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3729A - 叶轮以及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叶轮以及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3729A
CN104343729A CN201410064422.5A CN201410064422A CN104343729A CN 104343729 A CN104343729 A CN 104343729A CN 201410064422 A CN201410064422 A CN 201410064422A CN 104343729 A CN104343729 A CN 1043437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leron
impeller
blade
running shaft
forem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644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本心路
小西敦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343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37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8Blades
    • F04D29/384Blades characterised by for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8Blades
    • F04D29/388Blad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叶轮以及送风机。轴流式的叶轮具有: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且在周向排列的多个叶片;和从叶片的翼面突出、且在周向延伸的辅助翼。辅助翼配置在叶片的至少加压面侧。从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前方的最前端到旋转轴的距离,与从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后方的最后端到旋转轴的距离不同。

Description

叶轮以及送风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流式的叶轮、以及送风机。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通过叶片的旋转而产生气流的风扇、循环器、扩散器等轴流式送风机。对于以往的轴流式送风机,例如记载于日本公开公报第2011-513618号公报中。
近几年,基于空气调节设备的空气调节效率改善和舒适度改善的观点,循环器和扩散器的功能被重视。即,对具有使产生的风的直线前进性以及扩散性调节功能的送风机的需求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在家庭内能够方便地使空气调节效率和舒适度改善,带循环器和扩散器等功能的风扇也受到关注。
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1-513618号公报中记载的冷却风扇等以往的送风机中,不具有将叶片(blade)产生的风导向径向内侧或者外侧的机构。因此,在以往的送风机中,只是通过叶片(blade)的形状来调节产生的风的直线前进性或者扩散性。然而,为了提高直线前进性或者扩散性而设计叶片主体形状的话,有产生刚性和阻力等问题的风险。因此,需要一种不大幅改变叶片主体形状而调节叶片产生的风的直线前进性或者扩散性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叶轮以及送风机,所述叶轮能够通过调节由叶片产生的旋转轴方向的风的直线前进性或者扩散性,来产生具有与目的相对应的直线前进性或者扩散性的气流。
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的叶轮中,其是轴流式的叶轮,具有:多个叶片,多个叶片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且沿周向排列;以及辅助翼,其从所述叶片的翼面突出、且沿周向延伸,所述辅助翼配置在所述叶片的至少加压面侧,从所述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前方的最前端到所述旋转轴的距离,与从所述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后方的最后端到所述旋转轴的距离不同。
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一实施方式,辅助翼将由叶片产生的旋转轴方向的风导向径向内侧或者外侧。由此,能够调节由叶片产生的风的直线前进性或者扩散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的侧视图。
图2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的立体图。
图3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的主视图。
图4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的后视图。
图5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的放大的局部主视图。
图6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辅助翼的放大的剖视图。
图7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的放大的局部侧视图。
图8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的主视图。
图9为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主视图。
图10为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主视图。
图11为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主视图。
图12为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主视图。
图13为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主视图。
图14为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主视图。
图15为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主视图。
图16为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主视图。
图17为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主视图。
图18为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主视图。
图19为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主视图。
图20为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本申请中,分别将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称为“旋转轴方向”、与旋转轴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沿着以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此外,在本申请中,将旋转轴方向上的一侧即叶轮加压面侧作为正面侧、旋转轴方向上的另一侧即叶轮负压面侧作为背面侧,来对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但是,并不意味着通过该正面侧以及背面侧的定义来限定本发明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在使用时的朝向。
<1.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
<1-1.风扇的整体结构>
图1为本发明的送风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1的侧视图。图2为风扇1的叶轮3的立体图。图3为叶轮3的主视图。图4为叶轮3的仰视图。在图1至图4中的各图用箭头表示旋转方向。
该风扇1为通过马达2的动力使叶轮3旋转,从而向叶轮3的正面侧送风的装置。风扇1例如用于直接向用户吹风来为用户纳凉。此外,风扇1也可以作为与空调等一同使用的循环器使用。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风扇1具有马达2和轴流式的叶轮3。
马达2为向叶轮3提供旋转所需动力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使用无刷直流马达。由于无刷直流马达不会由于电刷磨损而导致性能劣化,因而比带电刷的马达寿命长。此外,无刷直流马达比交流马达容易变速,且容易减少耗电量。
马达2具有静止部21和以旋转轴9为中心旋转的旋转部22。静止部21具有马达外壳211,所述马达外壳211容纳马达的转子等旋转部22的一部分和电枢。
旋转部22具有:在与电枢之间产生转矩的转子;和沿旋转轴9延伸的轴221。轴221在马达外壳211的内部固定于转子。轴221的正面侧的端部比马达外壳211向正面侧突出,且固定于叶轮3的后述的中央部30。因此,在马达2驱动时,叶轮3与马达2的旋转部22一同以旋转轴9为中心旋转。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轴221的正面侧的端部固定于叶轮3,但是轴221的正面侧的端部以外的部分也可以固定于叶轮3。即,只要轴221的一部分与叶轮3固定即可。
叶轮3被支承为能够相对马达2的静止部21旋转。叶轮3通过向图1至图4中以实线箭头所示的旋转方向旋转,来产生从背面侧朝向正面侧的气流。如图1以及图2所示,叶轮3具有中央部30、多个叶片40、以及多个辅助翼50、60。本实施方式的叶轮3为树脂制,且通过注塑成型而成型。因此,中央部30、多个叶片40、以及多个辅助翼50、60作为单一部件而形成。并且,叶轮3也可以由金属等其他材料形成。此外,叶轮3也可以组合多个零件而形成。
如图2以及图4所示,中央部30具有:以旋转轴9为中心的圆板状的圆板部301;和从圆板部301的端缘向旋转轴方向背面侧延伸的壁部302。即,中央部30为有盖圆筒状。此外,如图4所示,中央部30还具有筒状部303和肋304。筒状部303从圆板部301向背面侧突出。通过该形状,中央部30在背面侧的大致中央具有作为筒状部303的内部空间的轴孔31。在轴孔31中插入马达2的轴221,从而将其固定。因此,如果马达2驱动,则叶轮3与轴221一同以旋转轴9为中心旋转。壁部302与筒状部303通过放射状延伸的多个肋304连接。由此,能够抑制筒状部303相对旋转轴9歪斜。即,能够抑制叶轮3相对轴221歪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中央部30为大致圆筒形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中央部30可以是从正面侧看呈五边形或者六边形等多边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轴221的正面侧的端部配置于中央部30的内部,但是只要将轴221与中央部30固定,则轴221的正面侧的端部也可以比中央部30向正面侧突出。此外,中央部30也可以是向正面侧突出的大致圆锥形状或者大致半球形状。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多个叶片40分别从中央部30的侧面向径向外侧延伸。多个叶片40在周向大致等间隔地排列。但是,多个叶片40的周向的间隔也可以不必恒定。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各叶片40的加压面41侧配置辅助翼50。此外,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各叶片40的负压面42侧配置辅助翼60。对于辅助翼50、60的详细结构以及作用在之后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各叶片40随着从前缘401向后缘402而从背面侧向正面侧倾斜。在此,前缘401为叶片40的旋转方向前侧的端缘部,后缘402为叶片40的旋转方向后侧的端缘部。通过该形状,如果叶轮3旋转,则叶片40的正面侧的翼面、即加压面41的附近的气压变高,叶片40的背面侧的翼面、即负压面42的附近的气压变低。由此,在叶片40的周围产生从背面侧朝向正面侧的气流。
<1-2.关于辅助翼>
接下来,对辅助翼50、60的详细结构以及作用进行说明。图5为叶轮3的辅助翼50附近的局部主视图。图6为通过最前端51以及最后端52且沿加压面41切断的截面上的辅助翼50的剖视图。图7为叶轮3的局部侧视图。以下,在参照图1至图4的同时,也适当参照图5至图7。
如图3所示,辅助翼50从叶片40的加压面41向正面侧突出。此外,辅助翼50在改变径向位置的同时在周向延伸。在从旋转轴方向俯视时,从辅助翼50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前方的最前端51到旋转轴9的径向距离D1,比从辅助翼50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后方的最后端52到旋转轴9的径向距离D2大。
这样,由于最前端51到旋转轴9的距离D1比最后端52到旋转轴9的距离D2大,因此辅助翼50将在叶片40的加压面41侧产生的旋转轴方向的风导向径向内侧。如图5所示,如果叶片40旋转,则用虚线箭头所示的相对气流W1从旋转方向前方射入辅助翼50的最前端51侧。于是,相对气流W1的一部分与由叶片40产生的旋转轴方向的风混合而得的气流W2如单点划线箭头所示的那样,被辅助翼50导向径向内侧。由此,能够使由叶片40产生的风向径向内侧集中,从而提高其直线前进性。即,能够通过调节距离D1和距离D2来调节由叶片40产生的风的直线前进性的程度。
如图6所示,与辅助翼50的翼弦线501垂直的厚度、即翼厚502从旋转方向前方向旋转方向后方变大之后变小。在此,翼弦线501为连接辅助翼50的最前端51与最后端52的直线。辅助翼50的翼厚502成为最大的翼厚最大部53与最前端51的距离531、比翼厚最大部53与最后端52的距离532短。此外,辅助翼50的中心线503除最前端51附近以及最后端52附近以外比翼弦线501位于径向外侧。并且,中心线503为按顺序将辅助翼50的径向外侧的缘以及径向内侧的缘与垂直于翼弦线501的直线的交点之间的中点连结而得的曲线。
本实施方式的辅助翼50具有这样的所谓翼型的形状。因此,如图5所示,如果向辅助翼50射入相对气流W1,则将产生空心箭头所示的向径向内侧的加压力。因此,气流W2被该加压力进一步导向径向内侧。由此,能够抑制辅助翼50的翼弦线501相对旋转方向的角度,并进一步加大辅助翼50对气流W2的向径向内侧的导向力。即,能够抑制辅助翼50相对旋转方向的阻力,并进一步提高由叶片40产生的风的直线前进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在叶片40的加压面41侧,在负压面42侧也进一步配置辅助翼60。如图7所示,辅助翼60从叶片40的负压面42向背面侧突出。此外,如图4所示,辅助翼60在改变径向位置的同时沿周向延伸。从辅助翼60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前方的最前端61到旋转轴9的径向距离D3,比从辅助翼60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后方的最后端62到旋转轴9的径向距离D4大。因此,辅助翼60将叶片40从负压面42侧吸入的风导向径向内侧。由此,叶片40能够将从背面侧吸入的风向径向内侧集合,从而提高其直线前进性。
辅助翼50、60将由叶片40的翼面中主要比辅助翼50、60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产生的风导向径向内侧。因此,为了提高辅助翼50、60的作用,优选将各辅助翼50、60配置在偏向叶片40的径向外侧的位置。例如,优选将辅助翼50、60的整体配置在比叶片40的径向中央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特别是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各叶片40的周向宽度随着向径向外侧而变大的情况下,如果将辅助翼50、60配置在偏向径向外侧的位置,则还具有容易保证各辅助翼50、60的周向长度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虽然在加压面41侧配置的辅助翼50与在负压面42侧配置的辅助翼60配置在沿旋转轴方向重叠的位置,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辅助翼60与辅助翼50也可以配置在沿旋转轴方向不相互重叠的位置。此外,在加压面41侧配置的辅助翼50的数量与在负压面42侧配置的辅助翼60的数量也可以不同。
如图3以及图4所示,辅助翼50、60的最前端51、61比叶片40的前缘401位于旋转方向后方。即,叶片40的前缘401与辅助翼50、60的最前端51、61在旋转轴方向不重叠。因此,叶片40的前缘401与辅助翼50、60的最前端51、61不会同时与同一相对气流W1相撞。由此,同叶片40的前缘401与辅助翼50、60的最前端51、61在旋转轴方向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叶片40以及辅助翼50、60切开风时的干涉音。
此外,辅助翼50、60的最后端52、62比叶片40的后缘402位于旋转方向前方。即,辅助翼50、60的最前端51、61以及最后端52、62中的任何一个从旋转轴方向观察都位于叶片40的内侧。因此,在叶轮3通过注塑成型而成型的的情况下,辅助翼50、60的最前端51、61附近以及最后端52、62附近不产生分模线。因此,与不具有辅助翼50、60的情况相比,不增加叶轮3整体的分模线。
此外,如图5所示,辅助翼50的包括最前端51在内的一部分具有没有角的曲面状的表面。通过使辅助翼50的最前端51附近为圆角,能够抑制在切开风的最前端51附近的干涉音。此外,与最前端51附近为尖的形状相比,辅助翼50的强度高。
此外,如图7所示,辅助翼50、60的旋转轴方向正面侧的端部54、64分别比叶片40的旋转轴方向正面侧的端部43位于旋转轴方向背面侧。此外,辅助翼50、60的旋转轴方向背面侧的端部55、65分别比叶片40的旋转轴方向背面侧的端部44位于旋转轴方向正面侧。即,辅助翼50、60的旋转轴方向的存在区域56、66位于叶片40的旋转轴方向的存在区域45的范围内。由此,与叶轮3不具有辅助翼50、60的情况相比,不会缩小叶轮3与在叶轮3周围配置的静止部件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因与静止部件干涉产生的噪音的增大。并且,作为配置在叶轮3周围的静止部件,例如,能想到马达2和容纳叶轮3的机壳等。
此外,辅助翼50随着在正面侧离开叶片40的加压面41而逐渐减小。同样,辅助翼60随着在背面侧离开叶片40的负压面42而逐渐减小。即,辅助翼50、60随着在旋转轴方向离开叶片40的翼面而逐渐减小。由此,能够抑制在辅助翼50、60附近的乱流产生。
对于具体的形状,如图7所示的从侧方观察到的那样,辅助翼50在与加压面41的接触面上的截面S1,大于辅助翼50的比加压面41位于旋转轴方向正面侧且与截面S1平行的截面S2。此外,截面S2从旋转轴方向观察位于截面S1的内侧。同样,截面S2大于辅助翼50的比截面S2更靠旋转轴方向正面侧且与截面S2平行的截面S3。截面S3从旋转轴方向观察位于截面S2的内侧。对于辅助翼60也一样。因此,在通过注塑成型而成型叶轮3时,能够在辅助翼50周围向旋转轴方向正面侧、在辅助翼60周围向旋转轴方向背面侧拔出模具。由此,能够使模具的拔出方向只是正面侧以及背面侧这两个方向。其结果是,注塑成型容易,从而能够抑制因使用复杂的模具造成的分模线增加。
<2.实施方式二>
图8为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叶轮3A的主视图。叶轮3A为以旋转轴9A为中心旋转的轴流式的叶轮。叶轮3A通过向图8中用实线箭头所示的旋转方向旋转来产生从背面侧向正面侧的气流。
叶轮3A具有多个叶片40A、以及多个辅助翼50A。多个叶片40A在周向大致等间隔地排列。在各叶片40A的加压面41A侧配置辅助翼50A。
辅助翼50A从叶片40A的加压面41A向正面侧突出。此外,辅助翼50A在改变径向位置的同时在周向延伸。如图8所示,从辅助翼50A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前方的最前端51A到旋转轴9A的径向距离D1A,比从辅助翼50A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后方的最后端52A到旋转轴9A的径向距离D2A小。
这样,由于从最前端51A到旋转轴9A的距离D1A比从最后端52A到旋转轴9A的距离D2A小,因此辅助翼50A将在叶片40A的加压面41A侧产生的旋转轴方向的风导向径向外侧。由此,能够提高由叶片40A产生的风的扩散性。
此外,辅助翼50A的中心线503A除最前端51A附近以及最后端52A附近以外比翼弦线501A位于径向内侧。由此,如果叶轮3A旋转,则在辅助翼50A的径向外侧的表面附近产生朝向径向外侧的加压力。因此,由叶片40A产生的风被进一步导向径向外侧。由此,能够减小辅助翼50A的翼弦线501A相对旋转方向的角度,并进一步增大辅助翼50A对气流的导向力。即,能够减小辅助翼50A相对旋转方向的阻力,并进一步提高由叶片40A产生的风的扩散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翼也可以进一步配置于叶片40A的负压面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负压面侧的辅助翼,与加压面41A侧的辅助翼50A相同,也优选从最前端到旋转轴9A的距离比从最后端到旋转轴9A的距离小。由此,也能够提高叶片40A从背面侧吸入的风的扩散性。
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由于从辅助翼的最前端到旋转轴的距离与从辅助翼的最后端到旋转轴的距离不同,因此,辅助翼将在叶片的翼面产生的旋转轴方向的风导向径向外侧或者径向内侧。由此,能够提高由叶片产生的风的直线前进性或者扩散性。
<3.变形例>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图9为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B的主视图。在图9的例子中,辅助翼50B形成为除最前端51B附近以及最后端52B附近以外翼厚恒定的平板状。也可以像这样辅助翼的翼厚大致恒定。
在图9的例子中,从辅助翼50B的最前端51B到旋转轴9B的距离比从辅助翼50B的最后端52B到旋转轴9B的距离大。因此,辅助翼50B将从叶片40B的翼面产生的旋转轴方向的风导向径向内侧。由此,能够提高由叶片40B产生的风的直线前进性。即使像这样辅助翼形成为除最前端51B附近以及最后端52B附近以外翼厚恒定的平板状,也能够提高由叶片产生的风的直线前进性或者扩散性。
图10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C的主视图。在图10的例子中,辅助翼50C形成为除最前端51C附近以及最后端52C附近以外翼厚恒定、且向径向外侧鼓起的弯板状。像这样,辅助翼可以是除最前端51C附近以及最后端52C附近以外翼厚恒定的弯板状。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叶轮3C旋转时,相对风W1C相对辅助翼50C的入射角度变小。因此,能够减小辅助翼50C相对旋转方向的阻力。此外,能够减小辅助翼50C的最前端51C附近的干涉音。
此外,在图10的例子中,翼弦线501C与中央线503C的距离成为最大的点54C与最前端51C之间的辅助翼50C的旋转轴方向的平均高度,比点54C与最后端52C之间的辅助翼50C的旋转轴方向的平均高度小。由此,在点54C与最前端51C之间,能够进一步减小干涉音,且减小导向径向外侧的风量。另一方面,在点54C与最后端52C之间,能够通过辅助翼50C提高由叶片产生的风的直线前进性。
图11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D的主视图。在图11中,辅助翼50D具有相对翼弦线501D线对称的形状。如果叶轮3D旋转,相对辅助翼50D射入相对风,则在辅助翼50D附近产生朝向径向内侧的加压力。由此,通过辅助翼50D和加压力将从叶片40D的翼面产生的旋转轴方向的风导向径向内侧。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由叶片40D产生的风的直线前进性。这样,即使辅助翼为相对翼弦线线对称的形状,也能够提高由叶片产生的风的直线前进性或者扩散性。
图12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E的主视图。在图12的例子中,辅助翼50E的最前端51E与最后端52E的距离D5E比叶片40E的径向内端部的周向长度D6E长。这样,通过加长辅助翼50E的长度,能够进一步提高辅助翼50E对风的方向调节机能。
图13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F的主视图。在图13的例子中,在一个叶片40F的加压面41F上沿径向并排配置两个辅助翼50F。通过在径向并列两个辅助翼50F,从叶片40F的翼面产生的旋转轴方向的风中的径向外侧附近的风和径向内侧附近的风被各个的辅助翼50F导向。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辅助翼50F对风的方向调节机能。
图14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G的主视图。在图14的例子中,在一个叶片40G的加压面41G上沿周向并排配置两个辅助翼50G。通过在周向并列两个辅助翼50G,能够不需要扩展各辅助翼50G的径向宽度,而保证辅助翼50G的周向宽度。由此,能够抑制旋转方向的阻力增加,并保证辅助翼50G对风的方向调节机能。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也可以从一个叶片的加压面上突出多个辅助翼。此外,也可以从一个叶片的负压面上突出多个辅助翼。此外,在一个叶轮中也可以同时存在具有单个辅助翼的叶片和具有多个辅助翼的叶片。
图15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H的主视图。在图15的例子中,辅助翼50H的最后端52H比叶片40H的后缘402H位于旋转方向后方。在图15的例子中,从叶片40H的翼面产生的旋转轴方向的风即使从叶片40H的后缘402H向旋转方向后方离开后,也会被辅助翼50H导向径向内侧。因此,能够提高辅助翼50H对由叶片40H产生的风的方向调节功能。这样,辅助翼50H的最后端52H附近从旋转轴方向观察也可以配置在叶片40H的外侧。
图16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J的主视图。在图16的例子中,辅助翼50J的最前端51J配置于一个叶片40J的负压面42J。此外,辅助翼50J的最后端52J配置于与配置有最前端51J的叶片40J在旋转方向后方邻接的叶片40J的加压面41J。即,一个辅助翼50J横跨邻接的两个叶片40J。
由此,辅助翼50J能够在旋转方向的宽范围内对由叶片40J产生的旋转轴方向的风导向。即,能够进一步提高辅助翼50J对风的方向调节功能。此外,通过辅助翼50J将邻接的叶片40J连接在一起,从而提高叶片40J的强度。
图17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K的主视图。在图17的例子中,叶轮3K还具有将在周向邻接的两个叶片40K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70K。在图17的例子中,通过连接部70K将邻接的叶片40K连接在一起,从而提高叶片40K的强度。此外,连接部70K从旋转轴方向观察为以旋转轴9K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弯板形状。由此,在叶轮3K旋转时,能够将连接部70K相对旋转方向的阻力减小到最小限度。
图18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L的主视图。在图18的例子中,叶轮3L还具有将在周向邻接的两个叶片40L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70L。此外,连接部70L的旋转方向后方端部与辅助翼50L的最前端51L形成为一体。在图18的例子中,由于连接部70L与辅助翼50L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叶片40L的强度。
图19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M的主视图。在图19的例子中,叶片40M与辅助翼50M不是一个部件。而且,辅助翼50M的配置位置能够在实线表示的第一方位P1与双点划线表示的第二方位P2之间切换。辅助翼50M在第一方位P1时,最前端51M与旋转轴9M的距离比最后端52M与旋转轴9M的距离大。即,在辅助翼50M配置于第一方位P1的情况下,辅助翼50M能够提高由叶片40M产生的旋转轴方向的风的直线前进性。另一方面,辅助翼50M在第二方位P2时,最前端51M与旋转轴9M的距离比最后端52M与旋转轴9M的距离小。即,在辅助翼50M配置于第二方向P2的情况下,辅助翼50M能够提高由叶片40M产生的旋转轴方向的风的扩散性。
根据图19的例子,通过将辅助翼50M在第一方位P1与第二方位P2之间切换,能够根据用途选择性地提高由叶片40M产生的风的直线前进性或者扩散性。
图20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3N的主视图。在图20的例子中,叶轮3N具有附加部80N。附加部80N从叶片40N的翼面突出。此外,附加部80N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前方的前方端部81N与辅助翼50N的最后端52N相连。此外,附加部80N的周向长度比辅助翼50N的周向长度短。
在图20的例子中,从辅助翼50N的最前端51N到旋转轴9N的距离D1N,比从辅助翼50N的最后端52N到旋转轴9N的距离D2N大。由此,如果叶片40N旋转,则通过叶片40N的辅助翼50N将在径向内侧的部分产生的旋转轴方向的风导向径向内侧。这时,与辅助翼50N的径向内侧相比,在辅助翼50N的径向外侧气压变低。
另一方面,从附加部80N的前方端部81N到旋转轴9N的距离D2N,比从附加部80N位于旋转方向最后方的后方端部82N到旋转轴9N的距离D7N小。因此,辅助翼50N的径向外侧附近的气流被附加部80N导向径向外侧而扩散。然而,如上所述,因为与辅助翼50N的径向内侧相比,在辅助翼50N的径向外侧气压低,因此其影响小。并且,在图20的例子中,距离D7N与距离D1N大致相同,但不限于此。距离D7N既可以比距离D1N小,也可以比距离D1N大。如图20的例子所示,叶轮也可以具有与辅助翼的最前端或者最后端相连的附加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风扇1中,作为用于使叶轮3旋转的动力,使用了为直流马达的马达2。然而,本发明的送风机也可以使用交流马达来代替直流马达。此外,本发明的送风机也可以通过将发动机等其他驱动源连接于叶轮,从而代替马达使叶轮旋转。
此外,本发明的送风机也可以不是以纳凉为目的的风扇。例如,也可以为用于吊扇、循环器、汽车用冷却风扇等其他用途的送风机。
此外,构成送风机的各部件的细节部分的形状也可以与本申请的各图所示形状不同。例如,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叶轮3具有五个叶片40,但是叶轮具有的叶片也可以是三个、四个、七个等其他个数。
此外,也可以在不发生矛盾的范围内对出现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各构件进行适当地组合。
本发明例如能够利用于叶轮以及送风机。

Claims (22)

1.一种叶轮,其是轴流式的叶轮,具有:
多个叶片,多个所述叶片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且沿周向排列;以及
辅助翼,其从所述叶片的翼面突出、且沿周向延伸,
所述叶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翼配置在所述叶片的至少加压面侧,
从所述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前方的最前端到所述旋转轴的距离,与从所述辅助翼的位于旋转方向最后方的最后端到所述旋转轴的距离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翼的翼厚从旋转方向前方朝向旋转方向后方变大之后变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翼的最前端与所述辅助翼的翼厚成为最大的翼厚最大部的距离,比所述辅助翼的最后端与所述翼厚最大部的距离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最前端与所述旋转轴的距离比所述最后端与所述旋转轴的距离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翼的中心线的除所述最前端的附近以及所述最后端的附近以外的部分,比所述辅助翼的翼弦线位于径向外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最前端与所述旋转轴的距离比所述最后端与所述旋转轴的距离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翼的中心线的除所述最前端的附近以及所述最后端的附近以外的部分,比所述辅助翼的翼弦线位于径向内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翼随着沿旋转轴方向离开所述叶片的所述翼面而逐渐减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从一个所述叶片突出多个所述辅助翼。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翼还配置在所述叶片的负压面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翼的所述最前端比所述叶片的前缘位于旋转方向后方。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翼的所述最后端比所述叶片的后缘位于旋转方向前方。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翼的所述最后端比所述叶片的后缘位于旋转方向后方。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翼的所述最后端配置于与配置有该辅助翼的所述最前端的所述叶片在旋转方向后方邻接的所述叶片。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翼在旋转轴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比所述叶片在旋转轴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位于旋转轴方向上的另一侧,
所述辅助翼在旋转轴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比所述叶片在旋转轴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位于旋转轴方向上的一侧。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翼的所述最前端与所述最后端的距离比所述叶片的径向内端部的周向长度长。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还具有连接在周向邻接的两个所述叶片的连接部。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翼的包括所述最前端在内的一部分具有没有角的曲面状的表面。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能够将所述辅助翼的配置位置在第一方位与第二方位之间切换,
所述辅助翼在所述第一方位时,所述最前端与所述旋转轴的距离比所述最后端与所述旋转轴的距离大,
所述辅助翼在所述第二方位时,所述最前端与所述旋转轴的距离比所述最后端与所述旋转轴的距离小。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还具有从所述叶片的翼面突出、并与所述辅助翼的所述最前端或者所述最后端连接的附加部,
所述附加部的周向长度比所述辅助翼的周向长度短。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为树脂制,且通过注塑成型而成型。
22.一种送风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马达,该马达具有静止部和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旋转部;以及
与所述旋转部一同旋转的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叶轮。
CN201410064422.5A 2013-07-31 2014-02-25 叶轮以及送风机 Pending CN1043437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58896 2013-07-31
JP2013158896A JP6252018B2 (ja) 2013-07-31 2013-07-31 インペラ、および、送風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3729A true CN104343729A (zh) 2015-02-11

Family

ID=5125187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81452.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56598U (zh) 2013-07-31 2014-02-25 叶轮以及送风机
CN201410064422.5A Pending CN104343729A (zh) 2013-07-31 2014-02-25 叶轮以及送风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81452.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56598U (zh) 2013-07-31 2014-02-25 叶轮以及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52018B2 (zh)
CN (2) CN203756598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52018B2 (ja) * 2013-07-31 2017-12-2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インペラ、および、送風機
CN105736425B (zh) * 2016-04-26 2017-12-12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叶片带翼型导流板和导叶有仿生尾缘的轴流风机
CN105756996B (zh) * 2016-04-26 2017-12-12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叶片吸力面有涡破碎结构和叶顶开槽的轴流风机
KR101917320B1 (ko) * 2017-05-23 2018-11-12 한일전기 주식회사 양방향식 선풍기
KR102174076B1 (ko) * 2019-12-06 2020-11-04 노준혁 음식물 쓰레기 처리기용 교반 날개
KR102149112B1 (ko) * 2019-12-06 2020-08-27 노준혁 임펠러와 블레이드를 이용한 음식물 쓰레기 처리기
KR102436328B1 (ko) * 2021-01-26 2022-08-25 (주)오메가오토메이션 수봉식 진공펌프의 임펠러 구조체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2710A (en) * 1976-12-20 1980-09-16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huo Kenkyusho Axial flow fan having auxiliary blade
US4265596A (en) * 1977-11-22 1981-05-05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huo Kenkyusho Axial flow fan with auxiliary blades
CN1088667A (zh) * 1992-12-16 1994-06-29 新典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具导流翼形肋之轴流式扇叶
CN101265921A (zh) * 2007-03-12 2008-09-17 索尼株式会社 轴流式风扇装置、轴流式叶轮以及电子装置
JP2008303760A (ja) * 2007-06-06 2008-12-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軸流送風機
CN203756598U (zh) * 2013-07-31 2014-08-0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叶轮以及送风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48799Y2 (zh) * 1975-04-30 1980-11-14
JPS57202797U (zh) * 1981-06-18 1982-12-23
JPS59105998A (ja) * 1982-12-08 1984-06-19 Nippon Denso Co Ltd 軸流フアン
JPS60137200U (ja) * 1984-12-20 1985-09-11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補助ブレ−ド付軸流フアン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2710A (en) * 1976-12-20 1980-09-16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huo Kenkyusho Axial flow fan having auxiliary blade
US4265596A (en) * 1977-11-22 1981-05-05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huo Kenkyusho Axial flow fan with auxiliary blades
CN1088667A (zh) * 1992-12-16 1994-06-29 新典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具导流翼形肋之轴流式扇叶
CN101265921A (zh) * 2007-03-12 2008-09-17 索尼株式会社 轴流式风扇装置、轴流式叶轮以及电子装置
JP2008303760A (ja) * 2007-06-06 2008-12-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軸流送風機
CN203756598U (zh) * 2013-07-31 2014-08-0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叶轮以及送风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56598U (zh) 2014-08-06
JP2015031164A (ja) 2015-02-16
JP6252018B2 (ja) 2017-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3729A (zh) 叶轮以及送风机
US10995769B2 (en) Ceiling fan blade
ES2336371T3 (es) Rodote con alabes para compresor centrifugo.
US11261877B2 (en) Ceiling fan blade
JP4046164B2 (ja) 軸流フアン
JP5003198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204553337U (zh) 叶轮以及送风机
CN201560963U (zh) 一种高效率的轴流风机
CN104024649B (zh) 轴流风扇
CN204551351U (zh) 吹风机
CN101990604A (zh) 离心鼓风机
CN102326030B (zh) 空调机
CA2564242A1 (en) Turbofan engine
CN107975494B (zh) 轴流风轮和空调
CN102341603A (zh) 螺旋桨式风扇
CN215762350U (zh) 用于吊扇的叶片
CN103486083A (zh) 风机的风叶轮
ES2329305T3 (es) Ventilador para automovil y unidad frontal asociada.
JP2012057587A (ja) 天井扇
CN110506164A (zh) 螺旋桨式风扇及空调装置用室外机
CN100560984C (zh) 离心式多叶风扇
CN205578320U (zh) 一种双风轮离心风机及使用该风机的空调扇和空气净化器
CN204061321U (zh) 轴流风轮和具有其的轴流风机
CN106989035A (zh) 节能低噪声轴流风机
CN206972574U (zh) 节能低噪声轴流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