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06801U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206801U CN204206801U CN201420428838.6U CN201420428838U CN204206801U CN 204206801 U CN204206801 U CN 204206801U CN 201420428838 U CN201420428838 U CN 201420428838U CN 204206801 U CN204206801 U CN 2042068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loader
- supporting mass
- posture
- gearing mechanism
- oscillatory gea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3
- 230000003534 oscil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280 den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3 responsive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CVOFKRWYWCSDMA-UHFFFAOYSA-N 2-chloro-n-(2,6-diethylphenyl)-n-(methoxymethyl)acetamide;2,6-dinitro-n,n-dipropyl-4-(trifluoromethyl)aniline Chemical compound CCC1=CC=CC(CC)=C1N(COC)C(=O)CCl.CCCN(CCC)C1=C([N+]([O-])=O)C=C(C(F)(F)F)C=C1[N+]([O-])=O CVOFKRWYWCSDM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25254 Cannabis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50100 Margo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02 straw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9 sus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其易于避免谷箱重量的增加并使卸载机的摆动驱动装置中的设置结构紧凑。谷箱(E)构成为其支承于设置在自走机体(A)上的支承体(40)的状态下摆动,从而在收纳于自走机体(A)的作业姿势和从自走机体(A)横向伸出的检修姿势之间自由切换姿势,卸载机(F)构成为在排出侧端部朝向上方的收纳姿势和排出侧端部朝向外侧的排出姿势之间自由切换姿势,设置有使卸载机(F)起伏摆动的摆动驱动装置(60),该摆动驱动装置(60)跨设于支承体(40)和卸载机(F)。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在该联合收割机的自走机体上具有储存谷粒的谷箱和用于排出谷粒的卸载机,其中,使用从与谷箱的谷粒排出口相连的导入侧端部到排出侧端部的纵运送路径形成为直线状的简易型卸载机,并且使用摆动驱动装置使该卸载机在排出侧端部朝向上方的收纳姿势和排出侧端部朝向外侧的排出姿势之间自由切换。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上述简易型卸载机的联合收割机,公知的有如下构造:例如,将斗式运送机用作谷粒排出用的卸载机,并采用液压缸作为使该卸载机在排出侧端部朝向上方的收纳姿势和排出侧端部朝向外侧的排出姿势之间起伏摆动的摆动驱动装置(参照专利文件1)。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1-327216号公报(参照【0020】段、【0021】段、【0043】段以及【图3】、【图4】、【图10】)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构造中,通过液压缸使卸载机起伏摆动,从而使得在具有容量较大的谷箱的联合收割机中,即使卸载机为大型卸载机,也能够使用液压缸容易地变更卸载机的姿势。
在现有的构造中,为了维修等而打开谷箱时,卸载机也和谷箱一样绕共用的上下轴心转动,并维持在没有相对姿势变更的状态。这是由于液压缸横跨连接于卸载机和谷箱,不能够使卸载机和谷箱绕所述上下轴心发生相对姿势变化。
但是,在该结构中,一端侧连接于卸载机的液压缸的另一端侧连接于谷箱,因此,其结构需要具有足够强度来使谷箱的侧壁能够应对作用于液压缸的负载,由此,谷箱自身的重量可能会增大。而且,液压缸本身也随着谷箱的打开而绕上下轴心变更位置,所以液压配管等也相对于该液压缸发生位置 移动。因此,需要确保能够让液压配管等驱动相关部件随着液压缸绕上下轴心的位置变更而移动的空间,由此存在难以实现紧凑化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易于避免谷箱重量增加的同时使得卸载机的摆动驱动装置中的配置构造紧凑化。
本实用新型中的联合收割机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所述的结构特征以及作用效果。
〔解决方案1〕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在自行机体上具有储存谷粒的谷箱、用于排出所述谷箱内的谷粒的卸载机及支承谷箱的支承体,
所述卸载机构成为在从与所述谷箱的谷粒排出口相连的导入侧端部至排出侧端部的直线状纵运送路径的终端部形成有谷粒排出口,并且在所述排出侧端部朝向上方的收纳姿势和所述排出侧端部朝向外侧的排出姿势之间自由切换姿势,
所述卸载机具有使所述卸载机起伏摆动的摆动驱动装置,
所述摆动驱动装置跨设于所述支承体和所述卸载机。
〔解决方案1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1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由于具有使卸载机起伏摆动的摆动驱动装置,所以即使是在具有较大型的卸载机的情况下,也容易对其进行起伏摆动操作。
而且,在摆动驱动装置中,与卸载机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连接在自走机体所具有的支承体上,而不是连接于谷箱本身,因此来自于摆动驱动装置的负载不会作用于谷箱本身。由此,能够避免发生因通过增加谷箱的侧壁的厚度来提高强度等而导致谷箱重量增大的情况。
另外,在摆动驱动装置的两端部中,与支承体连接的一侧的端部不发生位置变化,因此设置在该端部附近的摆动驱动装置的驱动相关部件的位置变化也变少。因此,也无需确保用于容许这些驱动相关部件进行位置移动的空间,从而具有使卸载机的摆动驱动装置的设置构造紧凑化的优点。
〔解决方案2〕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卸载机设置于所述谷箱的后侧,
所述摆动驱动装置在所述谷箱的后侧连接于所述支承体。
〔解决方案2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2所涉及的实用新型,支承体和摆动驱动装置都位于谷箱的后侧,因此具有易于对设置在谷箱后侧的卸载机进行组装拆解、维修作业的优点。
〔解决方案3〕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谷箱构成为在支承于设置在所述自行机体上的所述支承体的状态下摆动而在收纳于所述自行机体的作业姿势和从所述自行机体横向伸出的检修姿势之间自由切换姿势,
所述支承体构成为能够与所述谷箱一起相对于所述自行机体进行相对转动。
〔解决方案3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3所涉及的实用新型,支承体构成为能够与谷箱一起相对于自走机体进行相对转动,因此在相对于该支承体的所述谷箱的安装部以及相对于该支承体的摆动驱动装置的安装部上,无需具有容许在支承体和谷箱的连接部位以及支承体和摆动驱动装置的连接部位进行相对转动的结构,具有能够实现该连接部位的结构简易化的优点。
〔解决方案4〕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承体在所述谷箱的转动中心上。
〔解决方案4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3所涉及的实用新型,与分别构成支承体的转动中心和谷箱的转动中心的情况相比,将支承体本身用作谷箱的支承单元,因此具有能够使谷箱的支承结构简易化的优点。
〔解决方案5〕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承体在俯视时的面积中心与该支承体的转动中心一致,以相对于所述自行机体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支承体。
〔解决方案5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5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能够以单纯的柱状体构成支承体,有利于实现结构的简易化。
〔解决方案6〕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谷箱构成为在支承于设置在所述自行机体上的支承体的状态下摆动而在收纳于所述自行机体的作业姿势和从所述自行机体横向伸出的检修姿势之间自由切换姿势,
在所述自行机体的车体框架上立设有纵框架,所述支承体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该纵框架。
〔解决方案6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6所涉及的实用新型,通过纵框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支承体,因此支承体本身不需要具有用于相对于车体框架立起的结构,具有易于使支承体本身的结构简易化的优点。
〔解决方案7〕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纵框架连接并支承于脱粒装置。
〔解决方案7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7所涉及的实用新型,通过使纵框架连接支承于脱粒装置,具有能够将脱粒装置用于提高纵框架强度的优点。
〔解决方案8〕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承体和所述卸载机在所述自行机体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错开。
〔解决方案8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8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由于支承体和卸载机在自走机体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错开,因此具有即使以在左右方向上十分靠近的状态紧凑地设置处于收纳姿势的卸载机和支承体,也能够利用该支承体和卸载机之间的空间从而易于无障碍地设置摆动驱动装置的优点。
〔解决方案9〕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在所述支承体和所述卸载机之间设置有所述摆动驱动装置。
〔解决方案9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9所涉及的实用新型,将支承体和卸载机之间的空间用作设置摆动驱动装置的空间,从而具有易于紧凑地构成整体的优点。
〔解决方案10〕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横跨所述卸载机的前侧部和所述支承体的后侧部连接有所述摆动驱动装置。
〔解决方案10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10所涉及的实用新型,具有易于将摆动驱动装置的伸缩动作很好地转变为卸载机的起伏摆动的优点。
〔解决方案11〕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摆动驱动装置在所述卸载机侧的连接位置低于所述摆动驱动装置与所述支承体连接的位置。
〔解决方案11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11所涉及的实用新型,摆动驱动装置的支承体侧比卸载机侧位置高,因此易于将摆动驱动装置产生的驱动力高效地作用于卸载机,具有易于以较小的摆动驱动装置对卸载机进行姿势变更操作的优点。也就是说,例如摆动驱动装置的支承体侧比卸载机侧位置低,则在卸载机处于针对摆动驱动装置的驱动负载变为最大的排出姿势时,由摆动驱动装置产生的上拉方向上的作用力的力线与卸载机的长度方向的相交角度变得很小。因此,在由摆动驱动装置产生的上拉方向上的作用力中,向抬升卸载机的方向作用的分力变得极小。对此,在使摆动驱动装置的支承体侧比卸载机侧位置高的本实用新型中,能够使由摆动驱动装置产生的上拉方向上的作用力的力线与卸载机的长度方向的相交角度变得足够大,从而使向抬升卸载机的方向作用的分力变大。由此,能够高效地利用摆动驱动装置所产生的驱动力。
〔解决方案12〕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卸载机在所述导入侧端部具有与所述谷箱的谷粒排出口相连的肘部,并且在该肘部的运送下侧连接有构成所述直线状纵运送路径的纵筒部,所述摆动驱动装置连接于所述纵筒部。
〔解决方案12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12所涉及的实用新型,与谷箱的谷粒排出口相连的肘部位于卸载机的摆动中心侧,运送下侧纵筒部与肘部相比位于远离摆动中心的位置。通过将摆动驱动装置连接于该纵筒部,具有与将摆动驱动装置连接于靠近摆动中心的肘部的情况相比能够轻快地摆动驱动卸载机的优点。
〔解决方案13〕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摆动驱动装置连接于所述纵筒部中与所述肘部相连接的连接部位附近。
〔解决方案13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13所涉及的实用新型,摆动驱动装置连接于纵筒部中的与肘部相连接的连接部位附近,因此该连接部位与肘部相比远离摆动中心,能够进行轻快的操作,并且无需像连接于远离与肘部相连接的连接部位之处的情况那样使摆动驱动装置的动作量增大。因此,也有利于摆动驱动装置的小型化。
〔解决方案14〕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承体的下部和所述卸载机的所述肘部连接成所述肘部相对于所述支承体能够相对转动。
〔解决方案14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14所涉及的实用新型,支承体的下部和卸载机的肘部相连接,具有能够相互提高支承强度的优点。
〔解决方案15〕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谷箱构成为在支承于设置在所述自行机体上的支承体的状态下摆动而在收纳于所述自行机体的作业姿势和从所述自行机体横向伸出的检修姿势之间自由切换姿势,
所述卸载机设置为所述导入侧端部与所述支承体的转动中心相比位于左右方向上靠机体外侧的位置。
〔解决方案15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15所涉及的实用新型,卸载机在机体左右方向上的设置位置不会受到支承体的妨碍,能够尽量在机体左右方向上靠外侧的位置 设置卸载机,从而具有能够以较小型的卸载机向机体的更外侧排出谷粒的优点。
〔解决方案16〕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谷箱构成为在支承于设置在所述自行机体上的支承体的状态下摆动而在收纳于所述自行机体的作业姿势和从所述自行机体横向伸出的检修姿势之间自由切换姿势,
所述摆动驱动装置在与所述支承体的转动中心相比靠近左右方向外侧的位置连接于所述支承体。
〔解决方案16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16所涉及的实用新型,摆动驱动装置在与支承体的转动中心相比靠左右方向外侧的位置连接于支承体,因此能够使连接于支承体的摆动驱动装置在左右方向上尽量位于机体外侧。由此,能够尽量缩小与以向远离支承体方向移动的排出姿势位于机体外侧的卸载机之间的距离,具有实现摆动驱动装置小型化的优点。
〔解决方案17〕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摆动驱动装置在处于所述收纳姿势的所述卸载机的左右方向上靠近机体外侧的位置连接于所述卸载机。
〔解决方案17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17所涉及的实用新型,通过使摆动驱动装置在卸载机上的连接部位位于处于收纳姿势的卸载机的靠机体外侧的位置,即使支承体和卸载机设置在左右方向上相接近的位置,也易于将摆动驱动装置设置为相对于卸载机恰当地倾倒的姿势。
也就是说,例如将摆动驱动装置连接在处于收纳姿势的卸载机的靠近机体内侧的位置时,如果不在与该连接位置相比向靠近机体内侧远离的位置设置连接有摆动驱动装置的另一端侧的支承体,则不能以相对于卸载机倾倒的姿势设置摆动驱动装置。与此相比,在本实用新型中,使摆动驱动装置在卸载机上的连接部位位于处于收纳姿势的卸载机的靠近机体外侧的位置,从而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解决方案18〕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卸载机在处于所述收纳姿势时与所述摆动驱动装置连接成所述排出侧端部与所述导入侧端部相比向靠近机体内侧倾倒。
〔解决方案18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18所涉及的实用新型,处于收纳姿势的卸载机以排出侧端部向与导入侧端部相比靠近机体内侧的位置倾倒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摆动驱动装置,因此具有易于稳定地维持卸载机的收纳姿势的优点。
〔解决方案19〕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摆动驱动装置由能够进行伸缩动作的液压缸构成。
〔解决方案19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19所涉及的实用新型,通过使用能够进行伸缩动作的液压缸作为摆动驱动装置,能够使得结构简单。
〔解决方案20〕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液压缸为双动式。
〔解决方案20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20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由于构成摆动驱动装置的液压缸为双动式,因此具有能够适当地在收纳姿势和排出姿势之间对卸载机进行姿势变更操作的优点。
也就是说,如果处于收纳姿势的卸载机以排出侧端部向与导入侧端部相比靠近机体内侧的位置倾倒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摆动驱动装置,则以卸载机在摆动轴心上直立的位置为界,液压缸的伸缩方向在排出姿势侧和收纳姿势侧发生逆转。此时,如果作为摆动装置的液压缸为单动式,则卸载机在从排出姿势向收纳姿势切换时,例如,卸载机从排出姿势运动至摆动轴心上的直立位置的过程是由液压缸收缩方向的驱动进行的,过了直立位置之后,则液压缸因自重而伸长,从而卸载机必然向收纳姿势转变。在相反方向上,卸载机从收纳姿势运动至直立位置的过程是有液压缸收缩方向的驱动进行的,之后液压缸因自重而伸长,从而卸载机必然从直立位置运动至排出姿势。在该实用新型中,由于液压缸为双动式,因此不会有以上问题,在伸缩方向上均能够通过液压缸的收缩驱动迅速进行姿势变更。
因此,即使卸载机的收纳姿势和排出姿势设定在夹着摆动轴心上的直立位置而向两侧分开的位置,也能够通过液压缸的驱动力无障碍地迅速进行卸载机的起伏摆动操作。
〔解决方案21〕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液压缸设置为在俯视时朝向机体左右方向。
〔解决方案21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21所涉及的实用新型,使用液压缸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对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卸载机进行起伏摆动操作的摆动驱动装置。
〔解决方案22〕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液压缸的缸筒连接于所述支承体,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于所述卸载机。
〔解决方案22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22所涉及的实用新型,供排用的液压管等液压配管所连接的缸筒不会像卸载机那样有大幅的起伏摆动,其连接于在车体车架上立起的支承体,因此,与连接于大幅起伏摆动的卸载机的活塞杆侧相比,越靠近与支承体连接的一侧,缸筒伴随卸载机的起伏摆动的摆动动作量就越小。
由此,连接于缸筒的液压配管伴随卸载机的起伏摆动而摆动移动的量也变小。因此,无需确保缸筒周围具有用于液压配管摆动移动的较大的多余空间,有利于实现摆动驱动装置的紧凑化。
〔解决方案23〕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具有维持所述卸载机的收纳姿势的锁合机构。
〔解决方案23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23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能够利用锁合机构来维持卸载机的收纳姿势,因此具有在无需对卸载机进行起伏摆动操作的非作业行驶等情况下,能够易于将卸载机维持在收纳姿势并进行稳定行驶的优点。
〔解决方案24〕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具有承受处于收纳姿势的所述卸载机的承受部。
〔解决方案24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24所涉及的实用新型,具有通过承受部易于稳定地维持卸载机的收纳姿势的优点。
〔解决方案25〕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承受部设置于所述支承体。
〔解决方案25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25所涉及的实用新型,支承体具有承受部,因此具有能够将支承体用作承受部的安装单元的优点。
〔解决方案26〕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具有维持所述卸载机的收纳姿势的锁合机构,该锁合机构对所述承受部和所述卸载机进行固定。
〔解决方案26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26所涉及的实用新型,将承受部用作锁合机构的一部分,从而具有实现简化锁合机构的构造的优点。
〔解决方案27〕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锁合机构具有贯穿所述承受部和设置于所述卸载机侧的可动侧止动片的卡止销。
〔解决方案27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27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由于将承受部和设置于卸载机侧的可动侧止动片作为锁合机构的构成部件,因此具有只需附加卡止销就能以简单的结构构成锁合机构的优点。
〔解决方案28〕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在所述承受部上设置有供非贯穿时的所述卡止销插通而保持所述卡止销的保持孔。
〔解决方案28所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28所涉及的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承受部的保持孔,能够以供锁合机构的非贯穿时的卡止销插通的状态保持卡止销,具有能够构成不易发生卡止销丢失等情况的锁合机构。
附图说明
图1是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整体的右视图。
图2是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谷箱及卸载机的支承构造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谷箱及卸载机的支承构造的后视图。
图5是谷箱与卸载机的连接部位的纵剖侧视图。
图6是表示支承体的下部支承体部分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卸载机和支承构造的横剖俯视图。
图8是图3中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向谷箱传递动力的传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驾驶部和排出离合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1(a)是表示驾驶部中各种操作件的配置的整体俯视图和部分放大图,图11(b)是部分放大部位的主视图,图11(c)是部分放大部位的立体图。
图12(a)是表示横跨支承体和卸载机的液压缸的安装构造的从右后方观察的整体立体图,图12(b)是表示第二端部的连接构造的立体图。
图13(a)是表示横跨支承体和卸载机的液压缸的安装构造的从右前方观察的整体立体图,图13(b)是表示承受部部分的立体图,图13(c)是表示锁合机构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横跨支承体和卸载机的液压缸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体框架;30 肘部;31 纵筒部;31a 可动侧止动片;36 谷粒吐出口;40 支承体;45 承受部;45d 保持孔;46 锁合机构;46c 卡止销;50 纵框架;60 摆动驱动装置;61 缸筒;62 活塞杆;A 自走机体;E 谷箱;F 卸载机;R 纵向运送路径;X 摆动轴心;Y 纵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及图2所表示的是作为联合收割机的一个例子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该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在通过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1进行行驶的自走机体A的前部位置具有驾驶部B、割取前处理装置C,并且在自走机体A上具有被送入由割取前处理装置C割取的谷秆的全秆投入型脱粒装置D、储存从脱粒装置D供给到的谷粒的谷箱E。
谷箱E通过绕自走机体A的后部位置的纵向姿势的纵轴心Y旋转,从而在收纳于自走机体A的作业姿势(图2中实线所表示的姿势)和从自走机体A横向伸出的检修姿势(图2中假想线所表示的姿势)之间自由切换地被支承。该谷箱E的后面具有卸载机F。卸载机F以能够在排出侧端部朝向上方的收纳姿势和排出侧端部朝向外侧的排出姿势之间进行切换的方式,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X自由地起伏摆动。而且,在自走机体A的后端部,相当于谷箱E的后方位置的部位的车体车架10上具有燃料箱4。
在驾驶部B的驾驶座2的下方位置设置有发动机3,在自走机体A的前部的中央位置具有将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传递到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变速箱(未图示)。该变速箱具有将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进行无级变速的无级变速装置,并且内藏有对传递到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驱动力进行断开和传动的转向离合器(未图示)。
割取前处理装置C构成为通过拨禾轮5的旋转动作而拨起植立谷秆的穗稍侧,并通过切断器6切断该谷秆的根部。被割取的谷秆(割取谷秆)由横向运送搅龙7横向运送而集中到喂入部8的入口附近,该整秆由喂入部8向后方运送而被送入脱粒装置D。而且,割取前处理装置C绕喂入部8的后端部侧的横轴心(未图示)上下自由摆动。割取前处理装置C具有进行该上下摆动的液压缸等致动器(未图示),通过设定由该致动器的动作而引起的摆动量,能够调节谷秆的割取高度。
〔搭乘驾驶部〕
在所述驾驶部B上具有覆盖所述发动机3的上侧的箱状发动机罩11,在发动机罩11的上表面具有驾驶座2。该发动机罩11的外侧部形成有进气壳11A,进气壳11A的外面侧形成有用于吸入冷却风用的进气部11B,在所述进气部11B铺设有防尘网。
驾驶座2的前侧立设有操纵台12,在操纵台12的上表面侧设置有兼作进行自走机体A的转向控制的操作件和兼作进行割取前处理装置C的升降控制的操作件的转向杆13。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驾驶座2的左侧部设置有从操纵台12的左横端部位置向后侧延伸的侧面板14。在该侧面板14的前端部的上表面14A上设置有主变速杆15A和副变速杆15B作为控制自走机体A的行驶速度的变速操作件15。
而且,在侧面板14的上表面14A侧,在比变速操作件15靠近后方的位置,以左右并排的状态设置有脱粒离合器杆16A和割取离合器杆16B。该脱粒离合器杆16A和割取离合器杆16B构成为通过脱粒离合器杆16A的前后摆动操作对脱粒装置D的脱粒离合器(未图示)进行接合切断操作,通过割取离合器杆16B的前后摆动操作对割取前处理装置C的割取离合器(未图示)进行连接切断操作。
而且,在位于该脱粒离合器杆16A和割取离合器杆16B的后方的侧面板14上设置有安装了排出离合器杆18的操作箱17。排出离合器杆18是用于对后述的排出离合器G进行接合切断操作而在能够从卸载机F排出谷粒的状态和停止从卸载机F排出谷粒的状态之间切换的操作件。
如图10及图11所示,操作箱17在侧面板14的靠后部的部位设置为比侧面板14的上表面14A向上方鼓出。操作箱17所在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比脱粒离合器杆16A和割取离合器杆16B所在部位靠近后方的位置,且位于相当于驾驶座2的左横侧部的部位。在左右方向上,操作箱17位于侧面板14的上表面14A的左右宽度方向上偏向驾驶座2的一侧。
在操作箱17上设置有横跨其上表面侧和前面侧的杆引导件17A。以沿着该杆引导件17A被摆动操作的方式,排出离合器杆18绕设置于操作箱17的左右方向的横轴心p1能够前后摆动操作地被枢轴支承。
由此,如图11(c)所示,排出离合器杆18构成为以握部18a位于上方的立起姿势对排出离合器G进行切断操作,以握部18a位于前方的前倒姿势对排出离合器G进行接合操作。通过将排出离合器杆18操作到接合位置,排出离合器G被接合操作,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传送到谷箱E的底部搅龙21,卸载机F被驱动,从而从谷箱E排出谷粒。当排出离合器杆18被操作 到切断位置时,排出离合器G被切断操作,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停止传动,从而停止从谷箱E排出谷粒。
如图11(a)~11(c)所示,在操作箱17的前部侧的横侧部具有以向驾驶座2所在的右横侧突出的方式安装的箱状开关操作部17B。该开关操作部17B用于安装使卸载机F升降动作的起伏操作开关19(相当于起伏操作件),在开关操作部17B前部向前上方倾斜的面上设置有起伏操作开关19。
起伏操作开关19设置为:用于向卸载机F传送上升指令的第一按压操作部19a和用于向卸载机F传送下降指令的第二按压操作部19b在左右方向上并排,且所述第二按压操作部19b位于靠近驾驶座2的一侧(机体外侧),第一按压操作部19a位于远离驾驶座2的一侧(机体内侧)。通过交替按压操作该第一按压操作部19a和第二按压操作部19b,起伏操作开关19跷跷板式摆动。伴随该起伏操作开关19的跷跷板式摆动,内装于开关操作部17B中的由自行复原型感压开关构成的开关元件(未图示)被操作为接通(ON)、断开(OFF),从而向卸载机F的摆动驱动装置即液压缸60输出升降控制指令。
这样配置的排出离合器杆18和起伏操作开关19在靠近驾驶座2的后部的横向左侧位置,且在排出离合器杆18的杆引导件17A所在部位,以沿左右方向相邻并排的状态设置。因此,坐在驾驶座2上的驾驶员在回头看后方确认卸载机F的起伏状态的同时用左手摸索着操作起伏操作开关19或排出离合器杆18等时容易进行操作。
也就是说,由于排出离合器杆18和起伏操作开关19的位置相互靠近,因此,通过稍微移动手就能够容易地确认排出离合器杆18和起伏操作开关19所在位置。而且,通过使用虽然相互靠近但操作方式不同的排出离合器杆18和起伏操作开关19,能够简单地判断出操作对象是排出离合器杆18还是起伏操作开关19。
起伏操作开关19设置为用于向卸载机F传送上升指令的第一按压操作部19b位于靠近驾驶座2的一侧即左侧,用于向卸载机F传送下降指令的第二按压操作部19a位于远离驾驶座2的一侧。因此,能够意识为第一按压操作部19a和第二按压操作部19b所在位置与在下降动作中向右侧倾倒而向机体外侧延伸、在上升动作中向左侧立起的卸载机F动作的方向一致,从而易于减少误操作。
而且,当排出离合器杆18的握部18a位于上方而呈立起姿势时,对排出离合器G进行断开操作而处于排出停止状态,当排出离合器杆18的握部18a位于前方而呈前倒姿势时,对排出离合器G进行接合操作而处于可排出状态。因此,卸载机F向可排出状态的转换伴随着下降动作,排出离合器杆18向可排出状态的操作也伴随着向前倒姿势的姿势切换,也就是卸载机F和排除离合器杆18同样伴随着下降方向的动作,在感觉上操作一致,因此误操作少,并且易于操作。
设置在操纵台12的上表面侧的转向杆13在非操作状态下维持中立姿势,通过以该中立姿势为基准在左右方向上进行摆动操作,控制内设于变速箱的转向离合器,从而实现自走机体A的转向(旋转)。而且,通过在前后方向上操作该转向杆13来控制前述的致动器,实现割取前处理装置C的升降。
通过在前后方向上操作变速操作件15,对无极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实现行驶速度的变更。脱粒离合器杆16A构成为通过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操作,对脱粒离合器进行切断接合操作,所述脱粒离合器对脱粒装置D进行动力的切断或传动。割取离合器杆16B构成为通过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操作,对割取离合器进行切断接合操作,所述割取离合器对割取前处理装置C进行动力切断或传动。
如图9及图10所示,具有将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传送给谷箱E的排出系统的排出离合器G,所述排出离合器杆18以操作该排出离合器G的方式与该排出离合器G相连。根据该结构,通过将该排出离合器杆18操作到接合位置,对排出离合器G进行接合操作,将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传递给谷箱E的底部搅龙21,进而驱动卸载机F,从而实现来自谷箱E的谷粒的排出。
〔脱粒装置〕
脱粒装置D具有轴流型脱粒滚筒(未图示)和筛选处理装置(未图示),所述轴流型脱粒滚筒以对供给到脱粒室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方式,绕沿自走机体A的前后方向姿势的轴心驱动旋转,所述筛选处理装置从经过脱粒处理得到的处理物中筛选谷粒。在该筛选处理装置中被筛选的谷粒通过扬谷装置9供给到谷箱E,谷粒以外的草屑等从筛选处理装置的后部向自走机体A的后方落下排出。
〔谷箱〕
如图1及图3~图6所示,所述谷箱E在箱主体20的底部具有将储存于箱主体20的谷粒向后方送出的底部搅龙21。在收纳于自走机体A的作业姿势下,箱主体20的底壁20A的大部分以储存的谷粒向自走机体A的外侧流下的方式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越靠外侧位置越低的倾斜面。通过这样的结构,底部搅龙21的位置偏向自走机体A的外侧。
如图9所示,底部搅龙21的搅龙轴21A的前端从箱主体20的前壁20f向前方突出,横向姿势的中间轴22经由锥齿轮21B连接于该突出部位。
发动机动力经由发动机3的输出轴3a、皮带传动机构23及输入轴24传递到该中间轴22。中间轴22沿箱本体20的前壁20f位于箱主体20的前侧下部。
所述排出离合器G构成为皮带张紧式,通过在皮带张紧状态和松弛状态之间的切换来切换针对皮带传动机构23的驱动力的传递或断开。排出离合器杆18通过调节皮带传动机构23的皮带的张紧来进行动力的断开或传递。
所述排出离合器G构成为皮带张紧式,通过在皮带张紧状态和松弛状态之间的切换,对皮带传动机构23进行驱动力传递和切断。排出离合器杆18通过调节皮带传动机构23的皮带的张紧来进行动力的传递和断开。
底部搅龙21的搅龙轴21A的后端与箱主体20的后壁20r相比向后侧突出,该搅龙轴21A的轴心和卸载机F的摆动轴心X相互一致。
卸载机F在相当于谷粒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导入侧端部具有肘部30,并且在该肘部30的运送方向的下游侧连接有构成直线状的纵向运送路径R的直管状的纵筒部31。
在箱主体20的后壁20r上以向后方突出的状态一体地连接固定有排出用筒部41C,所述排出用筒部41C具有将由底部搅龙21运送的谷粒运送到卸载机F的谷粒排出口20B。该排出用筒部41C兼作后述的支承体40的下部支承体部分41的一部分,形成为具有靠近后壁20r侧的内径越靠近远离后壁20r的谷粒排出口20B侧越小的稍微锥形的圆筒状,其中心轴线与搅龙轴21A的轴心及卸载机F的摆动轴心X相吻合。
因此,通过使位于卸载机F的摆动中心侧的肘部30的运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内嵌于形成在排出用筒部41C的后端侧的内周侧的大径部分,包括该肘部30的卸载机F的整体能够以所述摆动轴心X为中心进行摆动动作。
如图3及图5所述,肘部30具有从后方内嵌于排出用筒部41C的导入筒部30A和与该导入筒部30A正交并相连的导出筒部30B。
因此,肘部30转动自由地内嵌于固定在箱主体20上的排出用筒部41C,并且通过形成于导入筒部30A的外周部的凸缘部32和钩状的止动板33在径向上的卡合,防止在轴线方向上脱落,所述钩状的止动板33使用螺栓固定于排出用筒部41C的后端部周向上的三处。
〔支承构造〕
下面对支承体40及使用纵框架50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及图6所示,支承体40形成为柱状,具有支承前述的筒状排出用筒部41C的下部支承体部分41和一体地固定于该下部支承体部分41上部的圆筒状上部支承体部分42。
在支承体40中,下部支承体部分41在下端部具有嵌入设置于车体框架10后部的上下方向的支承筒孔10a的枢轴部41D,并转动自由地支承于车体框架10。
该枢轴部41D的中心轴线和上部支承体部分42的圆筒状部位的中心轴线彼此位于同一线上,这些中心轴线构成了谷箱E的转动中心即纵轴心Y。也就是说,纵轴心Y成为枢轴部41D的中心轴线和上部支承体部分42的圆筒状部位的中心轴线与支承体40的俯视面积的中心相一致的支承体40自身的转动中心。而且,谷箱E经由连接金属件25连接于该支承体40的上端部,通过构成为一体转动,所述纵轴心Y成为谷箱E的转动中心。
这样,谷箱E的上部侧通过连接金属件25连接于支承体40的上端部,并且下部侧经由固定于箱主体20的排出用筒部41C支承于支承体40的下部支承体部分41。由此,谷箱E以在上下两侧支承于支承体40的状态能够绕支承体40的转动中心即纵轴心Y旋转。
下部支承体部分41由具有谷粒排出口20B的筒状排出用筒部41C、形成于该筒状排出用筒部41C的上半侧的上侧脚部41A、形成于下半侧的下侧脚部41B、嵌入车体框架10的支承筒孔10a的枢轴部41D一体形成而得到。
上侧脚部41A的上端侧连接于上部支承体部分42的下端部,下端侧与筒状排出用筒部41C的上半侧一体形成。下侧脚部41B的上端侧与筒状排出用筒部41C的下半侧一体形成,下端部与枢轴部41D一体形成。
如图6所示,下部支承体部分41以位于其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的筒状排出用筒部41C及卸载机F的肘部30的导入筒部30A位于从上部支承体部分42的圆筒状部位的中心轴线即纵轴心Y向机体右外方侧偏移的位置的方式,形成为后视时弯曲的形状。也就是说,使上部支承体部分42的下端部和筒状排出用筒部41C的上半侧相连的上侧脚部41A和使筒状排出用筒部41C的下半侧和枢轴部41D的上端部相连的下侧脚部41B以越靠近筒状排出用筒部41C侧越位于机体外侧的方式倾斜设置。
这样,筒状排出用筒部41C、卸载机F的肘部30的导入筒部30A虽然位于从上部支承体部分42的圆筒状部位的中心轴线即纵中心Y向机体右外方侧偏移的位置,但在俯视时如图7及图8所示,与上部支承体部分42的圆筒状部分重叠。因此,在左右方向上,支承体40的上部支承部分42相对于卸载机F的肘部30的导入筒部30A向自走机体A的内侧位移,但位移量较小。
其结果,能够将卸载机F的肘部30的导入筒部30A的摆动轴心X与上部支承体部分42的圆筒状部位的中心轴线即纵轴心Y之间的距离L2设定为比导入筒部30A的半径与上部支承体部分42的半径之和小,因此,能够使支承体40和卸载机F的肘部30的导入筒部30A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得比较靠近。
支承体40也连接于立设在车体框架10上的纵框架50。
纵框架50形成为矩形柱状,下端部螺栓连接而固定于车体框架10。向位于左侧的脱粒装置D的横侧壁延伸的横架部件51连接于该纵框架50的上端部,横架部件51的延伸端连接固定于脱粒装置D的横侧壁。
而且,纵框架50的上端部与支承体40的上部支承体部分42的上下方向中间位置通过旋转连接部件52连接。如图4及图7所示,该旋转连接部件52由带板状部件构成,该带板状部件被卷绕在上部支承体部分42的圆筒状部位的外周,以环抱状态被支撑,在允许支承体40自转的同时,在水平方向上对支承体40进行位置限制。
〔卸载机〕
卸载机F具有纵筒部31,该纵筒部31与位于导入侧端部的肘部30的谷粒运送方向下游侧连接。
纵筒部31以在内部构成直线状的纵向运送路径R的方式具有直管状的排出筒34和设置于该排出筒34内部的排出搅龙35,并且在排出侧端部具有谷粒吐出口36,该谷粒吐出口36将谷粒向与排出筒3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引导。
卸载机F构成为在排出侧端部朝向上方的收纳姿势和排出侧端部朝向外侧的排出姿势之间自由切换。
如图4所示,在收纳姿势下,纵筒部31的中心轴线Z(相当于筒轴心)相对于铅垂线稍向自走机体A的内侧倾倒。因此,在后视时纵筒部31为向左侧倾斜的姿势。在排出姿势下,纵筒部31的中心轴线Z为与水平线相比稍微靠近上方的姿势,在后视时纵筒部31为右侧上升的倾斜姿势。
排出搅龙35的基端侧构成为在搅龙轴35A上形成两条螺旋件的双螺旋,在该基端侧能够可靠地运送谷粒。需要说明的是,搅龙轴35A被支承为以中心轴线Z为中心旋转自由。
底部搅龙21的搅龙轴21A的一部分插入肘部30的导入筒部30A内部,排出搅龙35的一部分插入肘部30的导出筒部30B内部。在肘部30内部设置具有绕相互正交的轴心旋转的一对锥齿轮37G的锥齿轮机构37,从而将该搅龙轴21A的驱动力传递到排出搅龙35的搅龙轴35A。
根据该传动构造,能够将底部搅龙21的驱动力经由肘部30的锥齿轮机构37传递给排出搅龙35。由此,能够将谷箱E的谷粒从底部搅龙21运送到排出搅龙35,并从卸载机F的运送终端的谷粒吐出口36排出。
在该卸载机F中,从后方观察谷箱E时,底部搅龙21的旋转方向为向左旋转(逆时针方向)。因此,从卸载机F搬运出谷粒时,对卸载机F的纵筒部31作用使该卸载机F朝向收纳姿势的上抬方向的扭矩。
在该联合收割机中,谷箱E的摆动中心和支承体40的中心轴线即纵轴心Y设置于靠近谷箱E的后壁20r的位置。以该纵轴心Y为基准,将搅龙轴21A的轴心和卸载机F的摆动轴心X设置在比该纵轴心Y在自走机体A左右方向上靠近横向外侧的位置,将卸载机F的中心轴线Z设定在比纵轴心Y靠近后方的位置。
这样,摆动轴心X与纵轴心Y相比设置于自走机体A的横向外侧,底部搅龙21设置为向自走机体A的横向外侧偏移,所以,卸载机F的整体靠近自走机体A的外侧部配置。在使卸载机F的排出侧端部摆动到外侧的排出姿 势下,能够有效利用卸载机F的纵筒部31的长度,使谷粒排出口20B位于远离自走机体A的端部的位置并排出谷粒。
而且,如图4所示,在谷箱E处于作业姿势且卸载机F处于收纳姿势的状态下,支承体40和卸载机F的纵筒部31设置在后视时有一部分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使支承体40和卸载机F在自走机体A的宽度方向上靠近,从而能够节省用于设置支承体40和卸载机F的空间。
〔驱动摆动机构〕
下面,说明使卸载机F起伏摆动的摆动驱动装置。
摆动驱动装置由伸缩驱动的双动型液压缸60构成。如图3至图5所示,液压缸60跨设于卸载机F和立设在车体框架10上的支承体40。
也就是说,位于液压缸60一端侧的缸筒61上端部连接于支承体40侧,位于另一端侧的活塞杆62下端部连接于卸载机F侧。以下,将缸筒61侧的端部称为第一端部,将活塞杆62侧的端部称为第二端部。
在缸筒61的第一端部所连接的支承体40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置具有筒状安装部40A,该筒状安装部40A相对转动自由地外嵌于支承体40。该筒状安装部40A用来安装后述的安装用托架44及承受部45。
筒状安装部40A在支承体40的安装部位位于用带板状的旋转连接部件52连接固定在车体框架10上的纵框架50和支承体40的连接部位的下侧。筒状安装部40A的上端侧连接于旋转连接部件52的下端侧,固定于纵框架50的带板状的旋转连接部件52还作为防止筒状安装部40A从上方脱离,并且限制筒状安装部40A向下方移动的机构起作用。
缸筒61的第一端部经由连接销63摆动自由地连接于安装在该筒状安装部40A的外周部的安装用托架44。
位于液压缸60另一端侧的活塞杆62的端部即第二端部绕连接销64摆动自由地连接于设置在卸载机F的纵筒部31上的连接用托架39。该连接用托架39外嵌于卸载机F的纵筒部31中与肘部30相邻的部位,并安装于被焊接固定的筒状的加强部件38。
在如此设置的液压缸60中,与支承体40连接的第一端部位于上方且位于自走机体A的内侧,与卸载机F连接的第二端部位于下方且位于自走机体A的横向外侧。
如图3所示,侧视时立设于谷箱E后侧的支承体40的纵轴心Y与卸载机F的纵筒部31的中心轴线Z平行。卸载机F在前后方向上与支承体40隔开规定的小间隔,液压缸60设置于具有该小间隔的空间内,具有侧视时与支承体40的纵轴心Y和卸载机F的纵筒部31的中心轴线Z平行的中心线CL。
也就是说,支承体40侧的安装用托架44在侧视时比支承体40的外周面的后端缘向后方突出,卸载机F侧的连接用托架39在侧视时比卸载机F的纵筒部31外周缘的前端缘向前方突出。连接于安装用托架44和连接用托架39的液压缸60安装成在侧视时其中心线CL与所述纵轴心Y及中心轴线Z平行或者大致平行。
卸载机F的摆动轴心X与所述纵轴心Y、中心轴线Z及中心线CL正交。因此,避免了伴随着液压缸60的伸缩而卸载机F起伏摆动时液压缸60与卸载机F和支承体40干涉的可能性。
如图4所示,在后视时,卸载机F的纵筒部31在卸载机F处于收纳姿势下,以其中心轴线Z相对于立设在谷箱E后侧的支承体40的纵轴心Y向自走机体A的内侧稍微倾倒的状态被后述的承受部45承接。
在该收纳姿势下,液压缸60的中心线CL与卸载机F的纵筒部31的中心轴线Z的倾斜相比,向自走机体A的内侧更倾斜。
也就是说,液压缸60的第一端部所连接的支承体40侧的安装用托架44在后视时比支承体40的外周面向右方突出,连接销63位于比支承体40的外周面的右侧端缘靠近右侧的位置。而且,液压缸60的第二端部所连接的卸载机F侧的连接用托架39在后视时也比卸载机F的外周面向右方突出,连接销64位于比卸载机F的外周面的右侧端缘靠近右侧的位置。卸载机F的摆动轴心X比支承体40的纵轴心Y更靠近自走机体A的横向外侧。其结果,纵轴心Y和摆动轴心X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偏差量大于卸载机F的摆动轴心X所在部位的卸载机F的左侧侧缘和与承受部45接触的部位的卸载机F的左侧侧缘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偏差量。因此,液压缸60比被承受部45支承的卸载机F倾斜程度更大。
液压缸60的倾斜有助于将液压缸60的伸缩方向设定为在使卸载机F顺畅地起伏摆动时尽可能使液压缸60的力线接近与卸载机F的纵筒部31的中心轴线Z正交的方向。而且,由于设置有比支承体40外周面的右侧端缘更 向右侧突出且连接有液压缸60的第一端部的安装用托架44,因此,例如与该安装用托架44比支承体40外周面的左侧端缘更向左侧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尽量缩短液压缸60的长度。
液压缸60的第二端部连接于安装在筒状的加强部件38上的连接用托架39,所述筒状的加强部件38外嵌于卸载机F的纵筒部31中与肘部30相邻的部位。这样,通过在纵筒部31中最靠近肘部30的位置进行连接,减小了第二端部绕卸载机F的摆动轴心X移动的轨迹r1的旋转半径,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小液压缸60的伸缩量。
〔第一端部的连接构造〕
具有与液压缸60的第一端部连接的安装用托架44和支承卸载机F的收纳姿势的承受部45的筒状安装部40A的结构如下。
筒状安装部40A具有外嵌于支承体40的外周面并焊接固定的圆筒状的筒状部件43,在该筒状部件43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安装用托架44和承受部45。
如前所述,支承体40以带状的旋转连接部件52环抱其上部的状态能够相对转动地被支承,所述旋转连接部件52安装于固定在车体框架10上的纵框架50。因此,支承体40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被限制,并且支承体40相对于车体框架10能够转动。此时,筒状安装部40A也和支承体40一起转动。
筒状安装部40A的安装用托架44比承受部45设置在上部。如图12至14所示,安装用托架44由开放侧朝下的槽状部件构成,其横向一侧部具有沿筒状部件43的外周面切除为圆弧状的横端边44a。
该横端边44a以抵接于筒状部件43的外周面的状态被焊接,从而将安装用托架44一体固定于筒状部件43。
安装用托架44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且后视时比支承体40的横向右侧缘更向横向右外侧突出,在该突出部位形成有用于连接液压缸60的第一端部的连接销63的插通孔44b。
在筒状部件43的外周部,在比设置有安装用托架44的部位靠下侧的部位设置有支承卸载机F的收纳姿势的承受部45。
如图12(a)、12(b)所示,承受部45由形成有接收用弯曲凹部45a和安装用弯曲凹部45b的一个板状体构成,所述接收用弯曲凹部45a与处于 向自走机体A的内侧倾倒的收纳姿势的卸载机F的纵筒部31外周面相向,所述安装用弯曲凹部45b与支承体40的外周面相向。
构成承受部45的板状体沿着与处于收纳姿势的卸载机F的纵筒部31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的平面形成。该板状体以安装用弯曲凹部45b与支承体40外周面的大致半周抵接的状态被焊接,从而板状体固定于支承体40。
在接收用弯曲凹部45a,沿着湾曲凹部45a的内周缘且在板状体的整个上下焊接固定有圆弧状的抵接板部件45c,所述抵接板部件45c与处于收纳姿势的纵筒部31的外周面相向。通过这样设置抵接板45c,与卸载机F的纵筒部31的外周面接触的面积增大。其结果,纵筒部31的外周面受损、变形的可能性变小。
在承受部45上设置有用于构成锁合机构46的槽状的固定侧止动片46a和贯穿该固定侧止动片46a与承受部45的板状体的销孔46b。在卸载机F的纵筒部31的外周面侧,且在卸载机F处于收纳姿势时与所述固定侧止动片46a的上侧重合的位置也设置有可动侧止动片31a。在该可动侧止动片31a上,且在卸载机F处于收纳姿势时与固定侧止动片46a侧的销孔46b相对应的部位也形成有销孔31b。
由所述固定侧止动片46a、可动侧止动片31a和贯穿形成于固定侧止动片46a、可动侧止动片31a的销孔46b、31b的L形卡止销46c构成用于以收纳姿势固定卸载机F的锁合机构46。
在承受部45中靠近固定侧止动片46a的横向一侧部的位置,还形成有不对卸载机F进行固定时用于插入卡止销46c的保持孔45d。
〔第二端部的连接构造〕
液压缸60的第二端部所连接的连接用托架39的结构如下。
如12及图14所示,连接用托架39安装于筒状的加强部件38,所述加强部件38外嵌固定于卸载机F的纵筒部31中与肘部30相邻的部位。
该连接用托架39具有后方侧开放的槽状的第一部件39A,该第一部件39A沿着与加强部件38的外周面相切的切线方向,向远离加强部件38的横向右侧突出。在与该第一部件39A的突出端相向并正交的方向上连接有截面为曲柄状的第二部件39B,在第二部件39B的前端部连接有上方开放的槽状的第三部件39C。
而且,在第一部件39A的上下壁部之间,平板状的第四部件39D通过焊接横跨固定于加强部件38的外周面和第二部件39B。由这些第一部件39A、第二部件39B、第三部件39C、第四部件39D构成连接用托架39。
第一部件39A的长度方向为与卸载机F的摆动轴心X正交的左右方向,并设置为从处于收纳姿势的卸载机F的纵筒部31中的加强部件38的外周面向自走机体A的横向外侧突出。
第二部件39B的长度方向沿着卸载机F的摆动轴心X的方向延伸,并且以曲柄状截面的立起片部分39Ba与第一部件39A的突出前端相向,且曲柄状截面的水平方向片部分39Bb与第一部件39A的下表面侧相向的状态焊接固定第二部件39B。而且,该第二部件39B在侧视时比卸载机F的纵筒部31中的加强部件38外周面的前端缘更向前方突出。
第三部件39C设置为其槽状的开放侧朝向卸载机F的谷粒排出方向。而且,该第三部件39C在比加强部件38外周面的前端缘更向前方突出的部位焊接固定于第二部件39B的立起片部分39Ba和水平方向片部分39Bb。
在这样构成的连接用托架39的所述第三部件39C上形成有贯通孔39Ca,所述贯通孔39Ca具有沿卸载机F的摆动轴心X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液压缸60的第二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经由插通于该贯通孔39Ca的连接销64与所述第三部件39C连接。
设置在与第二端部连接的连接用托架39上的连接销64位于与第一端部连接的安装用托架44的连接销63的下方,且位于自走机体A的横向外侧。因此,液压缸60设置为伸缩方向的各端部中第一端部比第二端部靠近机体内侧且比第二端部靠近上方,在俯视时液压缸60的伸缩方向为自走机体A的左右方向。
如图4所示,这样设置的液压缸60的第二端部的连接销64的位置比连接第一端部侧的连接销63和卸载机F的摆动轴心X的线段L1靠近自走机体A的横向外侧。因此,液压缸60在收纳姿势下收缩为最短,在排出姿势下伸出为最长。
卸载机F在从排出姿势向收纳姿势转变的过程中,从在卸载机F的摆动轴心X的铅垂线上直立的状态越过该摆动轴心X的铅垂线上的位置,然后成为稍向自走机体A的内侧倾倒的收纳姿势。
在卸载机F从排出姿势直至在摆动轴心X的铅垂线上直立的上升摆动行程中,向摆动驱动卸载机F的液压缸60的缸筒61下侧的油室供应压力油。与此同时,能够从上侧的油室排出压力油而使活塞杆62向收缩方向移动。此时,对液压缸60的下侧的油室总是作用卸载机F回到排出姿势侧的方向的重量,当卸载机F直立时,该方向上的重量变为零。
在卸载机F越过直立于摆动轴心X的铅垂线的位置而转变为收纳姿势的摆动行程中,伴随着卸载机F向收纳姿势侧的倾斜运动,卸载机F的重量对活塞杆62作用使其向收缩方向按压。
因此,在向该收纳姿势转变的摆动行程中,液压缸60的动作速度可能变快,但是通过控制从缸筒61上侧的油室(未图示)排出压力油的排油速度,能够调节液压缸60的动作速度。
在卸载机F从处于收纳姿势的状态至直立于摆动轴心X的铅垂线的下降摆动中,向缸筒61上侧的油室供应压力油。与此同时,能够从下侧油室(未图示)排出压力油而使活塞杆62向伸长方向移动。
此时,对液压缸60上侧的油室总是作用卸载机F回到收纳姿势侧的方向的重量,当卸载机F直立时,该方向上的重量变为零。
在卸载机F越过直立于摆动轴心X的铅垂线的位置而转变为排出姿势的摆动行程中,伴随着卸载机F向排出姿势侧的倾斜运动,卸载机F的重量对活塞杆62作用使其向伸长方向拉出。
因此,在向该排出姿势转变的摆动行程中,液压缸60的动作速度可能变快,但是通过控制从缸筒61下侧的油室排出压力油的排油速度,能够调节液压缸60的动作速度。
如果液压缸60为单动式,则在如上所述构成为稍向自走机体A的内侧倾倒而收纳的卸载机A中不能进行顺畅的驱动,但如果是双动式,则不会有上述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液压缸60为单动式且具有向缸筒61下侧的油室供应压力油的结构,则不能向上侧的油室供应压力油,因此不能进行卸载机F从处于收纳姿势的状态至直立于摆动轴心X的铅垂线的下降摆动。
如果液压缸60为单动式且具有向缸筒61上侧的油室供应压力油的结构,则不能向下侧油室供应压力油,因此不能进行卸载机F从处于排出姿势的状态至直立于摆动轴心X的铅垂线的上升摆动。
本实用新型的液压缸60为双动式,因此能够向缸筒61的上侧和下侧中任一侧的油室供给压力油。因此,能够无障碍地对构成为稍向自走机体A的内侧倾倒而收纳的卸载机A进行摆动驱动。
〔其他的实施方式1〕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采用液压缸60作为用于使卸载机F起伏摆动的摆动驱动装置,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作为摆动驱动装置,也可以是通过卷扬机卷起连接于卸载机F的纵筒部31的金属线,并且通过电动马达在正反方向上驱动该卷扬机的装置。
其他的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的实施方式2〕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了支承体40与谷箱E一起相对于车体框架10自由转动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
也可以是例如下述的结构:将支承体40固定于车体框架10,在连接支承体40与谷箱E的连接金属件25和所述支承体40之间安装能够相对转动的轴承部件等,谷箱E相对于支承体40相对转动。
其他的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的实施方式3〕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用于使卸载机F起伏摆动的液压缸60跨设于支承体40和卸载机F,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可以采用横跨与支承体40分开设置在自走机体A上的合适位置的部件和卸载机F设置液压缸等合适的结构。
其他的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的实施方式4〕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将用于维持卸载机F的收纳姿势的承受部45设置在支承体40上,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用不同于支承体40的另外的部件构成承受部45,并将承受部45设置在自走机体A上的其他部位而不是设置于支承体40。
其他的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的实施方式5〕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如下结构:支承体40侧的安装用托架44在侧视时比支承体40外周面的后端缘更向后方突出,液压缸60的第一端部连接于该安装用托架44,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设置为液压缸60的第一端部在侧视时与支承体40部分重叠。该重叠的程度优选为液压缸60的第一端部在支承体40的纵轴心Y的机体后侧被连接。
其他的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的实施方式6〕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如下结构:卸载机F侧的连接用托架39在侧视时比卸载机F的纵筒部31外周缘的前端缘更向前方突出,液压缸60的第一端部连接于该连接用托架39,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设置为液压缸60的第二端部在侧视时与卸载机F部分重叠。该重叠的程度优选为液压缸60的第二端部在卸载机F的中心轴线Z的机体前侧被连接。
其他的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的实施方式7〕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卸载机F的排出侧端部在处于收纳姿势时向自走机体A的内侧倾倒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卸载机F处于收纳姿势时其排出侧端部直立于卸载机F的摆动轴心X的状态,或者构成为稍向自走机体A的外侧倾倒。
其他的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的实施方式8〕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了进行伸缩动作的液压缸60为双动式的情况,但限不于此,也可以采用单动式的液压缸60。在该情况下,若构成为卸载机F的排出侧端部在收纳姿势下向自走机体A的内侧倾倒,则优选地设置使处于收纳姿势的卸载机F回到直立于摆动轴心X的位置的施力弹簧等。
其他的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的实施方式9〕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锁合机构46跨设于卸载机F和支承体40,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将锁合机构46设置在卸载机F和位于自走机体A的合适位置的部件之间。
其他的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的实施方式1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将液压缸60的缸筒61侧连接于支承体40,将活塞杆62连接于卸载机F侧,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将缸筒61侧连接于卸载机F侧,将活塞杆62连接于支承体40侧的结构。
其他的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也可以适用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
Claims (33)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在自走机体(A)上具有储存谷粒的谷箱(E)、用于排出所述谷箱(E)内的谷粒的卸载机(F)及支承谷箱(E)的支承体(40),
所述卸载机(F)构成为在从与所述谷箱(E)的谷粒排出口(20B)相连的导入侧端部至排出侧端部的直线状纵运送路径(R)的终端部形成有谷粒吐出口(36),并且在所述排出侧端部朝向上方的收纳姿势和所述排出侧端部朝向外侧的排出姿势之间自由切换姿势,
所述卸载机(F)具有使所述卸载机(F)起伏摆动的摆动驱动装置(60),
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跨设于所述支承体(40)和所述卸载机(F)。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卸载机(F)设置于所述谷箱(E)的后侧,
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在所述谷箱(E)的后侧连接于所述支承体(4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箱(E)构成为在支承于设置在所述自走机体(A)上的所述支承体(40)的状态下摆动而在收纳于所述自走机体(A)的作业姿势和从所述自走机体(A)横向伸出的检修姿势之间自由切换姿势,
所述支承体(40)构成为能够与所述谷箱(E)一起相对于所述自走机体(A)进行相对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体(40)在所述谷箱(E)的转动中心(Y)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体(40)在俯视时的面积中心与该支承体(40)的转动中心一致,以相对于所述自走机体(A)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支承体(40)。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箱(E)构成为在支承于设置在所述自走机体(A)上的支承体(40)的状态下摆动而在收纳于所述自走机体(A)的作业姿势和从所述自走机体(A)横向伸出的检修姿势之间自由切换姿势,
在所述自走机体(A)的车体框架(10)上立设有纵框架(50),所述支承体(40)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该纵框架(5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框架(50)连接并支承于脱粒装置(D)。
8.如权利要求1~5、7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体(40)和所述卸载机(F)在所述自走机体(A)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错开。
9.如权利要求1~5、7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体(40)和所述卸载机(F)之间设置有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体(40)和所述卸载机(F)之间设置有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
11.如权利要求1~5、7、10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横跨所述卸载机(F)的前侧部和所述支承体(40)的后侧部连接有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
12.如权利要求1~5、7、10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在所述卸载机(F)侧的连接位置低于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与所述支承体(40)连接的位置。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在所述卸载机(F)侧的连接位置低于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与所述支承体(40)连接的位置。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在所述卸载机(F)侧的连接位置低于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与所述支承体(40)连接的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在所述卸载机(F)侧的连接位置低于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与所述支承体(40)连接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5、7、10、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卸载机(F)在所述导入侧端部具有与所述谷箱(E)的谷粒排出口(20B)相连的肘部(30),并且在该肘部(30)的运送下侧连接有构成所述直线状纵运送路径(R)的纵筒部(31),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连接于所述纵筒部(31)。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连接于所述纵筒部(31)中与所述肘部(30)相连接的连接部位附近。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体(40)的下部和所述卸载机(F)的所述肘部(30)连接成所述肘部(30)相对于所述支承体(40)能够相对转动。
19.如权利要求1~5、7、10、13~15、17、18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箱(E)构成为在支承于设置在所述自走机体(A)上的支承体(40)的状态下摆动而在收纳于所述自走机体(A)的作业姿势和从所述自走机体(A)横向伸出的检修姿势之间自由切换姿势,
所述卸载机(F)设置为所述导入侧端部与所述支承体(40)的转动中心相比位于左右方向上靠近机体外侧的位置。
20.如权利要求1~5、7、10、13~15、17、18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箱(E)构成为在支承于设置在所述自走机体(A)上的支承体(40)的状态下摆动而在收纳于所述自走机体(A)的作业姿势和从所述自走机体(A)横向伸出的检修姿势之间自由切换姿势,
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在与所述支承体(40)的转动中心相比靠近左右方向外侧的位置连接于所述支承体(40)。
21.如权利要求1~5、7、10、13~15、17、18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在处于所述收纳姿势的所述卸载机(F)的左右方向上靠近机体外侧的位置连接于所述卸载机(F)。
22.如权利要求1~5、7、10、13~15、17、18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卸载机(F)在处于所述收纳姿势时与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连接成所述排出侧端部与所述导入侧端部相比向靠近机体内侧倾倒。
23.如权利要求1~5、7、10、13~15、17、18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由能够进行伸缩动作的液压缸(60)构成。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驱动装置(60)由能够进行伸缩动作的液压缸(60)构成。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压缸(60)为双动式。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压缸(60)设置为在俯视时朝向机体左右方向。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压缸(60)的缸筒(61)连接于所述支承体(40),所述液压缸(60)的活塞杆(62)连接于所述卸载机(F)。
28.如权利要求1~5、7、10、13~15、17、18、24~27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维持所述卸载机(F)的收纳姿势的锁合机构(46)。
29.如权利要求1~5、7、10、13~15、17、18、24~27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承受处于收纳姿势的所述卸载机(F)的承受部(45)。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受部(45)设置于所述支承体(40)。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维持所述卸载机(F)的收纳姿势的锁合机构(46),该锁合机构(46)对所述承受部(45)和所述卸载机(F)进行固定。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合机构(45)具有贯穿所述承受部(45)和设置于所述卸载机(F)侧的可动侧止动片(31a)的卡止销(46c)。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承受部(45)上设置有供非贯穿时的所述卡止销(46c)插通而保持所述卡止销(46c)的保持孔(45d)。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086589.1U CN204466304U (zh) | 2013-08-01 | 2014-07-31 | 联合收割机 |
CN201520086600.4U CN204810996U (zh) | 2013-08-01 | 2014-07-31 | 联合收割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60567 | 2013-08-01 | ||
JP2013160567A JP2015029455A (ja) | 2013-08-01 | 2013-08-01 | コンバイン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086589.1U Division CN204466304U (zh) | 2013-08-01 | 2014-07-31 | 联合收割机 |
CN201520086600.4U Division CN204810996U (zh) | 2013-08-01 | 2014-07-31 | 联合收割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206801U true CN204206801U (zh) | 2015-03-18 |
Family
ID=5251533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086600.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10996U (zh) | 2013-08-01 | 2014-07-31 | 联合收割机 |
CN201520086589.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66304U (zh) | 2013-08-01 | 2014-07-31 | 联合收割机 |
CN201420428838.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06801U (zh) | 2013-08-01 | 2014-07-31 | 联合收割机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086600.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10996U (zh) | 2013-08-01 | 2014-07-31 | 联合收割机 |
CN201520086589.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66304U (zh) | 2013-08-01 | 2014-07-31 | 联合收割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5029455A (zh) |
CN (3) | CN20481099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38134A (zh) * | 2014-03-26 | 2015-09-30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联合收割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65190B2 (ja) * | 2018-03-20 | 2021-04-28 | ヤンマーパワ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 |
-
2013
- 2013-08-01 JP JP2013160567A patent/JP2015029455A/ja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07-31 CN CN201520086600.4U patent/CN20481099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7-31 CN CN201520086589.1U patent/CN20446630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7-31 CN CN201420428838.6U patent/CN20420680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38134A (zh) * | 2014-03-26 | 2015-09-30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联合收割机 |
CN104938134B (zh) * | 2014-03-26 | 2019-01-04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联合收割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810996U (zh) | 2015-12-02 |
CN204466304U (zh) | 2015-07-15 |
JP2015029455A (ja) | 2015-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88622B (zh) | 苗移植机 | |
CN1973597B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2630413B (zh) | 移植机 | |
CN102170770A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04579156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04206801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2958345B (zh) | 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 | |
CN205052184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4411155B (zh) | 履带行进装置和收割机 | |
CN204482402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3392448B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2355813B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1455146B (zh) | 步行式插秧机 | |
CN1230064C (zh) | 收割机的驾驶部结构 | |
CN202635102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5451541A (zh) | 联合收割机和收割机 | |
CN204929647U (zh) | 收割机 | |
CN204681896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6793754A (zh) | 收割机 | |
CN105451540A (zh) | 收获机及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 | |
CN213152889U (zh) | 移植机 | |
CN101686639A (zh) | 脱谷装置 | |
CN203575160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11937547A (zh) | 移植机 | |
JPH08107715A (ja) | コンバインの拡縮式グレンタン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