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55467U - 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55467U
CN204455467U CN201520072521.8U CN201520072521U CN204455467U CN 204455467 U CN204455467 U CN 204455467U CN 201520072521 U CN201520072521 U CN 201520072521U CN 204455467 U CN204455467 U CN 2044554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rp thread
bending part
warp
loom
b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7252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岸大吾
南谷德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dakom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554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5546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9/00Details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oms of a particular type
    • D03D49/04Control of the tension in warp or cloth
    • D03D49/12Controlling warp tension by means other than let-off mechanism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51/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arrangements; Automatic stop motions
    • D03D51/18Automatic stop motions
    • D03D51/20Warp stop motions
    • D03D51/22Warp stop motions mechanical
    • D03D51/24Warp stop motions mechanical wherein droppers are suspended on individual warp threads or small groups of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将停经装置配置为可在经纱对齐和切断起毛方面得到所期望的效果,并且使得打纬时的上下经纱的张力差为能得到所期望的打纬性的张力差。该织机具备设置在与综框相比靠送经侧的停经片式断经检测装置,且设定为由综框施加开口运动的经纱呈闭口状态的时机与由筘将纬纱打入织口的时机不同,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经纱弯曲部件,其配置为,在经纱方向上位于停经片式断经检测装置和综框之间,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经纱列的上方或下方,且在织幅方向上在经纱列的整个范围内延伸,经纱弯曲部件配置于至少在打纬时与呈开口状态的经纱中的上经纱及下经纱的一方接触并使得该一方经纱的路径弯曲的位置。

Description

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设置在与综框相比靠送经侧的停经片式断经检测装置,且设定为由所述综框施加开口运动的经纱呈闭口状态的时机与由筘将纬纱打入织口的时机不同的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
背景技术
织机中具备设置在与棕框相比靠送经侧(综框和张力辊之间)的停经片式断经检测装置(以下也称为“停经装置”)的织机为人们所熟悉(例如专利文献1)。该停经装置是公知的装置,具有与从经纱轴送出的经纱的根数相同数量的停经片销,通过将经纱插通形成于各停经片销上的孔,使得各停经片销呈悬挂于经纱上的状态,停经片销随着发生断经而落下,从而检测出断经。另外,如上所述,停经装置为检测断经而设置,根据其结构可取得使从经纱轴送出的经纱对齐和切断起毛的效果。
另外,一般的停经装置在停经片销的列的前后设置有截面为椭圆形的所谓椭圆管,由至少后侧(综框侧)的椭圆管限制呈开口状态的经纱中的下侧经纱(下经纱)的路径(参考专利文献1的图7)。根据该结构,可取得提高纬纱的打纬性能(以下简称为“打纬性”)的效果。具体如下。
在织机中,通过使得上下经纱具有张力差来提高打纬性的方式为众所周知(例如专利文献2)。另外,在设定为由综框施加开口运动的经纱呈闭口状态的时机与由筘将纬纱打入织口的时机不同的织机中,经纱的开口在打纬时并不关闭(未成为闭口状态),而是呈稍微开口的状态。因此,如上所述,如此呈开口状态的上下经纱中的下经纱的路径由停经装置的椭圆管限制,由此使得下经纱呈弯曲状态,上下经纱产生张力差而提高打纬性。另外,纬纱的打纬性将对织造的织布质量产生影响,若打纬性差,则打纬时织布的松垮变大,所织造的织布质量会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830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4-131073号公报
但是,若将停经装置配置于接近送经侧(张力辊侧),所述停经装置所取得的经纱对齐和切断起毛的效果会更好。另外,就断经时的修补操作而言,也是将停经装置配置于更接近送经侧的位置时的操作性能更好,因此优选这种配置方式。
然而,当将停经装置配置于接近送经侧时,停经装置的椭圆管与综框之间的距离会增大,因此,下经纱产生的弯曲程度会由于所述椭圆管而变小。因此,该弯曲会导致上下经纱产生的张力差变小,从而不能将打纬性提高到所期望的程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在所述织机中,将停经装置配置为可在经纱对齐和切断起毛方面得到所期望的效果,并且使得打纬时的上下经纱的张力差成为能得到所期望的打纬性的张力差。
本实用新型的经纱弯曲装置以如下织机为前提,所述织机在比综框靠送经侧具备停经片式断经检测装置,并且所述织机设定为在由所述综框施加开口运动的经纱呈闭口状态的时机与由筘将纬纱打入织口的时机不同。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经纱弯曲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经纱弯曲部件,其配置为,在经纱方向上位于所述停经片式断经检测装置与所述综框之间,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经纱列的上方或下方,且在织幅方向上在经纱列的整个范围内延伸,所述经纱弯曲部件配置于至少在打纬时与呈开口状态的经纱中的上经纱及下经纱的一方接触并使所述一方经纱的路径弯曲的位置。
其中,所述“至少在打纬时”意为只要包含打纬时即可,例如,如后述的实施例等,包括经纱弯曲部件在织机的主轴旋转一周的整个期间与所述一方的经纱接触并对其施加弯曲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经纱弯曲装置中,可以将所述经纱弯曲部件固定配置,更优选包括驱动机构,其使得所述经纱弯曲部件在上下方向往返位移,且以所述一方经纱随着开口运动向所述打纬以后的最大位移位置位移时,使得所述经纱弯曲部件向该所述一方经纱的位移方向位移的方式驱动所述经纱弯曲部件。
另外,所述“最大位移位置”是指随着开口运动而位移的经纱的位置中从经线(闭口状态的位置)到位置变化最大的位置,对于下经纱,是指其位移范围内最下方的位置,对于上经纱,是指其位移范围内最上方的位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经纱弯曲装置在包括所述驱动机构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机构优选以使得所述一方经纱在位于所述最大位移位置时由所述经纱弯曲部件施加的弯曲程度为打纬时的所述弯曲程度以下的方式驱动所述经纱弯曲部件。
其中,所述“因经纱弯曲部件而产生的(经纱的)弯曲程度”并不仅限于经纱弯曲的情况,也包括经纱未弯曲的情况(经纱未因经纱弯曲部件而产生弯曲的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经纱弯曲装置,在与断经检测装置相比靠综框侧设置有经纱弯曲部件,该经纱弯曲部件在打纬时对呈开口状态的经纱中的上经纱及下经纱的一方施加弯曲,使得上下经纱呈具有张力差的状态,因此,将断经检测装置在经纱方向配置为可在经纱对齐和切断起毛方面得到所期望的效果,并且能提高打纬时的打纬性。
本实用新型的经纱弯曲装置构成为:包括使得打纬时对所述一方经纱施加弯曲的经纱弯曲部件在上下方向往返位移的驱动机构,以所述一方经纱随着开口运动向所述打纬以后的最大位移位置位移时,以使得经纱弯曲部件向该所述一方经纱的位移方向位移的方式驱动经纱弯曲部件,从而通过经纱弯曲部件实现所述一方经纱的弯曲(上下经纱的张力差),以在打纬时能够得到较高的纬纱的打纬性,并防止经纱最大开口时所述一方经纱呈张力过大状态。具体如下。
打纬时的经纱开口量当然要比最大开口时的经纱开口量小,因此,在经纱弯曲部件以在打纬时对所述一方经纱施加弯曲的配置而被固定的情况下,当所述一方经纱随着开口运动而向最大位移位置位移时,弯曲程度(弯曲量)也会随之增大。而且,当弯曲量增大时,张力也会随之上升。另外,即使没有如上所述由经纱弯曲部件施加弯曲,经纱的张力也会随着开口量(位移量)的增大而上升。因此,当如上所述固定配置经纱弯曲部件时,即使所述一方经纱的张力在打纬时刻为所期望的程度,但因弯曲量随着向最大位移位置的位移而增大,所以也会出现张力由于弯曲量的增大而上升,呈张力过大状态的情况。因此,当张力呈如此过大状态时,根据此时的织造条件(经纱的设定张力等)和经纱的种类等,可能会对织造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织布质量降低,或在所述一方经纱产生断经。
与此相对,通过配合利用驱动机构使得经纱弯曲部件向所述一方经纱的最大位移位置位移并在上下方向(所述一方经纱的位移方向)位移驱动,可抑制经纱弯曲量的增大,并抑制所述一方经纱的张力上升。
另外,驱动机构以使得所述一方经纱位于所述最大位移位置时由经纱弯曲部件施加的弯曲程度为打纬时的所述弯曲程度以下的方式位移驱动所述经纱弯曲部件,从而防止所述一方经纱呈张力过大状态,能提高打纬性,并能实现稳定的织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织机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织机的开口曲线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经纱弯曲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经纱弯曲装置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在打纬时的经纱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将本实用新型的经纱弯曲装置的一例中的经纱弯曲部件的摇动位移状态与下经纱一起表示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经纱
1c:在未设有经纱弯曲部件的情况下处于最大开口时的上经纱的路径
1d:在未设有经纱弯曲部件的情况下处于最大开口时的下经纱的路径
1e:在未设有经纱弯曲部件的情况下呈开口状态的下经纱的路径
2:经纱轴
3:导纱辊
4:张力传感器
5:张力辊
6:断经检测装置(停经装置)
6a:椭圆管
6b:停经片销
6c:椭圆管
7a:综片
8:织口
9:纬纱
11:筘
12:服卷辊
13:卷取辊
14:织布
20:经纱弯曲装置
30:经纱弯曲部件
31:安装部件
32:螺钉部件
40:驱动机构
50:转动轴
51:托架
52:撑条
53:轴承
60:摇动杆
61:贯通孔
62a:切口
62:开口紧固结构
63:贯通孔
64:轴承
65:连接轴
70:曲杆
71:贯通孔
71Y:贯通孔中心
72:轴承
72a:偏心轴环
73:定位用轴环
74:固定部件
74a:贯通孔
74b:切口
74c:开口紧固结构
75:螺钉部件
76:贯通孔
77a:切口
77:开口紧固结构
80:驱动轴
80a:轴端部
80X:轴心
W:经线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织机的概要。在该织机中,卷绕于经纱轴2上的经纱1从经纱轴2送出,依次卷挂于导纱辊3和张力辊5上,在向织口方向转变方向之后,到达停经片式断经检测装置6,所述导纱辊3对经纱(多根经纱呈横向一列状态的经纱列)1进行导向,所述张力辊5上连接有张力传感器4,所述停经片式断经检测装置6即停经装置6,其用于检测断经。
停经装置6包括前后一对椭圆管6a、6c和停经片销6b,所述停经片销6b设置于椭圆管6a、6c之间且与经纱1的根数相同。将从张力辊5侧(后侧)的椭圆管6a上方经过的经纱1分别插通形成在各停经片销6b上的孔,由此使得各停经片销6b呈悬挂在与其对应的经纱1上的状态。因此,在发生断经的情况下,停经片销6b因自重而落下,从而在停经装置6中检测出断经。而且,从停经片销6b通过的经纱1从与停经片销6b相比靠张力辊相反侧(前侧)的椭圆管6c上方经过,被朝向综框(省略图示)侧引导。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前后椭圆管6a、6c的截面均为椭圆形状,其限制呈开口状态的经纱1的上下经纱1、1中的下侧经纱(下经纱)1向下方移动。
从停经装置6经过的经纱(经纱列)1在从安装于多枚排列的综框(省略图示)上的综片7a通过之后到达织口8。因此,各经纱1通过综框(综片7a)的上下运动(开口运动)而在上下方向位移,由此形成经纱1的开口。而且,该经纱1的开口内部引入有纬纱9,由筘11将该引入的纬纱9打向织口8,使其与经纱1交织,从而形成(织造)织布14。另外,如此织造出的织布14从服卷辊12等经过,被卷取在卷取辊13上。
图2是以织机主轴(省略图示)的转动角度(曲柄转角)与综框在上下方向位置的关系来表示综框的驱动模式的开口曲线(开口图案)的一例,织机的综框以按照该开口曲线的驱动模式被驱动。图示的例子表示用于织造平纹组织的织布的综框的开口曲线,多枚综框中的从织口8开始计数的奇数枚综框以按照图2所示的两条开口曲线中的一条的驱动模式被驱动,且从织口8开始计数的偶数枚综框以按照两条开口曲线中的另一条的驱动模式被驱动。而且,如图所示,在以本实用新型为前提的织机中,将经纱1呈闭口状态的时机(在图2中,两条开口曲线交叉的时机(图示例中曲柄转角为300°)设定为与将引入的纬纱打入织口8的时机(通常曲柄转角为0°(360°))不同,因此,在打纬时机中,经纱1呈开口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应用于上述织机的本实用新型的经纱弯曲装置20除了包括对经纱1中的下经纱施加弯曲的经纱弯曲部件30以外,还包括使得该经纱弯曲部件30在上下方向往返位移驱动的驱动机构40。
图示例中,驱动机构40采用偏心曲柄机构,其架设于织机的一对框架(省略图示)之间,且包括:安装有经纱弯曲部件30的转动轴50,安装于转动轴50的两端部且相对于转动轴50不可相对转动的摇动杆60,以及连接摇动杆60与驱动轴80且随着驱动轴80的转动对摇动杆60施加摇动运动的曲杆70。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40位于转动轴50的两端部的各端部上的结构除了在织幅方向上配置为对称以外,其余结构都相同。因此,在图3、图4中,仅表示位于转动轴50的两端部中一侧的结构,且以下仅对位于该一侧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转动轴50架设于一对框架之间,在图示例中经由固定于各框架上的托架51及固定于托架51上的撑条52支撑于其端部。其中,转动轴50经由嵌装于其端部的轴承53支撑于撑条52上,因此,转动轴50在该被支撑状态下可转动自如。另外,如上所述,转动轴50在织幅方向(轴线方向)上架设于一对框架之间,对于其上下方向的配置,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为:位于经线位置(从侧面看织机时呈闭口状态的经纱1的路径)W的下方。另外,转动轴50在经纱方向上设置为:在停经装置6和综框之间,位于停经装置6的前侧椭圆管6c和位于织口侧最相反侧的综框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
在转动轴50相对于托架51的支撑位置的附近,不可相对转动地组装有摇动杆60。该摇动杆60具体如下。
摇动杆60具有贯通孔61,所述贯通孔61形成于摇动杆60的长度方向上与中间部相比靠一端部的位置,且直径与转动轴50的直径基本相同。另外,摇动杆60具有开口紧固结构62,所述开口紧固结构62上形成有从所述一端部与贯通孔61连通的切口(槽)62a,由所述切口62a形成所述开口紧固结构62。而且,摇动杆60在贯通孔61处嵌装于转动轴50上,并由所述开口紧固结构62进行紧固,从而将摇动杆60不可相对转动地装配到转动轴50上。
另外,该摇动杆60在织幅方向(转动轴50的轴线方向)上的配置如上所述,在转动轴50的支撑位置(框架)的附近,当织机中进行设想最大织幅的织造时,摇动杆60位于与此时的经纱列相比靠外侧(框架侧)。另外,摇动杆60在与贯通孔61相比靠另一端部侧的位置具有贯通孔63,所述贯通孔63形成为与贯通孔61在相同方向贯通(具有与贯通孔61的中心轴线平行的中心轴线)。而且,在该贯通孔63上转动自如地安装有连接轴65,所述连接轴65以经由轴承64被嵌插的方式与摇动杆60和曲杆70连接。
曲杆70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与驱动轴80连接,且在另一端部侧经由连接轴65与摇动杆60连接。另外,驱动轴80设置于各框架上,可转动地被支撑于框架上,且通过包括齿轮等的驱动传递机构(省略图示)与织机的主轴连接,以主轴旋转一周驱动轴80也旋转一周的比率被转动驱动。另外,曲杆70具体如下。
曲杆70的一端部侧具有形成为在厚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71,曲杆70经由嵌装于该贯通孔71上的轴承72可相对转动地装配于驱动轴80的端部(轴端部80a)。其中,嵌装于曲杆70的贯通孔71中的轴承72是与偏心轴环72a一体装配的偏心轴承(偏心轴环型轴承)。因此,曲杆70的一端部侧以贯通孔71的中心71Y相对于驱动轴80的轴心80X偏心的状态装配于驱动轴80上。
另外,在图示例中,驱动轴80形成为所谓带台阶的形状,装配有曲杆70的轴端部80a的直径小于其他部分,并且,驱动轴80具有台阶部(省略图示)。另外,该轴端部80a的长度尺寸比曲杆70的厚度尺寸大,并且,在曲杆70以与所述台阶部相接的方式装配于驱动轴80的状态下,轴端部80a与曲杆70相比在驱动轴80的轴线方向(曲杆70的厚度方向)上凸出。
而且,在该驱动轴80的轴端部80a中与曲杆70相比凸出的部分(以下简称为“凸出部分”),由固定部件74安装有定位用轴环73,所述固定部件74通过螺钉部件75固定轴环73。更具体地说,在凸出部分,定位用轴环73及固定部件74并排设置在驱动轴80的轴线方向上,在形成于轴环73上的贯通孔(省略图示)及形成于固定部件74上的贯通孔74a处被嵌装,且由设置有与贯通孔74a连通的切口(槽)74b的开口紧固结构74c紧固,从而将固定部件74安装于凸出部分上。而且,在此基础上,轴环73由螺钉部件75固定于固定部件74上。因此,在驱动轴80的轴线方向的轴端部80a上的曲杆70的位置受到固定于驱动轴(轴端部80a)80上的定位用轴环73和驱动轴80的台阶部的限制。
另外,曲杆70的与形成有贯通孔71的所述一端部侧相反的另一端部侧形成有贯通孔76,所述贯通孔76在与贯通孔71相同的厚度方向贯通。另外,曲杆70的所述另一端部侧具有开口紧固结构77,所述开口紧固结构77上形成有与贯通孔76连通的切口(槽)77a,由该切口77a构成所述开口紧固结构77。而且,将安装于摇动杆60上的连接轴65嵌插到贯通孔76中,由所述开口紧固结构77进行紧固,将曲杆70与连接轴65不可相对转动地装配在一起,从而使得曲杆70经由连接轴65与摇动杆60连接。
如上所述,在驱动机构40中安装有摇动杆60,摇动杆60的一端部不可相对转动地装配到转动自如地支撑于一对框架间的转动轴50上,以使得摇动杆60以转动轴50的轴心为中心可摇动的方式设置该摇动杆60。
而且,在该摇动杆60的所述另一端部,经由连接轴65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有曲杆70,另外,曲杆70的与连接在摇动杆60一侧相反侧的所述另一端部侧连接有驱动轴80。即,摇动杆60经由连接轴65及曲杆70与驱动轴80连接,而且,曲杆70以形成于曲杆70的所述一端部并嵌装有轴承72的贯通孔71的中心71Y与驱动轴80的轴心80X偏心的状态装配于驱动轴80上,因此,曲杆70的所述一端部伴随驱动轴80的转动而作偏心运动,由此使得摇动杆60以转动轴50的轴心为中心往返摇动驱动。其结果是,使得不可相对转动地装配于该摇动杆60上的转动轴50在与摇动杆60的摇动量对应的角度范围内往返转动驱动。
在本实施例中,经纱弯曲部件30如图所示采用板状部件。而且,该板状经纱弯曲部件30在织机中以使其长度方向与转动轴50的轴线方向一致的方式安装于所述驱动机构40的转动轴50上。因此,经纱弯曲部件30在上下方向上被支撑于经线W的下方并配置于经纱列的下方,且在经纱方向上设置在综框和停经装置6之间(停经装置6的前侧椭圆管6c和位于织口最相反侧综框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另外,该经纱弯曲部件3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比该织机中设想的最大织幅长。而且,经纱弯曲部件30以使其长度方向的中央与转动轴50的轴线方向的中央基本一致的配置方式安装于转动轴50上。因此,经纱弯曲部件30在织幅方向上跨越经纱列的范围延伸。
另外,经纱弯曲部件30对于转动轴50的安装是经由安装部件31在织幅方向的多个位置进行的。更具体地说,在转动轴50的轴线方向以规定间隔固定有多个安装部件31,经纱弯曲部件30以由螺钉部件32固定于该安装部件31上的方式安装于转动轴50上。另外,安装部件31对于转动轴50的安装由例如形成于安装部件31上的开口紧固结构进行。而且,如上所述,在驱动机构40中当往返转动驱动转动轴50时,经纱弯曲部件30也随之以转动轴50的轴心为中心,围绕转动轴50被往返摇动驱动。
在上述说明的包括驱动机构40及经纱弯曲部件30的经纱弯曲装置20中,本实施例构成为:在打纬时(曲柄转角为0°),经纱弯曲部件30到达最上升位置(曲柄机构进行驱动的上死点位置,图4中用实线表示的经纱弯曲部件30的位置),在曲柄转角为180°时,经纱弯曲部件30到达最下降位置(曲柄机构进行驱动的下死点位置,图4中用虚线表示的经纱弯曲部件30的位置)。
另外,经纱弯曲部件30在所述最上升位置(曲柄转角为0°)时,因其与由其上端边缘弯曲的下经纱在打纬时的位置的关系,以使得下经纱的弯曲程度(弯曲量)成为所期望的大小(能使上下经纱1、1取得所期望的张力差的大小)的方式,设定经纱弯曲部件30此时相位中相对于转动轴50进行安装的位置等。另外,经纱弯曲部件30在往(返)时的摇动量(转动轴50在往(返)时的转动量)是以曲杆70的贯通孔71相对于驱动机构40的驱动轴80的偏心量决定的。该偏心量为:使得在打纬时位于上述最上升位置的经纱弯曲部件30与下经纱的位置关系为,经纱弯曲部件30位于不会因其摇动而在下经纱最大位移时(位于最下方的状态)使下经纱处于张力过大状态的位置。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即使经纱弯曲部件30呈位于所述最下降位置的状态,以其与此时的下经纱的位置关系,也能与下经纱接触并对其施加弯曲。即,在打纬时位于所述最上升位置的经纱弯曲部件30因所述偏心量而以摇动量摇动并到达最下降位置时,经纱弯曲部件30的上端边缘位于不受曲柄转角为180°的经纱弯曲部件30限制情况下的下经纱路径的上方。因此,经纱弯曲部件30在主轴1转动的整个期间与下经纱接触并对其施加弯曲。在此基础上,经纱弯曲部件30的摇动量为:在下经纱的最大位移时,取得在最大位移时由经纱弯曲部件30施加弯曲的下经纱的张力不会过大的位置。另外,在如上所述设定有最上升位置及摇动量的经纱弯曲装置20中,在本实施例中,在曲柄转角为90°左右的转动轴50的相位,经纱弯曲部件30的上端边缘位于经线W的高度位置。因此,在曲柄转角为0°至90°的范围内,经纱弯曲部件30的上端边缘位于经线W的上方。
图5表示打纬时的经纱1的状态。另外,在图5中仅示出停经装置6的前侧的椭圆管6c。另外,用虚线表示在未设有本实用新型的经纱弯曲装置(经纱弯曲部件)情况下处于最大开口时的上经纱的路径1c和下经纱的路径1d。另外,在与综框(综片7a)相比靠经纱1的送经侧(张力辊5侧)用虚线表示未设有本实用新型的经纱弯曲装置(经纱弯曲部件)情况下的下经纱的路径1e。
如图所示,为取得经纱对齐等所期望的效果而将停经装置6配置于张力辊5附近位置的状态下,相比在所述包括经纱弯曲装置20的织机中,在与综框相比靠经纱1的送经侧仅用停经装置6的椭圆管6c限制上下方向的经纱路径,可充分使得下经纱弯曲,并可使得上下经纱的张力差成为能得到所期望的打纬性的张力差。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经纱弯曲装置20构成为,以下经纱为弯曲对象,在下经纱随着经纱1的开口运动而向下方位移的同时,经纱弯曲部件30也向下方摇动位移,因此,可防止下经纱在向下方最大位移状态下成为张力过大的状态,并可防止因该张力过大的状态而产生下经纱断裂等问题。详细如下。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成为综框的驱动模式基础的开口曲线如图2所示,在该例子中,在曲柄转角为70°左右至165°左右时,下经纱呈向下方最大位移的状态。另外,图6是表示将经纱弯曲装置20的经纱弯曲部件30的摇动位移状态与下经纱1一起表示,用三条实线及一条虚线表示摇动位移的经纱弯曲部件30的四种不同状态(A、B、C、D位置)。另外,实线所示的A位置表示经纱弯曲部件30在最上升位置(曲柄转角为0°)的经纱弯曲装置20的状态(经纱弯曲部件30的位置);实线所示的B位置表示曲柄转角为70°的经纱弯曲装置20的状态(经纱弯曲部件30的位置)。另外,实线所示的C位置表示曲柄转角为165°的经纱弯曲装置20的状态(经纱弯曲部件30的位置),虚线所示的D位置表示曲柄转角为90°的经纱弯曲装置20的状态(经纱弯曲部件30的位置)。另外,图6中虚线E表示下经纱1的路径,该路径是在经纱弯曲部件30固定于A位置的情况下下经纱1向下方最大位移时的路径。
如图所示,在打纬时(曲柄转角为0°)能得到所期望的弯曲量的A位置上固定配置有经纱弯曲部件30的情况下,此后随着下经纱1朝向下方的位移,弯曲量增大,下经纱1的张力上升,且在向下方最大位移的状态下(虚线E的路径)下经纱1的张力变成最大。而且,在该情况下,根据经纱1的种类和织造条件,可能会导致下经纱1张力过大,产生下经纱1断裂等问题。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经纱弯曲装置20随着下经纱1向下方的位移,经纱弯曲部件30也朝向下方位移,因此,能抑制弯曲量增大,相比经纱弯曲部件30固定于A位置的状态,下经纱1呈向下方最大位移状态(B位置的状态)时的张力降低。而且,如图所示,从下经纱1到达向下方最大位移位置的时刻(曲柄转角为70°左右)起到保持该位置的期间(到曲柄转角为165°左右的期间),经纱弯曲部件30朝向C位置进一步向下方位移,因此,下经纱1的弯曲状态向缓和方向变化。因此,在图示例中,经纱弯曲部件30在B位置的状态(曲柄转角为70°)下的下经纱1的弯曲量比在A位置(打纬时)时的下经纱1的弯曲量稍大,下经纱1到达向下方最大位移位置时刻的张力比打纬时的张力稍上升,但该状态不会持续,下经纱1的张力因此后经纱弯曲部件30向下方的位移而被缓和,在经纱弯曲部件30到达C位置时刻,下经纱1的张力比打纬时的下经纱1的张力低。
根据上述说明的本实施例的经纱弯曲装置20,可使打纬时的上下经纱1、1的张力差成为能得到所期望的打纬性的张力差,并可有效防止出现下经纱在向下方最大位移状态时被切断等问题(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在于下经纱呈张力过大状态)。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经纱弯曲部件30及支撑该经纱弯曲部件30的转动轴50配置于经线(经纱列)W的下方,因此,可取得以下效果:织机中的装置配置更为简单,且经纱弯曲部件30和转动轴50不会妨碍在断经时对经纱1进行的修补操作。另外,如上所述,经纱弯曲部件30的动作在曲柄转角为180°时到达最下降位置,之后,其位移方向反转,朝向上方摇动位移,在经纱1呈闭口状态的曲柄转角为300°时,经纱弯曲部件30呈与所有经纱1接触的状态。之后,作为在闭口之前形成经纱开口的上经纱的经纱1成为下经纱,经纱弯曲部件30因之后的摇动位移而主要对该下经纱施加弯曲。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经纱弯曲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以上实施例(所述实施例),也可进行以下变形并实施。
(1)在上述实施例中,经纱弯曲部件30配置于经纱列的下方,对下经纱施加弯曲,但经纱弯曲部件30的配置并不仅限于如上述实施例中的配置于经纱列的下方,只要构成允许,也可以使其在经线W的上方被支撑,将其配置于经纱列的上方,对上经纱施加弯曲。即,从打纬性的角度来看,只要在打纬时上下经纱1、1之间存在所期望的张力差即可,并不仅限于下经纱张力较高的情况,即使在上经纱张力较高的情况下,也能提高打纬性。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不限制经纱弯曲部件30的对于经纱列的上下方向的配置(施加弯曲的经纱1是上经纱还是下经纱),因此,以下在形成经纱开口的上经纱及下经纱中,在上下方向上将经纱弯曲部件30侧的经纱(所述实施例的下经纱)1作为“一方经纱”,将其相反侧的经纱1作为“另一方经纱”。其中,由于经纱1的上下位置根据开口运动而反转,因此,所述“一方经纱”及“另一方经纱”并不始终为相同的经纱1。
(2)在所述实施例中,驱动机构40构成为:通过采用偏心曲柄机构的驱动机构40使经纱弯曲部件30往返摇动位移。但驱动机构40的结构并不仅限于如此采用偏心曲柄机构的结构,作为使得所述实施例中的摇动杆60摇动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使用凸轮机构。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驱动机构40构成为:包括被往返转动驱动的转动轴50,在该转动轴50上安装有经纱弯曲部件30。但驱动机构40对经纱弯曲部件30的支撑构成并不仅限于经由转动轴50进行,只要经纱弯曲部件30具有较高的刚性,并且因经纱1的张力而产生弯曲等影响较小,也可以是经纱弯曲部件30的两端部被支撑于驱动机构40上的结构。作为这样的结构,例如可以考虑将杆固定于经纱弯曲部件30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并由驱动机构40摇动驱动该杆等。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构成为由驱动机构40摇动驱动经纱弯曲部件30,但驱动机构40并不仅限于摇动驱动经纱弯曲部件30,也可以是使得经纱弯曲部件30在上下方向直线性往返位移的结构。作为这样的结构,例如可以考虑所述实施例的转动轴50或经纱弯曲部件30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被撑条等支撑的结构,由滚珠螺杆机构和齿条齿轮机构等使得该撑条在上下方向直线性往返位移。其中,该直线性位移方向并不仅限于铅锤方向,也可以与铅锤方向形成角度。
另外,如上所述的经纱弯曲部件30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被支撑于驱动机构40上的结构并不仅限于驱动机构40被固定于经纱弯曲部件30的两方所述端部上的结构,只要经纱弯曲部件30具有较高的刚性,且在与驱动机构40的支撑位置经纱弯曲部件30不会产生倾斜,也可以是驱动机构40仅被固定于经纱弯曲部件30的所述端部中的一端部,而另一端部由导向部件导向位移的结构。
(3)在所述实施例中,经纱弯曲部件的位移构成为:经纱弯曲部件30在主轴转动一周的整个期间与下经纱接触,对下经纱施加弯曲。但经纱弯曲部件30在上下方向位移驱动的结构只要是至少在打纬时经纱弯曲部件30与所述一方经纱1接触并对其施加弯曲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在所述实施例的结构中,增大经纱弯曲部件30的摇动量,在经纱弯曲部件30成为最下降位置的时刻及包含其前后时刻的期间等,使得经纱弯曲部件30离开所述一方经纱。
另外,在成为最上升位置的时刻和包含该时刻的期间,经纱弯曲部件30并不仅限于仅与所述一方经纱1接触并仅对所述一方经纱1施加弯曲,也可以与双方的经纱1、1接触并对双方的经纱1、1施加弯曲。即使在该情况下,以经纱弯曲部件30的配置与各经纱1的路径的关系,所述一方经纱1的张力也比另一方经纱1的张力大,成为在上下经纱1、1之间产生张力差的状态。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构成为:在打纬时(曲柄转角为0°),以经纱弯曲部件30成为最上升位置(经纱1的弯曲量为最大)的驱动模式使经纱弯曲部件30在上下方向位移驱动,但经纱弯曲部件30在上下方向位移驱动的结构的驱动模式并不仅限于此,只要在打纬时通过使上经纱或下经纱产生弯曲(上下经纱1、1的张力差)能得到所期望的打纬性即可。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者们进行的实验中,在所述实施例的结构中,将经纱1的最大弯曲量的曲柄转角设为330°、345°、0°、30°来确认打纬性,其结果是,在所述实施例的情况下(曲柄转角为0°,下经纱的弯曲量最大的情况下),能得到最好的打纬性,但即使在所述0°以外的曲柄转角中,也能得到不会产生织布质量问题的打纬性。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经纱弯曲部件30的最上升位置是经纱弯曲部件30的上端边缘位于经线W上方的位置,但经纱弯曲部件30的最上升位置只要使得打纬时刻的上下经纱1、1的张力差能得到所期望的打纬性即可。更具体地说,如上所述,纬纱的打纬性受打纬时刻的上下经纱1、1的张力差影响。在此,该张力差并不只是由经纱弯曲部件30施加弯曲的所述一方经纱1的张力所决定,其也与此时另一方经纱1的张力相关。另外,只要使得经纱1开口时的位移量及设定张力相同,所述一方经纱1的张力即与经纱弯曲部件30的弯曲量对应,该弯曲量与经纱弯曲部件30的最上升位置对应。因此,经纱弯曲部件30的最上升位置只要按照上述条件决定即可,在该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如上述实施例中经纱弯曲部件30的上端边缘位于比经线W更上方的位置。
(4)在本实施例中,经纱弯曲装置构成为:经纱弯曲装置20包括使经纱弯曲部件30在上下方向往返位移驱动的驱动机构40,经纱弯曲部件30配合经纱的开口运动在上下方向位移,但本实用新型的经纱弯曲装置并不仅限于这样的包括驱动机构40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在打纬时刻使得经纱1弯曲的位置上固定配置有经纱弯曲部件30。即,根据织造条件(设定张力等)和经纱1的种类等,在经纱1的最大位移时的张力不过大,或即使张力过大也不会出现织造方面问题的情况下,经纱弯曲部件30在上下方向上也可固定配置于以在打纬时使得上下经纱1、1的张力差变成所期望的程度的方式对经纱1施加弯曲的位置。
另外,经纱弯曲部件30并不仅限于如所述实施例中的板状部件,也可以是与长度方向正交方向的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棒状(圆柱状)的部件,还可以是所述截面为方形的角柱状部件(其中,需将与经纱1接触的顶部刮圆)。
另外,经纱弯曲部件30并不仅限于是与经纱1接触的上端边缘的高度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与整个长度方向的全长相同的一直线上的部件,也可以是: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两端部的上端边缘的高度位置与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上端边缘不同,且该两端部的上端边缘的高度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向经纱列侧偏置的形状,更具体地说,在经纱弯曲部件30配置于经纱列下侧的情况下,两端部的高度位置比中央部高,在经纱弯曲部件30配置于经纱列上侧的情况下,两端部的高度位置比中央部低。具体如下所述。
通常,在经纱列中,位于织幅方向的两端部(形成织布边部的部分)的经纱的张力趋向于比位于中央部的经纱的张力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经纱弯曲装置的经纱弯曲部件30是在长度方向较长的部件,因此,受经纱张力的影响可能会产生挠曲,在该情况下,从正面看其上端边缘的高度位置,所述两端部的高度位置比中央部的高度位置低。因此,其结果是,在由经纱弯曲部件30施加弯曲的状态下,经纱列中的位于织幅方向的两端部的经纱1的弯曲程度比位于中央部的经纱1的弯曲程度小。因此,如上所述,当经纱弯曲部件30产生挠曲时,即使在由经纱弯曲部件30施加弯曲的状态下,结合所述趋向,经纱列的位于所述两端部的经纱1的张力与位于中央部的经纱1的张力的差也会变大,有可能会导致织造的织布质量降低。另外,如果未充分增大张力,结果可能会导致在所述两端部的经纱1开口不良,并发生引纬错误。
因此,考虑到所述挠曲等问题,也可以使得至少两端部的上端边缘的高度位置与中央部的上端边缘的高度位置相比向经纱列侧偏置的方式,将经纱弯曲部件30的形状例如设为弯曲的形状。另外,还可以仅使得两端部的上端边缘的高度位置与其他部分相比向经纱列侧偏置的方式,将经纱弯曲部件30构成为设有台阶。
(5)在所述实施例中,将作为前提的织机设置为按照图2所示的开口曲线(开口模式)驱动综框(对经纱施加开口运动),但在以本实用新型为前提的织机中,用于对经纱施加开口运动的开口曲线并不仅限于如图2所示的开口曲线,只要将经纱成为开口状态的时机与由筘将纬纱打入织口的时机(打纬时)设定为不同,可以为任何开口曲线。因此,也可以将经纱成为开口状态的时机设定为在打纬时间之后。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将经线W设定为水平方向,但以本实用新型为前提的织机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使经线W倾斜。另外,在经线W倾斜的情况下,上下经纱因各自的路径不同而产生张力差。即,在构成为使织口侧比张力辊侧低以使经线W倾斜的织机的情况下,呈开口状态的经纱中的下经纱的张力比上经纱的张力高。因此,这样的织机通过构成为由经纱弯曲部件对下经纱施加弯曲来增大上下经纱的张力差,或将经纱弯曲部件的弯曲量设为比所述实施例的弯曲量小也能得到与所述实施例相同的上下经纱的张力差。
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所述实施例和以上说明的变形例,可在不脱离其中心思想的范围内作适当的变更。

Claims (3)

1.一种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所述织机在比综框靠送经侧具备停经片式断经检测装置,并且所述织机设定为在由所述综框施加开口运动的经纱呈闭口状态的时机与由筘将纬纱打入织口的时机不同,
所述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经纱弯曲部件,其配置为,在经纱方向上位于所述停经片式断经检测装置与所述综框之间,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经纱列的上方或下方,且在织幅方向上在经纱列的整个范围内延伸,所述经纱弯曲部件配置于至少在打纬时与呈开口状态的经纱中的上经纱及下经纱的一方接触并使所述一方的经纱的路径弯曲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机构,其使所述经纱弯曲部件在上下方向上往返位移,且以所述一方的经纱随着开口运动向所述打纬以后的最大位移位置位移时,使所述经纱弯曲部件向所述一方的经纱的位移方向位移的方式驱动所述经纱弯曲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以使所述一方的经纱在位于所述最大位移位置时由所述经纱弯曲部件施加的弯曲程度为打纬时的所述弯曲程度以下的方式驱动所述经纱弯曲部件。
CN201520072521.8U 2014-02-03 2015-02-02 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5546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8464A JP6277006B2 (ja) 2014-02-03 2014-02-03 織機における経糸屈曲装置
JP2014-018464 2014-02-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55467U true CN204455467U (zh) 2015-07-08

Family

ID=523587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5368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18568B (zh) 2014-02-03 2015-02-02 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
CN201520072521.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55467U (zh) 2014-02-03 2015-02-02 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5368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18568B (zh) 2014-02-03 2015-02-02 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902536A1 (zh)
JP (1) JP6277006B2 (zh)
CN (2) CN10481856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8568A (zh) * 2014-02-03 2015-08-05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0275B (zh) * 2016-11-10 2019-02-12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在小样织机上织造交错纬管布的装置及其织造方法
CN106381603B (zh) * 2016-11-10 2018-06-19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在小样织机上织造经向间断式泡泡纱的装置及其织造方法
CN106400276B (zh) * 2016-11-10 2018-06-19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在小样织机上织造局部纬管布的装置及其织造方法
CN106567179B (zh) * 2016-11-10 2018-06-19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在小样织机上织造泡泡纱的装置及其织造方法
CN106567180B (zh) * 2016-11-10 2019-02-12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在小样织机上织造四面泡泡纱的装置及其织造方法
CN115821462A (zh) * 2022-11-30 2023-03-21 保定金世强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筘动式喷气织机用起毛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472521A (de) * 1967-03-15 1969-05-15 Sulzer Ag Vorrichtung zum periodischen Strecken und Nachlassen von Kettfäden
JPS54131073A (en) * 1978-03-27 1979-10-11 Tsudakoma Ind Co Ltd Prevention of selvedge loosening in cutting machine
FR2425489A1 (fr) * 1978-05-09 1979-12-07 Alsacienne Constr Meca Perfectionnement aux systemes de barres d'enverjure de metiers a tisser
US4235260A (en) * 1978-12-29 1980-11-25 Chicheva Serafima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nsioning warp threads at weaving a cloth on a loom
JP2764638B2 (ja) * 1990-05-18 1998-06-11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サテンストライプ織物などの製織方法
DE102011080629A1 (de) * 2011-08-08 2013-02-14 Lindauer Dornier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Verfahren und Webmaschine mit einer Vorrichtung zum Überwachen einer Fadenüberspannung
JP5860656B2 (ja) 2011-10-11 2016-02-16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織機における情報表示装置
JP6277006B2 (ja) * 2014-02-03 2018-02-07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織機における経糸屈曲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8568A (zh) * 2014-02-03 2015-08-05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
CN104818568B (zh) * 2014-02-03 2018-05-29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77006B2 (ja) 2018-02-07
JP2015145542A (ja) 2015-08-13
CN104818568A (zh) 2015-08-05
CN104818568B (zh) 2018-05-29
EP2902536A1 (en) 2015-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55467U (zh) 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
JP5778544B2 (ja) 織機の張力検出装置
JP2016536475A (ja) 織機の経糸に力と運動を適用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1736497A (zh) 利用积极松经机构的织机的送经装置
JP2017101370A (ja) 織機の伝動装置
US3991793A (en) Eccentric drive for a dobby
JP6635006B2 (ja) 織機における開口方法及び開口装置
CN100532669C (zh) 新型剑杆织机
CN105316857B (zh) 织机的打纬装置
CN101074511A (zh) 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机构
CN102505291B (zh) 碳纤维织机送经张力控制装置
CN1789520A (zh) 无梭织机用平衡式连杆打纬装置
CN107119370A (zh) 织机的经线开口装置
JP4069047B2 (ja) 無杼織機の仮撚装置
US2408645A (en) Loom
CN110172774B (zh) 一种喷气绒布织机积极松绒装置
JP2006291367A (ja) 布移動式パイル織機におけるテリーモーション部材の駆動装置
CN216807624U (zh) 一种张力调节柜模块
CN218404598U (zh) 一种毛巾织机经纱张紧机构
US596879A (en) George f
CN214300557U (zh) 一种用于控制配备有梭口机的织机的综框的回综机构及织机
US1152905A (en) Loom.
USRE19100E (en) Weft end controller for weft re
KR200232708Y1 (ko) 레노 조직용 종광
US3127912A (en) Beat-up means for loo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529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