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99385U - 片材托盘和片材传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托盘和片材传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99385U
CN204999385U CN201520186644.4U CN201520186644U CN204999385U CN 204999385 U CN204999385 U CN 204999385U CN 201520186644 U CN201520186644 U CN 201520186644U CN 204999385 U CN204999385 U CN 204999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llet
diapire
bearing surface
sidewall
towar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8664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鹫野善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99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9938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片材托盘和片材传送装置,能够简单地伸缩到适合于支撑所期望的尺寸的片材的长度,且容易向装置主体插入。供送托盘(20)具备第一托盘(71)、第二托盘(72)和连接部件(73)。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的相对位置能够保持在适合于A4尺寸的记录纸张的第一位置、适合于A3尺寸的记录纸张的第二位置以及适合于B4尺寸的记录纸张的第三位置。当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的相对位置为第三位置且连接部件(73)位于能够向前后方向(8)移动的范围内的前方朝向的移动端时,连接部件(73)的横板(73B)的后端比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的后端更向后方朝向突出。

Description

片材托盘和片材传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支撑不同尺寸片材的片材托盘和具备该片材托盘的片材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打印机等图像记录装置具备传送记录有图像的片材的片材传送装置。片材传送装置具备传送片材的传送部以及支撑由传送部传送的片材的排出托盘。期望图像记录装置所搭载的片材传送装置能够传送大尺寸的片材并且能够小型化。
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由多个托盘构成的排出托盘。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排出托盘在支撑小尺寸的片材的情况下,在多个托盘重叠的状态下使用,在支撑大尺寸的片材的情况下,在多个托盘被依次拉出而延长的状态下使用。而且,还存在通过仅拉出多个托盘中的一部分而能够支撑中等尺寸的片材的排出托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598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例如,在将两个托盘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重叠配置的片材托盘中,在使由两个托盘形成的支撑面最大时,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两个托盘的重复面积,则托盘的连接部分的刚度降低。然而,如果扩大托盘的重复面积,则存在相对于各托盘的尺寸的最大的支撑面不那么大而难以实现轻量化和成本降低的问题。与此相对地,本申请人提出了利用角钢等连接部件连接两个托盘而通过角钢提高连接部分的刚度的结构。
然而,由于夹设有连接部件,在两个托盘之间相应地产生间隙,在将片材托盘插入到装置主体时,容易产生该间隙卡挂于开口周缘的部件这样的不良情况。
因此,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片材托盘,能够简单地伸缩到适合于支撑所期望的尺寸的片材的长度,并且容易插入装置主体。
(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片材托盘包括:第一托盘,包括具有支撑片材的第一支撑面的第一底壁以及分别在沿着该第一支撑面的第一方向的两侧相对于所述第一底壁立起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二托盘,包括第二底壁以及分别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壁立起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二底壁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相连并支撑片材的第二支撑面,使所述第二支撑面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下方,并以改变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重叠的程度的方式使所述第二托盘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托盘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移动;以及一对连接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并分别具有底壁部以及侧壁部,所述底壁部分别夹设于所述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之间,所述侧壁部夹设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或夹设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所述侧壁部以能够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卡合或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卡合。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的相对位置能够保持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适合于具有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一长度的片材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适合于具有比所述第一长度长的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长度的片材的位置,所述第三位置是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适合于具有比所述第一长度长且比所述第二长度短的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长度的片材的位置。在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的相对位置为所述第三位置且所述一对连接部件位于能够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方向中的所述第二托盘侧的朝向即前方朝向的移动端时,所述底壁部的与所述前方朝向相反的朝向即后方朝向的第三端相比所述第二底壁的所述后方朝向的第二端向所述后方朝向突出。
通过将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的相对位置设为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能够使片材托盘的尺寸适合于沿着第二方向的长度不同的片材。在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的相对位置是第三位置且一对连接部件位于能够向第二方向移动的范围内的前方朝向的移动端时,由于底壁部的第三端相比第二底壁的第二端向后方朝向突出,因此在第一底壁的第一端和第二底壁的第二端之间不会产生与连接部件的厚度相应的间隙。
(2)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的相对位置是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底壁的所述第二端位于与所述第一底壁的所述后方朝向的第一端相同的位置,或相比所述第一端向所述后方朝向突出。
由此,在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的相对位置是第一位置时,处于最底侧的第二底壁的第二端最向后方朝向突出,因此框体等部件不易进入第一底壁的第一端和第二底壁的第二端之间。
(3)优选的是,所述侧壁部和所述第三壁及所述第四壁通过在一方形成的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孔与插入到该长孔的卡合爪而进行卡合。
由此,第二托盘和连接部件牢固地连接,第二托盘和连接部件的位置关系不易产生扭转。其结果是,在第二托盘和连接部件之间不易产生间隙。
(4)优选的是,在所述底壁部的第三端形成有倾斜面,该倾斜面的所述第一底壁侧的一端位于比所述第二底壁侧的一端靠所述后方朝向的位置,并且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第二底壁倾斜。
利用倾斜面,将与底壁部的第三端抵接的部件向第二底壁侧引导。
(5)本实用新型也能够作为片材传送装置而进行把握,该片材传送装置包括所述片材托盘以及能够通过开口沿所述第二方向插拔所述片材托盘的主体,所述主体具有供送被所述片材托盘支撑的片材的供送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使片材托盘简单地伸缩到适合于支撑所期望的尺寸的片材的长度。而且,能够实现容易向装置主体插入的片材托盘。
附图说明
图1是复合机10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打印部11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供送托盘20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的相对位置为第一位置时供送托盘20和排出托盘21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的相对位置为第一位置且转动托盘160在突出位置时供送托盘20和排出托盘21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的相对位置为第三位置且转动托盘160在突出位置时供送托盘20和排出托盘21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的相对位置为第二位置且转动托盘160在突出位置时供送托盘20和排出托盘21的立体图。
图8是第二托盘72位于第二位置时的供送托盘20的俯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对第二托盘72相对于第一托盘71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锁定机构90的图,图9(A)是第一托盘71的背面图,图9(B)是图9(A)的B-B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允许第二托盘72相对于第一托盘71的移动的锁定机构90的图,图9(A)是第一托盘71的背面图,图9(B)是图9(A)的B-B剖视图。
图11(A)是连接部件73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图11(B)是连接部件73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例,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适合地改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复合机10设置成能够使用的状态(图1的状态)为基准来定义上下方向7,将设置开口13一侧作为近前侧(正面)来定义前后方向8,从近前侧(正面)观看复合机10来定义左右方向9。另外,前后方向8是第一方向的一例,左右方向9是第二方向的一例。
[复合机10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复合机10大致形成为长方体,并具备以喷墨记录方式在记录纸张等片材上记录图像的打印部11。复合机10具有传真功能和打印功能等各种功能。打印部11相当于图像记录装置。
打印部11具有在前表面形成有开口13的框体14。而且,能够容纳各种尺寸的记录纸张的供送托盘20和排出托盘21能够从开口13沿前后方向8插拔。框体14的底面与可设置复合机10的载置面抵接。如图2所示,打印部11具备从供送托盘20供送记录纸张的供送部15、在记录纸张上记录图像的记录部24、第一传送辊对54、第二传送辊对55以及旁路托盘50等。
如图1所示,在打印部11的上部设置有扫描部12。扫描部12的框体16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的尺寸与打印部11的框体14相同。因此,打印部11的框体14和扫描部12的框体16成为一体,形成复合机10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形。扫描部12是平台式扫描仪。另外,由于平台式扫描仪的结构是公知的,在此省略详细说明。而且,在扫描部12内也可以设置有将多张原稿逐张地分离并传送的自动原稿传送装置(ADF)。
[打印部11]
以下,说明打印部11的详细结构。在打印部11中,传送记录纸张等片材的机构相当于片材传送机构。
[供送托盘20]
供送托盘20具有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的长度比在上下方向7的长度长的外形,并具有上表面敞开的箱形形状。在供送托盘20的上表面前侧设置有排出托盘21。通过利用支撑面支撑从例如基于日本工业标准的A4尺寸到用于照相记录的L版等大小的各种尺寸的记录纸张,供送托盘20能够容纳记录纸张。供送托盘20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框体14的与开口13连通的内部空间。该供送托盘20能够沿前后方向8通过开口13相对于框体14进退。旁路托盘50设置于复合机10的后表面侧,相对于供送托盘20独立地容纳记录纸张。省略旁路托盘50的详细内容。
如图4~图7所示,供送托盘20构成为能够沿前后方向8伸长和收缩。如图1所示,收缩到最大程度的状态的供送托盘20容纳在框体14的内部。另一方面,伸长的状态的供送托盘20的一部分(更详细地说,后述的第二托盘72的一部分)从框体14露出。将供送托盘20所支撑的记录纸张被供送部15供送的朝向特别定义成供送朝向17。即,图2中的供送朝向17是沿着前后方向8从前方朝向后方的朝向。供送托盘20的详细结构在下文中详述。
如图1所示,排出托盘21设置于供送托盘20的上侧。排出托盘21与供送托盘20成为一体,并能够相对于框体14进退。排出托盘21能够支撑由第二传送辊对55排出的记录纸张。排出托盘21以能够以沿左右方向9延伸的转动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支撑于供送托盘20。更详细地说,排出托盘21在覆盖供送托盘20的上方的一部分的倒伏位置(参照图4)和从倒伏位置立起的立起位置之间转动。而且,如图4~图7所示,排出托盘21构成为能够在前后方向8上伸长和收缩。将由第二传送辊对55向排出托盘21排出记录纸张的朝向特别定义为排出朝向18。即,图2中的排出朝向18是沿着前后方向8从后方朝向前方的朝向。排出托盘21的详细结构在下文中详述。
[供送部15]
如图2所示,供送部15具备供送辊25、供送臂26、驱动传递机构27和分离垫23。供送部15设置于供送托盘20的上方且记录部24的下方。供送辊25能够旋转地轴支撑在供送臂26的转动末端(供送朝向17的下游侧的端部)。供送臂26以设置在转动基端(供送朝向17的上游侧的端部)的轴28为中心,在使供送辊25与被供送托盘20支撑的记录纸张接触或分离的方向(箭头29的方向)上转动。由此,供送辊25能够相对于供送托盘20的支撑面抵接和分离。
在容纳有记录纸张的供送托盘20安装在框体14内时,供送辊25能够与被供送托盘20容纳的记录纸张抵接。在未容纳记录纸张的供送托盘20安装在框体14内时,在供送辊25与供送托盘20的支撑面抵接的位置设置有分离垫23。分离垫23由相对于记录纸张的摩擦系数比供送托盘20的支撑面相对于记录纸张的摩擦系数大的材料形成。
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通过驱动传递机构27传递到供送辊25。驱动传递机构27将传递到轴28的旋转通过环状带向供送辊25的轴传递。供送辊25以与供送托盘20的支撑面上所支撑的记录纸张中的最上侧的记录纸张抵接的状态旋转,从而将该记录纸张向传送路径65供送。在记录纸张向传送路径65供送时,记录纸张的末端与设置在供送托盘20的前后方向8的后侧的后板76抵接。其结果是,只有最上侧的记录纸张与下侧的记录纸张分离而被传送。并且,比最上侧的记录纸张靠下侧的记录纸张不会被最上侧的记录纸张拖动而仍然保持容纳在供送托盘20内的状态。
[传送路径65]
如图2所示,设置于框体14的内部空间的传送路径65以从供送托盘20的后侧向上方U形回转的方式弯曲地延伸,进而从打印部11的后侧向前侧弯曲后,进一步朝向前侧大致笔直地延伸到排出托盘21。传送路径65被大致划分成U形回转的弯曲路径65A和笔直的直线路径65B。弯曲路径65A由隔开能够供记录纸张通过的空间相对的外侧引导部件30和内侧引导部件31等规定。直线路径65B由隔开能够供记录纸张通过的空间相对的记录部24和压盘40等规定。
供送托盘20的通过供送辊25沿着传送路径65供送的记录纸张沿着弯曲路径65A从下方向上方翻转传送朝向,并在不翻转传送朝向的情况下沿着直线路径65B从后方向前方传送。外侧引导部件30是在沿着弯曲路径65A传送记录纸张时构成外侧的引导面的部件。内侧引导部件31是在沿着弯曲路径65A传送记录纸张时构成内侧的引导面的部件。另外,各个引导面可以由一个面构成,也可以构成为多个肋的前端面的组。
[第一传送辊对54和第二传送辊对55]
如图2所示,在传送路径65中比记录部24靠传送朝向(前后方向8的前方朝向)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一传送辊对54。第一传送辊对54具有第一传送辊60和压紧辊61。在传送路径65中,在比记录部24靠传送朝向的下游侧设置有第二传送辊对55。第二传送辊对55具有第二传送辊62和齿辊63。第一传送辊60和第二传送辊62被传递电动机(未图示)的旋转而旋转。第一传送辊对54和第二传送辊对55在将记录纸张夹持在分别构成第一传送辊对54和第二传送辊对55的各辊之间的状态下,通过第一传送辊60和第二传送辊62旋转来传送记录纸张。
[记录部24]
如图2所示,在第一传送辊对54和第二传送辊对55之间设置有记录部24。记录部24具备滑架38和记录头39。滑架38由在压盘40的后侧和前侧设置的导轨33、34支撑为能够沿左右方向9往复运动。在导轨34设置有公知的带机构。滑架38与带机构的环状带连接,并利用环状带的转动而沿着导轨33、34在左右方向9上往复运动。在滑架38和记录头39隔开空间与压盘40相对时,滑架38、记录头39和压盘40规定直线路径65B的一部分。
记录头39搭载于滑架38。在记录头39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喷嘴(未图示)。从墨盒(未图示)向记录头39供给墨水。记录头39从多个喷嘴将墨水作为微小的墨滴而选择地喷出。在滑架38向左右方向9移动时,从喷嘴向被压盘40支撑的记录纸张喷出墨滴。所喷出的墨滴附着在压盘40上的记录纸张上,从而在记录纸张上记录图像。另外,记录部24在记录纸张上记录图像的方式并不局限于喷墨记录方式,例如,也可以是电子照相方式等。
[供送托盘20]
如图3所示,供送托盘20具有第一托盘71、第二托盘72、一对连接部件73以及加强部件80。如图4~图7所示,供送托盘20构成为,通过第二托盘72相对于第一托盘71在前后方向8上移动而能够支撑各种尺寸的记录纸张。而且,如图8~图10所示,在供送托盘20设置有对第二托盘72相对于第一托盘71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锁定机构90。
[第一托盘71]
第一托盘71具备大致矩形的底板74(第一底壁的一例)、从底板74的左右方向9的两端向上立起的一对侧板75(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一例)以及从底板74的后端向上立起的后板76。构成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一对侧板75和后板76例如由树脂材料一体成型。如图4所示,在底板74设置有通过与记录纸张的左右方向9的一侧和另一侧的端部抵接而在左右方向9上对该记录纸张进行定位的引导部件45。而且,如图8所示,在底板74沿前后方向8排列设置有多个抵接部件43,该抵接部件43与记录纸张的前端(供送朝向17的上游侧端部)抵接并在前后方向8上对该记录纸张定位。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引导部件45。
[第二托盘72]
第二托盘72具备大致矩形的底板77(第二底壁的一例)、从底板77的左右方向9的两端向上立起的一对侧板78(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的一例)以及从底板77的前端向上立起的前板79。一对侧板78在其前端部与前板79连接。一对侧板78和前板79在其上端支撑处于倒伏位置的排出托盘21。构成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一对侧板78和前板79例如由树脂材料一体成型。
在侧板78在上下方向7的下侧即底板77侧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78A。连接部件73的卡合爪87插入到长孔78A。将卡合爪87和长孔78A的卡合作为引导,第二托盘72和连接部件73以能够沿着前后方向8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而且,在长孔78A的前后方向8的两端限制卡合爪87的移动。由此,规定连接部件73相对于第二托盘72在前后方向8上能够移动的范围。
如图1所示,前板79的外表面(前后方向8上的前方侧的面)露出到复合机10的外部。并且,在供送托盘20收缩最大的状态下,前板79的外表面与框体14的正面成为大致同一个面。进而,在前板79的外表面,在上下方向7的下部且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设置有在从复合机10抽出供送托盘20时能够被用户握持的握持部79A。
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的上表面(第一支撑面的一例)和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的上表面(第二支撑面的一例)构成彼此连接并支撑记录纸张的支撑面。即,供送托盘20在底板74、77的上表面支撑叠层状态的记录纸张。
[连接部件73]
连接部件73是由分别沿前后方向8延伸且彼此正交的纵板73A(侧壁部的一例)和横板73B(底壁部的一例)构成的所谓的角钢。纵板73A和横板73B以分别满足下述条件的方式配置。即,纵板73A的内表面与第一托盘71的侧板75的外表面相对,纵板73A的外表面与第二托盘72的侧板78的内表面相对。而且,横板73B的上表面与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的下表面相对,横板73B的下表面与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的上表面相对。因此,在供送托盘20中,纵板73A介于侧板75和侧板78之间,横板73B介于底板74和底板77之间。
在纵板73A的上端侧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8的长孔86,卡合爪88(参照图6、图7)插入到长孔86。卡合爪88通过与在第一托盘71的侧板75形成的被卡合部75A卡合而固定于侧板75。将长孔86与固定于侧板75的卡合爪88的卡合作为引导,第一托盘71和连接部件73以能够沿前后方向8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而且,在长孔86的前后方向8的两端限制卡合爪88的移动。由此,规定连接部件73相对于第一托盘71在前后方向8上能够移动的范围。
如图11所示,在连接部件73的横板73B的前后方向8的后端(第三端的一例)形成有倾斜面69。该倾斜面69不是一个平面,而与从横板73B的下表面(底面)侧向下方突出的多个肋的前端面一起构成。如上所述,横板73B的下表面是指与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的上表面相对的面。而且,倾斜面69具有后端67和前端68。后端67位于比前端68靠前后方向8的后侧且比前端68靠上下方向7的上侧的位置。
如图4和5所示,在第一托盘71的上表面和第二托盘72的上表面的重叠面积最大的状态下,供送托盘20能够利用底板74的上表面支撑A4尺寸的记录纸张。图4和图5所示的供送托盘20能够支撑长边方向朝向左右方向9的A4尺寸的记录纸张。图4和图5所示的第二托盘72相对于第一托盘71的位置是第一位置的一例。而且,A4尺寸的短边方向的长度是第一长度的一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第二托盘72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仅利用底板74的上表面支撑记录纸张,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利用底板74的上表面和底板77的上表面支撑记录纸张。
在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的相对位置是第一位置时,卡合爪87与第二托盘72的侧板78的长孔78A的前端抵接,连接部件73位于与第二托盘72重叠最多的位置。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的后端(第二端的一例)与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的后端(第一端的一例)相比向后稍微突出。而且,连接部件73的横板73B的后端(第三端的一例)和倾斜面69与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的后端相比不向后突出。
由此,在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的相对位置是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在供送托盘20插入到框体14的开口13时,使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相对于规定框体14的开口13的下侧的部件滑动并向后插入,因此该部件不易进入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和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之间。由此,容易将供送托盘20向框体14的开口13插入。
而且,如图6所示,在将第二托盘72相对于第一托盘71向前方拉出的状态下,供送托盘20能够利用底板74、77的上表面支撑B4尺寸的记录纸张。图6所示的供送托盘20能够支撑长边方向朝向前后方向8的B4尺寸的记录纸张。图6中的第一托盘71的上表面与第二托盘72的上表面的重叠面积比图4和图5中的第一托盘71的上表面与第二托盘72的上表面的重叠面积小。图6所示的第二托盘72相对于第一托盘71的位置是第三位置的一例。而且,B4尺寸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是第三长度的一例。
在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的相对位置是图6所示的第三位置时,卡合爪87与第二托盘72的侧板78的长孔78A的后端抵接,连接部件73位于从第二托盘72最向后方突出的位置。在该位置,连接部件73的横板73B的后端(第三端)和倾斜面69不从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的后端向后突出,并且从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的后端向后突出。
而且,在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的相对位置是图6所示的第三位置时,能够使卡合爪87从第二托盘72的侧板78的长孔78A的后端离开,连接部件73向前移动至卡合爪88与长孔86的后端抵接为止(参照图7)。在该位置,对于连接部件73来说,与图4和图5所示的状态即第一托盘71的上表面和第二托盘72的上表面的重叠面积最大的状态相比次一级地,连接部件73与第二托盘72较多地重叠。在该位置,连接部件73的横板73B的后端(第三端)及倾斜面69也不从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的后端向后突出,并且从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的后端向后突出。
由此,在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的相对位置是图6所示的第三位置的状态下,当供送托盘2插入框体14的开口13时,使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的底面、连接部件73的倾斜面69、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的底面相对于规定框体14的开口13的下侧的部件依次滑动并向后插入,因此该部件不会进入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和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之间。由此,容易将供送托盘20向框体14的开口13插入。
进而,如图7所示,在将第二托盘72相对于第一托盘71向前方拉出的状态下,供送托盘20能够利用底板74、77的上表面支撑A3尺寸的记录纸张。图7所示的供送托盘20能够支撑长边方向朝向前后方向8的A3尺寸的记录纸张。图7中的第一托盘71的上表面和第二托盘72的上表面的重叠面积与图6中的第一托盘71的上表面和第二托盘72的上表面的重叠面积相比进一步减小。图7所示的第二托盘72相对于第一托盘71的位置是第二位置的一例。而且,A3尺寸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是第二长度的一例。
在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的相对位置是第二位置时,卡合爪87与第二托盘72的侧板78的长孔78A的后端抵接,连接部件73位于从第二托盘72最向后方突出的位置。而且,第一托盘71的卡合爪88与连接部件73的长孔86的后端抵接,连接部件73位于从第一托盘71最向前突出的位置。在该位置,连接部件73的横板73B的后端(第三端)和倾斜面69不从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的后端向后突出,并且从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的后端向后突出。
而且,在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的相对位置是第二位置时,由于卡合爪87与第二托盘72的侧板78的长孔78A的后端抵接,因此连接部件73不会相对于第二托盘72向后移动。
由此,在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的相对位置是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在将供送托盘20插入框体14的开口13时,使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的底面、连接部件73的倾斜面69、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的底面相对于规定框体14的开口13的下侧的部件依次滑动并向后插入,因此该部件不进入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和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之间。由此,容易将供送托盘20插入框体14的开口13。
[加强部件80]
如图3所示,加强部件80由第一加强部件81、第二加强部件82和连接部件83构成。加强部件80确保由底板77、一对侧板78和前板79构成的第二托盘72的刚度。加强部件80配置在与底板77的上表面以及一对侧板78和前板79的内表面相对的位置。即,加强部件80配置于在上下方向7上与被底板77的上表面支撑的记录纸张重叠的位置。而且,加强部件80设置于在上下方向7上与倒伏位置的排出托盘21重叠的位置。
[锁定机构90]
锁定机构90限制第二托盘72相对于第一托盘71的移动或解除限制。如图8~图10所示,锁定机构90具有卡合部件91、操作部件92、连杆部件93和施力部件94。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件91、操作部件92、连杆部件93和施力部件94由第一托盘71支撑。
卡合部件91设置于在第二托盘72相对于第一托盘71被拉出到最大程度的状态(即,图7所示的状态下)下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重叠的位置。即,设置卡合部件91的位置是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始终重叠的位置。而且,卡合部件91配置在由倒伏位置的排出托盘21覆盖的位置。进而,卡合部件91设置于供送托盘20在左右方向9的大致中央。
卡合部件91能够相对于供送托盘20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如图9和图10所示,卡合部件91由主体95以及突设于主体95的背面的卡合部96构成。主体95始终卡合(支撑)于第一托盘71。卡合部96穿过设置于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的开口74A而从底板74的下表面突出,并延伸至能够与第二托盘72接触的位置。
在主体95位于图8和图9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如图9(B)所示,卡合部96与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所设置的被卡合部77A卡合。即,图8和图9所示的卡合部件91与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这两方卡合。由此,限制第二托盘72相对于第一托盘71的移动。
在主体95位于图10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0(B)所示,解除卡合部96与被卡合部77A的卡合。即,图10所示的卡合部件91与第一托盘71卡合且与第二托盘72不卡合。由此,允许第二托盘72相对于第一托盘71的移动(即,解除限制)。
如图8中以虚线框所示,被卡合部77A在前后方向8上隔开的多个位置设置于沿左右方向9隔开的2个部位。具体地说,被卡合部77A设置于如下三个位置:在第二托盘72相对于第一托盘71被最大程度地推入的状态(图4和图5所示的第一位置)下,能够与卡合部96卡合的位置(前方侧的虚线框的位置);在第二托盘72从第一托盘71被拉出至中途的状态(图6所示的第三位置)下,能够与卡合部96卡合的位置(中央的虚线框的位置);以及在第二托盘72从第一托盘71被最大程度地拉出的状态(图7所示的第二位置)下,能够与卡合部96卡合的位置(后方侧的虚线框的位置)。
虽然被卡合部77A的具体结构并未特别限定,但是,例如也可以是,被卡合部77A具有在前后方向8上相对的一对壁面。而且,通过卡合部96进入到该一对壁面之间,卡合部96与被卡合部77A卡合。另一方面,通过卡合部96从该一对壁面之间后退,解除卡合部96与被卡合部77A的卡合。
如图8所示,操作部件92设置于与排出托盘21的转动轴线重叠的位置(排出托盘21的转动轴线的正下方)。而且,操作部件92设置于供送托盘20的从左右方向9的中央向一侧(在图8的例中,左侧)偏离的位置。操作部件92设置于在左右方向9上与抵接部件43相邻的位置。进而,操作部件92设置于沿前后方向8(在图8的例中,后方侧)与卡合部件91隔开的位置。操作部件92通过在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设置的开口74B而从底板74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露出。
操作部件92能够相对于供送托盘20沿左右方向9移动。操作部件92被施力部件94朝向锁定位置施力。施力部件94的具体例子并未特别限定,例如是螺旋弹簧。
连杆部件93在前后方向8上的卡合部件91和操作部件92之间,能够转动地支撑于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的下表面。连杆部件93是较长的板状部件,其一端与卡合部件91连接,另一端与操作部件92连接。通过操作部件92从锁定位置和锁定解除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移动,连杆部件93向使卡合部件91从卡合位置和卡合解除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移动的朝向转动。卡合部件91通过连杆部件93而向与操作部件92的移动朝向相反的朝向移动。
更详细地说,通过操作部件92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连杆部件93向第一朝向(在图9和图10的例中,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卡合部件91从卡合位置向卡合解除位置移动。其结果是,当操作部件92位于锁定解除位置时,卡合部件91位于卡合解除位置。即,操作部件92克服施力部件94的作用力而向右方移动,从而允许第二托盘72相对于第一托盘71的移动。
通过操作部件92从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的移动,连杆部件93向与第一朝向相反的第二朝向(在图9和图10的例中,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卡合部件91从卡合解除位置向卡合位置移动。其结果是,当操作部件92位于锁定位置时,卡合部件91位于卡合位置。即,当使操作部件92向右方移动的作用力消失时,利用施力部件94使操作部件92向左方移动,从而限制第二托盘72相对于第一托盘71的移动。
[排出托盘21]
如图7所示,排出托盘21具有主体托盘100、第一中间托盘110、第二中间托盘130、第三中间托盘150和转动托盘160。主体托盘100、第一中间托盘110、第二中间托盘130、第三中间托盘150和转动托盘160在各自的上表面支撑由排出辊对66排出的记录纸张。
主体托盘100能够转动地支撑于供送托盘20(更详细地说,第一托盘71的一对侧板75),第一中间托盘110在主体托盘100的下表面侧以能够相对于主体托盘100沿前后方向8移动的方式支撑于主体托盘100。第二中间托盘130在第一中间托盘110的下表面侧以能够相对于第一中间托盘110沿前后方向8移动的方式支撑于第一中间托盘110。第三中间托盘150在第二中间托盘130的下表面侧以能够相对于第二中间托盘130沿前后方向8移动的方式支撑于第二中间托盘130。转动托盘16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于第三中间托盘150。
[转动托盘160]
如图7所示,转动托盘160是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比前后方向8的外形尺寸长的矩形的平板形状。转动托盘160的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比第三中间托盘150的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短,且比第三中间托盘150的凹部151的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稍短。在转动托盘160的左右方向9的两侧设置有向左右方向9的外方突出的一对支轴161。一对支轴161分别被第三中间托盘150的一对轴承部(在各图中未表示)支撑,从而使转动托盘160能够相对于第三中间托盘150转动。
转动托盘160在与第三中间托盘150的上表面重叠的重叠位置和从第三中间托盘150向排出朝向18突出的突出位置(参照图7)之间转动。如图5~图7所示,突出位置的转动托盘160向第三中间托盘150的前方且上方突出。
如图5~图7所示,在转动托盘160的左右方向9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向上下方向7的上方朝向立起的肋162。在突出位置,肋162在前后方向8的后侧的上端是平面163,在前侧的上端形成有在前后方向8上凹凸连续的波形状的凹凸部164。
第二托盘72位于第一位置且转动托盘160位于突出位置时的排出托盘21处于图5所示的状态。排出托盘21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能够支撑A4尺寸的记录纸张。更具体地说,图5所示的排出托盘21保持并支撑长边方向朝向左右方向9的A4尺寸的记录纸张。
在第二托盘72位于第一位置且转动托盘160位于突出位置时,被排出托盘21支撑的A4尺寸的记录纸张的末端(前后方向8的前端)不会到达转动托盘160的凹凸部164。然而,当从输送路径65向排出托盘21排出时的势头(排出速度)较强时,有时记录纸张的前端不向排出托盘21落下而到达转动托盘160。此时,由于记录纸张的末端与转动托盘160的凹凸部164碰撞,排出势头被遏制,记录纸张不会行进到凹凸部164的前方。
第二托盘72位于第三位置且转动托盘160位于突出位置时的排出托盘21处于图6所示的状态。排出托盘21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能够支撑B4尺寸的记录纸张。更详细地说,图6所示的排出托盘21能够支撑长边方向朝向前后方向8的B4尺寸的记录纸张。
在第二托盘72位于第三位置且转动托盘160位于突出位置时,被排出托盘21支撑的B4尺寸的记录纸张的末端(前后方向8的前端)到达转动托盘160的凹凸部164。然而,由于记录纸张的末端与转动托盘160的凹凸部164碰撞,排出势头被遏制,记录纸张不会行进到凹凸部164的前方。
第二托盘72位于第二位置且转动托盘160位于突出位置时的排出托盘21成为图7所示的状态。排出托盘21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能够支撑A3尺寸的记录纸张。更详细地说,图7所示的排出托盘21能够支撑长边方向朝向前后方向8的A3尺寸的记录纸张。
在第二托盘72位于第二位置且转动托盘160位于突出位置时,由排出辊对66传送并在排出托盘21上向前方行进的A3尺寸的记录纸张的末端(前后方向8的前端)在由排出辊对66传送的中途到达凹凸部164。此时,记录纸张的末端通过由排出辊对66进一步传送而沿转动托盘160向前后方向8的前方朝向行进,越过凹凸部164。接着,在记录纸张的末端比转动托盘160更向前方突出的状态下,结束由排出辊对66进行的传送,记录纸张支撑在排出托盘21上。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供送托盘20简单地伸缩至适用于支撑所期望的尺寸的记录纸张的长度。而且,实现了容易向框体14的开口13插入的供送托盘20。具体地说,在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的相对位置位于第三位置时,由于连接部件73的横板73B的后端比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的后端更向后突出,因此在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的后端和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的后端之间,不产生与连接部件73的横板73B的厚度相应的间隙。而且,在第一托盘71和第二托盘72的相对位置位于第一位置时,由于处于最底侧的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的后端最向后突出,因此规定框体14的开口13的部件不易进入到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的后端和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的后端之间。
而且,由于连接部件73的卡合爪与第二托盘72的侧板78所形成的长孔78A卡合,因此第二托盘72和连接部件73牢固地连接,第二托盘72和连接部件73的位置关系不易产生扭转,其结果是,在第二托盘72和连接部件73之间不易产生间隙。
而且,在供送托盘20插入到框体14的开口13时,利用在连接部件73的横板73B的后端形成的倾斜面69,将规定开口13的部件从第一托盘71的底板74的底面向第二托盘72的底板77的底面侧引导。
标号说明
12打印部(片材传送装置)
14框体(主体)
20供送托盘(片材托盘)
69倾斜面
71第一托盘
72第二托盘
73连接部件
73A纵板(侧壁部)
73B横板(底壁部)
74底板(第一底壁)
75侧板(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77底板(第二底壁)
78侧板(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
78A长孔
87卡合爪

Claims (6)

1.一种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托盘,包括具有支撑片材的第一支撑面的第一底壁以及分别在沿着该第一支撑面的第一方向的两侧相对于所述第一底壁立起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第二托盘,包括第二底壁以及分别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壁立起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二底壁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相连并支撑片材的第二支撑面,使所述第二支撑面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下方,并以改变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重叠的程度的方式使所述第二托盘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托盘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移动;以及
一对连接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并分别具有底壁部以及侧壁部,所述底壁部分别夹设于所述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之间,所述侧壁部夹设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或夹设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所述侧壁部以能够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卡合或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卡合,
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的相对位置能够保持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适合于具有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一长度的片材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适合于具有比所述第一长度长的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长度的片材的位置,所述第三位置是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适合于具有比所述第一长度长且比所述第二长度短的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长度的片材的位置,
在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的相对位置为所述第三位置且所述一对连接部件位于能够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方向中所述第二托盘侧的朝向即前方朝向的移动端时,所述底壁部的与所述前方朝向相反的朝向即后方朝向的第三端相比所述第二底壁的所述后方朝向的第二端向所述后方朝向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的相对位置是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底壁的所述第二端位于与所述第一底壁的所述后方朝向的第一端相同的位置,或相比所述第一端向所述后方朝向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部和所述第三侧壁及所述第四侧壁通过在一方形成的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孔与插入到该长孔的卡合爪而进行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壁部的第三端形成有倾斜面,该倾斜面的所述第一底壁侧的一端位于比所述第二底壁侧的一端靠所述后方朝向的位置,并且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第二底壁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壁部的第三端形成有倾斜面,该倾斜面的所述第一底壁侧的一端位于比所述第二底壁侧的一端靠所述后方朝向的位置,并且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第二底壁倾斜。
6.一种片材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托盘以及能够通过开口沿所述第二方向插拔所述片材托盘的主体,
所述主体具有供送被所述片材托盘支撑的片材的供送部。
CN201520186644.4U 2014-03-31 2015-03-30 片材托盘和片材传送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99938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2218 2014-03-31
JP2014072218A JP6137022B2 (ja) 2014-03-31 2014-03-31 シートトレイ及びシート搬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99385U true CN204999385U (zh) 2016-01-27

Family

ID=54432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86644.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999385U (zh) 2014-03-31 2015-03-30 片材托盘和片材传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37022B2 (zh)
CN (1) CN20499938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84084B1 (ja) 2022-01-21 2022-06-14 株式会社 啓生運輸 ダンプトラック荷箱の天蓋開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4937U (ja) * 1991-11-22 1993-06-15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給紙用カセツト
JP2000289913A (ja) * 1999-04-05 2000-10-17 Funai Electric Co Ltd プリンター用排紙トレイ装置
KR100728003B1 (ko) * 2005-10-19 2007-06-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신축 가능한 급지 카세트
JP2007302453A (ja) * 2006-05-15 2007-11-22 Fuji Xerox Co Ltd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831293B2 (ja) * 2012-02-29 2015-12-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93450A (ja) 2015-11-05
JP6137022B2 (ja)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62836U (zh) 喷墨记录设备
US10221024B2 (en) Sheet transport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6686285B2 (ja) 記録システム
CN103030018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202062816U (zh) 图像记录装置
JP2015034067A (ja) シートトレイ
US10144605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EP2823963A1 (en) Liquid ejection device
CN204999385U (zh) 片材托盘和片材传送装置
CN103129171B (zh) 能够稳定进给记录片材的图像形成装置
EP3581392B1 (en) Printing apparatus
CN109720903A (zh) 介质传送装置及记录装置
CN103373086B (zh) 图像记录设备
JP5673126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205086500U (zh) 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JP6880931B2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5974358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6182828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2632724B (zh) 记录装置
CN104692153B (zh) 片材传送装置
JP5691698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7346811B2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CN203820105U (zh) 传送装置以及图像记录装置
JP4506462B2 (ja) プリンタ
CN204211187U (zh) 片材输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