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72572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72572U
CN204472572U CN201420832696.XU CN201420832696U CN204472572U CN 204472572 U CN204472572 U CN 204472572U CN 201420832696 U CN201420832696 U CN 201420832696U CN 204472572 U CN204472572 U CN 2044725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verse
mentioned
change
speed
gear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3269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东尚宏
水庭佳奈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725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7257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具备发动机、转向盘以及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在变速箱内设置输入由发动机产生的动力的输入轴、和切换为前进传动或后退传动的前进后退切换传动部,连结输入轴和发动机,在输入轴的上侧设置前进后退切换传动部,在转向盘的附近设置进行前进后退的切换操作的前进后退切换杆,前进后退切换传动部设置在前进后退切换杆的下方,在前进后退切换杆与前进后退切换传动部之间设置连动机构,在变速箱的上侧设置装卸自如的中心罩。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简化的车辆。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牵引车等称为农业用车辆的车辆。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备发动机、转向盘、以及变速箱的牵引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驾驶席上设有用于作业者进行操控的转向盘。
由发动机产生的用于驱动前轮及后轮的动力经由变速箱传递到前轮及后轮。
变速箱具有输入由发动机产生的动力的输入轴、进行前进后退切换的前进后退切换部、以及进行PTO(Power Take Off)变速的PTO变速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03078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上述现有的牵引车的用于进行从输入轴向包含前轮以及后轮的行驶系统、以及PTO系统的传动的结构比较复杂。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从促进低价格化等的观点出发,认为需要进一步简化这种比较复杂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考虑上述现有的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加简化的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方案1的实用新型是一种车辆,具备发动机、转向盘以及变速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变速箱内设置输入由上述发动机产生的动力的输入轴、和切换为前进传动或后退传动的前进后退切换传动部,
连结上述输入轴和上述发动机,
在上述输入轴的上侧设置上述前进后退切换传动部,
在上述转向盘的附近设置进行上述前进后退的切换操作的前进后退切换杆,
上述前进后退切换传动部设置在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杆的下方,
在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杆与上述前进后退切换传动部之间设置连动机构,
在上述变速箱的上侧设置装卸自如的中心罩。
由此,前进后退切换传动部配置在前进后退切换杆的下侧,因此能够减少效率损失、部件件数以及部件尺寸误差,提高操作性,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促进低价格化。另外,通过设置装卸自如的中心罩,能够使维修保养性变得良好。
方案2的实用新型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变速箱内具有进行变速切换的变速切换传动部,
上述变速切换传动部设置在上述前进后退切换传动部的后侧,
在进行上述变速切换的切换操作的变速切换杆与上述变速切换传动部之间设置变速连动机构。
由此,提高变速的通用性。
方案3的实用新型根据方案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上述变速切换杆设置在驾驶席的前方的机体左右方向的中央,
上述变速切换传动部设置在上述变速切换杆的下侧。
由此,由于变速切换部配置在变速切换杆的下侧,因此能够减少效率损失、部件件数以及部件尺寸误差,提高操作性,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促进低价格化。
方案4的实用新型根据方案1~3任一项中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心罩构成驾驶席的底板的一部分。
由此,中心罩构成底板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件数,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简化的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左侧视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附近的局部俯视图,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附近的左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驾驶席附近的左侧视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附近的主视图,图4(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附近的左侧视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附近的主视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附近的俯视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前进后退切换部以及PTO变速部附近的放大俯视图,图6(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前进后退切换部以及PTO变速部附近的放大左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主变速切换部以及副变速切换部附近的放大左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驾驶席附近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PTO变速杆附近的后视图。
图10(a)是本实用新型的别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后方孔附近的剖视图,图10(b)是本实用新型的别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后方孔附近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中:
10—发动机,20—驾驶席,21—转向盘,23—底板,100—变速箱,130—中心罩,200—输入轴,300—前进后退切换部(前进后退切换传动部),310—前进后退切换杆,310e—前进后退连动机构(连动机构),400—主变速切换部(变速切换传动部),410—主变速切换杆(变速切换杆),410e—主变速连动机构(变速连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结构以及动作进行具体说明。
在此,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左侧视图。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牵引车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一个例子。
本实施方式的牵引车具备发动机10、转向盘21以及变速箱100。
发动机10配置于由机罩13覆盖的发动机室内。
在驾驶席20的前方,在支柱21a竖立设有用于作业者进行操控的转向盘21。
前进后退切换杆310以能够向前侧和后侧操作的方式保持于支柱21a的转向盘柱内部,配置在转向盘21的下侧且支柱21a的左侧。
在驾驶席20的后方,设有机体逆转时防止其反转的安全框架22。
设置在变速箱100的上侧的装卸自如的中心罩130构成驾驶席20的底板23的一部分,且向上方突出。
在驾驶席20的底板23的左侧设有离合器踏板24。在驾驶席20的底板23的前方的、机体左右方向的中央,配置有主变速切换杆410。
由发动机10产生的用于驱动前轮11以及后轮12的动力经由变速箱100传递到前轮11以及后轮12。
PTO输出轴803与连结于机体后部的作业机30的作业轴31连结,进行作业机30的驱动。
当然,在作业机30为犁或者耙地装置等的情况下,不使用PTO输出轴803。
接着,参照图2(a)、图2(b),对本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结构以及动作进行更为具体的说明。
在此,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100附近的局部俯视图,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100附近的左侧视图。
此外,在图2(a)中,从与水平面平行的上面侧的剖面观察变速箱100内部,在图2(b)中,从与铅垂面平行的左侧面侧的剖面观察的剖面观察变速箱100内部。
(A)对变速箱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在变速箱100的上级,前进后退切换齿轮轴601、行驶驱动轴602、主变速切换齿轮轴603以及副变速切换齿轮轴604配置在同轴上。
前进后退切换齿轮轴601位于输入金属壁111与前侧中间壁112之间,贯通前进后退切换部配置室121。行驶驱动轴602位于前侧中间壁112与后侧中间壁113之间,贯通PTO变速部配置室122。主变速切换齿轮轴603位于后侧中间壁113与轴承金属壁114之间,贯通主变速切换部配置室123。副变速切换齿轮轴604位于轴承金属壁114与后部内壁115之间,贯通后部内室124。
接着,在变速箱100的中级,输入轴200、主变速切换随伴齿轮轴605以及副变速切换随伴齿轮轴606配置在同轴上。
输入轴200位于变速箱前侧外壁116与后侧中间壁113之间,贯通变速箱前侧内空间125、前进后退切换部配置室121以及PTO变速部配置室122。主变速切换随伴齿轮轴605位于后侧中间壁113与轴承金属壁114之间,贯通主变速切换部配置室123。副变速切换随伴齿轮轴606位于轴承金属壁114与后部内壁115之间,贯通后部内室124。
并且,在变速箱100的下级,PTO变速齿轮轴801、PTO中间轴802以及PTO输出轴803配置在同轴上。
PTO变速齿轮轴801位于前侧中间壁112与后侧中间壁113之间,贯通PTO变速部配置室122。PTO中间轴802位于后侧中间壁113与后部内壁115之间,贯通主变速切换部配置室123以及后部内室124。PTO输出轴803位于后部内壁115与变速箱后侧外壁117之间,贯通变速箱后侧内空间126。
接着,对从发动机10向变速箱100的传动进行说明。
配置在同轴上的输入轴200的轴部分200e与发动机10的轴部分10c连结,输入轴200与发动机10不利用带等而是直接连结。
从发动机10向输入轴200的传动通过利用离合器踏板联合部件10b操作的离合器部件200f并经由接通或断开的发动机轴联合部件10a来进行。
若更为具体地说明,则如下所述。
首先,在未踩踏离合器踏板24的情况下,发动机轴联合部件10a成为接通状态。即、发动机轴联合部件10a与连接于输入轴200的轴部分200e的离合器部件200f接触。因此,动力的流动按发动机10的轴部分10c、发动机轴联合部件10a、离合器部件200f以及输入轴200的轴部分200e顺序产生。也就是,输入轴200的轴部分200e与发动机10的轴部分10c一起旋转。
然而,在踩踏离合器踏板24的情况下,发动机轴联合部件10a成为断开状态。即、由于与离合器踏板24连动的离合器踏板联合部件10b使可动部件200g与转动部件200h抵接,转动部件200h的内侧相对于机体向前侧移动,转动部件200h的外侧相对于机体向后侧移动,因此发动机轴联合部件10a离开离合器部件200f。也就是,输入轴200的轴部分200e不与发动机10的轴部分10c一起旋转。
接着,主要参照图3~7对变速箱100的结构以及动作进一步进行说明。
在此,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驾驶席20附近的左侧视图,图4(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100附近的主视图,图4(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100附近的左侧视图,图5(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100附近的主视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100附近的俯视图,图6(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前进后退切换部300以及PTO变速部700附近的放大俯视图,图6(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前进后退切换部300以及PTO变速部700附近的放大左侧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主变速切换部400以及副变速切换部500附近的放大左侧视图。
此外,在图5(a)中,从与铅垂面平行的正面侧的S1-S1剖面观察变速箱100内部。
另外,在图6(a)中,与图2(a)的情况相同,从与水平面平行的上面侧的剖面观察变速箱100内部,在图6(b)以及图7中,与图2(b)的情况相同,从与铅垂面平行的左侧面侧的剖面观察变速箱100内部。
首先,对从输入轴200向包含前轮11以及后轮12的行驶系统、以及PTO系统的传动进行说明。
关于PTO变速以及前进后退,主要参照图6(a)、图6(b),关于主变速以及副变速,主要参照图7,来对它们的动力的传递分别进行具体说明。
(关于PTO变速的动力的传递)
PTO变速杆710设置在副速切换杆510的后方且驾驶席20的左侧,经由连杆机构710a在变速箱100的左侧面与PTO变速变速轴710b连结(参照图3)。
作为PTO变速部700的轴的PTO变速齿轮轴801由轴承702a以及702b支撑。
若PTO变速切换体700a相对于机体向前侧移动,则作为低速的PTO2档的动力的流动按斜齿轮200c、斜齿轮701a以及PTO变速齿轮轴801的顺序产生。
原因是,PTO变速切换体700a固定于PTO变速齿轮轴801,因此与斜齿轮200c同步的斜齿轮701a的旋转向前侧移动并经由与斜齿轮701a连接的PTO变速切换体700a向PTO变速齿轮轴801传递。
若PTO变速切换体700a相对于机体向后侧移动,则作为高速的PTO1档的动力的流动按斜齿轮200d、斜齿轮701b以及PTO变速齿轮轴801的顺序产生。
原因是,PTO变速切换体700a如上述那样固定于PTO变速齿轮轴801,因此与斜齿轮200d同步的斜齿轮701b的旋转向后侧移动并经由斜齿轮701b连接的PTO变速切换体700a向PTO变速齿轮轴801传递。
若PTO变速切换体700a由同步啮合式构成,则能够一边使PTO输出轴803旋转一边进行PTO1档和PTO2档的切换变速。
(关于前进后退的动力的传递)
前进后退切换杆310在转向盘21的支柱21a的左侧设置在下侧的位置(参照图3以及图4(a)、图4(b))。
作为前进后退切换部300的轴的前进后退切换齿轮轴601由轴承302a以及302b支撑。
若前进后退切换体300a相对于机体向前侧移动,则前进的动力的流动按斜齿轮200a、斜齿轮301a以及前进后退切换齿轮轴601的顺序产生。若前进后退切换体300a相对于机体向后侧移动,则后退的动力的流动按斜齿轮200b、斜齿轮301c、斜齿轮301b以及前进后退切换齿轮轴601的顺序产生。
在此,作为副齿轮发挥功能的斜齿轮301c固定于副轴F。若前进后退切换体300a由同步啮合式构成,则能够一边行驶一边进行前进后退的切换变速。
并且,若对前进后退切换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则如下所述。
即、在变速箱100沿上下方向设有前进后退切换轴310b,前进后退切换杆310与前进后退切换轴310b由连结机构310a(参照图3)连结。连结机构310a以及前进后退切换轴310b构成前进后退连动机构310e(参照图3)。
并且,若前进后退切换杆310从中立位置向前侧的前进方向被操作,则前进后退切换轴310b与连结机构310a一起绕俯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旋转,前进后退切换体300a(参照图6(a)、图6(b))与前进后退切换拨叉310c(参照图4(a)、图4(b))一起向前侧移动,进行向前进的切换。
当然,若前进后退切换杆310从中立位置向后侧的后退方向被操作,则前进后退切换轴310b与连结机构310a一起绕俯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旋转,前进后退切换体300a(参照图6(a)、图6(b))与前进后退切换拨叉310c(参照图4(a)、图4(b))一起向后侧移动,进行向后退的切换。
(关于主变速的动力的传递)
主变速切换杆410竖立设置在支柱21a的后方且兼作底板的一部分的中心罩130的中央、也就是大致机体中央(参照图3以及4(a)、图4(b))。
若变速体A从中立位置相对于机体向前侧移动,则齿轮K与齿轮L啮合,得到第4档。在此,变速体A构成为齿轮K与齿轮M成为一体。
若变速体A从中立位置相对于机体向后侧移动,则齿轮M与齿轮N啮合,得到第3档。若变速体B从中立位置相对于机体向前侧移动,则齿轮O与齿轮P啮合,得到第2档。
在此,变速体B构成为齿轮O与齿轮Q成为一体。
若变速体B从中立位置相对于机体向后侧移动,则齿轮Q与齿轮R啮合,得到第1档。
在本实施方式中未使用同步啮合式,当然也可以使用。
并且,若对主变速切换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则如下所述。
即、主变速切换杆410在前进后退切换轴310b的后方且在变速箱100的上部的位置与主变速变速轴410a连结,能够按照作业者的操作而向前后左右动作。
主变速切换杆410与主变速变速轴410a以及由中心罩130的突出部支撑的主变速切换杆支点部410d构成的主变速连动机构410e通过焊接而一体化(参照图3)。
若主变速切换杆410向左方向被操作且向前后方向被操作,则进行1档与2档之间的变速。
也就是,若主变速切换杆410向左方向被操作,则主变速变速轴410a的下端向俯视观察时的右方向移动而与1档2档用的换档支柱410b连结,若主变速切换杆410进一步向前后方向被操作,则1档2档用的换档支柱410b和变速体B向前后方向移动,进行变速。
当然,若主变速切换杆410向右方向被操作且向前后方向被操作,则进行3档与4档之间的变速。
也就是,若主变速切换杆410线右方向被操作,则主变速变速轴410a的下端向俯视观察时的左方向移动而与3档4档用的换档支柱410c连结,若主变速切换杆410进一步向前后方向被操作,则3档4档用的换档支柱410c和变速体A向前后方向移动,进行变速。
(关于副变速的动力的传递)
副速切换杆510设置在驾驶席20的左侧,在变速箱100的左侧面与副变速变速轴510a连结(参照图3以及图4(a)、图4(b))。
若变速体C从中立位置相对于机体向前侧移动,且与齿轮卡爪S连结,则高副变速的动力的流动按主变速切换随伴齿轮轴605以及副变速切换随伴齿轮轴606的顺序产生。
在此,变速体C构成为齿轮卡爪S与齿轮W成为一体。
若变速体C从中立位置相对于机体向后侧移动,齿轮W与齿轮V啮合,则低副变速的动力的流动按齿轮T、齿轮U、齿轮V、齿轮W以及副变速切换随伴齿轮轴606的顺序产生。
原因是,齿轮U以及V固定于副变速切换齿轮轴604,齿轮W固定于副变速切换随伴齿轮轴606,因此与齿轮T同步的齿轮U及V以及副变速切换齿轮轴604的旋转经由齿轮W向副变速切换随伴齿轮轴606传递。
在本实施方式中未使用同步啮合式,当然也可以使用。
此外,四轮驱动的从副变速切换随伴齿轮轴606向前轮11的传动还经由前轮传动轴611进行。
在此,主要参照图7,对从二轮驱动向四轮驱动的切换进行具体说明。
二驱动四驱动切换杆1000设置在驾驶席20的前方下位,更为具体而言,虽然在副速切换杆510的前方,但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与驾驶席20重叠的位置(参照图3)。这是因为二驱动四驱动切换杆1000不是频繁操作的杆。
二驱动四驱动切换杆1000经由连杆机构1000a在变速箱100的左侧面与二驱动四驱动变速轴1000b连结。
二驱动四驱动变速轴1000b设置在副变速变速轴510a的下方。若变速体D从后轮二轮驱动的位置(参照图2(a))相对于机体向后侧移动,且齿轮Z1与齿轮Z啮合,则四轮驱动的动力的流动按副变速切换随伴齿轮轴606、齿轮X、齿轮Y、齿轮Z、齿轮Z1以及前轮传动轴611的顺序产生。
在此,变速体D与齿轮Z1一体地构成。
并且,齿轮Y与齿轮Z一体地构成,以相对于PTO中间轴802滑动的状态安装,因此不会受到来自PTO中间轴802的影响。
(关于杆的前进后退切换以及主变速切换)
参照图2(a)~图4(b),对用于利用杆等从驾驶席20侧操作前进后退切换以及主变速切换的结构以及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前进后退切换部300是包含前进后退切换拨叉310c、前进后退切换叉320以及前进后退切换齿轮轴601的单元,配置在输入轴200的上侧且前进后退切换杆310的下侧。
主变速切换部400是包含换档支柱410b以及410c、主变速切换叉420、主变速切换齿轮轴603、以及主变速切换随伴齿轮轴605的单元,配置在前进后退切换部300的后侧且主变速切换杆410的下侧。
并且,中心罩130保持前进后退连动机构310e和主变速连动机构410e。前进后退连动机构310e由中心罩130的前侧保持,由于从转向盘21附近的前进后退切换杆310至前进后退切换部300的距离较小,因此就向前进后退切换杆310的变换输出而言,效率损失、部件件数以及部件尺寸误差较小,操作性以及维修保养性高,利用最短连杆经由中心罩130在最佳位置进行。
而且,从前面变速箱体101的上部的作为变换金属组件发挥功能的中心罩130,不仅进行主变速切换的输出,而且还进行前进后退切换的输出,由此可简化结构,促进低价格化。
此外,前面变速箱体101是变速箱100的位于比变速箱分割面α靠前侧的部分,后变速箱体102是变速箱100的位于比变速箱分割面α靠后侧的部分。
并且,用于进行前进后退切换的输出的前进后退切换轴310b除了配置有离合器踏板联合部件10b等的变速箱前侧内空间125以外,配置在前面变速箱体101的作为最前室的前进后退切换部配置室121内的前进后退切换拨叉310c的大致正上方。
因此,前进后退切换杆310的动作顺畅。
并且,用于进行主变速切换的输出的、配置在主变速变速轴410a以及主变速切换杆支点部410d配置在PTO变速部配置室122的大致正上方。
由于从主变速切换杆410至主变速切换部400的距离较小,因此就向主变速切换杆410的变换输出而言,效率损失、部件件数以及部件尺寸误差小,操作性以及维修保养性高,利用最短连杆经由中心罩130在最佳位置进行。
这样,可实现有效地灵活利用仅行驶驱动轴602贯通的、PTO变速部配置室122上侧的空间的、廉价且简单的结构。
(B)参照图4(a)、图4(b)对变速箱100的组装进行说明。
变速箱上方开放部131采用向前进后退切换部配置室121、PTO变速部配置室122以及主变速切换部配置室123这三室的上方开口的结构,通过将作为变换金属组件发挥功能的中心罩130最后放入而能够简单地进行完成的组装工序。
若更为具体地说明,则如下所述。
首先,将作为斜齿轮701a以及701b之间的变换齿轮间部件的PTO变速齿轮轴801以及PTO中间轴802等从变速箱上方开放部131放入,从变速箱后方孔132插入作为轴部的PTO输出轴803。
然后,将输入轴200从变速箱上方开放部131放入,如果结束PTO系统的齿轮装配,则进一步进行主变速切换部400的配置等而完成组装。
即、将结束了齿轮装配的主变速切换齿轮轴603以及主变速切换随伴齿轮轴605等从变速箱上方开放部131放入,然后安装轴承金属壁114,进行备用ASSY(组件)装配的组装。
由于在进行组装时拆下中心罩130,因此能够容易地从变速箱上方开放部131的后部将主变速切换部400配置在主变速切换部配置室123。
此外,具有前进后退切换拨叉310c的前进后退切换叉320与中心罩130不是一体,因此需要预先配置在变速箱100内部,但是由于具有换档支柱410b以及410c的主变速切换叉420与中心罩130为一体,因此不需要预先配置在变速箱100内部,从而在最后放入中心罩130时同时配置。
(C)对于与左制动踏板25及右制动踏板26、以及离合器踏板24相关的结构,主要参照图2(a)、图2(b)、图4(a)、图4(b)以及图8进行说明。
在此,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驾驶席20附近的俯视图。
四轮驱动的用于进行向前轮11的传动的前轮传动轴611从前面变速箱体101的下表面向变速箱100外部输出(参照图2(a)、图2(b)以及4(a)、图4(b))。
更为具体而言,前轮传动轴611从靠近变速箱分割面α的位于前面变速箱体101的下表面的相当后侧的输出部位向外部输出。
如上所述,在驾驶席20的底板23的左侧,设有离合器踏板24(参照图3),在驾驶席20的底板23的右侧设有左制动踏板25、右制动踏板26以及加速踏板27(参照图8)。
并且,在前轮传动轴611向外部被输出的该输出部位的大致正上方,形成有向上侧凹陷的凹部,该凹部用于容纳左制动踏板25以及右制动踏板26以及离合器踏板24的踏板支点β(参照图2(a)、图2(b)以及4(a)、图4(b))。
确保位于比向外部输出的前轮传动轴611靠上侧的前面变速箱体101的下表面、与后变速箱体102的下表面之间的高低差δ的部分非常大(参照图2(a)、图2(b)以及4(a)、图4(b))。
即、前轮传动轴611的向外部输出的部分的长度较大,因此前面变速箱体101的下表面的距离农田面的高度整体变大。
因此,即使在泰国等的湿田,也几乎不用担心水底与踏板支点β以及前面变速箱体101的下表面之间的干涉。
当然,不需要在前轮传动轴611不是从前面变速箱体101而是从后变速箱体102向外部输出的情况下所利用的、前轮传动轴输出用的高价的齿轮箱,可简化结构,促进低价格化。
并且,如上所述,由于前轮传动轴611从位于相当后侧的输出部位向外部输出,因此可充分确保相对于踏板支点β的踏板臂长度。
因此,左制动踏板25以及右制动踏板26以及离合器踏板24的动作顺畅,其操作性高。
这样,可实现有效地灵活利用仅PTO中间轴802贯通的、主变速切换部配置室123的下侧的空间的、廉价且简单的结构。
(D)对于与PTO变速杆710相关的结构,主要参照图3、8以及9进行说明。
在此,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PTO变速杆710附近的后视图。
PTO变速杆710以从底板23的右侧乘降时不易成为障碍的方式,配置在左杆导向件1210的、在前后方向上大致中央的PTO变速杆输出口712(参照图8),从PTO变速部700(参照图2(a)、图2(b))向PTO变速杆710的连接经由PTO联接杆711(参照图3)在最佳位置进行。
并且,其使用频度比PTO变速杆710的使用频度高的副变速切换杆510更接近驾驶席20,在左杆导向件121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比PTO变速杆输出口712靠前侧的副变速切换杆输出口511(参照图8)。
因此,为了确保与副变速切换杆510的杆支点不同的杆支点,用于锁定作为左右两轮的差动装置的差动齿轮系的差动锁定杆1100(参照图8)的杆支点γ也作为PTO变速杆710的杆支点来利用。
杆支点γ作为后变速箱体102内部的PTO变速杆710的杆支点位于适当的位置,没有新需要的支点部件。
并且,副变速切换杆510的操作位置从前侧开始依次为低副变速位置、中立位置以及高副变速位置,PTO变速杆710的操作位置从前侧开始依次为540rpm(revolution per minute)对应位置、中立位置以及750rpm对应位置。
因此,对节能的配合显著,即使在利用2000rpm的发动机转速较多的国内外的地域等,也几乎不用担心前侧的副变速切换杆510与使用频度极高的750rpm对应位置的后侧的PTO变速杆710之间的干涉。
这样,可实现操作性高、廉价且简单的结构。
(E)对于与PTO输出轴803相关的结构,主要参照图10(a)、图10(b)进行说明。
在此,图10(a)是本实用新型的别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后方孔132附近的剖视图,图10(b)是本实用新型的别的实施方式的牵引车的变速箱后方孔132附近的一部分Ω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在作为轴部的PTO输出轴803从后变速箱体102向外部输出的变速箱后方孔132,存在润滑脂等的油从内部漏出、或泥水从外部进入的可能。
因此,希望利用折弯的外周部插入到后变速箱体102的凹部的、具有迷宫结构的板金等迷宫式密封罩803a来确保密封性。
当然,迷宫式密封罩803a的外侧与后变速箱体102之间的间隙的大小δA及δB希望大致为零,以免成为产生外部与后变速箱体102之间的连通的原因。
可是,迷宫式密封罩803a的内侧与后变速箱体102之间的间隙的大小δC及δD希望为某种程度的大小,以免成为产生迷宫式密封罩803a与后变速箱体102之间的干涉的原因。
因此,考虑采用例如δA及δB比δC及δD充分小的尺寸设计。
这样,作为密封橡胶803b以外的密封部件,仅利用迷宫式密封罩803a,便可实现充分确保密封性的廉价且简单的结构。
此外,也可以通过将金属罩803c与通常的密封罩803d并用来确保上述的密封性(参照图2(a)、图2(b)),金属罩803c的价格比较高。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能够进一步简化结构,对利用于牵引车等农业用车辆的目的有用。

Claims (4)

1.一种车辆,具备发动机、转向盘以及变速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变速箱内设置输入由上述发动机产生的动力的输入轴、和切换为前进传动或后退传动的前进后退切换传动部,
连结上述输入轴和上述发动机,
在上述输入轴的上侧设置上述前进后退切换传动部,
在上述转向盘的附近设置进行上述前进后退的切换操作的前进后退切换杆,
上述前进后退切换传动部设置在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杆的下方,
在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杆与上述前进后退切换传动部之间设置连动机构,
在上述变速箱的上侧设置装卸自如的中心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变速箱内具有进行变速切换的变速切换传动部,
上述变速切换传动部设置在上述前进后退切换传动部的后侧,
在进行上述变速切换的切换操作的变速切换杆与上述变速切换传动部之间设置变速连动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上述变速切换杆设置在驾驶席的前方的机体左右方向的中央,
上述变速切换传动部设置在上述变速切换杆的下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心罩构成驾驶席的底板的一部分。
CN201420832696.XU 2013-12-25 2014-12-24 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7257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6967 2013-12-25
JP2013266967A JP6191446B2 (ja) 2013-12-25 2013-12-25 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72572U true CN204472572U (zh) 2015-07-15

Family

ID=53533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32696.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72572U (zh) 2013-12-25 2014-12-24 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91446B2 (zh)
CN (1) CN204472572U (zh)
MY (1) MY17751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32171A (zh) * 2015-12-22 2016-03-30 于云兴 多用途农田管理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37823A (ja) * 1989-03-10 1990-09-20 Kubota Ltd 作業車の変速操作構造
JP3035829U (ja) * 1996-09-17 1997-04-04 柳河精機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
JP2001030781A (ja) * 1999-07-15 2001-02-06 Kubota Corp トラクターの変速装置
JP5356348B2 (ja) * 2010-09-29 2013-12-04 株式会社クボタ 走行車両の前後進切換操作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32171A (zh) * 2015-12-22 2016-03-30 于云兴 多用途农田管理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Y177513A (en) 2020-09-17
JP2015121310A (ja) 2015-07-02
JP6191446B2 (ja) 2017-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86345U (zh) 动力驱动系统和车辆
CN105980191A (zh) 农用工作车的变速器组合
CN103350639A (zh) 一种油电混合动力扫路车用动力耦合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4015614A (zh) 作业车辆
CN204472572U (zh) 车辆
CN204936823U (zh) 作业车辆
CN103291857B (zh) 小型拖拉机变速箱
CN103241122A (zh) 深松耕整地机的行走驱动装置
CN204978246U (zh) 一种组合式拖拉机
CN101218123B (zh) 拖拉机
CN201800767U (zh) 四轮连动转向装置
KR101471788B1 (ko) 작업차
JP5672344B2 (ja) 作業車両
CN105082997A (zh) 一种组合式拖拉机
JPS6121830A (ja) 車両用4輪駆動装置の切換操作装置
CN102806943A (zh) 四轮驱动拖拉机
CN202783364U (zh) 四轮驱动拖拉机
CN103727182B (zh) 一种四驱分动箱
JP5900567B2 (ja) 作業車両
CN203331814U (zh) 一种油电混合动力扫路车用动力耦合器
CN201753023U (zh) 四轮驱动拖拉机
CN206988376U (zh) 前后驱动动力输出均带分离装置的拖拉机分动箱及其总成
CN203920424U (zh) 农业用车辆
CN103723037A (zh) 一种折腰转向拖拉机机头及包含该机头的拖拉机
CN203780311U (zh) 一种折腰转向拖拉机机头及包含该机头的拖拉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15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