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46310U - 可控车缝机构 - Google Patents

可控车缝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46310U
CN205046310U CN201520798109.4U CN201520798109U CN205046310U CN 205046310 U CN205046310 U CN 205046310U CN 201520798109 U CN201520798109 U CN 201520798109U CN 205046310 U CN205046310 U CN 2050463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or
sewing
machine head
station
sew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9810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仲开
张润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Esquel Textiles Co Ltd
Guilin Esquel Textil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Esquel Textiles Co Ltd
Guilin Esquel Textil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Esquel Textiles Co Ltd, Guilin Esquel Textil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Esquel Textil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79810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463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463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463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控车缝机构,其包括机架、衣车头、定位感应装置及控制器;机架具有工作台;衣车头设在工作台上,衣车头的下方设有车缝工位;定位感应装置包括感应器支架以及设在感应器支架上的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感应器支架设在衣车头的侧壁上;第一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器分别位于车缝工位的两侧且沿缝纫物的行进方向并列设置,第一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器之间距离可调;衣车头、第一感应器及第二感应器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通过之间距离可调的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检测下方是否有缝纫物,可以达到精确控制车缝长度的效果,且在车缝过程中无需人工做车缝标志,效率高。

Description

可控车缝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控车缝机构。
背景技术
在缝纫过程中,有些部位不需要将整个缝纫物都缝纫完。在传统的缝纫过程中,首先需要在车缝结束的地方做标志,然后再由工人人手来控制车缝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耗费的人力较多,生产效率低下,而且准确性也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定位精确的可控车缝机构。
一种可控车缝机构,包括机架、衣车头、定位感应装置及控制器;所述机架具有工作台;所述衣车头设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衣车头的下方设有车缝工位;所述定位感应装置包括感应器支架以及设在所述感应器支架上的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所述感应器支架设在所述衣车头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感应器与所述第二感应器分别位于所述车缝工位的两侧且沿缝纫物的行进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一感应器与所述第二感应器之间距离可调;所述衣车头、所述第一感应器及所述第二感应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感应器位于所述车缝工位的上游,所述第二感应器位于所述车缝工位的下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器支架上开设有两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为通槽,所述第一感应器及所述第二感应器分别穿设在两个安装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呈长条形,且两个安装槽的长轴共轴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感应器及所述第二感应器为红外感应器。
两个感应器分别位于车缝工位的两侧,当位于车缝工位上游的感应器和位于车缝工位下游的感应器均检测到下方有缝纫物时,控制器控制衣车头进行车缝;当位于车缝工位上游的感应器检测到下方没有缝纫物时,控制器控制衣车头停止车缝。由于第一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器之间的距离可调,从而可以控制调节车缝的长度,能够提高车缝定位的准确性,且在车缝过程中无需人工做车缝标志,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自动车缝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导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的自动车缝系统10包括机架100、衣车头200、导板300、送料装置400、定位感应装置500、吹风装置(图未示)、第一限位机构700、第二限位机构800和控制器900。
机架100具有工作台110。工作台110的台面呈平面状。
衣车头200固定设在工作台110上。衣车头200在车针(图中未标示)的下方设有用于对缝纫物进行车缝的车缝工位202。
以下请结合图1和图2,导板300设在工作台110上用于承载并引导缝纫物。导板300的一端位于车缝工位202上,另一端可以伸出工作台110,也可以设在工作台110上。在本实施例中,导板300包括第一引导部310、第二引导部320和第三引导部330。第一引导部310及第三引导部330用于与缝纫物接触的表面为平面结构。第二引导部320用于与缝纫物接触的表面为弧面结构。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部310与第三引导部330为长条形的平板,第二引导部320为长条形的弧形板。第一引导部310的一侧长边沿及第三引导部330的一侧长边沿分别与第二引导部320的两侧长边沿配合连接。
导板300具有三个引导部,且可设置为长度较长,以完全覆盖缝纫物,无需人手推送缝纫物,安全性高。本实施例中第二引导部320用于与缝纫物接触的表面设为弧面结构,有利于安放弧形的缝纫物,适用性强。可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引导部310、第二引导部320及第三引导部330的形状不限于上面所述,可以根据待输送的缝纫物的形状具体设置。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部310的一端位于车缝工位202上,且对应车缝工位202设有用于供车针下针的车缝开口312。第三引导部320在靠近衣车头200的位置设有风口322。
送料装置400设在导板300的一侧用于沿导板300将缝纫物输送至车缝工位202的前端。在本实施例中,送料装置400包括推料驱动装置410、压料驱动装置420和压料件430。
压料驱动装置420的基座422设在推料驱动装置410上且能够由推料驱动装置410驱动沿导板300来回移动(左右移动)。压料件430与压料驱动装置420连接。压料件430能够由压料驱动装置420驱动向导板300运动(上下移动)以与导板300配合压住缝纫物。
当压料件430由压料驱动装置420驱动压住缝纫物后,可由推料驱动装置410驱动向衣车头200运动,并将缝纫物的一端推送至车缝工位202的前端。送料装置400包括推料驱动装置410和压料驱动装置420,可同时进行压料和推料操作,并且两个驱动装置分别控制上下和左右运动,还可以相互配合动作来调整缝纫物的位置,并将缝纫物向车缝工位202推进。
定位感应装置500用于感应车缝工位202上火车缝工位202附近的缝纫物状态,如是否有缝纫物进入车缝工位202或是否缝纫物离开车缝工位202。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感应装置500包括感应器支架510、第一感应器520及第二感应器530。
感应器支架510设在衣车头200的侧壁上。第一感应器520及第二感应器530设在感应器支架510上,且第一感应器520与第二感应器530沿缝纫物的行进方向并列设置。第一感应器520与第二感应器530分别位于车缝工位202的两侧。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器520设在车缝工位202的上游,第二感应器530设在车缝工位202的下游。第一感应器520及第二感应器530可以采用红外线感应器。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感应器支架510上开设有两个长条形的安装槽(图中未标示)。两个安装槽为通槽且两个安装槽的长轴共轴设置。第一感应器520与第二感应器530分别安装在两个安装槽内。第一感应器520与第二感应器530在相应的安装槽中的位置可调,从而第一感应器520与第二感应器530之间的距离可调。
吹风装置的吹风嘴610与风口322对应设置,用于向车缝工位202吹风,以推动缝纫物向车缝工位202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吹风嘴610有多个,对应的,风口322也有多个,吹风嘴610与风口322一一对应设置。设置多个吹风嘴610和风口322,可以均匀吹风,防止缝纫物偏位,影响产品质量。
送料装置400、第一感应器520、第二感应器530及吹风装置均与控制器900连接。两个感应器分别位于车缝工位202的两侧,当第一感应器520检测到有缝纫物位于下方时,控制器900控制送料装置400停止动作,吹风装置吹风推动缝纫物进入车缝工位202并继续前进;当第一感应器520及第二感应器530均检测到下方有缝纫物时,控制器900控制衣车头200对缝纫物进行车缝;当第一感应器520检测到下方没有缝纫物时,控制器900控制停止吹风和车缝。由于第一感应器520与第二感应器530之间的距离可调,从而可以控制调节车缝的长度,能够提高车缝定位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该自动送料车缝系统10的适用性。
第一限位机构700部分设在工作台110上,部分弯折向上伸至导板300上用于与导板300配合对缝纫物形成限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机构700具有安装部710、连接部720和压合部730。安装部710安装在工作台110,且相对于工作台110位置可调。连接部720与安装部710的一端连接,并向上与压合部730连接。连接部720可用于在第一引导部310的一侧对缝纫物形成限位。压合部730与第一引导部310配合用于压合限位缝纫物。
第二限位机构800设在车缝工位202的下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机构800的一侧设有限位驱动装置810。限位驱动装置810设在工作台110上且与控制器900电连接。第二限位机构800与限位驱动装置810连接且能够由第二限位机构800驱动沿与缝纫物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运动。
该自动车缝系统10可由控制器900控制送料装置400沿导板300向衣车头200所在的方向自动送料,当定位感应装置500检测到车缝工位202有缝纫物时,控制器900控制送料装置400停止动作,吹风装置吹风将缝纫物推进,衣车头200对缝纫物进行车缝;当定位感应装置500检测到缝纫物离开车缝工位或车缝工位没有缝纫物时,控制器900控制衣车头200及吹风装置停止动作。该自动车缝系统10集送料和车缝于一体,无需人工送料,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并保障工人安全。
本实施例的机架100、衣车头200、定位感应装置500及控制器900可构成可控车缝机构,通过之间距离可调的第一感应器520和第二感应器530检测下方是否有缝纫物,可以达到精确控制车缝长度的效果,且在车缝过程中无需人工做车缝标志,效率高。
本实施例的推料驱动装置410、压料驱动装置420及限位驱动装置810可以但不限于采用气缸结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5)

1.一种可控车缝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衣车头、定位感应装置及控制器;所述机架具有工作台;所述衣车头设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衣车头的下方设有车缝工位;所述定位感应装置包括感应器支架以及设在所述感应器支架上的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所述感应器支架设在所述衣车头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感应器与所述第二感应器分别位于所述车缝工位的两侧且沿缝纫物的行进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一感应器与所述第二感应器之间距离可调;所述衣车头、所述第一感应器及所述第二感应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车缝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器位于所述车缝工位的上游,所述第二感应器位于所述车缝工位的下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车缝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器支架上开设有两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为通槽,所述第一感应器及所述第二感应器分别穿设在两个安装槽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控车缝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呈长条形,且两个安装槽的长轴共轴设置。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控车缝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器及所述第二感应器为红外感应器。
CN201520798109.4U 2015-10-14 2015-10-14 可控车缝机构 Active CN2050463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98109.4U CN205046310U (zh) 2015-10-14 2015-10-14 可控车缝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98109.4U CN205046310U (zh) 2015-10-14 2015-10-14 可控车缝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46310U true CN205046310U (zh) 2016-02-24

Family

ID=55339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98109.4U Active CN205046310U (zh) 2015-10-14 2015-10-14 可控车缝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463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44289B (zh) 一种自动上料机构
CN204551108U (zh) 一种半自动布料展开裁剪装置
CN206720293U (zh) 一种上料定位装置
CN102935471B (zh) 带有全自动板料上料装置的精冲机
CN205188591U (zh) 自动推送缝纫物机构
CN207982212U (zh) 一种母线槽铆接机
CN109572051B (zh) 一种自动折盒机
CN108297142A (zh) 一种自动上料的导光板切割装置
CN205167086U (zh) 新型泡沫板切割装置
CN104674468A (zh) 多功能压烫车缝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5839302A (zh) 自动送料系统及其自动送料方法
CN205906700U (zh) 双面无损检测多工位上料装置
CN109436731B (zh) 一种传送设备
CN208839882U (zh) 一种带状自动油边机
CN205046310U (zh) 可控车缝机构
CN203423145U (zh) 瓷套装配机
CN203526372U (zh) 一种生产线中间平台自动送料装置
CN105966905A (zh) 双面无损检测多工位上料装置
CN205575070U (zh) 全自动打标机
CN106553226A (zh) 一种自动收料翻转台
CN205046315U (zh) 缝纫物导板机构
CN204999356U (zh) 自动翻转织物裁片系统
CN105401346A (zh) 织物车缝系统及其织物定位装置
CN105155149A (zh) 自动车缝系统
CN205062538U (zh) 自动翻转、修剪织物裁片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