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26753U - 车门防撞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门防撞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26753U
CN204526753U CN201520111817.6U CN201520111817U CN204526753U CN 204526753 U CN204526753 U CN 204526753U CN 201520111817 U CN201520111817 U CN 201520111817U CN 204526753 U CN204526753 U CN 2045267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vention girders
collision prevention
wire harness
car door
notch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1181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进军
邓卫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1181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267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267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267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车门防撞结构包括防撞梁和抗凹板。防撞梁包括靠近汽车前端的第一端部和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至车门内板且第一端部的水平高度大于第二端部的水平高度,以防撞梁为对角线形成的矩形区域占车门内板的面积的2/3以上。抗凹板具有连接至防撞梁的第一端和连接至车门内板的第二端,抗凹板的第二端位于防撞梁的第二端部的上方。防撞梁具有面向车门外板的第一表面且第一表面设有多个第一涂胶槽,第一涂胶槽的开口朝向车门外板并设有隔震胶,防撞梁通过隔震胶与车门外板相连接。车门防撞结构具有较好的防撞性能和抗凹性能,结构简单,布置空间合理,有效地降低汽车车门的开发成本。

Description

车门防撞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防撞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侧面车身结构的抗冲击强度普遍不是很高,为了加强车身侧面的强度,在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之间安装防撞梁,防撞梁的两端分别与车门内板前后部处的加强板固定连接。这样在发生侧面碰撞时,防撞梁吸收了一定的冲击力变形,减少了碰撞冲击力对车内乘员的影响。
目前的防撞梁大部分采用管状防撞梁,安装管状防撞梁时还需要同时加装安装支架。而车门外板是有弧度的,不同车型的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的尺寸和曲率也不相同,因此,管状防撞梁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车门的适应性较差,并且还容易与车门外板干涉导致车门外板出现凸包。出于减重节能,节省成本的目的,车门外板常采用更薄的高强度钢板,但更薄的高强度钢板会导致车门外板变软,抗凹性能减小,而汽车在使用过程中,车门外板常常会受到外载荷作用,如人为的触摸按压、行进过程中的振动以及碎石冲击等,这些载荷往往使车门外板发生凹陷挠曲,甚至产生局部的永久变形,影响车门外观质量,因此还需要通过加装抗凹板等增加车门外板的抗凹性能,为提高整个车门外板抗凹性能,抗凹板普遍设计成两条长条形板状结构相互交叉粘附于车门外板,此种类型的抗凹板会增加整个汽车车门的重量,防撞梁、安装支架和抗凹板分别设置导致汽车车门的零部件较多,增加了汽车车门的开发成本。
再有,位于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之间其它的部分车门部件如外开拉线、线束等由于是在汽车车门经过涂装处理后进入总装线时进行安装的,因此,外开拉线、线束等会因无法固定而悬挂于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之间的空间,汽车车门在开关时或行进过程中会因为外开拉线、线束等没有固定而碰打车门外板或其它车门部件发出异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车门防撞结构,其具有较好的防撞性能和抗凹性能,结构简单,布置空间合理,有效地降低汽车车门的开发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车门防撞结构适于设置于汽车车门,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车门防撞结构包括防撞梁和抗凹板。防撞梁包括靠近汽车前端的第一端部和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至车门内板且第一端部的水平高度大于第二端部的水平高度,以防撞梁为对角线形成的矩形区域占车门内板的面积的2/3以上。抗凹板具有连接至防撞梁的第一端和连接至车门内板的第二端,抗凹板的第二端位于防撞梁的第二端部的上方。防撞梁具有面向车门外板的第一表面且第一表面设有多个第一涂胶槽,第一涂胶槽的开口朝向车门外板并设有隔震胶,防撞梁通过隔震胶与车门外板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防撞梁和抗凹板的弯曲弧度与车门外板的弯曲弧度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防撞梁的剖面结构呈“双帽型”,包括沿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两条拱起部、位于两条拱起部之间凹陷部和沿防撞梁的长度方向的两条翻边。两条拱起部的拱起方向朝向车门外板,第一涂胶槽位于两条拱起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防撞梁还包括用于在涂装过程中流入/排出电泳液的多个漏液孔,漏液孔位于防撞梁的凹陷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外把手和门锁,以及连接在车门外把手和门锁之间的外把手线束和外开拉线。防撞梁还包括用于固定外把手线束的第一线束固定部、用于固定外开拉线的第一拉线固定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抗凹板还包括用于固定外把手线束的第二线束固定部和用于固定外开拉线的第二拉线固定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线束固定部包括贯通防撞梁的第一线束通孔和第二线束通孔,以及第一线束固定件和第二线束固定件。第一线束通孔位于凹陷部,第二线束通孔位于防撞梁的远离抗凹板一侧的翻边。第二线束固定部包括贯通抗凹板的第三线束通孔和第三线束固定件。外把手线束通过第三线束固定件固定于第三线束通孔、通过第一线束固定件固定于第一线束通孔、通过第二线束固定件固定于第二线束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拉线固定部包括贯通防撞梁的第一拉线通孔和第一拉线固定件。第一拉线通孔位于防撞梁的靠近抗凹板一侧的翻边。第二拉线固定部包括贯通抗凹板的第二拉线通孔和第二拉线固定件。外开拉线通过第二拉线固定件固定于第二拉线通孔、通过第一拉线固定件固定于第一拉线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防撞梁和抗凹板采用长条形单层板结构,防撞梁的厚度为1.5mm~2mm,抗凹板的厚度为0.8mm~1mm,防撞梁的材料的硬度大于抗凹板的材料的硬度。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抗凹板具有面向车门外板的第三表面,第三表面设有多个第二涂胶槽,第二涂胶槽的开口朝向车门外板并设有隔震胶,抗凹板通过隔震胶与车门外板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车门防撞结构包括防撞梁和抗凹板,防撞梁包括靠近汽车前端的第一端部和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至车门内板且第一端部的水平高度大于第二端部的水平高度,以防撞梁为对角线形成的矩形区域占车门内板的面积的2/3以上,抗凹板具有连接至防撞梁的第一端和连接至车门内板的第二端,抗凹板的第二端位于防撞梁的第二端部的上方,车门防撞结构提高了汽车车门的整体防撞性能和抗凹性能,且车门防撞结构的结构简单,布置空间合理,有效地降低汽车车门的开发成本。进一步地,在防撞梁上设置第一涂胶槽和抗凹板设置第二涂胶槽既能保护隔震胶从防撞梁和抗凹板上溢出,同时又方便涂胶位置的识别。防撞梁上设置漏液孔,让防撞梁在涂装过程中防撞梁电泳更加充分,防止因为防撞梁是密封结构致使电泳液不能进入到防撞梁内或进入了防撞梁内的电泳液不能及时排出,时间久了导致防撞梁生锈。在防撞梁上设置第一线束固定部和第一拉线固定部,在抗凹板上设置第二线束固定部和第二拉线固定部,让外把手线束和外开拉线从门锁上输出后能可靠地固定,从而在开关汽车车门或汽车行进的过程防止了外把手线束和外开拉线撞击车门外板或其它车门部件而产生异响。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门防撞结构的防撞梁和抗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防撞梁的Ⅱ-Ⅱ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门防撞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门防撞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门防撞结构的防撞梁和抗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防撞梁的Ⅱ-Ⅱ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门防撞结构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图2和图3,车门防撞结构10适于设置于汽车车门,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内板(图未示)和车门外板20,车门防撞结构10设置在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20之间,包括防撞梁100和抗凹板200。防撞梁100包括靠近汽车前端的第一端部101和与第一端部101相对的第二端部102,防撞梁100的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连接至车门内板。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01的水平高度大于第二端部102的水平高度,并且以防撞梁100为对角线形成的矩形区域占车门内板的面积的2/3以上,因此防撞梁100能支撑的车门外板20区域更大,防撞性能更强。抗凹板200包括连接至防撞梁100的第一端201和与第一端201相对的第二端202,第二端202位于防撞梁100的第二端部102的上方并连接至车门内板。本实施例中,抗凹板200的第一端201大致连接至防撞梁100的中间位置,且抗凹板200的第二端202的水平高度大于第一端201的水平高度,防撞梁100和抗凹板200形成“Y”字型结构。
具体地,防撞梁100为长条形单层板结构,其厚度为1.5mm~2mm,优选为1.5mm。如图2所示,防撞梁100的剖面结构呈“双帽型”,包括沿防撞梁10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两条拱起部100a、位于两条拱起部100a之间凹陷部100b和沿防撞梁100的长度方向的两条翻边100c,两条拱起部100a的拱起方向朝向车门外板20。防撞梁100具有面向车门外板20的第一表面110a和与第一表面110a相对的并面向车门内板的第二表面110b,防撞梁100的拱起部100a的弯曲弧度与车门外板20的弯曲弧度一致。在两条拱起部100a设置多个第一涂胶槽111,第一涂胶槽111的开口朝向车门外板20,第一涂胶槽111内设置隔震胶(图未示)与车门外板20相连接。防撞梁100的凹陷部100b还设置多个漏液孔112,漏液孔112用于汽车车门在后期涂装过程中电泳液更容易流入到防撞梁100的第二表面110b使防撞梁100的第二表面110b电泳更充分并能及时排出电泳液防止防撞梁100后期生锈。防撞梁100靠近第二端部102一端还设置有第一线束固定部113和第一拉线固定部114,第一线束固定部113用于固定外把手线束303,第一拉线固定部114用于固定汽车车门的外开拉线304。本实施例中,第一线束固定部113包括例如两个贯穿防撞梁100的第一线束通孔113a、第二线束通孔113b,第一线束通孔113a设置在防撞梁100的凹陷部100b、第二线束通孔113b设置在防撞梁100的远离抗凹板200一侧的翻边100c上;第一拉线固定部114包括例如贯穿防撞梁100的第一拉线通孔114a,设置在防撞梁100的靠近抗凹板200一侧的翻边100c。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线束固定部113和第一拉线固定部114的具体位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
抗凹板200的第一端201连接至防撞梁100的中间位置的上侧翻边100c上。抗凹板200为长条形单层板结构,其厚度为0.8mm~1mm,优选为0.8mm。本实施例中,防撞梁100的材料的硬度大于抗凹板200的材料的硬度。抗凹板200具有面向车门外板20的第三表面210a和与第三表面110a相对的并面向车门内板的第四表面210b,抗凹板200的弯曲弧度与车门外板20的弯曲弧度一致。抗凹板200的第三表面210a设置多个第二涂胶槽211,第二涂胶槽211的开口朝向车门外板20,第二涂胶槽211内同样设置有隔震胶与车门外板20相连接。本实施例中,抗凹板200设置有第二线束固定部213用于安装外把手线束303和第二拉线固定部214用于安装汽车车门的外开拉线304。第二线束固定部213包括例如是贯通抗凹板200的第二线束通孔213a,第二拉线固定部214包括例如是贯通抗凹板200的第二拉线通孔214a,第二线束固定部213和第二拉线固定部214位于抗凹板200的具体位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
在汽车车门组装时,首先将防撞梁100、抗凹板200与车门内板小焊接总成焊接在一起形成车门内板总成;接着将隔震胶通过胶枪涂覆在防撞梁100的第一涂胶槽111和抗凹板200的第二涂胶槽211内,防撞梁100的第一涂胶槽111和抗凹板200的第二涂胶槽211既能保护隔震胶从防撞梁100和抗凹板200上溢出,同时又方便涂胶位置的识别;之后将涂了折边胶的车门外板20与车门内板总成进行包边处理,包边好的车门总成再通过铰链装附于汽车车身上。然后将汽车车门经过涂装车间进行涂装处理,位于防撞梁100的第一涂胶槽111和抗凹板200的第二涂胶槽211内的隔震胶将在高温烘烤下膨胀发泡并抵靠车门外板20,防撞梁100、抗凹板200均通过发泡后的隔震胶与车门外板20贴合并连接在一起,防撞梁100和抗凹板200通过隔震胶对车门外板20起到支撑和减震的作用。
承上述,涂装处理完成后的汽车车身进入总装线,在总装过程中将外把手线束303和外开拉线304装附于汽车车门的防撞梁100和抗凹板200上,从而对外把手线束303和外开拉线304起到固定作用。具体地,如图3所示,图3中绘示的是防撞梁100和抗凹板200是面向车门内板一侧的表面,也即是防撞梁100的第二表面110b和抗凹板200的第四表面210b。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外把手301和门锁302,以及连接在车门外把手301和门锁302之间的外把手线束303和外开拉线304。本实施例中,外把手线束303从车门外把手301引出后依次固定于抗凹板200的第二线束固定部213、防撞梁100的第一线束固定部113再连接至门锁302。第二线束固定部213包括第三线束固定件203,第一线束固定部113包括第一线束固定件103a和第二线束固定件103b。第一线束固定件103a、第二线束固定件103b和第三线束固定件203例如是卡子。外把手线束303通过第三线束固定件203、第一线束固定件103a和第二线束固定件103b依次卡接在抗凹板100的第二线束固定部213、防撞梁100的第一线束固定部113的第一线束通孔113a和第二线束通孔113b。外开拉线304从车门外把手301引出后依次固定于抗凹板200的第二拉线固定部214和防撞梁100的第一拉线固定部114再连接至门锁302。第二拉线固定部214包括第二拉线固定件204,第一拉线固定部114包括第一拉线固定件104。第一拉线固定件104和第二拉线固定件204例如是卡子。外开拉线304通过第二拉线固定件204和第一拉线固定件104依次卡接在抗凹板100的第二拉线固定部214的第二拉线通孔214a和防撞梁100的第一拉线固定部114的第一拉线通孔114a。汽车车门还包括其它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车门部件,在此不再赘述。
汽车在发生侧面碰撞时,车门防撞结构10的防撞梁100起到保持车门形状减小变形的作用,从而降低侧面碰撞对乘员造成的伤害。车门防撞结构10的抗凹板200用于提高汽车车门的抗凹性能,同时由于抗凹板200长度较短,相较传统的抗凹板长度,有效地降低了汽车车门重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车门防撞结构10的防撞梁100和抗凹板200采用长条形单层板结构并焊接组成“Y”型,防撞梁100和抗凹板200的弯曲弧度跟随车门外板20的弯曲弧度变化,提高了汽车车门的整体防撞性能和抗凹性能,且车门防撞结构10结构简单,布置空间合理,有效地降低汽车车门的开发成本。在防撞梁100上设置第一涂胶槽111和抗凹板200设置第二涂胶槽211,既能保护隔震胶从防撞梁100和抗凹板200上溢出,同时又方便涂胶位置的识别。防撞梁100上设置漏液孔112,让防撞梁100在涂装过程中防撞梁100的第二表面110b电泳更加充分,防止因为防撞梁100是密封结构致使电泳液不能流入到防撞梁100的第二表面110b或流入了防撞梁100的第二表面110b的电泳液不能及时排出,时间久了导致防撞梁100生锈。在防撞梁100上设置第一线束固定部113和第一拉线固定部114,在抗凹板200上设置第二线束固定部213和第二拉线固定部214,让外把手线束303和外开拉线304从门锁302上输出后能可靠地固定,从而在开关汽车车门或汽车行进的过程防止了外把手线束303和外开拉线304撞击车门外板20或其它车门部件而产生异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所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门防撞结构,适于设置于汽车车门,该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其特征是,该车门防撞结构包括防撞梁和抗凹板,该防撞梁包括靠近汽车前端的第一端部和与该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和该第二端部连接至该车门内板且该第一端部的水平高度大于该第二端部的水平高度,以该防撞梁为对角线形成的矩形区域占该车门内板的面积的2/3以上,该抗凹板具有连接至该防撞梁的第一端和连接至该车门内板的第二端,该抗凹板的该第二端位于该防撞梁的该第二端部的上方,该防撞梁具有面向该车门外板的第一表面且该第一表面设有多个第一涂胶槽,该第一涂胶槽的开口朝向该车门外板并设有隔震胶,该防撞梁通过该隔震胶与该车门外板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结构,其特征是,该防撞梁和该抗凹板的弯曲弧度与该车门外板的弯曲弧度一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结构,其特征是,该防撞梁的剖面结构呈“双帽型”,包括沿该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两条拱起部、位于该两条拱起部之间凹陷部和沿该防撞梁的长度方向的两条翻边,该两条拱起部的拱起方向朝向该车门外板,该第一涂胶槽位于该两条拱起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防撞结构,其特征是,该防撞梁还包括用于在涂装过程中流入/排出电泳液的多个漏液孔,该漏液孔位于该防撞梁的该凹陷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防撞结构,其特征是,该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外把手和门锁,以及连接在该车门外把手和该门锁之间的外把手线束和外开拉线,该防撞梁还包括用于固定该外把手线束的第一线束固定部、用于固定该外开拉线的第一拉线固定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门防撞结构,其特征是,该抗凹板还包括用 于固定该外把手线束的第二线束固定部和用于固定该外开拉线的第二拉线固定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门防撞结构,其特征是,该第一线束固定部包括贯通该防撞梁的第一线束通孔和第二线束通孔,以及第一线束固定件和第二线束固定件,该第一线束通孔位于该凹陷部,该第二线束通孔位于该防撞梁的远离该抗凹板一侧的该翻边,该第二线束固定部包括贯通该抗凹板的第三线束通孔和第三线束固定件,该外把手线束通过该第三线束固定件固定于该第三线束通孔、通过该第一线束固定件固定于该第一线束通孔、通过该第二线束固定件固定于该第二线束通孔。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门防撞结构,其特征是,该第一拉线固定部包括贯通该防撞梁的第一拉线通孔和第一拉线固定件,该第一拉线通孔位于该防撞梁的靠近该抗凹板一侧的该翻边,该第二拉线固定部包括贯通该抗凹板的第二拉线通孔和第二拉线固定件,该外开拉线通过该第二拉线固定件固定于该第二拉线通孔、通过该第一拉线固定件固定于该第一拉线通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结构,其特征是,该防撞梁和该抗凹板采用长条形单层板结构,该防撞梁的厚度为1.5mm~2mm,该抗凹板的厚度为0.8mm~1mm,该防撞梁的材料的硬度大于该抗凹板的材料的硬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结构,其特征是,该抗凹板具有面向该车门外板的第三表面,该第三表面设有多个第二涂胶槽,该第二涂胶槽的开口朝向该车门外板并设有隔震胶,该抗凹板通过该隔震胶与该车门外板相连接。
CN201520111817.6U 2015-02-13 2015-02-13 车门防撞结构 Active CN2045267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11817.6U CN204526753U (zh) 2015-02-13 2015-02-13 车门防撞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11817.6U CN204526753U (zh) 2015-02-13 2015-02-13 车门防撞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26753U true CN204526753U (zh) 2015-08-05

Family

ID=53740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11817.6U Active CN204526753U (zh) 2015-02-13 2015-02-13 车门防撞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26753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27060A (zh) * 2017-01-22 2017-05-10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商用车车门下横加强梁
CN109398050A (zh) * 2018-12-07 2019-03-01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撞梁总成
CN109624670A (zh) * 2018-12-26 2019-04-16 南京开维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撞车门结构
CN113002279A (zh) * 2021-03-05 2021-06-22 江苏奔宇车身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工程机械驾驶室异型管车门结构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27060A (zh) * 2017-01-22 2017-05-10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商用车车门下横加强梁
CN106627060B (zh) * 2017-01-22 2023-09-01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商用车车门下横加强梁
CN109398050A (zh) * 2018-12-07 2019-03-01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撞梁总成
CN109624670A (zh) * 2018-12-26 2019-04-16 南京开维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撞车门结构
CN113002279A (zh) * 2021-03-05 2021-06-22 江苏奔宇车身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工程机械驾驶室异型管车门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26753U (zh) 车门防撞结构
KR20140016077A (ko) 자동차용 후드 힌지 장치
KR100412906B1 (ko) 자동차의 프런트필러패널어셈블리 구조
CN108602417A (zh) 机动车上的具有碰撞型材和负载传递元件的布置结构、负载传递元件和机动车或者车门
CN206734419U (zh) 一种汽车侧围后部加强连接结构
CN101791938B (zh) 一种汽车车门加强结构
CN106005028B (zh) 车身侧围a柱总成
CN206664719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罩盖支撑板结构
CN106184390B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
CN204998630U (zh) 汽车行李箱盖铰链安装结构
CN203603652U (zh) 一种铰链加强板
CN205010340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罩前部加强结构及汽车
US20200198565A1 (en) Front part of the body of a vehicle, comprising side reinforcements in case of a frontal impact with another vehicle
CN108032907A (zh) 一种汽车电动尾门的车身侧铰链安装结构
CN209208427U (zh) 一种汽车前门窗台加强结构
KR102586929B1 (ko) 강성이 향상되는 테일게이트 패널 어셈블리
CN206510738U (zh) 一种电动车的鸥翼门结构
CN207902552U (zh) 行李箱用限位支架和车辆
CN204782437U (zh) 一种用于汽车前罩的铰链加强板及前罩总成
CN206813120U (zh) 一种汽车背门气压撑杆加强结构
CN208411875U (zh) 一种车身密封式a柱结构
CN205113461U (zh) 汽车前罩及其前罩内板
CN205591755U (zh) 一种车辆的车门总成及车辆车门的衬板结构
CN205440553U (zh) 行李箱盖铰链加强板总成
CN207630926U (zh) 一种防止车门下垂和提高车门整体刚度的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