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45238U - 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45238U
CN205345238U CN201521055145.8U CN201521055145U CN205345238U CN 205345238 U CN205345238 U CN 205345238U CN 201521055145 U CN201521055145 U CN 201521055145U CN 205345238 U CN205345238 U CN 2053452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electric motor
motor car
rotation
fold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5514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立军
吴章鸿
潘绍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to CN20152105514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452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452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4523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包括两个前后折叠机构、左右折叠机构、操作机构;用于支撑驾驶者的两个前后折叠机构分别设置在电动车下边的左右两侧,所述前后折叠机构的后端均设有驱动轮机构,所述前后折叠机构的前端均设有转动轮机构;带动两个前后折叠机构相互靠拢的左右折叠机构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后折叠机构相接;控制电动车行驶的操作机构安装在左右折叠机构上。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驱动的控制方法,利用Arduino电路板控制电动车的行驶,具有良好的驾驶体验,且体积小,重量轻,折叠方便,操作简单,属于电动车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
背景技术
由于便携式微型电动车大都具有电池驱动、占地面积小、轻巧灵活等特点,近年来其在市面上涌现出了多种不同的类型。部分电动车不具备折叠机构,如两轮自平衡车、自平衡独轮车等,虽然自平衡能力高,但不便于拖行、收纳与放置。另外由于其需要额外利用回旋装置维持车身平衡,所以重量大、学习时间长。而电动四轮滑板,虽然结构简单且有四轮维持车身平衡,但缺少固定的把手,驾驶安全性低。用户在步行时,由于以上的车型过重或无把手,均不便于拖行,对拥挤且路况复杂的交通环境适应性低。
对于可折叠的电动车,如折叠电动滑板车、折叠电动自行车等,虽然可以进行折叠,但存在折叠后体积依旧很大、折叠后不能直立放置、不能拖行、折叠操作步骤复杂等问题。另外由于其是并列双轮的结构,在骑行时,无原地滞留的平衡能力,需要驾驶者在地面上踏出一只脚辅助人车平衡,间接地影响到了使用体验。
另外,由于电动滑板车、电动四轮滑板的条形结构,无论驾驶者如何放置双脚,都必须遵守双脚一前一后的方式,并与前进方向平行。纵向的站立驾驶姿势不符合人体自然站立的习惯,长时间的站立将导致腿部肌肉疲劳。
由此可见,现有微型电动车主要是对已有车型的电动化、折叠化改造,结构和功能设计无法突破旧型车形态的禁锢,所以这类车在围绕折叠中和折叠后的功能、结构上有很大的突破空间。
结合城市交通驳接问题,总结现有的电动车产品可发现:
(1)无论是独轮的还是双轮的自平衡电动车,由于需要自身平衡装置的实时辅助,其耗电高、重量大、价格高和学习时间长,安全性低。
(2)并列双轮的自平衡车,如自平衡扭扭车等,在转向时底盘仍处于水平状态,不能为驾驶者提供向心倾斜,使其保持身体平衡。
(3)无把手的电动四轮滑板对操控技术、行驶路面要求高,非驾驶时需要驾驶者抬着走而不能拖行,不适宜在拥挤和不连续的城市自行车道驾驶。
(4)折叠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行驶速度较高、里程长,但重量大。
(5)带把手的两轮滑板车相对其他类型而言更适合城市中公共交通驳接,但在等红绿灯、急停或较长时间不用等情况下,需要至少一只脚下车,间接地影响使用体验。其纵向的站立位置不符合人体自然站立姿势的习惯,长时间的站立将导致腿部肌肉疲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具有良好的驾驶体验,且体积小,重量轻,折叠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驱动的控制方法,使用该方法可以简单的操纵该电动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包括两个前后折叠机构、左右折叠机构、操作机构;用于支撑驾驶者的两个前后折叠机构分别设置在电动车下边的左右两侧,所述前后折叠机构的后端均设有驱动轮机构,所述前后折叠机构的前端均设有转动轮机构;带动两个前后折叠机构相互靠拢的左右折叠机构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后折叠机构相接;控制电动车行驶的操作机构安装在左右折叠机构上。采用这种结构后,驾驶者踩在前后折叠机构上,操纵操作机构即可驾驶该电动车,当位于电动车左右两侧的驱动轮机构的驱动轮的转速不一样时,则迫使左右两侧的转动轮机构实现转弯功能。不驾驶该电动车时,对前后折叠机构、左右折叠机构进行折叠,可大大缩小该电动车的体积。
所述的前后折叠机构包括依次相接的前脚踏、关节块、后脚踏;
所述的前脚踏通过转动轴安装在关节块的前端,套装在转动轴上的扭力弹簧的固定力臂固定在关节块上,驱动前脚踏转动的扭力弹簧的扭动力臂固定在前脚踏上;
所述的后脚踏通过转动轴安装在关节块的后端,套装在转动轴上的扭力弹簧的固定力臂固定在关节块上,驱动后脚踏转动的扭力弹簧的扭动力臂固定在后脚踏上。采用这种结构后,可以对前后折叠机构进行折叠,当驾驶者没有站在前后折叠机构上时,由于扭力弹簧的作用,前后折叠机构可以自动进行折叠。
所述的左右折叠机构包括底座、相互平行设置的左上折叠臂和左下折叠臂、相互平行设置的右上折叠臂和右下折叠臂、左摆杆、右摆杆;
所述左上折叠臂的一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左侧关节块的右端,另一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底座的左侧;所述左下折叠臂转动式地安装在底座的左侧,左下折叠臂的一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左侧关节块的右端,另一端与左摆杆相接;驱动左下折叠臂转动的左摆杆转动式地安装在操作机构下端的左侧;
所述右上折叠臂的一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右侧关节块的左端,另一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底座的右侧;所述右下折叠臂转动式地安装在底座的右侧,右下折叠臂的一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右侧关节块的左端,另一端与右摆杆相接;驱动右下折叠臂转动的右摆杆转动式地安装在操作机构下端的右侧。采用这种结构后,操纵操作机构可迫使左摆杆和右摆杆转动,从而可实现左右折叠机构的折叠功能。
所述的操作机构包括上下推拉组件、前后转动组件、左右转动组件;驱动左右折叠机构折叠或展开的上下推拉组件安装在底座上,所述的前后转动组件前后转动式地安装在上下推拉组件的上端,所述的左右转动组件左右转动式地安装在前后转动组件的上端。采用这种结构后,左右转动组件可实现电动车的左右转向,前后转动组件可实现电动车的加速和减速,上下推拉组件可驱动左右折叠机构进行折叠。
所述的左右转动组件包括转动座和手把,所述的转动座转动式地安装在前后转动组件的上端,所述的手把沿着左右方向设置在转动座上。采用这种结构后,手把通过转动座在前后转动组件上实现左右转动。
所述的前后转动组件包括固定座和转动杆,所述的固定座固定在上下推拉组件的上端,所述的转动杆转动式地安装在固定座上。采用这种结构后,转动杆可前后转动,从而对电动车发出加速或者减速的信号。
所述的上下推拉组件包括杆套、插入杆套内的推拉杆、固定在推拉杆下端的收拉块;所述的杆套安装在底座上,相对杆套上下移动的推拉杆穿过底座,所述的左摆杆转动式地安装在收拉块的左侧,所述的右摆杆转动式地安装在收拉块的右侧。采用这种结构后,推拉杆的上下运动,可带动左右折叠机构进行折叠或者展开。
所述转动杆的下端设有沿着左右方向贯穿的第一孔,转动杆的底部设有两个与第一孔相通的纵向孔,所述的两个纵向孔分别位于转动杆底部的前端和后端,所述的两个纵向孔内均设有第一橡皮条;
所述的固定座设有与转动杆下端相适应的开口槽,在开口槽内沿着左右方向设有第一轴,所述的转动杆通过第一孔套装在第一轴上。采用这种结构后,第一橡皮条可以让前后转动组件自动复位。
所述转动座的下端设有沿着上下方向的第二孔,所述转动座的右侧设有两个与第二孔相通的横向孔,所述的两个横向孔分别位于转动座右侧的前端和后端,所述的两个横向孔内均设有第二橡皮条;
所述前后转动组件的上端设有第二轴,所述的转动座通过第二孔转动式安装在第二轴上。采用这种结构后,第二橡皮条可以让左右转动组件自动复位。
总的说来,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折叠后的体积小,重量轻,折叠方便,具有良好的驾驶体验。
2.本实用新型的左右折叠机构、前后折叠机构可实现折叠功能,且折叠简单快捷。
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可起到避震作用,电动车处于横向倾斜状态时,驱动轮机构的驱动轮和转动轮机构的转动轮均可以接触地面。
4.本实用新型手机架上手机,可和前后折叠机构上的姿态传感器相结合,从而判断驾驶者的操作意图。
5.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扭力弹簧,在驾驶者不站在前后折叠机构时,可实现前后折叠机构的自动折叠。
6.本实用新型设置的第三弹簧可帮助驾驶者对左右折叠机构进行折叠。
7.本实用新型设置的缓冲垫,可以缓冲前脚踏、后脚踏与关节块之间的碰撞。
8.本实用新型智能化程度高、轻巧灵活、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展开状态图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折叠状态图的立体图。
图3是前后折叠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关节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左右折叠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左右转动组件和前后转动组件处的爆炸图。
图7是左右转动组件和前后转动组件相接处的爆炸图。
图8是前后转动组件的爆炸图。
图9是上下推拉组件与左右折叠机构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拆管夹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转动轮机构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驱动轮机构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在横向倾斜状态行驶时的状态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互补滤波的数据融合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1为前后折叠机构,2为左右折叠机构,3为左右转动组件,4为前后转动组件,5为上下推拉组件,6为转动轮机构,7为驱动轮机构,1-1为前脚踏,1-2为关节块,1-3为后脚踏,1-4为扭力弹簧,1-5为转动轴,1-2-1为固定耳,2-1为底座,2-2为左上折叠臂,2-3为左下折叠臂,2-4为右上折叠臂,2-5为右下折叠臂,2-6为右摆杆,2-7为左摆杆,2-8为第一弹簧,2-9为第二弹簧,2-10滑块,2-1-1为前夹块,2-1-2为后夹块,3-1为手把,3-2为转动座,3-3为手机架,3-4为固定盖,3-5为第二橡皮条,3-2-1为横向孔,3-2-2为第二孔,4-1为固定座,4-2为转动杆,4-3为第一轴,4-4为第一橡皮条,4-2-1为第二轴,4-2-2为第一孔,4-2-3为纵向孔,5-1为杆套,5-2为推拉杆,5-3为第三弹簧,5-4为收拉块,5-5拆管夹,5-1-1为环挡壁,6-1为第三轴,7-1为右护板,7-2为左护板,7-3为电机,7-4为护盖,7-5为皮带传动组件,7-6为驱动轮,7-7为电机罩,7-8为灯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下文所说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与驾驶者驾驶时身体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一致,转动轮机构所在的方位为前,驱动轮机构所在的方位为后。
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的总体方案为:包括两个前后折叠机构、左右折叠机构、操作机构;用于支撑驾驶者的两个前后折叠机构分别设置在电动车下边的左右两侧,所述前后折叠机构的后端均设有驱动轮机构,所述前后折叠机构的前端均设有转动轮机构;带动两个前后折叠机构相互靠拢的左右折叠机构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后折叠机构相接;控制电动车行驶的操作机构安装在左右折叠机构上。
下面对各个机构做详细的说明:
前后折叠机构的说明如下: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前后折叠机构包括依次相接的前脚踏、关节块、后脚踏。前脚踏由上盖板、右盖板、下盖板、左盖板围成一个具有内空腔的类长方体,关节块前端的左右两侧设有突出的固定耳,左盖板和右盖板设置在固定耳上,一转动轴沿着左右方向设置在固定耳上,前脚踏通过转动轴安装在关节块的前端,一扭力弹簧套装在转动轴上,扭力弹簧的固定力臂固定在关节块的前端,驱动前脚踏转动的扭力弹簧的扭动力臂固定在上盖板上。
后脚踏也由上盖板、右盖板、下盖板、左盖板围成一个具有内空腔的类长方体,关节块后端的左右两侧设有突出的固定耳,左盖板和右盖板设置在固定耳上,一转动轴沿着左右方向设置在固定耳上,后脚踏通过转动轴安装在关节块的后端,一扭力弹簧套装在转动轴上,扭力弹簧的固定力臂固定在关节块的后端,驱动后脚踏转动的扭力弹簧的扭动力臂固定在上盖板上。
位于电动车左边的关节块的右端面上设有凹槽,左右折叠机构的左端转动式地安装在该凹槽上。位于电动车右边的关节块对称设置即可。关节块的前端和后端设有缓冲垫,可以缓冲前脚踏、后脚踏与关节块之间的碰撞。
当驾驶者不站在前脚踏和后脚踏上时,扭力弹簧的扭动力臂驱动前脚踏和后脚踏绕关节块转动,从而实现折叠过程。
左右折叠机构的说明如下:
结合图5和图9所示,左右折叠机构包括底座、相互平行设置的左上折叠臂和左下折叠臂、相互平行设置的右上折叠臂和右下折叠臂、左摆杆、右摆杆。
左右折叠机构在折叠状态时,左上折叠臂的上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左侧关节块右端面上的凹槽内,下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底座的左侧;所述左下折叠臂的中间某一部位转动式地安装在底座的左侧,左下折叠臂的上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左侧关节块右端面上的凹槽内,下端与左摆杆相接。驱动左下折叠臂转动的左摆杆转动式地安装在操作机构下端的左侧,左摆杆整体大致呈圆柱状,一滑块套装在左摆杆上,并可沿着左摆杆滑动;两个压缩的弹簧均套装在左摆杆上,一弹簧位于滑块和左摆杆的上端之间,称为第一弹簧;另一弹簧位于滑块和左摆杆的下端之间,称为第二弹簧。左下折叠臂的下端固定在该滑块上。
右上折叠臂的上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右侧关节块左端面上的凹槽内,下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底座的右侧;所述右下折叠臂的中间某一部位转动式地安装在底座的右侧,右下折叠臂的上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右侧关节块左端面上的凹槽内,下端与右摆杆相接。驱动右下折叠臂转动的右摆杆转动式地安装在操作机构下端的右侧,右摆杆整体大致呈圆柱状,一滑块套装在右摆杆上,并可沿着右摆杆滑动;两个压缩的弹簧均套装在右摆杆上,一弹簧位于滑块和右摆杆的上端之间,称为第一弹簧;另一弹簧位于滑块和右摆杆的下端之间,称为第二弹簧。右下折叠臂的下端固定在该滑块上。
底座包括前夹块和后夹块,前夹块和后夹块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倾斜板,左上折叠臂、左下折叠臂、右上折叠臂、右下折叠臂都转动式地安装在前后两个倾斜板之间。
结合图13所示,在倾斜路面上驾驶,或者在转弯时,驾驶者横向倾斜手把以克服离心力,使运动平衡,当处于这种状态时,由于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迫使左摆杆和右摆杆上的滑块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使得驱动轮机构的驱动轮和转动轮机构的转动轮均可以接触地面。行驶到平坦路面时,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也可以帮助驾驶者恢复至无倾斜的状态。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还可起到避震作用。
操作机构的说明如下:
操作机构包括上下推拉组件、前后转动组件、左右转动组件;驱动左右折叠机构折叠或展开的上下推拉组件安装在底座上,所述的前后转动组件前后转动式地安装在上下推拉组件的上端,所述的左右转动组件左右转动式地安装在前后转动组件的上端。
结合图6和图7所示,左右转动组件包括转动座和手把,所述的转动座左右转动式地安装在前后转动组件的上端,所述的手把沿着左右方向设置在转动座上。所述的手柄上设有用于固定手机的手机架。转动座的上部设有前后方向贯穿的开口槽,该开口槽贯穿转动座上部的前端和后端;转动座的上部还设有沿着左右方向贯穿的通孔,该通孔贯穿转动座上部的左端和右端,手把穿过左右方向贯穿的通孔,从而设置在转动座上。转动座的下端设有沿着上下方向的第二孔,所述转动座的右侧设有两个与第二孔相通的横向孔,所述的两个横向孔分别位于转动座右侧的前端和后端,所述的两个横向孔内均设有第二橡皮条。前后转动组件的上端设有第二轴,所述的转动座通过第二孔转动式安装在第二轴上,将转动座套在第二轴上后,将一固定盖从开口槽内放在穿过第二孔的第二轴上,从而将转动座固定在第二轴上。第二轴与第二橡皮条接触的位置开有相应的凹口,当驾驶者左右转动手把时,第二橡皮条处于挤压扭曲的状态,驾驶者松开手后,第二橡皮条由于要恢复原来状态,促使手把复位。
结合图6和图8所示,前后转动组件包括固定座和转动杆,所述的固定座固定在上下推拉组件的上端,所述的转动杆前后转动式地安装在固定座上。转动杆的下端设有沿着左右方向贯穿的第一孔,转动杆的底部设有两个与第一孔相通的纵向孔,所述的两个纵向孔分别位于转动杆底部的前端和后端,所述的两个纵向孔内均设有第一橡皮条。固定座的上部同样设有前后方向贯穿的开口槽,该开口槽贯穿固定座上部的前端和后端;固定座的上部还设有沿着左右方向贯穿的通孔,该通孔贯穿固定座上部的左端和右端。固定座上的开口槽与转动杆的下端相适应,在开口槽内沿着左右方向设有第一轴,第一轴可以固定在固定座上沿着左右方向贯穿的通孔上,所述的转动杆通过第一孔套装在第一轴上。第一轴与第一橡皮条接触的位置同样开有相应的凹口,当驾驶者前后转动手把时,第一橡皮条处于挤压扭曲的状态,驾驶者松开手后,第一橡皮条由于要恢复原来状态,促使前后转动组件复位。
结合图9和图10所示,上下推拉组件包括杆套、插入杆套内的推拉杆、固定在推拉杆下端的收拉块、拆管夹。杆套的下端固定在底座上,相对杆套上下移动的推拉杆穿过底座,所述的左摆杆转动式地安装在收拉块的左侧,所述的右摆杆转动式地安装在收拉块的右侧。杆套的内壁设有向内突出的环挡壁,一压缩的弹簧套装在推拉杆上,位于收拉块和环挡壁之间,该弹簧称为第三弹簧。拆管夹设置在杆套的上端,拆管夹可以环抱式的夹住推拉杆。向下推动推拉杆时,收拉块往下运动,从而带动左摆杆和右摆杆的转动,进而促使左右折叠机构折叠。当驾驶者需要横向折叠时,松开拆管夹,由于第三弹簧对收拉块具有向下的推力,驾驶者可以较轻松的进行横向折叠。
转动轮机构的说明如下:
结合图11所示,有一轴设置在前脚踏的上盖板和下盖板之间,该轴称为第三轴,转动轮机构通过第三轴可以相对前脚踏转动。
驱动轮机构的说明如下:
结合图12所示,驱动轮机构包括固定在后脚踏上的左护板和右护板、电机、护盖、皮带传动组件、驱动轮、电机罩、灯罩。左护板固定在后脚踏的左盖板上,右护板固定在后脚踏的右盖板上,电机固定在左护板上,左护板的外部设有起到保护作用的灯罩和电机罩,右护板的外部设有电机罩。所述的护盖固定在电机的转子上,电机转子的转动带动护盖的转动,护盖则通过皮带传动组件带动驱动轮转动,驱动轮转动式地安装在左护板和右护板之间,皮带传动组件的主动轮固定在护盖上,护盖包围着主动轮,能起到保护作用。当左右两边的驱动轮速度不一样时,即可实现左右转向的目的。
驾驶该电动车时,应在手机架上安装手机,手机应内置有加速度传感器,在前后折叠机构上应安装有Arduino电路板和姿态传感器,左右前后转动手把时,或者手把处于横向倾斜状态时,Arduino电路板处理加速度传感器和姿态传感器测得的数据,处理完数据后,Arduino电路板对电机输出信号,控制电机的转速,从而达到操纵电动车的目的。使用时,驱动轮也可以当作前轮使用。
下面对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驱动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驱动的控制方法,将第一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电动车操作机构的手把上,可将内置有加速度传感器的手机放置在手机架上,手机内的加速度传感器称为第一加速度传感器;然后将Arduino电路板安装在电动车的前后折叠机构上,可放置在下盖板上。当进行以下操作时:
转动操作机构上的左右转动组件,即左右转动手把时,第一加速度传感器测得三维坐标姿态角矢量O1中的偏航角矢量Y1,Arduino电路板记录三维坐标姿态角矢量O2中的偏航角矢量Y2
转动操作机构上的前后转动组件,即前后转动手把时,第一加速度传感器测得三维坐标姿态角矢量O1中的俯仰角矢量P1,Arduino电路板记录三维坐标姿态角矢量O2中的俯仰角矢量P2
左右转动组件上的手把横向倾斜时,即手把与地面倾斜时,比如在倾斜路面上驾驶,或者在转弯时,驾驶者需要横向倾斜手把以克服离心力,使运动平衡;此时,第一加速度传感器测得三维坐标姿态角矢量O1中的翻滚角矢量R1,Arduino电路板记录三维坐标姿态角矢量O2中的俯仰角矢量R2
然后Arduino电路板计算姿态角矢量O1与姿态角矢量O2的相对姿态角矢量ΔO,相对姿态角矢量ΔO是驾驶者的操作意图,其中,
ΔO=O1-O2,ΔO=(ΔP,ΔY,ΔR),O1=(P1,Y1,R1),O2=(P2,Y2,R2),ΔP=P1-P2,ΔY=Y1-Y2,ΔR=R1-R2
Arduino电路板依据ΔP的值计算出一数值n,Arduino电路板依据ΔY和ΔR的值得出一个转弯系数k,Arduino电路板依据n和k输出电动车的驱动轮机构的左转速nL和右转速nR,其中,
nL=n(1+k),nR=n(1-k)。
为方便起见,上述的偏航角矢量Yaw简写为Y,俯仰角矢量Pitch简写为P,翻滚角矢量Roll简写为R。
所述的前后折叠机构上安装有集成陀螺传感器、第二加速度传感器、地磁传感器的姿态传感器;
第二加速度传感器容易受到外部加速度的影响,地磁传感器容易受到磁场的干扰,陀螺传感存在漂移现象和积累误差等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互补滤波的数据融合方法对各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处理。如图14所示,利用高通滤波器将从陀螺传感器得到的姿态角矢量数据进行处理,消除数据漂移;用低通滤波器消除第二加速度传感器和地磁传感器计算得到的高频信号,最后将两组数据进行补偿计算。
所述的陀螺传感器用于测得一姿态角矢量Ot(n),所述的第二加速度传感器和地磁传感器共同测得的一姿态角矢量Ojd(n),其中,
Ot(n)=Ot(n-1)+ΔtRt,Ojd(n)=αOjd(n-1)+(1-α)OYP
Δt为采样周期,Ot(n-1)为上一次测得的姿态角矢量Ot(n),Rt为陀螺传感器测得的角速度矢量。α为滤波器系数,根据ShaneColton提出的方法,当α=0.98时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Ojd(n-1)为上一次第二加速度传感器和地磁传感器共同测得的姿态角矢量,OYP第二加速度传感器和地磁传感器共同测得的姿态角矢量。(1-α)OYP是数据的低频信号,计划去除αOjd(n-1)中的高频信号Ojd(n-1),则用陀螺传感器测得的姿态角矢量Ot(n)替代Ojd(n-1),同时引进Ot(n)的高频信号,从而得到:
O(n)=αOt(n)+(1-α)OYP
O(n)是融合后的姿态角矢量,将其视为O2,用于计算ΔO。
为了避免电动车遇到阻碍,突然减速使驾驶者在惯性的驱动下大力地操作手把或当手把静置不动时,由于姿态传感器的在零点处数据抖动导致的误操作,本实用新型设定了阀值PL和PH,当ΔP的值大于下限阀值PL时,才输出转速,当ΔP的值大于上限阀值PH时,转速不再增大。
除了速度方向上的安全范围设定,为了避免驾驶者在瞬时间做出过大幅度的操作导致的安全意外,本实用新型还针对电动车的整体运动状态设定了另一个阀值:
A c c = Acc x 2 + Acc y 2 + Acc z 2 ,
其中,Accx、Accy、Accz分别表示3个正交方向的加速度值,给定Acc一个阀值Acc0,当大于阀值Acc0时,就可以判断发生了误操作,当前转速将被设定为当安全转速阀值且被锁定,即此时电机转速不能再增大。当Acc小于阀值,且当前输入转速小于锁定转速时,锁定将被解除。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前后折叠机构、左右折叠机构、操作机构;用于支撑驾驶者的两个前后折叠机构分别设置在电动车下边的左右两侧,所述前后折叠机构的后端均设有驱动轮机构,所述前后折叠机构的前端均设有转动轮机构;带动两个前后折叠机构相互靠拢的左右折叠机构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后折叠机构相接;控制电动车行驶的操作机构安装在左右折叠机构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后折叠机构包括依次相接的前脚踏、关节块、后脚踏;
所述的前脚踏通过转动轴安装在关节块的前端,套装在转动轴上的扭力弹簧的固定力臂固定在关节块上,驱动前脚踏转动的扭力弹簧的扭动力臂固定在前脚踏上;
所述的后脚踏通过转动轴安装在关节块的后端,套装在转动轴上的扭力弹簧的固定力臂固定在关节块上,驱动后脚踏转动的扭力弹簧的扭动力臂固定在后脚踏上。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折叠机构包括底座、相互平行设置的左上折叠臂和左下折叠臂、相互平行设置的右上折叠臂和右下折叠臂、左摆杆、右摆杆;
所述左上折叠臂的一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左侧关节块的右端,另一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底座的左侧;所述左下折叠臂转动式地安装在底座的左侧,左下折叠臂的一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左侧关节块的右端,另一端与左摆杆相接;驱动左下折叠臂转动的左摆杆转动式地安装在操作机构下端的左侧;
所述右上折叠臂的一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右侧关节块的左端,另一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底座的右侧;所述右下折叠臂转动式地安装在底座的右侧,右下折叠臂的一端转动式地安装在右侧关节块的左端,另一端与右摆杆相接;驱动右下折叠臂转动的右摆杆转动式地安装在操作机构下端的右侧。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操作机构包括上下推拉组件、前后转动组件、左右转动组件;驱动左右折叠机构折叠或展开的上下推拉组件安装在底座上,所述的前后转动组件前后转动式地安装在上下推拉组件的上端,所述的左右转动组件左右转动式地安装在前后转动组件的上端。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转动组件包括转动座和手把,所述的转动座转动式地安装在前后转动组件的上端,所述的手把沿着左右方向设置在转动座上。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后转动组件包括固定座和转动杆,所述的固定座固定在上下推拉组件的上端,所述的转动杆转动式地安装在固定座上。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推拉组件包括杆套、插入杆套内的推拉杆、固定在推拉杆下端的收拉块;所述的杆套安装在底座上,相对杆套上下移动的推拉杆穿过底座,所述的左摆杆转动式地安装在收拉块的左侧,所述的右摆杆转动式地安装在收拉块的右侧。
8.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的下端设有沿着左右方向贯穿的第一孔,转动杆的底部设有两个与第一孔相通的纵向孔,所述的两个纵向孔分别位于转动杆底部的前端和后端,所述的两个纵向孔内均设有第一橡皮条;
所述的固定座设有与转动杆下端相适应的开口槽,在开口槽内沿着左右方向设有第一轴,所述的转动杆通过第一孔套装在第一轴上。
9.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便携式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座的下端设有沿着上下方向的第二孔,所述转动座的右侧设有两个与第二孔相通的横向孔,所述的两个横向孔分别位于转动座右侧的前端和后端,所述的两个横向孔内均设有第二橡皮条;
所述前后转动组件的上端设有第二轴,所述的转动座通过第二孔转动式安装在第二轴上。
CN201521055145.8U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3452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55145.8U CN205345238U (zh)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55145.8U CN205345238U (zh)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45238U true CN205345238U (zh) 2016-06-29

Family

ID=56168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55145.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345238U (zh)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452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83623A (zh) * 2015-12-16 2016-03-09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及其驱动的控制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83623A (zh) * 2015-12-16 2016-03-09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及其驱动的控制方法
WO2017101737A1 (zh) * 2015-12-16 2017-06-2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及其驱动的控制方法
CN105383623B (zh) * 2015-12-16 2017-11-07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便携式电动车及其驱动的控制方法
US10926826B2 (en) 2015-12-16 2021-02-23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ortable electric vehicl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rive thereof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83623B (zh) 一种便携式电动车及其驱动的控制方法
CN202879694U (zh) 单轮自平衡电动车
CN214356465U (zh) 一种独轮电动平衡车
CN205203161U (zh) 一种便携式遥控代步跟随机器人
CN203032845U (zh) 双轮自平衡代步载物车
CN205345238U (zh) 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
CN106428395A (zh) 一种多功能电动滑板车
CN105857471A (zh) 一种四轮电动滑板代步车
CN206734513U (zh) 一种可变形电动平衡车
CN202765191U (zh) 智能平衡休闲车
JP7421193B2 (ja) マニュアル制御を伴う電動一輪車
CN204775712U (zh) 一种电动车
CN205075956U (zh) 一种电动代步车结构
CN105416483B (zh) 微型折叠电动车
CN208181303U (zh) 一种带有导航的双轮驱动站立自动行走车
CN102190038A (zh) 一拨伸缩式折叠电动车
CN204915981U (zh) 一种复合后轮电动车
CN108032948A (zh) 一种可变形电动平衡车
CN205801340U (zh) 一种滑板车
CN103253328A (zh) 一种复合式单轮电动平行车
CN107685821A (zh) 多功能电动履带车
CN206485505U (zh) 一种多功能电动滑板车
CN201737108U (zh) 一种个人代步工具
CN201863947U (zh) 单轮电能车
CN206528569U (zh) 一种滑板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9

Termination date: 201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