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56440U - 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56440U
CN205256440U CN201520954315.XU CN201520954315U CN205256440U CN 205256440 U CN205256440 U CN 205256440U CN 201520954315 U CN201520954315 U CN 201520954315U CN 205256440 U CN205256440 U CN 2052564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ision
subframe
collision support
tie point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95431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宁强富
吴靖
胡思明
刘海亮
刘巍
李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95431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564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564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5644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属于车辆领域。所述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用于安装在副车架及车身纵梁处,所述副车架具有“口”字形结构,所述碰撞支架为近似三角形结构并在其三个角处分别设有三个连接点,第一与第二连接点靠近所述副车架并与所述副车架一端相连接,第三连接点远离所述副车架并与所述车身纵梁相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碰撞支架结构的设计与安装,在车辆发生正碰以及偏置碰撞过程中,有效降低了车身碰撞加速度和相关部位的碰撞侵入量,提高了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同时也改善了副车架的NVH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
背景技术
在车辆发生正碰或偏置碰撞事故时,碰撞力主要通过副车架防撞梁传递到副车架上,再通过副车架传递到副车架与车身的后连接部位,通过副车架防撞梁、副车架和副车架与车身的后连接部位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同时,与副车架相连的碰撞支架也通过变形吸收一部分的能量。
图1是现有技术中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的示意图。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用于安装在副车架1及车身纵梁处,所述碰撞支架2包括第一连接点3、第二连接点4和第三连接点5,其中,通过第一连接点3将碰撞支架2与副车架1连接,通过第二连接点4与第三连接点5将碰撞支架2与车身纵梁连接。在这种结构中,所述碰撞支架存在如下缺陷:
(1)因为其X向刚度小,所以所述碰撞支架所能吸收的能量非常有限,或者几乎无碰撞吸能作用,导致大部分能量由上述副车架和副车架与车身的后连接部位变形来吸收,从而造成车身损坏严重,相关部位的碰撞侵入量较大以及车体加速度较大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2)所述碰撞支架在X方向与副车架连接并构成一整体,并未考虑副车架的NVH性能,不能有效改善副车架的NVH性能。
因此本专利考虑上述两个缺陷,发明了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用以解决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降低车身碰撞加速度和相关部位的碰撞侵入量的问题,同时改善副车架的NVH性能。
针对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用于安装在副车架和车身纵梁处,所述碰撞支架为近似三角形结构并在其三个角处分别设有三个连接点,第一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靠近所述副车架并与所述副车架一端相连接,第三连接点远离所述副车架并与所述车身纵梁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碰撞支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碰撞支架对称布置所述副车架同侧两端处。
进一步地,所述副车架具有“口”字形结构或碟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副车架包括用于分别吸收与传递碰撞能量与碰撞力的副车架防撞梁。
进一步地,所述碰撞支架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三连接点所在的轮廓线设置为一直线,并近似垂直于所述副车架防撞梁。
进一步地,所述轮廓线向内凹成一曲线且所述碰撞支架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点所在的轮廓线设置为向内凹的一条曲线。
进一步地,所述碰撞支架在Z方向与所述副车架构成一个整体。
进一步地,所述碰撞支架的边缘具有翻边,所述翻边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圆角过渡。
进一步地,所述碰撞支架的边缘具有翻边,所述翻边处设置至少一区域下沉以构成加强筋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能匹配周围零部件的同时,通过三个连接点分别与副车架和车身纵梁连接,加强了碰撞支架的X向刚度、Y向刚度与Z向(参见图2,Z向为垂直于X轴和Y轴所在的平面)刚度,在车辆发生正碰以及偏置碰撞过程中,有效增加了碰撞支架的吸能作用,有效降低了车身碰撞加速度和相关部位的碰撞侵入量,提高了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同时也改善了副车架的NVH性能。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关于碰撞支架结构的放大图;
图3A是图3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碰撞力传递示意图;
图4A是图4中关于碰撞后下脚板车身钣金侵入量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关于碰撞后下脚板车身钣金侵入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关于碰撞支架结构的放大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碰撞力传递示意图。如图2、图3及图4所示,碰撞支架2用于安装在副车架1和车身纵梁12处,所述碰撞支架2为近似三角形结构并在其三个角处分别设有三个连接点,第一连接点3与第二连接点4靠近所述副车架1并与所述副车架1一端相连接,第三连接点5远离所述副车架1并与所述车身纵梁12相连接,其中,所述碰撞支架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碰撞支架2对称布置所述副车架1同侧两端处,所述副车架1具有“口”字形结构或碟形结构,此外,所述副车架1包括用于分别吸收与传递碰撞能量与碰撞力的副车架防撞梁6。
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能够在车辆发生正碰以及偏置碰撞过程中,有效降低车身碰撞加速度和相关部位的碰撞侵入量,提高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的效果,如图4所示,包括副车架防撞梁6,车身纵梁12以及下脚板车身钣金13,由图4可知,在车辆发生正碰或偏置碰撞中,一部分碰撞力将传递到副车架防撞梁6上,副车架防撞梁6开始吸能,同时,剩余的碰撞力将继续传递到副车架1上,在副车架1上,碰撞力分为2条路径传递:一条路径是碰撞力传递到副车架1与车身的后连接部位,另一条路径是碰撞力传递到碰撞支架2上。如此,通过具有一定刚度的碰撞支架2、副车架1后连接部位共同支撑碰撞力,使得副车架防撞梁6,副车架1充分吸收碰撞能量。在此过程中,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碰撞支架2的刚度较强,能够吸收一定的碰撞能量,使得副车架1后部的变形显著降低,如图4A所示,下脚板车身钣金13的侵入量明显低于图5中所示的下脚板车身钣金13的侵入量,其中图5为现有技术中关于碰撞后下脚板车身钣金侵入量示意图。
进一步地,车辆碰撞中后期,副车架1从第二连接点4脱开,有效卸载了车辆副车架,传动轴和下控制臂的能量,减小了车身碰撞加速度。同时,在第二连接点4处,副车架1与车身纵梁12断开,仅通过第三连接点5将碰撞支架2与车身纵梁12连接,大大降低了副车架1与车身连接的刚性,而其刚性的降低会对发动机向前舱的运动起到一个柔性缓冲的作用,由此,显著降低了发动机进一步侵入前舱的趋势,也就是说,通过碰撞支架2巧妙的设计,不仅减小了车身碰撞加速度,而且有效改善了发动机的碰撞侵入量,保护了乘员的安全。
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碰撞支架2巧妙的结构设计,使之能匹配周围零部件的同时,通过三个连接点分别与副车架1和车身纵梁12连接,加强了碰撞支架2的X向刚度、Y向刚度与Z向刚度,有效增加了碰撞支架2的吸能作用,同时改善副车架的NVH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碰撞支架2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点3与所述第三连接点5所在的轮廓线设置为一直线,并近似垂直于所述副车架防撞梁6。
如此,通过将所述轮廓设置为一直线并近似垂直于所述副车架防撞梁6,碰撞支架2可以得到最大的碰撞刚度,因此,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碰撞支架2所能吸收的能量也大大增强。
作为优选,所述轮廓线向内凹成一曲线且所述碰撞支架2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点3与所述第二连接点4所在的轮廓线设置为向内凹的一条曲线。
如此,根据不同车辆的碰撞工况需求,就可以设计出具有不同刚度的碰撞支架2,以此来满足车辆设计的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碰撞支架2在Z方向与所述副车架1构成一个整体。
如此,在Z方向上提高副车架1垂向刚度的同时也改善了副车架1的NVH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碰撞支架2的边缘具有翻边14,所述翻边14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圆角过渡和至少一区域下沉以构成加强筋结构。具体说来,本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包括圆角7,圆角8,圆角9,圆角10以及区域11。如此,通过圆角的设置,并且区域11下沉构成加强筋结构,一方面可有效避免应力集中而损坏碰撞支架2,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碰撞支架2的Y向和Z向刚度,在有效吸能的同时改善了副车架1的NVH性能,保护了乘员的安全与使用舒适度。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9)

1.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用于副车架和车身纵梁安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支架为近似三角形结构并在其三个角处分别设有三个连接点,第一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靠近所述副车架并与所述副车架一端相连接,第三连接点远离所述副车架并与所述车身纵梁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支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碰撞支架布置所述副车架同侧两端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具有“口”字形结构或碟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包括用于分别吸收与传递碰撞能量与碰撞力的副车架防撞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碰撞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支架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三连接点所在的轮廓线设置为一直线,并近似垂直于所述副车架防撞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碰撞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廓线向内凹成一曲线且所述碰撞支架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点所在的轮廓线设置为向内凹的一条曲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支架在Z方向与所述副车架构成一个整体。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碰撞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支架的边缘具有翻边,所述翻边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圆角过渡。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碰撞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支架的边缘具有翻边,所述翻边处设置至少一区域下沉以构成加强筋结构。
CN201520954315.XU 2015-11-25 2015-11-25 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564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54315.XU CN205256440U (zh) 2015-11-25 2015-11-25 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54315.XU CN205256440U (zh) 2015-11-25 2015-11-25 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56440U true CN205256440U (zh) 2016-05-25

Family

ID=55997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954315.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56440U (zh) 2015-11-25 2015-11-25 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564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43726B2 (en) 2017-09-25 2020-01-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Lower control ar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43726B2 (en) 2017-09-25 2020-01-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Lower control arm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92262B (zh) 前副车架
CN205168397U (zh) 一种汽车保险杠
CN206141484U (zh) 一种铝合金保险杠防撞梁
CN105398411A (zh) 一种汽车保险杠
CN205059492U (zh) 一种车辆及前防撞梁总成
CN101306699A (zh) 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车架结构
CN205256440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支架
CN105946983A (zh) 一种翼子板安装结构
CN203438964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
CN205601764U (zh) 一种高安全性汽车保险杠
CN211391452U (zh) 汽车车身框架装置及汽车
JP2019051785A (ja)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202911686U (zh) 一种汽车防撞横梁结构
CN103057497A (zh) 一种客车前防撞梁
CN207191172U (zh) 一种汽车纵梁
CN105383426A (zh)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
CN202225922U (zh) 一种发动机罩锁扣固定板加强板
CN209719502U (zh) 客车前围骨架防撞结构
CN108944755A (zh) 一种用于商用车保险杠的结构组件
CN205706899U (zh) 用于翼子板的加强板、翼子板组件及车辆
CN204846054U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与纵梁的安装结构
CN205168407U (zh)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
CN208593359U (zh) 一种用于商用车保险杠的结构组件
KR20110071250A (ko) 차량 범퍼의 크래쉬 박스
CN202847636U (zh) 车辆行人小腿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