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68184U - 牵引车 - Google Patents

牵引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68184U
CN205168184U CN201520811487.1U CN201520811487U CN205168184U CN 205168184 U CN205168184 U CN 205168184U CN 201520811487 U CN201520811487 U CN 201520811487U CN 205168184 U CN205168184 U CN 2051681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gear
speed
gear box
pt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1148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太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ISEKI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681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681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牵引车,能够连结拖车或各种作业机等进行牵引。该牵引车的特征在于,具备:变速箱(12);3连杆连结装置(7),包括上部中央的顶连杆(7a)和下部左右一对的下连杆(7b);基座部件(83),包括左右对置的一对的纵板(83a)和连结一对上述纵板(83a)的连结板(83b);以及挂钩框(82),包括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插入连结销(81)的上下一对的挂钩板(82a)、和左右的侧板(82b),在上述变速箱(12)的后部连结上述基座部件(83)的上述连结板(83b),相对于上述基座部件(83)用销(85)装卸自如地连结上述挂钩框(82)。

Description

牵引车
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是申请日为2015年5月25日、申请号为201520340051.9、发明创造名称为“作业车辆”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牵引车。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农用牵引车的后部设置有用于旋转驱动作业机的PTO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3-8521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牵引车,能够连结拖车或各种作业机等进行牵引。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方案1所记载的实用新型为一种牵引车,其特征在于,具备:变速箱12;3连杆连结装置7,包括上部中央的顶连杆7a和下部左右一对的下连杆7b;基座部件83,包括左右对置的一对的纵板83a和连结一对上述纵板83a的连结板83b;以及挂钩框82,包括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插入连结销81的上下一对的挂钩板82a、和左右的侧板82b,在上述变速箱12的后部连结上述基座部件83的上述连结板83b,相对于上述基座部件83用销85装卸自如地连结上述挂钩框82。
方案2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方案1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下连杆7b分别通过提升杆93与左右提升臂94连结,设置有使上述3连杆连结装置7上升或下降的缸机构95,将上述缸机构95的下端连结在上述基座部件83的一方的上述纵板83a,将上述缸机构95的上端连结在上述左右提升臂94的一方。
方案3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方案2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缸机构95的下方连结防护部件97,将上述防护部件97连结于上述纵板83a。
方案4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在方案1至3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能够将上述挂钩框82从上述基座部件83拆卸,并安装在驾驶室支撑构造部分或变速箱侧面的托架部58。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连结拖车或各种作业机等进行牵引。
另外,能够通过缸机构95升降左右提升臂94。
另外,能够防止缸机构95的破损。
另外,在3连杆连结装置7连结连接作业机时,在挂钩框82成为阻碍的情况下,能够拔下长尺寸销85,将挂钩框82从基座部件83拆卸,并安装在驾驶室支撑构造部分或变速箱侧面的托架部58。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概要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观察机体前部的图)。
图3是图1的B向视图(观察机体后部的图)。
图4是图1的C向视图(观察机体上部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装置的传动机构的线图。
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装置尤其是行驶系传动机构的剖视图,图6(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装置尤其是PTO系传动机构的剖视图。
图7(A)、图7(B)是表示PTO轴支撑结构以及防尘构造的剖视图,图7(C)是其后视图。
图8(A)、图8(B)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PTO轴支撑结构以及防尘构造的剖视图。
图9是从车宽方向左侧观察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的部分侧视图。
图10是从车宽方向右侧观察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前变速箱的部分侧视图。
图11是从车宽方向左侧观察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前变速箱的部分侧视图。
图12(A)、图12(B)以及图12(C)分别是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间隔壳体的侧视图、后视图以及俯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以及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变速箱后部的作业机连结装置的省略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5(A)、图15(B)以及图15(C)是拆掉屏蔽罩后作业机连结装置的侧视图、后视图、以及主要部位的剖视图。
图16(A)、图16(B)是屏蔽罩的立体图以及后视图。
图17(A)、图17(B)是牵引车机体后部的侧视图、后视图。
图中:12—变速箱,40—PTO轴,47—轴承,48—第一PTO金属件,49—第二PTO金属件,50—第一密封件,50a—环状安装部,50b—密封唇,50c—保持部,51—第二密封件,51a—环状安装部,51b—密封唇,51c—保持部,60—PTO金属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为牵引车1的前后方向。进一步讲,前后方向为该牵引车1前进时的行进方向,将行进方向的前方侧称为前后方向的前侧,将后方侧称为前后方向的后侧。牵引车1的行进方向为在牵引车1前进时从牵引车1的驾驶席8朝向方向盘11的方向,方向盘11侧为前侧,驾驶席8为后侧。并且,车辆宽度方向为与该前后方向水平正交的方向。其中,在观看前后方向前侧的状态下将右侧称为车辆宽度方向右侧,在观看前后方向前侧的状态下将左侧称为车辆宽度方向左侧。而且,铅垂方向为与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这些前后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及铅垂方向互相正交。
作为图1~图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牵引车1是通过动力源产生的动力而一边自行一边在农田等中进行作业的农用牵引车等作业车辆。牵引车1具备前轮2、后轮3、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4、以及变速装置(变速器)5。其中,前轮2主要作为转向用的车轮、即转向轮而设置。后轮3主要作为驱动用的车轮、即驱动轮而设置。能够将搭载于机体前部的发动机盖6内的发动机4产生的旋转动力用变速装置(变速器)5适当减速后传递给后轮3,后轮3通过该旋转动力而产生驱动力。另外,该变速装置5也能够根据需要将发动机4产生的旋转动力传递给前轮2,这种情况下,前轮2和后轮3这四轮成为驱动轮,产生驱动力。即、变速装置5能够进行二轮驱动和四轮驱动的切换,能够将发动机4的旋转动力减速,且将减速后的旋转动力传递给前轮2、后轮3。另外,牵引车1在机体后部配设有能够装配旋转装置(省略图示)等作业机的连接装置7。连结装置7采用例如由中央上部的顶连杆7a、下部左右的下连杆7b、7b构成的3连杆,在牵引车1的机体后部连结作业机。牵引车1通过如后文所述那样以液压使左右的提升臂转动,从而能够经由提升杆、与该提升杆连结的下连杆7b等而使作业机升降。
牵引车1用驾驶室9覆盖机体上的驾驶席8周围。牵引车1在驾驶室9的内部从驾驶席8前侧的仪表板10竖立设置方向盘11,并且在驾驶席8的周围配置有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油门踏板等各种操作踏板和前进后退杆、变速杆等各种操作杆。
图5为表示变速装置5的变速箱12内的传动机构13的线条图。变速装置5包括变速箱12(参照图1)、配置在该变速箱12内并从发动机4向后轮3等传递旋转动力的传动机构13而构成。传动机构13将来自发动机4的旋转动力传递给前轮2、后轮3以及安装在机体上的作业机,并利用来自发动机4的旋转动力驱动这些机构。
具体而言,传动机构13构成为包括输入轴1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作为高低变速机构的Hi-Lo变速机构16、主变速机构17、副变速机构18、2WD/4WD切换机构19、PTO(Powertake-off,动力输出装置)驱动机构20等。传动机构13能够将发动机4产生的旋转动力依次经由输入轴1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Hi-Lo变速机构16、主变速机构17、副变速机构18而传递至后轮3。另外,传动机构13能够将发动机4产生的旋转动力依次经由输入轴1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Hi-Lo变速机构16、主变速机构17、副变速机构18、2WD/4WD切换机构19而传递至前轮2。并且,传动机构13能够将发动机4产生的旋转动力依次经由输入轴14、PTO驱动机构20而传递至作业机。
输入轴14与发动机4的输出轴结合,输入来自发动机4的旋转动力。
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是能够将从发动机4传递来的旋转动力切换成前进方向旋转或后退方向旋转的机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构成为包括前进侧齿轮级15a、后退侧齿轮级15b、反转齿轮15c、液压多片离合器方式的前进液压多片离合器C1、后退液压多片离合器C2。前进后退液压多片离合器C1、C2通过切换卡合/解除状态而能够切换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中的动力的传递路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与前进后退液压多片离合器C1、C2的卡合/解除状态相应地将传递至输入轴14的旋转动力改变传递路径而传递至中间轴21。
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在前进液压多片离合器C1为卡合状态、后退液压多片离合器C2为解除状态的情况下,将传递至输入轴14的旋转动力经由前进侧齿轮级15a、前进液压多片离合器C1以前进方向旋转传递至中间轴21。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在前进液压多片离合器C1为解除状态、后退液压多片离合器C2为卡合状态的情况下,将传递至输入轴14的旋转动力经由后退侧齿轮级15b、反转齿轮15c、后退液压多片离合器C2以后退方向旋转传递至中间轴21。由此,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能够切换牵引车1的前进后退。
并且,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作为主离合器而发挥作用,通过使前进后退液压多片离合器C1、C2同时变成解除状态,从而变成空档状态,能够切断向前轮2、后轮3侧的动力传递。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通过例如作业员操作图外前进后退切换杆,从而能够通过液压控制切换前进、后进、空档。并且,通过踩下操作离合器踏板能够使前进后退液压多片离合器C1、C2同时变成解除状态。
Hi-Lo变速机构16为使从发动机4传递来的旋转动力能够在高速级或低速级变速的机构。Hi-Lo变速机构16构成为包括Hi(高速)侧齿轮级16a、Lo(低速)侧齿轮级16b、液压多片离合器(Hi(高速)侧离合器)C3、液压多片离合器(Lo(低速)侧离合器)C4。液压多片离合器C3、C4通过切换卡合/解除状态而切换Hi-Lo变速机构16中的动力的传递路径。Hi-Lo变速机构16与液压多片离合器C3、C4的卡合/解除状态相应地将传递至中间轴21的旋转动力改变传递路径而传递至变速轴22。Hi-Lo变速机构16在液压多片离合器C3为卡合状态、液压多片离合器C4为解除状态的情况下,将传递至中间轴21的旋转动力经由液压多片离合器C3、Hi侧齿轮级16a变速并传递至变速轴22。
Hi-Lo变速机构16在液压多片离合器C3为解除状态、液压多片离合器C4为卡合状态的情况下,将传递至中间轴21的旋转动力经由液压多片离合器C4、Lo侧齿轮级16b而变速并传递至变速轴22。由此,Hi-Lo变速机构16能够将来自发动机4的旋转动力以Hi侧齿轮级16a的变速比、或Lo(低速)侧齿轮级16b的变速比变速并传递至后级。Hi-Lo变速机构16例如通过操作员使图外Hi-Lo切换开关(高低变速操作开关)成为接通/断开,从而能够通过液压控制来切换Hi(高速)侧、Lo(低速)侧,能够在高速和低速这2级中的任一级进行变速。另外,Hi-Lo变速机构16利用上述的结构能够在牵引车1的行驶过程中变速。
主变速机构17能够将从发动机4传递来的旋转动力以多个变速级的任一个变速。主变速机构17为同步配合式的变速机构,在此,能够将从发动机4经由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以及Hi-Lo变速机构16传递来的旋转动力变速。主变速机构17作为多个变速级包括第一档齿轮级17a、第二档齿轮级17b、第三档齿轮级17c、第四档齿轮级17d、第五档齿轮级17e、第六档齿轮级17f而构成。主变速机构17与和第一档齿轮级17a~第六档齿轮级17f的变速轴22的结合状态相应地,将传递至变速轴22的旋转动力经由第一档齿轮级17a~第六档齿轮级17f中的任一个而变速并传递至变速轴23。由此,主变速机构17能够将来自发动机4的旋转动力以第一档齿轮级17a~第六档齿轮级17f中的任一级变速比变速并传递至后级。主变速机构17例如通过操作员操作主变速操作杆45(参照图7(A)~图7(C))而能够选择并切换多个变速级中的一级,能够以第一档齿轮级17a~第六档齿轮级17f这6级中的任一级变速。另外,主变速机构17利用上述的结构能够在牵引车1的行驶过程中变速。
副变速机构18能够将从发动机4依次经由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Hi-Lo变速机构16、以及主变速机构17传递来的旋转动力变速。副变速机构18构成为包括第一副变速器24、第二副变速器25等,将传递至变速轴23的旋转动力经由第一副变速器24、第二副变速器25等变速并传递至变速轴26。第一副变速器24能够将从发动机4传递且在主变速机构17等中变速后的旋转动力以高速级或低速级变速后传递至作为驱动轮的后轮3侧。第二副变速器25能够将从发动机4传递且在主变速机构17等变速后的旋转动力以比第一副变速器24更低速的超低速级变速后传递至作为驱动轮的后轮3侧。此外,在要求使用简单化的情况下,省略第二副变速器25。
副变速机构18的第一副变速器24构成为包括第一齿轮24a、第二齿轮24b、第三齿轮24c、第四齿轮24d、换档器24e。第一齿轮24a与变速轴23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且传递(输入)来自变速轴23的旋转动力。第二齿轮24b与第一齿轮24a啮合。第三齿轮24c能够与第二齿轮24b一体旋转地结合。第四齿轮24d与第三齿轮24c啮合。换档器24e为切换第一齿轮24a、第四齿轮24d与变速轴26的结合状态的机构。即、与变速轴26一体设置的离合器爪26a、与第一齿轮24a一体的离合器爪24ac、与第四齿轮24d一体的离合器爪24dc形成为相同直径、相同齿数并以邻接状态配置,换档器24e构成为,若离合器爪26a和离合器爪24ac同时卡合,则动力从第一齿轮2a传递至变速轴26,若离合器爪26a和离合器爪24dc同时卡合,则动力从第四齿轮24d传递至变速轴26。此外,在换档器24e与离合器爪24ac以及离合器爪24dc中的任一个都不卡合的位置上能够移动地配置各离合器爪。
换档器24e能够移动到将第一齿轮24a与变速轴26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的Hi(高速)侧位置、将第四齿轮24d与变速轴26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的Lo(低速)侧位置、第一齿轮24a和第四齿轮24d中的任一个都不与变速轴26结合而解除的中立位置(空档位置)。第一副变速器24与换档器24e的位置相对应地,将传递至变速轴23的旋转动力切换传递路径并传递至变速轴26。
副变速机构18的第二副变速器25构成为包括第一齿轮25a、第二齿轮25b、第三齿轮25c、第四齿轮25d、换档器25e。第一齿轮25a与第一副变速器24的第四齿轮24d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第二齿轮25b与第一齿轮25a啮合。第三齿轮25c能够与第二齿轮25b一体旋转地结合。第四齿轮25d与第三齿轮25c啮合。换档器25e为切换第四齿轮25d与变速轴26的结合状态的结构。即、与变速轴26一体设置的离合器爪26b和与第四齿轮25d一体的离合器爪25dc形成为相同直径、相同齿数并以邻接状态配置,换档器25e构成为,若离合器爪26b与离合器爪25dc同时卡合,则动力从第四齿轮25d传递至变速轴26。
换档器25e能够移动到将第四齿轮25d和变速轴26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的超Lo(超低速)侧位置、第四齿轮25d与变速轴26不结合而解除的中立位置(空档位置)。该情况下,变速轴26的旋转受第一副变速器24的换档器24e位置支配。第二副变速器25与换档器25e的位置相对应地,将传递至变速轴23的旋转动力切换传递路径并传递至变速轴26。第二副变速器25在第一副变速器24为空档的状态、换档器25e位于超Lo侧位置的情况下,将传递至变速轴23的旋转动力从第一副变速器24的第一齿轮24a经由第二齿轮24b、第三齿轮24c、第四齿轮24d、第二副变速器25的第一齿轮25a、第二齿轮25b、第三齿轮25c、第四齿轮25d、换档器25e依次减速并传递至变速轴26。由此,第二副变速器25能够将来自发动机4的旋转动力以经由第二齿轮24b、第三齿轮24c、第四齿轮24d、第一齿轮25a、第二齿轮25b、第三齿轮25c、第四齿轮25d后的超Lo(超低速)侧的变速比变速并传递至后级。另外,第二副变速器25在换档器25e位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成为第四齿轮25d相对于变速轴26空转的状态、即空档的状态。
因此,副变速机构18通过将第一副变速器24与第二副变速器25组合而能够在高速、低速和超低速这3级中的任一级将传递至变速轴23的旋转动力变速,并传递至变速轴26。
并且,变速装置5的传动机构13将传递至变速轴26的旋转动力经由后轮差速器27、后车轴28、减速用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9等传递至后轮3。其结果,牵引车1的后轮3通过来自发动机4的旋转动力而作为驱动轮进行旋转驱动。
2WD/4WD切换机构19构成为包括液压多片离合器C6、C7,并且还作为前轮增速机构发挥作用。2WD/4WD切换机构19构成为包括传递轴19a、Hi(高速)侧齿轮级19b、Lo(低速)侧齿轮级19c、液压多片离合器(Lo(低速)侧离合器)C6、液压多片离合器(Hi(高速)侧离合器)C7、传递轴19d。液压多片离合器C6、C7通过切换卡合/解除状态而能够切换2WD/4WD切换机构19中的动力的传递路径。2WD/4WD切换机构19与液压多片离合器C6、C7的卡合/解除状态相对应地,将传递至传递轴19a的旋转动力改变传递路径后传递至传递轴19d。2WD/4WD切换机构19在液压多片离合器C6为卡合状态、液压多片离合器C7为解除状态的情况下,将传递至传递轴19a的旋转动力经由Lo侧齿轮级19c、液压多片离合器C6变速并传递至传递轴19d。
2WD/4WD切换机构19为切换是否将传递至变速轴26的旋转动力传递至前轮2侧的机构。2WD/4WD切换机构19构成为包括传递轴19a、Hi侧齿轮级19b、Lo侧齿轮级19c、传递轴19d、换档器19e。传递轴19a经由齿轮30、齿轮31、传递轴32、联轴器33等传递(输入)来自变速轴26的旋转动力。第一齿轮19b插入传递轴19a,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到该传递轴19a上。
变速装置5的传动机构13将传递至传递轴19d的旋转动力经由前轮差速器34、前车轴35、纵轴36、行星齿轮减速机构37等而传递至前轮2。其结果,牵引车1的前轮2以及后轮3利用来自发动机4的旋转动力作为驱动轮而旋转驱动,能够以四轮驱动行驶。2WD/4WD切换机构19通过液压多片离合器C6、C7均成为解除状态,从而能够切断传递至传递轴19a的旋转动力向传递轴19d侧的动力传递。其结果,牵引车1能够以二轮驱动行驶。
PTO驱动机构20为通过变速从发动机4传递的旋转动力而从机体后部的PTO轴40(参照图5)输出至作业机,从而利用来自发动机4的动力来驱动作业机的机构。PTO驱动机构20构成为包括PTO离合机构38、PTO变速机构39、PTO轴40等。
PTO离合机构38为切换向PTO轴40侧的动力的传递和切断的机构。PTO离合机构38构成为包括齿轮38a、液压多片离合器C5、传递轴38b。齿轮38a与能够一体旋转地与输入轴14结合的齿轮41啮合。液压多片离合器C5为通过切换卡合/解除状态而切换齿轮38a与传递轴38b之间的动力的传递状态的机构。PTO离合机构38通过使液压多片离合器C5成为卡合状态,从而成为向PTO轴40侧传递动力的PTO驱动状态,将从输入轴14经由齿轮41传递至齿轮38a的旋转动力经由液压多片离合器C5而传递至传递轴38b。PTO离合机构38通过液压多片离合器C5成为解除状态,从而成为向PTO轴40侧的动力的传递被切断的PTO非驱动状态(空档状态),传递至齿轮38a的旋转动力向传递轴38b侧的传递被切断。
此外,该牵引车1经由与齿轮38a啮合的齿轮70a、与该齿轮70a啮合的齿轮70b等而设有齿轮泵70。齿轮泵70为向传动机构13等液压系统施加液压的构件。
PTO变速机构39为将动力传递至PTO轴40侧之际进行变速的机构。PTO变速机构39构成为包括Hi(高速)侧齿轮级39a、Lo(低速)侧齿轮级39b、传递轴39c、换档器39d。PTO变速机构39与换档器39d的位置相对应地,将传递至传递轴38b的旋转动力经由Hi侧齿轮级39a、或者Lo侧齿轮级39b变速并传递至传递轴39c。
PTO轴40为经由万向联轴节(未图示)而与作业机侧输入轴(未图示)结合,且将来自发动机4的旋转动力传递至作业机的构件。PTO轴40由于传递轴39c位于偏离机体中心的位置,因此经由第一齿轮44、第二齿轮45等能够传动地配置在机体左右中心。
若对PTO轴40支撑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则如图7(A)~图7(C)所示,PTO轴40的前侧端轴支承于在变速箱12内一体形成的支撑壁46,中途轴支承于在变速箱12后壁形成的贯通孔部,为了限制该轴支承部的轴承47的移动等,设置用螺栓紧固在变速箱12的后面的第一PTO金属件48。并且,在该第一PTO金属件48的后面用螺栓以及顶出销(knockpin)紧固第二PTO金属件49。在上述轴承47与第一PTO金属件48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50,在第一PTO金属件48的外面与第二PTO金属件49之间配设第二密封件51。即、第一密封件50配置于在第一PTO金属件48的内周形成的密封件保持空间,第二密封件51配置于在第二PTO金属件49内周形成的密封件保持空间。
并且,做成如下结构,即、在这些第一密封件50与第二密封件51之间的PTO轴40外周部填充润滑油,在第一PTO金属件48上设置润滑油注入口52,经由该润滑油注入口52注入的润滑油经由润滑油填充孔53能够到达PTO轴外周,润滑油填充保持于背靠背地对置的密封件50、51间。
即、上述第一密封件50以及第二密封件51分别具有保持从外周的环状的安装部50a、51a至PTO轴40的外周面并与该外周面相接触的密封唇50b、51b的保持部50c、51c,通过使这些保持部50c、51c彼此隔开适当的间隔地对置,在PTO轴40的外周部形成环状的空间部。该空间部连通上述润滑油充填孔53。
如上所述,通过双密封件50、51和润滑油填充能够提高耐泥水性。
另外,第一密封件50、第二密封件51均做成油封和衬套一体化的轴承密封结构,处理性良好。
此外,符号54是PTO罩。
图8(A)、图8(B)表示PTO轴支撑部的其他实施例。即、将第一PTO金属件以及第二PTO金属件一体化而形成单独的PTO金属件60,在支撑PTO轴40的后变速箱的后面由螺栓61紧固。并且,在该单独的PTO金属件60的前后侧形成能够保持第一密封件50和第二密封件51的环状的密封件保持空间。在装配PTO轴40并且装配第一密封件50、第二密封件51的状态下,在两密封件50、51间形成环状的润滑油槽,做成能够填充润滑油的结构。这样,在单独的PTO金属件60的方案中,在提高上述耐泥水性的效果之外、容易组装。此外,在该PTO金属件60的外面拆装自如地紧固圆圈状的防脱板62。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变速箱12如图9~11所示,分为前后方向前侧的前变速箱12F和前后方向后侧的后变速箱12R。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前变速箱12F如图14、图15所示,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的液压多片离合器C1、C2的控制用离合器阀55、Hi-Lo变速机构16的液压多片离合器C3、C4的控制用离合器阀56、PTO离合机构38的液压多片离合器C5的控制用离合器阀57、2WD/4WD切换机构19的液压多片离合器C6、C7的控制用离合器阀64、齿轮泵70等开配置在左右的面上。在此,前变速箱12F如图10所示,在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面上配置有离合器阀55、离合器阀56、离合器阀64。另一方面,前变速箱12F如图11所示,在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的面上配置有离合器阀57、齿轮泵70。其结果,该牵引车1能够有效地将离合器阀55、56、57、64、齿轮泵70等配置在前变速箱12F的外面。
虽然也可以是前变速箱12R和后变速箱12R这两个壳体结构,但本实施例中为如下结构,即在这些壳体12F、12R之间还夹着垫圈状的间隔壳体12S(图8(A)、图8(B))。即、在变速箱12的前变速箱12F与后变速箱12R之间设置间隔壳体12S(图11),形成支撑主变速机构17的上述变速轴22以及变速轴23、通往2WD/4WD切换机构19的上述传递轴32的金属部12Sa。若这样构成,则通过由前变速箱12F与后变速箱12R之间的间隔壳体12S的金属部12Sa支撑变速轴22、23、传递轴32,从而能够省略后变速箱12R前侧的金属结构。虽然为了连接前变速箱12F与间隔壳体12S而进行组装,但在前变速箱12F内向后方伸出的上述变速轴22、23、传递轴32能够巧妙地调整重量和大小都比较容易处理的间隔壳体12S,使中心对齐,并且能够将这些轴都轴支承于金属部12Sa,同时能够与前变速箱12F的后面接合,结果,与内装齿轮及轴的组装一起使间隔壳体12Sa的接合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间隔壳体12S形成为比前变速箱12F的左右宽度稍微宽的凸缘部,成为在前变速箱12F的左右侧面形成死区空间的形态,但能够利用该死区空间部分来配设上述控制离合器阀55、56、57、64。
在上述前变速箱12F的左右一侧方设置燃料箱65(在图例中为左侧)。因此,包围上述PTO用控制离合器阀57以及齿轮泵70的侧方,保护燃料箱免受与其他物的碰撞等的影响(图12(A)、图12(B))。
通过在没有配设上述燃料箱65的另一侧的变速箱12侧面的空间,拆装自如地将后述挂钩框82设置于驾驶室支撑构造部分或变速箱侧面的托架部58,在3连杆连结装置7连结连接作业机时,挂钩框82成为阻碍的情况下,拔下长尺寸销85,能够固定支撑于托架部58(图12(A)、图12(B))。
在变速箱12的后部构成拖车等作业机的挂钩机构80。该挂钩机构80具备:由连结销81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插入的上下一对挂钩板82a、82a和左右侧板82b、82b构成的挂钩框82;以及通过螺栓等牢固地装配在变速箱12的后部的基座部件83。
上述基座部件83是使左右对置的纵板83a、83a、连结该纵板83a、83a的连结板83b为门型并通过焊接等方法而一体构成的部件,在变速箱12的后表面接合连结板83b并且用多个(四根)螺栓84a、84a…紧固。此外,在实施例中,利用焊接方法朝向该连结板83b的下端侧前方设置固定用托架83c,该固定用托架83c是通过螺栓84b、84b紧固在变速箱12的下表面的结构。此外,纵板83a、83a形成为上下较长,连结板83b形成于从纵板83a、83a的中间部至下方。
是相对于装配在变速箱12的后部的上述基座部件83,而用两根长尺寸销85、85装卸自如地连结挂钩框82的结构。另外,在挂钩框82的上下一对挂钩板82a、82a上,在上下对应的部位形成销孔82c、82c,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插通脱离地装配上述作业机连结销81。由此能够连结拖车、各种作业机进行牵引。
在变速箱12的后部,以突出状态由上述PTO金属件48轴支承上述PTO轴40,上述基座部件83的连结板83b以不与该金属件48部重合的方式将上部侧切成圆弧状。包围该PTO轴40的外侧的保护罩87以能够覆盖左右侧面以及上表面的方式成形,其形状如图15(B)中点划线所示,通过对展开状态的金属板进行折弯加工而成形。该保护罩87的各侧面中与变速箱12后面接合的前面侧87a,将与上述PTO轴40支撑用金属件86的重合的部分开口为圆形且形成开口部87b。并且,将该圆形开口部87b中的一部分(图例中为左下部)切成鼓出状并使其面向上述润滑油注入口52。89、89…是将保护罩87装卸自如地固定在变速箱12的后面的螺栓。
在变速箱12的后部设置上述3连杆连结装置7。3连杆连结装置7由上部中央的顶连杆7a和下部左右的下连杆7b、7b构成,其中,顶连杆7a经由连结销而上下转动自如连结于连接球部(リンクボール部),该连接球部的一端侧基端部装配于顶连杆托架90,该顶连杆托架90通过螺栓紧固而装卸自如地连结于变速箱12的后部,在另一端侧具备作业机的连结用销的插通孔。下连杆7b、7b在变速箱12的左右后下部、或者与该变速箱12的左右侧面连结的后桥箱91、91一体地形成下连杆托架(未图示),经由连结销与下连杆7a的前端侧连接球部连结。做成在下连杆7b、7b的后端侧装配连接球而能够用连结销92、92连结作业机的结构。在下连杆7b、7b的中途部分别连结提升杆93、93,该提升杆93、93与变速箱12后上部的构成提升机构94的左右提升臂94a、94a连结,是伴随提升机构94向图外液压缸的压力油的供给和排出控制而能够升降连动的结构。
此外,图17(A)、图17(B)所示的下连杆7bA作为左右对称型而实现成本的降低。即、屈曲形成为,在俯视左右一对下连杆7bA时越后方侧越敞开,将该屈曲部形成为,前端侧以及后端侧各自从端部至屈曲位置的尺寸相同而且为屈曲角度相同。并且,使连接球介于前端部与后端部,在正中间位置设置与提升杆93A的连结用销。若这样构成,则通过准备形成为相同形状的下连杆7bA、7bA,将任一方连接在左侧、将另一方以反转状态安装,从而能够装配成俯视时呈ハ型。
如图15(A)~图15(C)、图17(A)、图17(B)所示,在提升机构94附加辅助缸机构95。利用上述挂钩机构80的基座部件83支撑辅助缸机构95的缸部95a的下端侧(图15(C)),并且将滑动轴95b的上端连结于上述左右提升臂94a的一方(在图例中为左侧)。该辅助缸机构95以所谓单动缸型构成,提升机构94接受向图外提升缸的压力油的供给的一部分而缩短(下连杆、作业机上升)、或者承受作业机重量而伸长(下连杆、作业机下降)。
如上所述,辅助缸机构95的下端经由从基座部件83的一侧纵板83a(在图例中为左侧)突出设置的支撑销96而连结。详细而言,在纵板83a的下部侧设置贯通孔,插入支撑销96的大径部96a侧并用焊接固定。贯通形成于辅助缸机构95的缸部95a的下端侧的连结孔而连结于标准径部96b。将转动构成为相对于固定的支撑销96而能够转动地连结缸部95a侧并能够进行辅助缸机构95的伸缩动作。在上述标准径部96b的外缘侧通过小螺栓拆装自如地固定有缸部95a的防脱用板100。
在缸部95a的下方,利用纵板83a设置四角板的防护部件97。该防护部件97在上下具备适当尺寸,即使下连杆7b、7bA下降到最下位置也能够阻止左右晃荡而向辅助缸机构95的正下方进入,能够将因意外进入且再上升动作而缸部95a及下连杆7b、7bA干涉而破损的情况防止于未然。此外,防护部件97除了上述的四角板以外,也可以是在上下方向上呈适当长度的线状部件,总之,只要具备防止最下位置的下连杆7b、7bA向左右方向振动而进入缸部95a的下方的缘端部的结构即可。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该防护部件97利用基座部件83的纵板83a来设置,但只要在牵引车机体侧为连结结构则装配位置在哪里都可以。
从液压阀开始适当地在辅助缸机构95的缸部95a构成液压回路,关于该配管95c,从图外液压阀开始在变速箱12的一侧(存在辅助缸机构的一侧)的后桥箱91的上部迂回地配设。若这样构成,则不需要在变速箱12的后部及下部迂回,难以成为障碍。另外,若在另一侧后桥箱91迂回,则必须进行考虑到与图外差速器锁定机构的操作系统连杆机构等的干涉的设计,但通过使两者处于左右分开状态,从而不会产生上述干涉。
关于上述顶连杆7a的保持结构,在变速箱12的后上部或液压箱上部,配置外部液压取出用的阀组,但以包围这些阀组的方式设置加强框部件98,在该加强框部件98设置顶连杆架99。
因此是以纵姿势保持作业机侧非连结状态的顶连杆7a的结构。该顶连杆架99的钩部由弹性部件构成,是卡合顶连杆7a的中途部而能够保持的结构。此外,通过利用在该钩部涂敷或粘贴树脂材料的机构而附加的结构,来实现防止损伤。

Claims (4)

1.一种牵引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变速箱(12);
3连杆连结装置(7),包括上部中央的顶连杆(7a)和下部左右一对的下连杆(7b);
基座部件(83),包括左右对置的一对的纵板(83a)和连结一对上述纵板(83a)的连结板(83b);以及
挂钩框(82),包括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插入连结销(81)的上下一对的挂钩板(82a)、和左右的侧板(82b),
在上述变速箱(12)的后部连结上述基座部件(83)的上述连结板(83b),
相对于上述基座部件(83)用销(85)装卸自如地连结上述挂钩框(8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车,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连杆(7b)分别通过提升杆(93)与左右提升臂(94)连结,
设置有使上述3连杆连结装置(7)上升或下降的缸机构(95),将上述缸机构(95)的下端连结在上述基座部件(83)的一方的上述纵板(83a),将上述缸机构(95)的上端连结在上述左右提升臂(94)的一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引车,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缸机构(95)的下方连结防护部件(97),
将上述防护部件(97)连结于上述纵板(83a)。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牵引车,其特征在于,
能够将上述挂钩框(82)从上述基座部件(83)拆卸,并安装在驾驶室支撑构造部分或变速箱侧面的托架部(58)。
CN201520811487.1U 2015-03-25 2015-05-25 牵引车 Active CN20516818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62349A JP2016180491A (ja) 2015-03-25 2015-03-25 作業車両
JP2015-062349 2015-03-25
CN201520340051.9U CN204704373U (zh) 2015-03-25 2015-05-25 作业车辆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40051.9U Division CN204704373U (zh) 2015-03-25 2015-05-25 作业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68184U true CN205168184U (zh) 2016-04-20

Family

ID=5428399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40051.9U Active CN204704373U (zh) 2015-03-25 2015-05-25 作业车辆
CN201520811487.1U Active CN205168184U (zh) 2015-03-25 2015-05-25 牵引车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40051.9U Active CN204704373U (zh) 2015-03-25 2015-05-25 作业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180491A (zh)
CN (2) CN204704373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80491A (ja) 2016-10-13
CN204704373U (zh) 2015-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15614B (zh) 作业车辆
JP2019095058A (ja) トラクタの変速伝動装置及びトラクタ
KR20040077741A (ko) 작업차
CN204936823U (zh) 作业车辆
CN204736918U (zh) 作业车辆
CN205168184U (zh) 牵引车
JP2006218891A (ja) 乗用型走行車両
US3982599A (en) Tractor having transmission-driven power take-off
JP6155701B2 (ja) 作業車両
CN204907031U (zh) 作业车辆
CN205187681U (zh) 拖拉机
CN204775502U (zh) 作业车辆
JP4973127B2 (ja) 作業車両
CN204123959U (zh) 八轮四驱式大型拖拉机
JP2005297710A (ja) 作業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CN206968391U (zh) 作业车辆
CN204937055U (zh) 作业车辆
CN205439979U (zh) 作业车辆
CN204701443U (zh) 作业车辆
JP6435155B2 (ja) トラクタ
JP2004067019A5 (zh)
JP2007167035A (ja) 移動農機の油圧装置
KR20170015124A (ko) 수전 작업기
KR100408934B1 (ko) 농작업기
CN207875370U (zh) 作业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414

Address after: Xiangyang City, Hubei Provinc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ark Xiang Dong Guan Guan Road, No. 1

Patentee after: DONGFENG ISEKI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Ehime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Iseki &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