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87170U - 滑行车 - Google Patents

滑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87170U
CN205387170U CN201521098258.6U CN201521098258U CN205387170U CN 205387170 U CN205387170 U CN 205387170U CN 201521098258 U CN201521098258 U CN 201521098258U CN 205387170 U CN205387170 U CN 2053871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ntilever
carrier
sleigh
front pipe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9825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整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ong letter health industry development Limite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HL Corp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L Corp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L Corp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09825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871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871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871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行车,包含:前管;立管,上端设有把手;前转轮;左、右载体;左、右后转轮;左、右载体前端分别设有悬臂,左、右悬臂以前后自由摆动的悬吊形态安设在前管,左、右悬臂与前管之间连接有靠持装置,左、右悬臂的一端分别设有靠持装置,相对另一端设有固定端,且悬臂于靠持装置与固定端之间设有固定轴,左、右悬臂分别以靠持装置及固定轴连接前管左、右二侧,且左、右悬臂通过靠持装置及固定轴可活动性地相对前管进行摆动,而左、右悬臂的固定端分别连接左、右载体前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靠持装置,可使左、右悬臂在前管上交互前后摆动,并使左、右载体一并做前后交互位移动作,使滑行车的行进和操控更为顺畅、快速和省力。

Description

滑行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运动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滑行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滑行车,其呈三角形配置并可令把手左右摇摆以驱移车体,例如美国专利US6,499,751B1、US6,517,093B2、US6,554,302B1、US6,827,358B2、US6,976,687B2等,这些现有的结构大多如图1、图2所示,主要设有前管10,在前管10枢设有自由转动的立管11,在立管11上端设有把手12,在立管11下端借助于前叉111装设有前转轮13,在前管10下端往前枢设有枢耳101,借助螺栓102、衬设组件103将左、右载体杆20的延伸区段201的锁接端202活枢,在枢耳101往后对应的前管10位置设有第一穿轴104,以供转动块14活枢,在转动块14两端分别设有横向的第二穿轴141,以供缓冲弹性体15穿置,及供螺栓142、衬设组件143将缓冲弹性体15锁设定位,而该左、右缓冲体15且以横置状容纳在左、右载体杆20的前端轴套203内;另外,在左、右载体杆20后端分别设有后转轮21和载体22。通过这些结构,使用者双脚站立在左、右载体22并将双手左右摇摆把手12时,该前管10会一并左右摇摆,并致使受到左右摆动压力的左、右载体杆20前端会以螺栓102为转点上下摆动,同时,通过转动块14会在第一穿轴104上转动,及第二穿轴141会以上下摇动状施力于缓冲弹性体15,则该上、下摆动的左、右载体杆20将具缓冲和复位作用力;同时,该左右摇摆把手12的动作也会致使前转轮13左右摇摆,并在左右偏摆中以S形路径向前滚转,达到整体滑行车向前滑行目的。
不可否认,上述滑行车的设置确实可提供使用者不错的运动健身效果;但是,在实施上确仍有美中不足的缺失:
1、当把手12左右摇摆时,由于左、右载体杆20的前端以螺栓102为转点上下摆动,而邻前端轴套203内的缓冲弹性体15,是被转动块14两端的第二穿轴141穿置,由此而具有定位安定性和缓冲、复位效果,故该左、右载体杆20前端的活动性,将受到限制无法扩大情形下,使用者将只能通过左右摇摆把手12来驱移车体,而无法充分利用摇摆身体或双脚交互施力方式操作,据此,对于滑行车的操控将会产生较僵硬、不自然和不顺畅的现象。
2、由于滑行车的行进操作,主要通过把手12左右偏摆时,该左右载体杆20的前端会以螺栓102为转点上、下摆动,及前转轮13会左右偏摆行进所致,然而,这种必须不断将双手左右摇摆把手12,而双脚并无法主动交互施力于载体22及后转轮21以驱移车体的实施方式,显然有操作较费力、单调甚至发生不顺畅和僵硬感的情形。
3、由于两后转轮21无法被双脚实施交互施力动作,致车体滑行转弯时较易发生一轮离地腾空的危险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滑行车,能使滑行车的操控更为顺畅、快速、省力和安全,且具有与众不同的操作形态和富趣味性与变化性的使用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滑行车,包括:
前管;
立管,自由转动地活枢在前管,上端设有把手;
前转轮,安设在立管下端;
左、右载体,连接于前管;
左、右后转轮,分别安设在左、右载体,与前轮并同支撑着滑行车;
该左、右载体的前端分别设有悬臂,该左、右悬臂以前后自由摆动的悬吊形态安设在前管,该左、右悬臂与前管之间连接有使左、右载体做前后交互摆动、位移运动的靠持装置,该左、右悬臂的一端分别设有该靠持装置,相对另一端设有固定端,且悬臂于该靠持装置与该固定端之间设有固定轴,该左、右悬臂分别以该靠持装置及该固定轴连接该前管的左、右二侧,且该左、右悬臂通过该靠持装置及该固定轴二者可活动性地相对该前管进行摆动,而该左、右悬臂的该固定端分别连接该左、右载体的前端。
进一步地,该靠持装置包括连接杆及缓冲体,该连接杆连接该悬臂及该前管,而当该连接杆连接该前管,该缓冲体介于该连接杆与该前管之间。
进一步地,该缓冲体为弹簧或优力胶。
进一步地,该前管的左、右二侧分别设有第一枢轴,该左、右悬臂分别设有第一穿孔,该固定轴穿设于该第一穿孔中并连接该第一枢轴。
进一步地,该前管的左、右二侧还分别设有与该第一枢轴间隔设置的第二枢轴,该左、右悬臂还分别设有与该第一穿孔间隔设置的第二穿孔,该连接杆与缓冲体设置于该第二穿孔中,且该连接杆的轴杆连接该第二枢轴。
进一步地,该载体的前端与该悬臂设有该固定端的一端间还接设有制动装置,该载体通过该制动装置活动性地相对该悬臂进行摆动及固定。
进一步地,该左、右悬臂呈倒T字型或L字型,该制动装置与该固定端位于该悬臂的同一端的相对二侧。
进一步地,该固定端作为悬臂与载体的前端之间的制动结构,载体可活动性地通过该固定端相对悬臂进行摆动及固定。
进一步地,该靠持装置为缓冲弹性体或挠性体,该缓冲弹性体或挠性体的一端安设在前管,而另一端安设在对应的左、右悬臂。
进一步地,该缓冲弹性体或挠性体为弹簧或优力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对应在左右悬臂和前管之间设置有靠持装置,使用者双脚交互施力于对应载体,或双手交互施力于把手致前管左右偏摆时,通过所述靠持装置的作用,该左、右悬臂将会在前管上交互的前后摆动,并致左、右载体一并做前后交互位移动作,而使得滑行车的行进和操控具有更为顺畅、快速、省力及富变化性与趣味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滑行车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滑行车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上视示意图。
图6是图3的前视示意图。
图7是图3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3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滑行车5,包括前管50;立管51,自由转动地活枢在前管50,上端设有把手511;前转轮52,设于立管51下端;左、右载体53,连接于前管50,设有载体杆531和踏板532;左、右后转轮54,分别安设在左、右载体53,以与前转轮52共同配合支撑滑行车5。
其中,该左、右载体53的前端分别设有悬臂533,各载体53分别通过各对应的悬臂533以前后自由摆动的悬吊形态连接于前管50,而由于悬臂533以前后自由摆动的悬吊形态安设在前管50的左、右二侧,如此可致使载体53做前后交互摆动运作,让使用者可利用脚部来施力于载体53使二个载体53交互位移来使车体行进,进而可提升滑行车的操控性,同时可通过操作把手511来控制车体行进,使滑行车的行进可达到更为顺畅、快速及省力的功效。
各个悬臂533的一端设有靠持装置55,另一端设有固定端56,且各悬臂533于靠持装置55与固定端56之间设有固定轴57,各悬臂533分别以靠持装置55及固定轴57连接前管50左、右二侧,且各悬臂533通过固定轴57及靠持装置55二者可活动性地相对前管50进行前后摆动。各载体53的前端分别连接于各悬臂533的固定端56,载体53随着悬臂533的连动将可进行交互摆动运作,而各载体53的后端则分别接设有后转轮54,以通过后转轮54与前转轮52共同支撑着滑行车。其中,各载体53分别与对应连接的悬臂533可为一体成型,但不以此为限。
所述前管50左、右二侧分别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枢轴501及第二枢轴503,各悬臂533分别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穿孔59a及第二穿孔59b,且第一枢轴501与第二枢轴503的间隔距离对应于第一穿孔59a与第二穿孔59b的间隔距离。靠持装置55进一步包括连接杆551及缓冲体552,连接杆551及缓冲体552设置于第二穿孔59b中,且缓冲体552套设于连接杆551的杆体,当悬臂533通过靠持装置55的连接杆551连接前管50的第二枢轴503时,缓冲体552介于连接杆551与前管50之间,而固定轴57穿设于第一穿孔59a中并连接第一枢轴501。其中,连接杆551及缓冲体552对前后摆动的悬臂533可提供缓冲、复位、限位和导正的作用,进而使载体53可做前后交互摆动运作。
由此,悬臂533通过固定轴57及靠持装置55二者可活动性地相对前管50进行前后摆动,进而借助固定端56致使载体53做前后交互摆动运作,此外,该固定端56本身也可同时具备制动功能,载体53可通过固定端56活动性地相对悬臂533进行摆动及固定。
进一步地,载体53的前端与悬臂533设有固定端56的一端间还接设有一制动装置58,当用户在操作此滑行车进行摆动运作时,借助制动装置58及固定端56可增进载体53与悬臂533间摆动的稳定性。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各悬臂533大致呈倒T字型或L字型,制动装置58与固定端56位于悬臂533的同一端的相对二侧,但各悬臂533不限于倒T字型或L字型的型态构造及配置。
本实用新型滑行车由于各载体53前端的悬臂533以前后自由摆动的悬吊状安设在前管50上,故载体53运动的模式将恒定维持为前后摆动形态,而以左、右悬臂533和前管50之间又设有包括连接杆551及缓冲体552的靠持装置55,而可对前后摆动的载体53提供限位、复位和缓冲、导正作用,则使用者双脚站立在左、右载体53,并将双手扶握把手511操作滑行车时,使用者只要将双手左右交互施力摇摆把手511使立管51和前管50左右偏摆,或将双脚交互施力于左、右载体53,或以扭动身体方式使整个滑行车左右偏摆。自然地,悬吊在前管50上的左、右悬臂533便会以第二枢轴503为转点前后交互摆动,并致使载体53连带以前后交互位移形态施力于对应的后转轮54,从而使二个后转轮54可被交互的施力向前滚转,并在配合前转轮52也会随着把手511左右偏摆,而以S形路径向前滚转作动下,达到顺畅、快速驱移滑行车行进的效果。当然,由于该左、右载体53可被双脚交互施力,故滑行车被操作转弯时,自然可改善一轮发生离地腾空现象,而可达到提高使用安全性目的和效果。
此外,所述固定端56本身也可同时具备制动功能,活动性地相对该悬臂533进行摆动及固定,由此,本实用新型滑行车可达到收折以利于搬运或收藏,主要是在载体53与悬臂533间做收折,其先行放松固定端56,并使载体53与悬臂533间借助固定端56达到旋动,有利于收折的目的,进而借助固定端56使载体53与悬臂533间定位得以固定位置。
进一步,载体53与悬臂533间收折的另一实施例亦可增加制动装置58结构,操作时先行松开制动装置58,而载体53与悬臂533间借助固定端56达到旋动,有利于收折的目的,进而借助制动装置58使载体53与悬臂533间定位得以固定位置。
所述靠持装置55还可采用缓冲弹性体或挠性体,如弹簧或优力胶等,其将缓冲弹性体或挠性体的一端安设在前管50,而另一端安设在对应的左、右悬臂533。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等效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滑行车,包括:
前管;
立管,自由转动地活枢在前管,上端设有把手;
前转轮,安设在立管下端;
左、右载体,连接于前管;
左、右后转轮,分别安设在左、右载体,与前轮并同支撑着滑行车;
其特征在于:该左、右载体的前端分别设有悬臂,该左、右悬臂以前后自由摆动的悬吊形态安设在前管,该左、右悬臂与前管之间连接有使左、右载体做前后交互摆动、位移运动的靠持装置,该左、右悬臂的一端分别设有该靠持装置,相对另一端设有固定端,且悬臂于该靠持装置与该固定端之间设有固定轴,该左、右悬臂分别以该靠持装置及该固定轴连接该前管的左、右二侧,且该左、右悬臂通过该靠持装置及该固定轴二者可活动性地相对该前管进行摆动,而该左、右悬臂的该固定端分别连接该左、右载体的前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靠持装置包括连接杆及缓冲体,该连接杆连接该悬臂及该前管,而当该连接杆连接该前管,该缓冲体介于该连接杆与该前管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缓冲体为弹簧或优力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前管的左、右二侧分别设有第一枢轴,该左、右悬臂分别设有第一穿孔,该固定轴穿设于该第一穿孔中并连接该第一枢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前管的左、右二侧还分别设有与该第一枢轴间隔设置的第二枢轴,该左、右悬臂还分别设有与该第一穿孔间隔设置的第二穿孔,该连接杆与缓冲体设置于该第二穿孔中,且该连接杆的轴杆连接该第二枢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载体的前端与该悬臂设有该固定端的一端间还接设有制动装置,该载体通过该制动装置活动性地相对该悬臂进行摆动及固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左、右悬臂呈倒T字型或L字型,该制动装置与该固定端位于该悬臂的同一端的相对二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固定端作为悬臂与载体的前端之间的制动结构,载体可活动性地通过该固定端相对悬臂进行摆动及固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靠持装置为缓冲弹性体或挠性体,该缓冲弹性体或挠性体的一端安设在前管,而另一端安设在对应的左、右悬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弹性体或挠性体为弹簧或优力胶。
CN201521098258.6U 2015-12-24 2015-12-24 滑行车 Active CN2053871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98258.6U CN205387170U (zh) 2015-12-24 2015-12-24 滑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98258.6U CN205387170U (zh) 2015-12-24 2015-12-24 滑行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87170U true CN205387170U (zh) 2016-07-20

Family

ID=56380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98258.6U Active CN205387170U (zh) 2015-12-24 2015-12-24 滑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871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27443U (zh) 滑行车
JP3189488U (ja) 爬行式フィットネス機器
CN205387170U (zh) 滑行车
WO2017031915A1 (zh) 改良的三轮滑行车
CN201012727Y (zh) 改良的滑行车
CN204037786U (zh) 一种可自动转向的滑板车
CN203921097U (zh) 一种新型手动撑拉式自行车
CN203172833U (zh) 户外健身车
CN206813807U (zh) 新型轧盖机输送轨道装置
CN201989894U (zh) 改良式滑行车
CN104248842B (zh) 一种儿童安全碰碰车
CN206764672U (zh) 一种小型手动螺旋拆卸装置
CN203497090U (zh) 扭扭车结构
CN204250133U (zh) 脚踏摆动式站立型冰雪滑行车
WO2022257443A1 (zh) 滑行车改良
CN201362323Y (zh) 改良的滑溜车
CN202320451U (zh) 一种滑雪车的刹车装置
CN104523076B (zh) 儿童秋千
CN202080400U (zh) 滑行车结构
CN205239792U (zh) 儿童滑板车
CN205162236U (zh) 一种横向二轮平衡车载旅行箱
CN204232709U (zh) 一种儿童摇椅
CN204472996U (zh) 一种滑轮车
TWM507787U (zh) 滑行車
CN201751263U (zh) 童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09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city Longhua District Office of Longhua Longfa Road No. 65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long letter health industry development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518109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city Longhua District Office of Longhua Longfa Road No. 65

Patentee before: HL Corp. (Shenzhen)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05 Baoan District City, Shenzhen Province, Songgang street to do the first two industrial zone, the first third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long letter health industry development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518109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city Longhua District Office of Longhua Longfa Road No. 65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long letter health industry development Limited by Share 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