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21567U - 一种随车配置动力源的铁路自翻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随车配置动力源的铁路自翻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21567U
CN204821567U CN201520344170.1U CN201520344170U CN204821567U CN 204821567 U CN204821567 U CN 204821567U CN 201520344170 U CN201520344170 U CN 201520344170U CN 204821567 U CN204821567 U CN 2048215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artment
propulsion source
dumping car
automatic dumping
under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4417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峰
王宝磊
汤楚强
崔红
施振昌
林量才
陈伟
凌斌
陈学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Yangtz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SR Yangtz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SR Yangtz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SR Yangtz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34417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215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215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215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ading Or Unloading Of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随车配置动力源的铁路自翻车,包括底架,同时还包括:至少两个车厢,所述至少两个车厢位于所述底架的上方;与所述车厢数量相同的动力源;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自翻车只能在固定地点倾翻卸货而造成的提供动力及不方便的技术缺陷。

Description

一种随车配置动力源的铁路自翻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货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随车配置动力源的铁路自翻车。
背景技术
铁路自翻车是把卸车设备和车辆结构结合在一起的专用车辆,适用于运输矿石、砂砾、煤块、建筑材料等散粒货物。铁路自翻车具有可倾翻卸货的车厢。在卸货作业过程中,车辆自带的倾翻设备推动车厢向任一侧倾翻,随着车厢逐渐倾翻,在侧门开闭装置控制下,侧门逐渐开启,当车厢向一侧翻转达到一定角度时,侧门将全部打开,侧门板与车厢底部平行,成为地板的延伸面,引导车厢内的货物流出。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铁路自翻车至少存在如下缺陷:
现有的铁路自翻车通常采用气缸或液压缸推动车厢倾翻,动力由机车或地面的压缩空气泵站供给,所需的电能由机车供给或由地面的电网供给。但如果使用机车提供动力,在倾翻卸货过程中,机车必须始终连挂自翻车,造成机车无法做其他作业,浪费工作时间;如果使用地面提供动力,自翻车只能在固定地点倾翻卸货,但在实际作业时,经常需要在缺少地面设施的环境下作业,因而,使用地面提供动力及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随车配置动力源的铁路自翻车,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自翻车只能在固定地点倾翻卸货而造成的提供动力及不方便的技术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随车配置动力源的铁路自翻车,所述铁路自翻车包括侧门控制装置及底架,所述铁路自翻车还包括:至少两个车厢,所述至少两个车厢位于所述底架的上方,且所述至少两个车厢以所述底架为中心轴并列分布;与所述车厢数量相同的动力源,一个所述动力源对应的位于一个所述车厢的下方,且所述动力源固定在所述底架上,所述动力源与外界液压缸或气缸连接,使得通过所述动力源驱动所述液压缸或所述气缸顶升所述车厢翻转作业;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车厢相邻分布在所述铁路自翻车上,以形成所述铁路自翻车的载货区域,且一个动力源驱动所述液压缸或所述气缸独立的控制一个所述车厢翻转作业。
可选的,还包括:两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固定在所述底架上,且所述动力源固定于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
可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是内燃机或者发电机。
可选的,所述动力源与所述支撑架之间的固定连接是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随车配置动力源的铁路自翻车,有益效果如下所述:
通过在车厢的底部安装动力源,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在依靠外部动力源,能够在无外部动力源的条件下独立进行倾翻卸货作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未倾翻时铁路自翻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倾翻时铁路自翻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车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车厢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侧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端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底架与动力源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随车配置动力源的铁路自翻车,
一方面,通过将侧门控制装置安装在自翻车的端部,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自翻车侧门开闭装置位于自翻车的车厢下部,使得侧门控制装置在位于车厢下部时需要占用车厢空间,导致车厢必须抬高,此时车厢的重心也随之相应提高了,降低了车辆行驶平稳性的技术缺陷。又一方面,通过将自翻车车厢改为至少两段(至少两个车厢),使得每次倾翻卸货时只倾翻一个车厢,另外一个车厢保持非倾翻状态,这样可以在倾翻卸货过程中减少车厢内的货物向卸货侧滑移带来的重心偏移而对整车的影响,降低了引起车辆倾覆的概率,提高自翻车的倾卸稳定性。再一方面,通过在车厢的底部安装动力源,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在依靠外部动力源,能够在无外部动力源的条件下独立进行倾翻卸货作业。
具体而言,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铁路自翻车至少包括侧门控制装置、底架4、至少两个车厢1及动力源2。
其中,对于至少两个车厢1而言,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选择两个车厢1,两个车厢1均位于底架4的上方,且两个车厢1以底架4为中心轴并列(相邻)分布。
请如图3、图5所示,车厢1至少可以包括:底板10、端墙11、侧门12。其中,底板10、端墙11和侧门12合围形成一个车厢1,且底板10位于车厢1的底部,端墙11位于车厢1的端部,侧门12位于车厢1的侧面。且底板10呈长方形结构,设置有第一固定部101和第二固定部102,第一固定部101和第二固定部102相邻分布,可以理解为第一固定部101为底板10一个边缘部位,第二固定部102为底板10的另一个边缘部位。同时,端墙11固定在第一固定部101上,且端墙11上固定有用于控制侧门开闭的侧门控制装置。侧门12转动地固定于第二固定部102上,且侧门控制装置与侧门活动连接,使得通过侧门控制装置能够控制侧门12相对于底板10进行翻转。
另外,动力源2的数量与车厢1的数量相同,且一个动力源2对应的位于一个车厢1的下方,并固定在底架4上。动力源2与外界液压缸或气缸连接用于提供动力,同时通过动力源2驱动液压缸或所述气缸顶升车厢1进行翻转作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动力源2固定于底架4上,一方面,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当选择机车提供动力时,由于倾翻卸货过程中机车必须始终连挂自翻车,当遇到倾翻卸货作业时间较长时,造成机车无法做其他作业,浪费工作时间,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技术缺陷。另一方面,也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当使用地面提供动力时,由于顶升车厢1过程中需要完成供电或供风功能,自翻车只能在固定地点倾翻卸货,但在实际作业时,经常需要在缺少地面设施的环境下作业,因而,使用地面提供动力所存在的及其不方便的技术缺陷。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选择两个车厢1时,两个车厢1的内部空间形成铁路自翻车的载货区域,且一个动力源驱动液压缸或气缸独立的控制一个车厢1翻转作业,两个平行分布的车厢1之间互不影响。
换句话说,请分别继续参见图1、图2:
在附图1中,该状态为自翻车未倾翻货物时候的平稳状态,此时两个车厢1平稳的固定于底架4上。
在附图中2,该状态为自翻车倾翻货物时候的倾翻状态,此时通过每次倾翻卸货时,先只倾翻一个车厢1(图2中的左边车厢),该车厢内的货物的重心逐渐向侧门12处偏移。另外一个车厢1(图2中的左边车厢)保持非倾翻状态,该车厢内的货物的重心保持不变,仍在车辆的中心。随后,倾翻后的车厢1逐渐回落,另一个车厢再倾翻卸货,卸货完成后再回落。其余各部份的工作原理均与通用自翻车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如上所述,在倾翻卸货过程中,通过设置若干个车厢1,使得整个自翻车的部分车厢1重心不变,以此最大程度的减少某一个车厢1内的货物向卸货侧(侧门12)滑移所带来的重心偏移对整车的影响,进而降低引起车辆倾覆的概率,提高自翻车的倾卸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正是通过将若干个车厢1采取端墙11对端墙11的方式,以底架4作为中心轴平行并列的分布在底架4上。这样得以使得若干个车厢1,在倾翻货物时相邻车厢的侧门12之间互不影响,进而也就达到了当1个车厢1倾翻货物时,其余车厢可保持非倾翻的状态平稳的固定于底架4上,以此降低整车重心偏移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侧门12可以至少包括:第一侧部121和第二侧部122。其中,侧门12也呈方形结构,可以理解为第一侧部121为侧门12的一个横向边缘部位,第二侧部122为侧门12的一个竖向边缘部位。且第一侧部12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轴121a,与此同时底板10的第二固定部102上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槽122b,一个连接轴121a对应连接一个第二连接槽122b,以此将底板10和侧门12相铰接。最终达到侧门12与底板10相对转动的技术效果。
同时,第二侧部122上设置有一个第一连接槽122a,正是由于第一连接槽122a的存在,使得侧门控制装置的一端正好通过第一连接槽122a与侧门12相铰接。
详细的,请参阅4所示,图4为图3中标号13的局部放大图。在图4中,侧门12还可以包括:一个连接板123和若干个折页124。其中,连接板123固定在侧门12的第二侧部122上,且第一连接槽122a固定在连接板123的一个固定面上,这样使得第一连接槽122a通过连接板123与第二侧部122相对固定。便于侧门控制装置5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槽122a和连接板123更好的与侧门12相抓扶,提高二者间的抓扶力度。
同时,折页124固定在连接板123的另一个固定面上,且若干个折页124在连接板123的另一固定面上等间距相邻分布,以此对连接板123的受力点进行支撑,起到加强紧固的作用。且通过采用若干个折页124,也避免了为提高连接板123的支撑力度,而采用整个加厚连接板123对整车重心带来的不理影响。其中,上述连接板123的两个固定面为连接板123的两个正反对立面。
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端墙11至少可以包括:上端梁111、外墙板112、内墙板113、安装座114及立柱115。
其中,外墙板112的顶部固定于上端梁111上,外墙板112的底部固定于底板10的第一固定部101上。相同的,内墙板113的顶部固定于上端梁111上,内墙板113的底部固定于第一固定部101上。且通过内墙板113与外墙板112平行分布,使得在内墙板113与外墙板112之间预留容置缝隙,并通过该容置缝隙固定用于安装侧门控制装置的安装座1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采用外墙板112、内墙板113双层布置的方式,为侧门控制装置预留了安装空间,取代了现有技术中自翻车侧门开闭装置通常位于自翻车的车厢下部,而使得侧门控制装置在位于车厢下部时需要占用车厢空间,导致车厢必须抬高,此时车厢的重心也随之相应提高,进而降低了车辆行驶平稳性的技术缺陷。
同时,为提高上端梁111、外墙板112、内墙板113之间的紧固关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设置有立柱115。立柱115固定于上端梁111与第一固定部101之间,使得侧门控制装置5的一端穿过立柱115与第一连接槽122a铰接。
而且,请继续参见图4,为避免侧门12相对于底板10翻转过程中,侧门控制装置5的一端因与第一连接槽122a发生相对转动而碰撞立柱115。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立柱115的中下部位还设置有一导向槽115a,使得侧门控制装置5控制侧门12相对于底板10进行翻转时,侧门控制装置5与第一连接槽122a铰接的一端可以在导向槽115内上下移动,进而达到增大侧门控制装置5端部活动范围,避免碰撞或者卡死。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力源2可以是内燃机或者发电机。实际作业过程中,列车行驶至卸货地点后,通过操纵随车配置的动力源2输出的电力或转矩驱动液压设备或空压机输出液压能或压缩空气驱动液压缸或气缸推动车厢倾翻,完成倾翻卸货作业。达到了不依靠外部动力源,能够在无外部动力源的条件下独立进行倾翻卸货作业的技术效果。
作为优选,请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包括至少2个支撑架3。其中,2个支撑架3固定于底架4上,且2个支撑架3预留有一安装区域,使得能够将动力源2安置在该安装区域内,以最大化节省车厢1底部空间。同时,动力源2与支撑架3之间的固定连接是螺栓连接,使得二者之间可拆卸,达到动力源2更替、维修方便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的一种随车配置动力源的铁路自翻车,其有益效果如下所述:
①、通过将侧门控制装置安装在自翻车的端部,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自翻车侧门开闭装置位于自翻车的车厢下部,使得侧门控制装置在位于车厢下部时需要占用车厢空间,导致车厢必须抬高,此时车厢的重心也随之相应提高了,降低了车辆行驶平稳性的技术缺陷;同时,将侧门控制装置安装在车厢的两端,也增大了机构的绞点距离和底架的力臂长度,减小了底架的承载;且侧门控制装置安装在车厢端部比安装在车厢底部的空间更大,检修更加方便;
②、通过将自翻车车厢改为至少两段(至少两个车厢),使得每次倾翻卸货时只倾翻一个车厢,另外一个车厢保持非倾翻状态,这样可以在倾翻卸货过程中减少车厢内的货物向卸货侧滑移带来的重心偏移而对整车的影响,降低了引起车辆倾覆的概率,提高自翻车的倾卸稳定性;
③、通过在车厢的底部安装动力源,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在依靠外部动力源,能够在无外部动力源的条件下独立进行倾翻卸货作业;
④、将若干个车厢1采取端墙11对端墙11的方式,以底架4作为中心轴平行并列的分布在底架4上。这样得以使得若干个车厢1,在倾翻货物时相邻车厢的侧门12之间互不影响,进而也就达到了当1个车厢1倾翻货物时,其余车厢可保持非倾翻的状态平稳的固定于底架4上,以此降低整车重心偏移的技术效果;
⑤、通过将连接板123固定在侧门12的第二侧部122上,且第一连接槽122a固定在连接板123的一个固定面上,这样使得第一连接槽122a通过连接板123与第二侧部122相对固定。便于侧门控制装置5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槽122a和连接板123更好的与侧门12相抓扶,提高二者间的抓扶力度;
⑥、通过将折页124固定在连接板123的另一个固定面上,且若干个折页124在连接板123的另一固定面上等间距相邻分布,以此对连接板123的受力点进行支撑,起到加强紧固的作用。且通过采用若干个折页124,也避免了为提高连接板123的支撑力度,而采用整个加厚连接板123对整车重心带来的不理影响;
⑦、通过增设立柱115,提高了上端梁111、外墙板112、内墙板113之间的紧固关系;
⑧、通过设置导向槽115a,使得侧门控制装置5控制侧门12相对于底板10进行翻转时,侧门控制装置5与第一连接槽122a铰接的一端可以在导向槽115内上下移动,进而达到增大侧门控制装置5端部活动范围,避免碰撞或者卡死;
⑨、通过将2个支撑架3固定于底架4上,且2个支撑架3预留有一安装区域,使得能够将动力源2安置在该安装区域内,以最大化节省车厢1底部空间。同时,动力源2与支撑架3之间的固定连接是螺栓连接,使得二者之间可拆卸,达到动力源2更替、维修方便的技术效果。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4)

1.一种随车配置动力源的铁路自翻车,所述铁路自翻车包括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路自翻车还包括:
至少两个车厢,所述至少两个车厢位于所述底架的上方,且所述至少两个车厢以所述底架为中心轴并列分布;
与所述车厢数量相同的动力源,一个所述动力源对应的位于一个所述车厢的下方,且所述动力源固定在所述底架上,所述动力源与外界液压缸或气缸连接,使得通过所述动力源驱动所述液压缸或所述气缸顶升所述车厢翻转作业;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车厢相邻分布在所述铁路自翻车上,以形成所述铁路自翻车的载货区域,且一个动力源驱动所述液压缸或所述气缸独立的控制一个所述车厢翻转作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自翻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两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固定在所述底架上,且所述动力源固定于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
3.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铁路自翻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源是内燃机或者发电机。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路自翻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源与所述支撑架之间的固定连接是螺栓连接。
CN201520344170.1U 2015-05-25 2015-05-25 一种随车配置动力源的铁路自翻车 Active CN2048215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44170.1U CN204821567U (zh) 2015-05-25 2015-05-25 一种随车配置动力源的铁路自翻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44170.1U CN204821567U (zh) 2015-05-25 2015-05-25 一种随车配置动力源的铁路自翻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21567U true CN204821567U (zh) 2015-12-02

Family

ID=54679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44170.1U Active CN204821567U (zh) 2015-05-25 2015-05-25 一种随车配置动力源的铁路自翻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215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43020A (zh) 一种铁路自翻车
CN101830191B (zh) 集装箱双侧装卸车
CN203095190U (zh) 翻板平台卸车装置
CN201148145Y (zh) 货车的拉臂式自由装卸装置
CN204821568U (zh) 一种双车厢自翻车
CN112918360A (zh) 一种新型翼开启自卸半挂车及其自卸方法
CN102336161A (zh) 自卸车及其底板
CN202966063U (zh) 厢式救援车升降门
CN202703597U (zh) 一种铁路货车分体翻转式车顶结构
CN107054902A (zh) 一种运输焦炭、煤炭的火车集装箱、与其配套的卸料装置及环保运输卸料方法
CN205396095U (zh) 一种驮背式运输用新型铁路货车
CN102935821A (zh) 厢式救援车升降门
CN204821567U (zh) 一种随车配置动力源的铁路自翻车
CN204726434U (zh) 一种铁路自翻车
CN204736862U (zh) 一种车厢
CN201320989Y (zh) 全挂侧翻自卸车
CN204368147U (zh) 双层铁路运输汽车专用车
CN102107618A (zh) 一种工程车辆及其料斗装置
CN204775236U (zh) 一种自卸厢式矿车
CN213534523U (zh) 一种自翻车的承载结构及自翻车
CN208774611U (zh) 无副车架自卸车
CN101612909B (zh) 自卸车厢
CN105644570A (zh) 一种驮背式运输用新型铁路货车
CN202225772U (zh) 双厢体后倾自卸车厢
CN105480236B (zh) 一种运输卡车的铁路货车及卡车装卸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30212 Jiangxia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uhan, the new bridge area of the city of Hubei

Patentee after: CRRC YANGTZE CO., LTD.

Address before: 430212 Jiangxia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uhan, the new bridge area of the city of Hubei

Patentee before: China South Locomotive & Rolling Stock Changjiang Vehicle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