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53337U - 叶轮以及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叶轮以及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53337U
CN204553337U CN201420745815.8U CN201420745815U CN204553337U CN 204553337 U CN204553337 U CN 204553337U CN 201420745815 U CN201420745815 U CN 201420745815U CN 204553337 U CN204553337 U CN 2045533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leron
distance
spin axis
blade
impe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4581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本心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533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533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8Blades
    • F04D29/388Blad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叶轮以及送风机,该轴流叶轮包括多个叶片及从叶片的叶面突出且在周向延伸的第一辅助翼和第二辅助翼。第一辅助翼配置在第二辅助翼的径向外侧且与第二辅助翼至少局部径向重叠。并且从第一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前方的第一前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与从第二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前方的第二前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比从第一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后方的第一后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与从第二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后方的第二后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大。由此,叶轮旋转时,由叶片产生的轴向的气流的一部分集中在两个辅助翼之间,使该气流产生风速大的部分。其结果是,风速大的部分将外侧的气体吸入,从而能够增加朝向轴向正面侧的气流的风量。

Description

叶轮以及送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轴流式的叶轮以及送风机。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了通过叶片的旋转产生气流的风扇、循环器、扩散器等轴流式的送风机。并且,除这些以空调为目的的送风机以外,还公知了搭载于汽车、OA设备等、用于对发动机和电机部件等各种装置进行冷却的轴流式的送风机。关于以往的轴流式的送风机,例如如日本公表专利公报2011-513618号所记载。
近些年,在以空调为目的的送风机中,伴随着住宅和办公室等的小型化,也对送风机提出小型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装置冷却目的的送风机中,由于伴随着各装置的性能提高的发热量增加等,需要在不增大送风机的体积的同时提高送风量。
在日本公表专利公报2011-513618号所记载的冷却风扇等以往的送风机中,不具有为了提高叶片所产生的风的送风量的机构。因此,在以往的送风机中,只能由叶片的形状和面积决定产生的风的风量。但是,如果不增大送风机的体积而对叶片本体的形状进行设计以使送风量提高的话,有可能产生刚性和阻力等的问题。因此,需要一种在不大幅度改变叶片本体的形状的同时提高送风量的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不改变叶片本体的形状的情况下能够提高送风量的叶轮以及送风机。
本申请的示例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轴流式的叶轮,包括: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叶片;以及第一辅助翼和第二辅助翼,所述第一辅助翼和所述第二辅助翼从所述叶片的叶面突出且在周向上延伸;第一辅助翼和第二辅助翼配置在叶片的加压面侧和负压面侧的至少一方;第一辅助翼配置在第二辅助翼的径向外侧,且与第二辅助翼至少局部径向重叠;从第一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前方的第一前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与从第二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前方的第二前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比从第一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后方的第一后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与从第二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后方的第二后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大。
优选的为,从第一前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与从第一后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相同或者比从第一后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大。
优选的为,从第二前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与从第二后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相同或者比从第二后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小。
优选的为,第一辅助翼的径向外侧的第一外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叶片的径向外侧的叶片外缘部在轴向上重叠。
优选的为,从第二辅助翼上的径向最内侧的第二内端部到旋转轴线的距离与从叶片上的径向最外侧的叶片外端部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比从叶片上的径向最内侧的叶片内端部到旋转轴线的距离与从叶片外端部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的一半还小。
优选的为,第一辅助翼和第二辅助翼随着沿轴向远离叶片的叶面而逐渐减小。
优选的为,第一辅助翼的第一前端和第二辅助翼的第二前端比叶片的前缘靠旋转方向后方。
优选的为,第一辅助翼的第一后端和第二辅助翼的第二后端比叶片的后缘靠旋转方向前方。
优选的为,第一辅助翼的第一后端和第二辅助翼的第二后端比叶片的后缘靠旋转方向后方。
优选的为,第一辅助翼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比叶片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靠轴向另一侧,第一辅助翼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比叶片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靠轴向一侧,第二辅助翼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比叶片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靠轴向另一侧,第二辅助翼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比叶片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靠轴向一侧。
优选的为,第一辅助翼的包括第一前端的一部分和第二辅助翼的包括第二前端的一部分具有无角的曲面状的表面。
优选的为,能够将第一辅助翼的配置位置在第一方位和第二方位之间切换,处于第一方位时第一前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和第一后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与处于第二方位时第一前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和第一后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不同。
优选的为,能够将第二辅助翼的配置位置在第三方位和第四方位之间切换,处于第三方位时第二前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和第二后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与处于第四方位时第二前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和第二后端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不同。
优选的为,叶轮为树脂制成,且通过注塑成型而成型。
一种送风机,包括:具有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旋转部的马达;以及与所述旋转部一同旋转的上述的叶轮。
根据本申请示例的一实施方式,两个辅助翼的距离从旋转方向前方朝向后方变窄。通过这样的结构,使通过叶片产生的轴向的气流在两个辅助翼之间集中,从而该气流中产生风速大的部分。该风速大的部分由于康达效应将周围的气体吸入,从而能够增加朝向轴向正面侧的气流的风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的侧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的主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的后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的局部侧视图。
图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主视图。
图7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后视图。
图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局部侧视图。
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后视图。
图1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后视图。
图1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后视图。
图12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后视图。
图13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后视图。
图14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中,将与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并且,在本申请中,将为轴向的一侧的叶轮的加压面侧作为正面侧,将为轴向的另一侧的叶轮的负压面侧作为背面侧,对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但是,这里定义的正面侧以及背面侧不限定叶轮以及送风机使用时的朝向。
<1.一种实施方式>
<1-1.风扇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送风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的侧视图。图2是风扇1的叶轮3的立体图。图3是叶轮3的主视图。图4是叶轮3的后视图。在图1至图4中,用实线箭头表示旋转方向。
该风扇1为通过马达2的动力使叶轮3旋转且向叶轮3的正面侧送风的装置。例如,风扇1可用于直接向用户吹风纳凉。并且,风扇1也可以作为与空调等一起使用的循环器。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风扇1具有马达2和轴流式的叶轮3。
马达2是为叶轮3提供用于旋转的动力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选用直流无刷马达。直流无刷马达不存在因电刷的磨损而导致的性能的劣化,因此比有刷马达寿命长。并且,直流无刷马达比交流马达容易变速且容易降低消耗电力。
马达2具有静止部21和以旋转轴线9为中心旋转的旋转部22。静止部21具有容纳马达的电枢和转子等旋转部22的一部分的马达机壳211。
旋转部22具有:在与电枢之间产生扭矩的转子;以及沿旋转轴线9延伸的轴221。轴221在马达机壳211的内部被固定于转子。轴221的正面侧的端部比马达机壳211向正面侧突出,固定在叶轮3的下述的中央部30。因此,马达2驱动时,叶轮3与马达2的旋转部22一起以旋转轴线9为中心旋转。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轴221的正面侧的端部固定在叶轮3,但是,也可以是轴221的正面侧的端部以外的部分固定在叶轮3。即,轴221的一部分与叶轮3相固定即可。
叶轮3相对于马达2的静止部21被支承为能够旋转。通过使叶轮3向图1至图4中实线箭头所示的旋转方向旋转,产生从背面侧朝向正面侧的气流。如图1至图4所示,叶轮3具有:中央部30、多个叶片40、第一辅助翼50以及第二辅助翼60。
本实施方式的叶轮3为树脂制成,其通过注塑成型而成型。因此,中央部30、多个叶片40、第一辅助翼50以及第二辅助翼60形成为单一的部件。另外,叶轮3也可以是由金属等其他材料形成。并且,叶轮3也可以是由多个部件组合而形成的。
如图2以及图4所示,中央部30具有以旋转轴线9为中心的圆板状的圆板部301和从圆板部301的端缘向轴向背面侧延伸的壁部302。即,本实施方式的中央部30为有盖圆筒状。并且,如图4所示,中央部30还具有筒状部303和肋部304。筒状部303从圆板部301向背面侧呈大致圆筒状突出。通过该形状,中央部30在背面侧的大致中央具有作为筒状部303的内部空间的轴孔31。马达2的轴221被插入固定在轴孔31中。因此,当马达2驱动时,叶轮3与轴221一起以旋转轴线9为中心旋转。壁部302与筒状部303通过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肋部304而连接。由此,能够抑制筒状部303相对于旋转轴线9的歪斜。即,能够抑制叶轮3相对于轴221的歪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部30从正面侧观察为大致圆形,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中央部30从正面侧观察也可以为五边形或六边形等多边形。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轴221的正面侧的端部被配置在中央部30的内部,但只要轴221与中央部30被相固定,轴221的正面侧的端部也可以自中央部30向正面侧突出。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多个叶片40分别从中央部30的侧面向径向外侧延伸。多个叶片40在周向大致等间隔排列。但是,多个叶片40的周向的间隔不必恒定。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各叶片40的负压面42侧配置有一对辅助翼,即,第一辅助翼50以及第二辅助翼60。关于第一辅助翼50以及第二辅助翼60的详细结构以及作用,将在后文叙述。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各叶片40随着从前缘401朝向后缘402而从背面侧向正面侧倾斜。这里,前缘401为叶片40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端缘部,后缘402为叶片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端缘部。通过该形状,当叶轮3旋转时,作为叶片40的正面侧的叶面的加压面41附近的气压变高,作为叶片40的背面侧的叶面的负压面42附近的气压变低。由此,在叶片40的周围,从背面侧向正面侧产生朝向轴向的气流。
<1-2.关于辅助翼>
接下来,对第一辅助翼50和第二辅助翼60的详细结构以及作用进行说明。图5是叶轮3的局部侧视图。另外,在图5中,未示出接棱线。
如图2所示,第一辅助翼50和第二辅助翼60从叶片40的负压面42向背面侧突出。并且,第一辅助翼50以及第二辅助翼60在周向上延伸。第一辅助翼50配置在第二辅助翼60的径向外侧。并且,第一辅助翼50的一部分与第二辅助翼60的一部分在径向重叠。
如图4所示,在从轴向观察的平面图中,将第一辅助翼50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前方的部分作为第一前端51,将第一辅助翼50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后方的部分作为第一后端52,将第二辅助翼60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前方的部分作为第二前端61,将第二辅助翼60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后方的部分作为第二后端62。
从第一前端51到旋转轴线9的径向的距离D1与从第二前端61到旋转轴线9的径向的距离D2之差,比从第一后端52到旋转轴线的径向的距离D3与从第二后端62到旋转轴线9的径向的距离D4之差大。即,第一辅助翼50和第二辅助翼60之间的径向的距离从旋转方向的前方朝向后方变窄。由此,使由叶片40产生的轴向的气流集中在第一辅助翼50和第二辅助翼60之间。
由此,如图1中空心箭头所示,在配置有第一辅助翼50和第二辅助翼60的径向位置附近,与配置有叶片40的其他部分的径向位置相比,由叶片40产生的轴向的气流的风速变大。其结果为,如图1中虚线的空心箭头所示,该风速大的气流由于康达效应而将周围的气体吸入。因此,增加了向正面侧朝向轴向的气流的风量。
即,在该风扇1中,通过设置第一辅助翼50以及第二辅助翼60,能够在不改变叶片40的本体形状且不增加马达2的转速的情况下增大送风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辅助翼50中,距离D1比距离D3大。由此,第一辅助翼50具有将在比第一辅助翼5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由叶片40产生的轴向的气流向径向内侧引导的作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辅助翼60中,距离D2比距离D4小。由此,第二辅助翼60具有将在比第二辅助翼6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由叶片40产生的轴向的气流向径向外侧引导的作用。通过第一辅助翼50以及第二辅助翼60的这样的引导作用,由叶片40产生的轴向的气流高效地集中。从而,在由第一辅助翼50和第二辅助翼60包围的径向位置附近,轴向的气流的速度被高效地提高了。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辅助翼50沿叶片40的径向外侧的叶片外缘部403配置。即,第一辅助翼50的径向外侧的第一外缘部501与叶片外缘部403在轴向上重叠。由此,通过将第一辅助翼50配置在叶片40的径向外侧附近,在叶片40向轴向正面侧送出的气流中,最外侧部分的风速变大。从而,通过该风速大的气流容易将比叶片40靠径向外侧的气流吸入。即,进一步增加了朝向轴向正面侧的气流的风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缘部501的大致整体与叶片外缘部403在轴向上重叠,但也可以是第一外缘部501的极小的一部分与叶片外缘部403在轴向上重叠。
如图4所示,第一辅助翼50的第一前端51和第二辅助翼60的第二前端61比叶片40的前缘401靠旋转方向后方。即,叶片40的前缘401不与第一前端51以及第二前端61在轴向上重叠。从而,通过叶片40的旋转产生的与旋转方向反向的同一相对气流不会同时触到前缘401、第一前端51以及第二前端61。由此,与前缘401同第一前端51以及第二前端61在轴向上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叶片40与第一辅助翼50以及第二辅助翼60破风时的干涉音。
并且,第一辅助翼50的包括第一前端51的一部分具有无角的曲面状的表面。由于第一辅助翼50的第一前端51附近是带圆度的,因而能够抑制在第一前端51附近的破风的干涉音。并且,与第一前端51附近为尖的形状的情况相比,提高了第一辅助翼50的强度。另外,第二辅助翼60也同样,第二辅助翼60的包括第二前端61的一部分具有无角的曲面状的表面。因此,也能够抑制由第二辅助翼60引起的干涉音。并且,与第二前端61附近为尖的形状的情况相比提高了第二辅助翼60的强度。
并且,如图5所示,第一辅助翼50以及第二辅助翼60随着从叶片40的负压面42朝背面侧远离而逐渐缩小。即,第一辅助翼50以及第二辅助翼60随着从叶片40的叶面沿轴向远离而逐渐缩小。由此,能够抑制在第一辅助翼50以及第二辅助翼60附近的乱流的产生。并且,在通过注塑成型来成型叶轮3时,能够在第一辅助翼50以及第二辅助翼60的周边向轴向背面侧将模具脱模。其结果是,注塑成型变得容易,能够抑制因为使用复杂的模具而产生的分型线的增加。
<2.变形例>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图6是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A的主视图。在图6的示例中,第一辅助翼50A以及第二辅助翼60A从叶片40A的加压面41A朝向正面侧突出。这样的话,第一辅助翼和第二辅助翼也可以配置在加压面侧。
在图6的示例中,从第一前端51A到旋转轴线9A的径向的距离与从第二前端61A到旋转轴线9A的径向的距离之差,比从第一后端52A到旋转轴线9A的径向的距离与从第二后端62A到旋转轴线9A的径向的距离之差大。
由此,在配置有第一辅助翼50A和第二辅助翼60A的径向位置附近,与配置有叶片40A的其他部分的径向位置相比,由叶片40A产生的轴向的气流的风速变大。其结果是,该风速大的气流通过康达效应而将周围的气体吸入。从而,增加了朝向轴向正面侧气流的风量。
图7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B的后视图。图8是图7的示例的叶轮3B的局部侧视图。在图7的示例中,第一辅助翼50B的第一前端51B和第二辅助翼60B的第二前端61B比叶片40B的前缘401B靠旋转方向后方。并且,第一辅助翼50B的第一后端52B和第二辅助翼60B的第二后端62B比叶片40B的后缘402B靠旋转方向前方。即,第一前端51B、第一后端52B、第二前端61B以及第二后端62B从轴向观察都配置在叶片40B的内侧。
因此,通过注塑成型而成型出了叶轮3B的情况下,在第一辅助翼50B以及第二辅助翼不会产生分型线。从而,与叶片40B不具有第一辅助翼50B以及第二辅助翼60B的情形相比,不会增加叶轮3B整体的分型线。
并且,如图8所示,第一辅助翼50B的轴向正面侧的端部54B和第二辅助翼60B的轴向正面侧的端部64B分别比叶片40B的轴向正面侧的端部43B靠轴向背面侧。并且,第一辅助翼50B的轴向背面侧的端部55B和第二辅助翼60B的轴向背面侧的端部65B分别比叶片40B的轴向背面侧的端部44B靠轴向正面侧。即,第一辅助翼50B的轴向的存在区域56B和第二辅助翼60B的轴向的存在区域66B位于叶片40的轴向的存在区域45B的范围内。
由此,与叶轮3B不具有第一辅助翼50B和第二辅助翼60B的情况相比,不会缩短叶轮3B和配置在叶轮3B周围的静止部件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与静止部件的干涉而导致的噪音变大。并且,第一辅助翼50B和第二辅助翼60B也不会制约用于配置静止部件的空间。另外,作为配置在叶轮3B周围的静止部件,可以设想是容纳马达和叶轮3B的机壳等。
图9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C的后视图。在图9的示例中,第一辅助翼50C的第一后端52C和第二辅助翼60C的第二后端62C比叶片40C的后缘402C靠旋转方向后方。在图9的示例中,由叶片40C产生的轴向的气流从叶片40C的后缘402C朝旋转方向后方离开后被第一辅助翼50C和第二辅助翼60C所引导。从而,能够提高使由叶片40C产生的气流集中的作用。
并且,从轴向观察,第一后端52C以及第二后端62C被配置在叶片40C的外侧,通过这样的结构延长了第一辅助翼50C和第二辅助翼60C的周方长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辅助翼50C和第二辅助翼60C对气流的引导作用。
图10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D的后视图。图10的示例中,第一辅助翼50D不与叶片40D的径向外侧的叶片外缘部403D重叠。即,第一辅助翼50D不位于叶片40D的径向最外侧附近。这样,第一辅助翼50D也可以位于比叶片40D的叶片外缘部403D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图11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E的后视图。在图11的示例中,第二辅助翼60E的径向的位置比叶片40E的一半靠径向外侧。具体来说满足以下的尺寸关系。
从轴向观察的平面图中,将叶片40E的位于径向最外侧的部分作为叶片外端部404E;将叶片40E的位于径向最内侧的部分,即,将叶片40E的根部部分作为叶片内端部405E;将第二辅助翼60E的位于径向最内侧的部分作为第二内端部63E。
在图11的示例中,第二内端部63E到旋转轴线9E的径向的距离D5与叶片外端部404E到旋转轴线9E的径向的距离D6之差,比叶片内端部405E到旋转轴线9E的径向距离D7与距离D6之差的一半还小。即,如果将从旋转轴线9E的距离为距离D6和距离D7的正中间的位置作为位置D0,则第二辅助翼60E的第二内端部63E比位置D0靠径向外侧。
由此,叶轮40E向轴向正面侧送出的气流中,由第一辅助翼50E和第二辅助翼60E加速的部分更靠径向外侧。从而,通过该高速气流,更容易将比叶片40E靠径向外侧的空气吸入。即,朝向轴向正面侧的气流的风量进一步增加。
图12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F的后视图。在图12的示例中,除去第一前端51F附近和第一后端52F附近,第一辅助翼50F为翼厚恒定的平板状。并且,第二辅助翼60F也一样,除了第二前端61F附近和第二后端62F附近,第二辅助翼60F也为翼厚恒定的平板状。如此,第一辅助翼50F和第二辅助翼60F的翼厚也可为大致恒定。
在图12的示例中也是,从第一前端51F到旋转轴线9F的径向的距离与从第二前端61F到旋转轴线9F的径向的距离之差,比从第一后端52F到旋转轴线9F的径向的距离与从第二后端62F到旋转轴线9F的径向的距离之差大。
由此,与配置有叶轮40F的其他部分的径向位置相比,在配置有第一辅助翼50F和第二辅助翼60F的径向位置附近,由叶轮40F产生的轴向的气流的风速更大。其结果是,该风速大的气流通过康达效应将周围的气体吸入。因此,增加了朝向轴向正面侧的气流的风量。
图13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G的后视图。在图13的示例中,叶轮40G、第一辅助翼50G、第二辅助翼60G为分别单独的部件。而且,第一辅助翼50G的配置位置能够在实线表示的第一方位P1和虚线表示的第二方位P2之间切换。并且,第二辅助翼60G的配置位置能够在实线表示的第三方位P3和虚线表示的第四方位P4之间切换。
在此,将第一方位P1时的第一前端51G和旋转轴线9G的径向的距离作为D11,将第二方位P2时的第一前端51G和旋转轴线9G的径向的距离作为D12,将第一方位P1时的第一后端52G和旋转轴线9G的径向的距离作为D31,将第二方位P2时的第一后端52G和旋转轴线9G的径向的距离作为D32。
并且,将第三方位P3时的第二前端61G和旋转轴线9G的径向的距离作为D21,将第四方位P4时的第二前端61G和旋转轴线9G的径向的距离作为D22,将第三方位P3时的第二后端62G和旋转轴线9G的径向的距离作为D41,将第四方位P4时的第二后端62G和旋转轴线9G的径向的距离作为D42。
距离D11与距离D31大致相同或者比距离D31大。由此,在第一方位P1,第一辅助翼50G提高了由叶片40G产生的轴向的气流的直进性或者将该气流向径向内侧引导。另一方面,距离D12比距离D32大。即,在第二方位P2,第一辅助翼50G将由叶片40G产生的轴向的气流向径向内侧引导。并且,距离D12与距离D32之差比距离D11与距离D31之差大。由此,在第二方位P2,与第一方位P1相比,第一辅助翼50G对轴向的气流的引导作用增大了。
距离D21比距离D41小。并且,距离D22比距离D42小。由此,在第三方位P3以及第四方位P4,第二辅助翼60G将由叶片40G产生的轴向的气流向径向外侧引导。并且,距离D22与距离D42之差比距离D21与距离D41之差大。由此,在第四方位P4,与第三方位P3相比,由第二辅助翼60G引导轴向的气流的作用增大了。
如此,在图13的示例中,能够将第一辅助翼50G切换到第一方位P1和第二方位P2,能够将第二辅助翼60G切换到第三方位P3和第四方位P4。由此,能够根据用途的不同,有选择地切换由叶片40G产生的气流集中的径向的位置和该气流的速度。
图14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H的后视图。在图14的示例中,叶轮3H在各叶片40H上除了具有第一辅助翼50H和第二辅助翼60H还具有第三辅助翼70H。
在图14的示例中,第一辅助翼50H和第二辅助翼60H之间的径向的距离从旋转方向的前方朝向后方变窄。并且,第二辅助翼60H和第三辅助翼70H之间的径向的距离从旋转方向的前方朝向后方变窄。由此,使由叶片40产生的轴向的气流在第一辅助翼50H和第二辅助翼60H之间以及在第二辅助翼60H和第三辅助翼70H之间集中。如此,也可以在各叶片上配置三个以上的辅助翼。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风扇中,用直流马达作为用于驱动叶轮旋转的动力。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送风机也可以用交流马达代替直流马达。并且,本实用新型的送风机也可以代替马达而通过将发动机等其他驱动源与叶轮连接来使叶轮旋转。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送风机也不必一定是作为纳凉目的的风扇。也可以是,如吊扇、循环器、汽车用的冷却风扇等用于其他用途的送风机。
并且,构成送风机的各部件的细节的形状也可以与本申请的各附图所表示的形状不同。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叶轮具有5片叶片,但叶轮的叶片也可以是3片、4片、7片等其他片数。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等描述的各要素在不发生矛盾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组合。
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叶轮以及送风机。

Claims (16)

1.一种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轴流式的叶轮,包括:
多个叶片,它们沿周向排列;以及
第一辅助翼和第二辅助翼,所述第一辅助翼和所述第二辅助翼从所述叶片的叶面突出,且在周向上延伸,
所述第一辅助翼和所述第二辅助翼配置在所述叶片的加压面侧和负压面侧的至少一方,
所述第一辅助翼配置在所述第二辅助翼的径向外侧,且与所述第二辅助翼至少局部径向重叠,
所述叶轮的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前方的第一前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与从所述第二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前方的第二前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比从所述第一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后方的第一后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与从所述第二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后方的第二后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前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与从所述第一后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相同,或者比从所述第一后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二前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与从所述第二后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相同,或者比从所述第二后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二前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与从所述第二后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相同,或者比从所述第二后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翼的径向外侧的第一外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叶片的径向外侧的叶片外缘部在轴向上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二辅助翼上的径向最内侧的第二内端部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与从所述叶片上的径向最外侧的叶片外端部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比从所述叶片上的径向最内侧的叶片内端部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与从所述叶片外端部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的一半还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翼和所述第二辅助翼随着沿轴向远离所述叶片的所述叶面而逐渐缩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翼的所述第一前端和所述第二辅助翼的所述第二前端比所述叶片的前缘靠旋转方向后方。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翼的所述第一后端和所述第二辅助翼的所述第二后端比所述叶片的后缘靠旋转方向前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翼的所述第一后端和所述第二辅助翼的所述第二后端比所述叶片的后缘靠旋转方向后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翼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比所述叶片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靠轴向另一侧,
所述第一辅助翼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比所述叶片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靠轴向一侧,
所述第二辅助翼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比所述叶片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靠轴向另一侧,
所述第二辅助翼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比所述叶片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靠轴向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翼的包括所述第一前端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辅助翼的包括所述第二前端的一部分具有无角的曲面状的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能够将所述第一辅助翼的配置位置在第一方位和第二方位之间切换,
处于第一方位时所述第一前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和所述第一后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与处于第二方位时所述第一前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和所述第一后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不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能够将所述第二辅助翼的配置位置在第三方位和第四方位之间切换,
处于第三方位时所述第二前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和所述第二后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与处于第四方位时所述第二前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和所述第二后端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之差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为树脂制成,且通过注塑成型而成型。
16.一种送风机,包括:
具有静止部和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旋转部的马达;以及
与所述旋转部一起旋转的叶轮,
所述送风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为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叶轮。
CN201420745815.8U 2013-12-06 2014-12-02 叶轮以及送风机 Active CN20455333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2580A JP6303461B2 (ja) 2013-12-06 2013-12-06 インペラ、および、送風機
JP2013-252580 2013-12-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53337U true CN204553337U (zh) 2015-08-12

Family

ID=5334372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21354.5A Pending CN104696278A (zh) 2013-12-06 2014-12-02 叶轮以及送风机
CN201420745815.8U Active CN204553337U (zh) 2013-12-06 2014-12-02 叶轮以及送风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21354.5A Pending CN104696278A (zh) 2013-12-06 2014-12-02 叶轮以及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03461B2 (zh)
CN (2) CN10469627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96278A (zh) * 2013-12-06 2015-06-1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叶轮以及送风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30579B1 (ko) * 2015-11-11 2016-06-24 (주) 금성풍력 송풍기의 임펠러
CN105736426A (zh) * 2016-04-26 2016-07-06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叶片压力面带小翼和叶顶有吹气结构的轴流风机
CN105756975B (zh) * 2016-04-26 2018-02-27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叶片前缘带凹槽结构和叶根吹气的轴流风机
CN109863673B (zh) * 2016-11-02 2021-10-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的转子
EP3548166A1 (en) 2016-12-05 2019-10-0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Impeller including one or more turbulators, for a bioreactor system
JP2018112189A (ja) * 2017-01-12 2018-07-1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直列式軸流ファン
CN112513471A (zh) * 2018-08-06 2021-03-16 夏普株式会社 螺旋桨式风扇以及送风装置
KR102261731B1 (ko) 2020-12-16 2021-06-07 주식회사 금성풍력 윙팁부를 가지는 축류 송풍기용 임펠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축류형 송풍기
CN114593088B (zh) * 2022-03-21 2024-03-26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站动叶可调式轴流风机扩容改造动叶改型设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90815510A (en) * 1908-12-23 1909-07-22 William Henry Ireland Improvements in Screw Propellers and adaptable to any and all Vessels actuated by Propelling Power.
US1758560A (en) * 1928-12-26 1930-05-13 Richard Just E Aircraft propeller
JPS5637119Y2 (zh) * 1976-02-27 1981-08-31
JPS5377320A (en) * 1976-12-20 1978-07-08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Axial-flow fan with supplementary blade
JPS53116516A (en) * 1977-03-22 1978-10-12 Aisin Seiki Co Ltd Axial flow fan
JPS57202797U (zh) * 1981-06-18 1982-12-23
CN1088667A (zh) * 1992-12-16 1994-06-29 新典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具导流翼形肋之轴流式扇叶
US5368508A (en) * 1993-06-08 1994-11-29 Whittington; Burl D. Marine propeller with transversal converging ribs
CN1590778A (zh) * 2003-08-25 2005-03-09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轴流风扇
CN2839671Y (zh) * 2005-08-19 2006-11-22 林钧浩 增压式轴流风机
JP6303461B2 (ja) * 2013-12-06 2018-04-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インペラ、および、送風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96278A (zh) * 2013-12-06 2015-06-1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叶轮以及送风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08361A (ja) 2015-06-11
JP6303461B2 (ja) 2018-04-04
CN104696278A (zh) 2015-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53337U (zh) 叶轮以及送风机
JP5905985B1 (ja) 軸流送風機及び直列型軸流送風機
JP5210852B2 (ja) 軸流送風機
CA2564242A1 (en) Turbofan engine
JPWO2015092924A1 (ja) 軸流送風機
JP2012026402A (ja) 斜流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2011074817A (ja) 軸流ファン
JP6990026B2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動掃除機、ならびにインペラの製造方法
CN104343729A (zh) 叶轮以及送风机
CN102162468B (zh) 叶轮以及使用该叶轮的轴流风扇
ITBO20040468A1 (it) Ventola assiale a flusso aumentato
JP2014047711A5 (zh)
CN204082657U (zh) 离心鼓风机
JP6544463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
JP5726107B2 (ja) 二重反転式送風機
JP6060370B2 (ja) 送風装置
JP2010242597A (ja) 軸流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4033843B2 (ja) 軸流送風機
JP5935033B2 (ja) 軸流ファン
JP6468985B2 (ja) 二重反転式送風機
JP5095770B2 (ja) 送風ファン
CN209687792U (zh) 轴流风轮及空调室外机
CN217176959U (zh) 叶轮、风扇组件及头发护理设备
JP5577738B2 (ja) ラジアルタービンのインペラ
JP5534417B2 (ja) 送風ファ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