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23082U - 车辆用顶棚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顶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23082U
CN204623082U CN201290001301.0U CN201290001301U CN204623082U CN 204623082 U CN204623082 U CN 204623082U CN 201290001301 U CN201290001301 U CN 201290001301U CN 204623082 U CN204623082 U CN 2046230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ortable plate
drainage channel
slide unit
towar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9000130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丸山纯
梁元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230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2308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007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moveable head-liners, screens, curtains or blinds for ceilings
    • B60J7/003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moveable head-liners, screens, curtains or blinds for ceilings one or more sliding rigid plate or lammella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084Water draining for non-fixed roofs or roof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60J7/05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pivoting upwardly to vent mode and moving downward before sliding to fully open mo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60J7/057Driving or actuating arrangements e.g. manually operated levers or kno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车辆用顶棚装置。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顶棚装置中,当活动板在下倾状态下朝车辆后方移动时,遮阳板与排水槽以及滑动部件一起一体地朝车辆后方移动,由此,活动板以及遮阳板一起完全被收纳于顶棚以及顶板内衬之间。在遮阳板设置有被卡合部,在滑动部件设置有卡合部。当活动板在下倾状态下与排水槽以及滑动部件一起朝车辆前方移动时,卡合部与被卡合部卡合从而使遮阳板朝车辆前方移动,由此,在活动板的全闭状态下,使设置于遮阳板的前端部的操作手柄在顶板内衬的开口露出。

Description

车辆用顶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利用活动板对形成于车辆的顶棚的开口进行开闭的车辆用顶棚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用顶棚装置,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如图14所示,该车辆用顶棚装置具备:导轨101,该导轨101设置于形成在车辆的顶棚的开口的车辆宽度方向边缘部;滑靴102,该滑靴102设置成沿着上述导轨101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以及支承部件104,该支承部件连结于上述滑靴102,且对活动板103进行支承。 
进而,如从图14(a)朝图14(b)的变化所示,在活动板103的全闭状态下,若使滑靴102朝车辆前方移动,则活动板103上倾动作。并且,如从图14(a)朝图14(c)的变化所示,在活动板103的全闭状态下,若使滑靴102朝车辆后方移动,则活动板103下倾动作,并且,在活动板103的下倾状态下,若使滑靴102朝车辆后方进一步移动,则活动板103与该滑靴102一起滑动动作而在开口的后方被收纳在顶棚的下方。由此,活动板103成为全开状态,顶棚的开口敞开。
并且,在导轨101,在活动板103的后缘部的下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排水槽105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设置成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该排水槽105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设置成绕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轴向在支承部件104的后端部转动自如。该排水槽105位于活动板103的后缘部的下方,由此来承接雨水等水滴。
另外,例如在活动板103打开动作时,排水槽105也与该活动板103一体地朝车辆后方移动。因此,也提出有与排水槽105的打开动作联动而使对形成于顶板内衬的开口进行开闭的遮阳板(省略图示)打开动作的方案(例如专利文献2等)。在该情况下,遮阳板与活动板103的打 开动作联动而与排水槽105一起朝车辆后方移动,从而在开口的后方被收纳在顶板内衬的上方(以及顶棚的下方)。由此,顶板内衬的开口敞开。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175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09545号公报
然而,当使遮阳板打开动作时,即便在其全开状态下也使前端部在顶板内衬的开口露出。这是因为:若遮阳板在开口的后方完全被收纳在顶棚以及顶板内衬之间,则不能进行手动进行的关闭操作。在该情况下,与遮阳板的前端部在顶板内衬的开口露出的量相应地,存在开口量减少而敞开感受损的可能性。
因此,研究将处于全开状态的遮阳板完全收纳在顶棚以及顶板内衬之间从而确保开口量的方案。然而,在该情况下,无法手动地对完全被收纳在顶棚以及顶板内衬之间的遮阳板进行关闭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充分确保开口量的同时能够手动地对遮阳板进行关闭操作的车辆用顶棚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车辆用顶棚装置,其中,上述车辆用顶棚装置具备:活动板,上述活动板对形成于车辆的顶棚的开口进行开闭;遮阳板,上述遮阳板在前端部具有操作手柄,且在与上述顶棚的开口对应的位置对形成于车辆的顶板内衬的开口进行开闭;一对导轨,上述一对导轨配设在上述顶棚的开口的车辆宽度方向两边缘部;滑动部件,上述滑动部件设置成沿着上述导轨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以及排水槽,上述排水槽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上述活动板的后端部以及上述滑动部件连接,上述车辆用顶棚装置构成为:当上述活动板从堵塞上述顶棚的开口的全闭状态起进行上倾动作时,上述排水槽一边朝车辆前方移动一边转动,当上述活动板从全闭状态起进行下倾动作时,上述排水槽一边朝车辆后方移动一边转动,当上述活动板在下倾状态下朝车辆后方移动时,上述遮阳板与上述排水槽以及上述滑动 部件一起一体地朝车辆后方移动,由此,上述遮阳板完全被收纳在上述顶棚以及上述顶板内衬之间,上述车辆用顶棚装置还具备:被卡合部,上述被卡合部设置于上述遮阳板;以及卡合部,上述卡合部设置于上述滑动部件,当上述活动板在下倾状态下与上述排水槽以及上述滑动部件一起朝车辆前方移动时,上述卡合部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从而使上述遮阳板朝车辆前方移动,由此,在上述活动板的全闭状态下,使上述操作手柄在上述顶板内衬的开口露出。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顶棚装置具备也可以具备:凸部,上述凸部设置于上述排水槽以及上述滑动部件中的一方;以及凹部,上述凹部设置于上述排水槽以及上述滑动部件中的另一方,在上述活动板的下倾状态下,上述凸部插入于上述凹部。在该情况下,在上述活动板的下倾状态下将上述凸部插入上述凹部。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顶棚装置具备也可以具备移动限制部,当伴随着上述活动板从全闭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上述排水槽一边朝车辆前方移动一边转动时,上述移动限制部限制上述滑动部件朝车辆前方的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排水槽具有沿着上述导轨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导轨的滑动部,并且经由作为上述移动限制部的连杆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上述滑动部件连结。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移动限制部具有:支承轴,上述支承轴设置于上述排水槽以及上述滑动部件中的一方;以及轴插入部,上述轴插入部形成于上述排水槽以及上述滑动部件中的另一方,且供上述支承轴带有游隙地插入,当伴随着上述活动板从全闭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上述排水槽一边朝车辆前方移动一边转动时,上述支承轴相对地空走。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移动限制部还具有:切口,上述切口形成于上述导轨;限位部件,上述限位部件设置成相对于上述滑动部件能够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且不能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当伴随着上述活动板从全闭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上述排水槽一边朝车辆前方移动一边转动时,上述限位部件嵌入于上述切口;施力部件,当伴随着上述活动板从全闭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上述排水槽一边朝车辆前方移动一边转动 时,上述施力部件对上述限位部件朝嵌入上述切口的一侧的车辆宽度方向施力;以及引导部,上述引导部设置于上述排水槽,当伴随着上述活动板从全闭状态起的下倾动作而上述排水槽一边朝车辆后方移动一边转动时,上述引导部将上述限位部件朝从上述切口脱离的一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引导。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移动限制部还具有嵌合凹部,上述嵌合凹部形成于上述限位部件,当伴随着上述活动板从全闭状态起的下倾动作而上述排水槽一边朝车辆后方移动一边转动时,上述引导部嵌入于上述嵌合凹部,从而限制上述限位部件朝车辆宽度方向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的(a)~(d)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动作的纵剖视图。
图3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4是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观察该实施方式的侧视图,(a)是示出活动板的全闭状态的侧视图,(b)是示出活动板的上倾状态的侧视图,(c)是示出活动板的下倾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该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a)是示出活动板的全闭状态的纵剖视图,(b)是示出活动板的上倾状态的纵剖视图,(c)是示出活动板的下倾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6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8是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侧视图,(a)是示出活动板的全闭状态的侧视图,(b)是示出活动板的上倾状态的侧视图,(c)是示出活动板的下倾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该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a)是示出活动板的全闭状态的纵剖视图,(b)是示出活动板的上倾状态的纵剖视图,(c)是示出活动板 的上倾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0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a)是示出活动板的全闭状态的纵剖视图,(b)是示出活动板的上倾状态的纵剖视图,(c)是活动板的下倾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2的(a)、(b)是示出活动板的全闭状态的俯视图以及横剖视图。
图13的(a)、(b)是示出活动板的下倾状态的俯视图以及横剖视图。
图14是示出现有方式的侧视图,(a)是示出活动板的全闭状态的侧视图,(b)是示出活动板的上倾状态的侧视图,(c)是示出活动板的下倾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将车辆前后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车辆宽度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并且,将车辆高度方向上方以及下方分别称为“上方”以及“下方”。
如图1所示,车辆用顶棚装置10搭载于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开口12的汽车等车辆的顶棚11。该车辆用顶棚装置10具备配置/固定于顶棚11的开口1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缘部的一对导轨13。各导轨13例如由铝合金的挤压型材形成,在长边方向具有恒定截面且沿前后方向延伸。
功能部件14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引导支承于各导轨13。进而,在两个功能部件14以搭接在二者之间的方式固定/支承有例如由玻璃板形成的大致四边形的活动板15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缘部。
此处,活动板15能够伴随着两个功能部件14的动作进行如从图2(a)朝图2(b)的变化所示那样通过从全闭状态起以其前部为中心朝一个方向转动而后部向上移动的上倾动作、通过以前部为中心朝另一方向转动而后部向下移动的下倾动作、以及沿前后方向的滑动动作。在活动板15的开闭动作中,采用保持下倾状态而滑动动作的所谓的内部滑动式。如图2(c)所示,在活动板15朝车辆后方最大限度地移动的全开状态下,活动板15整体在顶棚11的开口12的车辆后方配置在顶棚11的下方。进而,处于全开状态的活动板15完全被收纳在形成有在车辆高度方向与顶棚11的开口12对置的大致四边形的开口17的顶板内衬16与顶棚11之间。
如图6中放大示出的那样,导轨13具有上方开口的截面大致C字状的第一引导部13a,并且具有排列设置在该第一引导部13a的宽度方向内侧且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截面大致U字状的第二引导部13b。并且,导轨13具有排列设置在第一引导部13a的宽度方向外侧且上方开口的截面大致U字状的排水部13c。
进而,如图3所示,功能部件14具备以能够沿着第一引导部13a在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引导支承的后部靴21,并且具备在该后部靴21的前侧以能够沿着第一引导部13a在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引导支承的前部靴22。另外,后部靴21与电动马达(省略图示)驱动连结,且被驱动而沿着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在前后方向移动。
并且,功能部件14具备支承部件23,该支承部件23的前端部由设置于前部靴22且中心线沿宽度方向(在图3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支承销24轴支承。该支承部件23沿前后方向延伸,在该支承部件23,在相比支承销24靠车辆后侧的位置形成有长孔状的引导孔23a。设置于后部靴21且中心线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支承销25插通于引导孔23a,由此,支承部件23与后部靴21以能够转动且能够沿着引导孔23a在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进而,活动板15在支承部件23处由功能部件14固定/支承。
引导孔23a在图3所示的活动板15的全闭状态下整体以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上升的方式倾斜,在该活动板15的全闭状态下,后部靴21 的支承销25配置在引导孔23a的长边方向中间部。因而,在活动板15的全闭状态下,若后部靴21沿着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朝车辆前方移动,则支承部件23在引导孔23a处由支承销25推起,由此以前端部(支承销24)为中心朝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活动板15进行后部相对于前部向上移动的上倾动作。相反,在活动板15的全闭状态下,若后部靴21沿着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朝车辆后方移动,则支承部件23在引导孔23a处被支承销25压下,由此活动板15进行后部相对于前部向下移动的下倾动作。
另外,在活动板15的倾斜动作时,在支承销24处由支承部件23推压的前部靴22沿前后方向的移动由公知的限位机构(省略图示)限制。若伴随着后部靴21沿着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朝车辆后方的移动而支承销25到达引导孔23a的终端(后端),则活动板15的下倾动作结束。此时,解除由前述的限位机构进行的前部靴22朝车辆后方的移动限制。因而,若后部靴21沿着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朝车辆后方进一步移动,则引导孔23a由支承销25推压的支承部件23与前部靴22一体地朝车辆后方移动,活动板15保持下倾状态而打开动作。由此,活动板15成为全开状态,顶棚11的开口12敞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合适的旋转传感器(省略图示)检测对后部靴21进行移动驱动的前述的电动马达的旋转位置。进而,例如当使活动板15在全开状态停止时,通过利用旋转传感器检测到电动马达到达与活动板15的全开状态相当的旋转位置这一情况,使电动马达的驱动停止。即,活动板15在全开状态下的停止是通过基于由旋转传感器检测到的旋转位置的、电动马达的电气控制实现的。另外,活动板15在全开状态下的停止可以并不通过电气控制停止而使其机械地停止,也可以一并使用基于电气控制的停止和机械的停止。在活动板15的全开状态下,如已经叙述过的那样,该活动板15在开口12、17的车辆后方完全被收纳于顶板内衬16与顶棚11之间。
另一方面,在活动板15的全开状态下,假设后部靴21沿着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朝车辆前方移动此时,支承部件23的以前端部(支承销24)为中心的转动由前述的限位机构限制。因而,引导孔23a由支 承销25推压的支承部件23与前部靴22成为一体并朝车辆前方移动,活动板15保持下倾状态而关闭动作。进而,若活动板15恢复至结束前述的下倾动作后的状态,则利用前述的限位机构解除支承部件23的转动限制,并且限制前部靴22沿前后方向的移动。因而,在该状态下,若后部靴21沿着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朝车辆前方进一步移动,则支承部件23在引导孔23a处由支承销25推起,由此,活动板15进行后部相对于前部向上移动的上倾动作而恢复至圈闭状态。
如图1所示,在活动板15的后缘部的下方,由树脂材料形成的长条状的排水槽30沿该方向延伸设置。该排水槽30具有跨越两个导轨13(排水部13c)之间而在宽度方向上连通的大致U字槽状的槽部31。
并且,排水槽30的宽度方向各端部在功能部件14的后侧被支承为沿着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在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并且绕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自如。
即,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大致箱状的滑动部件40以能够沿着第一引导部13a在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引导支承。该滑动部件40在其后端部具有中心线沿宽度方向(图4以及图5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支承轴41。并且,滑动部件40在支承轴41的车辆前方朝上方立起设置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大致肋状的卡止壁42。另一方面,排水槽30的宽度方向各端部成型为大致朝车辆后方开口的大致剪刀状,且具有在宽度方向连通的大致U字状的轴承部32。并且,在排水槽30的宽度方向各端部形成有与卡止壁42对置且从下端朝上方凹陷的卡止槽33。通过一边使卡止槽33与卡止壁42滑动接触一边使轴承部32绕支承轴41转动,排水槽30的宽度方向各端部绕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自如且在车辆高度方向防脱,并且,通过使卡止壁42嵌入于卡止槽33,排水槽30的宽度方向各端部与支承轴41之间在前后方向防脱。进而,排水槽30的宽度方向各端部与滑动部件40一体地沿着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在前后方向移动自如。
并且,如图4所示,排水槽30的宽度方向各端部具有从槽部31朝车辆前方延伸的长条状的臂部34,并且具有从该臂部34的前端部朝宽 度方向内侧突出的销状的连结部35。连结部35轴支承于形成在支承部件23的后端部的连结孔23b,由此,臂部34与支承部件23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因而,如从图4(a)朝图4(b)的变化所示,若在活动板15上倾动作时支承部件23以前端部(支承销24)为中心朝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则与此联动而臂部34(排水槽30)朝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或者,如从图4(a)朝图4(c)的变化所示,若在活动板15下倾动作时支承部件23以前端部(支承销24)为中心朝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则与此联动而臂部34(排水槽30)朝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
另外,如图5(a)~(c)所示,在伴随着活动板15的倾斜动作的臂部34(排水槽30)的上述转动范围内,借助支承轴41以及卡止壁42维持相对于滑动部件40在车辆高度方向以及前后方向防脱的状态。特别地,如图5(c)所示,在活动板15的下倾状态下,卡止壁42深深地嵌入于卡止槽33,由此,排水槽30相对于滑动部件40在前后方向更牢固地防脱。
另一方面,若在活动板15朝车辆后方滑动动作时支承部件23朝车辆后方移动,则经由臂部34由该支承部件23推压的排水槽30以及经由支承轴41由该排水槽30(轴承部32)推压的滑动部件40一体地朝车辆后方移动。或者,若在活动板15朝车辆前方滑动动作时支承部件23朝车辆前方移动,则经由臂部34由该支承部件23牵拉的排水槽30以及经由卡止壁42由该排水槽30(卡止槽33)推压的滑动部件40一体地朝车辆前方移动。如已经叙述过的那样,在活动板15的下倾状态下,排水槽30相对于滑动部件40在前后方向更牢固地防脱,由此,上述滑动部件40以及排水槽30的一体的沿前后方向的移动更加稳定化。
另外,如图6以及图7所示,滑动部件40具有延伸部43,该延伸部43相比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朝上方突出并从其上端部跨越第二引导部13b而朝相比该第二引导部13b更靠宽度方向内侧、且相比排水槽30的槽部31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延伸。在该延伸部43的前端部设置有大致块状的卡合部44。该卡合部44的前端面形成有大致锯齿状的刻痕,且大致沿着车辆高度方向立起。
如图1所示,能够对顶板内衬16的开口17进行开闭的大致四方板 状的遮阳板50的宽度方向两边缘部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两个导轨13的第二引导部13b。该遮阳板50在其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朝下方凹陷的操作手柄50a。
并且,遮阳板50在由配置于相比排水槽30(槽部31)靠后侧的位置的后端缘的两个导轨13夹持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具有朝上方突出设置的卡合壁51。上述卡合壁51以遮挡槽部31朝车辆后方的移动轨迹的方式配置。因而,若伴随着活动板15朝车辆后方的滑动动作而排水槽30一体地朝车辆后方移动,则卡合壁51由槽部31推压的遮阳板50也一体地朝车辆后方移动。即,遮阳板50与活动板15的打开动作联动地打开动作。
此外,遮阳板50在其前端部与各滑动部件40的卡合部44在前后方向对置地朝上方突出设置有被卡合部52。各被卡合部52以遮挡卡合部44朝车辆前方的移动轨迹的方式配置。被卡合部52配置成:在活动板15与遮阳板50一起朝车辆后方移动至全开状态之后,当活动板15朝车辆前方移动时,在该活动板15到达全闭状态近前侧的规定位置时,被卡合部52与和该活动板15(以及排水槽30)一起朝车辆前方移动的滑动部件40的卡合部44抵接。
即,对于与移动至全开状态后的活动板15一起朝车辆后方最大限度地移动后的遮阳板50,在活动板15到达全闭状态之前的期间,被卡合部52由卡合部44推压,由此遮阳板50与活动板15等一体地朝车辆前方稍稍移动。这是因为,如图2(c)所示,在活动板15的全开状态、即遮阳板50与该活动板15一起朝车辆后方最大限度地移动后的状态下,遮阳板50也在开口12、17的车辆后方完全被收纳在顶板内衬16与顶棚11之间,无法手动地进行遮阳板50的关闭操作。即,通过在活动板15到达全闭状态之前的期间使遮阳板50与该活动板15等一体地朝车辆前方稍稍移动,如图2(d)所示,遮阳板50的前端部(操作手柄50a)从顶板内衬16的开口17露出,从而能够手动地进行遮阳板50的关闭操作。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活动板15的全闭状态下,若后部靴21朝车辆前方移动,则活动板15上倾动作。此时,活动板15(支承部件23)的后部向上移动,由此,伴随于此而连结部35向上移动的排水槽30以支承轴41为中心转动。由此,排水槽30利用朝车辆前方移动的卡止槽33推压卡止壁42,从而使滑动部件40朝车辆前方稍稍移动。因而,遮阳板50若处于其被卡合部52与滑动部件40的卡合部44抵接或者接近的状态则朝车辆前方稍稍移动,若处于被卡合部52从卡合部44离开的状态(例如对顶板内衬16的开口17进行闭锁的状态)则保持停止状态。
然后,在活动板15的上倾状态下,若后部靴21朝车辆后方移动,则活动板15下倾动作,保持留置遮阳板50的状态而恢复至全闭状态。即,此时的遮阳板50保持停止状态。
另一方面,在活动板15的全闭状态下,若后部靴21朝车辆后方移动,则活动板15经过下倾动作而打开动作。由此,活动板15成为全开状态,顶棚11的开口12敞开。同时,由排水槽30推压的遮阳板50也一体地打开动作,由此,顶板内衬16的开口17敞开。另外,活动板15在全开状态下的停止是由基于由旋转传感器检测到的旋转位置的电动马达的电气控制进行的。
然后,在活动板15的全开状态下,若后部靴21朝车辆前方移动,则活动板15在保持下倾状态而关闭动作之后上倾动作从而恢复至全闭状态。此时,遮阳板50起初保持停止,但当活动板15到达成为全闭状态的近前侧的规定位置之后,被卡合部52由滑动部件40的卡合部44推压,由此遮阳板50朝车辆前方稍稍移动。由此,遮阳板50的前端部(操作手柄50a)在顶板内衬16的开口17露出,从而能够手动地进行遮阳板15的关闭操作。 
如以上详细叙述过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活动板15在下倾状态下朝车辆后方移动时,遮阳板50与排水槽30以及滑动部件40一起一体地朝车辆后方移动,从而活动板15以及遮阳板50均完全被收纳在顶棚11以及顶板内 衬16之间。因而,能够充分地确保顶棚11的开口量以及顶板内衬16的开口量。另一方面,当活动板15在下倾状态下与排水槽30以及滑动部件40一起朝车辆前方移动从而恢复至全闭状态时,借助卡合部44与被卡合部52的卡合,遮阳板50朝车辆前方移动,操作手柄50a在顶板内衬16的开口17露出。因而,能够通过操作手柄50a手动地进行遮阳板50的关闭操作。
(2)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活动板15从全闭状态起上倾动作时,排水槽30一边朝车辆前方移动一边转动,由此,例如与在导轨13上保持停止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更可靠地承接从活动板15的后缘部滴下的雨滴等水滴。
(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活动板15的下倾状态下,卡止壁42插入于卡止槽33,由此,能够使排水槽30相对于滑动部件40在前后方向防脱。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8~图10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当活动板15从全闭状态起上倾动作时,若遮阳板50的被卡合部52处于与滑动部件40的卡合部44抵接或者接近的状态,则遮阳板50朝车辆前方稍稍移动。第二实施方式形成为以能够消除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这种遮阳板50的移动的方式变更后的结构,因此,对于同样的部分,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排水槽60的宽度方向各端部由在其后端下部沿宽度方向突出设置的大致柱状的滑动部61支承为沿着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在前后方向移动自如、且绕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自如。因而,如从图8(a)朝图8(b)的变化所示,若在活动板15的上倾动作时支承部件23以前端部(支承销24)为中心朝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则与此联动而排水槽60以滑动部61为中心朝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或者,如从图8(a)朝图8(c)的变化所示,若在活动板15的下倾动作时支承部件23以前端部(支承销24)为中心朝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则与此联动而排水槽60朝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
另外,排水槽60的宽度方向各端部在其前端下部朝宽度方向内侧突出设置有大致圆柱状的支承轴部62。在该支承轴部62的前端部形成有朝以该支承轴部62为中心的径向延伸的大致爪状的防脱片62a。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65例如利用树脂材料成型为大致箱状,且以能够沿着第一引导部13a在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引导支承。滑动部件65在其前端部具有中心线沿宽度方向(图8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支承轴66。并且,如在图10中一并示出的那样,滑动部件65在支承轴66的车辆后方朝上方立起设置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大致肋状的卡止壁67。
进而,排水槽60与滑动部件65之间经由由杆件构成的连杆70连结。该连杆70的前端部成型为大致朝车辆前方开口的大致剪刀状,且具有在宽度方向连通的大致U字槽状的轴承部71。并且,在连杆70,与卡止壁67对置地形成有从下端朝上方凹陷的卡止槽72。通过使卡止壁67与卡止槽72滑动接触并使轴承部71绕支承轴66转动,连杆70的前端部相对于滑动部件65绕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自如且在车辆高度方向防脱,并且,通过使卡止壁67嵌入于卡止槽72,连杆70的前端部与支承轴66之间在前后方向防脱。
另一方面,在连杆70的后端部形成有沿宽度方向连通的大致钥匙孔状的连结孔73。通过支承轴部62插入于连结孔73,连杆70的后端部相对于排水槽60绕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自如。即,排水槽60经由连杆70与滑动部件65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另外,通过在将防脱片62a插入于连结孔73之后使连杆70以及排水槽60相对转动,防脱片62与该连结孔73的周缘部卡合从而连杆70的后端部与排水槽60连结。
如已经叙述过的那样,排水槽60伴随着活动板15的倾斜动作而以滑动部61为中心转动。进而,在活动板15上倾动作时,排水槽60一边以滑动部61为中心转动一边朝车辆前方移动。另一方面,滑动部件65经由连杆70与排水槽60连结,由此,其姿态(在第一引导部13a上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由上述连杆70以及排水槽60控制。
另外,如图8(a)~(c)所示,在伴随着活动板15的倾斜动作的排水槽60以及连杆70的上述转动范围内,防脱片62a与连结孔73的周缘部卡合,由此,连杆70的后端部相对于排水槽60防脱。并且,如图9(a)~(c)所示,在伴随着活动板15的倾斜动作的连杆70的上述转动范围内,利用支承轴66以及卡止壁67维持相对于滑动部件65在车辆高度方向以及前后方向防脱的状态。特别地,如图9(c)所示,在活动板15的下倾状态下,卡止壁67深深地嵌入于卡止槽72,由此,连杆70相对于滑动部件65在前后方向更牢固地防脱。
此处,如从图8(a)朝图8(b)的变化所示,若在活动板15的上倾动作时排水槽60以滑动部61为中心朝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则与此联动而连杆70以支承轴部62为中心朝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排水槽60一边以滑动部61为中心转动一边与连杆70的后端部(连结孔73)一起朝车辆前方移动。同时,连杆70的轴承部71与滑动部件65一起朝车辆后方移动。这样,通过利用轴承部71朝车辆后方的移动量吸收伴随着活动板15的上倾动作的连结孔73朝车辆前方的移动量,滑动部件65与该轴承部71一起保持停止。换言之,对于连杆70,即便在活动板15从全闭状态起上倾动作时排水槽60转动,也能够控制滑动部件65的姿态而使得滑动部件65不会沿前后方向移动。由此,即便活动板15从全闭状态起上倾动作,滑动部件65也保持停止,能够消除遮阳板50(被卡合部52)被滑动部件40的卡合部44推压而朝车辆前方移动的情况。
另外,如从图8(a)朝图8(c)的变化所示,当活动板15下倾动作时,伴随着排水槽60以及连杆70的转动,滑动部件65朝车辆后方移动。因而,即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消除遮阳板50(被卡合部52)被滑动部件40的卡合部44推压而朝车辆前方移动的情况。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活动板15的全闭状态下,若后部靴21朝车辆前方移动,则活动板15上倾动作。此时,活动板15(支承部件23)的后部向上移动,由此,伴随于此连结部35向上移动的排水槽60以滑动部61为中心转动。由此,排水槽30与连杆70的后端部(连结孔73)一起朝车辆前方移动。 同时,连杆70的轴承部71与滑动部件65一起朝车辆后方移动。因而,伴随着活动板15的上倾动作而连结孔73朝车辆前方的移动量由轴承部71朝车辆后方的移动量吸收,滑动部件65与该轴承部71一起实质上保持停止。因此,能够消除遮阳板50(被卡合部52)被滑动部件65的卡合部44推压而朝车辆前方移动的情况。
然后,在活动板15的上倾状态下,若后部靴21朝车辆后方移动,则活动板15下倾动作而恢复至全闭状态。此时,滑动部件65实质上保持停止,遮阳板50自身也保持停止。
另一方面,在活动板15的全闭状态下,若后部靴21朝车辆后方移动,则活动板15经过下倾动作打开动作。由此,活动板15成为全开状态,顶棚11的开口12敞开。同时,由排水槽60推压的遮阳板50也一体地打开动作,由此,顶板内衬16的开口17敞开。此时,经由连杆70与排水槽60连结的滑动部件65沿着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朝车辆后方移动。
然后,在活动板15的全开状态下,若后部靴21朝车辆前方移动,则活动板15在保持下倾状态关闭动作之后上倾动作而恢复至全闭状态。此时,经由连杆70与排水槽60连结的滑动部件65沿着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朝车辆前方移动。因此,遮阳板50最初保持停止,在活动板15到达全闭状态近前侧的规定位置后,被卡合部52由滑动部件65的卡合部44推压,由此遮阳板50朝车辆前方稍稍移动。由此,遮阳板50的前端部(操作手柄50a)在顶板内衬16的开口17露出,从而能够手动地进行遮阳板50的关闭操作。 
如以上详细叙述过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伴随着活动板15从全闭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排水槽60一边朝车辆前方移动一边转动时,滑动部件65朝车辆前方的移动由连杆70限制。因而,能够消除例如滑动部件65朝车辆前方移动从而卡合部44以及被卡合部52卡合从而使遮阳板50朝车辆前方位置偏移的现象。
(2)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伴随着活动板15从全闭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排水槽60一边朝车辆前方移动一边转动时,能够利用连杆70的转动量吸收该排水槽60朝车辆前方的移动量。这样,能够利用借助连杆70进行的姿态控制高精度地吸收伴随着排水槽60的转动而该排水槽60朝车辆前方的移动量,从而能够使得滑动部件65不会朝车辆前方移动。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图13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第三实施方式形成为能够利用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消除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遮阳板50的移动,因此,对于同样的部分,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排水槽80的宽度方向各端部以上述排水槽30为基准而与支承部件23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且在功能部件14的后侧被支承为沿着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在前后方向移动自如、且绕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自如。
即,在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大致箱状的滑动部件85以能够沿着第一引导部13a在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引导支承。该滑动部件85在其后端部具有中心线沿宽度方向(图1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支承轴86。并且,滑动部件85在支承轴86的车辆前方朝上方立起设置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大致肋状的卡止壁87。
另一方面,在排水槽80的宽度方向各端部,在后端部形成有在宽度方向连通的大致弓形状的轴插通孔81。滑动部件85的支承轴86以滑动自如、且沿延伸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带有游隙地插入于轴插通孔81。该轴插通孔81成型为:在活动板15的全闭状态下,支承轴86配置在轴插通孔81的延伸方向中间部,并且大致沿着伴随活动板15从全闭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排水槽80以支承轴86为中心朝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的该支承轴86的相对移动轨迹。
换言之,如从图11(a)朝图11(b)的变化所示,若伴随着活动板15从全闭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排水槽80以支承轴86为中心朝图示顺时 针方向转动,则支承轴86在轴插通孔81内相对地空走。因而,当活动板15从全闭状态起上倾动作时,排水槽80一边使支承轴86在轴插通孔81内相对地空走一边以该支承轴86为中心转动。由此,即便活动板15从全闭状态起上倾动作从而排水槽80转动,滑动部件85也不会沿前后方向移动。
并且,如从图11(a)朝图11(c)的变化所示,若活动板15在从全闭状态起的下倾动作之后滑动动作,则排水槽80以支承轴86为中心朝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支承轴86到达轴插通孔81的终端(前端)。因而,若排水槽80与活动板15(支承部件23)一起朝车辆后方移动,则支承轴86由轴插通孔81推压的滑动部件85一体地朝车辆后方移动。
另外,在活动板15的从全闭状态起的下倾动作时,伴随着排水槽80的转动,滑动部件85朝车辆后方移动。因而,即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消除遮阳板50(被卡合部52)被滑动部件85的卡合部44推压而朝车辆前方移动的情况。
此处,在排水槽80的宽度方向各端部形成有与活动板15处于下倾状态时的卡止壁87对置地从下端朝上方凹陷的卡止槽82。通过使卡止壁87嵌入卡止槽82,排水槽30的宽度方向各端部相对于滑动部件85在前后方向被定位。因而,若排水槽80与处于下倾状态的活动板15(支承部件23)一起朝车辆前方移动,则卡止壁87被卡止槽82推压的滑动部件85一体地朝车辆前方移动。
由此,排水槽80的宽度方向各端部与滑动部件85一体地沿着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在前后方向滑动自如。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用于在伴随着活动板15从全闭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排水槽80以支承轴86为中心朝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更可靠地限制滑动部件85的沿前后方向的移动的限位机构。
即,如图12(a)以及图13(a)所示,在导轨13,在第一引导部13a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上壁13d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切口91。进而,滑动部件85在其下方以能够沿宽度方向移动、且不能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有具有与切口91同等程度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大致块状的限 位部件92。如图12(b)以及图13(b)所示,在该限位部件92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在车辆高度方向连通的嵌合凹部93。
并且,限位部件92使其上端部朝第一引导部13a(上壁13d)的上方突出。进而,限位部件92的相比嵌合凹部93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上端面形成以随着趋向宽度方向内侧而趋向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引导面94。
另一方面,排水槽80具有与引导面94对置地朝下方延伸的大致板状的延伸部83。该延伸部83贯通滑动部件85。进而,延伸部83如图12(b)所示在与活动板15的全闭状态相当的排水槽80的转动位置位于相比引导面94靠上方的位置,且如图13(b)所示在与活动板15的下倾状态相当的排水槽80的转动位置位于相比引导面94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延伸部83的前端面与引导面94相匹配地形成为以随着趋向宽度方向内侧而趋向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引导面84。
因而,如从图12(b)朝图13(b)的变化所示,若随着活动板15的从全闭状态起的下倾动作而排水槽80转动,则伴随着延伸部83向下移动而引导面94由引导面84引导,由此,限位部件92朝宽度方向外侧逐渐移动。进而,若嵌合凹部93到达延伸部83的位置,则该延伸部83嵌入于嵌合凹部93,由此,限位部件92在宽度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相反,若伴随着活动板15的从下倾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排水槽80转动,则伴随着延伸部83向下移动而该延伸部83从嵌合凹部93脱离从而被释放,由此,限位部件92在宽度方向的移动限制被解除。另外,即便伴随着活动板15的从全闭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排水槽80转动,延伸部83进一步向上移动,限位部件92保持被从延伸部83释放的状态。
此处,如图12(a)以及图13(a)所示,一方的脚部与滑动部件85弹性接触的扭簧96的另一方的脚部卡止于限位部件92。进而,限位部件92始终由扭簧96朝宽度方向内侧施力。并且,在活动板15的全闭状态下,限位部件92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与切口91一致。因而,如图12(a)、(b)所示,若活动板15下倾动作而恢复至全闭状态,则通过伴随着排水槽80的转动的延伸部83的向上移动,限位部件92被从该延伸部83释放,同时,由扭簧96施力的限位部件92朝宽度方向内侧 移动而嵌入于切口91。由此,滑动部件85与限位部件92一起沿前后方向的移动杯限制。另外,即便伴随着活动板15从全闭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排水槽80转动,延伸部83进一步向上移动,自不必说,滑动部件85与限位部件92一起沿前后方向的移动保持被限制的状态。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活动板15的全闭状态下,若后部靴21朝车辆前方移动,则活动板15上倾动作。此时,活动板15(支承部件23)的后部向上移动,由此,伴随与此而连结部35向上移动的排水槽80一边使支承轴86在轴插通孔81内空走一边以该支承轴86为中心转动。此时,即便假设支承轴86被轴插通孔81推压而滑动部件85欲朝车辆前方移动,滑动部件85的移动也由嵌入于切口91的限位部件92限制。因而,能够消除遮阳板50(被卡合部52)由滑动部件85的卡合部44推压而朝车辆前方移动的情况。
然后,在活动板15的上倾状态下,若后部靴21朝车辆后方移动,则活动板15下倾动作而恢复至全闭状态。此时,活动板15(支承部件23)的后部向下移动,由此,伴随与此而连结部35向下移动的排水槽80一边使支承轴86在轴插通孔81内空走一边以该支承轴86为中心转动。此时,即便假设支承轴86被轴插通孔81推压而滑动部件85欲朝车辆后方移动,滑动部件85的移动也由嵌入于切口91的限位部件92限制。
另一方面,在活动板15的全闭状态下,若后部靴21朝车辆后方移动,则活动板15经过下倾动作而打开动作。此时,活动板15(支承部件23)的后部向下移动,由此,伴随与此而连结部35向下移动的排水槽80一边使支承轴86在轴插通孔81内空走一边以该支承轴86为中心转动。此时,对于限位部件92,引导面94由与排水槽80一起向下移动的延伸部83的引导面84引导,由此限位部件92克服扭簧96的作用力朝宽度方向外侧逐渐移动从而从切口91脱离。进而,延伸部83嵌入于嵌合凹部93,由此,限位部件92的宽度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因而,在活动板15打开动作时,不会出现限位部件92不能沿前后方向移动从而排水槽80等不能与滑动部件85一起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情况。由此,活 动板15成为全开状态,顶棚11的开口12敞开。同时,由排水槽80推压的遮阳板50也一体地打开动作,由此,顶板内衬16的开口17敞开。并且,连结于排水槽80的滑动部件85与限位部件92一起沿着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朝车辆后方移动。
然后,在活动板15的全开状态下,若后部靴21朝车辆前方移动,则活动板15在保持下倾状态而关闭动作之后上倾动作从而恢复至全闭状态。此时,遮阳板50最初保持停止,在活动板15到达全闭状态近前侧的规定位置之后,被卡合部52被滑动部件85的卡合部44推压,由此遮阳板50朝车辆前方稍稍移动。由此,遮阳板50的前端部(操作手柄50a)在顶板内衬16的开口17露出,从而能够手动地对遮阳板50进行关闭操作。并且,连结于排水槽80的滑动部件85与限位部件92一起沿着导轨13(第一引导部13a)朝车辆前方移动。当活动板15恢复至全闭状态时,伴随着排水槽80的向上移动而被从延伸部83释放的限位部件92由扭簧96施力而嵌入于切口91,由此,滑动部件85与限位部件92一起沿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如以上所详细叙述过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以及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1)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伴随着活动板15从全闭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排水槽80一边朝车辆前方移动一边转动时,支承轴86在轴插通孔81中相对地空走,由此,能够使得即便排水槽80朝车辆前方移动滑动部件85也不会伴随与此而朝车辆前方移动。
(2)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伴随着活动板15从全闭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排水槽80一边朝车辆前方移动一边转动时,由扭簧96沿宽度方向施力的限位部件92嵌入于切口91,由此,能够更牢固地限制滑动部件85与限位部件92一起朝车辆前方的移动。
另一方面,当伴随着活动板15从全闭状态起的下倾动作而排水槽80一边朝车辆后方移动一边转动时,由延伸部83的引导面84沿宽度方向引导的限位部件92克服扭簧96的作用力而从切口91脱离,由此, 滑动部件85能够与限位部件92一起朝车辆后方移动。因而,不会出现当活动板15在下倾状态下沿前后方向移动时该活动板15等的移动被限位部件92阻碍的情况。
(3)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伴随着活动板15从全闭状态起的下倾动作而排水槽80一边朝车辆后方移动一边转动时,延伸部83嵌入于嵌合凹部93,由此限位部件92朝宽度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因此,能够抑制由扭簧96沿宽度方向施力的限位部件92与导轨13(上壁13d)干涉的情况。进而,能够消除当活动板15在下倾状态下沿前后方向移动时限位部件92压接于导轨13(上壁13d)而产生异常音的情况。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变更。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存在滑动部件40的卡止壁42以及排水槽30的卡止槽33。但是,为了更牢固地限制活动板15的滑动动作时等滑动部件40以及排水槽30的沿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例如更优选为代替支承轴41以及轴承部32而在上述滑动部件40以及排水槽30贯通销从而将它们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存在限位部件92的嵌合凹部93以及排水槽80的延伸部83。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存在导轨13(上壁13d)的切口91、限位部件92、扭簧96以及排水槽80的延伸部83。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轴插通孔81也可以是相同形状的槽状。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排水槽80以及滑动部件85与轴插通孔81以及支承轴86的配置关系也可以相反。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扭簧96而采用板簧或压缩弹簧。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经由支承部件23将排水槽30、60、80连结于活动板15的后端部,但是,也可以在活动板15的后端部直接连结排水槽30、60、80。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当活动板15打开动作时利用排水槽30、60、80推压遮阳板50而使其打开动作,但是,也可以利用滑动部件40、65、85等推压遮阳板50而使其打开动作。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设置于遮阳板50的被卡合部52可以一体地设置于遮阳板50,也可以分体设置。同样,设置于滑动部件40、65、85的卡合部44可以一体地设置于滑动部件40、65、85,也可以分体设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与遮阳板50一起处于全开状态的活动板15完全收纳于顶棚11以及顶板内衬16之间。与此相对,也可以并不将处于全开状态的活动板15完全收纳在顶棚11以及顶板内衬16之间。
标号说明:
10:车辆用顶棚装置;11:顶棚;12、17:开口;13:导轨;15:活动板;16:顶板内衬;30、60、80:排水槽;40、65、85:滑动部件;44:卡合部;50:遮阳板;50a:操作手柄;52:被卡合部;61:滑动部;70:连杆(移动限制部);81:轴插通孔(轴插入部);83:延伸部(引导部);84:引导面(引导部);86:支承轴;91:切口;92:限位部件;93:嵌合凹部;96:扭簧(施力部件)。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顶棚装置,
所述车辆用顶棚装置具备:
活动板,所述活动板对形成于车辆的顶棚的开口进行开闭;
遮光板,所述遮光板在前端部具有操作手柄,且在与所述顶棚的开口对应的位置对形成于车辆的顶板内衬的开口进行开闭;
一对导轨,所述一对导轨配设在所述顶棚的开口的车辆宽度方向两边缘部;
滑动部件,所述滑动部件设置成沿着所述导轨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以及
排水槽,所述排水槽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所述活动板的后端部以及所述滑动部件连接,
所述车辆用顶棚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顶棚装置构成为:当所述活动板从堵塞所述顶棚的开口的全闭状态起进行上倾动作时,所述排水槽一边朝车辆前方移动一边转动,当所述活动板从全闭状态起进行下倾动作时,所述排水槽一边朝车辆后方移动一边转动,当所述活动板在下倾状态下朝车辆后方移动时,所述遮阳板与所述排水槽以及所述滑动部件一起一体地朝车辆后方移动,由此,所述遮阳板完全被收纳在所述顶棚以及所述顶板内衬之间,
所述车辆用顶棚装置还具备:
被卡合部,所述被卡合部设置于所述遮阳板;以及
卡合部,所述卡合部设置于所述滑动部件,当所述活动板在下倾状态下与所述排水槽以及所述滑动部件一起朝车辆前方移动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从而使所述遮阳板朝车辆前方移动,由此,在所述活动板的全闭状态下,使所述操作手柄在所述顶板内衬的开口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顶棚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用顶棚装置具备:
凸部,所述凸部设置于所述排水槽以及所述滑动部件中的一方;以及
凹部,所述凹部设置于所述排水槽以及所述滑动部件中的另一方,
在所述活动板的下倾状态下,所述凸部插入于所述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顶棚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用顶棚装置具备移动限制部,当伴随着所述活动板从全闭 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所述排水槽一边朝车辆前方移动一边转动时,所述移动限制部限制所述滑动部件朝车辆前方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顶棚装置,其中,
所述排水槽具有沿着所述导轨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导轨的滑动部,并且经由作为所述移动限制部的连杆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所述滑动部件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顶棚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限制部具有:
支承轴,所述支承轴设置于所述排水槽以及所述滑动部件中的一方;以及
轴插入部,所述轴插入部形成于所述排水槽以及所述滑动部件中的另一方,且供所述支承轴带有游隙地插入,当伴随着所述活动板从全闭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所述排水槽一边朝车辆前方移动一边转动时,所述支承轴相对地空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顶棚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限制部还具有:
切口,所述切口形成于所述导轨;
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设置成相对于所述滑动部件能够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且不能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当伴随着所述活动板从全闭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所述排水槽一边朝车辆前方移动一边转动时,所述限位部件嵌入于所述切口;
施力部件,当伴随着所述活动板从全闭状态起的上倾动作而所述排水槽一边朝车辆前方移动一边转动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限位部件朝嵌入所述切口的一侧的车辆宽度方向施力;以及
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设置于所述排水槽,当伴随着所述活动板从全闭状态起的下倾动作而所述排水槽一边朝车辆后方移动一边转动时,所述引导部将所述限位部件朝从所述切口脱离的一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引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顶棚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限制部还具有嵌合凹部,所述嵌合凹部形成于所述限位部件,当伴随着所述活动板从全闭状态起的下倾动作而所述排水槽一边朝车辆后方移动一边转动时,所述引导部嵌入于所述嵌合凹部,从而限制所述限位部件朝车辆宽度方向的移动。
CN201290001301.0U 2012-09-18 2012-09-18 车辆用顶棚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2308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73834 WO2014045338A1 (ja) 2012-09-18 2012-09-18 車両用ルー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23082U true CN204623082U (zh) 2015-09-09

Family

ID=50340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90001301.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23082U (zh) 2012-09-18 2012-09-18 车辆用顶棚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56863B2 (zh)
CN (1) CN204623082U (zh)
WO (1) WO2014045338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91791A (zh) * 2015-11-02 2016-02-03 北汽银翔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汽车天窗
CN105799472A (zh) * 2016-03-10 2016-07-27 安徽省地坤汽车天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天窗遮阳板与后排水槽的装配结构
US9493059B2 (en) 2014-10-17 2016-11-15 Bos Gmbh & Co. Kg Drive system for a movable roof part of a motor vehicle roof module
CN106274407A (zh) * 2016-08-12 2017-01-04 安徽省地坤汽车天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导流板的天窗总成
CN114599537A (zh) * 2019-10-24 2022-06-07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天窗装置的滴流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117136A1 (de) * 2014-11-24 2016-05-25 Webasto SE Fahrzeugdach
CN104723851B (zh) * 2015-03-12 2017-01-25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天窗总成
JP2020199785A (ja) * 2019-06-06 2020-12-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18514U (ja) * 1984-01-23 1985-08-10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サンル−フ用日除装置
JPS60179324A (ja) * 1984-02-27 1985-09-13 Aichi Mach Ind Co Ltd 車輛の天窓
JPH033060Y2 (zh) * 1984-10-09 1991-01-28
DE3706917A1 (de) * 1987-03-04 1988-09-15 Opel Adam Ag Wasserrinne fuer das schiebe-hebe-dach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H071304Y2 (ja) * 1988-04-08 1995-01-18 ダイキョー・ベバスト株式会社 サンシエード装置
DE3825191A1 (de) * 1988-07-25 1990-02-0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Schiebehebedach fuer ein fahrzeug
JP3381324B2 (ja) * 1992-11-09 2003-02-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DE19858676B4 (de) * 1998-12-18 2006-03-30 Webasto Ag Öffnungsfähiges Fahrzeugdach mit verstellbarem Himmelteil
JP3851081B2 (ja) * 2000-12-01 2006-11-29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4411985B2 (ja) * 2004-01-29 2010-02-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4797091B2 (ja) * 2009-06-26 2011-10-19 八千代工業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におけるシェードパネルの連動機構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93059B2 (en) 2014-10-17 2016-11-15 Bos Gmbh & Co. Kg Drive system for a movable roof part of a motor vehicle roof module
CN105291791A (zh) * 2015-11-02 2016-02-03 北汽银翔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汽车天窗
CN105799472A (zh) * 2016-03-10 2016-07-27 安徽省地坤汽车天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天窗遮阳板与后排水槽的装配结构
CN106274407A (zh) * 2016-08-12 2017-01-04 安徽省地坤汽车天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导流板的天窗总成
CN114599537A (zh) * 2019-10-24 2022-06-07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天窗装置的滴流机构
CN114599537B (zh) * 2019-10-24 2024-04-30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天窗装置的滴流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045338A1 (ja) 2016-08-18
WO2014045338A1 (ja) 2014-03-27
JP6056863B2 (ja) 2017-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23082U (zh) 车辆用顶棚装置
JP6225752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US20120036671A1 (en) Windscreen wiper device
CN102991466A (zh) 刮水片及车辆用刮水器
CN204915230U (zh) 车用天窗装置
CN101674962A (zh) 用于以铰接方式将刮水片与刮水臂相连接的连接装置
EP2143602B1 (en) A windscreen wiper device
CN204263903U (zh) 车辆用天窗装置
CN104284816A (zh) 挡风玻璃刮水装置
CN100393559C (zh) 刮水器片连接构造
EP0194804B1 (en) Opening roof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2431426B (zh) 用于车辆的顶部设备
CN105313653A (zh) 用于车辆的车顶组件
US7802400B2 (en) Guide rail for a sliding roof system in a motor vehicle
CN203995607U (zh) 车顶装置
JPH0139221Y2 (zh)
CN204895066U (zh) 天窗装置
CN105073565A (zh) 车辆后部结构
WO2012065639A1 (en) Windscreen wiper device
CN104271402A (zh) 杂物箱
CN107031572A (zh) 用于机动车辆雨刷装置的帽和雨刷臂
CN202923360U (zh) 一种天窗滑动系统
EP1763445B1 (fr) Toit rigide pliable
CN102348579B (zh) 容器架装置
US20060145510A1 (en) Retractable roof for a vehicle comprising a transmitting movement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9

Termination date: 202109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