直连接矩形管相连的水平连接矩形管之间设有矩形管加强筋。
所述安装支架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大梁连接孔。
所述U型连接支架包括开口向下的U型支架板以及对称设置在U型支架板左右两端的左安装支架板与右安装支架板;所述U型支架板包括中间支架部以及对称设置在中间支架部左右两端下方的第一支架部与第二支架部;所述中间支架部上开设有第八腰形安装孔;所述左安装支架板和右安装支架板上均开设有第九腰形安装孔。
所述左安装支架板和右安装支架板分别通过螺栓及第九腰形安装孔与两根水平连接矩形管可拆卸相连。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客车冷却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冷却系统各模块之间的相对安装位置进行调节,不仅能够使客车发动机皮带轮、风扇传动机构的传动轮和风扇传动机构的过渡轮三者之间良好的张紧配合,风扇和冷却模块之间的安装距离满足要求,还能够消除制造误差,避免各部件之间发生干涉,降低装配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水箱上支架的主视图;
图4是水箱上支架的侧视图;
图5是水箱上支架的俯视图;
图6是左侧拉杆支架的主视图;
图7是左侧拉杆支架的侧视图;
图8是右侧拉杆支架的主视图;
图9是右侧拉杆支架的侧视图;
图10是右侧拉杆支架的俯视图;
图11是膨胀水箱安装支架的主视图;
图12是膨胀水箱安装支架的侧视图;
图13是第一安装底座的主视图;
图14是第一安装底座的侧视图;
图15是第一安装底座的俯视图;
图16是伸缩螺纹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旋转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第一旋转接头的主视图;
图19是第一旋转接头的侧视图;
图20是风扇传动机构的主视图;
图21是风扇传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22是风扇传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23是连接机构主梁的主视图;
图24是连接机构主梁的侧视图;
图25是连接机构主梁的俯视图;
图26是U型支架的主视图;
图27是U型支架的侧视图;
图28是U型支架的俯视图;
图29是第一撑杆安装支架的主视图;
图30是第一撑杆安装支架的侧视图;
图31是第一撑杆安装支架的俯视图;
图32是传动轮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侧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过渡轮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未安装过渡轮的过渡轮总成的主视图;
图36是未安装过渡轮的过渡轮总成的侧视图;
图37是风扇连接机构的主视图;
图38是风扇连接机构的侧视图;
图39是风扇连接机构的俯视图;
图40是传动机构安装支架的主视图;
图41是传动机构安装支架的侧视图;
图42是传动机构安装支架的俯视图;
图43是风扇连接机构安装支架的主视图;
图44是风扇连接结构安装支架的侧视图;
图45是风扇连接机构安装支架的俯视图;
图46是传动机构安装底座的主视图;
图47是传动机构安装底座的侧视图;
图48是传动机构安装底座的俯视图;
图49是水箱托架的主视图;
图50是水箱托架的侧视图;
图51是水箱托架的俯视图;
图52是U型连接支架的主视图;
图53是U型连接支架的侧视图;
图54是U型连接支架的俯视图。
其中:
1、水箱上支架,11、水平横梁,12、前后连接梁,13、第一竖直横梁,14、第二竖直横梁,15、左侧拉杆支架,151、顶部连接部,152、左侧安装部,153、右侧安装部,154、第一拉杆安装孔,155、倒角,16、右侧拉杆支架,161、顶部支架板,162、侧部支架板,163、工艺切角,164、第二拉杆安装孔,165、安装止口,17、膨胀水箱安装支架,171、第一膨胀水箱安装部,172、第二膨胀水箱安装部,173、膨胀水箱安装加强筋,174、第二腰形安装孔,18、第一安装底座,181、竖直安装部,182、水平安装部,183、第一腰形安装孔,19、第二安装底座,2、伸缩螺纹拉杆,21、旋转杆,211、旋转杆主体,212、焊接螺栓,213、并紧螺母,214、第一通孔,215、卡紧凹槽,216、螺栓头部,217、螺杆,218、第二通孔,219、第三通孔,22、第一旋转接头,221、螺纹杆,222、接头体,223、轴承,23、第二旋转接头,3、风扇,4、冷却模块,5、风扇传动机构,51、风扇连接机构,511、风扇连接部,512、主轴,513、夹紧箍带,514、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底座,52、传动轮,53、连接机构主梁,531、U型支架,5311、纵向支架板,5312、上支架板,5313、下支架板,5314、第一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5315、过渡轮定位腰形孔,5316、撑杆安装支架调节孔,532、传动轮固定板,5321、第二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533、侧安装板,5331、过渡轮调节孔,534、U型支架加强筋,54、撑杆,55、过渡轮总成,551、第一轴承,5511、过渡轮调节螺纹孔,552、第二轴承,5521、安装夹紧孔,553、过渡轮安装板,5531、过渡轮连接孔,554、过渡轮,56、调节螺栓,57、第一撑杆安装支架,571、第一撑杆安装部,572、第二撑杆安装部,573、第一撑杆连接孔,574、第二撑杆连接孔,58、第二撑杆安装支架,6、传动机构安装支架,61、传动机构安装底座,611、U型底座,6111、纵向底座板,6112、上底座板,6113、下底座板,6114、第一加强矩形管,6115、第三腰形安装孔,6116、减重工艺孔,6117、第四腰形安装孔,6118、支架连接孔,612、底座支架板,6121、安装孔,62、风扇连接机构安装支架,621、U型安装板,6211、顶部安装部,6212、左安装部,6213、右安装部,6214、第五腰形安装孔,6215、斜切缺口,622、水平安装板,6221、第六腰形安装孔,623、竖直安装板,6231、U型底座连接孔,624、第二加强矩形管,63、撑杆安装架,631、第七腰形安装孔,632、传动机构安装底座连接孔,7、连接支架,8、水箱托架,81、竖直连接矩形管,82、水平连接矩形管,83、安装支架板,831、大梁连接孔,84、U型连接支架,841、U型支架板,8411、中间支架部,8412、第一支架部,8413、第二支架部,8414、第八腰形安装孔,842、左安装支架板,8421、第九腰形安装孔,843、右安装支架板,85、矩形管加强筋,9、整车大梁,10、软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客车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模块4、连接至冷却模块4上的风扇3、与风扇3相连的风扇传动机构5、通过伸缩螺纹拉杆2与冷却模块4的上端相连的水箱上支架1、通过软垫10与冷却模块4下端相连的水箱托架8以及将风扇传动机构5连接至整车大梁9上的传动机构安装支架6;所述水箱上支架1的下端可拆卸连接至整车大梁9上;所述传动机构安装支架6的底部通过连接支架7与所述水箱托架8相连。所述连接支架7包括第一连接支架和与第一连接支架后端上方相连的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与第二连接支架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与所述水箱托架可拆卸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支架与传动机构安装支架的底部相连。以客车行驶方向作为客车的前后方向,垂直客车行驶方向为客车的左右方向,则在图1中,图1的左右方向为客车行驶方向,即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前后方向、客车的前后端;在图2中,图2的左右方向即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左右方向、客车的左右端。所述风扇的作用是冷却。所述冷却模块是集成水箱与中冷器的总成,具有质量轻、安装效率高的特点。
如图3-图5所示,所述水箱上支架1包括水平横梁11、设置在水平横梁11中段后侧的前后连接梁12、设置在前后连接梁12后端下方的第一竖直横梁13、设置在水平横梁11右端下方的第二竖直横梁14、设置在水平横梁11左端下方的左侧拉杆支架15、设置在水平横梁11中段前侧的右侧拉杆支架16以及设置在水平横梁11底部且位于左侧拉杆支架15与右侧拉杆支架16之间的膨胀水箱安装支架17。所述冷却模块顶部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一个伸缩螺纹拉杆与左侧拉杆支架、右侧拉杆支架相连。如图1所示,所述伸缩螺纹拉杆的上端连接在左侧拉杆支架或右侧拉杆支架上,下端连接在所述冷却模块顶部的左端或右端。
所述第一竖直横梁13的底部设有第一安装底座18,所述第二竖直横梁14的底部设有第二安装底座19。如图13-图15所示,所述第一安装底座18和第二安装底座19的结构相同,均为L型,包括折弯相连的竖直安装部181和水平安装部182。所述竖直安装部181为梯形,且该梯形上底的长度和所述第一竖直横梁13的宽度、第二竖直横梁14的宽度均相等。所述水平安装部182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腰形安装孔183;所述第一腰形安装孔183,用于对水箱上支架在整车大梁上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从而使水箱上支架的安装位置满足以下三点要求:1、客车发动机皮带轮、风扇传动机构的传动轮、风扇传动机构的过渡轮三者之间能够张紧配合,2、风扇和冷却模块之间的安装距离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3、消除发动机在客车前后方向上的装配误差。所述第一竖直横梁13,其右侧面与第一安装底座18的竖直安装部的左侧面焊接相连,其底部与第一安装底座18的水平安装部的顶面焊接相连。所述第二竖直横梁14,其左侧面与第二安装底座19的竖直安装部的左侧面焊接相连,其底部与第二安装底座19的水平安装部的顶面焊接相连。所述水箱上支架的下端通过第一安装底座和第二安装底座连接至整车大梁上;所述第一安装底座和第二安装底座分别通过螺栓及第一腰形安装孔可拆卸连接在整车大梁上。通过设置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的第一腰形安装孔,能够对水箱上支架在整车大梁上的位置进行前后方向上的调整,进而对冷却模块在前后方向上的安装位置进行调整。通过将竖直安装部设计为梯形,并使其上底的长度=第一竖直横梁的宽度=第二竖直横梁的宽度,这样既能够在尽可能增大第一安装底座、第二安装底座与第一竖直横梁、第二竖直横梁之间的焊接接触面积、增加焊接强度的基础上,又能够防止竖直安装部的两端碰伤工作人员。
如图6-图7所示,所述左侧拉杆支架15为开口向下的U型,包括顶部连接部151以及对称设置在顶部连接部151左右两端的左侧安装部152和右侧安装部153。所述左侧安装部152和右侧安装部153上均开设有第一拉杆安装孔154,且左侧安装部152和右侧安装部153的前后两端的底部均设有倒角155。所述顶部连接部151焊接在所述水平横梁11左端的底部。所述倒角155,用于防止碰伤工作人员。
如图8-图10所示,所述右侧拉杆支架16为L型,包括折弯相连的顶部支架板161和侧部支架板162;所述顶部支架板161焊接在所述水平横梁11的顶部,且所述顶部支架板161的一端设有工艺切角163;所述侧部支架板162上开设有第二拉杆安装孔164,且所述侧部支架板162的后端开设有安装止口165;所述安装止口165的后侧面与所述水平横梁11的前侧面焊接相连。所述安装止口165,能够增大右侧拉杆支架与水平横梁之间的焊接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右侧拉杆支架与水平横梁的连接强度。所述工艺切角,能够降低右侧拉杆支架的重量,满足客车轻量化的要求。
如图11-图12所示,所述膨胀水箱安装支架17为L型,包括折弯相连的第一膨胀水箱安装部171和第二膨胀水箱安装部172;所述第一膨胀水箱安装部171和第二膨胀水箱安装部172之间设有膨胀水箱安装加强筋173;所述第一膨胀水箱安装部171焊接在水平横梁11的底部;所述第二膨胀水箱安装部172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腰形安装孔174。所述膨胀水箱安装支架,用于安装客车的膨胀水箱。所述膨胀水箱安装加强筋,能够增加膨胀水箱安装支架的结构强度,使膨胀水箱的安装更加牢稳可靠。所述第二腰形安装孔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该腰形安装孔用于将膨胀水箱固定在膨胀水箱安装支架上,且通过将其设计为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的腰形孔,能够对膨胀水箱的安装位置进行左右调节,便于整个客车冷却系统装配的灵活性,消除制造误差。
如图16-图19所示,所述伸缩螺纹拉杆2包括旋转杆21以及分别与旋转杆21两端螺纹配合的第一旋转接头22与第二旋转接头23。
所述旋转杆21包括旋转杆主体211以及分别设置在旋转杆主体211两端的第一螺纹连接部与第二螺纹连接部。所述第一螺纹连接部和第二螺纹连接部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依次设置的焊接螺栓212和并紧螺母213。所述焊接螺栓212与所述旋转杆主体211的端部焊接相连。所述旋转杆主体211中间设有第一通孔214,且其中段设有卡紧凹槽215。所述焊接螺栓212包括依次相连的螺栓头部216和螺杆217,且所述焊接螺栓212中间设有第二通孔218。所述并紧螺母213中间设有第三通孔219。所述第一通孔214、第二通孔218和第三通孔219相连通。所述螺杆217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214的端部。所述卡紧凹槽,用于方便扳手卡紧。
所述第一旋转接头22和第二旋转接头23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依次设置的螺纹杆221和轴承223,且所述螺纹杆221的端部通过接头体222与所述轴承223的外侧壁相连。所述螺纹杆221设有外螺纹。所述螺纹杆221依次穿过第三通孔219、第二通孔218伸入至第一通孔214中,且所述螺纹杆221分别与所述第三通孔219、第二通孔218螺纹连接。
具体地说,通过对第一旋转接头的螺纹杆的外螺纹方向、第二旋转接头的螺纹杆的外螺纹方向、第一螺纹连接部的螺纹方向以及第二螺纹连接部的螺纹方向进行设置,这样在旋转位于第一旋转接头和第二旋转接头之间的旋转杆时,第一旋转接头和第二旋转接头同时伸长或缩短(即第一旋转接头和第二旋转接头露在旋转杆外侧的长度的增加或减少),从而实现整个伸缩螺纹拉杆的伸缩。对于连接左侧拉杆支架与冷却模块顶部左端的伸缩螺纹拉杆来说,其第一旋转接头的轴承嵌入安装在左侧拉杆支架中,即位于左侧安装部和右侧安装部之间,并通过螺栓依次穿过左侧安装部上的第一拉杆安装孔、第一旋转接头的轴承中间和右侧安装部上的第一拉杆安装孔,从而将该第一旋转接头连接在左侧拉杆支架上,并使该第一旋转接头与左侧拉杆支架转动配合;其第二旋转接头的轴承与所述冷却模块顶部的左端转动配合。对于连接右侧拉杆支架与冷却模块顶部右端的伸缩螺纹拉杆来说,其第一旋转接头的轴承位于顶部支架板与侧部支架板之间,且通过螺栓及第二拉杆安装孔与侧部支架板相连,从而将该第一旋转接头连接在右侧拉杆支架上,并使该第一旋转接头与右侧拉杆支架转动配合;其第二旋转接头的轴承与所述冷却模块顶部的右端转动配合。
由于客车发动机皮带轮、风扇传动机构的传动轮、风扇传动机构的过渡轮三者之间需要张紧配合,且风扇和冷却模块之间的安装距离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调节伸缩螺纹拉杆的长度,使调整冷却模块的倾角,从而不仅能够使客车发动机皮带轮、风扇传动机构的传动轮、风扇传动机构的过渡轮三者之间能够张紧配合,使风扇和冷却模块之间的安装距离满足一定的要求,还能够消除发动机的装配误差。因为冷却模块的底部通过软垫与水箱托架相连,所以,冷却模块的底部与水箱托架之间是软连接,通过调整伸缩螺纹拉杆的长度来调节冷却模块的倾角时,不会影响冷却模块的底部与水箱托架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20-图22所示,所述风扇传动机构5包括风扇连接机构51、传动轮52、连接机构主梁53、撑杆54、过渡轮总成55和调节螺栓56。
如图23-图28所示,所述连接机构主梁53包括U型支架531、传动轮固定板532和侧安装板533。所述U型支架531开口向后,包括纵向支架板5311以及分别设置在纵向支架板5311上下两端后侧的上支架板5312与下支架板5313。所述纵向支架板5311的左端开设有第一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5314,右端开设有若干个过渡轮定位腰形孔5315。所述上支架板5312上开设有若干个撑杆安装支架调节孔5316;通过在上支架板上开设若干个撑杆安装支架调节孔,能够对撑杆在上支架板上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所述传动轮固定板53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支架板5312左端后侧、所述下支架板5313左端后侧相连。如图32所示,所述传动轮固定板532上开设有第二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5321。如图33所示,所述侧安装板533连接在所述U型支架531的右端开口处,且所述侧安装板533上开设有过渡轮调节孔5331。所述过渡轮调节孔,用于调节螺栓穿过。所述U型支架531中嵌入安装有U型支架加强筋534,所述U型支架加强筋,用于增加U型支架的结构强度。所述第一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5314和所述第二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5321相适应。所述连接机构主梁,用于安装风扇连接机构、传动轮、撑杆及过渡轮总成。
如图29-图31所示,所述撑杆54的结构和所述伸缩螺纹拉杆2的结构相同,且所述撑杆54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撑杆安装支架57和第二撑杆安装支架58。通过调节撑杆54的长度,能够消除制造误差,使发动机皮带轮、传动轮以及过渡轮之间实现张紧配合。所述第一撑杆安装支架57和第二撑杆安装支架58的结构相同,均为L型,包括折弯相连的第一撑杆安装部571和第二撑杆安装部572。所述第一撑杆安装部571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撑杆连接孔573,所述第二撑杆安装部572上开设有第二撑杆安装孔574。所述第一撑杆安装支架57的第一撑杆安装部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上支架板5312的上方。所述第一撑杆安装支架57上的第一撑杆连接孔与所述撑杆安装支架调节孔相适应。所述撑杆54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一撑杆安装支架57的第二撑杆安装部、第二撑杆安装支架58的第二撑杆安装部转动配合。所述撑杆54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撑杆安装支架58与传动机构安装支架6上的撑杆安装架相连。
如图34-图36所示,所述过渡轮总成55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轴承551和第二轴承552、与第一轴承551相连的过渡轮安装板553以及安装在第二轴承552上的过渡轮554。所述过渡轮安装板553上开设有若干个过渡轮连接孔5531,且所述过渡轮连接孔5531与所述过渡轮定位腰形孔5315相适应。所述第一轴承551上开设有过渡轮调节螺纹孔5511,且所述过渡轮调节螺纹孔5511与所述过渡轮调节孔5331相适应;所述调节螺栓56穿过所述过渡轮调节孔5331螺纹连接在所述过渡轮调节螺纹孔5511中;所述第二轴承552上开设有安装夹紧孔5521,所述第二轴承552的端部从所述过渡轮554中间穿过,并通过螺栓和安装夹紧孔5521将过渡轮554固定在第二轴承552上;所述过渡轮安装板553位于所述U型支架531的内部,且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纵向支架板5311上。通过转动调节螺栓56,能够使过渡轮总成沿过渡轮定位腰形孔移动,从而对过渡轮总成的安装位置进行调整。通过转动第一轴承,能够使第一轴承上的过渡轮调节螺纹孔与侧安装板上的过渡轮调节孔对齐,便于调节螺栓依次穿过过渡轮调节孔和过渡轮调节螺纹孔,使调节螺栓与过渡轮调节螺纹孔螺纹配合。所述第二轴承,用于带动过渡轮转动。
具体地说,所述过渡轮安装板位于U型支架内,通过螺栓依次穿过过渡轮连接孔、过渡轮定位腰形孔,将过渡轮安装板固定在所述U型支架上。通过过渡轮定位腰形孔,能够对过渡轮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由于发动机张紧轮、过渡轮和传动轮三者之间需要张紧配合,因此,首先,通过在U型支架上设置过渡轮定位腰形孔,能够对过渡轮的位置进行调节,使过渡轮与传动轮之间的距离符合要求,先使传动轮与过渡轮之间实现张紧配合;然后,通过选取不同的撑杆安装支架调节孔,来对撑杆的第一撑杆安装支架在U型支架上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并调节撑杆的长度,能够在传动轮与过渡轮张紧配合的基础之上,实现传动轮、过渡轮与发动机皮带轮三者之间的张紧配合。
如图37-图39所示,所述风扇连接机构51包括依次设置的风扇连接部511和主轴512。所述主轴512通过夹紧箍带513连接在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底座514上。所述传动轮52安装在所述主轴512的端部。所述主轴512的末端先穿过第一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5314,再穿过第二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5321,最后采用螺栓将传动轮52固定在所述主轴512的末端。所述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底座514上开设有底座凹槽,所述连接机构主梁53的下端位于该底座凹槽中,所述夹紧箍带513与所述底座凹槽侧壁的顶部相连。所述风扇连接部,用于安装风扇3。所述夹紧箍带,用于将主轴连接在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底座上。所述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底座,用于通过传动机构安装支架将风扇传动机构连接至整车大梁上。所述主轴,用于连接传动轮。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安装支架6包括传动机构安装底座61、可拆卸设置在传动机构安装底座上端的风扇连接机构安装支架62以及可拆卸设置在传动机构安装底座61上方的撑杆安装架63。所述风扇连接结构安装支架,用于将风扇传动机构中的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底座可拆卸连接在其上。所述撑杆安装架,用于将风扇传动机构中撑杆的第二撑杆安装支架可拆卸连接在其上。
所述传动机构安装底座61包括开口向后的U型底座611以及焊接在U型底座右端的底座支架板612。所述U型底座611包括纵向底座板6111以及分别连接在纵向底座板6111上下两端后侧的上底座板6112与下底座板6113。所述上底座6112板与下底座板6113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矩形管6114。所述纵向底座板6111的上端开设有若干个第三腰形安装孔6115,且所述纵向底座板6111上开设有减重工艺孔6116。所述减重工艺孔,用于减轻纵向底座板的重量。所述上底座板6112上开设有第四腰形安装孔6117。所述下底座板6113上开设有若干个支架连接孔6118;所述支架连接孔,用于和连接支架7相连。所述底座支架板612的后端与所述U型底座611的右端开口处焊接相连。所述底座支架板612上开设有若干个安装孔6121,所述安装孔6121,用于将传动机构安装底座连接至整车大梁上。
所述风扇连接机构安装支架62包括开口向下的U型安装板621以及设置在U型安装板621下方的L型支撑板622。通过设置L型的支撑板,能够增大风扇连接机构安装支架与传动机构安装底座之间的接触面积,使风扇连接机构安装支架与传动机构安装底座连接的更加稳固。所述U型安装板621包括顶部安装部6211以及对称设置在顶部安装部6211左右两端下方的左安装部6212与右安装部6213。所述顶部安装部6211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五腰形安装孔6214。所述L型支撑板包括水平安装板622和连接在水平安装板622前端下方的竖直安装板623。所述左安装部6212和右安装部6213的前端底部分别与所述水平安装板622的左右两端焊接相连。所述左安装部6212和右安装部6213的后端下方均设有斜切缺口6215,所述斜切缺口用于减轻风扇连接机构安装支架的重量。所述顶部安装部6211的后端与所述水平安装板6221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矩形管624,所述第二加强矩形管用于增加U型安装板与L型支撑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且对U型安装板及安装在U型安装板上的部件起到支撑作用。所述水平安装板622上开设有若干个第六腰形安装孔6221,所述第六腰形安装孔,用于将风扇传动机构中的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底座安装在水平安装板上,且通过设置第六腰形安装孔,能够对风扇连接机构安装支架和传动机构安装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左右方向上的调节,从而对风扇及风扇传动机构的安装位置进行左右方向上的调节。所述竖直安装板623上开设有U型底座连接孔6231;所述U型底座连接孔和第三腰形安装孔相互配合,二者用于将竖直安装板和纵向底座板连接在一起,且所述第三腰形安装孔,能够对风扇连接机构安装支架和传动机构安装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左右方向上的调节,从而对风扇及风扇传动机构的安装位置进行左右方向上的调节。所述第四腰形安装孔和所述第六腰形安装孔相互配合,用于将水平安装板和上底座板连接在一起,且通过设置长度方向不同的第四腰形安装孔及第六腰形安装孔,能够实现风扇与风扇传动机构的安装位置在客车前后、左右方向上的调节,消除制造误差。
所述撑杆安装架63为Z字型,包括依次折弯相连的上安装部、纵向连接部和下安装部。所述上安装部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七腰形安装孔631;所述下安装部上开设有传动机构安装底座连接孔632。所述上安装部的端部与风扇连接机构安装支架的侧壁焊接相连。所述第七腰形安装孔,用于将撑杆端部的第二撑杆安装支架连接至撑杆安装架上,且通过设置第七腰形安装孔,能够对第二撑杆安装支架与撑杆安装架之间的位置进行调节,进而对风扇及风扇传动机构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所述传动机构安装底座连接孔,用于和第四腰形安装孔相配合,将撑杆安装架可拆卸连接在传动机构安装底座的顶部,且通过第四腰形安装孔,能够使撑杆安装架和风扇连接机构安装支架的整体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
如图49-图51所示,所述水箱托架8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竖直连接矩形管81、分别与两根竖直连接矩形管81的下端垂直相连的两根水平连接矩形管82、设置在每根竖直连接矩形管81上的安装支架板83以及可拆卸连接在两根竖直连接矩形管81之间的若干个U型连接支架84。
所述竖直连接矩形管81和与该竖直连接矩形管相连的水平连接矩形管82之间设有矩形管加强筋85。所述矩形管加强筋,用于增加竖直连接矩形管和水平连接矩形管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结构强度。
所述安装支架板83上开设有若干个大梁连接孔831。所述安装支架板,用于采用螺栓和大梁连接孔,将水箱托架可拆卸连接在整车大梁上。
如图52-图54所示,所述U型连接支架84包括开口向下的U型支架板841以及对称设置在U型支架板左右两端的左安装支架板842与右安装支架板843。所述U型支架板841包括中间支架部8411以及对称设置在中间支架部8411左右两端下方的第一支架部8412与第二支架部8413。所述中间支架部8411上开设有第八腰形安装孔8414。所述左安装支架板842和右安装支架板843上均开设有第九腰形安装孔8421。所述左安装支架板842和右安装支架板843分别通过螺栓及第九腰形安装孔8421与两根水平连接矩形管82可拆卸相连。所述U型连接支架通过软垫和冷却模块的底部相连,用于从冷却模块的下方对冷却模块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所述第八腰形安装孔,用于采用螺栓将U型连接支架、软垫及冷却模块的底部连接在一起;通过设置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的第八腰形安装孔,能够对冷却模块在客车左右方向上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所述第九腰形安装孔,用于将U型连接支架可拆卸连接在水平连接矩形管上;通过设置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的第九腰形孔,能够对设置在两根水平连接矩形管之间的两个U型连接支架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从而使水箱托架能够满足不同型号的冷却模块的装配需求。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客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模块、连接至冷却模块上的风扇、与风扇相连的风扇传动机构、通过伸缩螺纹拉杆与冷却模块的上端相连的水箱上支架、通过软垫与冷却模块下端相连的水箱托架以及将风扇传动机构连接至整车大梁上的传动机构安装支架;所述水箱上支架的下端可拆卸连接至整车大梁上;所述传动机构安装支架的底部通过连接支架与所述水箱托架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上支架包括水平横梁、设置在水平横梁中段后侧的前后连接梁、设置在前后连接梁后端下方的第一竖直横梁、设置在水平横梁右端下方的第二竖直横梁、设置在水平横梁左端下方的左侧拉杆支架、设置在水平横梁中段前侧的右侧拉杆支架以及设置在水平横梁底部且位于左侧拉杆支架与右侧拉杆支架之间的膨胀水箱安装支架;
所述第一竖直横梁的底部设有第一安装底座,所述第二竖直横梁的底部设有第二安装底座;所述第一安装底座和第二安装底座的结构相同,均为L型,包括折弯相连的竖直安装部和水平安装部;所述竖直安装部为梯形,且该梯形上底的长度和所述第一竖直横梁的宽度、第二竖直横梁的宽度相等;所述水平安装部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腰形安装孔;所述第一竖直横梁,其右侧面与第一安装底座的竖直安装部的左侧面焊接相连,其底部与第一安装底座的水平安装部的顶面焊接相连;所述第二竖直横梁,其左侧面与第二安装底座的竖直安装部的左侧面焊接相连,其底部与第二安装底座的水平安装部的顶面焊接相连;
所述左侧拉杆支架为开口向下的U型,包括顶部连接部以及对称设置在顶部连接部左右两端的左侧安装部和右侧安装部;所述左侧安装部和右侧安装部上均开设有第一拉杆安装孔,且左侧安装部和右侧安装部的前后两端的底部均设有倒角;所述顶部连接部焊接在所述水平横梁左端的底部;
所述右侧拉杆支架为L型,包括折弯相连的顶部支架板和侧部支架板;所述顶部支架板焊接在所述水平横梁的顶部,且所述顶部支架板的一端设有工艺切角;所述侧部支架板上开设有第二拉杆安装孔,且所述侧部支架板的后端开设有安装止口;所述安装止口的后侧面与所述水平横梁的前侧面焊接相连;
所述膨胀水箱安装支架为L型,包括折弯相连的第一膨胀水箱安装部和第二膨胀水箱安装部;所述第一膨胀水箱安装部和第二膨胀水箱安装部之间设有膨胀水箱安装加强筋;所述第一膨胀水箱安装部焊接在水平横梁的底部;所述第二膨胀水箱安装部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腰形安装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螺纹拉杆包括旋转杆以及分别与旋转杆两端螺纹配合的第一旋转接头与第二旋转接头;
所述旋转杆包括旋转杆主体以及分别设置在旋转杆主体两端的第一螺纹连接部与第二螺纹连接部;所述第一螺纹连接部和第二螺纹连接部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依次设置的焊接螺栓和并紧螺母;所述焊接螺栓与所述旋转杆主体的端部焊接相连;所述旋转杆主体中间设有第一通孔,且其中段设有卡紧凹槽;所述焊接螺栓包括依次相连的螺栓头部和螺杆,且所述焊接螺栓中间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并紧螺母中间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相连通;所述螺杆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的端部;
所述第一旋转接头和第二旋转接头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依次设置的螺纹杆和轴承,且所述螺纹杆的端部通过接头体与所述轴承的外侧壁相连;所述螺纹杆设有外螺纹;所述螺纹杆依次穿过第三通孔、第二通孔伸入至第一通孔中,且所述螺纹杆分别与所述第三通孔、第二通孔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传动机构包括风扇连接机构、传动轮、连接机构主梁、撑杆、过渡轮总成和调节螺栓;所述风扇连接机构及传动轮安装在所述连接机构主梁的左端;所述撑杆为可伸缩的,且其上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连接机构主梁的中段上端;所述过渡轮总成活动连接在所述连接结构主梁的右端;所述调节螺栓与所述过渡轮总成螺纹连接,且所述调节螺栓可带动所述过渡轮总成左右移动;
所述连接机构主梁包括U型支架、传动轮固定板和侧安装板;所述U型支架开口向后,包括纵向支架板以及分别设置在纵向支架板上下两端后侧的上支架板与下支架板;所述纵向支架板的左端开设有第一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右端开设有若干个过渡轮定位腰形孔;所述上支架板上开设有若干个撑杆安装支架调节孔;所述传动轮固定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支架板左端后侧、所述下支架板左端后侧相连;所述传动轮固定板上开设有第二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所述侧安装板连接在所述U型支架的右端开口处,且所述侧安装板上开设有过渡轮调节孔;所述U型支架中嵌入安装有U型支架加强筋;所述第一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和所述第二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相适应;
所述风扇连接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风扇连接部和主轴;所述主轴通过夹紧箍带连接在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底座上;所述传动轮安装在所述主轴的端部;所述主轴的末端先穿过第一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再穿过第二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孔,最后采用螺栓将传动轮固定在所述主轴的末端;所述风扇连接机构安装底座上开设有底座凹槽,所述连接机构主梁的下端位于该底座凹槽中,所述夹紧箍带与所述底座凹槽侧壁的顶部相连;
所述撑杆的结构和所述伸缩螺纹拉杆的结构相同,且所述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撑杆安装支架和第二撑杆安装支架;所述第一撑杆安装支架和第二撑杆安装支架的结构相同,均为L型,包括折弯相连的第一撑杆安装部和第二撑杆安装部;所述第一撑杆安装部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撑杆连接孔,所述第二撑杆安装部上开设有第二撑杆安装孔;所述第一撑杆安装支架的第一撑杆安装部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上支架板的上方;所述第一撑杆安装支架上的第一撑杆连接孔与所述撑杆安装支架调节孔相适应;所述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一撑杆安装支架的第二撑杆安装部、第二撑杆安装支架的第二撑杆安装部转动配合;
所述过渡轮总成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与第一轴承相连的过渡轮安装板以及安装在第二轴承上的过渡轮;所述过渡轮安装板上开设有若干个过渡轮连接孔,且所述过渡轮连接孔与所述过渡轮定位腰形孔相适应;所述第一轴承上开设有过渡轮调节螺纹孔,且所述过渡轮调节螺纹孔与所述过渡轮调节孔相适应;所述调节螺栓穿过所述过渡轮调节孔螺纹连接在所述过渡轮调节螺纹孔中;所述第二轴承上开设有安装夹紧孔,所述第二轴承的端部从所述过渡轮中间穿过,并通过螺栓和安装夹紧孔将过渡轮固定在第二轴承上;所述过渡轮安装板位于所述U型支架的内部,且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纵向支架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安装支架包括传动机构安装底座、可拆卸设置在传动机构安装底座上端的风扇连接机构安装支架以及可拆卸设置在传动机构安装底座上方的撑杆安装架;
所述传动机构安装底座包括开口向后的U型底座以及焊接在U型底座右端的底座支架板;所述U型底座包括纵向底座板以及分别连接在纵向底座板上下两端后侧的上底座板与下底座板;所述上底座板与下底座板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矩形管;所述纵向底座板的上端开设有若干个第三腰形安装孔,且所述纵向底座板上开设有减重工艺孔;所述上底座板上开设有第四腰形安装孔;所述下底座板上开设有若干个支架连接孔;所述底座支架板的后端与所述U型底座的右端开口处焊接相连,且所述底座支架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安装孔;
所述风扇连接机构安装支架包括开口向下的U型安装板以及设置在U型安装板下方的L型支撑板;所述U型安装板包括顶部安装部以及对称设置在顶部安装部左右两端下方的左安装部与右安装部;所述顶部安装部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五腰形安装孔;所述L型支撑板包括水平安装板和连接在水平安装板前端下方的竖直安装板;所述左安装部和右安装部的前端底部分别与所述水平安装板的左右两端焊接相连;所述左安装部和右安装部的后端下方均设有斜切缺口;所述顶部安装部的后端与所述水平安装板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矩形管;所述水平安装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第六腰形安装孔;所述竖直安装板上开设有U型底座连接孔;
所述撑杆安装架为Z字型,包括依次折弯相连的上安装部、纵向连接部和下安装部;所述上安装部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七腰形安装孔;所述下安装部上开设有传动机构安装底座连接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托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竖直连接矩形管、分别与两根竖直连接矩形管的下端垂直相连的两根水平连接矩形管、设置在每根竖直连接矩形管上的安装支架板以及可拆卸连接在两根竖直连接矩形管之间的若干个U型连接支架;
所述竖直连接矩形管和与该竖直连接矩形管相连的水平连接矩形管之间设有矩形管加强筋;
所述安装支架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大梁连接孔;
所述U型连接支架包括开口向下的U型支架板以及对称设置在U型支架板左右两端的左安装支架板与右安装支架板;所述U型支架板包括中间支架部以及对称设置在中间支架部左右两端下方的第一支架部与第二支架部;所述中间支架部上开设有第八腰形安装孔;所述左安装支架板和右安装支架板上均开设有第九腰形安装孔;
所述左安装支架板和右安装支架板分别通过螺栓及第九腰形安装孔与两根水平连接矩形管可拆卸相连。
CN201620203549.5U 2016-03-15 2016-03-15 一种客车冷却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4685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03549.5U CN205468515U (zh) 2016-03-15 2016-03-15 一种客车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03549.5U CN205468515U (zh) 2016-03-15 2016-03-15 一种客车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68515U true CN205468515U (zh) 2016-08-17

Family

ID=56654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03549.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468515U (zh) 2016-03-15 2016-03-15 一种客车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46851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74530A (zh) * 2016-03-15 2016-07-20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冷却系统
CN110316255A (zh) * 2019-07-11 2019-10-11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汽车前端框架及汽车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74530A (zh) * 2016-03-15 2016-07-20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冷却系统
CN110316255A (zh) * 2019-07-11 2019-10-11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汽车前端框架及汽车
CN110316255B (zh) * 2019-07-11 2022-02-11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汽车前端框架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468515U (zh) 一种客车冷却系统
CN103802849B (zh) 一种b型地铁车辆车体结构
CN206171567U (zh) 客车底架和具有其的客车
CN103144533B (zh) 防止对散热器冲击的客车散热器柔性悬置装置及方法
CN205292779U (zh) 大型全承载客车的集中布置式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CN205468513U (zh) 一种客车冷却模块支撑结构
CN108284854B (zh) 客车15号车钩及密接式车钩一体式拆装机及拆装方法
CN105774530A (zh) 一种客车冷却系统
CN205578644U (zh) 一种客车风扇传动系统
CN203156276U (zh) 一种单个枕梁低地板电车的车体焊接组合夹具
CN201439333U (zh) 运输车及其侧面防护装置
CN205469308U (zh)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尾端结构
CN202557278U (zh) 一种客车及其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CN204547741U (zh) 一种前置客车冷却系统安装机构
CN201287250Y (zh) 一种用于轨道客车车体组装的底架拉紧装置
CN217435920U (zh) 全地形车
CN105799495A (zh) 一种客车冷却模块支撑结构
CN205468514U (zh) 一种水箱上支架
CN205477903U (zh) 一种水箱托架
CN207416956U (zh) 一种铝合金侧帘半挂车的型材边梁及其车架
CN204627733U (zh) 一种冷却风扇装配机构
CN205468522U (zh) 一种连接机构主梁
CN106043432A (zh) 一种电动汽车副车架结构
CN105857405A (zh)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尾端结构
CN207016164U (zh) 一种兼容多种圆形截面载荷的通用型托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Termination date: 201903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