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87997U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887997U CN204887997U CN201520107173.3U CN201520107173U CN204887997U CN 204887997 U CN204887997 U CN 204887997U CN 201520107173 U CN201520107173 U CN 201520107173U CN 204887997 U CN204887997 U CN 20488799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ain
- state
- combine
- fuel tank
- lateral extensio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7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5000013339 cereal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19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0902 straw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41000278713 Theo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68051 Chimer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73 a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393 encapsul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71 blow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94 climb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6 consolid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36 elastome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148 ester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40 feeding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340 harvest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5927 past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22 ve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mbin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联合收割机,在机体后部中的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一端侧部位具有燃料箱(170),在所述燃料箱(170)的上表面(170a)的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外侧部位形成有作业台(187)。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株式会社久保田向中国专利局提交的题为“联合收割机”、申请日为2014年3月25日、申请号为201420507333.9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原案的申请号为201420137318.X。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燃料箱的联合收割机,该燃料箱储存用于向搭载于机体的发动机供给的燃料。
背景技术
现有的联合收割机有如下的结构。
即、在机体后部具有横向排列状态的脱粒装置和集谷箱,集谷箱的底部的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内侧部位设置为倾斜状,在设置为该倾斜状且成为敞开状态的集谷箱的下部具有燃料箱。另外,在集谷箱的机体前侧具有发动机室,在该发动机室中,发动机位于下部,上部具有由吸气罩覆盖的吸气导管。与燃料箱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排气管与方管状的横框架的内部空间连通连接,所述横框架为了支承吸气罩而设置在发动机的上方的较高的位置。另外,该排气管由挠性材料形成,从而易于与形成在燃料箱或横框架上的被连接部进行连接,并且易于沿机体内部的空区域设置为任意形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39718号公报。
根据上述现有结构,能够有效利用横框架,在防止尘埃、雨水等的侵入的同时,使得燃料箱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气连通。但是由于燃料箱位于机体后部侧且集谷箱下部的较低位置,另一方面与排气管连接的横框架配置在机体前部侧且较高的位置,因此,排气管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设置为长条状,并且在前后方向上通过集谷箱的下部后,以向上方弯曲的状态与横框架连接。
这样,由于排气管设置为长条状,并且成为在中途部弯曲的状态,因此存在以下不利之处。
例如,在构成为使用燃料泵向发动机强制供给燃料箱内的燃料的情况下,如果反复进行该燃料泵的吸引作用,则排气管的弯曲的中途部位成为弯曲状态,从而产生在该部位阻塞的情况。这样,如果排气管在中途堵塞,则在燃料箱的内部空间大幅减压,从而不能良好地进行燃料的供给,而有可能造成燃料箱的损坏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排气管中途未被堵塞的良好通气状态下,虽然能够防止尘埃、水分等的侵入,但是能够使燃料箱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气连通的联合收割机。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脱粒装置的横侧设有装袋回收被脱粒处理的谷粒的谷粒回收部,
所述谷粒回收部所具有的谷粒储存漏斗经由漏斗支承框架支承在机体上,
所述漏斗支承框架通过将一根棒状部件弯曲成大致L型而一体地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向延伸部和从该横向延伸部的一端部以连续相连的状态向下方延伸的纵向延伸部而构成,
所述横向延伸部的另一端部支承在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部,并且所述纵向延伸部的下端部支承在机体框架上,
还设置有中间延伸部,该中间延伸部与所述横向延伸部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部连结,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下端部支承在所述机体框架上。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在第一方面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
在所述中间延伸部上设置有袋支承件,该袋支承件支承用于对来自所述谷粒储存漏斗的谷粒进行装袋的收纳袋。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在第二方面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
所述袋支承件被支承为其上下位置能够变更调节。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
以位于所述谷粒回收部的机体横向外侧的状态具有作业者载置用的辅助台阶,
供所述辅助台阶上的作业者自由地进行手握操作的扶手部件以支承在所述横向延伸部上的状态设置。
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在第四方面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
形成有安装固定所述横向延伸部和所述谷粒储存漏斗的安装托架,
所述扶手部件以支承在所述安装托架上的状态设置。
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在第五方面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
在将所述横向延伸部和所述纵向延伸部以大致L型相连的弯曲部上具有加固部件,该加固部件跨接到所述横向延伸部和所述纵向延伸部。
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在第六方面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
以位于所述谷粒回收部的机体横向外侧的状态具有作业者载置用的辅助台阶,
以支承在所述加固部件的状态具有防护部件,该防护部件承接支承所述辅助台阶上的作业者的背部。
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在第一至第三方面、第五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
在所述谷粒回收部的机体后方设置有燃料箱。
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机体后部中的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一端侧部位具有燃料箱,
在所述燃料箱的上表面的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外侧部位形成有作业台。
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在第九方面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
用于向所述燃料箱供给燃料的供油口形成在所述上表面的靠近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显示所述燃料箱的燃料储存量的余量显示部件设置在所述燃料箱的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内侧的纵面部上,
所述作业台是在进行燃料补给作业时载置支承储存有补给用燃料的燃料储存容器的燃料容器载置台。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结构为:设置有支承谷粒储存漏斗的支承框架,所述支承框架由筒状的部件形成,该筒状部件的内部空间向外敞开。该联合收割机具有燃料箱,所述燃料箱在俯视时位于所述支承框架的附近;还联合收割机还具有由挠性材料构成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与所述燃料箱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排气管从其与所述燃料箱连接的连接部位向上方延伸;所述排气管的上端部以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的状态与形成在所述支承框架上的所述被连接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燃料箱在俯视时位于支承谷粒储存漏斗的支承框架的附近。并且,配置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从其与燃料箱连接的连接部位向上方延伸,所述排气管的上端部与形成于支承框架的被连接部连接。被连接部与形成为筒状的支承框架的内部空间连通,因此,燃料箱的内部空间成为经由排气管的内部空间及支承框架的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状态。
也就是说,排气管配置程在不弯曲的状态下直接向上方延伸,即使存在于燃料箱的内部空间的空气被燃料泵等所吸引,也不会产生排气管成为弯曲状态而在该部位出现阻塞,从而造成中途堵塞的情况。
而且,排气管经由支承框架与外部连通,因此,通过适当地设定敞开部位,能够以没有尘埃等侵入的状态使燃料箱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气连通。
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可以在排气管中途不堵塞的良好通气状态下,以没有尘埃等侵入的状态使燃料箱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气连通的联合收割机。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支承框架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横向框架部,
所述被连接部形成于所述横向框架部上。
根据本结构,排气管与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横向框架部连接。也就是说,排气管从其与燃料箱连接的连接部位向上方延伸的排气管与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横向框架部连接,因此,通过设置为沿着与横向框架部的延伸设置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而连接的结构,能够以尽可能不形成弯折部分的状态进行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支承框架具有纵向框架部,所述纵向框架部以内部空间从所述横向框架部的一端部开始连续连通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根据本结构,通过排气管,燃料箱的内部空间成为分别与横向框架部的内部空间及纵向框架部的内部空间连续连通的状态。其结果是,能够将支承框架的向外敞开的部位设置于横向框架部及纵向框架部的任意部位,从而更能够以没有尘埃等侵入的状态使燃料箱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以从所述横向框架部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部向下方延伸的状态一体地延伸设置有中间框架部;
所述排气管沿所述中间框架部向上方延伸;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将所述排气管以向上方延伸的姿势保持于所述中间框架部。
根据本结构,排气管以沿中间框架部向上方延伸的状态由保持部件保持于中间框架部。因此,在长度方向的中途部不可能产生弯折部分,从而能够使排气管以向上方延伸的姿势稳定地被支承。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与所述排气管连接的所述燃料箱侧的被连接部形成于所述燃料箱的上表面的接近所述中间框架部的部位。
根据本结构,燃料箱侧的被连接部形成于接近中间框架部的部位,因此,沿着中间框架部向上方延伸的部分和与被连接部连接的连接部位之间不可能成为弯折状态,从而能够使排气管以向上方延伸的姿势稳定地被支承。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横向框架部的另一端部与脱粒装置的侧壁部连结,并且使所述纵向框架部的下端部与机体框架连结,
在所述横向框架部的另一端部及所述纵向框架部的下端部上均形成有用于向外敞开的开口。
根据本结构,以横向框架部和纵向框架部连续相连的状态构成的支承框架与脱粒装置的侧壁部及机体框架连结,从而被稳定地支承。在与脱粒装置的侧壁部连结的部位及与机体框架连结的部位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支承框架的内部空间向外敞开的开口。
由此,在横向框架部的与脱粒装置的侧壁部连结的部位和纵向框架部的与机体框架连结的部位中的任一方中,即使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用于将内部空间向外敞开的开口阻塞而堵塞的情况,由于另一方的开口状态被维持,因此也能够以没有尘埃等侵入的状态可靠地使燃料箱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将所述横向框架部的另一端部与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部连结的连结部上形成有使所述开口与外方连通的连通路。
根据本结构,能够使形成在横向框架部的另一端部上的开口通过形成于连结部的连通路而与外方连通。也就是说,利用用于将横向框架部的另一端部连结于脱粒装置的侧壁部的连结部来形成连通路。在连结部上,横向框架部的另一端部与脱粒装置的侧壁部之间本来就是分离的,因此,与例如在横向框架部的中途部进行特殊加工而形成连通路等相比,通过简单的加工,易于形成连通路。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与所述纵向框架部的下端部连结的所述机体框架上形成有使所述开口与外方连通的连通路。
根据本结构,能够使形成在纵向框架部的下端部上的开口通过形成于机体框架的连通路与外方连通。机体框架是坚固的部件,因此能够在所形成的连通路不易弯折、不产生阻塞的情况下较长地维持使开口与外方连通的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连通路由贯通孔构成,所述贯通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所述机体框架并向下开口。
根据本结构,使形成于纵向框架部的下端部的开口通过在上下方向上贯通机体框架并下开口的贯通孔而与外方连通。
贯通孔向下开口,因此尘埃、雨水等侵入纵向框架部的内部空间的可能性小,从而能够以没有尘埃等侵入的状态准确地使燃料箱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被连接部以向下开口的状态形成在所述支承框架上。
根据本结构,能够使从与燃料箱连接的连接部位向上方延伸的排气管的上端部大致笔直地直接与向下开口的被连接部连接,从而能够以不发生弯曲等的良好状态配置排气管。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机体框架的俯视图。
图4是机体框架的立体图。
图5是高地板框架部的俯视图。
图6是高地板框架部的主视图。
图7是高地板框架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燃料箱供给的供给路径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从燃料箱供给的供给路径的侧视图。
图10是燃料箱配置部的后视图。
图11是机体右侧前部的局部剖视侧视图。
图12是机体右侧前部的局部剖视主视图。
图13是表示发动机罩的支承结构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机体前部的框架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遮阳部件的顶板部框架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遮阳部件的框架结构的侧视图。
图17是前面板的俯视图。
图18是前面板的主视图。
图19是表示机体前部的框架结构的侧视图。
图20是装袋回收部的侧视图。
图21是装袋回收部的主视图。
图22是装袋回收部的侧视图。
图23是谷粒储存漏斗的局部剖视图。
图24是谷粒储存漏斗的立体图。
图25是谷粒储存漏斗配置部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装袋回收部的框架结构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防护部件的支承结构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防护部件的支承结构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防护部件的支承结构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开闭机构的纵剖侧视图。
图31是表示开闭机构的纵剖主视图。
图32是表示开闭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4机体框架;7脱粒装置;7A侧壁部;94谷粒储存漏斗;140支承框架;140A横向框架部;140B纵向框架部;143中间框架部;170燃料箱;170a上表面;183排气管;188被连接部;189连接部;190连通路;193、196开口;194连通路;196开口;197贯通孔;199保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就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对适用于作为联合收割机的一例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情况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具有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自由摆动升降的割取输送装置2,行驶机体1在具有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3的机体框架4上具有驾驶部5、动力部6、对由割取输送装置2割取并输送到后方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7及作为谷粒回收部的装袋回收部8等,所述装袋回收部8以装袋状态回收由脱粒装置7进行了脱粒处理的谷粒。
驾驶部5位于行驶机体1的前部右侧,谷粒回收部8位于该驾驶部5的后方,在行驶机体1的左侧具有脱粒装置7。在驾驶部5的驾驶座9的下侧具有动力部6。另外,在驾驶部5上具有用于避免阳光照射到搭乘的驾驶员的遮阳部件10。
在该实施方式中,提到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上的左侧或者右侧时,是以朝机体前进方向的状态定义左右的。因此,在主视机体而作出的图中,左右朝向与定义的内容朝向相反。
动力部6所具有的发动机11的动力经由未图示的行驶用传动机构传递到履带行驶装置3,从而行驶机体1自由驱动行驶。另外,发动机11的动力经由未图示的作业用传动机构传递到割取输送装置2及脱粒装置7。
(割取输送装置)
下面,对割取输送装置2进行说明。
割取输送装置2具有将植立谷秆割取后向割取宽度方向中间部汇集的割取部12、将割取的谷秆向脱粒装置7输送的供给装置13、在割取部12上部将植立谷秆的穗梢侧向后方拨拢的旋转拨禾轮14。
割取部12具有割取植立谷秆的推子型的割刀15、用于将割取的谷秆向供给装置13的入口部侧即割取宽度方向的靠左部位汇集的横向输送绞龙16。虽然未图示,供给装置13在筒状的供给箱13A的内部具有未图示的上拨传送装置,其将由横向输送绞龙16汇集的割取谷秆向后方的脱粒装置7输送。
割取输送装置2绕横轴心P1上下摆动自由地支承于固定在机体框架4上的轴支部(未图示),通过伸缩操作枢轴连结在机体框架4和割取部12之间的割取升降缸17,自由地变更调节上下升降位置。其结果是能够变更由割取部12决定的谷秆的割取高度,从而能够变更到割取部12接近地面的割取作业姿势和割取部12上升到离地面规定高度的非割取作业姿势。
如图2所示,从割取部12的后端侧的上部向前方延伸出左右一对的支承臂18,将植立谷秆向后方拨入的旋转拨禾轮14驱动旋转自由地横跨支承于该左右的一对支承臂18的前端部之间。
该旋转拨禾轮14的驱动轴19旋转自由地支承于一对支承臂18的前端部,在该驱动轴19的左右端部上具有一体自由旋转且侧视时成方形的左右一对的拨禾轮框架20。另外,设置有四根支承部件21,所述支承部件21横跨架设在该左右一对拨禾轮框架20上,且每根支承部件21分别位于一对拨禾轮框架20的四个顶部的各顶部,在各支承部件21上安装有沿着其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拨入爪22。
另外,配置有结构公知的用于保持姿势的姿势保持机构23,其结构不作详细叙述。所述姿势保持机构23不论旋转拨禾轮14是否旋转,都保持拨入爪22从支承部件21向下方延伸的姿势。
当驱动轴19旋转时,具有这样结构的旋转拨禾轮14能够在维持多个拨入爪22总是向下的姿势的状态下,使左右一对拨禾轮框架20及四个支承部件21一体旋转,利用多个拨入爪22将割取对象谷秆向后方拨入。
支承旋转拨禾轮14的左右一对的支承臂18通过拨禾轮升降缸24的伸缩动作而绕基端部的横轴心P2自由地上下摆动,从而能够变更调整旋转拨禾轮14的上下位置。
(驾驶部)
下面,对驾驶部5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在驾驶部5的驾驶座9的机体前侧立设有操纵台25,在该操纵台25的上部具有作为前部侧的操作面板的前面板26,在驾驶座9的左横侧具有作为横侧的操作面板的侧面板27。
如上述所述,在驾驶座9的下侧具有动力部6,驾驶座9的位置变高,因此驾驶部5的地板部5A也随之设置在较高的位置。由此,如图4、图6、图7所示,机体框架4在与驾驶部5的下方对应的部位以比其他部位位于上方规定量位置处的状态构成地板部。
如图3及图4所示,机体框架4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方筒状主框架部4A、支承于该主框架部4A的上部的格子状框架部4B、在与驾驶部5的下方对应的部位以比其他部位位于上方规定量位置处的状态用来构成地板部5A的高地板框架部4C。格子状框架部4B由多个前后朝向框架体28和多个横向框架体20格子状地连接而成。
如图6及图7所示,在与驾驶部5的下方对应的部位,高地板框架部4C具有从格子状框架部4B向上方以纵向姿势立设的左右一对纵板部件30R,30L,以及将左右纵板部件30R,30L的上端部彼此连结的前后一对的横向支承体31。左右一对纵板部件30R,30L中的左侧纵板部件30L支承于右侧的主框架部4A,右侧纵板部件30R以支承于驾驶部用的前后朝向框架体28a的状态立设。另外,通过横跨左右两侧的纵板部件30R,30L的上部载置金属制的踏板32并利用螺栓而连接固定,构成驾驶部5的地板部5A。
在机体框架4的机体前部侧的右侧部位,形成有俯视时向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内侧嵌入的凹入部33,在以嵌入该凹入部33的状态下,具有针对于驾驶部5的乘降用台阶部34。
即、如图5及图7所示,在机体框架4的机体前部右侧部位,分别利用位于机体最右侧的右侧前后朝向框架体28b、右侧的纵板部件30R、位于右侧的纵板部件30R下侧的驾驶部用的前后朝向框架体28a、位于右侧前后朝向框架体28b和右侧的纵板部件30R之间的方筒状框架体28c形成有凹入部33,所述凹入部33俯视时为切去机体前端部的右侧角部的状态。并且,以嵌入该凹入部33的状态具有乘降用台阶部34。
如图4至图7所示,乘降用台阶部34具有前后两侧的一对支承板35、连结前后两侧的支承板35的下端部的下部侧连结板36、连结前后两侧的支承板35的上端部的上部侧连结板37。
前后两侧的支承板35形成为从机体前后方向看上侧宽度窄且下侧宽度宽,机体内侧(左侧)的端缘和下侧的端缘大致正交,机体外侧(右侧)的端缘以越朝向下方越远离机体内侧(左侧)的端缘的方式倾斜而形成为倾斜姿势。
下部侧连结板36是将带板状的部件的两端部向同方向弯折成环状而成的,横跨架设连结于前后两侧的支承板35的下端部,中间的沿机体前后方向的直线路径部分36a形成第一层脚搁置部。该下部侧连结板36的直线路径部分36a比支承板35的下端部位置靠近机体外侧,并且与格子状框架部4B的高度大致相同,从而使驾驶员在从地面乘坐到驾驶部5时易于搁脚。在下部侧连结板36的直线路径部分36a上形成有防滑用的凹凸部38。
上部侧连结板37以沿着前后两侧的支承板35的上端缘以及机体外侧(右侧)的端缘的上端侧的一部分区域的方式,以从前后方向看大致成L型弯折的状态横跨架设连结于前后两侧的支承板35。上部侧连结板37的与支承板35的上端缘相对应的上部侧的水平面37a与驾驶部5的地板部5A的高度大致相同,并排位于驾驶部5的地板部5A的机体右侧外方。由该上部侧的水平面37a形成第二层脚搁置部。通过这样的结构,上部侧的水平面37a成为与驾驶部5的地板部5A相连的状态,能够使驾驶部5的地板部5A的地板实质面积增大。
前后两侧的支承板35的机体内侧(左侧)的端缘一体地连结固定于右侧的纵板部件30的外侧面和驾驶部用的前后朝向框架体28a的外侧面。另外,右侧前后朝向框架体28b的前端部和方筒状框架体28c的前端部分别一体地连结固定于后侧的支承板35的后侧面。因此,乘降用台阶部34以无间隙相连状态连结于凹入部33的内侧缘部,所述凹入部33形成于机体框架4的机体前部侧的右侧部位。
下面,对操纵台25及侧面板27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4及图19所示,在高地板框架部4C的上侧具有支承操纵台25的操纵台框架39,并且具有以与该操纵台框架39相连的状态支承侧面板27的侧面板框架40。
操纵台框架39具有板状支承体41和设置于操纵台25的右侧端部的纵向支承体42,所述板状支承体41的宽度覆盖操纵台25的机体横向宽度方向的整个宽度,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板状支承体41与纵向支承体42一体地连结。操纵台25的前部侧被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前罩43覆盖。该前罩43利用左右两侧的紧固螺丝44固定于板状支承体41。虽未图示,板状支承体41在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两侧部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弯曲为俯视时呈L型,从而提高支承强度,并且板状支承体41的下端部连结于左右两侧的纵板部件30R,30L。
纵向支承体42由沿操纵台25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管件构成,下端部与右侧的纵板部件30R连结。而且,上部侧延伸设置成比前面板26靠近上方,向上方延伸设置的部分弯曲为主视时呈L型并一体地形成扶手45。因此,如图18所示,扶手45具有纵延伸45a和与该纵延伸部45a相连的呈横向姿势的搁手作用部45b,所述纵延伸部45a以与纵向支承体42连续地相连的状态以比前面板26靠近上方的方式立起。
如图14所示,侧面板框架40是通过使方筒件弯曲成俯视时大致呈L型而形成的,具有沿操纵台25的后面延伸的横向姿势的横延伸部40a和机体前后朝向姿势的前后延伸部40b,所述前后延伸部40b以与所述横延伸部40a相连的状态,沿侧面板27的下侧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横延伸部40a连结支承于操纵台框架39的板状支承体41,前后延伸部40b的机体前部侧部位利用纵向连结体46连结支承于变速箱47的上部。另外,前后延伸部40b的机体后端侧部位在侧面板27的后端部连结支承于从机体框架4立设的方筒状的纵框架48。
在纵框架48的左侧面连结有由角钢构成的连结托架49,该连结托架49呈悬臂状地向机体内侧(左侧)延伸。另外,在前后延伸部40b的机体后端侧部位一体地连结有纵向姿势的连结板40c,连结托架49的前部侧的纵面部49a和连结板40c在紧贴的状态下利用螺栓连接而连结。因此,侧面板框架40与纵框架48连结并利用纵框架48支承侧面板27的后端部。
如图17所示,在前面板26上配置有钥匙开关50、用于报告各种异常的警告灯51、进行机体的旋转操作的操纵操作杆52、进行旋转拨禾轮14的升降操作的拨禾轮升降用操作杆53、上述的扶手45等。
操纵操作杆52使未图示的旋转用操作机构工作,从而通过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使机体在操作的方向上旋转。另外,操纵操作杆52在前后方向上也摆动操作自由,通过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使割取升降缸17工作,从而使割取输送装置2下降或者上升。
扶手45从操纵台25的上端部的右侧端部向左侧延伸到前面板26的左右中间部的上方。而且,扶手45构成为仅由基端侧支承的悬臂支承状态,从而在操作钥匙开关50或者观察警告灯51时,不会成为障碍。另外,扶手45的搁手作用部45b位于操纵操作杆52的后侧附近,能够用作对操作操纵操作杆52的手进行承载支承的支承台。
如图17所示,拨禾轮升降用操作杆53设置成插通形成于前面板26的右侧端部的导孔54并向上方延伸。并且,如图18所示,拨禾轮升降用操作杆53以上端侧的手手握操作部53A与操纵台25的右侧端部相比向右侧外方突出的方式,构成为越往上侧越位于右侧的倾斜状。
扶手45的纵延伸部45a位于拨禾轮升降用操作杆53的面板插通部位的后侧附近。如上所述,拨禾轮升降用操作杆53越往上侧越向右侧倾斜,主视时手握操作部53A比扶手45位置靠近右侧外方。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以操作不被扶手45阻碍的状态良好地操作拨禾轮升降用操作杆53。
如图2所示,在侧面板27上配置有主变速杆55、副变速杆56、割取离合器杆57、脱粒离合器杆58等,所述主变速杆55用于进行行驶驱动系统所具有的主变速装置(未图示)的变速操作,所述副变速杆56用于进行行驶驱动系统所具有的副变速装置(未图示)的变速操作,所述割取离合器杆57用于进行对割取输送装置2的传动的连通和断开操作,所述脱粒离合器杆58用于进行对脱粒装置7的传动的连通和断开操作。
如图11至图13所示,驾驶座9载置支承于覆盖在动力部6的上方的发动机罩59的上部面。发动机罩59的上部面60以和侧面板27大致相同的高度在横向上与侧面板27相连。另外,发动机罩59的上部面60、前部面61及后部面62成为由板状体封闭的结构,发动机罩59的右侧部为了导入发动机冷却用的外部空气而敞开,左侧部为了排出冷却后的排风而敞开。
在发动机罩59的右侧具有吸气用防尘罩64,所述吸气用防尘罩64具有用于将外部空气作为发动机冷却风吸入的防尘用网体63。在动力部6的与吸气用防尘罩64相对的部位具有用于利用外部空气冷却发动机11的散热器65。吸气用防尘罩64一体地与发动机罩59连结。
如图2所示,吸气用防尘罩64的外侧端部在整个机体中位于最右侧,乘降用台阶部34比吸气用防尘罩64的右侧端部位置靠近机体横向宽度方向的内侧。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表示了后述的辅助台阶163向外伸出的状态,但在非作业时,辅助台阶163缩回机体内侧,从而比吸气用防尘罩64的右侧端部位置靠近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内侧。
发动机罩59与吸气用防尘罩64及驾驶座9一起绕机体前后方向的轴心P3摆动自由地支承于机体框架4。即如图4、图11至图13所示,在发动机罩59的机体外侧下端部且前后方向上分开的两个部位,固定在机体框架4上的支点托架66和从发动机罩59的下端部延伸设置的支承臂18利用位于同一轴心P3上的前后朝向的支点销67摆动自由地枢轴支承连结。并且,发动机罩59通过利用前后两侧的支点销67绕机体前后朝向的轴心摆动,在覆盖发动机11的上方的关闭状态(图13中由实线表示的状态)和使发动机11的上方敞开的敞开状态(图13中由虚线表示的状态)之间自由切换。
通过利用具有公知结构的锁止机构68,能够将发动机罩59保持在关闭状态的位置,并且在正常的作业状态下,将发动机罩59维持在关闭状态,所述锁止机构68通过杆的摆动而在锁止状态和锁止解除状态之间自由切换。并且,在对发动机11及与其相关的部件进行检查等维护作业时,通过解除锁止机构68的保持状态而切换到敞开状态,从而使维护作业容易进行。
为了在敞开状态下保持发动机罩59的位置,配置有绳索69。即如图13所示,绳索69的一端与发动机罩59后侧面的机体外侧的上部侧部位连结,绳索69的另一端与固定在纵框架48上的后述的下部侧支承台70(空气滤清器支承台)连结。该绳索69在发动机罩59为关闭状态时为松弛状态,在发动机罩59切换到敞开状态而向外侧伸出时,绳索69成为张紧状态,从而阻止发动机罩进一步的摆动,由此能够保持发动机罩59的位置。
如上所述,支承侧面板27的后部的纵框架48与侧面板相比向靠近上方的位置延伸。并且,在该纵框架48的与侧面板27相比向上方延伸的部位,分别支承有发动机供气用的空气滤清器71和吸入外部空气并向空气滤清器71供给的粗滤器72。
空气滤清器71和粗滤器72以俯视时重合且空气滤清器71位于下侧而粗滤器72位于上侧的状态沿上下方向排列。
如图14所示,纵框架48形成为方筒状,沿上下方向延伸。通过螺栓连结一体地连结于该纵框架48的下端部的水平姿势的连结板73,从而使该纵框架48支承于机体框架4。
下面,对空气滤清器71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至图14所示,在纵框架48的比侧面板27稍高的位置处具有从纵框架48延伸设置的下部侧支承台70,所述下部侧支承台70作为载置支承空气滤清器71的空气滤清器支承台。
下部侧支承台70以一体相连的状态具有承接并供支承空气滤清器71载置的水平姿势的载置部70A和对载置部70A进行加固的纵向姿势的纵面部70B。纵面部70B由大致成三角形状的板状体构成,其一端侧以沿纵框架48的后侧面的纵向姿势被连结固定,纵面部70B设置成以向机体右侧突出的状态延伸。
载置部70A的形状为:使矩形的板状体的两端部弯曲成L型,在中央具有载置用的宽幅部分70A1,在其两侧端部具有加固用的弯折部分70A2。该载置部70A的宽幅部分70A1位于上侧且一对弯折部分70A2朝向下方地位于机体横向宽度方向的两侧,该载置部70A以机体后部侧端缘紧贴纵面部70B的机体前部侧的侧面、一个弯折部分70A2紧贴纵框架48的右侧面的状态被一体地连结固定。
如图11至图13所示,空气滤清器71载置于下部侧支承台70的载置部70A,并通过螺栓连接而被固定。并且,空气滤清器71与纵框架48相比位于靠近机体前侧的位置,与纵框架48的左侧面(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相比位于靠近右侧(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如图13所示,空气滤清器71比发动机罩59的外端移动轨迹J靠近上方的状态支承于纵框架48,所述外端移动轨迹J为发动机罩59在关闭状态和敞开状态之间摆动操作时的外端移动轨迹。因此,能够以在发动机罩59的摆动操作时不成为障碍的状态,利用纵框架48以简单的结构对空气滤清器71进行支承。
另外,发动机罩59的位置保持用的绳索69的另一端利用固定销74连结固定在下部侧支承台70的纵面部70B上。
下面,对粗滤器72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图12及图14所示,在比纵框架48的上端部稍低的位置具有作为载置支承粗滤器72的粗滤器支承台的上部侧支承台75,所述上部侧支承台75从纵框架48向机体前部侧呈悬臂状地延伸设置。
上部侧支承台75由具有载置支承用的水平面部75A和加固用的纵面部75B的截面呈L型的角钢构成。在水平面部75A上形成有用于使粗滤器72嵌入的凹入部76。
粗滤器72在上部侧具有大径的滤清器主体72A,以从滤清器主体72A的中央部向下方突出的状态具有将除去了尘埃的外部空气向下排出的小径的吸气筒部72B,在滤清器主体72A的下部以包围吸气筒部72B的状态具有凸缘部72C。
在吸气筒部72B嵌入凹入部76的状态且凸缘部72C载置于水平面部75A的状态下,通过将凸缘部72C螺栓连接于水平面部75A,从而固定安装粗滤器72。如图12所示,粗滤器72的上端部的高度比纵框架48的上端部高。
在空气滤清器71上形成有上端向上开口、用于导入外部空气(空气)的导入用筒部71A,该导入用筒部71A和粗滤器72的排出筒部72B利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接用软管77而连通连接。连接用软管77由橡胶等软质材料构成,连接部位利用夹具78紧固,从而防止外部空气混入。
空气滤清器71的左侧端部具有用于向发动机11供给通过滤清器(未图示)后的清洁空气的供气用筒部71B。该供气用筒部71B的供气路径弯曲形成为L型,使从空气滤清器71横向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改变成向下方,从向下开口的部位向外排出。
作为从空气滤清器71向发动机11进行供气的供气管的供气用软管79连接于供气用筒部71B的下侧。该供气用软管79相对于纵框架48位于左侧(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内侧),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该供气用软管79在插通形成在侧面板27上的插通孔80之后,延伸设置到对动力部6内的发动机11供给的供气部位(未图示)。供气用软管79由橡胶等软质材料构成,连接部位利用夹具81紧固,从而防止外部空气混入。
下面,对覆盖驾驶部5的上方的遮阳部件10进行说明。
遮阳部件10支承于纵框架部48。即如图1、图11及图14所示,在形成为方筒状的纵框架48的上端形成有方形的开口,遮阳部件10以其支柱83插入该纵框架48的上端开口部82的状态被支承。该遮阳部件10的顶板部84设置在较高的位置,以使驾驶员在驾驶部5成站立姿势时也不会受到阻碍。
如图1及图16所示,遮阳部件10的顶板部84利用支柱83呈悬臂状地支承,顶板部84在俯视时呈长方形,其沿机体前后方向的长度长,沿机体横向宽度方向的长度短,与支柱83的上端连结。另外,顶板部84以稍倾斜的状态被支承,以从其与支柱83的连结部位越向机体前部侧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
支柱83形成为与纵框架48的上端开口部82大致相同的方形形状,该支柱83插入纵框架48的上端开口部82。在将支柱83插入纵框架48的上端开口部82时,以方形嵌合状态相嵌,因此遮阳部件10绕纵轴心的位置被方形嵌合状态所限制,从而使顶板部84在左右方向上不发生位置偏移,能够良好地覆盖驾驶部5的上方。
与支柱83的上端连结并支承顶板部84的顶板部框架85具有沿顶板部84的周缘部设置成环状的周部支承体86、在顶板部84的整个面上呈格子状延伸的格子状支承体87。
如图15所示,周部支承体86是通过将圆管件以俯视时沿顶板部84的外周部的方式弯折成大致矩形而构成的,周部支承体86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都与支柱83的上端部一体连结,呈悬臂状地支承于支柱83。
前后朝向支承单位体87A和横向支承单位体87B以隔开适当间隔的状态排列成格子状,并且前后朝向支承单位体87A和横向支承单位体87A在重合的部位相互连接,从而构成格子状支承体87,所述前后朝向支承单位体87A为相当于顶板部84的前后长度的带板件的两侧部向相同方向弯折成大致L型的形状,所述横向支承单位体87B为相当于顶板部84的左右长度的带板件的两侧部向相同方向弯折成大致L型的形状。另外,该格子状支承体87与周部支承体86连结,构成支承顶板部84的顶板部框架85。盖板88利用螺栓连接分别固定在多个前后朝向支承单位体87A和多个横向支承单位体87B上。
具有倾斜姿势的加固部件89,所述加固部件89连结从周部支承体86的与支柱83连结的连结部位分开的部位和支柱83的上下中间部。
具体来说,如图15及图16所示,加固部件以与由圆管件构成的周部支承体86的前部侧端部和后部侧端部分别连结的状态配置成前后一对。利用该结构,提高了由支柱83呈悬臂状地支承顶板部84的部位的支承强度。
如图14所示,在支柱83的上下途中部位的前后两侧面上形成有卡止突起90,所述卡止突起90用于将支柱83卡止于纵框架48的上部端缘,从而限制支柱83进一步插入。因此,由该卡止突起90构成了限制支柱83插入上端开口部82的插入深度的定位机构K1。
以如上所述的支柱的插入深度被卡止突起限制的状态,在支柱83和纵框架48上,分别在上下分开的两个部位形成有横向插通的插通孔91。通过向这些插通孔91插入带头销92,防止支柱83脱离。另外,利用防脱件93防止带头销92脱离。因此,利用形成于支柱83及纵框架48的各插通孔91、带头销92、防脱件93,构成了防止支柱83脱离的防脱机构K2。
(谷粒回收部8)
下面,对谷粒回收部8进行说明。
谷粒回收部8具有储存由脱粒装置7进行了脱粒处理的谷粒的谷粒储存漏斗94、将从谷粒储存漏斗94排出的谷粒装入收纳袋的装袋部95等。
下面,对谷粒储存漏斗94进行说明。
谷粒储存漏斗94具有使用合成树脂材料通过吹塑成型而一体形成的漏斗主体94A、使用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形成的盖体94B。即如图24所示,在漏斗主体94A的上表面部形成有圆形状的检查用开口96,在该检查用开口96的周部形成有螺纹部97。如图23所示,在盖体94B上也形成有螺纹部98,通过使该螺纹部98与形成于检查用开口96的周部的螺纹部97螺纹接合连接,能够开闭自由地阻塞检查用开口96。
如图20所示,在盖体94B的外周面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纵向肋99,由此,能够在使盖体94B转动时利用纵向肋99止滑从而防止空转,能够容易地进行开闭操作。
另外,如图23所示,在盖体94B内侧的里侧端部的一周形成有供漏斗主体94A的螺纹部97的端缘嵌入的凹入槽100。虽然能够在该凹入槽100中收纳垫圈等密封材料,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检测谷粒储存漏斗94内部的谷粒储存量而使用了感压式的储存量传感器S1(参照图20),因为谷粒储存漏斗94内部的高气密性是储存量传感器S1产生误动作的主要原因,所以不安装密封材料。
在谷粒储存漏斗94的左侧(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开口,从而形成搬入口101,通过该搬入口101,对从脱粒装置7送出到外部的谷粒进行上扬输送的谷粒输送装置102的输送终端部嵌入内部,谷粒输送装置102从设置在上端部的排出口103向谷粒储存漏斗94的内部供给谷粒。
如图24所示,在谷粒储存漏斗94的机体前侧部位及机体横外侧(左侧)部位上形成有能够目视谷粒储存空间的内部的检查窗口104。该检查窗口104在谷粒储存漏斗94的壁部形成有插通孔105,且在插通孔105的内侧设置透明板106,通过螺栓固结从谷粒储存漏斗94的外侧安装固定透明板106。
通过设置这样的检查窗口104,搭乘于驾驶部5的驾驶员、位于机体横侧的辅助作业者能够通过检测窗口104目视确认谷粒储存漏斗94的内部的谷粒储存状态。
如图20至图22所示,谷粒储存漏斗94的下部具有将谷粒向下方自如排出的谷粒排出部107。谷粒排出部107具有前后排列的一对谷粒排出口108,并且具有分别对应于一对谷粒排出口108的、前端细的倾斜状的漏斗部109,所述漏斗部109引导储存的谷粒向各谷粒排出口108流下。
一对谷粒排出口108形成为在机体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在俯视时分别开口成矩形。另外,如图30及图31所示,漏斗部109相对于一对谷粒排出口108中的每个谷粒排出口108形成为漏斗状,所述漏斗状在前后两侧及左右两侧分别具有用于引导储存的谷粒向谷粒排出口108流下的倾斜面110。
如图24及图25所示,形成在谷粒储存漏斗94的上表面部的检查用开口96形成在谷粒储存漏斗94的机体前后长度的大致中间位置,而且形成为俯视时横跨前后一对漏斗部109。具体来说,检查用开口96的前端部位于与前部侧的谷粒排出口108相对应的漏斗部109中靠近谷粒排出口108的后端位置的部位,检查用开口96的后端部位于与后部侧的谷粒排出口108相对应的漏斗部109中靠近谷粒排出口108的前端位置的部位。由此,检查用开口96以横跨靠近前后两侧谷粒排出口108的位置的方式大范围开口,驾驶员通过打开盖体94B,能够确认谷粒储存漏斗94的内部的谷粒储存状态。
在谷粒排出部107上具有与一对谷粒排出口108分别对应的前后一对开闭机构111,所述开闭机构111在允许谷粒从谷粒排出口108排出的打开状态和阻止谷粒排出的关闭状态之间自由切换。下面,参照图30至图32,对开闭机构111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所示,前后一对开闭机构111分别具有板状的作为移动操作体的遮板112、以谷粒通过用的开口与谷粒排出口108连通的状态连结支承于谷粒储存漏斗94的上侧支承部113、以谷粒通过用的开口与谷粒排出口108连通的状态连结支承于上侧支承部113的下侧支承部114,所述遮板112在敞开谷粒排出口108的打开位置和遮蔽谷粒排出口108的关闭位置之间在水平方向上自由移动操作,遮板112由上侧支承部113和下侧支承部114夹持支承。
在遮板112上形成有谷粒通过用的插通孔115,并且遮板112设置为在使插通孔115与谷粒排出口108连通的打开位置和使插通孔115从谷粒排出口108偏移的关闭位置之间在水平方向上自由移动操作。
进一步说明,如图32所示,遮板112由大致长方形的板体构成,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谷粒通过用的插通孔115,在其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有用于形成手握操作部116的插通孔117。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使谷粒排出口108成为关闭状态的遮蔽部118。
在与遮蔽部118相比靠近另一端侧的部位形成有用于在关闭位置限制遮板112的位置的关闭位置用卡止部119,在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端部形成有用于在打开位置限制遮板112的位置的打开位置用卡止部120。另外,在遮板112的长度短的方向(前后方向)的两侧端部形成有限制遮板112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横向偏移限制部121。
上侧支承部113以作为谷粒通过用的开口的插通孔122与谷粒排出口108连通的状态连结支承于谷粒储存漏斗94,并且位于遮板112的上侧。
也就是说,上侧支承部113将板材弯曲而形成,一体形成沿着谷粒储存漏斗94的漏斗部109的倾斜面的倾斜面部123、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面部124、将遮板112的上表面侧支承为使该遮板112滑动自由的上侧滑动引导部125,从而构成上侧支承部113。
进一步说明,如图32所示,倾斜面部123和纵面部124以连续连接的状态分别位于前后两侧,形成有插通孔122的上侧滑动引导部125以与前后两侧的纵面部124相连的状态位于该前后两侧的纵面部124的前后中间部,并且一体形成。
上侧支承部113以谷粒储存漏斗94的谷粒排出口108与插通孔112连通且位于前后两侧的倾斜面部123与谷粒储存漏斗94的漏斗部109的前后两侧的倾斜面110分别紧贴的状态,通过螺栓连接而安装于谷粒储存漏斗94。
下侧支承部114以作为谷粒通过用的开口的插通孔126与谷粒排出口108连通的状态连结支承于上侧支承部113,并且支承遮板112的下侧。
即如图32所示,通过一体连结滑动自由地支承遮板112的下表面侧的下侧滑动引导部127、将排出的谷粒向下方引导的筒状引导部128、用于与上侧支承部连结的连结用支承部129,构成下侧支承部114。
在下侧滑动引导部127上形成有插通孔126,该插通孔126位于与上侧滑动引导部125的插通孔122对应的部位。筒状引导部128形成为方筒状,位于下侧滑动引导部127的下侧,与插通孔126对应地连通。在下侧滑动引导部127中,在插通孔126的内周缘上一体地形成有弯折成L型的弯折片130,该弯折片130连结于筒状引导部128的内表面,由此将下侧滑动引导部127和筒状引导部128一体地连结固定。
在筒状引导部128的下侧连设有由软质材料构成的延长筒131,该延长筒131能够将谷粒向收纳袋F引导,并在收纳袋F移动时能够易于变形而避让。该延长筒131利用带状的连结件132固定于筒状引导部128。
在前后两侧具有一对连结用支承部129,前后两侧的连结用支承部129分别具有如下结构。
即具有以沿着筒状引导部128的外周面的状态设置的第一纵面部分129A、以与该第一纵面部分129A相连且绕过比筒状引导部128宽度宽的遮板122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水平面部分129B、与该水平面部分129B相连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纵面部分129C。第一纵面部分129A连结固定于筒状引导部128的外周面,并且第二纵面部分129C通过螺栓连接安装固定于上侧支承部113的纵面部124。
谷粒储存漏斗94的漏斗部109从与上侧支承部113的纵面部124连结的部位向下方延长形成,在该部位,在上侧支承部113的纵面部124与谷粒储存漏斗94的倾斜面110之间,沿机体前后方向形成有空间Q。通过形成这样的空间Q,在对连结用支承部129的第二纵面部分129C和上侧支承部113的纵面部124进行螺栓连接作业或拆卸作业时,能够利用该空间Q进行作业。
遮板112以其长度方向沿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延伸的状态被上侧滑动引导部125和下侧滑动引导部127夹住,沿机体横向宽度方向移动操作自由地被支承。在使该遮板112向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内侧(右侧)移动,关闭位置用卡止部119与下侧滑动引导部127的端缘抵接而限制该遮板112进一步移动时,遮蔽部118成为遮蔽谷粒排出口108的关闭状态。另外,在遮板112向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外侧(左侧)移动,打开位置用卡止部120与下侧滑动引导部127的端缘抵接而限制该遮板112进一步移动时,插通孔115位于谷粒排出口108的下方,从而切换成打开状态。
下面,对用于支承谷粒储存漏斗94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5及图26所示,具有支承谷粒储存漏斗94的前部侧及后部侧的前后一对漏斗支承框架140。通过将作为棒状部件的一根圆管件弯曲成大致L型,一体形成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横向延伸部140A、从该横向延伸部140A的一端部以连续连接的状态向下方延伸的纵向延伸部140B,从而构成该漏斗支承框架140。从而构成该漏斗支承框架140。作为横向延伸部140A的另一端部的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内侧端部支承于脱粒装置7的侧壁部7A,并且纵向延伸部140B的下端部支承于机体框架4。
在谷粒储存漏斗94的前后两侧端部上形成有由树脂成形而一体形成的凸缘部141,在前后一对漏斗支承框架140的横向延伸部140A的机体横向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具有作为漏斗安装部的安装托架142,通过螺栓连接,将形成于谷粒储存漏斗94的前后两侧的凸缘部141连结固定在前后一对漏斗支承框架140分别具有的安装托架142上。
在前后一对漏斗支承框架140中,在位于机体后部侧的漏斗支承框架140上具有作为中间延伸部的中间部支柱143,所述中间部支柱143与横向延伸部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部连结,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下端部支承于机体框架4。该中间部支柱143由与漏斗支承框架140相同的圆管构成,以从横向延伸部140A向下方一体相连的状态延伸设置。
对于位于机体前部侧的漏斗支承框架140而言,横向延伸部140A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部连结固定于纵框架48,从而被支承。即如图21及图22所示,在纵框架48的后侧面上连结固定有截面为L型的托架144,以从横向延伸部140A向前侧突出的状态固定延伸设置的凸缘部145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支承于托架144。
因此,相对于位于机体前部侧的漏斗支承框架140,纵框架48起到作为中间延伸部的作用,该中间延伸部与横向延伸部140A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部连结,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下端部支承于机体框架4。
另外,在位于机体前部侧的漏斗支承框架140上,在横向延伸部140A和纵向延伸部140B呈大致L型相连的弯曲部上具有加固部件146。如图28及图29所示,加固部件146具有前侧板状体147和后侧板状体148,所述前侧板状体147在倾斜方向上将位于机体前部侧的漏斗支承框架140的横向延伸部140A与纵向延伸部140B的前端部彼此连结,所述后侧板状体148在倾斜方向上将横向延伸部140A与纵向延伸部140B的后端部彼此连结。一对板状体147,148中的后侧板状体148通过漏斗支承框架140的下侧向前侧板状体147延长而形成,这些板状体147,148以截面大致呈U型的方式连结。
利用该加固部件146支承有防护部件149,该防护部件149在向机体横侧外突出的作用姿势(图21中由实线表示的状态)和向机体内侧退避的收纳姿势(图21中由假想线所表示的状态)之间自由地变更姿势,所述防护部件149承接支承进行装袋作业的辅助作业者的背部。
也就是说,如图27所示,具有贯通而支承于加固部件146的前后两侧的板状体147,148之间的枢轴支承轴套部150,利用转动自由地支承于该枢轴支承凸台部150的支轴151,支承防护部件149自由地绕机体前后轴心P5转动,从而使防护部件149在作用姿势和收纳姿势之间自由地变更姿势。
防护部件149通过将棒状部件弯曲成大致L型而构成,基端侧部位利用支轴151转动自由地支承于漏斗支承框架140,在自由端侧具有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作用部149A。在支承作用部149A上附设有软质材料构成的保护部件152。
如图26至图29所示,具有在处于作用姿势时承接支承防护部件149的承接支承部153,所述承接支承部153连结固定于漏斗支承框架140和加固部件146。承接支承部153具有承接体153a和下部支承体153b,所述承接体153a位于处于作用姿势的防护部件149的下侧且在机体前后方向看时形成为大致L型;所述下部支承体153b由俯视时弯曲成大致L型的板体构成且从下方支承承接体153a。在承接体153a的上部面上具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缓冲部件153c。
另外,形成有承接部154,所述承接部154是加固部件146的后侧板状体148向与前侧板状体147连结的连结部位的前侧延长而形成,在切换成收纳姿势时承接防护部件149。
如图27及图28所示,在加固部件146的与防护部件149的收纳姿势对应的位置具有自由嵌入卡合于形成在防护部件149上的插通孔155的锁销156,所述锁销156能够被弹簧157施力而向嵌入方向移动。因此,在防护部件149移动到收纳姿势时,锁销156在外周面上被引导,从而自动嵌入插通孔155并卡合,由此能够在收纳姿势下对防护部件149进行位置保持。需要说明的是,在解除位置保持时,通过使锁销156克服弹簧157的施力向外移动即可实现解除。
与谷粒储存漏斗94的凸缘部141连结的前后一对安装托架142具有呈纵向且前后朝向姿势的漏斗安装部142a,谷粒储存漏斗94的凸缘部141通过螺栓连接而连结固定在该漏斗安装部142a上。另外,在前后一对安装托架142上一体形成有呈水平姿势的弯曲部142b,所述弯曲部142b从漏斗安装部142a的下端部沿横向延伸部140A的延伸设置方向(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在前后一对安装托架142上一体形成有呈纵向姿势的扶手安装部142c,所述扶手安装部142c从漏斗安装部142a的横侧端部沿横向延伸部140A的延伸设置方向延伸。
在前后一对安装托架142各自的扶手安装部142c之间,架设连结有扶手部件158,所述扶手部件158供辅助作业者自由地进行手握操作,在俯视时呈拱形。即,扶手158是将圆管件弯曲而形成的,其两侧端部压成扁平状,该扁平部分别利用螺栓连接而连结固定在前后的安装托架142的扶手安装部142c上,在俯视时呈拱形状地架设连结。因此,扶手部件158支承于横向延伸部140A。
下面,对装袋部95进行说明。
如图22、图25及图26所示,装袋部95具有支承用于对来自谷粒储存漏斗94的谷粒进行装袋的收纳袋F的袋支承件160,所述袋支承件160横跨中间部支柱143和纵框架48而被架设支承。该袋支承件160具有与中间部支柱143和纵框架48分别连结从而被架设支承的支承杆160a、从该支承杆160a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部隔开适当间隔地向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外侧(左侧)呈悬臂状地固定延伸设置的四根袋支承棒160b。
在比中间部支柱143的上下中央部稍高的位置上固定延伸设置有纵向板状的安装托架161,安装于支承杆160a的前后两端部的安装板160a1分别利用螺栓连接而在上下两个部位连结在该安装托架161和固定于纵框架48的下部侧支承台70的纵面部70B上,从而使支承杆160a横跨中间支柱143和纵框架48而被架设支承。
在安装托架161和纵面部70B上,在上下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三个螺栓插通孔162,安装板160a1能够在利用上侧两个螺栓插通孔162进行安装的状态和利用下侧两个螺栓插通孔162进行安装的状态这两个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在上下两个等级自由变更调节袋支承棒160b的上下高度。
在该装袋部95上,利用两根袋支承棒160b支承一个收纳袋F使其呈纵姿势,使筒状引导部128及延长筒131位于收纳袋F的开口内,通过将遮板112切换成打开状态,从而能够将储存在谷粒储存漏斗94中的谷粒收纳到收纳袋F内。另外,当收纳袋F内收纳了规定量的谷粒时,将遮板112切换到关闭状态,将收纳有谷粒的收纳袋F从袋支承棒160b上取下并搬送到机体外部。
这样的装袋作业需要由辅助作业者来进行,而不是由搭乘于驾驶部5的驾驶员来进行。因此,为了确保辅助作业者进行装袋作业所需的作业空间,具有载置辅助作业者的辅助台阶163。
如图3及图4所示,辅助台阶163利用固定在机体框架4的右侧前后朝向框架体28b上的支点托架164绕前后轴心P4摆动自由地被支承,在以水平姿势向横外侧突出的作用姿势和以纵向姿势在机体内侧退避的收纳姿势之间自由切换。在农场的收获作业中,通过将辅助台阶163切换成作用姿势,能够进行装袋作业,在以非作业状态进行移动的移动行驶时,通过将辅助台阶163切换成收纳姿势,能够使机体横向宽度变得紧凑,从而避免与外物的接触。另外,如果辅助台阶163切换成收纳姿势,则辅助台阶163与吸气用防尘罩64的右侧端部相比位于靠近机体横向宽度方向的内侧。
另外,如上所述,辅助作业者利用装袋部95进行作业,而发动机罩59的左侧为了排出冷却后的排风而敞开。如图2所示,发动机罩59的冷却风排出侧开口的外侧空间和谷粒储存漏斗94的下侧的装袋作业空间相连。因此,具有由纵框架48支承的分隔板165,所述分隔板165隔开冷却风排出侧开口的外侧空间和装袋作业空间。
(燃料箱)
下面,对燃料箱17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谷粒回收部8的机体后侧,在机体后部的右侧部位(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一端侧部位的一例)上,具有用于储存向发动机11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170。也就是说,该燃料箱170位于脱粒装置7的机体后端侧部位的横侧。
燃料箱170为金属制,形成为矩形箱状,其上表面170a具有能够载人程度的较强的刚性。该燃料箱170载置在从机体框架4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箱支承部171上而被支承。
如图3及图4所示,箱支承部171具有左右一对箱载置用框架体172和包围燃料箱170的周围的箱保护用框架体173。需要说明的是,左右一对箱载置用框架体172从位于机体框架4的最后部的后部横向框架体29a向机体后方固定延伸设置。该箱载置用框架体172由截面形状为大致U型的部件形成,设置为向下开口的姿势,在上侧的平坦面部分载置燃料箱170而支承燃料箱170。并且,利用左右一对的带状保持部件174保持载置的燃料箱170。一对保持部件174分别以从上方按压燃料箱170的方式卷绕在燃料箱170上,其前后两侧部连结固定于箱载置用框架172。
另外,将圆管件弯曲形成为沿着燃料箱170的外周的环状,从而构成箱保护用框架体173,所述箱保护用框架173的两端部连结于后部横向框架体29a,在俯视时为包围燃料箱170的周围的状态。
连结体175将左右一对的箱载置用框架体172的后端部彼此连结,并且该连结体175与箱保护用框架体173连结,从而增强了箱支承部171整体的刚性,提高了支承强度。
如图8至图10所示,燃料箱170内的燃料从形成于燃料箱170的底部的出口被燃料泵176吸引,经由供给管177通过分离水分的水分离器178及除去包含在燃料中的异物的油过滤器179之后,被供给到设置在发动机11附近的燃料喷射泵180,利用喷嘴181供给到发动机11的燃烧室(未图示)。所供给的燃料大多被发动机11消耗,未被使用而剩下的燃料从喷嘴181经由燃料回流管182回到燃料箱170。
另外,具有用于排去燃料箱170内的空气的排气管183,以使燃料箱170内部不随着燃料被燃料泵176吸引而成为减压状态。该排气管183例如由橡胶或者软质的合成树脂等挠性材料构成,设置为其一端侧与燃料箱170的内部空间连通,另一端侧与外部空间相连。
如图8所示,用于向燃料箱170供给燃料的供油口184形成在燃料箱170的上表面170a的靠左侧(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一例)的位置上,以连通状态与供油口184连接的供油管185的注油用前端开口部186设置在俯视时与供油口184相比靠近机体后侧的位置上。另外,燃料回流管182及排气管183分别连接于燃料箱170的上表面170a的左侧且靠近机体前侧的位置。
这样连接于燃料箱170的多个管形成在燃料箱170的上表面170a的靠左侧的位置上,因此燃料箱170的上表面170a的右侧(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一例)形成为没有突起物的平坦面。并且,由形成该平坦面的部位构成用于进行各种作业的作业台187。
也就是说,在进行向燃料箱170补给燃料的燃料补给作业时,能够将储存补给用燃料的燃料储存容器(未图示)载置支承于作业台187,所述作业台形成在燃料箱170的上表面170a的平坦面上。这样通过将作业台187用作燃料容器载置台,能够轻松高效地进行供油作业。
另外,在将谷粒储存漏斗94的盖体94B卸下,使脱粒装置7的上部敞开而进行清扫等维护作业时,作业者能够通过登上形成于燃料箱170的上表面170a的作业台187而进行作业。这样通过将作业台用作脚踏台,能够高效地进行维护作业。
燃料箱170位于俯视时位于机体后部侧的漏斗支承框架140(以下称为后部侧漏斗支承框架)的附近。如图10所示,排气管183从其与燃料箱170连接的连接部位向上方延伸,排气管183的上端部以内部空间连通的状态与形成在后部侧漏斗支承框架140上的被连接部188连接。
被连接部188以向下开口的状态形成于横向延伸部140A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部。如上所述,通过将圆管件弯曲成大致L型从而形成后部侧漏斗支承框架140,因此横向延伸部140A的内部空间和纵向延伸部140B的内部空间连续连通,排气管183以与该连续相连的后部侧漏斗支承框架140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状态与被连接部188连接。
在横向延伸部140A的脱粒装置7侧的端部上形成有用于使内部空间向外敞开的开口。即如图10所示,在将横向延伸部140A的脱粒装置7侧的端部连结到脱粒装置7的侧壁部7A的连结部189上,形成有使开口与外方连通的连通路190。
在横向延伸部140A的脱粒装置7侧的端部上连结固定有板状的安装体191,利用螺栓连接将该安装体191与脱粒装置7的侧壁部7A所具有的被安装部件192连结。在安装体191上以与内部空间相连的状态形成有贯通孔193,在被安装部件192上形成有与贯通孔193相连的部位横向向外敞开的连通路190。
另外,在纵向延伸部140B的下端部上形成有用于使内部空间向外敞开的开口。也就是说,在与纵向延伸部140B的下端部连结的机体框架4上形成有使内部空间与外方连通的连通路194。
即与横向延伸部140A的脱粒装置7侧的端部同样地,在纵向延伸部140B的下端部也连结固定有板状的安装体195,该安装体195利用螺栓连接与机体框架4连结。在安装体195上以与内部空间相连的状态形成有贯通孔196,在机体框架4上,在与贯通孔196相连的部位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并向下开口的贯通孔197,由该贯通孔197构成与外方连通的连通路194。
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利用燃料泵176的工作而进行燃料供给时,从横向延伸部140A的脱粒装置7侧的端部及纵向延伸部140B的下端部吸引外部空气并供给到燃料箱170内,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燃料供给。上述连通路190、194向横向或者向下敞开,因此尘埃或雨水等水分侵入的可能性较小。
如图10所示,被连接部188设置在横向延伸部140A的靠近中间部支柱143的位置,连接有排气管183的燃料箱170侧的被连接部198形成在燃料箱170的上表面中靠近中间部支柱143的部位。排气管183沿中间部支柱143向上方延伸,并且配置有将排气管183以向上方延伸的姿势保持在中间部支柱143上的保持部件199。
通过这样的结构,排气管183沿上下方向成大致直线状地延伸,未形成有弯折部分,因此即使因燃料泵176的工作而急剧供给燃料,使燃料箱170内减压,也不会出现在排气管183的弯折部发生路径堵塞而不能吸引外部空气(空气)等的不利情况,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燃料供给。
如图8所示,水分离器178和油过滤器179位于燃料箱170的左侧下部。另外,如图9所示,在燃料箱170的左侧(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一例)的纵面部170b上具有作为显示燃料箱170的燃料储存量的余量显示部件的燃料计200。燃料计200由上下两侧与箱内连通的透明管构成,利用与燃料箱170内的油面高度相同的油面表示燃料储存量。
水分离器178、油过滤器179及燃料计200分别位于燃料箱170和脱粒装置7的侧壁部7A之间。这样,通过将水分离器178、油过滤器179及燃料计200设置在由燃料箱170和脱粒装置7夹着的狭小空间内,使得例如与进行了装袋回收的重量大的收纳袋F接触、外物干涉而产生损伤的可能性减小。
(其他实施方式)
(1)可以在横向框架部140A上以横向开口的状态或者向上开口的状态形成被连接部188。
(2)可以在与机体框架的纵向框架部的下端部连结的部位上,以在水平方向上开口的状态形成连通路,从而取代在机体框架4上形成贯通上下方向并向下开口的贯通孔。
(3)漏斗支承框架140(支承框架)也可以不是横向延伸部140A(横向框架部)和纵向延伸部140B(纵向框架部)连续相连的形状,而是横向延伸部140A和纵向延伸部140B各自由单独的筒状部件构成,通过连结横向延伸部140A和纵向延伸部140B,从而构成漏斗支承框架140。另外,在该结构中,也可以在横向框架部140A的两侧端部形成用于向外敞开的开口。
(4)作为不具有中间部支柱143(中间框架部)的结构,也可以仅由上下端部支承排气管183。
(5)也可以在漏斗支承框架140(支承框架)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部形成用于向外敞开的开口。
(6)谷粒储存漏斗94也可以由金属材料构成,而不是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7)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也可适用于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具有燃料箱的联合收割机,该燃料箱储存用于向搭载于机体的发动机供给的燃料。
Claims (10)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脱粒装置(7)的横侧设有装袋回收被脱粒处理的谷粒的谷粒回收部(8),
所述谷粒回收部(8)所具有的谷粒储存漏斗(94)经由漏斗支承框架(140)支承在机体上,
所述漏斗支承框架(140)通过将一根棒状部件弯曲成大致L型而一体地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向延伸部(140A)和从该横向延伸部(140A)的一端部以连续相连的状态向下方延伸的纵向延伸部(140B)而构成,
所述横向延伸部(140A)的另一端部支承在所述脱粒装置(7)的侧壁部(7A),并且所述纵向延伸部(140B)的下端部支承在机体框架(4)上,
还设置有中间延伸部(143),该中间延伸部(143)与所述横向延伸部(140A)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部连结,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下端部支承在所述机体框架(4)上。
2.如权利要求1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延伸部(143)上设置有袋支承件(160),该袋支承件(160)支承用于对来自所述谷粒储存漏斗(94)的谷粒进行装袋的收纳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袋支承件(160)被支承为其上下位置能够变更调节。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以位于所述谷粒回收部(8)的机体横向外侧的状态具有作业者载置用的辅助台阶(163),
供所述辅助台阶(163)上的作业者自由地进行手握操作的扶手部件(158)以支承在所述横向延伸部(140A)上的状态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安装固定所述横向延伸部(140A)和所述谷粒储存漏斗(94)的安装托架(142),
所述扶手部件(158)以支承在所述安装托架(142)上的状态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横向延伸部(140A)和所述纵向延伸部(140B)以大致L型相连的弯曲部上具有加固部件(146),该加固部件(146)跨接到所述横向延伸部(140A)和所述纵向延伸部(140B)。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以位于所述谷粒回收部(8)的机体横向外侧的状态具有作业者载置用的辅助台阶(163),
以支承在所述加固部件(146)的状态具有防护部件(149),该防护部件(149)承接支承所述辅助台阶(163)上的作业者的背部。
8.如权利要求1~3、5~7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谷粒回收部(8)的机体后方设置有燃料箱(17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燃料箱(170)的上表面(170a)形成有作业台(187)。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用于向所述燃料箱(170)供给燃料的供油口(184)形成在所述上表面(170a),
显示所述燃料箱(170)的燃料储存量的余量显示部件(200)设置在所述燃料箱(170)的机体横向宽度方向的纵面部(170b)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63028A JP6104009B2 (ja) | 2013-03-25 | 2013-03-25 | コンバイン |
JP2013-063028 | 2013-03-25 | ||
CN201420137318.XU CN203884211U (zh) | 2013-03-25 | 2014-03-25 | 联合收割机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37318.XU Division CN203884211U (zh) | 2013-03-25 | 2014-03-25 | 联合收割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887997U true CN204887997U (zh) | 2015-12-23 |
Family
ID=5171068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107173.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87997U (zh) | 2013-03-25 | 2014-03-25 | 联合收割机 |
CN201420137318.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84211U (zh) | 2013-03-25 | 2014-03-25 | 联合收割机 |
CN201420507333.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05635U (zh) | 2013-03-25 | 2014-03-25 | 联合收割机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37318.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84211U (zh) | 2013-03-25 | 2014-03-25 | 联合收割机 |
CN201420507333.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05635U (zh) | 2013-03-25 | 2014-03-25 | 联合收割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04009B2 (zh) |
CN (3) | CN204887997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99238B (zh) * | 2015-12-22 | 2024-07-02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收割机 |
JP6801997B2 (ja) * | 2016-08-02 | 2020-12-16 | ヤンマーパワ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 |
JP6687553B2 (ja) * | 2017-01-24 | 2020-04-22 |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 |
JP6976087B2 (ja) * | 2017-06-23 | 2021-12-01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コンバイン |
CN110678062A (zh) * | 2017-06-23 | 2020-01-10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联合收割机及收割机 |
CN110617138B (zh) * | 2018-06-19 | 2022-08-23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联合收割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
CN111373921A (zh) * | 2018-12-25 | 2020-07-07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收割机 |
JP6996530B2 (ja) * | 2019-04-26 | 2022-01-17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 |
JP7350711B2 (ja) * | 2020-12-29 | 2023-09-26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両 |
JP7121934B1 (ja) | 2021-03-26 | 2022-08-19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91144U (ja) * | 1983-06-06 | 1984-12-18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コンバインのホツパ−支持構造 |
JP2501290Y2 (ja) * | 1989-10-20 | 1996-06-12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農機のエンジン搭載構造 |
JPH0852A (ja) * | 1994-06-24 | 1996-01-09 |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 収穫機における穀粒タンクの取付装置 |
JPH08118972A (ja) * | 1994-10-20 | 1996-05-14 | Kubota Corp | 農用車両における燃料タンクのブレザー装置 |
JPH11127658A (ja) * | 1997-10-31 | 1999-05-18 | Iseki & Co Ltd | コンバイン等の燃料タンクエアブリーザ |
JP2002095341A (ja) * | 2000-09-20 | 2002-04-02 |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JP2008056076A (ja) * | 2006-08-31 | 2008-03-13 | Iseki & Co Ltd | 走行車両 |
JP2008263885A (ja) * | 2007-04-23 | 2008-11-06 | Kubota Corp | コンバインの袋詰め作業部 |
JP2010154795A (ja) * | 2008-12-26 | 2010-07-15 | Iseki &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
2013
- 2013-03-25 JP JP2013063028A patent/JP6104009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3-25 CN CN201520107173.3U patent/CN20488799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3-25 CN CN201420137318.XU patent/CN20388421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3-25 CN CN201420507333.9U patent/CN20430563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104009B2 (ja) | 2017-03-29 |
CN204305635U (zh) | 2015-05-06 |
CN203884211U (zh) | 2014-10-22 |
JP2014183816A (ja) | 2014-10-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887997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2958345B (zh) | 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 | |
JP2014183815A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233216C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3392447B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5007715B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04157316U (zh) | 联合收割机的谷粒回收装置 | |
JP6765348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207754075U (zh) | 作业车辆 | |
CN106982588B (zh) | 联合收割机 | |
JP5984724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15299238B (zh) | 收割机 | |
JP6230245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05792632A (zh) | 联合收割机 | |
JP6976087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2014183817A5 (zh) | ||
JP2014183820A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4921783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07529723B (zh) | 作业机、作业车及作业机用天篷 | |
WO2018016322A1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09964623B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1686639A (zh) | 脱谷装置 | |
JP2014183819A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6816690B2 (ja) | 作業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