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66034U - 电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电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66034U
CN205466034U CN201620026003.7U CN201620026003U CN205466034U CN 205466034 U CN205466034 U CN 205466034U CN 201620026003 U CN201620026003 U CN 201620026003U CN 205466034 U CN205466034 U CN 2054660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ackshaft
holding member
tool
clutch part
cutter ho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2600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多田祥朗
古泽正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660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660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1Gearings, speed selectors, clutch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tary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1/00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with electromotor or other motor drive
    • B25D11/06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 B25D11/062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comprising a wobbling mechanism, swash pl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6/00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25D16/006Mode changers; Mechanisms connected thereto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6/00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25D2216/0007Details of percussion or rotation modes
    • B25D2216/0023Tools having a percussion-and-rotation mo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6/00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25D2216/0007Details of percussion or rotation modes
    • B25D2216/0038Tools having a rotation-only m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在电动工具中提供与承受按压于被加工件而作用于可移动的工具保持部的载荷的载荷承受部的结构相关的改进技术。锤钻(100)具有:刀夹(153);以及作为驱动机构而收纳运动转换机构(120)、打击元件(140)以及旋转传递机构(150)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内壳体(107)。该锤钻具备驱动锤头(119)打击以及旋转的锤钻模式、和驱动锤头旋转的钻削模式。锤钻模式与钻削模式通过切换杆(167)来切换。止动销与切换杆连接,在选择钻削模式的情况下,止动销限制刀夹向后方的移动。由此,限制运动转换机构以及打击元件的驱动。该止动销与内壳体的刀夹保持部的凹部抵接,凹部承受作用于止动销的载荷。

Description

电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被加工件进行加工作业的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6-34133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电动式锤钻。在该锤钻中,作为驱动模式,设定有钻削模式和锤钻模式。在钻削模式中,止动销限制刀夹的后退动作。该止动销构成为通过与棒状部件抵接而使由刀夹的后退动作引起的外力作用于棒状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1339号公报
在上述锤钻中,与止动销抵接的棒状部件的后端部安装于划分前方侧(锤头侧)的齿轮壳体与后方侧(手柄部侧)的马达壳体的内壳体中的、比作为运动转换机构的摆动部件更靠后方的区域。该棒状部件的前端部从摆动部件延伸至前方。虽然能够通过该棒状部件来承受作用于止动销的外力,但由于棒状部件构成为从摆动部件的后方延伸至前方,所以在配置棒状部件的区域中,对其他构成部件的配置造成限制。关于这点,从提高与其他构成部件的配置相关的自由度的观点考虑,对作为棒状部件的载荷承受部的结构而言,还存在改善的余地。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在电动工具中提供与承受按压于被加工件而作用于可移动的工具保持部的载荷的载荷承受部的结构相关的改进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上述课题能够被本实用新型解决。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优选方式,构成对被加工件进行规定的加工作业的电动工具。该电动工具主要具备:工具保持部、马达、中间轴、驱动机构、离合机构、施力部件、第一保持部件、第二保持部件以及操作部件。工具保持部保持前端工具,并且通过前端工具按压于被加工件而与前端工具一起向远离被加工件的方向进行后退动作。中间轴被马达驱动来驱动驱动机构。而且,驱动机构驱动工具保持部。典型地,驱动机构将将中间轴的旋转转换为直线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作为主体而构成。
离合机构具备第一离合部件和第二离合部件。该离合机构设置于中间轴与驱动机构之间。第一离合部件与第二离合部件被施力部件施力以使它们相互分离。因此,离合机构的第一离合部件与第二离合部件始终处于非卡合状态。由此,离合机构被设定为将从中间轴向驱动机构的中间轴的旋转传递切断的旋转传递切断状态。典型地,施力部件使用螺旋弹簧等弹性元件。另一方面,通过工具保持部的后退动作使第一离合部件与第二离合部件中的一方的离合部件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移动,从而第一离合部件与第二离合部件相互卡合。由此,离合机构被设定为能够从中间轴向驱动机构传递中间轴的旋转的旋转传递状态。因此,离合机构能够在旋转传递切断状态与旋转传递状态之间改变状态。此外,一方的离合部件(例如第一离合部件)可以直接连结于工具保持部,也可以经由夹装部件而间接地连接于工具保持部。在该情况下,另一方的离合部件(例如第二离合部件)可以与驱动机构形成为一体,也可以经由其他部件而连结于驱动机构。
第一保持部件以保持中间轴的方式构成。因此,第一保持部件也称为中间轴保持部件。此外,可以是第一保持部件保持中间轴的一端侧,其他部件保持中间轴的另一端侧。另外,第二保持部件以保持工具保持部的方式构成。因此,第二保持部件也称为工具保持部保持部件。该第二保持部件将工具保持部保持为可移动。工具保持部保持安装于电动工具的前端区域的前端工具,因此第二保持部件以相比第一保持部件更接近前端工具的方式设置。即,第二保持部件以比第一保持部件更接近前端工具的方式设置。典型地,第二保持部件以相比构成驱动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元件更接近前端工具的方式设置,并连结于第一保持部件。即,第一保持部件与第二保持部件作为独立部件而形成,并呈一体状地连结。操作部件构成为被作业者操作而能够在允许工具保持部的后退动作的允许位置与限制工具保持部的后退动作的限制位置之间移动。操作部件可以与工具保持部直接卡合来限制工具保持部的后退动作,也可以与连接于工具保持部的其他部件卡合来限制工具保持部的后退动作。并且,第二保持部件具有载荷承受部,在操作部件位于限制位置的状态下,该载荷承受部经由操作部件来承受由前端工具按压于被加工件时工具保持部的后退动作引起的载荷。即,载荷承受部与操作部件抵接而承受作用于操作部件的力。此外,由工具保持部的后退动作引起的载荷也称为压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承受因工具保持部对被加工件的按压而产生的载荷的载荷承受部设置于第二保持部件。因此,第二保持部件既具有将工具保持部保持为可移动的功能,又具有承受因工具保持部的移动而产生的载荷的功能。即,第二保持部件具有多个功能,因此能够减少电动工具的部件个数。另外,第二保持部件以相比第一保持部件更接近前端工具的方式配置,因此不需要在第一保持部件与第二保持部件之间配置作为载荷承受部而发挥功能的构成要素。即,能够合理地配置载荷承受部。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第一保持部件与第二保持部件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又一方式,操作部件与载荷承受部构成为线接触或面接触。典型地,载荷承受部由与工具保持部的移动方向垂直的平面构成。在该情况下,操作部件形成为平板状或圆筒状。优选地,载荷承受部由形成于第二保持部件的凹部构成。根据该方式,操作部件与载荷承受部线接触或面接触,因此作用于操作部件的载荷能够被载荷承受部稳定地承受。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又一方式,马达的输出轴与上述中间轴呈交叉状地配置。并且,设置有将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传递至中间轴的锥齿轮。而且,第一保持部件构成为形成收纳锥齿轮的齿轮收纳空间。即,第一保持部件具备形成齿轮收纳空间的壁部。由此,锥齿轮以被第一保持部件的壁部覆盖的方式配置。因此,在齿轮收纳空间保持有锥齿轮的驱动所需的润滑剂。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又一方式,锥齿轮作为预先安装于中间轴而得的齿轮装配体而构成。而且,齿轮装配体以安装于第一保持部件的方式构成。典型地,锥齿轮具有在从中间轴的轴向观察时与第二保持部件重叠的区域。在第一保持部件与第二保持部件被连结的状态下,难以在第一保持部件的齿轮收纳空间配置锥齿轮。因此,在本方式中,在将中间轴与锥齿轮预先成为一体的齿轮装配体安装于第一保持部件之后,将第二保持部件安装于第一保持部件,从而能够在齿轮收纳空间合理地配置锥齿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又一方式,驱动机构由借助中间轴而在该中间轴的轴向上摆动的摆动部件构成。而且,将摆动部件与锥齿轮一起收纳于齿轮收纳空间。典型地,摆动部件作为与锥齿轮一起预先安装于中间轴的驱动机构装配体而构成。因此,在将驱动机构装配体安装于第一保持部件之后,将第二保持部件安装于第一保持部件,从而能够在齿轮收纳空间配置锥齿轮和摆动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又一方式,第一离合部件与第二离合部件中的一方的离合部件和工具保持部连接,另一方的离合部件和驱动机构连接。而且,施力部件对一方的离合部件和工具保持部施力。并且,第二保持部件具有支持施力部件的施力部件支承部。施力部件支承部例如由能够保持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的凸部、凹部构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又一方式,中间轴经由轴承而保持于第一保持部件。而且,用于将轴承固定于第一保持部件的轴承保持架安装于第一保持部件。典型地,轴承保持架由加工过的金属板(也称为板金部件)构成,被螺钉等固定机构固定于第一保持部件。因此,轴承能够被轴承保持架可靠地保持。即,能够阻止轴承从第一保持部件脱落。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电动工具中,能够合理地构成承受通过前端工具按压于被加工件而作用于可移动的工具保持部的载荷的载荷承受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代表性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锤钻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在图1的锤钻中按压刀夹使之向后方移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锤钻的内部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切换杆以及内壳体的立体图,表示选择锤钻模式的状态。
图5是切换杆以及内壳体的立体图,表示选择钻削模式的状态。
图6是刀夹以及内壳体装配体的立体图,表示选择锤钻模式的状态。
图7是刀夹以及内壳体装配体的立体图,表示选择钻削模式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代表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动工具的一个例子而使用电动式锤钻10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锤钻100将形成锤钻100的外廓的作为工具主体的主体部101作为主体而构成。主体部101将主体壳体103以及齿轮壳体105作为主体而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在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上,将齿轮壳体105侧(图1的左侧)称为锤钻100的前侧,将手柄104侧(图1的右侧)称为锤钻100的后侧。另外,在手柄104的延伸方向上,将锤头119的长轴线(也称为驱动轴线)侧(图1的上侧)称为锤钻100的上侧,将电池190侧(图1的下侧)称为锤钻100的下侧。
如图1所示,齿轮壳体105配置于主体部101的前端区域(图1左侧)。齿轮壳体105对构成驱动机构的运动转换机构120、打击元件140、旋转传递机构150以及刀夹153进行收纳。在刀夹153能够卸下地安装有锤头119。锤头119以相对于刀夹153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且沿周向一体地旋转的方式保持于刀夹153。该刀夹153形成为大致圆筒状。该刀夹153是与本实用新型中的“工具保持部”对应的实施构成例。
如图1所示,齿轮壳体105呈固定状地保持内壳体107。内壳体107的后方区域收纳于主体壳体103。如图3以及图4所示,内壳体107以后方侧的中间轴保持部108与前方侧的刀夹保持部109呈固定状地被连结的方式构成。另外,如图1所示,在内壳体107(中间轴保持部108)的下方呈固定状地连结有收纳驱动马达110的马达壳体110a。在该内壳体107与主体壳体103之间配置有施力弹簧106。由此,齿轮壳体105、内壳体107以及马达壳体110a在施力弹簧106的作用力作用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103相对移动。通过该施力弹簧106的弹性变形能够抑制齿轮壳体105产生的振动从齿轮壳体105向主体壳体103传递。
如图1所示,在齿轮壳体105的后方连接有主体壳体103。主体壳体103对内壳体107的后方区域以及马达壳体110a进行收纳。驱动马达110以输出轴111与锤头119的长轴线交叉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输出轴111相对于锤头119的长轴线倾斜的方式配置驱动马达110。此外,也可以以输出轴111相对于锤头119的长轴线正交的方式配置驱动马达110。该驱动马达110是与本实用新型中的“马达”对应的实施构成例。
另外,在主体壳体103形成有供作业者握持的手柄104。手柄104设置在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上与齿轮壳体105相反的一侧的后方区域。该手柄104以沿与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手柄104设置有供作业者操作的扳机104a。该扳机104a设置于手柄104中的锤头119的长轴线上。另外,在手柄104中的远离锤头119的长轴线的下端部设置有电池安装部,该电池安装部能够卸下地安装有电池190。
如图1所示,在马达壳体110a收纳有驱动马达110。在驱动马达110的输出轴111安装有第一锥齿轮112。输出轴111以通过形成于内壳体107的中间轴保持部108的输出轴贯通开口部108B(参照图4)的方式而配置,由此第一锥齿轮112配置于中间轴保持部108的内部。此外,中间轴保持部对将第一锥齿轮112支承为可旋转的轴承进行保持。
输出轴111的旋转运动在通过运动转换机构120转换为直线运动之后传递至打击元件140。被运动转换机构120驱动的打击元件140打击锤头119,使锤头119产生锤头119的长轴方向的冲击力(打击力)。另外,驱动马达110的输出轴111的旋转通过旋转传递机构150减速而传递至刀夹153。由此,保持于刀夹153的锤头119被驱动而绕锤头119的长轴线旋转。此外,驱动马达110通过配置于手柄104的扳机104a的拉动操作而被通电驱动。该运动转换机构120、打击元件140以及旋转传递机构150是与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机构”的实施构成例。
如图1所示,运动转换机构120将第二锥齿轮121、中间轴123、摆动部件125以及气缸130作为主体而构成。第二锥齿轮121连结于中间轴123。第二锥齿轮121与第一锥齿轮112卡合而旋转,由此使中间轴123旋转。中间轴123经由轴承123a保持于中间轴保持部108。在轴承123a的前方配置有轴承保持架108a。该轴承保持架108a安装于中间轴保持部108。由此,轴承123a固定于中间轴保持部108。另外,中间轴123经由前方的轴承123b保持于齿轮壳体105。在由该中间轴保持部108围起的空间配备有用于第一锥齿轮112以及第二锥齿轮121的润滑剂。如上所述,中间轴保持部108具有如下功能:(1)保持安装有第二锥齿轮121的中间轴108的功能;(2)保持第一锥齿轮112的功能;以及(3)保持用于第一锥齿轮112和第二锥齿轮121的润滑剂的功能。该中间轴保持部108是与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保持部件”对应的实施构成例。另外,中间轴123是与本实用新型中的“中间轴”对应的实施构成例。另外,第二锥齿轮121是与本实用新型中的“锥齿轮”对应的实施构成例。
在中间轴123形成有花键槽124。并且,在中间轴123,与该中间轴123呈同轴状地设置有圆柱状的传动凸轮165。该传动凸轮165能够在中间轴123的轴向(锤钻100的前后方向)上滑动。另外,传动凸轮165与花键槽124卡合而能够与中间轴123一体地旋转。
并且,在中间轴123的外周部,与该中间轴123呈同轴状地配置有摆动部件125的旋转体127。该旋转体127(摆动部件125)配置于传动凸轮165的后方。摆动部件125将旋转体127、钢珠128以及摆动轴129作为主体而构成。在传动凸轮165的后端部设置有驱动凸轮部。另外,在旋转体127的前端部设置有能够与驱动凸轮部卡合的被动凸轮部。因此,通过传动凸轮165与旋转体127卡合来将中间轴123的旋转传递至旋转体127,而驱动旋转体127绕中间轴123旋转。摆动轴129通过旋转体124的旋转而经由钢珠128在锤钻100的前后方向上摆动。该传动凸轮165的驱动凸轮部与旋转体127的被动凸轮部是与本实用新型中的“离合机构”对应的实施构成例。
在摆动部件125的前端部(上端部)设置有前方敞开后方封闭的气缸130。气缸130配置为能够在刀夹153的内部滑动。即,气缸130伴随着摆动部件125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而在锤钻100的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由此,驱动马达110的旋转运动被转换为沿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的直线运动。此外,刀夹153经由轴承155而保持于内壳体107的刀夹保持部109。该刀夹153相对于内壳体107(刀夹保持部109)能够绕刀夹153的轴向(锤钻100的前后方向)转动,并能够沿刀夹153的轴向移动。因此,摆动部件125配置于内壳体107内,气缸130通过供刀夹153贯通的刀夹贯通开口部109A(参照图4)而配置于刀夹153内。该摆动部件125是与本实用新型中的“摆动部件”对应的实施构成例。另外,刀夹保持部109是与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保持部件”对应的实施构成例。
如图1所示,打击元件140将撞击器141以及冲击栓143作为主体而构成。撞击器141能够滑动地配置在气缸130内。冲击栓143能够滑动地配置在刀夹153内,并且作为将撞击器141的动能传递至锤头119的中间件而构成。在撞击器141后方的气缸130内部形成有空气室130a。即,撞击器141借助空气室130a的基于气缸130的移动导致的压力变动而被驱动,与冲击栓143碰撞。由此,冲击栓143与锤头119碰撞,产生锤头119的长轴方向的打击力。
如图1所示,旋转传递机构150将形成于中间轴123的花键槽124、以及与花键槽124卡合的从动齿轮151作为主体而构成。从动齿轮151以与刀夹153呈同轴状的方式连接于刀夹153。因此,从动齿轮151与花键槽124卡合,借助中间轴123从动齿轮151与刀夹153被驱动而一体旋转。由此,锤头119被驱动而绕长轴旋转。
旋转传递机构150被与中间轴123始终卡合的从动齿轮151驱动。因此,若操作扳机104a使驱动马达110旋转,则锤头119被驱动旋转而能够实现钻削作业。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运动转换机构120通过传动凸轮165向后方移动,使传动凸轮165与旋转体127卡合,从而被驱动。因此,若驱动运动转换机构120,则锤头119被打击元件140打击,从而能够实现锤击作业。此外,传动凸轮165通过锤头119按压于被加工件时产生的刀夹153向后方的移动,而向后方移动。
如上所述,在传动凸轮165位于前方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作为驱动模式,被设定为进行钻削作业的钻削模式。另一方面,在传动凸轮165位于后方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作为驱动模式,被设定为进行锤钻作业的锤钻模式。该钻削模式与锤钻模式的切换通过驱动模式切换机构160来进行。
在通过驱动模式切换机构160将驱动模式切换为钻削模式的情况下,限制刀夹153向后方的移动。由此,传动凸轮165与旋转体127的无法卡合,限制运动转换机构120的驱动。因此,锤头119通过旋转传递机构150被驱动而绕锤头119的长轴旋转,进行钻削作业。
另一方面,在通过驱动模式切换机构160将驱动模式切换为锤钻模式的情况下,允许刀夹153向后方的移动。通过向被加工件按压锤头119,从而刀夹153向后方移动。由此,传动凸轮165向后方移动,从而传动凸轮165与旋转体127卡合。其结果是,驱动运动转换机构120,通过打击元件140产生锤头119的长轴方向的打击力。因此,锤头119被运动转换机构120、打击元件140以及旋转传递机构150驱动,进行锤钻作业。
具体而言,如图1以及图3~图7所示,驱动模式切换机构160将滑板161、螺旋弹簧163、传动凸轮165、切换杆167以及止动销169作为主体而构成。
滑板161在刀夹153的外周部配置为能够相对于刀夹153而在刀夹153的轴向(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移动。另外,刀夹153能够相对于滑板161旋转。在滑板161与内壳体107(刀夹保持部109)之间设置有两个螺旋弹簧163。该螺旋弹簧163朝向前方对滑板161施力。由此,滑板161与安装于刀夹153的止动圈抵接,而螺旋弹簧163对刀夹153施力。由此,使刀夹153位于前方位置。该螺旋弹簧163的一端配置在形成于刀夹保持部109的凹状的螺旋弹簧支承部109b(参照图4)。该螺旋弹簧163以及螺旋弹簧支承部109b分别是与本实用新型中的“施力部件”以及“施力部件支承部”对应的实施构成例。
如图6以及图7所示,滑板161还与传动凸轮165的卡合槽166卡合。即,滑板161的两个爪部与卡合槽166卡合。由此,传动凸轮165能够相对于滑板161旋转。传动凸轮165经由滑板161而被螺旋弹簧163朝向前方施力。由此,如图1所示,传动凸轮165配置于前方位置(也称为动力切断位置)。即,在前方位置,传动凸轮165与旋转体127处于非卡合状态。
另外,如图6以及图7所示,滑板161具备向后方延伸的销抵接部162。该销抵接部162能够与被切换杆167操作的止动销169卡合。
如图3~图5所示,切换杆167设置于齿轮壳体105的侧面。该切换杆167以以在锤钻100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规定的转动轴为中心而转动的方式支承于齿轮壳体105。即,作业者能够手动地使切换杆167在图4所示的位置与图5所示的位置之间转动。
止动销169是与切换杆167的转动轴平行地延伸的长条状部件。该止动销169设置于偏离切换杆167的转动轴的位置。该止动销169也称为偏心销。止动销169伴随着切换杆167的转动而在图4所示的位置(图3的实线所示位置)与图5所示的位置(图3的虚线所示的位置)之间切换。该止动销169是与本实用新型中的“操作部件”对应的实施构成例。
如图3以及图6所示,在止动销169位于后方位置(图3的实线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止动销169无法与滑板161卡合。即,止动销169允许滑板161向后方的移动。因此,若锤头119按压于被加工件,则刀夹153向后方移动。由此,传动凸轮165配置于后方位置(也称为动力传递位置),传动凸轮165与旋转体127卡合而驱动运动转换机构120。即,图6所示的切换杆167的位置被设定为锤钻模式。该止动销169的位置也称为刀夹移动允许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3以及图7所示,在止动销169位于前方位置(图3的虚线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止动销169能够与滑板161卡合。即,止动销169限制滑板161向后方的移动。因此,即便锤头119按压于被加工件,滑板161向后方的移动也会被止动销169限制,因此能够限制刀夹153向后方的移动。由此,能够维持位于前方位置(动力切断位置)的传动凸轮165的位置,而旋转无法传递至运动转换机构120。即,图7所示的切换杆167的位置被设定为钻削模式。该止动销169的位置也称为刀夹移动限制位置。
如图5以及图7所示,在选择钻削模式使止动销169位于刀夹移动限制位置的情况下,止动销169配置在形成于内壳体107的刀夹保持部109的凹部109a。由此,止动销169与凹部109a抵接。凹部109a具有供圆筒状的止动销169抵接的平面区域。因此,止动销169与凹部109a(刀夹保持部109)线接触。该凹部109a是与本实用新型中的“载荷承受部”对应的实施构成例。此外,止动销169构成为圆筒状部件,但也可以构成为板状部件,从而止动销169与凹部109a构成为面接触。
当止动销169与滑板161抵接而限制滑板161以及刀夹153向后方的移动时,将锤头119按压于被加工件使刀夹153向后方移动的力经由止动销169而被呈固定状地保持于齿轮壳体105的内壳体107的刀夹保持部109承受。由此,止动销169可靠地抑制刀夹153向后方的移动。另外,凹部109a的侧壁具有防止从锤钻模式选择钻削模式而移动的止动销169进一步转动(移动)的功能。如上所述,刀夹保持部109具有如下功能:(1)支承刀夹153的功能;(2)承受作用于止动销169的力并保持止动销169的功能;以及(3)保持螺旋弹簧163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壳体107通过连结中间轴保持部108与刀夹保持部109这2个部件而构成。如图1所示,在由内壳体107形成的内部空间主要配置有第一锥齿轮112、第二锥齿轮121以及摆动部件125。
安装于中间轴123的第二锥齿轮121具有在从锤头119的长轴方向观察时与刀夹保持部109重叠的大小。换言之,第二锥齿轮121与刀夹保持部109具有在锤钻100的上下方向上重叠的区域。另外,摆动部件125与刀夹保持部109的关系也和第二锥齿轮121与刀夹保持部109的关系相同。
例如,在中间轴保持部108与刀夹保持部109预先成为一体的内壳体107中,难以在内壳体107的内部配置第二锥齿轮121。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锥齿轮121与摆动部件125配置于中间轴保持部108的内部的状态下,将刀夹保持部109连结于中间轴保持部108,从而构成内壳体107。即,将第二锥齿轮121以及摆动部件125与中间轴123连结而得的装配体(也称为驱动机构装配体或锥齿轮装配体)组装于中间轴保持部108,然后,将刀夹保持部109连结于中间轴保持部108,从而形成组装有中间轴123等的内壳体107(也称为内壳体装配体)。
如上所述,在从锤头119的长轴方向观察时中间轴保持部108与第二锥齿轮121重叠的结构中,第二锥齿轮121成为障碍,因此,像现有技术那样,无法将支承止动销169的销部件设置于相比摆动部件配置于后方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内壳体107的前方侧的部件即利用刀夹保持部109来支承止动销169,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刀夹保持部109的后方的空间。因此,能够使用比较大型的锥齿轮。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止动销169与凹部109a线接触,因此作用于止动销169的载荷能够高效地传递至凹部109a(刀夹保持部109)。因此,在钻削模式中,刀夹153向后方的移动被止动销169稳定地限制。
以上的锤钻具有钻削模式与锤钻模式,但也可以具有锤头119仅进行打击动作的锤击模式。
鉴于上述实用新型的主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可以构成下述方式。
(方式1)
驱动机构由驱动前端工具旋转的旋转传递机构、和驱动前端工具打击的打击机构构成,
作为驱动模式,具备:通过驱动旋转传递机构从而驱动前端工具旋转的钻削模式;和通过驱动旋转驱动机构以及打击机构从而驱动前端工具旋转以及直线运动的锤钻模式,
在选择钻削模式的情况下,操作部件配置于限制位置,
在选择锤钻模式的情况下,操作部件配置于允许位置。
(方式2)
载荷承受部由形成于第二保持部件的凹部构成。
(方式3)
作为载荷承受部的凹部具有与工具保持部的移动方向垂直的第一面、和与第一面交叉的第二面,
在操作部件从允许位置向限制位置移动时,与第二面抵接来限制操作部件的移动,从而配置于限制位置。
(方式4)
第一保持部件与第二保持部件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弹性地相对移动的方式保持于主体壳体。
(方式5)
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能够与马达一体地相对于主体壳体相对移动。
(实施方式6)
主体壳体具备供作业者把持的把持部。
(实施方式7)
载荷承受部设置为相比摆动部件更接近前端工具。
(本实施方式的各构成要素与本实用新型的各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
本实施方式的各构成要素与本实用新型的各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如下所示。此外,本实施方式表示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的一个例子,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锤钻100是与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工具”对应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驱动马达110是与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对应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运动转换机构120是与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对应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打击元件140是与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对应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旋转传递机构150是与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对应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摆动部件125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摆动部件”对应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第二锥齿轮121是与本实用新型的“锥齿轮”对应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中间轴123是与本实用新型的“中间轴”对应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中间轴保持部108是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保持部件”对应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刀夹保持部109是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保持部件”对应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凹部109a是与本实用新型的“载荷承受部”对应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螺旋弹簧支承部109b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施力部件支承部”对应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螺旋弹簧163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施力部件”对应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附图标记说明:
100…锤钻;101…主体部;103…主体壳体;104…手柄;104a…扳机;105…齿轮壳体;106…施力弹簧;107…内壳体;108…中间轴保持部;108A…中间轴贯通开口部;108B…输出轴贯通开口部;108a…轴承保持架;109…刀夹保持部;109A…刀夹贯通开口部;109a…凹部;109b…螺旋弹簧支承部;110…驱动马达;111…输出轴;112…第一锥齿轮;119…锤头;120…运动转换机构;121…第二锥齿轮;123…中间轴;123a…轴承;123b…轴承;124…花键槽;125…摆动部件;127…旋转体;128…钢珠;129…摆动轴;130…气缸;130a…空气室;140…打击元件;141…撞击器;143…冲击栓;150…旋转传递机构;151…从动齿轮;153…刀夹;155…轴承;160…驱动模式切换机构;161…滑板;163…螺旋弹簧;165…传动凸轮;167…切换杆;169…止动销;190…电池。

Claims (8)

1.一种电动工具,对被加工件进行规定的加工作业,
所述电动工具的特征在于,具有:
工具保持部,其保持前端工具,并且通过所述前端工具按压于被加工件而与所述前端工具一起向远离被加工件的方向进行后退动作;
马达;
中间轴,其被所述马达驱动而旋转;
驱动机构,其被所述中间轴驱动,并驱动所述工具保持部;
离合机构,其具备第一离合部件和第二离合部件,并设置于所述中间轴与所述驱动机构之间;
施力部件,其以使所述第一离合部件与所述第二离合部件相互分离的方式施力;
第一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中间轴;
第二保持部件,其配置为相比所述第一保持部件更接近所述前端工具,并保持所述工具保持部;以及
操作部件,其能够在允许所述工具保持部的后退动作的允许位置、与限制所述工具保持部的后退动作的限制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离合机构构成为能够在旋转传递切断状态与旋转传递状态之间变化,
在所述旋转传递切断状态下,通过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所述第一离合部件与所述第二离合部件保持在非卡合状态,切断从所述中间轴向所述驱动机构的旋转传递,
在所述旋转传递状态下,通过所述工具保持部的后退动作使所述第一离合部件与所述第二离合部件中的一方的离合部件克服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移动而使所述第一离合部件与所述第二离合部件相互卡合,将所述中间轴的旋转传递至所述驱动机构,
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具有载荷承受部,在所述操作部件位于所述限制位置的状态下,该载荷承受部经由所述操作部件来承受由所述前端工具按压于被加工件时的所述工具保持部的后退动作引起的载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载荷承受部构成为线接触或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的输出轴与所述中间轴呈交叉状地配置,
设置有将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传递至所述中间轴的锥齿轮,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构成为形成收纳所述锥齿轮的齿轮收纳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锥齿轮作为预先安装于所述中间轴而得的齿轮装配体而构成,
所述齿轮装配体构成为安装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锥齿轮具有在从所述中间轴的轴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重叠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由借助所述中间轴而在该中间轴的轴向上摆动的摆动部件构成,
所述摆动部件和所述锥齿轮一起收纳于所述齿轮收纳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离合部件与所述第二离合部件中的一方的离合部件和所述工具保持部连接,并且另一方的离合部件和所述驱动机构连接,
所述施力部件构成为对所述一方的离合部件和所述工具保持部施力,
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具有支承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力部件支承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轴构成为经由轴承而保持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
用于将所述轴承固定在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轴承保持架安装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
CN201620026003.7U 2015-01-13 2016-01-12 电动工具 Active CN20546603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4111A JP6397337B2 (ja) 2015-01-13 2015-01-13 電動工具
JP2015-004111 2015-01-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66034U true CN205466034U (zh) 2016-08-17

Family

ID=55274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26003.7U Active CN205466034U (zh) 2015-01-13 2016-01-12 电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97337B2 (zh)
CN (1) CN205466034U (zh)
DE (1) DE202015008487U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24112A (zh) * 2017-04-18 2018-11-02 株式会社牧田 打击工具
CN111791193A (zh) * 2019-04-05 2020-10-20 株式会社牧田 动力工具以及工具保持件
CN113199438A (zh) * 2020-02-03 2021-08-03 株式会社牧田 锤钻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123075A1 (de) * 2016-10-07 2018-04-12 Gustav Klauke Gmbh Arbeitswerkzeug
CN212793322U (zh) 2017-08-04 2021-03-26 米沃奇电动工具公司 手持式冲压工具
CN112296946B (zh) * 2019-07-23 2022-03-18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电锤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16282U (zh) * 1987-01-23 1988-07-27
DE3807078A1 (de) * 1988-03-04 1989-09-14 Black & Decker Inc Bohrhammer
JPH09201781A (ja) * 1996-01-30 1997-08-05 Max Co Ltd 釘打機の打ち込み深さ調整機構
JP3859126B2 (ja) * 2001-10-26 2006-12-20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の打込み深さ調整装置
JP2004154870A (ja) * 2002-11-01 2004-06-03 Hitachi Koki Co Ltd 釘打機の打込み深さ調整装置
CN2661382Y (zh) * 2003-12-02 2004-12-08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锤钻
JP4568600B2 (ja) * 2004-12-27 2010-10-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ハンマドリル
JP4746920B2 (ja) * 2005-06-08 2011-08-10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JP5726654B2 (ja) * 2011-07-01 2015-06-03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24112A (zh) * 2017-04-18 2018-11-02 株式会社牧田 打击工具
CN111791193A (zh) * 2019-04-05 2020-10-20 株式会社牧田 动力工具以及工具保持件
CN111791193B (zh) * 2019-04-05 2024-01-09 株式会社牧田 动力工具以及工具保持件
CN113199438A (zh) * 2020-02-03 2021-08-03 株式会社牧田 锤钻
CN113199438B (zh) * 2020-02-03 2023-09-29 株式会社牧田 锤钻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29911A (ja) 2016-07-21
DE202015008487U1 (de) 2016-01-14
JP6397337B2 (ja) 2018-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466034U (zh) 电动工具
JP6325360B2 (ja) 打撃工具
EP2043822B1 (en) Electrical power tool
EP1992452B1 (en) Impact tool
US7383895B2 (en) Impact power tool
EP2428323B1 (en) Impact tool
US9321163B2 (en) Impact tool
CN102343576B (zh) 冲击工具
US10500706B2 (en) Power tool
US9085075B2 (en) Power tool
WO2016076377A1 (ja) 打撃工具
JP4456559B2 (ja) 作業工具
JP2017042887A (ja) 打撃工具
JP6480788B2 (ja) 打撃工具
EP2085190B1 (en) Percussion tool
JP6589992B2 (ja) ハンマドリル
US20240009823A1 (en) Rotary hammer
JP7412135B2 (ja) 打撃工具
CN112757231B (zh) 锤钻
JP6335049B2 (ja) 打撃工具
JP6517633B2 (ja) 打撃工具
JP6385003B2 (ja) 打撃工具
JP6612496B2 (ja) 打撃工具
JP2008093748A (ja) ハンマドリ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