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96700U - 中继阀 - Google Patents

中继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96700U
CN204296700U CN201420800970.5U CN201420800970U CN204296700U CN 204296700 U CN204296700 U CN 204296700U CN 201420800970 U CN201420800970 U CN 201420800970U CN 204296700 U CN204296700 U CN 2042967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channel
relay valve
valve
communicated
valv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0097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毅
陆正涛
汪明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qihar Railway Rolling Stoc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qihar Railway Rolling Stock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qihar Railway Rolling Stoc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80097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967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967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967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继阀,中继阀包括:阀体(10)及活塞组件,阀体包括活塞腔(A),活塞组件包括:可移动地设置在活塞腔内的活塞杆(21),阀体(10)上设置有与活塞腔连通的多个控制通道,中继阀还包括设置在活塞腔(A)的腔壁与活塞杆(21)之间的整体杆套结构(30),整体杆套结构(30)的管壁上沿活塞腔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连通孔,多个连通孔分别对应连通多个控制通道。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的中继阀的中心孔处的活塞套杆和止回阀座组装难度大,要求精度高,且零件容易脱落问题。

Description

中继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运输机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中继阀。
背景技术
控制阀是铁路货车风制动装置的核心部件,主要作用为调节车辆的速度或者控制车辆停车。中继阀是控制阀实现铁路货车速度调节或者制动的一个重要部件。中继阀安装在控制阀中间体上,参与整个控制阀的制动、缓解和保压等动作。
现有技术中使用的中继阀如图1所示,其工作位置包括制动位、保压位和缓解位。但是现有技术中使用的中继阀有如下缺陷:
1、现有技术中使用的中继阀中心孔处组装难度大,要求精度高,零件容易脱落,影响中继阀性能。该问题可以从图1中看出,中继阀中心孔处压装了1个止回阀座10’和2个活塞杆套20’,该处属于中继阀动作的关键位置,组装精度影响活塞杆组成的运动。现有中继阀的止回阀座10’和活塞杆套20’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压装在阀体中心孔处,而上述过盈配合容易造成这3个零件不同心,从而造成活塞杆组成上下运动卡滞,影响中继阀性能。另外,由于活塞杆套20’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压装在阀体中心孔处,活塞杆套20’会发生塑性变形,在长期的振动过程中,活塞杆套20’容易脱落,造成中继阀性能失效。
2、现有技术中使用的中继阀重量大,防腐能力差。现有方案的阀体、上盖30’及下盖40’均采用铸铁材质,导致中继阀的总量大,且防腐能力差,容易锈蚀。
3、现有技术中使用的继阀的放风弯头50’类似悬臂结构,在长期的振动过程中,容易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继阀,以解决现有技术使用的中继阀的中心孔处的活塞套杆和止回阀座组装难度大,要求精度高,且零件容易脱落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继阀,中继阀包括:阀体及活塞组件,阀体包括活塞腔,活塞组件包括:可移动地设置在活塞腔内的活塞杆,阀体上设置有与活塞腔连通的多个控制通道,中继阀还包括设置在活塞腔的腔壁与活塞杆之间的整体杆套结构,整体杆套结构的管壁上沿活塞腔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连通孔,多个连通孔分别对应连通多个控制通道。
进一步地,多个控制通道包括:第一控制通道,第一控制通道与副风缸连通;第二控制通道,第二控制通道与制动缸连通;第三控制通道,第三控制通道与阀体的外部连通;第一控制通道、第二控制通道和第三控制通道沿活塞腔的轴向依次设置。
进一步地,中继阀还包括上盖,上盖连接在阀体的上端,活塞腔的朝向上盖的一端形成阀口,中继阀还包括设置在上盖和阀体之间的止回阀组件,止回阀组件包括阀芯组件和复位装置,复位装置设置在阀芯组件和上盖之间,阀芯组件在活塞杆及复位装置的驱动下具有打开阀口的第一位置以及封堵阀口的第二位置,阀芯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控制通道和第二控制通道相连通,阀芯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控制通道和第二控制通道不连通。
进一步地,活塞杆具有朝向阀芯组件开口的中间通道,活塞杆上间隔地设置有与整体杆套结构的内壁配合的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之间形成与第三控制通道连通的环形腔,活塞杆上还设置有连通中间通道和环形腔的泄气孔。
进一步地,中继阀还包括下盖,下盖连接在阀体的下端,活塞组件还包括与活塞杆连接的盘部,盘部位于阀体与下盖之间,盘部与下盖之间形成进气腔,盘部与阀体之间形成第一平衡腔,上盖与阀芯组件之间形成第二平衡腔。
进一步地,第一平衡腔和第二平衡腔通过连通通道相互连通,多个控制通道还包括连通连通通道和第二控制通道的第四控制通道。
进一步地,中继阀还包括用于将进气腔与外部的容积室连通的进气通道。
进一步地,多个连通孔包括与第二控制通道对应的第一连通孔以及与第三控制通道对应的第二连通孔。
进一步地,阀体、上盖和下盖为铝合金材质。
进一步地,第三控制通道中设置有过滤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继阀中的整体杆套结构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止回阀座和若干活塞杆套,能够避免活塞杆在整体杆套结构中出现上下运动卡滞的现象发生。整体杆套结构不必采用过盈配合压装工艺,因此防止了整体杆套结构的塑性变形。并且,在整体杆套结构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连通孔,通过这些连通孔对应连通多个控制通道。这样通过连通孔实现了现有技术中的止回阀座和活塞杆套之间的间隙以及两个活塞杆套之间的间隙所实现的功能。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使用的中继阀的中心孔处的活塞套杆和止回阀座组装难度大,要求精度高,且零件容易脱落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中继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继阀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图2中继阀的侧视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止回阀座;20’、活塞杆套;30’、上盖;40’、下盖;50’、放风弯头;10、阀体;21、活塞杆;211、中间通道;212、第一密封环;213、第二密封环;214、泄气孔;22、盘部;30、整体杆套结构;31、第一连通孔;32、第二连通孔;41、第一控制通道;42、第二控制通道;43、第三控制通道;431、过滤结构;44、第四控制通道;50、上盖;51、阀口;61、阀芯组件;62、复位装置;70、下盖;81、连通通道;91、进气通道;A、活塞腔;B、环形腔;C、进气腔;D、第一平衡腔;E、第二平衡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中继阀包括:阀体10及活塞组件,阀体包括活塞腔A,活塞组件包括:可移动地设置在活塞腔内的活塞杆21,阀体10上设置有与活塞腔连通的多个控制通道。中继阀还包括设置在活塞腔A的腔壁与活塞杆21之间的整体杆套结构30,整体杆套结构30的管壁上沿活塞腔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连通孔,多个连通孔分别对应连通多个控制通道。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继阀中的整体杆套结构30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止回阀座和若干活塞杆套,能够避免活塞杆在整体杆套结构30中出现上下运动卡滞的现象发生。且整体杆套结构30不必采用过盈配合压装工艺,因此防止了整体杆套结构的塑性变形。并且,在整体杆套结构30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连通孔,通过这些连通孔对应连通多个控制通道。这样通过连通孔实现了现有技术中的止回阀座10’和活塞杆套20’之间的间隙以及两个活塞杆套20’之间的间隙所实现的功能。因此本实施例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使用的中继阀的中心孔处的活塞套杆和止回阀座组装难度大,要求精度高,且零件容易脱落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整体杆套结构30和活塞腔A之间采用密封胶粘接代替过盈配合压套工艺,防止整体杆套结构30的变形,进而保证中继阀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多个控制通道包括:第一控制通道41、第二控制通道42.以及第三控制通道43。第一控制通道41与副风缸连通,第二控制通道42与制动缸连通,第三控制通道43与阀体的外部连通。第一控制通道41、第二控制通道42和第三控制通道43沿活塞腔A的轴向依次设置。其中控制阀的副风缸通过第一控制通道41向中继阀提供工作气压,中继阀通过第二控制通道42实现对列车提供制动或保持,第三控制通道43与外界连通用于中继阀的泄压工况。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中继阀还包括上盖50,上盖50连接在阀体10的上端,活塞腔的朝向上盖50的一端形成阀口51,中继阀还包括设置在上盖50和阀体10之间的止回阀组件,止回阀组件包括阀芯组件61和复位装置62,复位装置62设置在阀芯组件61和上盖50之间,阀芯组件61在活塞杆21及复位装置62的驱动下具有打开阀口51的第一位置以及封堵阀口51的第二位置,阀芯组件61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控制通道和第二控制通道相连通,阀芯组件61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控制通道和第二控制通道不连通。
本实施例中,阀口51用来连通第一控制通道41和第二控制通道42,副风缸中的工作气压经过第一控制通道41和第二控制通道42进入列车的制动缸中,从而实现列车的制动动作。上盖50中设置有止回阀,止回阀的阀芯组件61通过复位装置62可以打开或者关闭阀口51,以此来实现控制对列车是否采取制动操作。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活塞杆21具有朝向阀芯组件开口的中间通道211,活塞杆21上间隔地设置有与整体杆套结构的内壁配合的第一密封环212和第二密封环213,第一密封环212和第二密封环213之间形成与第三控制通道43连通的环形腔B,活塞杆21上还设置有连通中间通道211和环形腔B的泄气孔214。
本实施例中,当阀口51处于关闭位置,并且活塞杆21的具有中间通道211一端不与阀芯组件61接触时,第二控制通道42、活塞腔A中的工作气压进入活塞杆21的中间通道。工作气压通过泄气孔214进入环形腔B,经过第三控制通道43之后与外界连通,以此达到泄压目的,进而停止对列车进行制动操作。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下盖70连接在阀体10的下端,活塞组件还包括与活塞杆21连接的盘部22,盘部22位于阀体10与下盖70之间,盘部22与下盖70之间形成进气腔C,盘部22与阀体10之间形成第一平衡腔D,上盖50与阀芯组件61之间形成第二平衡腔E。第一平衡腔D和第二平衡腔E用来平衡进气腔C的气压,使活塞组件的盘部22的上下表面能够受到同样大小的压力,从而达到使活塞组件复位的目的。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平衡腔D和第二平衡腔E通过连通通道81相互连通,多个控制通道还包括连通连通通道81和第二控制通道42的第四控制通道44。在阀口51处于打开位置后,工作气压同时通过第四控制通道44和连通通道81,进入到第一平衡腔D和第二平衡腔E。当第一平衡腔D和第二平衡腔E中的压力与进气腔C中的压力相等时,阀芯组件61在复位装置62的复位作用下关闭阀口51。此时由于第一平衡腔D和第二平衡腔E中的压力与进气腔C中的压力相等,活塞杆21的自由端与阀芯组件61抵接,同时中间通道211被阀芯组件61关闭。
在本实施例中,连通通道81中安装有限流装置,通过限制工作气压进入当第一平衡腔D和第二平衡腔E的速度,可以延缓活塞组件达到力平衡的时间,从而达到延时关闭阀口51的目的。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中继阀还包括用于将进气腔C与外部的容积室连通的进气通道91。容积室为控制组件,位于中继阀和控制阀之间。容积室可通过进气通道 91实现向进气腔C充入气压或者抽出进气腔C的气压,以此达到控制活塞组件上下移动,进而实现控制中继阀处于何种工况。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多个连通孔包括与第二控制通道42对应的第一连通孔31以及与第三控制通道43对应的第二连通孔32。本实施例中第一连通孔31和第二连通孔32为多个。通过整体杆套结构30的第一连通孔31和第二连通孔32连通各个腔体,以满足中继阀处于各个工况时各个腔室的连通关系,进而能够使整体杆套结构30同时具有原有活塞杆座分隔腔体的功能。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阀体10、上盖50和下盖70为用铝合金材质,能够时中继阀减轻一半的重量,同时也解决了现有中继阀容易锈蚀的问题。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控制通道43中设置有过滤结构431。本实施例的中继阀取消了现有中继阀的放风弯头结构,同时在第三控制通道43中设置过滤气体粉尘的过滤结构431,防止外部杂物进入中继阀而影响中继阀的正常工作。
本实施例的中继阀具有三种工况,分别为:
1、制动工况:控制阀控制容积室向进气腔C充入气压,以使活塞组件向上运动,活塞组件抵接阀芯组件61的同时打开阀口51。阀口51打开后中继阀的第一控制通道41与第二控制通道42连通,副风缸的工作气压流入制动缸,进而实现对列车的制动作用。
2、保压工况:充入制动缸内的工作气压会同时通过第四控制通道44和连通通道81分别进入第一平衡腔D和第二平衡腔E中。当第一平衡腔D与第二平衡腔E中的压力与进气腔D中的压力基本相等时,复位装置62会推动阀芯组件61和活塞杆21向下运动,进而阀口51关闭,副风缸停止向制动缸充风,中继阀进入制动保压工况。
3、缓解工况:中继阀受到控制阀控制,将中继阀活塞组件的进气腔C中的压力排入大气。此时,第一平衡腔D与第二平衡腔E中的压力大于进气腔D中的压力,因此活塞组件向下运动至缓解位。中继阀内的其余压力通过第三连通孔和和第三控制通道排入大气,卸载中继阀内压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中继阀,所述中继阀包括:阀体(10)及活塞组件,所述阀体包括活塞腔(A),所述活塞组件包括: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活塞腔内的活塞杆(21),所述阀体(10)上设置有与所述活塞腔连通的多个控制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阀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活塞腔(A)的腔壁与所述活塞杆(21)之间的整体杆套结构(30),所述整体杆套结构(30)的管壁上沿所述活塞腔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连通孔,所述多个连通孔分别对应连通所述多个控制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控制通道包括:
第一控制通道(41),所述第一控制通道(41)与副风缸连通;
第二控制通道(42),所述第二控制通道(42)与制动缸连通;
第三控制通道(43),所述第三控制通道(43)与所述阀体的外部连通;
所述第一控制通道(41)、所述第二控制通道(42)和所述第三控制通道(43)沿所述活塞腔(A)的轴向依次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阀还包括上盖(50),所述上盖(50)连接在所述阀体(10)的上端,所述活塞腔的朝向所述上盖(50)的一端形成阀口(51),所述中继阀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盖(50)和所述阀体(10)之间的止回阀组件,所述止回阀组件包括阀芯组件(61)和复位装置(62),所述复位装置(62)设置在所述阀芯组件(61)和所述上盖(50)之间,所述阀芯组件(61)在所述活塞杆(21)及所述复位装置(62)的驱动下具有打开所述阀口(51)的第一位置以及封堵所述阀口(51)的第二位置,所述阀芯组件(61)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控制通道和所述第二控制通道相连通,所述阀芯组件(61)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控制通道和所述第二控制通道不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21)具有朝向所述阀芯组件开口的中间通道(211),所述活塞杆(21)上间隔地设置有与所述整体杆套结构的内壁配合的第一密封环(212)和第二密封环(213),所述第一密封环(212)和所述第二密封环(213)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三控制通道(43)连通的环形腔(B),所述活塞杆(21)上还设置有连通所述中间通道(211)和所述环形腔(B)的泄气孔(2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阀还包括下盖(70),所述下盖(70)连接在所述阀体(10)的下端,所述活塞组件还包括与所述活塞杆(21)连接的盘部(22),所述盘部(22)位于所述阀体(10)与所述下盖(70)之间,所述盘部(22)与所述下盖(70)之间形成进气腔(C),所述盘部(22)与所述阀体(10)之间形成第一平衡腔(D),所述上盖(50)与所述阀芯组件(61)之间形成第二平衡腔(E)。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衡腔(D)和所述第二平衡腔(E)通过连通通道(81)相互连通,所述多个控制通道还包括连通所述连通通道(81)和所述第二控制通道(42)的第四控制通道(44)。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阀还包括用于将所述进气腔(C)与外部的容积室连通的进气通道(9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连通孔包括与所述第二控制通道(42)对应的第一连通孔(31)以及与所述第三控制通道(43)对应的第二连通孔(32)。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0)、所述上盖(50)和所述下盖(70)为铝合金材质。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控制通道(43)中设置有过滤结构(431)。
CN201420800970.5U 2014-12-16 2014-12-16 中继阀 Active CN2042967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00970.5U CN204296700U (zh) 2014-12-16 2014-12-16 中继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00970.5U CN204296700U (zh) 2014-12-16 2014-12-16 中继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96700U true CN204296700U (zh) 2015-04-29

Family

ID=53102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00970.5U Active CN204296700U (zh) 2014-12-16 2014-12-16 中继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9670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51034A (zh) * 2015-10-12 2015-12-16 四川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柱塞式三通阀
EP4079588A1 (en) * 2021-04-23 2022-10-26 ZF CV Systems Europe BV A relay valve for a pneumatic brake system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51034A (zh) * 2015-10-12 2015-12-16 四川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柱塞式三通阀
CN105151034B (zh) * 2015-10-12 2017-09-15 眉山中车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柱塞式三通阀
EP4079588A1 (en) * 2021-04-23 2022-10-26 ZF CV Systems Europe BV A relay valve for a pneumatic brake system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78248U (zh) 一种液压阻尼减震器
CN103775557B (zh) 一种可调式减震器
CN103758910B (zh) 泵式浮动活塞减振器
CN106080649B (zh) 一种多功能紧急阀
CN204296700U (zh) 中继阀
CN105151034B (zh) 一种柱塞式三通阀
CN206409560U (zh) 一种用于摩托车的改进型倒置式前减震器
CN208605418U (zh) 一种先导式电磁开关阀
CN105947079A (zh) 一种自行车前叉
CN101691115A (zh) 车辆中继阀
CN203450302U (zh) 带阀门的油压碟刹
CN206383947U (zh) 双比例中继阀
CN205715744U (zh) 一种电动套筒调节阀
CN205086904U (zh) 一种柱塞式三通阀
CN112339729A (zh) 一种带有漏液保护的汽车制动液贮液罐
CN103511363A (zh) 液位可控式动力转向油罐
CN205446725U (zh) 一种板簧背压式双阀芯控制阀
CN204511863U (zh) 一种新型换气塞
CN103234001A (zh) 一种卧式减震器活塞杆出轴容腔单向阀隔离防漏法
CN205059637U (zh) 一种新型减速顶
CN204226614U (zh) 一种减速机的透气帽
CN203640680U (zh) 双导杆强制复位式浮箍
CN206572029U (zh) 法兰式消声止回阀
RU180458U1 (ru) 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ий амортизатор
CN201326753Y (zh) 单座调节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61002 Qigihar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Tiefeng District Plant Road No. 36

Patentee after: CRRC QIQIHAR VEHICLE CO., LTD.

Address before: 161002 Qigihar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Tiefeng District Plant Road No. 36

Patentee before: Qiqihar Railway Rolling Stock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