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35102U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35102U
CN202635102U CN 201220202351 CN201220202351U CN202635102U CN 202635102 U CN202635102 U CN 202635102U CN 201220202351 CN201220202351 CN 201220202351 CN 201220202351 U CN201220202351 U CN 201220202351U CN 202635102 U CN202635102 U CN 2026351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belt
gearbox
engine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0235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乙宗拓也
松本健太
米田丰
西田和彦
长野文男
滨砂大吾
近藤博幸
小林宜泰
阿瀬勇
丸山纯一
村山贤多
坂井孝次
日田定范
熊谷雅行
内孝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351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3510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其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避免车架与用于进行发动机侧和变速箱侧的连动连结的传动带接触。在相比将发动机(60)的输出轴和变速箱(7)的输入轴连接的假想线段(L1)偏向上侧的位置设置中间传动带轮(63a、63b)的中间传动轴,在设置于输出轴的输出带轮(61a)和中间传动带轮(63a)上挂设有第一传动带(62a),在设置于输入轴的输入带轮(70a)和中间传动带轮(63b)之间挂设有第二传动带(62b),将由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第二传动带构成的带传动机构(62)超过车架的前端位置地挂设在输入带轮(70a)和输出带轮(61a)上,将张紧带轮(66)压接在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的上侧。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经由带传动机构使设置于车架前端侧的变速箱的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输入轴和搭载于所述变速箱后方侧的车架的发动机的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输出轴连动地连结。
背景技术
作为经由带传动机构使具有机体左右方向的输出轴的发动机和具有机体左右方向的输入轴的变速箱连动地连结的联合收割机,已知有记载在下述[1]及[2]中的联合收割机。
[1]该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在设置于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输出带轮和安装于变速箱上部的液压变速机构的输入带轮之间挂设传动带,发动机动力经由传动带传递至变速箱侧(参照专利文献1)。
[2]该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在发动机的输出轴侧设置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在该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输出带轮和设置于变速箱的输入轴的输入带轮之间挂设传动带,发动机动力经由传动带传递至变速箱侧(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61147号公报(〔0012〕段、图1、图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2747号公报(〔0007〕段、图1、图2)
在这种联合收割机中,为了提高在较深的水田的作业性能,希望增高车架相对于履带行驶装置的位置以增高车高度,另外为了提高车高度高的机体的前后平衡的稳定性,也希望将发动机的位置配设在自前端侧的变速箱离开的后方侧。
然而,如上述[1]所述,对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结构而言,在设置于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输出带轮和安装在变速箱上部的液压变速机构的输入带轮之间挂设一条传动带来进行动力传递。因此,例如在不改变变速箱的上下位置而增高搭载有发动机的车架的位置来增高车高度,在增高了该车高度的状态下欲将发动机的配设位置设置在自车架的前端离开的后方侧的情况下,车架的前端侧有可能与在所述输出带轮和输入带轮之间挂设的传动带接触,从而难以将车架的高度更高地设置或使发动机的位置向后方侧更远离地设置。
如上述[2]所述,对于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结构而言,在被传递发动机的驱动力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输出带轮和设置于变速箱的输入轴的输入带轮之间挂设有传动带。
在该结构中,由于带式无级变速机构朝向发动机的前方侧延伸,因此,即便发动机位于比较远离变速箱的后方侧,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输出侧的带轮仍处于变速箱附近,可以避免传动带与车架的前端侧接触。但是,由于必须使用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传动机构,因此存在容易导致传动结构复杂化、大型化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其与车高度的上升和发动机位置的后方移动无关,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避免车架和用于进行发动机侧和变速箱侧的连动连结的传动带接触,并且可以谋求提高水田性能、使前后平衡稳定。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经由带传动机构使输入轴和输出轴连动地连结,该输入轴为设置于车架前端侧的变速箱的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输入轴,该输出轴为搭载于所述变速箱后方侧的车架的发动机的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输出轴,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输出带轮和所述中间传动带轮上挂设有第一传动带,在设置于所述变速箱的输入轴的输入带轮和所述中间传动带轮之间挂设有第二传动带,利用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第二传动带构成所述带传动机构。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为,超过所述车架的前端位置在设置于变速箱的输入轴的输入带轮和设置于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输出带轮上挂设有所述带传动机构。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为,配置有对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第二传动带分别向张紧侧施力的张紧带轮,该张紧带轮压接在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第二传动带的上侧。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为,在所述变速箱的输入轴和发动机的输出轴之间且相比将发动机的输出轴和变速箱的输入轴连接的假想线段偏向上侧的位置,设置有中间传动轴,在该中间传动轴上支承有中间传动带轮。
根据上述结构,在设置于变速箱的输入轴的输入带轮和设置于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输出带轮上挂设的带传动机构超过车架的前端位置地配设在变速箱的输入轴和发动机的输出轴之间,并且在相比将发动机的输出轴和变速箱的输入轴连接的假想线段偏向上侧的位置具有中间传动轴。
由此,在设置于中间传动轴的中间传动带轮上挂设的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以弯折成中间传动轴部分向上前方侧突出的く形的形状挂设,车架处于进入该弯折的部分的下侧凹入位置的状态。
因此,与变速箱的对地高度相比使车架位于较高位置以增高车高度,而且,使发动机位于自车架的前端离开的后方侧,从而具有能够避免带传动机构和车架接触的优点。
另外,对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分别向张紧侧施力的张紧带轮配设成压接在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的上侧,因此,在第一传动带及第二传动带的下侧不需要用于配设张紧带轮的空间及其支承结构,可以配设成使车架进一步靠近第一传动带及第二传动带下侧的状态。
因此,具有容易使车架位于更高位置以提高车高度,而且使发动机位于更远离车架前端的后方侧的优点。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为,与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第二传动带分别对应的所述张紧带轮安装在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中间传动轴的支承臂上。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中间传动轴作为用于对张紧带轮的支承臂进行支承的机构起作用,因此,具有能够谋求简化结构的优点。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为,所述中间传动轴在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被竖立设置于所述车架的支承体支承,另一端侧利用设置在车架上的驾驶部底板支承框的横壁支承。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可以将设置在车架上的驾驶部底板支承框的横壁用作对中间传动轴的另一端侧进行支承的部件,因此,具有因构成部件的兼用化而能够谋求简化结构的优点。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为,对所述中间传动轴的一端侧进行支承的支承体竖立设置在装备有用于安装变速箱的安装托架的变速箱支承架上。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使位于相比将发动机的输出轴和变速箱的输入轴连接的假想线段偏向上侧的位置的中间传动轴的偏移量较小,从而具有可以谋求带传动机构的小型化的优点。
即,在车架的前端侧位置支承变速箱的变速箱支承架设置在车架的前端侧位置,安装在该变速箱支承架上的支承体、在支承体所支承的中间传动轴上设置的中间传动带轮也必然位于车架的前端侧位置。而且,因中间传动轴位于车架的前端侧位置,因此,因中间传动轴的位置相对于将发动机的输出轴和变速箱的输入轴连接的假想线段偏移而弯折的带传动机构的弯折位置也位于车架的前端侧位置。
由此,形成在带传动机构的弯折位置的下侧的下侧凹入位置位于前后方向上与处于车架前端侧位置的变速箱支承架一致的位置,在避免带传动机构的传动带产生与车架前端侧接触这样的不良情况方面是优选的,并且,仅通过将中间传动带轮配设成相比变速箱支承架稍微向上侧离开,就能够可靠地避免传动带与变速箱支承架接触。
因此,可以避免如将中间传动轴设置成自连接发动机的输出轴和变速箱的输入轴的假想线段较大地离开的情况那样,自发动机的输出轴或变速箱的输入轴至中间传动轴的长度变得较长而导致各传动带的挂设长度变得较长,从而容易谋求带传动机构的小型化,在这方面是有利的。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为,使配设在所述车架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的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朝向所述车架的另一端侧突出,使配设在所述车架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变速箱的输入轴朝向配设有所述发动机这一侧的车架的一端侧突出,并且,由挂设有所述第一传动带的第一中间传动带轮和挂设有所述第二传动带的第二中间传动带轮构成被所述中间传动轴支承的所述中间传动带轮,使所述第一中间传动带轮位于比所述第二中间传动带轮更靠近发动机的输出轴的突出方向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在位于车架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发动机和配设在车架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变速箱的位置关系中,在被中间传动轴支承的中间传动带轮中,第一中间传动带轮位于比第二中间传动带轮更靠近发动机的输出轴的突出方向侧的位置,因此,包含挂设在这些中间传动带轮上的第一传动带及第二传动带在内,容易紧凑地构成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左右方向上的配设范围。
即,如果与上述情况相反使第一中间传动带轮位于比第二中间传动带轮更靠近与发动机的输出轴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则变速箱侧的输入带轮及在位于比该第一中间传动带轮更靠近发动机的输出轴的突出方向侧位置的第二中间传动带轮上挂设的第二传动带,相比所述第一中间传动带轮和发动机的输出带轮位于更靠近发动机的输出轴的突出方向侧的位置,进而变速箱的整体位于靠近发动机的输出轴的突出方向侧的位置。其结果是,导致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左右方向上的配设范围变宽广,但在上述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中具有能够避免产生上述不良情况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表示动力传递系统的线路图。
图4是表示向进料器的动力输入部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结构的局部侧视图。
图5是表示车架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车架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车架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带传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带传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10是图9的X-X线向视图。
图11表示驾驶部的操作连结机构,(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
图12是表示驾驶部的操作连结结构的主视图。
图13表示脱粒操作杆的安装部,(a)是侧视图、(b)是图11(b)的XIIIb-XIIIb线剖面图、(c)是图13(b)的XIIIc-XIIIc线剖面图。
图14表示动力部,(a)是侧视图、(b)是表示将进气箱拆下的状态下的发动机罩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15是图14(a)的XV-XV线剖面图。
图16是表示驾驶部底板支承框部分的横向外侧部位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架
7    变速箱
13   变速箱支承架
13b  安装托架
14   驾驶部底板支承框
14a  横壁
17   支承体
60   发动机
61   输出轴
61a  输出带轮
62   带传动机构
62a  第一传动带
62b  第二传动带
63   中间传动轴
63a  中间传动带轮
63b  中间传动带轮
66   张紧带轮
66a  支承臂
70   输入轴
70a  输入带轮
L1   假想线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的记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图2是整体俯视图。如上述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在车架1的下侧具有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2而构成自走式机体,在车架1的前部设置有装备有发动机60的动力部6,在动力部6的上侧设置有具有驾驶座30的驾驶部3。
在所述驾驶部3的后方侧,沿机体横向排列配设有脱粒装置5和谷粒装袋部16,在所述脱粒装置5的前部具有连结有进料器4A的收割部4。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收割部4具有所述进料器4A,该进料器4A在输送箱40的内部安装有进料器输送装置41,并且,在与该进料器4A的前端部相连结的前处理架42上支承有前处理装置4B。
通过使所述进料器4A相对于脱粒装置5上下摆动,能够在使位于前处理架42下部的平台42a下降至地面附近的下降作业状态以及使所述平台42a上升至远离地面的上升非作业状态这两个状态之间进行升降动作。
所述前处理装置4B具有:位于前处理架42前部且对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进行分禾的左右一对分禾器43、43;对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的穗稍侧进行聚拢的旋转轮45;对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进行收割的推剪式收割装置44;使收割的谷秆靠近进料器4A前侧并送入进料器4A的输送箱40的入口40a的螺旋输送装置46。
所述进料器4A在内部配置有进料器输送装置41(参照图3),将从所述螺旋输送装置46侧输送来的收割谷秆输送至进料器4A后端部,进而从位于该后端部的排出口40b,将收割的谷秆的从茎根到穗稍的整体供给至脱粒装置5的脱粒室50。
所述脱粒装置5构成为,在脱粒室50的内部,经由具有朝向机体前后方向的轴心x1的脱粒筒轴51而配置有脱粒筒52及分选装置(未图示),通过传递至脱粒筒轴51的脱粒驱动系统的驱动力,驱动脱粒筒52旋转,对脱粒处理物进行分选处理而得到脱粒谷粒和排出秸秆,并将脱粒谷粒供给至所述谷粒装袋部16的装袋箱16a。
所述脱粒室50的左右横侧壁50a、50b中,左侧的横侧壁50a能够绕机体后方侧的上下方向的轴心y1旋转,从而能够朝横向外侧较大地敞开,在使该左侧的横侧壁50a敞开的状态下,能够对脱粒室50的内部进行维护检修。
这样,通过使脱粒室50的横侧壁50a部分敞开,与例如使脱粒室50上方侧的顶壁板(未图示)绕水平方向的横轴心旋转来进行开闭操作的情况相比,无需设置空气阻尼器(未图示)作为用于对提升力进行辅助的辅助提升机构,该提升力用于使较重的顶壁板摆动而开闭,从而不会导致结构复杂、重量增加。
在谷粒装袋部16,将供给至装袋箱16a内的谷粒从配置在装袋箱16a下部的谷粒排出口(未图示)排出,从而能够将谷粒装袋。
在设置在车架1前部的动力部6中,在车架1的与驾驶部3的驾驶座30下侧相当的位置,安装有使输出轴61处于沿机体左右方向的横向放置姿态的发动机60。
在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上,连结有用于驱动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2的后述行驶驱动系统的传动机构62以及用于向脱粒装置5传递驱动力的后述脱粒驱动系统的传动机构55。
〔驾驶部〕
在驾驶部3,在驾驶座30的机体前方侧竖立设置有具有操作工具的操纵台31,在驾驶座30的横向左侧,竖立设置有具有用于操纵各种作业装置的操作工具的侧操纵板箱32。
所述驾驶座30配置在设置于驾驶部底板3A后部侧的箱状驾驶座支承台3B的上侧。该驾驶座支承台3B在下侧具有收纳所述动力部6的发动机60等的空间,并且该驾驶座支承台3B兼用作从上侧覆盖动力部6的发动机60的发动机罩。该驾驶座支承台3B构成为能够在绕所述车架1的右侧边缘部位的前后方向的轴心x2(参照图15及图16)旋转而向横向外侧倒伏的敞开姿态和固定在驾驶部底板3A上的搭乘用姿态之间进行切换,关于其结构将在后面论述。
在所述驾驶部3中,在所述操纵台31上设置有转向操纵杆31a,在所述侧操纵板箱32的前部侧,设置有用于进行包括机体的前进/后退切换在内的变速操作的主变速操纵杆33以及副变速操纵杆34。
而且,如图2~图4所示,在所述侧操纵板箱32的后部侧,在靠近驾驶座30的位置,配置有对用于使收割部4正转驱动的正转用收割离合器102进行离合操作的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在机体左右方向上比该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更远离驾驶座30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对使脱粒装置5的驱动间断的脱粒离合器101进行离合操作的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
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与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以下述方式连结,即,自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与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均处于离合器断开位置(机体后方侧)的状态,能够将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单独操作至接合位置(机体前方侧),如果将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操作至接合位置(机体前方侧),则位于断开位置的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也一起向接合位置被操作,以使收割部4与脱粒装置5一同被驱动。
相反,在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与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均位于离合器接合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将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单独操作至断开位置,如果将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操作至断开位置,则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也一起向断开位置被操作,以使脱粒装置5与收割部4的驱动一同停止。
即,脱粒装置5能够单独进行驱动,但收割部4的正转驱动不能单独进行,而是伴随脱粒装置5的同步驱动而连动。
尽管图中未示出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与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连动连结的具体结构,但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实现,例如,连接设置从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侧抵接至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的断开操作方向侧的卡止部件,或,连接设置从所述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侧抵接至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的接合操作方向侧的卡止部件等方式,只要采用如上所述的适当方式即可实现上述连动连结。
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与配置在侧操纵板箱32上的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及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相比更远离驾驶座30的位置上,即脱粒装置5的前部侧位置上,设置有对用于使收割部4反转驱动以及使该驱动停止的反转用收割离合器103进行离合操作的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
枢轴支承该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以使其能够绕机体左右方向的横轴心摆动而能够在大致上下方向上进行离合操作。而且,该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的手柄部37a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配置位置被设置成,在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及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的接合操作位置,使手柄部37a的位置处于与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及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的手柄部36a、35a大致相同程度的位置;在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及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的断开操作位置,使手柄部37a相比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及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的手柄部36a、35a而位于机体前方侧。因此,处于断开位置的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及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不会妨碍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的离合操作,能够容易地进行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的离合操作。
所述反转用收割离合器103和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102利用未图示的牵制连结机构相互连结,使得一方处于接合状态时另一方处于断开状态。
〔动力传递结构〕
在车架1的相比设置有所述发动机60的位置更靠近机体前方侧的前端侧,设置有变速箱7,在该变速箱7内,配置有对驱动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2的驱动系统进行变速的变速机构。
在所述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与变速箱7的输入轴70之间,设置有将来自所述发动机60的驱动力传递至该变速箱7的输入轴70的行驶驱动系统的带传动机构62。
即,该行驶驱动系统的带传动机构62构成为,将第一传动带62a与第二传动带62b,经由设置在枢轴支承于车架1的固定部的中间传动轴63上的中间传动带轮63a、63b,在设置于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的行驶系统输出带轮61a与设置于变速箱7的输入轴70的输入带轮70a之间挂设,从而连动地连结。
在所述变速箱7内组装有: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构71、向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2的驱动轴73传递驱动力的齿轮式变速机构72,所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构71具有可变容量的轴向柱塞式液压泵以及由来自该液压泵的液压油驱动的轴向柱塞式液压马达。而且,通过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构71对从所述输入轴70输入的发动机动力进行无级变速,进而,通过齿轮式变速机构72对变速后的动力进行多级变速,从而对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2、2的各驱动轴73、73左右分别进行驱动及停止驱动。
〔反转驱动系统〕
而且,在该变速箱7内,设置有与向所述行驶驱动系统传递动力的齿轮式变速机构72相独立的、用于向收割部4输出反转动力的反转收割输出部74。
如图3所示,该反转收割输出部74由使用行星齿轮机构的减速机构构成。该反转收割输出部74构成为,被输入将从所述输入轴70输入的发动机动力从不受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构71的变速影响的传动上游侧的传动齿轮70b分支而得到的动力,并且,从反转用输出轴75输出经行星齿轮机构较大地减速而得到的动力。
所述反转用输出轴75设置成在与变速箱7的所述输入轴70突出侧的横侧面相反的一侧的横侧面突出。经由反转传动用传动机构64传递驱动力,使从该反转用输出轴75输出的动力,在旋转方向与输入至收割部4的进料器4A的进料器输入轴47的动力中经由脱粒驱动系统的传动机构55传递的动力的旋转方向相反的状态下,传递至进料器输入轴47。
所述反转传动用传动机构64构成为,将第一反转传动带64a与第二反转传动带64b,经由设置在枢轴支承于车架1的固定部的中间轴65上的中间带轮65a、65b,在设置于反转用输出轴75的输出带轮75a与设置于进料器输入轴47的反转用输入带轮47a之间挂设。
而且,通过所述反转传动用传动机构64与设置在所述变速箱7内的反转收割输出部74,构成向收割部4的进料器4A的进料器输入轴47传递反转用驱动力的反转收割传动机构A。
在所述反转传动用传动机构64上设置有反转用收割离合器103,该反转用收割离合器103对在设置于所述中间轴65的一个中间带轮65b与设置于进料器输入轴47的反转用输入带轮47a之间挂设的第二反转传动带64b施加作用。
如图3、图4所示,该反转用收割离合器103具有与第二反转传动带64b抵接的张紧轮体103a,利用未图示的连结机构使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与张紧轮体103a连结,通过设置于所述驾驶部3的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的离合操作,该张紧轮体103a能够使第二反转传动带64b切换到张紧状态或松弛状态。
由此,构成如下的带张紧离合器:若对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进行接合操作,则张紧轮体103a使第二反转传动带64b张紧而使反转用收割离合器103处于离合器接合状态,若对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进行断开操作,则张紧轮体103a使第二反转传动带64b松弛而使反转用收割离合器103处于离合器断开状态。
由于变速箱7自身的上部靠近车架1的上表面而配置在机体的较低位置,因此,如图4所示,安装在所述变速箱7内部的反转收割输出部74配置在低于作为收割部4的进料器4A的动力输入部的进料器输入轴47的位置。
而且,反转传动用传动机构64也构成为,使反转用输出轴75及中间轴65位于比进料器输入轴47低的位置,并且使第一反转传动带64a及第二反转传动带64b的大部分配置在作为动力输入部的进料器输入轴47的下方侧。
因此,若考虑所述反转收割输出部74及反转传动用传动机构64的重心,则使其处于相比进料器输入轴47非常低的位置。
〔正转驱动系统〕
在所述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上,一体地设置有用于向脱粒装置5等的脱粒驱动系统传递驱动力的脱粒系统输出带轮61b。
该脱粒系统输出带轮61b、设置在位于脱粒装置5底部附近的风机轴53上的脱粒输入带轮53a以及在所述脱粒系统输出带轮61b与脱粒输入带轮53a上挂设的脱粒用传动带54,构成了将发动机动力传递至脱粒驱动系统的脱粒驱动系统的传动机构55。
而且,由于在该风机轴53上,除了所述脱粒输入带轮53a外,还固定设置有脱粒筒输出带轮53b、分选输出带轮53c及正转收割输出带轮53d,因此传递至所述风机轴53的发动机动力被分别分支到向脱粒筒轴51传递动力的脱粒筒传动机构56、向脱粒装置5内的各种分选机构传递动力的分选传动机构57以及向收割部4的进料器输入轴47传递动力的正转收割传动机构48。
如图3所示,向所述脱粒筒轴51传递动力的脱粒筒传动机构56跨在脱粒筒输出带轮53b与脱粒筒输入带轮51a之间而设置,该脱粒筒输出带轮53b在风机轴53的自脱粒装置5右侧的横侧壁50a朝横向右侧外部突出的位置设置,该脱粒筒输入带轮51a用于向脱粒筒52传递驱动力。
该脱粒筒传动机构56具有沿脱粒装置5右侧的横侧壁50a配置的中间带轮56a及第一脱粒筒传动带56b、沿脱粒装置5的前壁50b配置的中间带轮56c和第二脱粒筒传动带56d,所述脱粒筒传动机构56沿脱粒装置5右侧的横侧壁50a和前壁50b配设。
向脱粒装置5内的各种分选机构传递动力的分选传动机构57构成为,自设置在风机轴53的从脱粒装置5左侧的横侧壁50a朝横向左侧外部突出的位置的分选输出带轮53c,经由传动带57a、57b,对一次处理物螺旋输送装置58A、二次处理物螺旋输送装置58B及摆动分选装置的驱动轴58C等进行驱动。
所述正转收割传动机构48构成为,从设置在风机轴53的位于所述分选输出带轮53c左外侧位置的正转收割输出带轮53d取出动力。
即,在收割部4的进料器4A侧,在进料器输入轴47的隔着进料器4A与设置有所述反转用输入带轮47a的一侧相反的左侧,设置有正转用输入带轮47b,经由传动带48a自正转收割输出带轮53d向该正转用输入带轮47b传递正转用驱动力。
如图3及图4所示,由于正转收割传动机构48的自脱粒驱动系统分支的位置是设置在风机轴53上的正转收割输出带轮53d所处的位置,因此,该正转收割传动机构48处于比作为进料器4A的动力输入部的进料器输入轴47低的脱粒装置5底部附近位置,该正转收割传动机构48也配置在重心较低的位置。
在所述正转收割传动机构48,设置有对挂设在正转收割输出带轮53d与正转用输入带轮47b之间的传动带48a施加作用的正转用收割离合器102。
如图3、图4所示,该正转用收割离合器102具有与传动带48a抵接的张紧轮体102a,利用未图示的连结机构使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与张紧轮体102a连结,通过设置在所述驾驶部3的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的离合操作,该张紧轮体102a能够使传动带48a切换到张紧状态或松弛状态。
由此,构成如下的带张紧离合器:若对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进行接合操作,则张紧轮体102a使传动带48a张紧,正转用收割离合器102处于离合器接合状态,若对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进行断开操作,则张紧轮体102a使传动带48a松弛,正转用收割离合器102处于离合器断开状态。
设置有对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的脱粒系统输出带轮61b与配置在风机轴53上的脱粒输入带轮53a上挂设的脱粒用传动带54施加作用的脱粒离合器101。
如图3所示,该脱粒离合器101具有与脱粒用传动带54抵接的张紧轮体101a,利用后述的脱粒离合器操作机构80使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与张紧轮体101a连结,通过对设置在所述驾驶部3的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进行离合操作,该张紧轮体101a能够使脱粒用传动带54切换到张紧状态或松弛状态。
由此,如果对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进行接合操作,则张紧轮体101a使脱粒用传动带54张紧,脱粒离合器101处于离合器接合状态,如果对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进行断开操作,则张紧轮体101a使脱粒用传动带54松弛,脱粒离合器101处于离合器断开状态。
由于具有以上结构,因此在一同驱动收割部4与脱粒装置5以进行收割脱粒作业时,如果将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向接合位置(机体前方侧)进行操作,则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也被操作至接合位置(机体前方侧),从而能够一同驱动收割部4与脱粒装置5,以进行收割脱粒作业。
此时,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与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经由前述的牵制连结机构连结,以便在将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操作至接合位置的情况下,不能将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向接合位置操作,或者强制性地将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操作至离合器断开位置。
自一同驱动收割部4与脱粒装置5以进行收割脱粒作业的状态,如果将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向断开位置进行操作,则收割部4的驱动停止,而脱粒装置5继续驱动。如果将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向断开位置进行操作,则脱粒装置5与收割部4一同停止驱动。
自进行上述收割脱粒作业的状态,如果要将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操作至接合位置,则如上所述,只要不先将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操作至离合器断开位置,便不能对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进行接合操作,或者强制性地将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操作至离合器断开位置。
〔框架结构〕
由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2支承的所述车架1如图5至图7所示构成。
即,所述车架1具有:沿左右两外侧的横向外侧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前后方向主架10;与所述左右两侧的前后方向主架10、10位于同一平面上且焊接连结的横向主架11;在相比所述左右两侧的前后方向主架10更靠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位置,以位于所述横向主架11下侧的状态与横向主架11焊接连结的悬架支承架12。所述车架1俯视时构成为格子状。
所述悬架支承架12通过焊接与所述横向主架11连结,从而与所述左右两侧的前后方向主架10、10及将所述前后方向主架10、10彼此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连结的横向主架11一起构成车架1,并且所述悬架支承架12构成为对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2中的履带架20、20进行支承。
即,在将左右履带架20、20彼此在前后两端侧连结的拱形连结部件21的除顶部附近之外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的两位置,经由由槽状支柱部件22a和平板状托架22b形成为方筒状的安装用部件22将左右的悬架支承架12、12和拱形连结部件21通过焊接来连结,所述支柱部件22a设置在该拱形连结部件21的前后两面侧及顶面侧与悬架支承架12的下面侧之间,所述托架22b设置在所述拱形连结部件21的顶面侧和悬架支承架12的横向外侧面之间。
将所述前后方向主架10、10彼此连结的横向主架11,由自机体行进方向的前方依次配设的第一横向主架11a、第二横向主架11b、第三横向主架11c、第四横向主架11d这四个框架部件构成。所述悬架支承架12的前端侧设置成,相比将所述左右两侧的前后方向主架10、10彼此连结的横向主架11中的前端侧的第一横向主架11a,进一步向前方侧突出,并且,在其前端附近通过焊接而连结有变速箱支承架13。
该变速箱支承架13是将左右一对悬架支承架12的前端侧连结的部件,并且,是用于经由焊接固定于其顶面13a侧的俯视时呈槽状的安装托架13b连结变速箱7并对其进行支承的部件。如图7所示,所述变速箱支承架13通过焊接与所述左右的悬架支承架12连结,以使所述顶面13a的高度处于比所述左右的悬架支承架12的顶面12a稍低的高度位置。
前端侧的拱形连结部件21与所述悬架支承架12连结的位置相比横向主架11中的前端侧的第一横向主架11a而处于更靠前方侧的位置且相比变速箱支承架13而处于更靠后方侧的位置。因此,该前端侧的拱形连结部件21在所述变速箱支承架13的附近支承悬架支承架12,从而可以提高被该变速箱支承架13支承的变速箱7的支承强度。
在所述横向主架11中的前端侧的第一横向主架11a的右端附近和位于其后方侧的第二横向主架11b的右端附近,设置有发动机60的安装部15,如图5、图8及图9所示,横跨该第一横向主架11a和位于其后方侧的第二横向主架11b而搭载有发动机60。
如图5所示,所述左右两侧的前后方向主架10、10中的右侧的前后方向主架10超过所述前端侧的第一横向主架11a且相比左侧的前后方向主架10向前方侧较长地伸出。另外,所述左右一对悬架支承架12、12中的右侧的悬架支承架12,相比左侧的悬架支承架12向前方侧较长地形成。
而且,横跨所述右侧的前后方向主架10和右侧的悬架支承架12,连接设置有对驾驶部3的驾驶部底板3A进行支承的驾驶部底板支承框14。该驾驶部底板支承框14在前后方向上自动力部6的后端附近相比安装于所述悬架支承架12的变速箱支承架13延伸到更前方。
〔行驶驱动系统的传动结构〕
如图8及图9所示,在如上所述构成的车架1上,安装有发动机60和变速箱7。
即,发动机60在车架1的右横向侧部附近固定于在所述第一横向主架11a和其后方侧的第二横向主架11b上设置的发动机60的安装部15。
变速箱7构成为,自该变速箱7向左右横向延伸的车轴箱76利用在履带架20的前端侧朝向上前方竖立设置的支柱23被支承,下部侧被固定,上部侧通过与所述变速箱支承架13连结而被固定。
上述发动机60和变速箱7如下所述配设在车架1上。即,设置于车架1右侧的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自设置有所述安装部15的车架1的右侧朝向车架1的左侧延伸,配置在车架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变速箱7的输入轴70与上述情况相反,朝向车架1的右侧延伸。
在所述输出轴61上设置有能够挂设一条第一传动带62a的行驶系统输出带轮61a,在所述输入轴70上设置有能够挂设两条第二传动带62b的行驶系统输入带轮70a。
而且,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的行驶系统输出带轮61a和设置于变速箱7的输入轴70的行驶系统输入带轮70a之间设置有中间传动带轮63a、63b,该中间传动带轮63a、63b如图8~图10所示支承在中间传动轴63上。
该中间传动轴63的一端侧利用板状的支承体17被固定支承,另一端侧焊接于在驾驶部底板支承框14的横壁14a设置的安装托架14b而被固定支承,所述支承体17经由连结螺栓能够装卸地竖立设置于在所述变速箱支承架13上侧设置的安装片13c。
在所述中间传动轴63上,旋转自如地枢轴支承有所述中间传动带轮63a、63b,并且,该中间传动带轮63a、63b中的、在其与所述行驶系统输出带轮61a之间挂设有第一传动带62a的第一中间传动带轮63a,相比在其与所述行驶系统输入带轮70a之间挂设有第二传动带62b的第二中间传动带轮63b,位于更靠近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的突出方向侧(车架1的左侧)的位置且旋转自如地被枢轴支承。
另外,张紧带轮66、66的支承臂66a、66a旋转自如地枢轴支承在该中间传动轴63的左右,所述张紧带轮66、66与在所述第一中间传动带轮63a和所述行驶系统输出带轮61a之间挂设的第一传动带62a、在所述第二中间传动带轮63b和所述行驶系统输入带轮70a之间挂设的第二传动带62b分别对应地设置。
所述张紧带轮66的支承臂66a在所述中间传动轴63上分开设置在所述中间传动带轮63a、63b的左右两侧,与第一传动带62a相对应的张紧带轮66在挂设有该第一传动带62a的第一中间传动带轮63a和所述支承体17之间枢轴支承于中间传动轴63,与所述第二传动带62b相对应的张紧带轮66在挂设有该第二传动带62b的第二中间传动带轮63b和所述驾驶部底板支承框14的横壁14a之间枢轴支承于中间传动轴63。
枢轴支承于各支承臂66a、66a的各张紧带轮66、66构成为,分别自上方侧抵接所述第一传动带62a及第二传动带62b,在各支承臂66a、66a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经由连结销66b连结施力构件67、67,对各支承臂66a、66a朝向第一传动带62a及第二传动带62b的张紧侧施力。
即,各施力构件67构成为,使下端侧具有钩部67a的施力杆67b卡止,该钩部67a相对于在车架1的变速箱支承架13上设置的两个位置的卡合片13d能够分别卡止或脱离,在该施力杆67b的上部侧设置有由螺旋弹簧构成的按压弹簧67c及止动螺母67d,经由所述连结销66b、66b对各支承臂66a、66a朝向第一传动带62a及第二传动带62b的张紧侧施力。通过调节施力杆67b轴线方向上的所述止动螺母67d的拧合位置来调节所述按压弹簧67c的作用力。
如图9所示,所述中间传动轴63的轴心p3位于相比将所述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的轴心p1和变速箱7的输入轴70的轴心p2连接的假想线段L1偏向上侧的位置。
由此,由挂设于各中间传动带轮63a、63b上的第一传动带62a和第二传动带62b构成的带传动机构62以朝上方侧弯曲成く形的状态挂设,该带传动机构62具有与自所述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的轴心p1朝向所述中间传动轴63的轴心p3的假想线段L2和自变速箱7的输入轴70的轴心p2朝向所述中间传动轴63的轴心p3的假想线段L3所构成的交叉角α相当的角度。
其结果是,在所述带传动机构62的下方侧,与具有与所述交叉角α相当的角度且朝上方侧弯曲的部分对应地形成有三角形的凹入空间s1。在与该凹入空间s1相当的位置,将左右的悬架支承架12、12彼此连结的变速箱支承架13等以进入上述位置的状态配设。
假设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带传动机构62沿将行驶系统输出带轮61a的下部外周和行驶系统输入带轮70a的下部外周连接的切线L4(参照图9)呈直线状挂设,则如该图9的斜线所示,导致产生带传动机构62和将悬架支承架12、12彼此连结的变速箱支承架13重复的部分,带传动机构62与变速箱支承架13较强地滑动接触,但通过使带传动机构62弯曲以形成前述的凹入空间s1,从而可以避免产生如上所述的接触。
〔操作连结结构〕
如图11~图13所示,设置于所述驾驶部3的侧操纵板箱32的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和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的安装位置的结构及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和脱粒离合器101的连结结构如下构成。
即,如图13(a)~(c)所示,对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及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进行支承的支承轴38在侧操纵板箱32的内部,以使靠近驾驶座30侧的端部穿过设置于靠近该驾驶座30的一侧的支承板32A的状态进行支承,在远离驾驶座30的一侧,利用以从侧面看在上方侧具有敞开空间s2的方式形成为槽状的导向支板39支承该支承轴38的端部附近。
在所述导向支板39上形成有供所述支承轴38穿过且能够旋转自如地对其进行支承的安装孔39a,并且,在该安装孔39a的上部形成有宽度比安装孔39a的直径小的切口槽39b,以便与上方的敞开空间s2连通。
在所述支承轴38上焊接固定有一体旋转的所述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相对旋转自如地枢轴支承于所述支承轴38。
而且,支承轴38在比所述支承板32A更靠近驾驶座30侧的端部形成有能够插入止动销38a的销孔(未图示),并且,在位于所述支承板32A和所述导向支板39之间的位置形成有局部构成小径的轴台阶部38b。另外,在相比所述轴台阶部38b更远离所述驾驶座30的一侧,在与所述导向支板39的外侧抵接的位置形成有凸缘部38c,在所述导向支板39的外侧,在远离所述驾驶座30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操作臂部38d。
在操作臂部38d上连结有用于操作脱粒离合器101的脱粒离合器操作机构80。该脱粒离合器操作机构80具有:绕所述操作臂部38d的遊端侧的枢支点p4摆动操作的操作体81;将该操作体81和摆动操作自如地支承张紧轮体101a的张紧臂101b之间连接的由螺旋弹簧构成的连结部件82。伴随着离合器操纵杆35的摆动操作,该脱粒离合器操作机构80自如地切换到使所述张紧轮体101a与脱粒用传动带54抵接而使该脱粒用传动带54处于张紧状态的离合器接合状态或使所述张紧轮体101a自脱粒用传动带54离开而使该脱粒用传动带54处于松弛状态的断开状态。
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构成为,将连结用金属线36c与朝该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的下端侧延伸的操作臂36b连结以便对正转用收割离合器102进行离合操作。
为了将所述支承轴38安装于所述支承板32A及导向支板39,使位于导向支板39的敞开成槽状的上方敞开空间s2的支承轴38的所述轴台阶部38b嵌入所述导向支板39的切口槽39b中并使支承轴38下降至安装孔39a所处的位置。
此时,支承轴38的驾驶座30侧的端部处于未插入支承板32A的轴孔中的状态,使支承轴38靠近驾驶座30侧以使所述轴台阶部38b靠近驾驶座30侧,与此同时使支承轴38的驾驶座30侧的端部插入支承板32A的轴孔中,使凸缘部38c在导向支板39的外侧与远离所述驾驶座30的一侧抵接。
在该状态下将止动销38a插入支承轴38的相比支承板32A更靠近驾驶座30侧的端部,支承轴38以不脱落的状态被支承,操作臂部38d成为在导向支板39的外侧位于远离所述驾驶座30的一侧的端部的状态。
因与所述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连结的脱粒离合器操作机构80配设在侧操纵板箱32的外侧,因此,在如上所述设置有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和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的侧操纵板箱32的内部下方产生富余空间,如图11(b)及图13(b)中的假想线所示,在该部位配设有发动机60的消音器60a的排气管60d等。此时,与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连结的连结用金属线36c可以自由地设定其配设位置,因此,可以配设在避开所述发动机60的消音器60a的排气管60d等的位置。
如图11及图12所示,设置于所述驾驶部3的侧操纵板箱32的主变速操纵杆33构成为,利用主变速操作机构83,将伴随着该主变速操纵杆33的摆动操作而一体地摆动操作的臂部33a和变速箱7侧所设置的作为主变速装置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构71的耳轴71a连动地连结。
所述主变速操作机构83将上部杆84和下部杆85连结而构成,所述上部杆84与所述臂部33a连结且在中间位置弯曲为く形,所述下部杆85绕横轴心p5摆动自如地与一体安装于所述耳轴71a的操作臂71b连结。
在所述上部杆84和下部杆85的连结位置,安装有被施加作用力而压缩的螺旋弹簧87,在耳轴71a的动作范围内操作主变速操纵杆33时该螺旋弹簧87不产生弹性变形,但在主变速操纵杆33的操作量超过耳轴71a的动作极限的情况下,该螺旋弹簧87能够产生弹性变形。
另外,所述下部杆85朝向上下方向而设置,以使其具有与穿过耳轴71a的铅垂线大致平行的轴线。而且,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安装有由松紧螺丝构成的长度调节机构86。
〔动力部的结构〕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动力部6,发动机60、消音器60a、空气滤清器60b及散热器60c从上方侧被兼用作发动机罩的驾驶座支承台3B覆盖。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驾驶座支承台3B的内部,发动机60配置在机体前方侧,在其后方侧配置有空气滤清器60b及消音器60a,在发动机60的机体右横向外侧配设有散热器60c。所述消音器60a在驾驶座支承台3B的下侧空间配设成上下方向上长的纵向筒状,自发动机60的排气歧管伸出的排气管60d通过发动机60的上侧并与后方侧的消音器60a的上端部连接,自消音器60a的下端侧进行排气。
在所述散热器60c的横向外侧竖立设置有用于支承所述散热器60c的散热器支承板68。在该散热器支承板68上形成有大小与所述散热器60c的进气面对应的开口68a,并且,形成有对空气滤清器60b的进气管60e的吸入口侧进行支承的外部空气导入口68b。
而且,在所述散热器支承板68的外侧,箱状的进气箱69与所述驾驶座支承台3B一体构成,该进气箱69在自散热器60c离开的横向外侧具有防尘网69a并且靠近散热器60c的这一侧敞开,该进气箱69及驾驶座支承台3B构成为,能够切换到在驾驶座支承台3B的下端侧绕沿着车架1的右侧边缘部位的前后方向的轴心x2向横向外侧倒伏的敞开姿态或在驾驶部底板3A上固定的搭乘用姿态。
此时,虽然驾驶座30也与所述进气箱69及驾驶座支承台3B一起改变姿态,但相比所述散热器支承板68处于内侧的散热器60c、发动机60、消音器60a及空气滤清器60b的位置被固定而不会改变姿态。
另外,在所述进气箱69的防尘网69a的内侧设置有隔板69b,该隔板69b在防尘网69a内进行划分以使与散热器60c的前面侧相对的部位和自所述散热器60c的前面侧离开并与所述空气滤清器60b相对的部位分离,从而可以抑制被供给到用于向空气滤清器60b导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导入口68b的外部空气被引向具有吸引风扇(未图示)的散热器60c侧。
图16表示绕前后方向的轴心x2能够摆动地支承所述驾驶座支承台3B的驾驶部底板支承框14的右横向侧边部分,使自该驾驶部底板支承框14的右横向侧边部分向横向外侧突出的前后一对托架14c、14c卡入在所述驾驶座支承台3B的下端部形成的卡合孔(未图示)中,从而能够摆动地支承所述前后一对托架14c、14c。
所述驾驶部底板支承框14的右横向侧边部分与车架1的由方管构成的前后方向主架10及第一横向主架11a、第二横向主架11b等连结而被固定。
相比与所述车架1的前后方向主架10连结的位置而处于前方侧的驾驶部底板支承框14的右横向侧边部分虽未图示,但其截面形成为L形。
〔履带行驶装置〕
如图1、图6及图10所示,履带行驶装置2、2使用在前后两端侧将左右一对履带架20、20彼此连结的拱形连结部件21一体地连结,在分别设置于该左右履带架20、20的旋转轮27、导向轮26及驱动链轮25上卷绕履带24。
所述左右履带架20、20分别构成为,将具有大致正方形截面的方管20a、20a在上下方向上堆叠两层并一体地焊接固定,从而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纵长形状。
由此,将该左右履带架20、20彼此连结的拱形连结部件21与各履带架20焊接固定的位置相对于履带24的接地面设定在较高位置。
即,例如,并非如上所述将方管20a、20a在上下方向上堆叠两层,而是使用一个方管构成履带架20,利用拱形连结部件21将该左右履带架20、20彼此连结,与上述使用一个方管构成履带架20的结构相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增高将履带架20、20彼此连结的拱形连结部件21的连结位置的对地高度。
这样,若增高拱形连结部件21的连结位置的对地高度,则可以降低该拱形连结部件21的下部陷入行驶地面的泥中的可能性或减小陷入量,从而容易减少推泥,在这方面是有利的。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情况,即在变速箱7的输入轴70和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之间,在相比将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和变速箱7的输入轴70连接的假想线段L1偏向上侧的位置,设置有单一的中间传动轴63,在该中间传动轴63上支承有中间传动带轮63a、63b,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设置多个所述中间传动轴60及中间传动带轮63a、63b,在多个位置设置带传动机构62的弯折位置。
其他结构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与第一传动带62a和第二传动带62b分别对应的张紧带轮66、66安装在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单一中间传动轴63的支承臂66a、66a上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上述支承臂66a、66a能够摆动地支承于与中间传动轴63不同的其他部件。
另外,在由多根轴构成中间传动轴63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上述支承臂66a对应地枢轴支承于上述多根中间传动轴63。
其他结构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利用在作为车架1的变速箱支承架13上竖立设置的支承体17对支承各中间传动带轮63a、63b的中间传动轴63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进行支承,所述中间传动轴63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利用设置在车架1上的驾驶部底板支承框14的横壁14a支承,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例如中间传动轴63的左右两端侧都由竖立设置于车架1的多个支承体17支承。
其他结构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端侧的拱形连结部件21与悬架支承架12连结的位置设定在比横向主架11中的前端侧的第一横向主架11a更靠前方侧且比变速箱支承架13更靠后方侧的位置,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拱形连结部件21的连结位置在前后方向上设定在与变速箱支承架13所处的位置相同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处于变速箱支承架13在上侧、拱形连结部件21在下侧的重叠状态,但也可以省略所述变速箱支承架13,将拱形连结部件21的高度位置增高至变速箱支承架13应存在的高度位置,以使拱形连结部件21兼用作变速箱支承架13。
其他结构采用与前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可。
工业实用性
作为这种联合收割机,不限于实施方式所示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是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另外,不限于收获水稻、小麦等谷粒的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是收获大豆等豆类或菜籽等花卉类的联合收割机。

Claims (15)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经由带传动机构(62)使输入轴(70)和输出轴(61)连动地连结,该输入轴(70)为设置于车架(1)前端侧的变速箱(7)的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输入轴,该输出轴(61)为搭载于所述变速箱(7)后方侧的车架(1)的发动机(60)的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输出轴,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的输出带轮(61a)和所述中间传动带轮(63a)上挂设有第一传动带(62a),在设置于所述变速箱(7)的输入轴(70)的输入带轮(70a)和所述中间传动带轮(63b)之间挂设有第二传动带(62b),利用所述第一传动带(62a)和所述第二传动带(62b)构成所述带传动机构(6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超过所述车架(1)的前端位置在设置于变速箱(7)的输入轴(70)的输入带轮(70a)和设置于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的输出带轮(61a)上挂设有所述带传动机构(6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配置有对所述第一传动带(62a)和所述第二传动带(62b)分别向张紧侧施力的张紧带轮(66),该张紧带轮(66)压接在所述第一传动带(62a)和所述第二传动带(62b)的上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速箱(7)的输入轴(70)和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之间且相比将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和变速箱(7)的输入轴(70)连接的假想线段(L1)偏向上侧的位置,设置有中间传动轴(63),在该中间传动轴(63)上支承有中间传动带轮(63a、63b)。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速箱(7)的输入轴(70)和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之间且相比将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和变速箱(7)的输入轴(70)连接的假想线段(L1)偏向上侧的位置,设置有中间传动轴(63),在该中间传动轴(63)上支承有中间传动带轮(63a、63b)。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速箱(7)的输入轴(70)和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之间且相比将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和变速箱(7)的输入轴(70)连接的假想线段(L1)偏向上侧的位置,设置有中间传动轴(63),在该中间传动轴(63)上支承有中间传动带轮(63a、63b)。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一传动带(62a)和所述第二传动带(62b)分别对应的所述张紧带轮(66)安装在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中间传动轴(63)的支承臂(66a)上。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一传动带(62a)和所述第二传动带(62b)分别对应的所述张紧带轮(66)安装在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中间传动轴(63)的支承臂(66a)上。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一传动带(62a)和所述第二传动带(62b)分别对应的所述张紧带轮(66)安装在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中间传动轴(63)的支承臂(66a)上。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一传动带(62a)和所述第二传动带(62b)分别对应的所述张紧带轮(66)安装在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中间传动轴(63)的支承臂(66a)上。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一传动带(62a)和所述第二传动带(62b)分别对应的所述张紧带轮(66)安装在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中间传动轴(63)的支承臂(66a)上。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一传动带(62a)和所述第二传动带(62b)分别对应的所述张紧带轮(66)安装在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中间传动轴(63)的支承臂(66a)上。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传动轴(63)在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被竖立设置于所述车架(1)的支承体(17)支承,另一端侧利用设置在车架(1)上的驾驶部底板支承框(14)的横壁(14a)支承。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中间传动轴(63)的一端侧进行支承的支承体(17)竖立设置在装备有用于安装变速箱(7)的安装托架(13b)的变速箱支承架(13)上。
15.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使配设在所述车架(1)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的所述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朝向所述车架(1)的另一端侧突出,使配设在所述车架(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变速箱(7)的输入轴(70)朝向配设有所述发动机(60)这一侧的车架(1)的一端侧突出,并且,
由挂设有所述第一传动带(62a)的第一中间传动带轮(63a)和挂设有所述第二传动带(62b)的第二中间传动带轮(63b)构成被所述中间传动轴(63)支承的所述中间传动带轮(63a、63b),使所述第一中间传动带轮(63a)位于比所述第二中间传动带轮(63b)更靠近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的突出方向侧的位置。
CN 201220202351 2011-05-13 2012-05-08 联合收割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3510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8617A JP2012235762A (ja) 2011-05-13 2011-05-13 コンバイン
JP2011-108617 2011-05-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35102U true CN202635102U (zh) 2013-01-02

Family

ID=47404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0235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35102U (zh) 2011-05-13 2012-05-08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235762A (zh)
CN (1) CN20263510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9743A (zh) * 2021-04-27 2021-07-30 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 纵轴流谷物联合收割机集中传动系统及谷物联合收割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64608B2 (ja) * 2015-04-23 2019-08-21 三菱マヒンドラ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17046623A (ja) * 2015-09-01 2017-03-09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9743A (zh) * 2021-04-27 2021-07-30 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 纵轴流谷物联合收割机集中传动系统及谷物联合收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35762A (ja) 2012-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73597B (zh) 联合收割机
CN203761845U (zh) 联合收割机及其收割部驱动结构
CN202587853U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CN106472009B (zh) 一种自走式红枣收获机
CN103477123B (zh) 联合收割机
CN202635102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4411155B (zh) 履带行进装置和收割机
CN202635125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1658094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1933433B (zh) 联合收割机
CN203353179U (zh) 玉米收获机
CN107258224A (zh) 西瓜收获机及其收获方法
CN107750576A (zh) 一种自走式大蒜联合收获机
CN203446228U (zh) 动力传递装置及利用其的联合收割机
CN203467228U (zh) 玉米收获机的收获前处理装置
CN203261777U (zh) 联合收割机的前处理装置
CN203378273U (zh) 收获机
CN205232843U (zh) 作业车辆
CN103503630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87136C (zh) 联合收割机
CN209609200U (zh) 一种土豆收获装置
CN204466304U (zh) 联合收割机
CN203912602U (zh) 收割机
CN202896300U (zh) 变速杆导向装置
CN204482402U (zh) 联合收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2

Termination date: 2021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