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73630U - 车身后部吸能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吸能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273630U CN205273630U CN201521140297.8U CN201521140297U CN205273630U CN 205273630 U CN205273630 U CN 205273630U CN 201521140297 U CN201521140297 U CN 201521140297U CN 205273630 U CN205273630 U CN 2052736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longeron
- back door
- threshold
- door thresho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包括纵梁、设置在纵梁外侧的门槛以及与纵梁和门槛相连的地板,纵梁包括前纵梁和后纵梁,地板包括前地板和后地板,门槛包括后门槛下支撑板和后门槛导轨安装板,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内板封板;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内板封板还与后门槛下支撑板、后门槛导轨安装板、后地板、后纵梁之间形成的腔体结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设置合理,形成系统性的吸能结构,能有效地传递和分散来自车内外的各种载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后部吸能结构。
背景技术
MPV汽车(Multi-PurposeVehicles,多用途汽车)是集旅行车宽大乘员空间、轿车的舒适性和厢式货车的功能于一身的汽车。MPV汽车一般为两厢式结构,前侧车厢为发动机舱,后侧车厢为乘员空间和行李空间,后侧车厢内可以布置下5-8个人的座位,座椅配置一般采用二排至三排,布置灵活,可全部折叠或放倒,有些还可以前后左右移动甚至旋转,这使它在内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MPV汽车的后部包括后地板总成、后门槛总成、后轮罩总成等,由上述各总成相互协同一并承载来自车内及车外的各种载荷(例如来自后悬架的应力、侧面碰撞过程产生的碰撞力等),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包括来自后地板总成、后门槛总成和后轮罩总成的部件及连接在各部件之间的连接件等,车身后部吸能结构是各种冲击能量和应力的主要传递途径,车身后部的应力变化复杂,因此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设置合不合理决定了汽车车身能否有效地传递和分散各种载荷,进而决定了汽车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结构设置合理,形成系统性的吸能结构,能有效地传递和分散来自车内外的各种载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包括纵梁、设置在纵梁外侧的门槛以及与纵梁和门槛相连的地板,纵梁包括前纵梁和后纵梁,地板包括前地板和后地板,门槛包括后门槛下支撑板和后门槛导轨安装板,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依次相连的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内板封板;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内板封板与后门槛下支撑板、后门槛导轨安装板、后地板、后纵梁之间形成的腔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门槛还包括前门槛内板和后门槛内板,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门槛支撑板,门槛支撑板连接前门槛内板、后门槛内板、前地板和前纵梁并形成腔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门槛支撑板包括支撑底板、第一支撑侧板和第二支撑侧板,第一支撑侧板和第二支撑侧板相对设置,支撑底板连接第一支撑侧板和第二支撑侧板;支撑底板具有第一支撑翻边和第二支撑翻边,第一支撑翻边焊接至前门槛内板和后门槛内板,第二支撑翻边焊接至前纵梁;第一支撑侧板具有第三支撑翻边,第三支撑翻边分别焊接至前门槛内板、前地板和前纵梁;第二支撑侧板具有第四支撑翻边,第四支撑翻边分别焊接至后门槛内板、前地板和前纵梁,后门槛导轨安装板的端部焊接在所述第二支撑侧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门槛支撑板的支撑底板上具有避让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包括连接底板、第一连接侧板和第二连接侧板,第一连接侧板和第二连接侧板相对设置,连接底板连接第一连接侧板和第二连接侧板;连接底板具有第一连接翻边和第二连接翻边,第一连接翻边焊接至后纵梁,第二连接翻边焊接至后门槛下支撑板;第一连接侧板具有第三连接翻边,第三连接翻边分别焊接至后门槛下支撑板、后门槛导轨安装板、后地板和后纵梁;第二连接侧板具有第四连接翻边,第四连接翻边分别焊接至后门槛下支撑板和后门槛导轨安装板。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拖曳臂内侧支架包括相连的安装部和连接部,安装部包括安装板、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侧板和第二安装侧板,安装板朝远离后地板的方向拱起;连接部连接第一安装侧板和第二安装侧板;第二安装侧板具有第一支架翻边,第一支架翻边焊接至后纵梁,安装板具有第二支架翻边和第三支架翻边,第二支架翻边焊接至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的第二连接侧板,第三支架翻边焊接至后门槛内板封板;连接部具有第四支架翻边,第四支架翻边分别焊接至后门槛导轨安装板和后门槛内板封板;安装板设有用于安装拖曳臂的第一安装点,后门槛下支撑板靠近拖曳臂内侧支架的位置设有用于安装拖曳臂的第二安装点。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后门槛内板封板包括相连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远离第二端部的边缘通过第一封板翻边连接至后纵梁,第二端部远离第一端部的边缘通过第二封板翻边连接至后门槛下支撑板,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靠近后地板一侧通过第三封板翻边焊接到后地板;第二端部远离后地板一侧通过第四封板翻边焊接至后门槛导轨安装板、通过第五封板翻边焊接至后门槛下支撑板。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减震器安装板,减震器安装板用于设置螺纹管,后纵梁的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纵梁侧板、纵梁底板和第二纵梁侧板,第一纵梁侧板和第二纵梁侧板相对设置并与纵梁底板形成凹槽,减震器安装板设置在凹槽内;减震器安装板与第一纵梁侧板、纵梁底板和第二纵梁侧板形成腔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减震器安装板靠近第一纵梁侧板的边缘通过第一减震器翻边焊接至第一纵梁侧板;减震器安装板靠近第二纵梁侧板的边缘通过第二减震器翻边焊接至第二纵梁侧板;减震器安装板包括安装顶板、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安装顶板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远离安装顶板的边缘通过第三减震器翻边焊接至纵梁底板,第二侧壁远离安装顶板的边缘通过第四减震器翻边焊接至纵梁底板;安装顶板具有安装部,安装部具有开口朝向纵梁底板的弧形槽,螺纹管固定在第一纵梁侧板和第二纵梁侧板之间并位于安装部的弧形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安装部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焊接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MPV汽车包括纵梁、设置在纵梁外侧的门槛以及与纵梁和门槛相连的地板,纵梁包括前纵梁和后纵梁,地板包括前地板和后地板,门槛包括后门槛下支撑板和后门槛导轨安装板,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依次相连的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内板封板,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内板封板位于汽车C柱下部、后轮罩的前端;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内板封板与后门槛下支撑板、后门槛导轨安装板、后地板、后纵梁之间形成的腔体结构,拖曳臂设置在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下支撑板之间,来自拖曳臂的应力通过拖曳臂内侧支架传递至给后纵梁、通过后门槛下支撑板传递至后门槛组件(后门槛下支撑板和后门槛内板)上,该腔体结构结实可靠,提高了拖曳臂的稳定性。再有,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后拖曳臂内侧支架、后门槛内板封板把后纵梁、后地板、后门槛导轨安装板、后门槛下支撑板焊接成一个整体框架结构,侧碰时从门槛带来的冲击力也通过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后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内板封板传递到后纵梁和与后纵梁相连的横梁上,提高了车身侧碰的碰撞性能。
进一步地,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门槛支撑板,门槛支撑板连接前门槛内板、后门槛内板、前地板、后门槛导轨安装板和前纵梁并形成腔体结构,门槛支撑板与汽车B柱对齐,一侧连接前门槛内板与后门槛内板12,另一侧连接前纵梁,车体在侧面受到碰撞时,一部分通过门槛支撑板吸收能量,剩余部分能量传递到前纵梁,有效提高B柱区域的碰撞性能。前门槛内板与后门槛内板之间具有焊接接头,用门槛支撑板包住前门槛内板与后门槛内板之间的焊接接头,增加了焊接接头区域的局部刚度,在汽车在发生侧碰与偏置碰时,前门槛内板还能避免焊接接头区域的弯折变形。
进一步地,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减震器安装板,减震器安装板设置在后纵梁的第一纵梁侧板、纵梁底板和第二纵梁侧板形成凹槽内并与第一纵梁侧板、纵梁底板和第二纵梁侧板形成腔体结构,减震器安装板用于安装减震器,在车辆运行时,车体在不同工况产生的冲击力会导致减震器与减震器安装点之间产生很大的应力,使减震器安装点的零件变形,焊接处开裂,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器安装板呈倒“U”字形结构设置在后纵梁的凹槽内并与后纵梁形成腔体结构,在汽车宽度方向上对后纵梁起到支撑作用,提高后纵梁的局部刚度,防止后纵梁和减震器安装板受到来自减震器的冲击力而产生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设置合理,形成系统性的吸能结构,能有效地传递和分散来自车内外的各种载荷。提高了车身后部的门槛与轮罩区域的刚度、模态和NVH性能。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门槛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拖曳臂内侧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后门槛内板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减震安装板安装在后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减震安装板安装在结构示意图。
图9b是图9a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MPV汽车的车架结构一般由多个纵梁和横梁形成的支撑结构,车架结构是整个汽车的结构载体,用于支撑、连接汽车的各总成(如后地板总成、后门槛总成、后轮罩总成等),使各总成保持相对正确的位置,并承受汽车内外的各种载荷。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由来自各总成的部件及连接在各部件之间的连接件等组成,是各种冲击能量和应力的主要传递途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适合设置于MPV汽车,包括纵梁110、门槛120和地板130。纵梁110的数量为两根并间隔设置,每根纵梁110均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中间通过多根横梁210连接,以下以其中一根纵梁110及与该纵梁110连接的部件为例作具体说明。纵梁110包括相连的前纵梁111和后纵梁112。门槛120设置在纵梁110的外侧,门槛120是车体中的重要部件,对于整车的结构强度、刚度及碰撞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门槛120一般包括前门槛内板121、后门槛内板122、后门槛下支撑板123和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等。地板130在纵梁110和横梁210所在的范围内延伸并与纵梁110和门槛120相连,地板130与纵梁110之间形成腔体结构。本实施例中,地板130包括相连的前地板131和后地板132。其中,后门槛内板122设置在后门槛下支撑板123与后地板123之间,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设置在后门槛内板122与后地板132之间。
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门槛支撑板150、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和后门槛内板封板180。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和后门槛内板封板180依次相连并与后门槛下支撑板123、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后地板132、后纵梁112之间形成的腔体结构。其中,门槛支撑板150连接前门槛内板121、后门槛内板122、前地板131、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和前纵梁111。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连接后门槛下支撑板123、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后纵梁112、后地板132和拖曳臂内侧支架170。拖曳臂内侧支架170连接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后纵梁112和后门槛内板封板180。后门槛内板封板180连接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后门槛下支撑板123、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后纵梁112和后地板132。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门槛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4,门槛支撑板150位于汽车B柱的正下方,门槛支撑板150连接前门槛内板121、后门槛内板122、前地板131、和前纵梁111并形成腔体结构。具体地,门槛支撑板150包括支撑底板151、第一支撑侧板152和第二支撑侧板153,第一支撑侧板152和第二支撑侧板153相对设置,支撑底板151连接第一支撑侧板152和第二支撑侧板153。支撑底板151具有第一支撑翻边151a和第二支撑翻边151b,第一支撑翻边151a焊接至前门槛内板121和后门槛内板122,第二支撑翻边151b焊接至前纵梁111。第一支撑侧板152具有第三支撑翻边152a,第三支撑翻边152a分别焊接至前门槛内板121、前地板131和前纵梁111。第二支撑侧板153具有第四支撑翻边153a,第四支撑翻边153a分别焊接至后门槛内板122、前地板131和前纵梁111。由第一支撑侧板152、支撑底板151、第二支撑侧板153与前门槛内板121、后门槛内板122、前地板131、前纵梁111之间围成一个腔体结构。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的端部焊接在第二支撑侧板152上。
本实施例中,门槛支撑板150的支撑底板151上具有避让通孔155,避让通孔155一方面用于减重,另一方面在安装车身后部吸能结构时由于门槛支撑板150与后门槛先焊接,之后再将门槛支撑板150时与前地板131焊接时避让通孔155用于焊枪的进入,以解决门槛支撑板150的焊点无法打上的问题。
门槛支撑板150与汽车B柱对齐,一侧连接前门槛内板121与后门槛内板12,另一侧连接前纵梁111,车体在侧面受到碰撞时,一部分通过门槛支撑板150吸收能量,剩余部分能量传递到前纵梁111,有效提高B柱区域的碰撞性能。前门槛内板121与后门槛内板122之间具有焊接接头124,用门槛支撑板150包住前门槛内板121与后门槛内板122之间的焊接接头124,增加了焊接接头124区域的局部刚度,在汽车在发生侧碰与偏置碰时,前门槛内板121还能避免焊接接头124区域的弯折变形。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5,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包括连接底板161、第一连接侧板162和第二连接侧板163,第一连接侧板162和第二连接侧板163相对设置,连接底板161连接第一连接侧板162和第二连接侧板163。连接底板161具有第一连接翻边161a和第二连接翻边161b,第一连接翻边161a焊接至后纵梁112,第二连接翻边161b焊接至后门槛下支撑板123。第一连接侧板162具有第三连接翻边162a,第三连接翻边162a分别焊接至后门槛下支撑板123、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后地板132和后纵梁112。第二连接侧板163具有第四连接翻边163a,第四连接翻边163a分别焊接至后门槛下支撑板123和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拖曳臂内侧支架的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6,拖曳臂内侧支架170设置在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与后门槛内板封板180之间。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包括相连的安装部171和连接部173,安装部171包括安装板1711、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侧板1712和第二安装侧板1713,安装板1711朝远离后地板132方向拱起,连接部173连接第一安装侧板1712和第二安装侧板1713,且连接部173与后地板132之间的距离小于安装板1711与后地板132之间的距离。第二安装侧板1713具有第一支架翻边171a,第一支架翻边171a焊接至后纵梁112;安装板1711具有第二支架翻边171b和第三支架翻边171c,第二支架翻边171b焊接至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的第二连接侧板163,第三支架翻边171c焊接至后门槛内板封板180;连接部173具有第四支架翻边173a,第四支架翻边173a分别焊接至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和后门槛内板封板180。其中,拖曳臂(图未示)的固定端设置在由安装部171、连接部173和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围成凹槽内,安装部171的安装板1711上设有用于安装拖曳臂的第一安装点201,后门槛下支撑板123靠近拖曳臂内侧支架170的位置设有用于安装拖曳臂的第二安装点202,拖曳臂安装在第一安装点201和第二安装点202上。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后门槛内板封板的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7,后门槛内板封板180大致垂直于门槛120的长度方向,后门槛内板封板180用于将门槛120靠近轮胎的端部封住以形成腔体结构。后门槛内板封板180包括相连的第一端部181和第二端部182,其中第一端部181远离第二端部182的边缘通过第一封板翻边181a连接至后纵梁112,第二端部182远离第一端部181的边缘通过第二封板翻边182a连接至后门槛下支撑板123。第一端部181和第二端部182靠近后地板132一侧通过第三封板翻边183焊接到后地板132。第一端部182远离后地板132一侧的边缘轮廓配合拖曳臂内侧支架170的轮廓形状,拖曳臂内侧支架170的第三支架翻边171c和部分第四支架翻边173a焊接在第一端部182上。第二端部182远离后地板132一侧的边缘轮廓配合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和后门槛下支撑板123的轮廓形状,其中,靠近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的边缘通过第四封板翻边182b焊接至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靠近后门槛下支撑板123的边缘通过第五封板翻边182c焊接至后门槛下支撑板123。
本实施例中,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和后门槛内板封板180位于汽车C柱下部、后轮罩(图未示)的前端,并与后门槛下支撑板123、后地板132、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后纵梁112之间形成封闭的腔体结构,拖曳臂设置在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和后门槛下支撑板123之间,来自拖曳臂的应力通过拖曳臂内侧支架170的第一安装点201传递至后纵梁112、通过后门槛下支撑板123的第二安装点202传递至后门槛组件(后门槛下支撑板123和后门槛内板122)上,该腔体结构结实可靠,提高拖曳臂的稳定性。再有,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后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后门槛内板封板180把后纵梁112、后地板132、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后门槛下支撑板123焊接成一个整体框架结构,侧碰时从门槛带来的冲击力也通过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后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和后门槛内板封板180传递到后纵梁112和与后纵梁112相连的横梁上,提高了车身侧碰的碰撞性能。
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减震器安装板190。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减震安装板安装在后纵梁的结构示意图,图9a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减震安装板安装在结构示意图,图9b是图9a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阅图2、图3、图8、图9a和图9b,减震器安装板190设置在位于后轮罩下方的后纵梁112上,减震器安装板190用于设置连接减震器的螺纹管196。后纵梁112的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纵梁侧板1121、纵梁底板1122和第二纵梁侧板1123,第一纵梁侧板1121和第二纵梁侧板1123相对设置,由第一纵梁侧板1121、纵梁底板1122和第二纵梁侧板1123围成凹槽1124,凹槽1124的开口端焊接地板130(图中未绘示)。减震器安装板190设置在凹槽1124内并与第一纵梁侧板1121、纵梁底板1122和第二纵梁侧板1123焊接形成闭合的腔体结构。
具体地,减震器安装板190靠近第一纵梁侧板1121的边缘通过第一减震器翻边190a焊接至第一纵梁侧板1121;减震器安装板190靠近第二纵梁侧板1123的边缘通过第二减震器翻边190b焊接至第二纵梁侧板1123。减震器安装板190包括安装顶板191、第一侧壁192和第二侧壁193,第一侧壁192和第二侧壁193相对设置,安装顶板191连接第一侧壁192和第二侧壁193形成倒“U”字型结构。第一侧壁192远离安装顶板191的边缘通过第三减震器翻边190c焊接至纵梁底板1122,第二侧壁193远离安装顶板191的边缘通过第四减震器翻边190d焊接至纵梁底板1122。
安装顶板191上设有与螺纹管196配合的安装部194,安装部194具有与螺纹管196外直径配合的且开口朝向纵梁底板1122的弧形槽194a,螺纹管196固定在第一纵梁侧板1121和第二纵梁侧板1123之间并位于安装部194的弧形槽194a内。具体地,第一纵梁侧板1121和第二纵梁侧板1123均设有安装螺纹管196的通孔(图未标),螺纹管196穿设于第一纵梁侧板1121和第二纵梁侧板1123的通孔并抵靠安装顶板191的安装部194。本实施例中,安装部194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焊接孔195,焊接孔195例如为长圆形,其长直径方向与后纵梁112长度方向一致。通过安装部194上的焊接孔195将螺纹管196与安装部194焊接在一起,焊接孔195增加了二氧化碳保护焊的焊接面积,有效防止螺纹管196受到汽车宽度方向上的应力拉扯使螺纹管196的焊接处失效。
在车辆运行时,车体在不同工况产生的冲击力会导致减震器与减震器安装点之间产生很大的应力,使减震器安装点的零件变形,焊接处开裂,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器安装板190呈倒“U”字形结构设置在后纵梁112的凹槽1124内并与后纵梁112形成腔体结构,在汽车宽度方向上对后纵梁112起到支撑作用,提高后纵梁112的局部刚度,防止后纵梁112和减震器安装板190受到来自减震器的冲击力而产生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MPV汽车包括纵梁110、设置在纵梁外侧的门槛120以及与纵梁110和门槛120相连的地板130,纵梁110包括前纵梁111和后纵梁112,地板130包括前地板131和后地板132,门槛120包括后门槛下支撑板123和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依次相连的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和后门槛内板封板180,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和后门槛内板封板180位于汽车C柱下部、后轮罩的前端;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和后门槛内板封板180与后门槛下支撑板123、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后地板132、后纵梁112之间形成的腔体结构,拖曳臂设置在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和后门槛下支撑板123之间,来自拖曳臂的应力通过拖曳臂内侧支架170传递至给后纵梁112、通过后门槛下支撑板123传递至后门槛组件(后门槛下支撑板123和后门槛内板122)上,该腔体结构结实可靠,提高了拖曳臂的稳定性。再有,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后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后门槛内板封板180把后纵梁112、后地板132、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后门槛下支撑板123焊接成一个整体框架结构,侧碰时从门槛120带来的冲击力也通过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后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和后门槛内板封板180传递到后纵梁112和与后纵梁112相连的横梁210上,提高了车身侧碰的碰撞性能。
进一步地,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门槛支撑板150,门槛支撑板150连接前门槛内板121、后门槛内板122、前地板131和前纵梁111并形成腔体结构,门槛支撑板150与汽车B柱对齐,一侧连接前门槛内板121与后门槛内板12,另一侧连接前纵梁111,车体在侧面受到碰撞时,一部分通过门槛支撑板150吸收能量,剩余部分能量传递到前纵梁111,有效提高B柱区域的碰撞性能。前门槛内板121与后门槛内板122之间具有焊接接头124,用门槛支撑板150包住前门槛内板121与后门槛内板122之间的焊接接头124,增加了焊接接头124区域的局部刚度,在汽车在发生侧碰与偏置碰时,前门槛内板121还能避免焊接接头124区域的弯折变形。
进一步地,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减震器安装板190,减震器安装板190设置在后纵梁112的第一纵梁侧板1121、纵梁底板1122和第二纵梁侧板1123形成凹槽1124内并与第一纵梁侧板1121、纵梁底板1122和第二纵梁1123侧板形成腔体结构,减震器安装板190用于安装减震器,在车辆运行时,车体在不同工况产生的冲击力会导致减震器与减震器安装点之间产生很大的应力,使减震器安装点的零件变形,焊接处开裂,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器安装板190呈倒“U”字形结构设置在后纵梁112的凹槽1124内并与后纵梁112形成腔体结构,在汽车宽度方向上对后纵梁112起到支撑作用,提高后纵梁112的局部刚度,防止后纵梁112和减震器安装板190受到来自减震器的冲击力而产生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设置合理,形成系统性的吸能结构,能有效地传递和分散来自车内外的各种载荷。提高了车身后部的门槛与轮罩区域的刚度、模态和NVH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所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特征是,包括纵梁(110)、设置在所述纵梁(110)外侧的门槛(120)以及与所述纵梁(110)和所述门槛(120)相连的地板(130),所述纵梁(110)包括前纵梁(111)和后纵梁(112),所述地板(130)包括前地板(131)和后地板(132),所述门槛(120)包括后门槛下支撑板(123)和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所述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依次相连的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和后门槛内板封板(180);所述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所述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和所述后门槛内板封板(180)与所述后门槛下支撑板(123)、所述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所述后地板(132)、所述后纵梁(112)之间形成的腔体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门槛(120)还包括前门槛内板(121)和后门槛内板(122),所述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门槛支撑板(150),所述门槛支撑板(150)连接所述前门槛内板(121)、所述后门槛内板(122)、所述前地板(131)和所述前纵梁(111)并形成腔体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门槛支撑板(150)包括支撑底板(151)、第一支撑侧板(152)和第二支撑侧板(153),所述第一支撑侧板(152)和所述第二支撑侧板(153)相对设置,所述支撑底板(151)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侧板(152)和所述第二支撑侧板(153);所述支撑底板(151)具有第一支撑翻边(151a)和第二支撑翻边(151b),所述第一支撑翻边(151a)焊接至所述前门槛内板(121)和所述后门槛内板(122),所述第二支撑翻边(151b)焊接至所述前纵梁(111);所述第一支撑侧板(152)具有第三支撑翻边(152a),所述第三支撑翻边(152a)分别焊接至所述前门槛内板(121)、所述前地板(131)和所述前纵梁(111);所述第二支撑侧板(153)具有第四支撑翻边(153a),所述第四支撑翻边(153a)分别焊接至所述后门槛内板(122)、所述前地板(131)和所述前纵梁(111),所述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的端部焊接在所述第二支撑侧板(153)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门槛支撑板(150)的支撑底板(151)上具有避让通孔(15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包括连接底板(161)、第一连接侧板(162)和第二连接侧板(163),所述第一连接侧板(162)和所述第二连接侧板(163)相对设置,所述连接底板(16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侧板(162)和所述第二连接侧板(163);所述连接底板(161)具有第一连接翻边(161a)和第二连接翻边(161b),所述第一连接翻边(161a)焊接至所述后纵梁(112),所述第二连接翻边(161b)焊接至所述后门槛下支撑板(123);所述第一连接侧板(162)具有第三连接翻边(162a),所述第三连接翻边(162a)分别焊接至所述后门槛下支撑板(123)、所述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所述后地板(132)和所述后纵梁(112);所述第二连接侧板(163)具有第四连接翻边(163a),所述第四连接翻边(163a)分别焊接至所述后门槛下支撑板(123)和所述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包括相连的安装部(171)和连接部(173),所述安装部(171)包括安装板(1711)、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侧板(1712)和第二安装侧板(1713),所述安装板(1711)朝远离所述后地板(132)的方向拱起;所述连接部(173)连接所述第一安装侧板(1712)和所述第二安装侧板(1713);所述第二安装侧板(1713)具有第一支架翻边(171a),所述第一支架翻边(171a)焊接至所述后纵梁(112),所述安装板(1711)具有第二支架翻边(171b)和第三支架翻边(171c),所述第二支架翻边(171b)焊接至所述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的第二连接侧板(163),所述第三支架翻边(171c)焊接至所述后门槛内板封板(180);所述连接部(173)具有第四支架翻边(173a),所述第四支架翻边(173a)分别焊接至所述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和所述后门槛内板封板(180);所述安装板(1711)设有用于安装拖曳臂的第一安装点(201),所述后门槛下支撑板(123)靠近所述拖曳臂内侧支架(170)的位置设有用于安装拖曳臂的第二安装点(20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后门槛内板封板(180)包括相连的第一端部(181)和第二端部(182),所述第一端部(181)远离所述第二端部(182)的边缘通过第一封板翻边(181a)连接至所述后纵梁(112),所述第二端部(182)远离所述第一端部(181)的边缘通过第二封板翻边(182a)连接至所述后门槛下支撑板(123),所述第一端部(181)和所述第二端部(182)靠近所述后地板(132)一侧通过第三封板翻边(183)焊接到所述后地板(132);所述第二端部(182)远离所述后地板(132)一侧通过第四封板翻边(182b)焊接至所述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通过第五封板翻边(182c)焊接至所述后门槛下支撑板(123)。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减震器安装板(190),所述减震器安装板(190)用于设置螺纹管(196),所述后纵梁(112)的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纵梁侧板(1121)、纵梁底板(1122)和第二纵梁侧板(1123),所述第一纵梁侧板(1121)和所述第二纵梁侧板(1123)相对设置并与所述纵梁底板(1122)形成凹槽(1124),所述减震器安装板(190)设置在所述凹槽(1124)内;所述减震器安装板(190)与第一纵梁侧板(1121)、纵梁底板(1122)和第二纵梁侧板(1123)形成腔体结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减震器安装板(190)靠近所述第一纵梁侧板(1121)的边缘通过第一减震器翻边(190a)焊接至所述第一纵梁侧板(1121);所述减震器安装板(190)靠近所述第二纵梁侧板(1123)的边缘通过第二减震器翻边(190b)焊接至所述第二纵梁侧板(1123);所述减震器安装板(190)包括安装顶板(191)、第一侧壁(192)和第二侧壁(193),所述第一侧壁(192)与所述第二侧壁(193)相对设置,所述安装顶板(191)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92)和所述第二侧壁(193);所述第一侧壁(192)远离所述安装顶板(191)的边缘通过第三减震器翻边(190c)焊接至所述纵梁底板(1122),所述第二侧壁(193)远离所述安装顶板(191)的边缘通过第四减震器翻边(190d)焊接至所述纵梁底板(1122);所述安装顶板(191)具有安装部(194),所述安装部(194)具有开口朝向所述纵梁底板(1122)的弧形槽(194a),所述螺纹管(196)固定在所述第一纵梁侧板(1121)和所述第二纵梁侧板(1123)之间并位于所述安装部(194)的弧形槽(194a)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安装部(194)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焊接孔(19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1140297.8U CN205273630U (zh) | 2015-12-30 | 2015-12-30 | 车身后部吸能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1140297.8U CN205273630U (zh) | 2015-12-30 | 2015-12-30 | 车身后部吸能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273630U true CN205273630U (zh) | 2016-06-01 |
Family
ID=56058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1140297.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273630U (zh) | 2015-12-30 | 2015-12-30 | 车身后部吸能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273630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01311A (zh) * | 2015-12-30 | 2016-04-20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后部吸能结构 |
CN108082287A (zh) * | 2017-12-20 | 2018-05-29 | 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物流车的半承载式车架结构 |
CN109760753A (zh) * | 2019-03-11 | 2019-05-17 | 汉腾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后地板纵梁前端加强结构 |
CN110352157A (zh) * | 2017-03-10 | 2019-10-18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
CN113335389A (zh) * | 2021-06-17 | 2021-09-03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后地板连接结构及汽车 |
-
2015
- 2015-12-30 CN CN201521140297.8U patent/CN205273630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01311A (zh) * | 2015-12-30 | 2016-04-20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后部吸能结构 |
CN110352157A (zh) * | 2017-03-10 | 2019-10-18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
CN110352157B (zh) * | 2017-03-10 | 2022-03-25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
CN108082287A (zh) * | 2017-12-20 | 2018-05-29 | 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物流车的半承载式车架结构 |
CN109760753A (zh) * | 2019-03-11 | 2019-05-17 | 汉腾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后地板纵梁前端加强结构 |
CN113335389A (zh) * | 2021-06-17 | 2021-09-03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后地板连接结构及汽车 |
CN113335389B (zh) * | 2021-06-17 | 2022-08-23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后地板连接结构及汽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273630U (zh) | 车身后部吸能结构 | |
WO2017101513A1 (zh) | 前机舱框架总成 | |
CN203255261U (zh) | 一种汽车前围板加强结构及汽车前围板总成 | |
CN205273623U (zh) | 前机舱框架总成 | |
CN104590388B (zh) | 一种汽车车身环状路径结构的安装方法 | |
CN202080335U (zh) | 一种无大梁模块化客车底架 | |
CN204222970U (zh) | 一种新型副车架 | |
CN104326024B (zh) | 一种车架总成 | |
CN214493089U (zh) | 一种应对25%小偏置碰的车身框架 | |
CN206644878U (zh) | 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及汽车车身 | |
CN213705569U (zh) | 一种汽车前端骨架总成及汽车 | |
CN110962938A (zh) | 一种汽车侧围框架加强组件 | |
CN204527354U (zh) | 一种汽车门槛加强结构及汽车 | |
CN109823410B (zh) | 一种前机舱封板连接结构 | |
CN112606912B (zh) | 一种后纵梁总成及车辆 | |
CN102619448B (zh) | 一种优化偏置碰效果的车门加强结构 | |
CN212401376U (zh) | 一种汽车底板结构及电动汽车 | |
CN203611739U (zh) | 一种燃油箱机构 | |
CN203864797U (zh) | 一种汽车高承载车架 | |
CN211167095U (zh) | 车辆横梁总成及车架 | |
CN105501311A (zh) | 车身后部吸能结构 | |
CN204309912U (zh) | 一种汽车地板下横梁结构及汽车 | |
CN103407499A (zh) | 应用于车辆内部的地板加强装置及车身结构 | |
CN103318265A (zh) | 汽车后部传力结构 | |
CN206367513U (zh) |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