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89894U - 改良式滑行车 - Google Patents

改良式滑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89894U
CN201989894U CN2011200236463U CN201120023646U CN201989894U CN 201989894 U CN201989894 U CN 201989894U CN 2011200236463 U CN2011200236463 U CN 2011200236463U CN 201120023646 U CN201120023646 U CN 201120023646U CN 201989894 U CN201989894 U CN 2019898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body
carrier pin
vehicle frame
perforation
suppor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2364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学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sin Lung Accessor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sin Lung Accessor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sin Lung Accessor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sin Lung Accessor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02364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9898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898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8989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改良式滑行车设有车架、立杆、把手、前轮、左、右载体杆和左、右后轮组,立杆呈自由转动状枢设于车架,上、下端分别装设有把手和前轮;左、右载体杆枢设在车架;左、右后轮组分别装设在左、右载体杆后端;车架设有一控制体,控制体分别设有左、右第一弹性体,左、右第二弹性体以及将各弹性体定位的固定组件,左、右第一弹性体分别位于左、右载体杆所预设的第一穿孔中,而左、右第二弹性体则分别设于左、右载体杆与车架之间,使左、右载体杆与车架间藉由左、右第二弹性体形成间隙;使用者双脚站立于左、右载体杆上后,可利用摇动把手或是利用扭动身体、臀部或双脚交互施力等方式驱动车体滑行,以达到具有趣味性且多重操作的运动型态。

Description

改良式滑行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良式滑行车,尤指一种结构简单,并可达到具有趣味性且多重操作型态的改良式滑行车。
背景技术
习知呈三角形配置并令把手可左右摇摆驱移车体的滑行车设计,如美国专利US6,499,751B1、US6,517,093B2、US6,554,302B1、US6,827,358B2、US6,976,687B2等,其等结构大抵如图1、2所示,主要设有一前管10,在前管10枢设有自由转动的立管11,在立管11上端设有把手12,在立管11下端透过前叉111装设有一前驱动轮13,在前管10下端往前枢设有一枢耳101,藉螺栓102、衬设组件103将左、右载体杆20的延伸区段201的锁接端202活枢,在枢耳101往后对应的前管10位置设有第一穿轴104,而供一转动块14活枢,在转动块14两端分别设有一横向的第二穿轴141,而供一缓冲弹性体15穿置,及供螺栓142、衬设组件143将缓冲弹性体15锁设定位,而该左、右缓冲体15且以横置状容纳在左、右载体杆20的前端轴套203内;藉以,该前管10将可以着地的前驱动轮13为支点,并以第一穿轴14为转点行左、右摆动,而该受左、右摆动压力的左、右载体杆20的锁接端202、延伸区段201和轴套203,将可分别藉缓冲弹性体15以具有缓冲和复归作用。另,在左、右载体杆20后端分别设有一载重轮21,及在载重轮21位置配置有一载体22。藉以,使用者站立于载体22并将双手握持把手12后,乃可以左、右摇摆把手12的方式致前驱动轮13左、右摇摆,并在偏摆中以S形路径向前滚转,而整体滑行车达到向前滑行的运动健身目的。
不可否认,上述滑行车的设置,确实可提供使用者不错的运动健身效果;然而,在实施上却仍有美中不足的缺失。
1、当把手12左、右摇摆致左、右载体杆20的延伸区段201、锁接端202一并受力偏摆时,由于只是藉由容纳在轴套203内的缓冲弹性体15堤供缓冲力,故在操作车体滑行运动的状态下,该单纯只对轴套203提供弹性力的实施方式,必然易发生缓冲和复归力较差或不足情形,从而使的滑行车的操作会发生较僵硬、不自然和不顺畅的现象。
2、由于整体车体的前进滑行时,只能透过左右摇摆把手12致前驱动轮13偏摆达成,两载体杆20后端的载重轮21并无法被双脚做交互施力驱移车体动作,故在操作上明显较费力单调甚而发生不顺畅和僵硬感。
3、由于两后载重轮21无法被双脚实施交互施力动作,致车体滑行转弯时较易发生一轮离地腾空的危险性。
故市面上亦出现第二种习用的滑行车,如图3及图4所示,其同样设有一前管10以及左、右载体杆20,在前管10枢设有自由转动的立管11,在立管11上端设有把手12,在立管11下端透过前叉111装设有一前驱动轮13;一控制体50位于车架40内,该控制体50设有一容纳体501,该容纳体501内设有弹性复归组件502,该容纳体501和弹性复归组件502呈不转动状被驱动杆503穿置连接于该车架40在容纳体501两侧分别设有一定位耳504;其中,该左、右载体杆20后端分别设有一载重轮21,及在载重轮21位置配置有一载体22,该载体22前端设有轴套203,该轴套203内容纳有缓冲弹性体15,可分别被枢栓24锁设在控制体50两侧的对应定位耳504,在邻近轴套203位置另设有枢栓25活枢于车架40,而枢栓24不锁设于控制体50的定位耳504时,车架40与左、右载体杆20可以枢栓25为转点互行相对摆动动作。
上述第二种习用滑行车虽同样可让使用者站立于载体22并将双手握持把手12后,可以左、右摇摆把手12的方式致前驱动轮13左、右摇摆,并在偏摆中以S形路径向前滚转,达到向前滑行的运动健身目的;然而,该种习用滑行车中控制体50的结构组成较为繁杂,不仅制造成本较高,且组装亦较费时耗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良式滑行车,尤指一种结构简单,并可达到具有趣味性且多重操作型态的改良式滑行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改良式滑行车,其设有车架、立杆、把手、前轮、左、右载体杆和左、右后轮组,其中,该立杆呈自由转动状枢设于车架,其上、下端分别装设有把手和前轮;该左、右载体杆枢设在车架;该左、右后轮组分别装设在左、右载体杆后端;该车架设有一控制体,而该左、右载体杆并设有第一穿孔以供穿置该控制体,该控制体分别设有左、右第一弹性体,左、右第二弹性体以及将各弹性体定位的固定组件,该左、右第一弹性体分别位于该左、右载体杆的第一穿孔中,而该左、右第二弹性体则分别设于该左、右载体杆与该车架之间,使该左、右载体杆与该车架间藉由该左、右第二弹性体形成间隙。
其中,该固定组件设有一螺杆以及一螺帽,该车架并设有第二穿孔可供该螺杆穿设,各弹性体设有中心孔,而该螺杆则依序穿过该载体杆的第一穿孔、各弹性体的中心孔以及该车架的第二穿孔与该螺帽相互锁固。
该左、右载体杆以及车架并设有第一、第二穿孔以供穿置该控制体,该控制体进一步设有左、右第三、第四弹性体,该左、右第一弹性体分别位于该左、右载体杆的第一穿孔中,而该左、右第二弹性体则分别设于该左、右载体杆与该车架之间,使该左、右载体杆与该车架间藉由该左、右第二弹性体形成间隙,而该左、右第三、第四弹性体则分别夹置于该第二穿孔两侧。
该固定组件设有一螺杆以及一螺帽,各弹性体设有中心孔,而该螺杆则依序穿过该载体杆的第一穿孔、各弹性体的中心孔以及该车架的第二穿孔与该螺帽相互锁固。
该左、右第一弹性体分别藉由二卡簧定位于该第一穿孔中。
该左、右载体杆的第一穿孔前端并设有枢栓可活枢于该车架。
该左、右后轮组设有后叉、转动枢件和后轮,分别以自由摆动状装设于左、右载体杆后端。
该后轮组的后叉的转动枢件以斜置状枢设于载体杆后端。
该转动枢件斜置枢设于载体杆后端的角度为65-70度。
该左、右后轮组设有后叉和后轮,分别以自由摆动状装设于左、右载体杆后端,该后轮组的后叉的上端透过一枢管呈垂直状枢设于载体杆后端,下端透过一延伸板被一弹性组件牵引于载体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滑行车设有车架、立杆、把手、前轮、左、右载体杆和左、右后轮组,其中,该立杆呈自由转动状枢设于车架,其上、下端分别装设有把手和前轮;该左、右载体杆枢设在车架;该左、右后轮组分别装设在左、右载体杆后端;其中,该车架设有一控制体,该控制体分别设有左、右第一弹性体,左、右第二弹性体以及将各弹性体定位的固定组件,该左、右第一弹性体分别位于该左、右载体杆所预设的第一穿孔中,而该左、右第二弹性体则分别设于该左、右载体杆与该车架之间,使该左、右载体杆与该车架间藉由该左、右第二弹性体形成间隙;据以,使用者双脚站立于左、右载体杆上后,可利用扭动身体、臀部或双脚交互施力或是利用左、右摇摆把手等方式驱动车体滑行。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种习用滑行车的结构立体图。
图2为第一种习用滑行车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第二种习用滑行车的结构立体图。
图4为第二种习用滑行车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滑行车的结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滑行车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滑行车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滑行车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滑行车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后轮组的结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后轮组的动作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后轮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前管10;枢耳101;螺栓102;衬设组件103;第一穿轴104;立管11;把手12;前叉111;前驱动轮13;转动块14;第二穿轴141;螺栓142;衬设组件143;缓冲弹性体15;左、右载体杆20;延伸区段201;锁接端202;轴套203;载重轮21;载体22;枢栓24;枢栓25;车架40;控制体50;容纳体501;弹性复归组件502;驱动杆503;定位耳504;滑行车6;车架61;第二穿孔611;立杆62;把手63;前轮64;左、右载体杆65;第一穿孔651;左、右后轮组66;后叉661;转动枢件662;后轮663;枢管664;延伸板665;弹性组件666;左、右踏板67;枢栓68;控制体70;左、右第一弹性体71;中心孔711;左、右第二弹性体72;中心孔721;固定组件73;螺杆731;螺帽732;卡簧74;左、右第三弹性体75;中心孔751;左、右第四弹性体76;中心孔761;华司77。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改良式滑行车,如图5及图6所示,该滑行车6至少包含有:设有车架61、立杆62、把手63、前轮64、左、右载体杆65和左、右后轮组66,其中,该立杆62呈自由转动状枢设于车架61,其上、下端分别装设有把手63和前轮64;该左、右载体杆65枢设在车架61;该左、右后轮组66分别装设在左、右载体杆65后端,该左、右载体杆65靠近该左、右后轮组66上并设有左、右踏板67。
其中:该车架61设有一控制体70,而该左、右载体杆65并设有第一穿孔651以供穿置该控制体70,该控制体70分别设有左、右第一弹性体71,左、右第二弹性体72以及将各弹性体71、72定位的固定组件73,该固定组件73设有一螺杆731以及一螺帽732,该车架61并设有第二穿孔611可供该螺杆731穿设,各弹性体71、72设有中心孔711、721,本实施例中,该左、右第一弹性体71可以为PU(聚胺脂)材质。
整体组装时,先将该左、右第一弹性体71分别藉由二卡簧74定位于该第一穿孔651中,再将该螺杆731由该载体杆65一侧依序穿过该载体杆的第一穿孔651、各弹性体的中心孔711、721以及该车架的第二穿孔611与该螺帽732相互锁固,使该左、右第二弹性体72分别设于该左、右载体杆65与该车架61之间,令该左、右载体杆65与该车架61间藉由该左、右第二弹性体72形成间隙,而该左、右载体杆的第一穿孔651前端并设有枢栓68可活枢于该车架61。
具体使用时,使用者双脚站立于该左、右踏板67上,且双手扶握把手63以操作滑行车,请配合图7所示,当左、右摇动把手63致立杆62与该车架61一并摆动时,除了着地的前轮64会产生偏压并以S形路径向前滚转趋移车体前进外,该左、右载体杆65会因前端被枢栓68枢设于车架61、及该控制体70的作用而连带受压偏摆;尤其,当该车架61偏摆时,会施压于对应的弹性体71、72,受压的弹性体71、72则提供对应的载体杆65一缓冲和回复作用力。换言之,将把手63左右摇动致左、右载体杆65受压偏摆时,该偏摆的左、右载体杆65可得到左、右第一、第二弹性体71、72所提供的缓冲及回复作用力,使把手63左右摇动的操作和左、右载体杆65回复的动作,可使该滑行车滑行前进。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控制体70可进一步设有左、右第三、第四弹性体75、76,如图8及图9所示,该左、右、第一、第三、第四弹性体71、75、76可以为PU(聚胺脂)材质,各弹性体同样设有中心孔711、721、751、761,而该左、右载体杆65以及车架61并设有第一、第二穿孔651、611以供穿置该控制体70;整体组装时,先将该左、右第一弹性体71分别藉由二卡簧74定位于该第一穿孔651中,以及左、右第三、第四弹性体75、76间衬以一华司77并分别夹置于该第二穿孔611两侧,并于该左、右第二、第三弹性体72、75间以及该左、右第四弹性体76与该螺帽732间衬设有华司77,再将该螺杆731由该载体杆65一侧依序穿过该载体杆的第一穿孔651、该第一、第二、第三弹性体的中心孔711、721、751、该车架的第二穿孔611以及该第四弹性体的中心孔761并与该螺帽732相互锁固,使该左、右第二弹性体72分别设于该左、右载体杆65与该车架61之间,令该左、右载体杆65与该车架61间藉由该左、右第二弹性体72形成间隙。
当把手63左右摇动致左、右载体杆65受压偏摆时,该偏摆的左、右载体杆65可得到左、右第一、第二弹性体71、72以及第三、第四弹性体75、76所提供的双重缓冲及回复作用力,使把手63左右摇动的操作和左、右载体杆65回复的动作可更为省力。
另外,上述各实施例中,该左、右后轮组66可进一步设有后叉661、转动枢件662和后轮663,如图10及图11所示,其分别以自由摆动状装设于左、右载体杆65后端,该后轮组的后叉的转动枢件662以斜置状枢设于载体杆65后端,而使用者双脚踩踏于左、右踏板67而向下施力于载体杆65,并透过后叉661的转动枢件662、后叉661连带施压于后轮663时,该相对施予着地后轮663的向上反作用力,将可利用该转动枢件662呈非垂直的斜置枢设,而自动导使后轮663做轮面朝前的导正动作,进而致后轮663随时具有更为顺畅的转动位移效果;且为了使该后轮663具有最佳和最顺畅的自动导正效果,该后叉661的转动枢件662斜置枢设于载体杆65的角度,且以65-70度为最佳。
当然,该左、右后轮组66亦可如图12所示,该后轮组设有一后叉661以及后轮663,该后叉661的上端透过一枢管664呈垂直状枢设于载体杆65后端,下端透过一延伸板665被一弹性组件666牵引于载体杆65,而该后叉661和后轮663随时具有导正复归的弹性作用力。使用时,操作者将踩踏于左、右踏板67的双脚做同时往外展开,再向内靠合的动作,而两载体杆65在持续内合、外开、操作中,该两后轮组66可随偏摆并致后轮663做S形路径前移,进而达到车体前进及双脚健力运动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相较于习有滑行车结构,具有结构简单、组装便利等优点,且使用者可利用扭动身体、臀部或双脚交互施力或是利用左、右摇摆把手等方式来驱动车体滑行;据此,使用者不但可享受滑行车顺畅滑行的速度感,更可在简易、安全的操作中达到全身运动效果。当然,由于本实用新型滑行车的操作极具简易性,且可提供多变和滑畅、优雅的操作形态,则在实施上亦可增添使用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而无形中更能达到运动的预期目的和效果。

Claims (10)

1.一种改良式滑行车,其设有车架、立杆、把手、前轮、左、右载体杆和左、右后轮组,其中,该立杆呈自由转动状枢设于车架,其上、下端分别装设有把手和前轮;该左、右载体杆枢设在车架;该左、右后轮组分别装设在左、右载体杆后端;其特征在于:
该车架设有一控制体,而该左、右载体杆并设有第一穿孔以供穿置该控制体,该控制体分别设有左、右第一弹性体,左、右第二弹性体以及将各弹性体定位的固定组件,该左、右第一弹性体分别位于该左、右载体杆的第一穿孔中,而该左、右第二弹性体则分别设于该左、右载体杆与该车架之间,使该左、右载体杆与该车架间藉由该左、右第二弹性体形成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式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固定组件设有一螺杆以及一螺帽,该车架并设有第二穿孔可供该螺杆穿设,各弹性体设有中心孔,而该螺杆则依序穿过该载体杆的第一穿孔、各弹性体的中心孔以及该车架的第二穿孔与该螺帽相互锁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式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左、右载体杆以及车架并设有第一、第二穿孔以供穿置该控制体,该控制体进一步设有左、右第三、第四弹性体,该左、右第一弹性体分别位于该左、右载体杆的第一穿孔中,而该左、右第二弹性体则分别设于该左、右载体杆与该车架之间,使该左、右载体杆与该车架间藉由该左、右第二弹性体形成间隙,而该左、右第三、第四弹性体则分别夹置于该第二穿孔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式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固定组件设有一螺杆以及一螺帽,各弹性体设有中心孔,而该螺杆则依序穿过该载体杆的第一穿孔、各弹性体的中心孔以及该车架的第二穿孔与该螺帽相互锁固。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改良式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左、右第一弹性体分别藉由二卡簧定位于该第一穿孔中。
6.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改良式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左、右载体杆的第一穿孔前端并设有枢栓可活枢于该车架。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改良式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左、右后轮组设有后叉、转动枢件和后轮,分别以自由摆动状装设于左、右载体杆后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改良式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后轮组的后叉的转动枢件以斜置状枢设于载体杆后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改良式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转动枢件斜置枢设于载体杆后端的角度为65-70度。
10.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改良式滑行车,其特征在于,该左、右后轮组设有后叉和后轮,分别以自由摆动状装设于左、右载体杆后端,该后轮组的后叉的上端透过一枢管呈垂直状枢设于载体杆后端,下端透过一延伸板被一弹性组件牵引于载体杆。
CN2011200236463U 2011-01-25 2011-01-25 改良式滑行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898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236463U CN201989894U (zh) 2011-01-25 2011-01-25 改良式滑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236463U CN201989894U (zh) 2011-01-25 2011-01-25 改良式滑行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89894U true CN201989894U (zh) 2011-09-28

Family

ID=44666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23646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89894U (zh) 2011-01-25 2011-01-25 改良式滑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98989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31915A1 (zh) * 2015-08-24 2017-03-02 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改良的三轮滑行车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31915A1 (zh) * 2015-08-24 2017-03-02 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改良的三轮滑行车
GB2556243A (en) * 2015-08-24 2018-05-23 Hl Corp Shenzhen Improved three-wheeled scooter
GB2556243B (en) * 2015-08-24 2021-01-13 Hl Corp Shenzhen Improved three-wheeled scoote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12992U (zh) 一种骑马机
CN204527443U (zh) 滑行车
CN204972860U (zh) 腰腹运动健身椅
CN201989894U (zh) 改良式滑行车
CN202847989U (zh) 一种水上娱乐休闲自行车
CN205360526U (zh) 一种舞蹈滑板
CN201012727Y (zh) 改良的滑行车
CN101870313B (zh) 自行车转换健身辅助架组结构
CN201751291U (zh) 改良的滑板车结构
CN201321133Y (zh) 四轮自行滑板车
CN202080400U (zh) 滑行车结构
CN208053532U (zh) 一种可折叠的电动滑板车
CN203681533U (zh) 一种通过划水蹼提供动力的脚踏式气垫船
CN201376635Y (zh) 改良的滑板健身车
CN201321134Y (zh) 三轮自行滑板车
CN201026370Y (zh) 驯马机健身器
CN201039867Y (zh) 多功能学步车
CN201052410Y (zh) 一种摇摆机
CN103041598A (zh) 一种具有健身功能的玩具木马
CN203172833U (zh) 户外健身车
CN203727548U (zh) 摇摆滑板车
CN201362323Y (zh) 改良的滑溜车
CN2933481Y (zh) 摇摆健身车
CN202909414U (zh) 三点支撑式斜坡下降滑草、滑沙器
CN202724613U (zh) 多功能划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

Termination date: 2015012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