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10418U - 副驾驶座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副驾驶座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10418U
CN204210418U CN201420680318.4U CN201420680318U CN204210418U CN 204210418 U CN204210418 U CN 204210418U CN 201420680318 U CN201420680318 U CN 201420680318U CN 204210418 U CN204210418 U CN 2042104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described air
cell covering
air cell
airba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8031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锡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undai Mobi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Mobi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Mobi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yundai Mobi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104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104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1Packaging straps or envelopes for inflatabl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易于组装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为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其可膨胀;以及气囊罩,其由围住所述气囊的柔软材料形成,其中所述气囊罩的一端及另一端结合在所述气囊上,所述一端以缝合的方式结合在所述气囊上。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得折叠所述气囊后用所述气囊罩围住的工序变得容易,能够防止挡风玻璃受所述气囊的膨胀力而破碎,能够防止所述挡风玻璃受所述气囊的膨胀力而破碎。

Description

副驾驶座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尤其涉及具有围住折叠状态的气囊的气囊罩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副驾驶座气囊装置设置在副驾驶座前方杂物箱的上侧,具体设置在仪表板内。
所述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包括当气体流入时膨胀展开以保护乘客的气囊及收纳所述气囊的气囊外壳。所述气囊外壳收纳所述气囊后,将所述气囊外壳设置在所述仪表板内。
为了将所述气囊收纳在所述气囊外壳内,对其进行多次折叠后用气囊罩围住以保持折叠形状,最后将其收纳在所述气囊外壳内。
当车辆发生事故时气体发生器生成气体,生成的气体使得所述气囊膨胀。之后,在所述气囊的膨胀力的作用下所述仪表板的上侧表面撕裂,与此同时所述气囊从挡风玻璃与仪表板之间展开并覆盖所述仪表板,以保护乘客。
但由于所述气囊与气囊罩独立构成,因此用所述气囊罩围住折叠的所述气囊的工序极为繁琐。
并且,还存在所述气囊展开的过程中冲击挡风玻璃,致使所述挡风玻璃破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使利用气囊罩围住折叠的气囊的工序变得容易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气囊展开过程中冲击挡风玻璃致使所述挡风玻璃破碎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不限于以上提及的目的,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可通过以下记载明确理解未提及的其他目的。
技术方案
为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其可膨胀;以及气囊罩,其由围住所述气囊的柔软材料形成,其中,所述气囊罩的一端及另一端结合在所述气囊上,所述一端以缝合的方式结合在所述气囊上。
有关其他实施例的具体内容参见具体说明及附图。
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中,气囊罩的一端以缝合的方式预先结合在气囊上,因此能够使得折叠所述气囊后用所述气囊罩围住的工序变得容易。
并且,在所述气囊罩围住折叠的所述气囊的状态下,所述气囊罩的两侧处于开放状态,因此所述气囊上下方向的展开力弱于左右方向的展开力,从而能够防止挡风玻璃受所述气囊的膨胀力而破碎。
并且,由于所述气囊罩内具有缓冲材料,且所述气囊展开时所述气囊罩配置在所述挡风玻璃与所述气囊之间,因此能够防止所述挡风玻璃受所述气囊的膨胀力而破碎。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不限于以上提及的效果,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可通过技术方案的记载明确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的后视立体图;
图2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的剖面图;
图3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的气囊膨胀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启动完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显示图3所示的主面板及气囊罩的示意图,是显示主面板制作成气囊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显示图5所示的气囊罩的主视图及沿A-A线的剖面图;
图7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的制造过程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5:挡风玻璃              10:气囊
11:排气孔               12:主面板
14:侧面板               15:气体发生器插入孔
16、17:结合孔           20:气囊罩
22:缓冲部               24:撕裂部
24a:第一倾斜部          24b:第二倾斜部
24c:曲面部              25:结合孔
26:裂缝                 27、28:线
30:气囊外壳             32:侧面装配板
34:卡勾结合部           40:正面装配板
50:气体发生器           55:法兰(flange)
60:保持器(retainer)     70、72:结合构件
80:线                   90:缓冲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及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便可明确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特征。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以不同的多种形态实现,本实施例仅仅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公开更加完整,使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由技术方案的范畴定义。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构成要素。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
图1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的后视立体图,图2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的剖面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包括气囊10、气囊罩20、气囊外壳30、正面装配板40、气体发生器50及保持器(retainer)60。
气囊10在气体发生器50生成的气体流入时膨胀,保护车辆内的乘客。气囊为能够膨胀而由柔软材料形成,被折叠成预定形状后利用气囊罩20围住以防止折叠形状展开,并以该状态和气囊罩20共同容纳在气囊外壳30内。
气囊罩20由柔软材料形成,围住折叠状态的气囊10。气囊罩20可以由与气囊10相同的材料形成。
气囊罩20围住折叠的气囊10后收纳在气囊外壳30内,从而能够防止气囊10在气体发生器50启动之前展开,并防止气囊10从气囊外壳30掉出来。
气囊罩20是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核心技术的构件,其与气囊10并非独立构成,而是在气囊10的制造过程中预先结合在气囊10上,与气囊10形成一体。即,气囊罩20的一端通过线80双重缝合在气囊10上,与气囊10形成一体。将气囊罩20缝合在气囊10上时所用到的线80,优选采用刚性足以确保气囊罩20受到气囊10的膨胀力时不与气囊10分离的线。
将气囊10折叠成预定形状后,使气囊罩20中未结合在气囊10上的另一端越过折叠的气囊10上方围住气囊10。之后,将气囊罩20的另一端结合在气囊10的下端,以完成气囊10及气囊罩20的组装。有关将气囊罩20的另一端结合在气囊10上的详细说明参见后续内容,以下先对其余构件进行说明。
气囊外壳30由硬质塑料形成,收纳气囊罩20并结合在车体上。气囊外壳30的两侧面结合有用于与车体结合的侧面装配板32,气囊外壳30的前方形成有用于与车体卡勾结合的卡勾结合部34。
并且,正面装配板40结合在气囊外壳30的下侧,从而前方与车体结合。
气体发生器50生成所述气体使得气囊10膨胀。气体发生器50中喷出所述气体的头部从气囊外壳30的下侧插入到内部后插入气囊10。如图5所示,气囊10上形成有用于气体发生器50的头部插入的圆形气体发生器插入孔15。
并且,气体发生器50的外周具有沿半径方向凸出形成、用于与气囊外壳30结合的法兰(flange)55。插入气囊10的气体发生器50的头部以法兰55为基准形成于上侧。
正面装配板40将气囊外壳30结合在车体上,同时配置在气囊外壳30与法兰55之间起到垫圈(washer)的作用,以提高结合在气囊外壳30上的法兰55的结合力。
保持器60配置在气囊10的内侧,通过支撑气囊10防止气囊10膨胀时结合于气体发生器50的部分撕裂。保持器60通过双头螺栓(stud bolt)等结合构件70、72结合在气囊外壳30上。
结合构件70、72中靠近车辆前方配置的两个结合构件70结合气囊10、气囊外壳30、正面装配板40及气体发生器50的法兰55。
并且,结合构件70、72中靠近车辆后方配置的两个结合构件72结合气囊10、气囊罩20、气囊外壳30、正面装配板40及气体发生器50的法兰55。
如图5所示,气囊10上形成有结合孔16、17。结合孔16、17与气体发生器插入孔15沿半径方向相隔,沿着气体发生器插入孔15的外周形成有四个。
结合构件70从气囊10的内侧贯通保持器60及结合孔17凸出到气囊10的外侧后,依次贯通气囊外壳30、正面装配板40及法兰55,将保持器60、气囊10、正面装配板40及气体发生器50结合在气囊外壳30上。
并且,结合构件72从气囊10的内侧贯通保持器60及结合孔16凸出到气囊10的外侧后,依次贯通气囊罩20、气囊外壳30、正面装配板40及法兰55,将保持器60、气囊10、气囊罩20、正面装配板40及气体发生器50结合在气囊外壳30上。
即,气囊罩20的一端通过线80双重缝合在气囊10上,另一端固定在用于将气体发生器50结合在气囊10上的结合构件72上,以结合在气囊10上。有关将气囊罩20结合在气囊10上的详细说明参见后续关于组装工序的说明。
图3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的气囊膨胀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启动完的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3及图4所示,气体发生器50生成的气体流入气囊10时,气囊10由于其气压而膨胀展开,通过缓冲力保护乘客。
气囊10膨胀时气囊罩20的另一端受到气囊10的膨胀力而撕裂,从气囊10分离。因此,气囊罩20在气囊10如图3所示完全(Full)膨胀时配置在气囊10的上侧。
气囊10由三个柔软材料缝合而成。气囊10包括膨胀展开时与乘客接触的主面板12及分别结合在主面板12的两侧的侧面板14。
为了用足够大的缓冲力保护乘客,气囊10应膨胀至具有足够压力,为此,气体发生器50生成比气囊10完全膨胀所需的气体量更多的气体。因此,若不排出从气体发生器50生成并流入到气囊10内的气体,气囊10的展开压力会过度上升,接触到气囊10的乘客反而可能由于气囊10的过大展开压力而受到伤害。
如上所述,为防止气囊10的展开压力过度上升,在气囊10的侧面板14上形成用于排出气体的排气孔11。当气囊10完全膨胀时乘客会与主面板12发生接触,因此在侧面板14上形成排气孔11,以防止高温/高压状态的气体通过排气孔11直接排向乘客。
气囊罩20的一端通过线80牢牢地双重缝合在气囊10中的主面板12上,因此当气囊10完全膨胀时所述一端原封不动地连接在气囊10上,只有所述另一端与气囊10分离。
气囊罩20的左右宽度小于主面板12。因此,气囊罩20围住气囊10时以气囊罩20的左右两侧开放的状态围住气囊10。因此,气囊10膨胀时上下方向的展开力弱于左右方向的展开力,故气囊10膨胀时对挡风玻璃5的冲击力减弱,从而能够防止挡风玻璃5破碎的现象。在此,挡风玻璃5表示所述车辆的前侧玻璃。
如图4所示,气囊罩20的内部配置有缓冲材料90。并且,由于气囊罩20在气囊10展开后配置在挡风玻璃5与气囊10之间,因此能够更确切地防止挡风玻璃5受气囊10的膨胀力而破碎。
以下参照图2至图6详细说明作为本实用新型核心技术的气囊罩20。
图5为显示图3所示的主面板及气囊罩的示意图,是显示主面板制作成气囊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图6为显示图5所示的气囊罩的主视图及沿A-A线的剖面图。
如图2至图6所示,气囊罩20包括缓冲部22及从缓冲部22延伸形成的撕裂部24。
缓冲部22的形状为四角形。
撕裂部24由从缓冲部22的一侧向另一侧延伸并倾斜形成的第一倾斜部24a、从缓冲部22的另一侧向一侧延伸并倾斜形成的第二倾斜部24b及连接第一倾斜部24a与第二倾斜部24b并以预定曲率凹陷的曲面部24c构成。
使曲面部24c的曲率对应于气体发生器插入孔15的外周的曲率,以防止气囊罩20的另一端遮住气体发生器插入孔15。
缓冲部22的末端通过线80以双重缝合的方式结合在气囊10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在如图2所示的组装完状态下设置在车辆上时,缓冲部22朝向车辆的前方,撕裂部24朝向所述车辆的后方。
缓冲部22的内部还设置有缓冲材料90。缓冲材料90的材料可以与气囊10的材料相同,只要是能够吸收冲击的柔性构件即可。缓冲材料90可以以折叠状态配置在气囊罩20的内部。
气囊罩20的撕裂部24上形成用于结合构件72插入的结合孔25。即,气囊罩20的另一端通过结合构件72插入结合孔25结合在气囊10上。
为了使气囊罩20的另一端受到气囊10的膨胀力时撕裂并与气囊10分离,在气囊罩20的撕裂部24中,结合孔25的下部还形成有裂缝(Slit)26。
气囊罩20的另一端中,第一倾斜部24a与曲面部24c之间为尖角形状,第二倾斜部24b与曲面部24c之间为尖角形状。为了使气囊罩20的另一端在受到气囊10的膨胀力时容易撕裂,优选的是使结合孔25及裂缝26在第一倾斜部24a与曲面部24c之间略微靠上的位置各形成一个,在第二倾斜部24b与曲面部24c之间略微靠上的位置各形成一个。
以下说明如上构成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的制造过程。
图7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的制造过程的流程图。
第一,说明制造气囊罩20的过程。
首先折叠缓冲材料90。
然后通过摞起构成气囊罩20的织物将折叠的缓冲材料90围住。
然后用线27将缓冲材料90缝合在气囊罩20上,使缓冲材料90固定在气囊罩20的内部。
然后用线28缝合气囊罩20的开放部分,以完成气囊罩20的制造过程。
第二,说明制造气囊10的过程。
首先展开主面板12。
然后在步骤S1中,将气囊罩20放在主面板12上,并利用线80双重缝合缓冲部22的末端,从而将气囊罩20的一端结合在主面板12上。
然后在主面板12的两侧分别结合侧面板14,以完成带有气囊罩20的气囊10的制造过程。
第三,说明副驾驶座气囊装置的组装工序。
首先把保持器60放入气囊10的内部,并利用结合构件70、72结合保持器60及气囊10。如上所述,当保持器60及结合构件70、72结合在气囊10上时,结合构件70、72的末端从形成于气囊10的结合孔17、16凸出到气囊10的外部。
然后在步骤S2中,平整地展开气囊10,使气体发生器插入孔15配置于下侧,并将气囊10折叠成预定形状。
然后在步骤S3中,使气囊罩20的另一端越过折叠的气囊10上方,用气囊罩20围住折叠的气囊10,然后将形成于气囊罩20的另一端的结合孔25固定在凸出到气囊10的外部的结合构件72上,以使气囊罩20的另一端结合在气囊10上。上述状态是气囊罩20的两侧以开放状态围住气囊10的状态,是气囊10与气囊罩20成为一个组件的状态。
然后在步骤S4中,将围住气囊10的气囊罩20收纳在气囊外壳30内。此时,结合构件70、72的末端处于凸出到气囊外壳30的下侧的状态。
然后向凸出到气囊外壳30的下侧的结合构件70、72的末端依次固定结合正面装配板40及气体发生器50的法兰55,从而完成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的组装过程。
以下说明如上构成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的作用。
当车辆发生事故时气体发生器50生成气体,气囊10利用气体发生器50生成的气体逐渐膨胀。此时,由于气囊罩20以两侧开放的状态围着气囊10,因此气囊10上下方向的展开力弱于左右方向的展开力。
随着气囊10膨胀,气囊罩20的两端受到气囊10的膨胀力而产生张力。但由于气囊罩20的一端已用线80牢牢地双重缝合,因此不与气囊10分离,而气囊罩20的另一端中形成有结合孔25的部分则被结合构件72撕裂。尤其,气囊罩20的另一端上形成有裂缝26,因此气囊罩20的另一端更容易撕裂并与气囊10分离。
气囊10完全膨胀时的状态如图3及图4所示,气囊罩20配置在挡风玻璃5与气囊10之间。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中,气囊罩20的一端以缝合的方式预先结合在气囊10上,因此能够使得折叠气囊10后用气囊罩20围住的工序变得容易。
并且,在气囊罩20围住折叠的气囊10的状态下,气囊罩20的两侧处于开放状态,因此气囊10上下方向的展开力弱于左右方向的展开力,从而能够防止挡风玻璃5受气囊10的膨胀力而破碎。
并且,由于气囊罩20内具有缓冲材料90,且气囊10展开时气囊罩20配置在挡风玻璃5与气囊10之间,因此能够更确切地防止挡风玻璃5受气囊10的膨胀力而破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可以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或必要技术特征的前提下可以以其他多种形态变形实施。因此无论在任何方面,以上说明的实施例都只作为举例说明,而并非作为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为技术方案所指的范围,从技术方案范围的意思及均等概念中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形态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

Claims (13)

1.一种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囊,其可膨胀;以及
气囊罩,其由围住所述气囊的柔软材料形成,
其中,所述气囊罩的一端及另一端结合在所述气囊上,所述一端以缝合的方式结合在所述气囊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气体发生器,其生成气体使得所述气囊能够膨胀,
所述气囊罩的另一端通过用于结合所述气囊及气体发生器的结合构件结合在所述气囊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及气囊罩上分别形成有用于所述结合构件插入的结合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罩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气囊的膨胀力从所述气囊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罩的另一端上形成有裂缝,使得所述气囊罩的另一端能够通过所述气囊的膨胀力从所述气囊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罩以所述气囊罩的两侧开放的状态围住所述气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缓冲材料,其配置在所述气囊罩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罩包括:
缓冲部,其内部配置有所述缓冲材料,形成所述气囊罩的一端;以及
撕裂部,其从所述缓冲部延伸,形成所述气囊罩的另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的形状为四角形,
所述撕裂部由从所述缓冲部的一侧向另一侧延伸并倾斜形成的第一倾斜部、从所述缓冲部的另一侧向一侧延伸并倾斜形成的第二倾斜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倾斜部与第二倾斜部并以预定曲率凹陷的曲面部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缓冲部朝向车辆的前方,所述撕裂部朝向所述车辆的后方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车辆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罩在所述气囊展开的状态配置于挡风玻璃与所述气囊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包括在展开状态与乘客接触的主面板及分别结合在所述主面板的两侧的侧面板,
所述气囊罩的一端以缝合的方式结合在所述主面板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气囊外壳,其收纳围住所述气囊的所述气囊罩并结合在车体上。
CN201420680318.4U 2013-11-12 2014-11-10 副驾驶座气囊装置 Active CN20421041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3-0137183 2013-11-12
KR1020130137183A KR20150054573A (ko) 2013-11-12 2013-11-12 차량용 에어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10418U true CN204210418U (zh) 2015-03-18

Family

ID=52979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80318.4U Active CN204210418U (zh) 2013-11-12 2014-11-10 副驾驶座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150054573A (zh)
CN (1) CN204210418U (zh)
DE (1) DE102014116495B4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45692A (zh) * 2017-10-12 2018-03-02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包角连接的安全气囊
US20230025221A1 (en) * 2021-07-21 2023-01-2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assenger seat airbag apparatus for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14934A (ja) 2003-04-02 2004-11-11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760184B2 (ja) 2005-07-25 2011-08-3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658408B2 (en) 2006-08-03 2010-02-09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assembly
RU2013125570A (ru) 2010-11-08 2014-12-20 ЛОРЕНС ЛИВЕРМОР НЭШНЛ СЕКЬЮРИТИ, ЭлЭлСи Мишени непрямого возбуждения для термоядерной энергетики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45692A (zh) * 2017-10-12 2018-03-02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包角连接的安全气囊
CN107745692B (zh) * 2017-10-12 2023-12-01 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包角连接的安全气囊
US20230025221A1 (en) * 2021-07-21 2023-01-2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assenger seat airbag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11691587B2 (en) * 2021-07-21 2023-07-04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assenger seat airbag apparatus for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4116495B4 (de) 2021-08-26
DE102014116495A1 (de) 2015-05-13
KR20150054573A (ko) 2015-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8276B (zh) 安全气囊装置
US5454595A (en) Hidden volume cushion
JP5596128B2 (ja) インフレータ挿入のために構成されたニーエアバッグ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エアバッグハウジングに対するインフレータを介したカップリング
US8491002B2 (en) Airbag covers, airbag modules including such cover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irbag covers for use with airbag modules
CN105564358A (zh) 气囊装置
CN103129509A (zh) 行人保护气囊
CN103889790A (zh) 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及其折叠方法
JP2006321327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該エアバッグの折畳み方法
KR101747479B1 (ko) 조수석용 에어백 장치
CN204236411U (zh) 驾驶座气囊装置
CN102803026A (zh) 侧面安全气囊、帘式安全气囊以及后窗安全气囊
CN204210418U (zh) 副驾驶座气囊装置
JP4820475B2 (ja)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の組立て方法、並びにエアバッグ
CN102548806A (zh) 气囊装置
JP2013035459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150054578A (ko) 차량의 에어백
CN105392677A (zh) 安全气囊
JP2007118632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112165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17270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1005913A (ja) エアバッグ
CN103569023B (zh) 安全气囊垫的折叠方法
JP2002067849A (ja) エアバッグ
CN102858600A (zh) 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缓冲件的制造方法
JP4519634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