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37074U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37074U
CN204837074U CN201520158401.XU CN201520158401U CN204837074U CN 204837074 U CN204837074 U CN 204837074U CN 201520158401 U CN201520158401 U CN 201520158401U CN 204837074 U CN204837074 U CN 2048370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raneous gas
driver
gas introduction
cabin
introduct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5840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迫和志
竹中满
平川顺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955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3886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955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4411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riority to CN20152087729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797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370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3707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联合收割机,能够使雨水难以从外部气体导入部侵入驾驶室顶部的内部,并且容易拆卸操作面板。包括:驾驶室(4),其具有驾驶室顶部(14);空调单元(22),其安装于所述驾驶室顶部(14)的内部,调节所述驾驶室(4)内的空气;开口部(19b),其形成于构成所述驾驶室顶部(14)的外周的侧壁面的顶部侧壁部(19A),与所述空调单元(22)连通;外部气体导入部(24),其安装于所述开口部(19b),将外部气体导入所述空调单元(22);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24)构成为从其上部和下部吸入外部气体,以机体外侧上仰的倾斜姿态安装于所述开口部(19b)。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包括:驾驶室,其具有驾驶室顶部和驾驶座等;空调单元,其安装于驾驶室顶部内部,调节驾驶室内的空气;外部气体导入部,其将外部气体导入空调单元;驾驶室部,其覆盖驾驶部的上方;操作面板,其在驾驶部内设置于驾驶座的侧面或者前方,并设置有操作件。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联合收割机,已知的例如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调节驾驶室内的空气的空调单元(文献中记载为“空调装置”)安装在驾驶室顶部(文献中记载为“顶部罩”)内部。在构成驾驶室顶部外周的侧壁部的顶部侧壁部(文献中记载为“横侧壁部”)朝向横向地设置有将外部气体导入空调单元的外部气体导入部(文献中记载为“外部气体导入口”)。由此,来自外部气体导入部的外部气体流向驾驶室顶部的内部并被导入空调单元。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外部气体导入部以大致垂直的横向姿态设置,因此雨水容易进入外部气体导入部,并且容易从外部气体导入部侵入驾驶室顶部的内部。
另外,作为上述联合收割机,也已知的例如有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包括:具有驾驶座的驾驶部和覆盖驾驶部上方的驾驶室部(文献中记载为“驾驶室”)。在驾驶部中的驾驶座的左侧设置有用来配置操作件的操作面板(文献中为“侧面板”)。而且,在驾驶室部的左侧壁部以与操作面板相邻的状态设置有窗部。在窗部的下方,以沿窗部的下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有支撑窗部和操作面板的支撑部件。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窗部以载置于操作面板的状态被支撑部件支撑。因此,例如在进行维修等时,为了拆下操作面板而需要先拆下窗部,所以操作面板拆卸不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55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9703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是鉴于上述情况提出的,其课题之一在于,雨水难以从外部气体导入部侵入驾驶室顶部的内部,其课题之二在于,容易拆卸操作面板。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包括:
驾驶室,其具有驾驶室顶部;
空调单元,其安装于所述驾驶室顶部的内部,调节所述驾驶室内的空气;
开口部,其形成于构成所述驾驶室顶部的外周的侧壁面的顶部侧壁部,与所述空调单元连通;
外部气体导入部,其安装于所述开口部,将外部气体导入所述空调单元;
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构成为从其上部和下部吸入外部气体,以机体外侧上仰的倾斜姿态安装于所述开口部。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部侧壁部的比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靠近上方的部分,设置有比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向机体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侧壁部中形成有所述开口部的部分形成为机体外侧上仰的倾斜状。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方面的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具有清洁空气用的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以机体外侧上仰的倾斜姿态设置。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方面的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以使外侧的吸入部和内侧的排出部相互对置的状态具有外侧的吸入部和内侧的排出部,所述排出部的下端设定在比所述吸入部的下端靠近上方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六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部侧壁部上形成有以机体内侧上仰的倾斜状态进入所述驾驶室顶部的内部侧的凹入部,在所述凹入部中进入侧的底部形成有所述开口部。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七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的上部设置有吸入外部气体的上吸入口,以所述上吸入口位于所述凹入部内的状态设置有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八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具有从外方覆盖所述过滤器的外罩,所述外罩的后壁部由形成为机体外侧上仰的倾斜状的罩后壁部构成,所述罩后壁部的倾斜角度设定为比所述顶部侧壁部的倾斜角度大。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九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后壁部的上角部设定在比所述顶部侧壁部向所述凹入部侧进入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的下部设置有吸入外部气体的下吸入口,从侧面看,所述下吸入口的开口宽度设定为比所述上吸入口的开口宽度的大。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一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侧壁部的下端设定在比所述吸入部的下端靠近下方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二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具有外罩,所述外罩的后壁部由形成为机体外侧上仰的倾斜状的罩后壁部构成,所述罩后壁部的倾斜角度设定为比顶部侧壁部的倾斜角度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方面结构特征,能够从外部气体导入部的上部和下部高效地导入外部气体。而且,因为外部气体导入部为机体外侧上仰的倾斜姿态,所以即使雨水从外部气体导入部的上部进入,也会流向外部气体导入部的外部侧,从而容易从外部气体导入部的下部向外部排出。因此,雨水难以从外部气体导入部侵入驾驶室顶部的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方面结构特征,突出部起到檐部的功能,从而使雨水难以进入外部气体导入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方面结构特征,安装外部气体导入部的开口部本身为机体外侧上仰的倾斜姿态,因此只要将外部气体导入部安装于开口部,就能简单地以正确的倾斜姿态设置外部气体导入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方面结构特征,能够从下方接触过滤器,因此易于进行过滤器的维护(例如更换过滤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方面结构特征,即使雨水进入了过滤器,也难以流向排出部侧(内侧),从而易于从吸入部(外侧)向外部气体导入部的外部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六方面结构特征,以进入凹入部的状态设置外部气体导入部,因此雨水难以进入外部气体导入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七方面结构特征,上吸入口位于凹入部内,因此雨水难以进入上吸入口。例如,即使雨水从顶部侧壁部中位于凹入部上方的部分滴下,也难以进入上吸入口。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包括:
驾驶部,其具有驾驶座;
驾驶室部,其覆盖所述驾驶部的上方;
操作面板,其在所述驾驶部中设置于所述驾驶座的侧面或者前方,设置有操作件;
玻璃框,其在所述驾驶室部的相对于所述驾驶座位于所述操作面板所在位置一侧的壁部设置为与所述操作面板相邻,
玻璃框框架,其支撑所述玻璃框;
驾驶部框架,其设置为在所述玻璃框框架的下方沿所述玻璃框框架的下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支撑所述玻璃框框架和所述操作面板;
在所述玻璃框框架的下端和所述驾驶部框架的上端上下分开的状态下,所述所述玻璃框框架支撑于所述驾驶部框架,使得所述玻璃框框架的下端和所述驾驶部框架的上端之间形成有插入空间;
所述操作面板的靠所述玻璃框侧的端部以插入所述插入空间的状态支撑于所述驾驶部框架;
所述联合收割机还具有面板罩,该面板罩构成为横跨所述玻璃框框架的下端和所述驾驶部框架的上端,并且从机体外侧覆盖所述插入空间。
根据该特征结构,在玻璃框框架的下端和驾驶部框架的上端上下分开的状态下,玻璃框框架支撑于驾驶部框架,使得玻璃框框架的下端和驾驶部框架的上端之间形成有插入空间。而且,操作面板的靠玻璃框侧的端部以插入插入空间的状态支撑于驾驶部框架。由此,即使不拆卸玻璃框框架,也能够从插入空间拔出操作面板,从而易于拆下操作面板。而且,插入空间由面板罩从机体外侧覆盖,因此,尘埃、雨水不会侵入插入空间。
优选的是,在上述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在所述驾驶部框架和所述面板罩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
根据该特征结构,通过密封部件能够防止尘埃、雨水从驾驶部框架和面板罩之间侵入插入空间。
优选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所述驾驶部框架具有:前后框架部件,其沿前后方向延伸;安装框架部件,其沿所述前后框架部件的上部设置,安装有所述操作面板,在所述操作面板的靠所述玻璃框侧的端部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向部,所述纵向部插入所述插入空间中的靠所述安装框架部件的机体外侧,在所述纵向部和所述面板罩之间设置有所述密封部件。
根据该特征结构,纵向部插入插入空间中的靠安装框架部件的机体外侧,因此,安装框架部件被操作面板的靠玻璃框侧的端部覆盖。由此,尘埃、雨水难以从操作面板的靠玻璃框侧的端部和安装框架部件之间侵入操作面板的内部。而且,通过密封部件能够防止尘埃、雨水从纵向部和面板罩之间侵入插入空间。
优选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在所述面板罩的上部设置有沿所述玻璃框框架的下表面横向延伸的横向部,所述横向部支撑于所述玻璃框框架的下表面。
根据该特征结构,横向部支撑于玻璃框框架的下表面,因此,插入空间以面板罩和玻璃框框架的下表面之间没有间隙的状态被面板罩覆盖。由此,尘埃、雨水不会从面板罩和玻璃框框架的下表面之间侵入插入空间。
优选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在所述玻璃框框架的下端部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托架,在所述托架上支撑有所述面板罩。
根据该特征结构,利用托架,能够简单地支撑面板罩。
优选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在所述驾驶室部内侧,所述操作面板的靠所述玻璃框侧的上端设定在比所述玻璃框框架的下端靠近上方的位置。
根据该特征结构,假设尘埃、雨水侵入插入空间,插入空间内的尘埃、雨水也难以越过在驾驶室部内侧的操作面板的靠玻璃框侧的上端,从而难以侵入驾驶室部的室内。
附图说明
图1是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左剖视图;
图2是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驾驶室的右视图;
图4是驾驶室的后视图;
图5是驾驶室顶部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沿VI-VI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的驾驶室顶部的后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驾驶室顶部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9是电子设备配置空间的主剖视图;
图10是外部气体导入部的右剖视图;
图11是外部气体导入部的分解图;
图12是表示外部气体导入路径的后剖视图;
图13是冷凝器和接收器的右视图;
图14是冷凝器和接收器的主视图;
图15是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右剖视图;
图16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17是驾驶室的右视图;
图18是驾驶室的内部俯视图;
图19是驾驶室的左视图;
图20(a)是车门玻璃框和车门框架的主俯视图,图20(b)是车门的主俯视图;
图21(a)是防尘罩和车门的隔壁结构的立体俯视图,图21(b)防尘罩和车门的隔壁结构的俯视图;
图22是侧面板插入插入空间状态的左视图;
图23是图22中沿VIII-VIII的剖视图;
图2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室的开放结构的左视图;
图25(a)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室的开放结构的主剖视图,图25(b)是使用旋钮螺栓固定防尘罩的固定结构的主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4驾驶室;14驾驶室顶部;19A顶部后壁部(顶部侧壁部);19C凹入部;19b开口部;19c凹入底部(底部);19d突出部;22空调单元;24外部气体导入部;50过滤器;50a吸入部;50b排出部;52a上吸入口;P1排出部的下端;P2吸入部的下端;9’驾驶座;10’驾驶部;11’驾驶室部;12’侧面板(操作面板);12D’第二纵向部(纵向部);14’主变速杆(操作件);30’玻璃框;31’玻璃框框架;32’驾驶部框架;32a’前后框架部件;32B’安装框架部件;35’插入空间;36’面板罩;36a’横向部;37’托架;38’密封部件;P’上端。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4对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说明。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和图2中示出了作为联合收割机一例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该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包括履带式的行驶装置1和由行驶装置1支撑的机体框架2。在机体框架2的前端部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有割取植立谷秆的割取部3。在割取部3的后方设置有驾驶室4。在驾驶室4的下部设置有发动机5。在驾驶室4的后方以左右方向相邻的状态设置有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的脱粒装置6和储存谷粒的集谷箱7。在集谷箱7上设置有将集谷箱7内的谷粒排出的卸谷机8。
〔驾驶室〕
如图3及图4所示,驾驶室4具有具备驾驶座9的驾驶部10、覆盖驾驶部10的上方的驾驶室部11。在驾驶部10中,在驾驶座9的下方形成有收纳发动机5的发动机室12。发动机室12的右侧部被具有防尘网13a的防尘罩13覆盖。防尘罩13构成为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Y1摆动。
在驾驶室部11的上部设置有驾驶室顶部14。驾驶室部11的后壁部由驾驶室后壁部15构成。在驾驶室后壁部15上设置有后挡玻璃16。在驾驶室后壁部15上经由支架18支撑有发动机5用的预滤清器17。
〔驾驶室顶部〕
如图5至图8所示,驾驶室顶部14具有外顶板19和内顶板20。驾驶室顶部14由顶部框架21支撑。在驾驶室顶部14上,设置有调节驾驶室4内的空气的空调单元22、将来自空调单元22的空气输送到驾驶室4内的送风通道23、将外部气体导入空调单元22的外部气体导入部24、将来自外部气体导入部24的外部气体输送到空调单元22的外部气体导入路径25。
外顶板19形成为其后端部与驾驶室后壁部15相比向后方突出。外顶板19的后壁部由顶部后壁部19A(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顶部侧壁部”)构成。顶部后壁部19A构成驾驶室顶部14的外周的后侧壁部。顶部后壁部19A形成为后仰的(向机体外侧后仰)的倾斜状。
在内顶板20上形成有在驾驶座9的上方向上方凹入的凹入部20A。凹入部20A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横跨内顶板20的前部和后部,且在左右方向上横跨内顶板20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在凹入部20A的前方形成有配置电子设备的电子设备配置空间S。内顶板20的后端部从下方与驾驶室后壁部15上端部的上凸缘部15a连结。
顶部框架21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右框架21A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后框架21B。左右框架21A支撑驾驶室顶部14的前端部。左右一对前后框架21B支撑驾驶室顶部14的左右两端部。
〔空调单元〕
空调单元22收纳在驾驶室顶部14的后部。空调单元22以安装于外顶板19和内顶板20之间的状态载置并支撑于驾驶室后壁部15的上端部。空调单元22的后部由下罩26从下方覆盖。
空调单元22具有热交换器部27和向热交换器部27送风的送风扇28。热交换器部27和送风扇28设置为热交换器部27位于右侧,而送风扇28位于左侧。空调单元22配置为热交换器部27相对于驾驶室顶部1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C向右侧偏移。空调单元22构成为能够由内外部气体切换机构29进行外部气体导入和内部气体循环的切换。
热交换器部27具有制热用的加热器芯子27A和制冷用的蒸发器27B。加热器芯子27A和蒸发器27B设置为加热器芯子27A位于前侧,而蒸发器27B位于后侧。
下罩26形成为向前方和上方开口。下罩26前端部的前凸缘部26a经由连结板30从后方与驾驶室后壁部15的上端部连结。下罩26上端部的上凸缘部26b从下方与外顶板19的后端部连结。
〔送风通道〕
送风通道23以安装于外顶板19和内顶板20之间的状态支撑于内顶板20。送风通道23具有中间通道31、左侧通道32、右侧通道33。左侧通道32和右侧通道33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
中间通道31在凹入部20A的后方配置于空调单元22的前方。中间通道31形成为横跨凹入部20A的左方和右方。
在中间通道31的左端部形成有向前方弯曲的左弯曲部31A。在中间通道31的右端部形成有向前方弯曲的右弯曲部31B。在中间通道31的前端部中的左弯曲部31A和右弯曲部31B之间形成有通道前壁部31C。在中间通道31的后端部形成有与热交换器部27连接的后连接部31D。
在左弯曲部31A的前端部形成有与左侧通道32连接的左连接部31E。左弯曲部31A具有构成内周侧的圆弧部分的左内圆弧部31a和构成外周侧的圆弧部分的左外圆弧部31b。左内圆弧部31a形成为比左外圆弧部31b直径小的大致圆弧形状。
在右弯曲部31B的前端部形成有与右侧通道33连接的右连接部31F。右弯曲部31B具有构成内周侧的圆弧部分的右内圆弧部31c和构成外周侧的圆弧部分的右外圆弧部31d。右内圆弧部31c形成为比右外圆弧部31d直径小的大致圆弧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弯曲部31A和右弯曲部31B左右对称,通过使左内圆弧部31a和右内圆弧部31c的直径减小,来谋求左侧通道32侧的风量和右侧通道33侧的风量相等。
通道前壁部31C形成为在左弯曲部31A和右弯曲部31B之间沿左右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通道前壁部31C具有前垂直部31e和前弯曲部31f。前垂直部31e形成为从中间通道31的顶部向下方大致垂直地延伸。前弯曲部31f形成为以从前垂直部31e的下端向后方弯曲的状态延伸至中间通道31的底部。
左侧通道32设置在凹入部20A的左侧。左侧通道32形成为从中间通道31的左连接部31E延伸至凹入部20A的前方。在左侧通道32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右弯曲的左弯曲部32A。在左侧通道32上设置有多个(例如四个)空调单元22用的左吹出口34。四个左吹出口34中的前两个左吹出口34设置于左侧通道32中的左弯曲部32A。
右侧通道33设置在凹入部20A的右侧。右侧通道33形成为从中间通道31的右连接部31F延伸至凹入部20A的前方。在右侧通道33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左弯曲的右弯曲部33A。在右侧通道33上设置有多个(例如四个)空调单元22用的右吹出口35。四个右吹出口35中的前两个右吹出口35设置于右侧通道33中的右弯曲部33A。
通过这样的结构,来自空调单元22的空气碰到中间通道31的通道前壁部31C向左侧和右侧分开,分别流向左侧通道32和右侧通道33。在此,如果来自空调单元22的冷风碰到通道前壁部31C而返回,该冷风到达加热器芯子27A容易引起冷风温度上升。
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尽量将通道前壁部31C的位置设定在前方,并且由前垂直部31e和前弯曲部31f构成通道前壁部31C。由此,与将通道前壁部设定在比通道前壁部31C靠后方位置的情况相比,或者与通道前壁部形成为前仰的倾斜状的情况相比,冷风即使碰到通道前壁部31C而返回,也难以到达加热器芯子27A,因此冷风的温度难以因加热器芯子27A而上升。
〔内外部气体切换机构〕
内外部气体切换机构29具有能够绕左右朝向的轴心X1摆动的挡板29A和能够摆动驱动挡板29A的马达29B。挡板29A构成为能够在关闭内顶板20的内部气体流入口20a的位置和关闭外顶板19的外部气体流入口19a的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在此,在外顶板19中的马达29B的上方形成有凹入部19B。为了将通道前壁部31C的位置尽可能地设置在前方,将马达29B设置为使其进入凹入部19B。
〔电子设备配置空间〕
如图8和图9所示,在电子设备配置空间S内设置有收音机36、空调操作部37、雨刮器开关38、作业灯开关39、线束40,并且设置有支撑线束40的支撑支架41。空调操作部37可以包括例如温度调节用的操作部及风量调节用的操作部、外部气体导入和内部气体循环切换用的操作部。线束40除了例如收音机36用的线束及空调操作部37用的线束、雨刮器开关38用的线束、作业灯开关39用的线束、室内灯42用的线束之外,还可以包括天线43用的线缆及显示器44用的线缆。
〔支撑支架〕
支撑支架41设置成横跨左侧通道32和右侧通道33。支撑支架41的左端部经由左连结支架45固定于左侧通道32的安装脚32a。支撑支架41的右端部经由右连结支架46固定于右侧通道33的安装脚33a。在支撑支架41上形成有以收音机36从下方进入的方式向上方凹入的凹入部41a。支撑支架41经由左防震橡胶47和右防震橡胶48支撑于左侧通道32和右侧通道33。
左防震橡胶47在收音机36的下方抵接于左侧通道32的左弯曲部32A的上表面。左防震橡胶47安装于左安装支架49的下表面。左安装支架49设置为从支撑支架41的左安装部41b向左方延伸。
右防震橡胶48抵接于右侧通道33的右弯曲部33A的上表面。右防震橡胶48安装于支撑支架41的右安装部41c的下表面。
这样,支撑支架41经由左防震橡胶47和右防震橡胶48支撑于左侧通道32和右侧通道33,由此,即使支撑支架41震动,支撑支架41与左侧通道32及右侧通道33之间也难以产生噪音。而且,左侧通道32和右侧通道33被支撑支架41压住,因此能够提高送风通道23的气密性,防止风速下降。
〔外部气体导入部〕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顶部后壁部19A上形成有进入驾驶室顶部14的内部侧的凹入部19C。凹入部19C的进入方向设定为前仰(机体内侧上仰)地倾斜。凹入部19C的底部由凹入底部19c(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底部”)构成。凹入底部19c形成为与顶部后壁部19A大致平行的后仰的倾斜状。在凹入底部19c形成有与空调单元22连通的开口部19b。
外部气体导入部24以后仰的倾斜姿态安装于开口部19b。外部气体导入部24具有空气清洁用的过滤器50、安装过滤器50的过滤器箱51、从外方覆盖过滤器50的外罩52。
过滤器50设置为呈后仰的倾斜姿态。过滤器50以彼此对置状态具有外侧的吸入部50a和内侧的排出部50b。排出部50b的下端P1设定在比吸入部50a的下端P2靠近上方的位置。
过滤器箱51以后仰的倾斜姿态从外侧安装于开口部19b。环绕过滤器箱51的外侧整周形成有凸缘部51a。环绕凸缘部51a的整周安装有密封件53。密封件53对外罩52和凹底部19c之间,即开口部19b的内周和过滤器箱51的外周之间进行密封。
在外罩52的上端部形成有吸入外部气体的上吸入口52a,在外罩52的下端部形成有吸入外部气体的下吸入口52b。外罩52的左右两端部通过螺栓54安装于凹入底部19c。在外罩52的上端部以覆盖密封件53外周中靠上部侧的部分的方式形成有上凸缘部52c。在外罩52的下端部以覆盖密封件53外周中靠下部侧的部分的方式形成有下凸缘部52d。外罩52的后壁部由罩后壁部52A构成。
罩后壁部52A形成为后仰的倾斜状。罩后壁部52A的倾斜角度θ1设定为比顶部后壁部19A的倾斜角度θ2大。罩后壁部52A的上角部P3设定在比顶部后壁部19A向凹入部19C侧退缩的位置。
上吸入口52a形成为在凹入部19C内向后上方开口。也就是说,外部气体导入部24设置为上吸入口52a位于凹入部19b内。而且,下吸入口52b形成为以从凹入部19C内向外方突出的状态向前下方开口。从侧面看,下吸入口52b的开口宽度设定为比上吸入口52a的开口宽度的大。
在此,在顶部后壁部19A中比外部气体导入部24靠近上方的部分,与外部气体导入部24相比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19d和顶部后壁部19A一体形成。突出部19d形成为横跨外部气体导入部24的左侧和右侧。
根据该结构,罩后壁部52A的上角部P3设定在与顶部后壁部19A相比向凹入部19C侧退缩的位置,因此到达突出部19d的雨水即使从突出部19d和凹入部19C的连接部P4滴落,也难以进入上吸入口52a。而且,外部气体导入部24为后仰的倾斜姿态,因此假设雨水从上吸入口52a进入,也会流向外部气体导入部24的外部侧,从而易于从吸入口52b向外部排出。
〔外部气体导入路径部〕
如图12所示,外部气体导入路径25在空调单元22的上方外顶板19向下方凹入而形成。而且,与外部气体导入路径25相邻的部分的间隙d被尽可能地设定为较小。
在此,如图5所示,外部气体导入路径25中靠近外部气体流入口19a侧的端部的宽度B1设定为与外部气体流入口19a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致相等。而且,外部气体导入路径25中靠近外部气体导入部24侧的端部的宽度B2设定为与外部气体导入部2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致相等。也就是说,外部气体导入路径25中靠近外部气体流入口19a侧的端部的宽度B1设定为比外部气体导入路径25中靠近外部气体导入部24侧的端部的宽度B2大,从而使外部气体导入路径25的宽度从外部气体导入部24侧向外部气体流入口19a侧变宽。
这样,与外部气体导入路径25相邻的部分的间隙d被尽可能地设定为较小,且外部气体导入路径25的宽度从外部气体导入部24侧向外部气体流入口19a侧变宽,因此能够提高外部气体导入路径25的气密性(内压提高),并且能够将来自外部气体导入部24的外部气体通过外部气体导入路径25集中送入外部气体流入口19a。
〔空调系统〕
如图3和图4所示,空调系统构成为除了空调单元22之外还包括压缩机55、冷凝器56、接收器57。压缩机55和冷凝器56通过第一配管58连接,冷凝器56和接收器57通过第二配管59连接,接收器57和空调单元22通过第三配管60连接,空调单元22和压缩机55通过第四配管61连接。第三配管60和第四配管61设置为从空调单元22通过驾驶室后壁部15中后挡玻璃16的左右两侧向下方延伸。由此,空调单元22的配管路径变短,因此能够减少空调系统中的气体补充量。
如图13和图14所示,冷凝器56设置在驾驶部10的右侧部。通过使防尘罩13绕轴心Y1向下方摆动,能够使冷凝器56向外部露出。而且,在冷凝器56后部的上端部设置有供第一配管58连接的入口部56a。在冷凝器56后部的下端部设置有供第二配管59连接的出口部56b。冷凝器56经由前支撑支架62和后支撑支架63支撑于驾驶框架10A。
前支撑支架62经由上下一对前安装支架64安装于冷凝器56的前部。前支撑支架62的下端部以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Y2摆动的方式经由前摆动销66支撑于机体框架2。前支撑支架62的上端部通过前蝶形螺栓68可拆卸地固定于驾驶框架10A。
后支撑支架63经由上下一对后安装支架65安装于冷凝器56的后部。后支撑支架63的下端部以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Y2摆动的方式经由后摆动销67可摆动地支撑于机体框架2。后支撑支架63的上端部通过后蝶形螺栓69可拆卸地固定于驾驶框架10A。而且,接收器57经由安装带70安装于后支撑支架63。
根据这样的结构,拆下前蝶形螺栓68和后蝶形螺栓69,就能够使冷凝器56绕轴心Y2摆动。在此,利用第三配管60中靠近接收器57侧端部的波纹部60a允许冷凝器56摆动。这样,通过打开冷凝器56,能够易于对冷凝器56进行清理。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9b形成于顶部后壁部19A,但也可以形成于驾驶室顶部14(外顶板19)的前壁部、左侧壁部、右侧壁部。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部后壁部19A形成为后仰(机体外侧上仰)的倾斜状,但只要能够将外部气体导入部24以后仰的倾斜姿态安装于开口部19b,顶部后壁部19A也可以形成为前仰(机体内侧上仰)的倾斜状或形成为大致垂直。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调单元22收纳于驾驶室顶部14的后部,但也可以收纳于驾驶室顶部14的前部。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出部19d与顶部后壁部19A一体形成,但也可以和顶部后壁部19A分别形成。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部气体导入部24设置为上吸入口52a位于凹入部19b内,但也可以设置为上吸入口52a从凹入部19b内向外突出。也就是说,罩后壁部52A的上角部P3设定在与顶部后壁部19A相比向凹入部19C侧退缩的位置,但也可以设定在从凹入部19C内向外突出的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5~图25对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说明。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5和图16示出了作为联合收割机一例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该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包括履带式的行驶装置1’和由行驶装置1’支撑的机体框架2’。在机体框架2’的前端部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有割取植立谷秆的割取部3’。在割取部3’的后方设置有驾驶室4’。在驾驶室4’的下部设置有发动机5’。在驾驶室4’的后方以左右方向相邻的状态设置有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的脱粒装置6’和储存谷粒的集谷箱7’。在集谷箱7’上设置有将集谷箱7’内的谷粒排出的卸谷机8’。
〔驾驶室〕
如图17至图19所示,驾驶室4’具有具备驾驶座9’的驾驶部10’、覆盖驾驶部10’的上方的驾驶室部11’。驾驶室4’可以由驾驶部10’和驾驶室部11’一体构成,也可以分体构成。
在驾驶部10’中,在驾驶座9’的左方和前方分别设置有侧面板1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面板”)和前面板13’。在侧面板12’的操作面板面12A’上,除了例如主变速杆1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件”)之外还设置有其他的操作件。在前面板13’的操作面板面13A’上,除了例如转向杆15’之外还设置有其他的操作件、仪器显示部16’。在仪器显示部16’上设置有例如作业速度表、发动机转速表、燃料表。
在驾驶部10’的后部设置有覆盖发动机5’的发动机罩17’。在发动机罩17’的上表面安装有驾驶座9’。在发动机罩17’的内部形成有发动机室17A’。在发动机室17A’中收纳有发动机5’、散热器、冷却风扇19’、空气滤清器20’。发动机室17A’的右侧部具有防尘网21a’的防尘罩21’覆盖。防尘罩21’构成为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Y1’摆动。通过冷却风扇19’的旋转,发动机室17A’外部的空气通过防尘网21a’被导入发动机室17A’。
在驾驶室部11’的上部设置有驾驶室顶部22’。在驾驶室部11’中的前壁部、后壁部、左侧壁部和右侧壁部分别设置有前挡玻璃23’、后挡玻璃24’、左车窗部25’和车门26’。左前侧挡玻璃27’和右前侧挡玻璃28’分别设置为与前挡玻璃23’的左端和右端相连。
〔车门〕
车门26’构成为能够以后支点为枢轴进行开闭。车门26’具有车门玻璃39’、安装车门玻璃39’的车门玻璃框40’、支撑车门玻璃框40’的车门框架41’。
车门玻璃39’由在上下方向上向驾驶室4’的室外侧鼓出的弯曲形状的曲面玻璃构成(参照图20)。车门玻璃39’具有上侧的开闭玻璃39A’和下侧的固定玻璃39B’。开闭玻璃39A’可上下移动地安装于车门玻璃框40’的上侧。固定玻璃39B’不可上下移动地安装于车门玻璃框40’的下侧。
车门框架41’具有前侧的前纵门框架部件41A’、后侧的后纵门框架部件41B’、上侧的上横门框架部件41C’、下侧的下横门框架部件41D’。后纵门框架部件41B’经由上下一对铰链26a可摆动地安装于后柱42’。
如图20所示,由于安装有由上述曲面玻璃构成的车门玻璃39’,因此车门玻璃框40’由在上下方向上向驾驶室4’的室外侧鼓出的弯曲形状的曲面框构成。车门玻璃框40’嵌入车门框架41’的内侧。
在此,前纵门框架部件41A’和后纵门框架部件41B’的靠驾驶室4’的室外侧的面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向驾驶室4’的室外侧鼓出的弯曲形状,从而与车门玻璃框40’的弯曲形状相对应,而车门框架41’的靠驾驶室4’的室内侧的面形成为平面。而且,在车门框架41’中靠驾驶室4’的室内侧的面上设置有密封用的密封垫49’。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上述弯曲形状的曲面框构成的车门玻璃框40’嵌入车门框架41’的内侧,因此,车门玻璃框40’的弯曲所产生的复原力作用于车门框架41’,由此提高车门玻璃框40’和车门框架41’的一体性,并且提高车门26’整体的刚性。而且,车门框架41’中靠驾驶室4’的室内侧的面隔着密封垫49’整面地且均匀地向驾驶室4’侧被按压,因此,与车门框架41’中靠驾驶室4’的室内侧的面形成为平面的情况相配合,提高车门26’的密封性。而且,在集谷箱7’、防尘罩21’的右侧面由曲面构成的情况下,集谷箱7’、防尘罩21’的形状与车门26’的形状相匹配,因此易于谋求设计上的统一。
〔车门和防尘罩的密封结构〕
如图21所示,在发动机罩17’上的右端部设置有板金制的隔壁43’。驾驶室4’的室内与防尘罩21’的上部及车门26’之间由隔壁43’堵塞。也就是说,驾驶室4’的室内与防尘罩21’的上部及车门26’之间由一个隔壁43’堵塞。而且,在隔壁43’和车门框架41’之间设置有密封用的装饰件44’,在隔壁43’和防尘罩21’之间设置有密封用的密封垫45’。这样,与分别设置防尘罩21’用的隔壁和车门26’用的隔壁相比,通过防尘罩21’和车门26’共用隔壁43’,能够使驾驶室4’的室内更加宽敞,并且能够谋求零件成本的降低。
〔左窗部〕
如图18和图19所示,左车窗部25’具有前后推拉式的侧挡玻璃29’、安装侧挡玻璃29’的侧挡玻璃框30’、支撑侧挡玻璃框30’的玻璃框框架31’。侧挡玻璃框30’相邻设置在侧面板12’的左侧。玻璃框框架31’具有沿侧挡玻璃框30’的前表面延伸的前玻璃框框架部件31A’、沿侧挡玻璃框30’的后表面延伸的后玻璃框框架部件31B’、沿侧挡玻璃框30’的下表面延伸的下玻璃框框架部件31C’。在玻璃框框架31’的下方设置有支撑玻璃框框架31’和侧面板12’的驾驶部框架32’。
如图22和图23所示,驾驶部框架32’设置为沿下玻璃框框架部件31C’的下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驾驶部框架32’具有前后框架部件32A’和安装框架部件32B’。驾驶部框架32’经由各种框架支撑于机体框架2’。前后框架部件32A’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管构成。安装框架部件32B’沿前后框架部件32A’的上表面设置。安装框架部件32B’由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向部32a’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向部32b’的L形板金构成。
在此,在下玻璃框框架部件31C’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设置有前支撑部33’和后支撑部34’。玻璃框框架31’经由前支撑部33’和后支撑部34’支撑于前后框架部件32A’。也就是说,玻璃框框架31’以下玻璃框框架部件31C’的下端和前后框架部件32A’的上端上下分开的状态支撑于前后框架部件32A’。由此,在下玻璃框框架部件31C’的下端和前后框架部件32A’的上端之间形成有插入空间35’。
〔插入空间〕
插入空间35’从侧面看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状。插入空间35’形成为横跨前支撑部33’和后支撑部34’。也就是说,插入空间35’形成为横跨下玻璃框框架部件31C’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而且,插入空间35’由面板罩36’从左方覆盖。
〔面板罩〕
面板罩36’由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板状部件构成。面板罩36’构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横跨前支撑部33’和后支撑部34’,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横跨下玻璃框框架部件31C’的下端和前后框架部件32A’的上端。在面板罩36’的上端部形成有沿下玻璃框框架部件31C’的下表面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向部36a’。横向部36a’抵接于下玻璃框框架部件31C’的下表面。
在此,在下玻璃框框架部件31C’的前后中央部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托架37’。面板罩36’通过螺栓51’从左侧(机体外侧)可拆装地安装于托架37’、前支撑部33’和后支撑部34’。具体来说,通过螺栓51’,以从右侧(机体内侧)抵接于托架37’且从左侧(机体外侧)抵接于前支撑部33’和后支撑部34’的状态,从左侧(机体外侧)可拆装地安装有面板罩37’。
〔侧面板〕
如图23所示,在侧面板12’的左端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纵向部12B’、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向部12C’、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纵向部12D’(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纵向部”)。
第一纵向部12B’形成为从操作面板面12A’的左端部向下方延伸。第一纵向部12B’的上端部和操作面板面12A’的左端部相连接的连接部,即在驾驶室4’的室内侧,侧面板12’的靠侧挡玻璃框30’侧的上端P’设定在比下玻璃框框架部件31C’的下端靠近上方且比下玻璃框框架部件31C’的上端靠近下方的位置。
横向部12C’形成为从第一纵向部12B’的下端部沿安装框架部件32B’中的横向部32b’的上表面向左侧延伸。第二纵向部12D’形成为从横向部12C’的左端部沿安装框架部件32B’中的纵向部32a’的左侧面向下方延伸。第二纵向部12D’在插入空间35’插入安装框架部件32B’中的纵向部32a’的左侧(机体外侧)。也就是说,第二纵向部12D’插入插入空间35’中的安装框架部件32B’的纵向部32a’和面板罩36’之间。而且,在第二纵向部12D’和面板罩36’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38’。
密封部件38’可以安装在面板罩36’的右侧面,也可以安装在侧面板12’中的第二纵向部12D’的左侧面。密封部件38’由例如海绵、橡胶构成。密封部件38’优选形成为与插入空间35’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对应的长度。
〔侧面板的拆装〕
能够将侧面板12’中的横向部12C’可拆装地安装于安装框架部件32B’中的横向部32b’。可以使用例如铆钉、螺栓等固定件进行侧面板12’的安装。可以在面板罩36’被拆下的状态下,从插入空间35’的左侧(机体外侧)即驾驶室4’的外部进行该固定件的安装和拆卸。侧面板12’的安装部位设置在例如横向部12C’的前端部、前后中央部和后端部这三处。
通过拆卸上述固定件,能够从驾驶室4’的室内侧拆卸侧面板12’。也就是说,不用从驾驶部10’拆卸玻璃框框架31’就能够将侧面板12’从插入空间35’拔出,从而能够易于拆卸侧面板12’。例如,在驾驶室部11’通过焊接固定于驾驶部10’的情况下,不用从驾驶部10’拆卸驾驶室部11’就能够将侧面板12’从插入空间35’拔出。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防尘罩21’也可以构成为与发动机罩17’一体地开闭。
在图24和图25中,驾驶座9’构成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并且能够绕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心X1’摆动。驾驶座9’通过第一卡止件46’固定于发动机罩17’。通过拆卸第一卡止件46’,能够使驾驶座9’向前方移动,并绕轴心X1’向前方摆动。
在防尘罩21’上一体地安装有发动机罩17’。防尘罩21’的上端部通过第二卡止件47’固定于驾驶室4’侧,并且经由支架21b’,通过旋钮螺栓48’固定于驾驶室4’侧的支架50’。通过拆卸第二卡止件47’和旋钮螺栓48’,能够使防尘罩21’与发动机罩17’一体地绕轴心Y1’向下方摆动。
根据该结构,开放发动机室17A’需要进行以下步骤:拆卸第一卡止件46’、第二卡止件47’和旋钮螺栓48’;然后,使驾驶座9’向前方移动,并绕轴心X1’摆动;接着,在拆下车门26’之后使防尘罩21’与发动机罩17’一体地绕轴心Y1’向下方摆动。这样,通过开放发动机室17A’,能够易于进行发动机室17A’内的维护。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侧面板12’的左端部在驾驶室部11’的左侧壁部侧插入插入空间35’,但也可以改为前面板13’的前端部在驾驶室部11’的前壁部侧插入插入空间。或者也可以侧面板12’的左端部在驾驶室部11’的左侧壁部侧插入插入空间35’,同时前面板13’的前端部在驾驶室部11’的前壁部侧插入插入空间。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驾驶室4’的室内侧,侧面板12’的靠侧挡玻璃框30’侧的上端P’设定在比下玻璃框框架部件31C’的下端靠近上方且比下玻璃框框架部件31C’的上端靠近下方的位置,但也可以设定在比下玻璃框框架部件31C’的上端靠近上方的位置,或者设定在比下玻璃框框架部件31C’的下端靠近下方的位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其他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其他各种变更。而且,只要不产生矛盾,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其他实施方式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或者省略。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除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之外,也能够用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Claims (20)

1.一种联合收割机,包括:
驾驶室(4),其具有驾驶室顶部(14);
空调单元(22),其安装于所述驾驶室顶部(14)的内部,调节所述驾驶室(4)内的空气;
开口部(19b),其形成于构成所述驾驶室顶部(14)的外周的侧壁面的顶部侧壁部(19A),与所述空调单元(22)连通;
外部气体导入部(24),其安装于所述开口部(19b),将外部气体导入所述空调单元(22);
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24)构成为从其上部和下部吸入外部气体,以机体外侧上仰的倾斜姿态安装于所述开口部(19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部侧壁部(19A)的比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24)靠近上方的部分,设置有比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24)向机体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9d)。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侧壁部(19A)中形成有所述开口部(19b)的部分形成为机体外侧上仰的倾斜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24)具有清洁空气用的过滤器(50),所述过滤器(50)以机体外侧上仰的倾斜姿态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50)以使外侧的吸入部(50a)和内侧的排出部(50b)相互对置的状态具有外侧的吸入部(50a)和内侧的排出部(50b),所述排出部(50b)的下端(P1)设定在比所述吸入部(50a)的下端(P2)靠近上方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部侧壁部(19A)上形成有以机体内侧上仰的倾斜状态进入所述驾驶室顶部(14)的内部侧的凹入部(19C),在所述凹入部(19C)中进入侧的底部(19c)形成有所述开口部(19b)。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24)的上部设置有吸入外部气体的上吸入口(52a),以所述上吸入口(52a)位于所述凹入部(19C)内的状态设置有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24)。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24)具有从外方覆盖所述过滤器(50)的外罩(52),所述外罩(52)的后壁部由形成为机体外侧上仰的倾斜状的罩后壁部(52A)构成,所述罩后壁部(52A)的倾斜角度(θ1)设定为比所述顶部侧壁部(19A)的倾斜角度(θ2)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后壁部(52A)的上角部(P3)设定在比所述顶部侧壁部(19A)向所述凹入部(19C)侧进入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24)的下部设置有吸入外部气体的下吸入口(52b),从侧面看,所述下吸入口(52b)的开口宽度设定为比所述上吸入口(52a)的开口宽度的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侧壁部(19A)的下端设定在比所述吸入部(50a)的下端(P2)靠近下方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24)具有清洁空气用的过滤器(50),所述过滤器(50)以机体外侧上仰的倾斜姿态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50)以使外侧的吸入部(50a)和内侧的排出部(50b)相互对置的状态具有外侧的吸入部(50a)和内侧的排出部(50b),所述排出部(50b)的下端(P1)设定在比所述吸入部(50a)的下端(P2)靠近上方的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侧壁部(19A)的下端设定在比所述吸入部(50a)的下端(P2)靠近下方的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24)具有从外方覆盖所述过滤器(50)的外罩(52),所述外罩(52)的后壁部由形成为机体外侧上仰的倾斜状的罩后壁部(52A)构成,所述罩后壁部(52A)的倾斜角度(θ1)设定为比顶部侧壁部(19A)的倾斜角度(θ2)大。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部侧壁部(19A)上形成有以机体内侧上仰的倾斜状态进入所述驾驶室顶部(14)的内部侧的凹入部(19C),在所述凹入部(19C)中进入侧的底部(19c)形成有所述开口部(19b)。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24)的上部设置有吸入外部气体的上吸入口(52a),以所述上吸入口(52a)位于所述凹入部(19C)内的状态设置有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24)。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后壁部(52A)的上角部(P3)设定在比所述顶部侧壁部(19A)向所述凹入部(19C)侧进入的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24)的下部设置有吸入外部气体的下吸入口(52b),从侧面看,所述下吸入口(52b)的开口宽度设定为比所述上吸入口(52a)的开口宽度的大。
2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部(24)具有外罩(52),所述外罩(52)的后壁部由形成为机体外侧上仰的倾斜状的罩后壁部(52A)构成,所述罩后壁部(52A)的倾斜角度(θ1)设定为比顶部侧壁部(19A)的倾斜角度(θ2)大。
CN201520158401.XU 2014-09-25 2015-03-19 联合收割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370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77296.5U CN205179754U (zh) 2014-09-25 2015-03-19 联合收割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5573A JP6238865B2 (ja) 2014-09-25 2014-09-25 コンバイン
JP2014195572A JP6444114B2 (ja) 2014-09-25 2014-09-25 コンバイン
JP2014-195572 2014-09-25
JP2014-195573 2014-09-25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77296.5U Division CN205179754U (zh) 2014-09-25 2015-03-19 联合收割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37074U true CN204837074U (zh) 2015-12-09

Family

ID=5472769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58401.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37074U (zh) 2014-09-25 2015-03-19 联合收割机
CN201520877296.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79754U (zh) 2014-09-25 2015-03-19 联合收割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77296.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79754U (zh) 2014-09-25 2015-03-19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160036651A (zh)
CN (2) CN20483707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15785B2 (ja) * 2017-02-03 2020-07-01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
EP3636467B1 (en) * 2018-10-10 2023-02-22 Kubota Corporation Working vehicle
CN112678077A (zh) * 2020-12-30 2021-04-20 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联合收割机驾驶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79754U (zh) 2016-04-27
KR20160036651A (ko) 2016-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76097B2 (en) Cowl structure of vehicle
US9272600B2 (en) Low profile air conditioning unit for vehicles
CN1974255B (zh) 汽车冷却装置
CN101941462B (zh) 机动车辆以及用于机动车辆的后备箱盖
CN100465010C (zh) 作业车的座舱
CN102958721B (zh) 安装有hvac系统的农用车辆驾驶室
CN204837074U (zh) 联合收割机
US8172314B2 (en) Covering part
EP1847446B1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KR20100049892A (ko) 선루프 차량의 루프랙 체결장치
US8911523B2 (en) Water separating container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5318391A (zh) 制冷油烟机
CN206067919U (zh) 用于车辆的通风盖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JP2017144947A (ja) 車体前部構造
EP3598019B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JP4586718B2 (ja) 車両の空調用エアインテークダクト構造
JP4960997B2 (ja) 作業車のキャビン用空調構造
CN114151869A (zh) 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外机
JP2007030723A (ja) ダンパーユニットおよび空調装置
JP4681523B2 (ja) 作業車の防水シール構造
CN205316427U (zh) 制冷油烟机
JP5193246B2 (ja) キャビン
JP5391187B2 (ja) 作業車
CN205208673U (zh) 制冷油烟机
JP4681522B2 (ja) 作業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