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22819U - 锅具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22819U
CN204722819U CN201520490564.8U CN201520490564U CN204722819U CN 204722819 U CN204722819 U CN 204722819U CN 201520490564 U CN201520490564 U CN 201520490564U CN 204722819 U CN204722819 U CN 2047228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body
heat
toroidal shell
pan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9056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培洪
徐腾飞
黄宇华
唐修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49056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228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228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228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及烹饪器具,其中,锅具包括:锅本体和套设在锅本体的侧壁上的环形壳体,该环形壳体具有封闭的隔热腔,或该环形壳体与锅本体围成封闭的隔热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通过设置环形壳体,则在锅本体的侧壁上形成一个可供用户手持的结构,这使得用户转移锅具时更为方便;在此基础上,由于环形壳体具有封闭的隔热腔,则热量在环形壳体内主要以热对流方式或者热辐射方式传递,从而削弱了环形壳体上的热递效率,这一方面降低了环形壳体上的温度,使产品的使用更安全;另一方面,这相对减少了从锅本体的侧壁散失的热量,从而提高了锅本体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锅具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及具有该锅具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电饭煲、电压力锅产品均以其内锅作为烹饪食物的载体,对于采用电磁加热方式烹饪的产品而言,内锅甚至作为烹饪食物的热源,由此可见,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或者烹饪结束的短时间内,内锅上积聚有大量的热量,一方面,由于内锅中的部分热量易从内锅的锅口散失,且内锅的锅口处一般没有热源对热量补充,从而增加了内锅上热量分布的不均匀性,进而降低了产品对食物的烹饪口感,另一方面,该热量易导致内锅温度升高,造成用户转移内锅困难,甚至存在用户被烫伤的风险,从而降低了产品的使用安全性和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热损失小,且方便转移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锅具的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本体,具有容纳腔;和环形壳体,套设在所述锅本体的侧壁上,并位于所述锅本体的开口端;其中,所述环形壳体具有封闭的隔热腔,或所述环形壳体与所述锅本体围成封闭的隔热腔。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通过设置环形壳体,则在锅本体的侧壁上形成一个可供用户手持的结构,这使得用户转移锅具时更为方便,从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舒适度;在此基础上,由于环形壳体具有封闭的隔热腔,则热量在环形壳体内主要以热对流方式或者热辐射方式传递,从而削弱了环形壳体上的热递效率,这一方面降低了环形壳体上的温度,从而降低了用户转移锅具时被烫伤的概率,使产品的使用更安全;另一方面,这相对减少了从锅本体的开口端的侧壁散失的热量,从而提高了锅本体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使产品对食物的加热更均匀,同时由于热损失的降低也相应地提高了产品的加热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锅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锅本体的侧壁的上端向外侧延伸形成锅沿;所述环形壳体为封闭壳体,包括隔热段,且所述隔热段位于所述锅沿的下方,并与所述锅沿的下表面相贴合。
一般而言,用户转移锅具时,通常向环形壳体施加向上的支撑力,而环形壳体为悬臂结构,且其壁厚较薄,则环形壳体的受到向上的支撑力作用时,产生的转矩易导致其发生变形;而本方案在锅本体上设置锅沿,并使隔热段与锅沿的下表面相贴合,以使锅沿对隔热段进行支撑,即隔热段受到向上的支撑力作用时,锅沿产生向下的作用力与之抵消,从而降低隔热段发生变形的概率,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此外,由于锅沿位于锅本体的开口处,通过设置隔热段与锅沿贴合,以使其尽可能地靠近锅本体的开口,这减少了从锅本体的开口处散失的热量,进一步提高了锅本体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环形壳体还包括:保温段,由所述隔热段的内环端向下延伸形成,且所述保温段套设在所述锅本体的侧壁上。
具体地,保温段与隔热段构成倒置的L形,则环形壳体内的隔热腔的纵截面也相应地为倒置的L形;保温段的设置增加了锅本体与环形壳体之间相对应的面积,由于从锅本体传递到保温段上的热量,在锅本体的外侧形成一圈保温层,以对锅本体的侧壁保温,此外,由于保温段内设置有隔热腔,则热量在保温段内主要以热对流方式或者热辐射方式传递,这相对减少了保温段向外损失的热量,从而进一步减小了保温段与锅本体上的温差,进而进一步抑制了锅本体与保温段之间的传热过程,减少了产品的热损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锅本体的侧壁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最高水位线;所述保温段的下端面与所述最高水位线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或所述保温段的下端面低于所述最高水位线。
一般烹饪器具均能够满足对最高水位线以下部分的加热需求,而对于最高水位线以上的部分,由于距离热源较远,且距离锅口较近,则存在热损失大而热补充少的情况,这导致现有产品中最高水位线以上均存在热量不足的不良现象;本方案设置保温段的下端面与最高水位线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或设置保温段的下端面低于最高水位线,以使环形壳体能够有效地抑制锅本体中最高水位线以上部分的热量损失,以提高锅本体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使产品对食物的加热更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锅沿的宽度大于所述隔热段的宽度。
为确保环形壳体在降低热损失方面的使用效果,本方案需设置环形壳体为薄壁结构,以降低其传热面积,然而,该结构使得隔热段的使用刚度远低于锅沿的使用刚度;在此基础上,本方案设置锅沿的宽度大于隔热段的宽度,即使锅沿的自由端的端面凸出隔热段的外环端面,以使锅沿对隔热段进行保护,避免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因产品与异物碰撞导致隔热段被损伤的情况发生,从而保证了产品在保温性能上的使用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环形壳体还包括:包覆段,由所述隔热段的外环端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包覆段套设在所述锅沿的自由端的端面上,且所述包覆段的上端面与所述锅沿的上表面平齐。
对于一般锅具而言,成型工艺完成后,需对锅沿的侧壁和底壁喷涂防锈漆或者制作其他装饰结构,本方案通过设置包覆段,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环形壳体的隔热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包覆段包覆锅沿的自由端的端面,则使得锅沿的自由端的端面成为产品的非可视结构,故无需在其上制作装饰层;具体而言,本方案中锅本体成型后,将环形壳体从下向上套装在锅本体上即可,相对现有锅具的加工工序而言,省去了对锅沿表面制作装饰层的工位,从而节约了产品的加工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包覆段的所述隔热腔内设置有支撑部。
由于包覆段的使用强度相对较低,本方案在对应包覆段的隔热腔内设置支撑部,以相应地提高包覆段的使用刚度,从而降低因产品与异物碰撞导致包覆段被损伤的概率,进而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环形壳体包括:侧围板,套设在所述锅本体的侧壁的外侧,且所述侧围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锅本体的侧壁密封连接,使所述侧围板和所述锅本体围成封闭的所述隔热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热腔为真空真空腔体。
可在环形壳体与锅本体组装完成后,对隔热腔抽真空,并进行密封以使其保持真空,从而实现该结构的制作;由于真空腔内缺少传热介质,则热量在环形壳体内仅以热辐射方式传递,这进一步减少了环形壳体向外损失的热量,从而进一步减小了环形壳体与锅本体上的温差,进而进一步抑制了锅本体与环形壳体之间的传热过程,减少了产品的热损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热腔内还设置有断热层;其中,所述断热层设置在围成所述隔热腔的壁面上,用于减小所述壁面的热辐射量。
对隔热腔内抽真空的基础上,由于热量主要以热辐射方式在真空腔内传递,本方案在围成隔热腔的壁面上设置断热层,以降低该壁面的热辐射能力,从而进一步降低热量在隔热腔内的传递效率,优选地,该断热层为非金属涂层;对于一般烹饪过程,现有技术中主要对锅具的底部进行加热,从而导致锅具上的热量在上下方向上呈不均匀分布,则本方案通过设置该结构以进一步降低从锅本体的开口端散失的热量,从而提高了锅具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使产品对食物的加热更均匀;同时,由于热损失的降低,也相应地提高了产品对食物的加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锅本体与所述环形壳体为过盈配合,和/或,所述锅本体与所述环形壳体相焊接。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从而具有该锅具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为电磁炉或电饭煲或电压力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述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述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所述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锅本体,11容纳腔,12锅沿,2环形壳体,21隔热腔,22隔热段,23保温段,24包覆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锅具。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本体1和环形壳体2。
具体地,锅本体1具有容纳腔11;环形壳体2具有封闭的隔热腔21,且环形壳体2套设在锅本体1的侧壁的外表面上,并位于锅本体1的开口端。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通过设置环形壳体2,则在锅本体1的侧壁上形成一个可供用户手持的结构,这使得用户转移锅具时更为方便,从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舒适度;在此基础上,由于环形壳体2具有封闭的隔热腔21,则热量在环形壳体2内主要以热对流方式或者热辐射方式传递,从而削弱了环形壳体2上的热递效率,这一方面降低了环形壳体2上的温度,从而降低了用户转移锅具时被烫伤的概率,使产品的使用更安全;另一方面,这相对减少了从锅本体1的开口端的侧壁散失的热量,从而提高了锅本体1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使产品对食物的加热更均匀,同时由于热损失的降低也相应地提高了产品的加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所述锅本体1的开口端是指锅本体1开口的一侧,与锅底是相对的,并不只限于锅本体1的切口部分。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锅本体1的侧壁的上端向外侧延伸形成锅沿12;环形壳体2包括隔热段22,且隔热段22位于锅沿12的下方,并与锅沿12的下表面相贴合。
在该实施例中,一用户转移锅具时,通常向环形壳体2施加向上的支撑力,而环形壳体2为悬臂结构,且其壁厚较薄,则环形壳体2的受到向上的支撑力作用时,产生的转矩易导致其发生变形;而本方案在锅本体1上设置锅沿12,并使隔热段22与锅沿12的下表面相贴合,以使锅沿12对隔热段22进行支撑,即隔热段22受到向上的支撑力作用时,锅沿12产生向下的作用力与之抵消,从而降低隔热段22发生变形的概率,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此外,由于锅沿12位于锅本体1的开口处,通过设置隔热段22与锅沿12贴合,以使其尽可能地靠近锅本体1的开口,这减少了从锅本体1的开口处散失的热量,进一步提高了锅本体1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锅本体1的侧壁的上端向外侧延伸形成锅沿12;环形壳体2包括隔热段22和保温段23。
具体地,隔热段22位于锅沿12的下方,并与锅沿12的下表面相贴合;保温段23由隔热段22的内环端向下延伸形成,且保温段23套设在锅本体1的侧壁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隔热段22与锅沿12贴合,以使其尽可能地靠近锅本体1的开口,这减少了从锅本体1的开口处散失的热量,进一步提高了锅本体1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进一步地,设置保温段23,且保温段23与隔热段22构成倒置的L形,则环形壳体2内的隔热腔21的纵截面也相应地为倒置的L形;保温段23的设置增加了锅本体1与环形壳体2之间相对应的面积,由于从锅本体1传递到保温段23上的热量,在锅本体1的外侧形成一圈保温层,以对锅本体1的侧壁保温,此外,由于保温段23内设置有隔热腔21,则热量在保温段23内主要以热对流方式或者热辐射方式传递,这相对减少了保温段23向外损失的热量,从而进一步减小了保温段23与锅本体1上的温差,进而进一步抑制了锅本体1与保温段23之间的传热过程,减少了产品的热损失。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锅本体1的侧壁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最高水位线(图中未示出)。
进一步地,保温段23的下端面与最高水位线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或保温段23的下端面低于最高水位线。
在该实施例中,一般烹饪器具均能够满足对最高水位线以下部分的加热需求,而对于最高水位线以上的部分,由于距离热源较远,且距离锅口较近,则存在热损失大而热补充少的情况,这导致现有产品中最高水位线以上均存在热量不足的不良现象;本方案设置保温段23的下端面与最高水位线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或设置保温段23的下端面低于最高水位线,以使环形壳体2能够有效地抑制锅本体1中最高水位线以上部分的热量损失,以提高锅本体1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使产品对食物的加热更均匀。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锅本体1的侧壁的上端向外侧延伸形成锅沿12;环形壳体2包括隔热段22,且隔热段22位于锅沿12的下方,并与锅沿12的下表面相贴合,进一步地,锅沿12的宽度M大于隔热段22的宽度m。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隔热段22与锅沿12贴合,以使其尽可能地靠近锅本体1的开口,这减少了从锅本体1的开口处散失的热量,进一步提高了锅本体1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进一步地,为确保环形壳体2在降低热损失方面的使用效果,本方案需设置环形壳体2为薄壁结构,以降低其传热面积,然而,该结构使得隔热段22的使用刚度远低于锅沿12的使用刚度;在此基础上,本方案设置锅沿12的宽度M大于隔热段22的宽度m,即使锅沿12的自由端的端面凸出隔热段22的外环端面,以使锅沿12对隔热段22进行保护,避免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因产品与异物碰撞导致隔热段22被损伤的情况发生,从而保证了产品在保温性能上的使用可靠性。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锅本体1的侧壁的上端向外侧延伸形成锅沿12;环形壳体2还包括:隔热段22和包覆段24。
具体地,隔热段22位于锅沿12的下方,并与锅沿12的下表面相贴合;包覆段24由隔热段22的外环端向上延伸形成,包覆段24套设在锅沿12的自由端的端面上,且包覆段24的上端面与锅沿12的上表面平齐。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隔热段22与锅沿12贴合,以使其尽可能地靠近锅本体1的开口,这减少了从锅本体1的开口处散失的热量,进一步提高了锅本体1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此外,由于现有锅具成型工艺完成后,需对锅沿12的侧壁和底壁喷涂防锈漆或者制作其他装饰结构;本方案通过设置包覆段24,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环形壳体2的隔热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包覆段24包覆锅沿12的自由端的端面,则使得锅沿12的自由端的端面成为产品的非可视结构,故无需在其上制作装饰层;具体而言,本方案中锅本体1成型后,将环形壳体2从下向上套装在锅本体1上即可,相对现有锅具的加工工序而言,省去了对锅沿12表面制作装饰层的工位,从而节约了产品的加工成本。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锅本体1的侧壁的上端向外侧延伸形成锅沿12;环形壳体2还包括:隔热段22、保温段23和包覆段24。
具体地,隔热段22位于锅沿12的下方,并与锅沿12的下表面相贴合;保温段23由隔热段22的内环端向下延伸形成,且保温段23套设在锅本体1的侧壁上;包覆段24由隔热段22的外环端向上延伸形成,包覆段24套设在锅沿12的自由端的端面上,且包覆段24的上端面与锅沿12的上表面平齐。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隔热段22与锅沿12贴合,以使其尽可能地靠近锅本体1的开口,这减少了从锅本体1的开口处散失的热量,进一步提高了锅本体1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进一步地,保温段23的设置增加了锅本体1与环形壳体2之间相对应的面积,由于从锅本体1传递到保温段23上的热量,在锅本体1的外侧形成一圈保温层,以对锅本体1的侧壁保温;另外,本方案通过设置包覆段24,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环形壳体2的隔热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包覆段24包覆锅沿12的自由端的端面,则使得锅沿12的自由端的端面成为产品的非可视结构,故无需在其上制作装饰层;具体而言,本方案中锅本体1成型后,将环形壳体2从下向上套装在锅本体1上即可,相对现有锅具的加工工序而言,省去了对锅沿12表面制作装饰层的工位,从而节约了产品的加工成本。
优选地,包覆段24的隔热腔21内设置有支撑部(图中未示出)。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包覆段24的使用强度相对较低,本方案在对应包覆段24的隔热腔21内设置支撑部,以相应地提高包覆段24的使用刚度,从而降低因产品与异物碰撞导致包覆段24被损伤的概率,进而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锅本体1与环形壳体2为过盈配合,和/或,锅本体1与环形壳体2相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环形壳体包括:侧围板(图中未示出),具体地,侧围板套设在锅本体的侧壁的外侧,且侧围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锅本体的侧壁密封连接,使侧围板和锅本体围成封闭的隔热腔21。
本方案可应用于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中,具体而言,本方案中所述侧围板由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中所述封闭壳体祛除其与锅本体和锅沿相贴合的部分形成,例如:对应第一实施例的方案,侧围板呈L形;此外,侧围板的上下两端可通过焊接、或与锅本体一体成型的方式实现其与锅本体的固定连接,以确保隔热腔的气密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隔热腔21为真空腔体。
在该实施例中,可在环形壳体2与锅本体1组装完成后,对隔热腔21抽真空,并进行密封以使其保持真空,从而实现该结构的制作;由于真空腔内缺少传热介质,则热量在环形壳体2内仅以热辐射方式传递,这进一步减少了环形壳体2向外损失的热量,从而进一步减小了环形壳体2与锅本体1上的温差,进而进一步抑制了锅本体1与环形壳体2之间的传热过程,减少了产品的热损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隔热腔21内还设置有断热层(图中未示出);其中,断热层设置在围成隔热腔21的壁面上,用于减小壁面的热辐射量。
在该实施例中,对隔热腔21内抽真空的基础上,由于热量主要以热辐射方式在隔热腔21内传递,本方案在围成隔热腔21的壁面上设置断热层,以降低该壁面的热辐射能力,从而进一步降低热量在隔热腔21内的传递效率,优选地,该断热层为非金属涂层;对于一般烹饪过程,现有技术中主要对锅具的底部进行加热,从而导致锅具上的热量在上下方向上呈不均匀分布,则本方案通过设置该结构以进一步降低从锅本体的开口端散失的热量,从而提高了锅具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使产品对食物的加热更均匀;同时由于热损失的降低,也相应地提高了产品对食物的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图中未示出),包括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从而具有该锅具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烹饪器具为电磁炉或电饭煲或电压力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通过设置环形壳体,则在锅本体的侧壁上形成一个可供用户手持的结构,这使得用户转移锅具时更为方便,从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舒适度;在此基础上,由于环形壳体具有封闭的隔热腔,则热量在环形壳体内主要以热对流方式或者热辐射方式传递,从而削弱了环形壳体上的热递效率,这一方面降低了环形壳体上的温度,从而降低了用户转移锅具时被烫伤的概率,使产品的使用更安全;另一方面,这相对减少了从锅本体的开口端的侧壁散失的热量,从而提高了锅本体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使产品对食物的加热更均匀,同时由于热损失的降低也相应地提高了产品的加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本体,具有容纳腔;和
环形壳体,套设在所述锅本体的侧壁上,并位于所述锅本体的开口端;
其中,所述环形壳体具有封闭的隔热腔,或所述环形壳体与所述锅本体围成封闭的隔热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本体的侧壁的上端向外侧延伸形成锅沿;
所述环形壳体为封闭壳体,包括隔热段,且所述隔热段位于所述锅沿的下方,并与所述锅沿的下表面相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壳体还包括:
保温段,由所述隔热段的内环端向下延伸形成,且所述保温段套设在所述锅本体的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本体的侧壁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最高水位线;
所述保温段的下端面与所述最高水位线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或所述保温段的下端面低于所述最高水位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壳体包括:
侧围板,套设在所述锅本体的侧壁的外侧,且所述侧围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锅本体的侧壁密封连接,使所述侧围板和所述锅本体围成封闭的所述隔热腔。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沿的宽度大于所述隔热段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壳体还包括:
包覆段,由所述隔热段的外环端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包覆段套设在所述锅沿的自由端的端面上,且所述包覆段的上端面与所述锅沿的上表面平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覆段的所述隔热腔内设置有支撑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腔为真空腔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本体与所述环形壳体为过盈配合,和/或,所述锅本体与所述环形壳体相焊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腔内还设置有断热层;
其中,所述断热层设置在围成所述隔热腔的壁面上,用于减小所述壁面的热辐射量。
12.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
CN201520490564.8U 2015-07-07 2015-07-07 锅具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047228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90564.8U CN204722819U (zh) 2015-07-07 2015-07-07 锅具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90564.8U CN204722819U (zh) 2015-07-07 2015-07-07 锅具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22819U true CN204722819U (zh) 2015-10-28

Family

ID=54381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90564.8U Active CN204722819U (zh) 2015-07-07 2015-07-07 锅具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2281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20938A (zh) * 2017-01-19 2017-06-13 宁波华宝食为天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不粘锅及其制备方法
CN107752716A (zh) * 2016-08-19 2018-03-06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锅具及其加工方法、烹饪器具
CN107969924A (zh) * 2017-09-20 2018-05-01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烹饪器具和制造内锅的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52716A (zh) * 2016-08-19 2018-03-06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锅具及其加工方法、烹饪器具
CN106820938A (zh) * 2017-01-19 2017-06-13 宁波华宝食为天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不粘锅及其制备方法
CN107969924A (zh) * 2017-09-20 2018-05-01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烹饪器具和制造内锅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22819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04561805U (zh)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CN204970899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08658750U (zh) 一种纯蒸汽加热的电饭煲
CN204743800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KR101155758B1 (ko) 조리용 솥
CN204722861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104879802A (zh) 微波炉
CN204635974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05548298U (zh) 烹饪器具
CN110881867A (zh) 一种蒸汽食物盒及具有蒸汽食物盒的蒸汽烤箱/蒸箱
CN104248332A (zh) 炖锅
CN204445445U (zh) 内锅及电饭煲
CN204445446U (zh) 内锅及电饭煲
CN204427750U (zh) 内锅及烹饪装置
CN204889589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05006673U (zh) 一种电炖锅用内胆及电炖锅
CN206403610U (zh) 烹饪器具
CN204739637U (zh) 微波炉
CN204394189U (zh) 电饭煲
CN204394268U (zh) 双层内锅及电饭煲
CN205306809U (zh) 一种餐炉
CN205006628U (zh) 电烹饪锅
CN205338612U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
KR101888011B1 (ko) 다용도 냄비 어셈블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