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06080U - 手摇车 - Google Patents

手摇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06080U
CN204606080U CN201420838454.1U CN201420838454U CN204606080U CN 204606080 U CN204606080 U CN 204606080U CN 201420838454 U CN201420838454 U CN 201420838454U CN 204606080 U CN204606080 U CN 2046060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ation division
frame
wheel
pair
connec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3845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淳和
庄佳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ycling and Health Tech Ind R&D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Cycling and Health Tech Ind R&D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ycling and Health Tech Ind R&D Center filed Critical Cycling and Health Tech Ind R&D Center
Priority to CN20142083845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060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060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060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摇车,其包括一车架本体、一前轮架、一前轮、一对后轮架及一对后轮,该车架本体具有一对后轮枢接部及一对第一定位部,该前轮架设于车架本体前端,该前轮可转动地设于前轮架,该对后轮架分别枢设于该车架本体的后轮枢接部而可各自独立地在一展开位置及一收折位置之间枢摆,各该后轮架具有一第二定位部对应于该车架本体的第一定位部,当各该后轮架位于展开位置时,第一、第二定位部之间呈抵顶关系,当各该后轮架位于收折位置时,第一、第二定位部之间脱离抵顶关系,该对后轮则分别可转动地设于该对后轮架。

Description

手摇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特别是指一种可利用上肢驱动的手摇车。
背景技术
手摇车是一种人力陆用交通工具,其与脚踏车的主要差异在于,其动力来源主要是由骑乘者的上肢出力而非下肢的踩踏动力,其中大多数的手摇车为三轮车,具有一前驱动轮及二从动后轮,其常见的结构例如可见于中国台湾TW D142608号所揭示的“手摇车车架”,在习用的手摇车中,两后轮的轮架彼此左右相接,其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增加车架的结构强度,但却由此衍生了若干缺陷:(1)车架体积较大且不易收纳;(2)无法针对两后轮分别设置避震器。
有鉴于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前述问题,确实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思量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收纳的手摇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独立后轮避震效果的手摇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手摇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车架本体,具有一对后轮枢接部及一对第一定位部;一前轮架,设于所述车架本体前端;一前轮,能转动地设于所述前轮架;一对后轮架,分别枢设于所述车架本体的后轮枢接部而能各自独立地在一展开位置及一收折位置之间枢摆,各所述后轮架具有一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对应于所述车架本体的第一定位部,当各所述后轮架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一、第二定位部之间呈抵顶关系,当各所述后轮架位于所述收折位置时,所述第一、第二定位部之间脱离抵顶关系;一对后轮,分别能转动地设于所述一对后轮架。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定位部具有一下抵顶面,所述第二定位部具有一上抵顶面,当所述第一、第二定位部呈抵顶关系时,所述下抵顶部抵顶于所述下抵顶部。
所述第二定位部具有一槽孔,所述上抵顶面位于所述槽孔下缘。
更包括一固定手段,将各所述后轮架定位于所述展开位置。
所述固定手段包括一固定件枢设于所述车架本体而能在一固定位置及一解除位置之间枢摆,所述第一定位部具有一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部具有一第二定位槽,当所述后轮架位于展开位置且所述固定件位于固定位置时,所述第一定位槽与第二定位槽对齐,且所述固定件嵌设于所述第一、第二定位槽内;当所述固定件位于解除位置时,所述固定件脱离第一、第二定位槽。
所述固定件具有一枢接件枢设于所述车架本体及一螺杆,所述枢接件具有一螺孔,所述螺孔的轴向垂直于所述枢接件的枢摆轴心,所述螺杆螺设于所述螺孔。
所述固定件更具有一抵顶块及一偏心把手,所述抵顶块套设于所述螺杆,所述偏心把手枢设于所述螺杆的自由端,当所述后轮架位于展开位置且所述固定件位于固定位置时,所述偏心把手能将抵顶块紧抵于所述第二定位部。
为了达到上述及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手摇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车架本体;一前轮架,设于所述车架本体前端;一前轮,能转动地设于所述前轮架;一对后轮架,分别设于所述车架本体,各所述后轮架具有一轮架本体及一轮座能相对位移地连接于所述轮架本体;一对避震器,分别设于所述对后轮架的轮架本体及轮座之间;一对后轮,分别能转动地设于所述一对后轮架的轮座。
其中,所述轮座具有一摇臂及一轮座本体,所述摇臂枢接于所述轮架本体并与所述轮座本体连接,所述避震器的一端枢设于所述摇臂与所述轮座本体其中之一。
所述轮座具有一对连杆及一轮座本体,所述一对连杆概呈平行地枢接于所述轮架本体及所述轮座本体之间,所述避震器的一端枢设于所述一对连杆与轮座本体其中之一。
各所述后轮架的轮架本体具有一避震器枢接座,所述避震器的一端枢设于所述避震器枢接座。
所述车架本体具有一对后轮枢接部及一对第一定位部,所述一对后轮架分别枢设于所述车架本体的后轮枢接部而能各自独立地在一展开位置及一收折位置之间枢摆,各所述后轮架的轮架本体具有一第二定位部对应于所述车架本体的第一定位部,当各所述后轮架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一、第二定位部之间呈抵顶关系,当各所述后轮架位于所述收折位置时,所述第一、第二定位部之间脱离抵顶关系。
所述第一定位部具有一下抵顶面,所述第二定位部具有一上抵顶面,当所述第一、第二定位部呈抵顶关系时,所述下抵顶部抵顶于所述下抵顶部。
所述第二定位部具有一槽孔,所述上抵顶面位于所述槽孔下缘。
更包括一固定手段,将各所述后轮架定位于所述展开位置。
所述固定手段包括一固定件枢设于所述车架本体而能在一固定位置及一解除位置之间枢摆,所述第一定位部具有一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部具有一第二定位槽,当所述后轮架位于展开位置且所述固定件位于固定位置时,所述第一定位槽与第二定位槽对齐,且所述固定件嵌设于所述第一、第二定位槽内;当所述固定件位于解除位置时,所述固定件脱离第一、第二定位槽。
所述固定件具有一枢接件枢设于所述车架本体及一螺杆,所述枢接件具有一螺孔,所述螺孔的轴向垂直于所述枢接件的枢摆轴心,所述螺杆螺设于所述螺孔。
所述固定件更具有一抵顶块及一偏心把手,所述抵顶块套设于所述螺杆,所述偏心把手枢设于所述螺杆的自由端,当所述后轮架位于展开位置且所述固定件位于固定位置时,所述偏心把手能将抵顶块紧抵于所述第二定位部。
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避震器枢接座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手摇车可以实现减少收纳体积的功效,同时两后轮架具有各自独立的避震效果,能够满足实用上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中前、后轮架均未绘示;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中后轮架位于收折位置;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其中后轮架位于展开位置且固定件位于固定位置;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其中后轮架脱离展开位置且固定件位于解除位置;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另一视角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其中后轮架位于展开位置且固定件位于固定位置;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其中后轮架脱离展开位置且固定件位于解除位置;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另一视角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及功效,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如图1至图6所示,图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手摇车,其包括一车架本体10、一前轮架20、一前轮30、一对后轮架40、一对后轮50及一对避震器60,本实施例中,手摇车为前轮驱动,其更包括一对手摇曲柄70,一与手摇曲柄70同步转动的前齿盘80及一链条(图中未示),该链条绕设于前齿盘80与前轮齿盘(图中未示)之间。
车架本体10具有一前轮连接部11、一对后轮枢接部12及一对第一定位部13。前轮连接部11位于车架本体10的前端,供前轮架20可拆卸地连接,前轮架20上可转动地设有前轮30;在其他可能实施例中,前轮架也可以不可拆的方式设于前轮连接部,例如一体成型或焊接。后轮枢接部12是后轮架40与车架本体10相接的部位,其位置通常位于车架本体10的中后半段,本实施例中,后轮枢接部12位于前轮连接部11与第一定位部13之间,且恰隐藏于座垫14的下方,第一定位部13则位于车架本体10的后侧。
一对后轮架40分别枢设于车架本体10的后轮枢接部12,可各自独立地在一展开位置(如图2所示)及一收折位置(如图3所示)之间枢摆,各后轮架40具有一轮架本体42、一可相对位移地连接于轮架本体42的轮座43及一第二定位部41,第二定位部41对应于车架本体10的第一定位部13。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3是一在车架本体10的左右方向上朝外延伸的挡块并具有一下抵顶面131,第二定位部41直立设于轮架本体42的挡板并具有一上抵顶面411,当各后轮架40位于展开位置时,第一、第二定位部13、41之间呈抵顶关系,下抵顶面131抵顶于上抵顶面411,由此实现车架本体10与后轮架40的定位,同时让车架本体10所承载的重量主要经由上、下抵顶面411、131传递,避免车架本体10与后轮架40之间的转轴承受重量。
为了将后轮架40定位在展开位置,手摇车更可包括一固定手段。本实施例中,固定手段包括一枢设于车架本体10的固定件90而可在一固定位置(如图4所示)及一解除位置(如图5所示)之间枢摆,固定件90紧邻第一定位部13。更详细地说,固定件90具有一枢接件91枢设于车架本体10、一螺杆92、一抵顶块93及一偏心把手94,枢接件91具有一螺孔911,其轴向垂直于枢接件91的枢摆轴心,螺杆92螺设于螺孔911,抵顶块93套设于螺杆92,偏心把手94枢设于螺杆92的自由端,当旋动螺杆92时,螺杆92可在其轴向上相对枢接件91位移,同时也改变抵顶块93及偏心把手94与枢接件91之间的距离。第一定位部13具有一第一定位槽132,第二定位部41则具有一相对应的第二定位槽412,当后轮架40位于展开位置时,第一定位槽132与第二定位槽412对齐,且固定件90可枢摆至固定位置而嵌设于第一、第二定位槽132、412内,使用者先将螺杆92朝枢接件91方向初步旋动紧迫之后,再扳动偏心把手94,使偏心把手94的偏心部将抵顶块93紧抵于第二定位部41。
需特别说明的是,固定手段并不以本实施例所示的方式为限,例如也可以使用但不限于其他螺固、嵌卡、锁扣、绑固、栓固方式将第一、第二定位部加以固定,甚至固定手段也可用于将第一、第二定位部以外的部件加以固定,例如将车架本体及后轮架之间的转轴加以锁定,由此限止车架本体及后轮架相对转动的能力,使两者相对静止,锁定转轴的方式可为但不限于嵌卡、锁扣、螺固、栓固、棘爪定位、锥孔套叠摩擦等锁定方式。
另一方面,当要收折后轮架40时,可先将固定手段加以解除,例如,首先扳开偏心把手94,使抵顶块93与第二定位部41脱离紧抵,再旋松螺杆92使偏心把手94与抵顶块93稍微远离第二定位部41,接着将固定件90如图5所示枢摆至解除位置,使固定件90脱离第一、第二定位槽132、412,此时后轮架40恢复可相对车架本体10枢摆的能力,而可朝收折位置摆动,进而实现收折目的。
该对后轮50是分别可转动地设于后轮架40的轮座43,本实施例中,后轮50是可拆地设于轮座43,从而在收折后轮架40的时候,可以先将后轮50卸下,由此进一步缩小收折体积。
本实施例中,每个后轮架40还具有独立的避震性能,详细的说,避震器60设置在后轮架40的轮架本体42及轮座43之间,避震器60可为但不限于液压棒或气压棒。本实施例中,轮架本体42具有一避震器枢接座421,避震器枢接座421可与第二定位部41一体成型,但两者之间也可没有直接连接关系。本实施例中,轮座43具有一摇臂431及一可供后轮50轮轴插设的轮座本体432,摇臂431枢接于轮架本体42并与轮座本体432连接。本实施例中,避震器60的其中一端枢设于避震器枢接座421,另一端则枢设于摇臂431。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避震器一端可改为枢设于轮架本体其他位置,避震器另一端也可改为枢设于轮座本体。本实施例中,摇臂431一侧延伸有供避震器60枢设的套管,但套管也可省略。
本实施例中,轮座本体432还设有碟煞盘433及其护环434,护环434的至少一部份外轮廓大于碟煞盘433,由此当后轮50卸下后,护环434可代替碟煞盘433抵顶于地面。
需说明的是,实现手摇车收折及后轮架独立避震的方法并不以前述实施例所示的为限,例如图7至图9中,图中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手摇车,图式中未绘示的部分与第一实施例无实质差异,其特别的地方在于,第二定位部41具有一槽孔413,上抵顶面411位于槽孔413下缘,第一定位部13的挡块则主要在纵向上延伸,由此当后轮架40位于展开位置(如图7所示)时,第一定位部13恰嵌入槽孔413,同时使上、下抵顶面411、131相互抵顶。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例中,轮座43具有一对连杆435及一轮座本体432,该对连杆435概呈平行地枢接于轮架本体42及轮座本体432之间。另一方面,避震器60的一端则枢设于该对连杆435与轮座本体432其中之一,在本实施例中则是枢设位于下侧的连杆435。由此,轮架本体42后端、连杆435及轮座本体432构成一组四连杆系统,该四连杆系统能确保轮座本体432在相对轮架本体42相对位移的过程中,其轴心的延伸方向仍保持固定。
基于上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种可方便收折及/或具有后轮座独立避震性能的手摇车,由此实现减少收纳体积的功效,并能提升骑乘时的舒适性,满足实用上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虽以上述实施例举例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其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作精神所进行的结构置换或润饰,仍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的范畴。

Claims (19)

1.一种手摇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车架本体,具有一对后轮枢接部及一对第一定位部;
一前轮架,设于所述车架本体前端;
一前轮,能转动地设于所述前轮架;
一对后轮架,分别枢设于所述车架本体的后轮枢接部而能各自独立地在一展开位置及一收折位置之间枢摆,各所述后轮架具有一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对应于所述车架本体的第一定位部,当各所述后轮架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一、第二定位部之间呈抵顶关系,当各所述后轮架位于所述收折位置时,所述第一、第二定位部之间脱离抵顶关系;
一对后轮,分别能转动地设于所述一对后轮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摇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具有一下抵顶面,所述第二定位部具有一上抵顶面,当所述第一、第二定位部呈抵顶关系时,所述下抵顶部抵顶于所述下抵顶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摇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部具有一槽孔,所述上抵顶面位于所述槽孔下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摇车,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固定手段,将各所述后轮架定位于所述展开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摇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手段包括一固定件枢设于所述车架本体而能在一固定位置及一解除位置之间枢摆,所述第一定位部具有一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部具有一第二定位槽,当所述后轮架位于展开位置且所述固定件位于固定位置时,所述第一定位槽与第二定位槽对齐,且所述固定件嵌设于所述第一、第二定位槽内;当所述固定件位于解除位置时,所述固定件脱离第一、第二定位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摇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具有一枢接件枢设于所述车架本体及一螺杆,所述枢接件具有一螺孔,所述螺孔的轴向垂直于所述枢接件的枢摆轴心,所述螺杆螺设于所述螺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摇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更具有一抵顶块及一偏心把手,所述抵顶块套设于所述螺杆,所述偏心把手枢设于所述螺杆的自由端,当所述后轮架位于展开位置且所述固定件位于固定位置时,所述偏心把手能将抵顶块紧抵于所述第二定位部。
8.一种手摇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车架本体;
一前轮架,设于所述车架本体前端;
一前轮,能转动地设于所述前轮架;
一对后轮架,分别设于所述车架本体,各所述后轮架具有一轮架本体及一轮座能相对位移地连接于所述轮架本体;
一对避震器,分别设于所述对后轮架的轮架本体及轮座之间;
一对后轮,分别能转动地设于所述一对后轮架的轮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摇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座具有一摇臂及一轮座本体,所述摇臂枢接于所述轮架本体并与所述轮座本体连接,所述避震器的一端枢设于所述摇臂与所述轮座本体其中之一。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摇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座具有一对连杆及一轮座本体,所述一对连杆概呈平行地枢接于所述轮架本体及所述轮座本体之间,所述避震器的一端枢设于所述一对连杆与轮座本体其中之一。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摇车,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后轮架的轮架本体具有一避震器枢接座,所述避震器的一端枢设于所述避震器枢接座。
12.如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摇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本体具有一对后轮枢接部及一对第一定位部,所述一对后轮架分别枢设于所述车架本体的后轮枢接部而能各自独立地在一展开位置及一收折位置之间枢摆,各所述后轮架的轮架本体具有一第二定位部对应于所述车架本体的第一定位部,当各所述后轮架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一、第二定位部之间呈抵顶关系,当各所述后轮架位于所述收折位置时,所述第一、第二定位部之间脱离抵顶关系。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手摇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具有一下抵顶面,所述第二定位部具有一上抵顶面,当所述第一、第二定位部呈抵顶关系时,所述下抵顶部抵顶于所述下抵顶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手摇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部具有一槽孔,所述上抵顶面位于所述槽孔下缘。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手摇车,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固定手段,将各所述后轮架定位于所述展开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手摇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手段包括一固定件枢设于所述车架本体而能在一固定位置及一解除位置之间枢摆,所述第一定位部具有一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部具有一第二定位槽,当所述后轮架位于展开位置且所述固定件位于固定位置时,所述第一定位槽与第二定位槽对齐,且所述固定件嵌设于所述第一、第二定位槽内;当所述固定件位于解除位置时,所述固定件脱离第一、第二定位槽。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手摇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具有一枢接件枢设于所述车架本体及一螺杆,所述枢接件具有一螺孔,所述螺孔的轴向垂直于所述枢接件的枢摆轴心,所述螺杆螺设于所述螺孔。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手摇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更具有一抵顶块及一偏心把手,所述抵顶块套设于所述螺杆,所述偏心把手枢设于所述螺杆的自由端,当所述后轮架位于展开位置且所述固定件位于固定位置时,所述偏心把手能将抵顶块紧抵于所述第二定位部。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手摇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避震器枢接座一体成型。
CN201420838454.1U 2014-12-25 2014-12-25 手摇车 Active CN2046060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38454.1U CN204606080U (zh) 2014-12-25 2014-12-25 手摇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38454.1U CN204606080U (zh) 2014-12-25 2014-12-25 手摇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06080U true CN204606080U (zh) 2015-09-02

Family

ID=53958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38454.1U Active CN204606080U (zh) 2014-12-25 2014-12-25 手摇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060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71367U (zh) 一种可拆装式亲子自行车
CN203698546U (zh) 多功能折叠车
CN203888958U (zh) 可折叠车轮机构
CN204606080U (zh) 手摇车
CN203450284U (zh) 折叠电动自行车
CN207045523U (zh) 电动两轮车的靠椅结构
CN206749987U (zh) 用于脚踏车的前叉承载装置
CN205059859U (zh) 一种可转换型三轮滑板车
CN202147797U (zh) 折叠滑板车
CN204489073U (zh) 一种新型车头可折叠电动车
CN205417935U (zh) 一种折叠自行车
CN204236661U (zh) 一种多功能自行车
CN202783584U (zh) 简易自行车
CN203996662U (zh) 一种后避震锂电自行车的车架
CN214493232U (zh) 一种用于单悬臂滑板车的后摇臂结构
CN205396166U (zh) 一种发电机组推行机架
CN201405974Y (zh) 童车
CN203714087U (zh) 一种折叠自行车
CN201545157U (zh) 磁悬浮自行车
CN201769861U (zh) 可调前后轮组距离的手推车
CN201128454Y (zh) 自行车书包架
CN204750415U (zh) 一步折叠三轮躺车
CN206087153U (zh) 一种新型轻便的自行车
CN203946216U (zh) 一种8 英寸快捷折叠便携电动车
CN203864874U (zh) 儿童回力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