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35125U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35125U
CN202635125U CN 201220215833 CN201220215833U CN202635125U CN 202635125 U CN202635125 U CN 202635125U CN 201220215833 CN201220215833 CN 201220215833 CN 201220215833 U CN201220215833 U CN 201220215833U CN 202635125 U CN202635125 U CN 2026351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upport frame
part support
travel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1583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乙宗拓也
松本健太
米田丰
西田和彦
长野文男
滨砂大吾
近藤博幸
小林宜泰
阿瀬勇
丸山纯一
村山贤多
坂井孝次
日田定范
熊谷雅行
内孝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351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3512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Comb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使车架通过简单的结构具有充分的强度,增大变速箱体与发动机的配置位置之间的距离,以谋求前后平衡的稳定性。连接将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的履带架(20)连接的拱形连接部件(21)以支撑履带架(20)的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设置为向车架(1)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11)的前方侧突出,在向左右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11)的前方侧突出的部位跨设有变速箱支撑框架(13),以使变速箱体(7)支撑在该变速箱支撑框架(13)上。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在车架的下侧配置有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在所述车架的前端侧设置有变速箱体。
背景技术
作为如上所述的在车架的下侧配置有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且在车架的前端侧设置有变速箱体的联合收割机,已知下述[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具有车架,该车架由沿着左右两外侧的横向外侧边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左右两外侧的前后朝向主框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以连接该左右两外侧的前后朝向主框架之间的横向主框架、位于所述左右两外侧的前后朝向主框架之间且架设在前端侧的横向主框架与后端侧的横向主框架上的纵向框架形成为俯视时呈格子状,变速箱体利用安装托架安装在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上(参照专利文件1)。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3-102236号公报(段落[0009]、[0017]、图5、图7)
在这种联合收割机中,为了提高深湿田中的作业性能,通过提高相对于履带行驶装置的车架的位置而增加车身高度,或者为了提高车身高度高的机体的前后平衡的稳定性,在离安装在履带行驶装置的前端侧的变速箱体远的后方侧配置发动机,谋求改善机体的前后平衡。
为了将发动机设置在从支撑在车架中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上的变速箱体的位置向后方侧离开的位置,需要将发动机从车架中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向后方侧移动一定距离。但是,如果将发动机从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向后方侧移动,则与此相关的其他装置也需要向后方侧移动,导致使车架整体变大,因而不优选移动发动机。
在上述专利文件1所记载的结构中,从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向前方侧延伸用于连接变速箱体的长托架,并且,通过横跨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与驾驶部台阶的加强架以及包括从上方侧吊起该加强架的桁架式框架等的前框体支撑连接在变速箱体的上部的连接支柱。
即,在所述现有结构中,为了在比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靠近前方侧的位置配置变速箱体,除了如上所述的从横向主框架向前方侧延伸的连接用长托架之外,还需要用于以充分的强度稳定地支撑变速箱体的大型加强结构,因而有使结构复杂化和大型化的倾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通过改善车架的结构,使结构简单且具有充分的强度,并且将变速箱体与发动机的配置位置之间的距离增大以谋求前后平衡的稳定性。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联合收割机,在车架的下侧配置有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在所述车架的前端侧设置有变速箱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具有:前后朝向主框架,其沿着左右两外侧的横向外侧边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横向主框架,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以连接左右两外侧的前后朝向主框架之间;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其在左右方向上比所述左右两外侧的前后朝向主框架靠近中央侧的部位沿着前后方向设置,
将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设置为相比所述车架中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向前方侧突出,
在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的相比所述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向前方侧突出的部位跨设有变速箱支撑框架,在该变速箱支撑框架上支撑有所述变速箱体。
另外,优选为在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上连接将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的履带架之间连接的连接部件以支撑履带架,
所述连接部件在所述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的前方侧与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连接。
另外,优选为所述连接部件在所述变速箱支撑框架的后方侧与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连接。
另外,优选为在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上连接将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的履带架之间连接的拱形连接部件以支撑履带架。
另外,优选为支撑所述变速箱体的变速箱支撑框架的上表面在与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的上表面高度相同的位置或者低于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的上表面高度的位置与所述左右行驶部分支撑框架连接。
另外,优选为在所述车架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在所述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的前方侧位置设置有驾驶部台阶,将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中的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设置为支撑所述驾驶部台阶,并且,支撑所述驾驶部台阶的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比另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向前方侧延伸得更长。
另外,优选为在所述车架的左右方向上的设置有所述驾驶部台阶的一端侧,且在所述变速箱支撑框架的后方侧的横向主框架上搭载有发动机,在该发动机的输出轴与安装在所述变速箱支撑框架上的变速箱体的所述输入轴之间,设置有动力传递用皮带传动机构。
另外,优选为所述皮带传动机构具有:第一传动皮带,其卷挂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输出皮带轮上;第二传动皮带,其卷挂在设置于所述变速箱体的输入轴的输入皮带轮上;中继皮带轮,其分别卷挂有所述第一传动皮带和所述第二传动皮带,
在所述变速箱支撑框架上立设有支撑体,该支撑体支撑将该中继皮带轮支撑的中继轴。
[作用与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具有以下作用与效果。
利用将连接左右履带架的拱形连接部件连接的强度构件即左右行驶部分支撑框架,使该左右行驶部分支撑框架相比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更向前方侧突出,在跨设于相比该横向主框架更向前方侧突出的部分的变速箱支撑框架上支撑有变速箱体。
这样,通过利用将连接左右履带架的拱形连接部件连接的强度构件即行驶部分支撑框架,使得即使增加行驶部分支撑框架相比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更向前方侧突出的长度,也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确保充分的强度。
并且,通过用变速箱支撑框架连接左右行驶部分支撑框架各自的突出部分,还能够发挥加强左右行驶部分支撑框架突出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的强度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变速箱体的支撑结构整体的强度。
另外,由于拱形连接部件在相比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更靠近前方侧的位置与相比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更向前方侧突出的左右行驶部分支撑框架连接,因此,左右行驶部分支撑框架的相比横向主框架更向前方侧突出的部分的下方侧被拱形连接部件支撑。
由此,能够在比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更靠近前方侧的位置,且在离变速箱体更近的位置支撑左右行驶部分支撑框架,从而能够增加支撑变速箱体的结构部分的强度。
另外,由于支撑变速箱体的对象是具有与行驶部分支撑框架的上表面同等或者以下的高度的上表面的变速箱支撑框架,因此,相对于在与履带行驶装置的位置关系中离地高度被限制的变速箱体,容易将车架的离地高度设定在较高的位置。
也就是,即使用于支撑变速箱体的变速箱支撑框架与变速箱体的高度位置关系被设定在规定位置,只要将行驶部分支撑框架和车架的其他部分的高度设定在与变速箱支撑框架上表面同等或以上的高度即可,因此具有通过较高地设定车架的离地高度以容易获得湿田性能良好的联合收割机的优点。
另外,由于支撑驾驶部台阶的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比另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向前方侧延伸得更长,因此具有通过该向前方侧延伸得更长的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能够更好地支撑驾驶部台阶的优点。
另外,由于在比变速箱支撑框架靠近后方侧的横向主框架上,在设置有驾驶部台阶的一侧搭载有发动机,在该发动机的输出轴与前方侧的变速箱体的输入轴之间设置有用于动力传递的皮带传动机构,因此,能够在使发动机位于从变速箱体分开的后方侧的状态下向变速箱体侧传递动力。
另外,由于也能够将用于支撑变速箱体的变速箱支撑框架作为用于支撑将中继皮带轮支撑起来的中继轴的支撑体的安装结构来利用,因此,能够通过共用部件来谋求简化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表示动力传递系统的图。
图4是表示从供给装置到动力输入部的动力传递结构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图5是表示车架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车架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车架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在发动机与变速箱体之间的皮带传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在发动机与变速箱体之间的皮带传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10是图9的X-X向视图。
图11(a)是表示驾驶部中的操作连接机构的俯视图,图11(b)是表示驾驶部中的操作连接机构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驾驶部中的操作连接结构的主视图。
图13(a)是表示脱粒杆的安装部的侧视图,图13(b)是图11(b)的XIIIb-XIIIb剖面图,图13(c)是图13(b)的XIIIc-XIIIc剖面图。
图14(a)是表示原动部的侧视图,图14(b)是表示将进气盒拆下后的状态下的发动机罩内部的侧视图。
图15是图14(a)的XV-XV剖面图。
图16是表示驾驶部台阶支撑框部分的横向外侧部位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履带行驶装置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架
2履带行驶装置
3A驾驶部台阶
7变速箱体
10前后朝向主框架
11横向主框架
12行驶部分支撑框架
12a上表面
13变速箱支撑框架
13a上表面
13b安装托架
14驾驶部台阶支撑框
14a横壁
17支撑体
20履带架
21连接部件
60发动机
61输出轴
61a输出皮带轮
62皮带传动机构
62a第一传动皮带
62b第二传动皮带
63中继轴
63a中继皮带轮
63b中继皮带轮
66张紧轮
66a支撑臂
70输入轴
70a输入皮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图2是整体俯视图。如这些附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中,在车架1的下侧设置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2而构成自行使机体,在车架1的前部设置有安装了发动机60的原动部6以及在原动部6的上侧设有驾驶座30的驾驶部3。
在所述驾驶部3的后方侧,在机体横向上排列配置有脱粒装置5和谷粒装袋部16,在所述脱粒装置5的前部具有与供给装置4A连接的收割部4。
图2至图4所示,所述收割部4构成为具有在输送壳体40内部安装有供给装置输送带41的所述供给装置4A,并且使前处理装置4B支撑于连接在该供给装置4A的前端部的前处理框架42上。
通过所述供给装置4A相对脱粒装置5的上下摆动操作,位于前处理框架42下部的平台框架42a能够在下降到地面附近的下降作业状态和所述平台框架42a从地面升高的上升非作业状态之间升降。
所述前处理装置4B构成为具有:左右一对分禾器43,43,其位于前处理框架42的前部对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进行分禾;旋转轮45,其拨入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的穗梢侧;推子形收割装置44,其收割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绞龙46,其将收割的谷秆输送到供给装置4A的前侧并送入供给装置4A的输送壳体40的入口40a。
所述供给装置4A构成为其内部具有供给装置输送带41(参照图3),将从所述绞龙46侧送过来的收割谷秆输送到供给装置4A后端部,将收割的茎根到穗梢的谷秆整体从位于该后端部的排出口40b供给到脱粒装置5的脱粒室50。
所述脱粒装置5构成为在脱粒室50内部通过具有机体前后朝向的轴心x1的脱粒筒轴51配置有脱粒筒52和清选装置(未图示),通过传递到脱粒筒轴51的脱粒驱动系统的驱动力旋转驱动脱粒筒52,将脱粒处理物清选处理为脱粒谷粒和秸秆,并将脱粒谷粒供给到所述谷粒装袋部16的装袋箱16a。
所述脱粒室50的左右横侧壁50a,50b中位于左侧的横侧壁50a构成为能够绕机体后方侧的上下方向的轴心y1向横向外侧较大幅度地敞开,能够在该左侧的横侧壁50a敞开的状态下进行脱粒室50内部的维护检修。
这样将脱粒室50的横侧壁50a部分敞开的构成,与例如能够使脱粒室50上方侧的顶棚壁板(未图示)绕水平方向的横向轴心开闭操作的构成相比,不用担心因配置空气缓冲器(未图示)而引起结构复杂化和重量增加,该空气缓冲器为辅助用于摆动开闭沉重的顶棚壁板的托起力的辅助托起机构。
在谷粒装袋部16中,能够将供给到装袋箱16a内的谷粒从位于装袋箱16a的下部的谷粒排出口(未图示)排出以将谷粒装袋。
在设置于车架1前部的原动部6中,在相当于驾驶部3的驾驶座30的下侧部位的车架1上搭载有发动机60,该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处于沿机体左右方向横置的姿态。
在该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上连接有用于驱动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2的后述的行驶驱动系统的传动机构62,以及用于向脱粒装置5传递驱动力的后述的脱粒驱动系统的传动机构55。
[驾驶部]
驾驶部3构成为与驾驶座30的机体前方侧相向而立设有包括操纵操作件的操纵塔31,在驾驶座30的横向左侧方立设有包括各种作业装置的操作件的侧面板箱32。
所述驾驶座30配置于设置在驾驶部台阶3A的后部侧的箱状座席支撑台3B的上侧。该座席支撑台3B构成为在下侧具有收纳所述原动部6的发动机60等的空间,该座席支撑台3B兼做从上侧覆盖原动部6的发动机60的发动机罩。该座席支撑台3B构成为能够将其姿态在绕所述车架1的右侧边缘部位的前后朝向的轴心x2(参照图15和图16)向横向外侧倒放的敞开姿态和在驾驶部台阶3A上方固定的搭乘用姿态之间进行切换。关于该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在所述驾驶部3中,在操纵塔31上设置有转向操作杆31a,在所述侧面板箱32的前部侧设置有用于进行变速操作的主变速杆33和副变速杆34,该变速操作包括机体的前进后退切换。
并且,如图2至图4所述,在所述侧面板箱32的后部侧,将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配置在靠近驾驶座30侧的位置,并且,将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设置在机体左右方向上比该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离驾驶座30更远侧的位置上,该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对用于正转驱动收割部4的正转用收割离合器102进行接合分离操作,该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用于对使脱粒装置5的驱动断续的脱粒离合器101进行接合分离操作。
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与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连接为:在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与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一同处于离合器分离位置(机体后方侧)的状态下,能够将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单独操作到接合位置(机体前方侧),但是,对于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而言,如果向其接合位置(机体前方侧)操作,则位于分离位置的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也一同被操作到接合位置,使脱粒装置5与收割部4的驱动一起被驱动。
相反,在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与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一同处于离合器接合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将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单独操作到分离位置,但是,如果将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操作到分离位置,则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也一同被操作到分离位置,使收割部4与脱粒装置5的驱动一起停止。
即,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与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连接为:能够单独驱动脱粒装置5,但对于收割部4而言,不能够单独进行正转驱动,而和脱粒装置5同步驱动。
虽然没有对用于该连接的具体结构进行图示,但是采用适当的结构即可,例如,通过连续设置从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侧向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的分离操作方向侧抵接的卡止部件,或者连续设置从所述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侧向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的接合操作方向侧抵接的卡止部件等结构。
另外,在比配置于侧面板箱32上的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和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在机体左右方向上离驾驶座30更远的位置,即在脱粒装置5前部侧部位,设置有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该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对用于反转驱动以及停止驱动收割部4的反转用收割离合器103进行接合分离操作。
该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被枢轴支撑为绕机体左右方向的横向轴心摆动以在大致上下方向上进行接合分离操作,对于其把手部37a的配置位置而言,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当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和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处在接合操作位置时,与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和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的把手部36a,35a位于同等位置,而当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和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处在分离操作位置时,把手部37a位于比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和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的把手部36a,35a靠近机体前方侧的位置。因而,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配置为不影响处在分离位置的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和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而容易地进行接合分离操作。
所述反转用收割离合器103与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102通过未图示的牵制连接机构相互连接为其中一个离合器处于接合状态时另一个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
[动力传递结构]
在比设置有所述发动机60的部位更靠近机体前方侧的车架1前端侧配置有变速箱体7,该变速箱体7内安装有与用于驱动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2的驱动系统对应的变速机构。
向该变速箱体7的输入轴70传递来自所述发动机60的驱动力的行驶驱动系统的皮带传动机构62,设置在所述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与变速箱体7的输入轴70之间。
即,该行驶驱动系统的皮带传动机构62构成为:在设置于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的行驶系统输出皮带轮61a与设置于变速箱体7的输入轴70的输入皮带轮70a之间,经由在枢轴支撑于车架1的固定部的中继轴63上设置的中继皮带轮63a,63b,卷挂有第一传动皮带62a与第二传动皮带62b以使第一传动皮带62a与第二传动皮带62b联动。
在所述变速箱体7内安装有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构71与齿轮式变速机构72,其中,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构71具有容量可变型轴向柱塞型液压泵和通过来自该液压泵的压力油驱动的轴向柱塞型液压马达,齿轮式变速机构72向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2的驱动轴73传递驱动力。并且,通过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构71对从所述输入轴70输入的发动机动力进行无级变速,进一步通过齿轮式变速机构72对该被变速的动力进行多级变速,左右分别地驱动和停止驱动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2的各驱动轴73,73。
[反转驱动系统]
另外,在该变速箱体7内,除将动力传递到所述行驶驱动系统的齿轮式变速机构72之外,另行设置有用于向收割部4输出反转动力的收割反转输出部74。
如图3所示,该收割反转输出部74由采用行星齿轮机构的减速机构构成。该收割反转输出部74构成为其输入有所述输入轴70输入的发动机动力从不受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构71的变速影响的传动上游侧的传动齿轮70b被分解的动力,从反转用输出轴75输出通过行星齿轮机构大幅减速的动力。
所述反转用输出轴75设置为其向与变速箱体7的所述输入轴70突出的一侧的横侧面相反一侧的横侧面突出。从该反转用输出轴75输出的动力经由反转传动用传动机构64传递给供给装置输入轴47,该动力的旋转方向与输入到收割部4的供给装置4A的供给装置输入轴47的动力中经由脱粒驱动系统的传动机构55传递的动力的旋转方向相反。
所述反转传动用传动机构64构成为:在设置于反转用输出轴75的输出皮带轮75a与设置于供给装置输入轴47的反转用输入皮带轮47a之间,经由在枢轴支撑于车架1的固定部的中间轴65上设置的中间皮带轮65a,65b卷挂第一反转传动皮带64a和第二反转传动皮带64b。
并且,由该反转传动用传动机构64与设置在所述变速箱体7上的收割反转输出部74构成向收割部4的供给装置4A的供给装置输入轴47传递反转用驱动力的收割反转传动机构A。
在所述反转传动用传动机构64上设置有作用于第二反转传动皮带64b的反转用收割离合器103,其中第二反转传动皮带64b卷挂在设置于所述中间轴65的一个中间皮带轮65b与设置于供给装置输入轴47的反转用输入皮带轮47a之间。
如图3和图4所示,该反转用收割离合器103具有与第二反转传动皮带64b抵接的张紧轮体103a,并且,通过未图示的连接机构将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与张紧轮体103a连接,以便通过设置在所述驾驶部3上的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的接合分离操作,该张紧轮体103a将第二反转传动皮带64b切换为张紧状态和松弛状态。
由此,皮带张紧离合器构成为:当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进行接合操作时,张紧轮体103a将第二反转传动皮带64b张紧,使反转用收割离合器103处于离合器接合状态;当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进行分离操作时,张紧轮体103a将第二反转传动皮带64b松弛,使反转用收割离合器103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
对于在所述变速箱体7内安装的收割反转输出部74而言,由于变速箱体7本身的上部位于车架1的上表面附近的位置,其配置在机体中的低的位置,因此,如图4所示,收割反转输出部74被设置在低于收割部4的供给装置4A动力输入部即供给装置输入轴47的位置。
并且,由于反转用输出轴75和中间轴65位于低于供给装置输入轴47的位置,因此反转传动用传动机构64也同样,使第一反转传动皮带64a和第二反转传动皮带64b的大部分配置在比作为动力输入部的供给装置输入轴47的下方侧。
因而,所述收割反转输出部74和反转传动用传动机构64的重心位于比供给装置输入轴47颇低的位置。
[正转驱动系统]
在所述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上一体设置有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脱粒装置5等脱粒驱动系统的脱粒系统输出皮带轮61b。
由该脱粒系统输出皮带轮61b、设置在脱粒装置5的底部附近的清选风机轴53所具有的脱粒输入皮带轮53a、卷挂在所述脱粒系统输出皮带轮61b和脱粒输入皮带轮53a上的脱粒用传动皮带54构成使发动机动力传递到脱粒驱动系统的脱粒驱动系统传动机构55。
并且,由于在该清选风机轴53上,除了所述脱粒输入皮带轮53a之外,还固定有脱粒筒输出皮带轮53b、清选输出皮带轮53c及收割正转输出皮带轮53d,因此传递到所述清选风机轴53的发动机动力被分配到将动力传递到脱粒筒轴51的脱粒筒传动机构56、将动力传递到脱粒装置5内的各种清选机构的清选传动机构57、将动力传递到收割部4的供给装置输入轴47的收割正转传动机构48。
如图3所示,将动力传递到所述脱粒筒轴51的脱粒筒传动机构56设置为横跨脱粒筒输出皮带轮53b和脱粒筒输入皮带轮51a,其中,脱粒筒输出皮带轮53b设置在清选风机轴53的从脱粒装置5右侧的横侧壁50a向横向右外侧突出的部位上,脱粒筒输入皮带轮51a用于向脱粒筒52传递驱动力。
该脱粒筒传动机构56沿着脱粒装置5的右侧横侧壁50a和前壁50b而配置,具有沿脱粒装置5的右侧横侧壁50a的中间皮带轮56a和第一脱粒筒传动皮带56b、沿脱粒装置5的前壁50b的中间皮带轮56c与第二脱粒筒传动皮带56d。
将动力传递到脱粒装置5内的各种清选机构的清选传动机构57构成为:从清选输出皮带轮53c经由传动皮带57a,57b驱动第一螺旋输送装置58A、第二螺旋输送装置58B及摆动清选装置的驱动轴58C等,其中,清选风机轴53设置在清选风机轴53的从脱粒装置5的左侧横侧壁50a向横向左外侧突出的部位上。
所述收割正转传动机构48构成为:从设置在清选风机轴53上的比所述清选输出皮带轮53c更靠近左外侧位置的收割正转输出皮带轮53d获得动力。
即,在收割部4的供给装置4A侧,在供给装置输入轴47的与设置有所述反转用输入皮带轮47a一侧相反的隔着供给装置4A的左侧设置有正转用输入皮带轮47b,从收割正转输出皮带轮53d经由传动皮带48a向该正转用输入皮带轮47b传递用于正转的驱动力。
如图3和图4所示,收割正转传动机构48的从脱粒驱动系统分支的部位是设置在清选风机轴53上的收割正转输出皮带轮53d,因此该部位是比作为供给装置4A的动力输入部的供给装置输入轴47低的脱粒装置5底部附近的部位,所以该收割正转传动机构48也配置在重心比较低的位置。
在所述收割正转传动机构48上设置有作用于传动皮带48a的正转用收割离合器102,该传动皮带48a卷挂在收割正转输出皮带轮53d和正转用输入皮带轮47b之间。
如图3和图4所示,该正转用收割离合器102具有与传动皮带48a抵接的张紧轮体102a,利用未图示的连接机构连接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与张紧轮体102a,以便通过设置在所述驾驶部3上的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的接合分离操作,该张紧轮体102a使传动皮带48a切换成张紧状态和松弛状态。
由此,皮带张紧离合器构成为:当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进行接合操作时,张紧轮体102a使传动皮带48a张紧,使正转用收割离合器102处于离合器接合状态;当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进行分离操作时,张紧轮体102a使传动皮带48a松弛,使正转用收割离合器102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
另外,设置有作用于脱粒用传动皮带54的脱粒离合器101,该脱粒用传动皮带54卷挂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的脱粒系统输出皮带轮61b与清选风机轴53所具有的脱粒输入皮带轮53a上。
如图3所示,该脱粒离合器101具有与脱粒用传动皮带54抵接的张紧轮体101a,利用后述的脱粒离合器操作机构80连接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与张紧轮体101a,以便通过设置在所述驾驶部3上的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的接合分离操作,该张紧轮体101a使脱粒用传动皮带54切换成张紧状态和松弛状态。
由此,当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进行接合操作时,张紧轮体101a使脱粒用传动皮带54张紧,使脱粒离合器101处于离合器接合状态,当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进行分离操作时,张紧轮体101a使脱粒用传动皮带54松弛,使脱粒离合器101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
通过这样的结构,在一同驱动收割部4和脱粒装置5进行收割脱粒作业时,如果向接合位置(机体前方侧)操作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则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也被操作到接合位置(机体前方侧),收割部4与脱粒装置5一同被驱动而进行收割脱粒作业。
此时,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与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经由上述牵制连接机构被连接为:如果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被操作到接合位置,则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不能向接合位置操作,或者,将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强制地操作到离合器分离位置。
在收割部4与脱粒装置5一同被驱动而进行收割脱粒作业状态下,如果向分离位置操作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则收割部4的驱动被停止,而脱粒装置5继续被驱动。如果向分离位置操作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则脱粒装置5与收割部4的驱动一同被停止。
如果想要在进行上述收割脱粒作业的状态下,将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操作到分离位置,则如上所述,只要不先将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操作到离合器分离位置就不能操作反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7,或者,将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强制地操作到离合器分离位置。
[框架结构]
被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2支撑的所述车架1的结构如图5至图7所示。
即,所述车架1具有:左右一对前后朝向主框架10,其沿着左右两外侧的横向外侧边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横向主框架11,其相对该左右两侧的前后朝向主框架10,10位于同一平面上与左右两侧的前后朝向主框架10焊接连接;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其在左右方向上相比所述左右两侧的前后朝向主框架10位于靠近中央侧的位置,并以位于所述横向主框架11的下侧的状态与横向主框架11焊接连接,由此所述车架1构成为俯视时呈格子状。
所述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与所述横向主框架11焊接连接,由此所述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与所述左右两侧的前后朝向主框架10,10以及在前后方向上的多个位置连接这些前后朝向主框架10,10的横向主框架11一同构成车架1,并且,所述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支撑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2中的履带架20,20。
即,在前后两端侧连接左右履带架20,20的拱形连接部件21的除顶部附近之外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的两个部位上,经由安装用部件22将左右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12与拱形连接部件21焊接连接,其中,安装用部件22由位于该拱形连接部件21的前后两面侧及上表面侧与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的下表面侧之间的槽状支柱部件22a以及位于所述拱形连接部件21的上表面侧与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的横向外侧面之间的平板状托架22b形成为方筒状。
连接所述前后朝向主框架10,10的横向主框架11由从机体前进方向的前方依次配置的第一横向主框架11a、第二横向主框架11b、第三横向主框架11c、第四横向主框架11d四根框架部件构成。所述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的前端侧设置为相比将所述左右两侧的前后朝向主框架10,10连接的横向主框架11中位于前端侧的第一横向主框架11a更向前方侧突出,并且,在所述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前端附近焊接连接有变速箱支撑框架13。
该变速箱支撑框架13是连接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前端侧的部件,并且,该变速箱支撑框架13是经由焊接固定在其上表面13a侧的俯视时呈槽状的安装托架13b连接并支撑变速箱体7的部件。如图7所示,该变速箱支撑框架13与所述左右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焊接连接为所述上表面13a的高度稍低于所述左右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的上表面12a的高度。
所述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与前端侧的拱形连接部件21的连接部位比横向主框架11中位于前端侧的第一横向主框架11a更靠近前方侧,并且是比变速箱支撑框架13靠近后方侧的部位。因而,该前端侧的拱形连接部件21在所述变速箱支撑框架13附近支撑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由此能够提高支撑在该变速箱支撑框架13上的变速箱体7的支撑强度。
在所述横向主框架11中位于前端侧的第一横向主框架11a的右端附近以及位于第一横向主框架11a的后方侧的第二横向主框架11b的右端附近,设置有发动机60的安装部15,如图5、图8和图9所示,在该第一横向主框架11a与位于其后方侧的第二横向主框架11b上横跨搭载有发动机60。
如图5所示,在所述左右两侧的前后朝向主框架10,10中位于右侧的前后朝向主框架10超过所述前端侧的第一横向主框架11a比左侧的前后朝向主框架10向前方侧延伸得较长。另外,在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12中位于右侧的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形成为比左侧的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更向前方侧伸长。
并且,在所述右侧的前后朝向主框架10和右侧的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上横跨并连续设置有支撑驾驶部3的驾驶部台阶3A的驾驶部台阶支撑框14。该驾驶部台阶支撑框14在前后方向上从原动部6的后端附近延伸到比安装在所述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上的变速箱支撑框架13更靠近前方的位置。
[行驶驱动系统的传动结构]
如图8和图9所示,在具有以上结构的车架1上安装有发动机60和变速箱体7。
即,发动机60在车架1的横向右侧部附近固定于在所述第一横向主框架11a与其后方侧的第二横向主框架11b上设置的发动机60的安装部15。
对于变速箱体7而言,从该变速箱体7向左右横向延伸的车轴壳体76被在履带架20的前端侧朝向前上方立设的支撑柱23支撑,由此使变速箱体7的下部侧被固定,变速箱体7的上部侧通过与所述变速箱支撑框架13连接而被固定。
上述的发动机60与变速箱体7在车架1上被配置为:设置在车架1的右侧的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从设置有所述安装部15的车架1的右侧向车架1的左侧延伸,与之相反,在车架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配置的变速箱体7的输入轴70向车架1的右侧延伸。
在所述输出轴61上设置有能够卷挂一条第一传动皮带62a的行驶系统输出皮带轮61a,在所述输入轴70上设置有能够卷挂两条第二传动皮带62b的行驶系统输入皮带轮70a。
并且,如图8至图10所示,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的行驶系统输出皮带轮61a和设置于变速箱体7的输入轴70的行驶系统输入皮带轮70a之间设置的中继皮带轮63a,63b支撑在中继轴63上。
对于该中继轴63而言,其一端侧被板状支撑体17固定支撑,所述板状支撑体17经由连接螺栓可装卸地立设在设置于所述变速箱支撑框架13上侧的安装片13c上,而其另一端侧通过焊接固定支撑于设置在驾驶部台阶支撑框14的横壁14a上的安装托架14b。
在所述中继轴63上自由转动地枢轴支撑有所述中继皮带轮63a,63b,并且,在该中继皮带轮63a,63b中,第一中继皮带轮63a被自由转动地枢轴支撑于比第二中继皮带轮63b靠近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的突出方向侧(车架1的左侧),其中,第一中继皮带轮63a与所述行驶系统输出皮带轮61a之间卷挂有第一传动皮带62a,第二中继皮带轮63b与所述行驶系统输入皮带轮70a之间卷挂有第二传动皮带62b。
并且,在该中继轴63的左右侧分别自由转动地枢轴支撑有张紧轮66、66的支撑臂66a,66a,该张紧轮66、66分别对应于卷挂在所述第一中继皮带轮63a与所述行驶系统输出皮带轮61a之间的第一传动皮带62a和卷挂在所述第二中继皮带轮63b与所述行驶系统输入皮带轮70a之间的第二传动皮带62b。
所述张紧轮66的支撑臂66a在所述中继轴63上被分配在所述中继皮带轮63a,63b的左右两侧,对应于第一传动皮带62a的支撑臂66a在卷挂有第一传动皮带62a的第一中继皮带轮63a与所述支撑体17之间枢轴支撑于中继轴63,对应于所述第二传动皮带62b的支撑臂66a在卷挂有第二传动皮带62b的第二中继皮带轮63b与所述驾驶部台阶支撑框14的横壁14a之间枢轴支撑于中继轴63。
枢轴支撑于各支撑臂66a,66a的各张紧轮66,66设置为与所述第一传动皮带62a和第二传动皮带62b分别从上方侧抵接,经由连接销66b将施力件67,67连接在各支撑臂66a,66a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上,使各支撑臂66a,66a靠压到第一传动皮带62a和第二传动皮带62b的张紧侧。
即,各施力件67构成为:对设置在车架1的变速箱支撑框架13上的两处卡合片13d分别卡止下端侧具有可卡止脱落的挂钩部67a的施力杆67b,在该施力杆67b的上部侧设置有由螺旋弹簧构成的按压弹簧67c和防松螺母67d,并且经由所述连接销66b,66b使各支撑臂66a,66a向第一传动皮带62a和第二传动皮带62b的张紧侧靠压。对于该按压弹簧67c的靠压力调节是通过在施力杆67b的轴线方向上调节该防松螺母67d的螺合位置来进行的。
如图9所示,所述中继轴63的轴心p3设置在比将所述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的轴心p1与变速箱体7的输入轴70的轴心p2连接的假想线段L1向上侧偏移的位置上。
由此,由卷挂在各中继皮带轮63a,63b的第一传动皮带62a和第二传动皮带62b构成的皮带传动机构62向上方侧以与交差角α相当程度的角度呈く形弯曲,该交差角α为从所述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的轴心p1到所述中继轴63的轴心p3的假想线段L2与从变速箱体7的输入轴70的轴心p2到所述中继轴63的轴心p3的假想线段L3之间形成的角度。
其结果是,在所述皮带传动机构62的下方侧形成有与以相当于所述交差角α的程度的角度向上方侧弯曲的部分相对应的三角形凹入空间s1。在与该凹入空间s1相当的部位,以进入该部位的状态配置有连接左右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12的变速箱支撑框架13等。
在上述结构中,假设所述皮带传动机构62被卷挂为沿着连接行驶系统输出皮带轮61a的下部外周与行驶系统输入皮带轮70a的下部外周的切线L4(参照图9)呈直线状,此时如该图9的斜线所示,连接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12之间的变速箱支撑框架13与皮带传动机构62产生重复的部分,致使皮带传动机构62与变速箱支撑框架13较强地滑动接触,但是,通过使皮带传动机构62弯曲以形成上述凹入空间s1,能够避免产生这样的接触。
[操作连接结构]
如图11至图13所示,设置在所述驾驶部3的侧面板箱32上的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与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的安装部位的结构以及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与脱粒离合器101的连接结构如下。
即,如图13(a)至图13(c)所示,支撑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与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的支撑轴38在侧面板箱32内部以使其靠近驾驶座30侧的端部贯穿靠近所述驾驶座30侧设置的支撑板32A的状态被支撑,而在自驾驶座30离开的一侧,该支撑轴38的端部附近被导向柱39支撑,该导向柱39在侧视时上方侧具有敞开空间s2而形成为槽状。
在所述导向柱39上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支撑轴38的安装孔39a以能够自由转动地枢轴支撑所述支撑轴38,并且,在该安装孔39a上部形成有宽度小于安装孔39a的直径的切槽39b,该切槽39b与上方的敞开空间s2连通。
在所述支撑轴38上焊接固定有所述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使所述支撑轴38和所述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一体地转动,而在所述支撑轴38上相对自由转动地枢轴支撑有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
而且,对于支撑轴38而言,在比所述支撑板32A更靠近驾驶座30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可插入止动销38a的销孔(未图示),并且,在支撑轴38的位于所述支撑板32A与所述导向柱39之间的部位上形成有局部成为小径的轴台阶部38b。并且,在支撑轴38的比所述轴台阶部38b离所述驾驶座30更远的一侧,在与所述导向柱39的外侧抵接的部位形成有凸缘部38c,在所述导向柱39的外侧,在自所述驾驶座30离开的一侧的支撑轴38端部上设置有操作臂部38d。
在操作臂部38d上连接有用于操作脱粒离合器101的脱粒离合器操作机构80。该脱粒离合器操作机构80由绕所述操作臂部38d的自由端侧的枢轴支撑点p4被摆动操作的操作体81和将该操作体81与自由摆动操作地支撑张紧轮体101a的张紧臂101b之间连接的由螺旋弹簧构成的连接部件82构成,该脱粒离合器操作机构80随着离合器操作杆35的摆动操作自由切换成使所述张紧轮体101a与脱粒用传动皮带54抵接而处于张紧状态的离合器接合状态和使所述张紧轮体101a从脱粒用传动皮带54离开而处于松弛状态的分离状态。
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构成为:在延伸到该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的下端侧的操作臂36b上连接连接用钢丝36c,以接合分离操作正转用收割离合器102。
在将所述支撑轴38安装到所述支撑板32A和导向柱39上时,将位于导向柱39的敞开成槽状的上方敞开空间s2的支撑轴38的所述轴台阶部38b,嵌入所述导向柱39的切槽39b内,使支撑轴38下降到安装孔39a的位置。
此时,支撑轴38的驾驶座30侧端部处于没有贯穿支撑板32A的轴孔的状态,使支撑轴38向驾驶座30侧靠近以使所述轴台阶部38b向驾驶座30侧接近的同时,使支撑轴38的驾驶座30侧端部贯穿支撑板32A的轴孔,使凸缘部38c与导向柱39的外侧即自所述驾驶座30离开的一侧抵接。
在该状态下,通过在支撑轴38的比支撑板32A更靠近驾驶座30侧的端部插入止动销38a,支撑轴38被支撑而处于防脱落状态,操作臂部38d在导向柱39外侧位于支撑轴38的自所述驾驶座30离开一侧的端部。
如上所述,在设置有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与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的侧面板箱32的内部下方,通过将与所述脱粒离合器操纵杆35连接的脱粒离合器操作机构80配置在侧面板箱32外侧,使得在空间上产生富余,如图11(b)和图13(b)的假想线所示,在该部位中配置有发动机60的消音器60a的排气管60d等。此时,能够自由地设定与所述正转用收割离合器操纵杆36连接的连接用钢丝36c的配置部位,因此,将连接用钢丝36c配置在避开所述发动机60的消音器60a的排气管60d等的位置。
如图11和图12所示,对于设置在所述驾驶部3的侧面板箱32上的主变速杆33而言,通过主变速操作机构83将随着该主变速杆33的摆动操作被一体地摆动操作的臂部33a与变速箱体7侧所具有的作为主变速装置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构71的耳轴71a连接。
所述主变速操作机构83通过连接上部杆84和下部杆85构成,上部杆84与所述臂部33a连接且其中间部位弯曲成“く”形,下部杆85绕横向轴心p5自由摆动地连接在与所述耳轴71a一体安装的操作臂71b上。
在所述上部杆84与下部杆85的连接部位安装有压缩而被靠压的螺旋弹簧87,该螺旋弹簧87构成为:在耳轴71a的动作范围内操作主变速杆33时不发生弹性变形,但是当主变速杆33的操作量超过耳轴71a的动作界限时能够弹性变形。
并且,所述下部杆85朝向上下方向设置为具有相对于通过耳轴71a的铅锤线大致平行的轴线。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安装有由松紧螺丝构成的长度调节机构86。
[原动部结构]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原动部6中,发动机60和消音器60a、空气滤清器60b及散热器60c从上方侧被兼做发动机罩的座席支撑台3B覆盖。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座席支撑台3B内部,发动机60配置在机体前方侧,在发动机60后方侧配置有空气滤清器60b和消音器60a,在发动机60的机体横向右外侧配置有散热器60c。所述消音器60a在座席支撑台3B的下侧空间沿上下方向配置成纵长的筒状,从发动机60的排气歧管引出的排气管60d构成为经过发动机60的上侧与后方侧的消音器60a的上端部连接,从消音器60a的下端侧排气。
在所述散热器60c的横向外侧,立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散热器60c的散热器支撑板68。在该散热器支撑板68上形成有大小与所述散热器60c的进气面对应的开口68a,并且形成有支撑空气滤清器60b的进气软管60e的吸入口侧的外部空气导入口68b。
而且,在所述散热器支撑板68的外侧,在自散热器60c离开的横向外侧具有防尘网69a,靠近散热器60c的一侧被敞开的箱状进气盒69与所述座席支撑台3B构成为一体,该进气盒69和座席支撑台3B构成为:能够在座席支撑台3B的下端侧将姿态切换成绕沿着车架1的右侧边缘部位的前后朝向的轴心x2向横向外侧倒放的敞开姿态和在驾驶部台阶3A上方固定的搭乘用姿态。
此时,驾驶座30也与所述进气盒69、座席支撑台3B一同被改变姿态,而比所述散热器支撑板68靠近内侧的散热器60c、发动机60、消音器60a及空气滤清器60b不改变姿态而保持固定位置。
并且,在所述进气盒69的比防尘网69a靠近内方侧设置有隔板69b,该隔板69b将防尘网69a分隔为相向于散热器60c的前面侧的部位与自所述散热器60c的前面侧离开的相向于所述空气滤清器60b的部位,从而抑制应当供给到用于向空气滤清器60b导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导入口68b的外部空气向具有吸入风扇(未图示)的散热器60c侧引入。
图16表示的是将所述座席支撑台3B支撑为能够绕前后朝向的轴心x2摆动的驾驶部台阶支撑框14的横向右侧边部分,在从该驾驶部台阶支撑框14的横向右侧边部分向横向外侧突出的前后一对托架14c,14c上,卡入形成在所述座席支撑台3B下端部的卡合孔(未图示),可摆动地支撑所述座席支撑台3B。
所述驾驶部台阶支撑框14的横向右侧边部分与由车架1的矩形管构成的前后朝向主框架10、第一横向主框架11a、第二横向主框架11b等连接而被固定。
比连接在所述车架1的前后朝向主框架10上的部位更靠近前方侧的驾驶部台阶支撑框14的横向右侧边部分未被图示,其形成为截面呈L形。
[履带行驶装置]
如图1、图6及图10所示,履带行驶装置2,2通过在前后两端侧将左右一对履带架20,20连接的拱形连接部件21被连接为一体,在分别设置于该左右履带架20,20的旋转轮27、导向轮26及驱动链轮25上卷绕有履带24。
所述左右履带架20,20构成为以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为两层的状态将具有大致正方形截面的矩形管20a,20a焊接固定为一体而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呈纵长的形状。
由此,将连接该左右履带架20,20的拱形连接部件21焊接固定于各履带架20上的部位被设置为高于履带24的接地面。
即,与例如不像上述一样将矩形管20a,20a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为两层,而是用一根矩形管构成履带架20并用拱形连接部件21连接该左右履带架20,20的结构相比,将矩形管20a,20a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为两层的方案能够使连接各履带架20,20的拱形连接部件21的连接部位相对于地面较高。
这样,如果使拱形连接部件21的连接部位相对于地面较高,则具有能够降低该拱形连接部件21的下部陷入行驶地面的泥中的可能性,或者减少陷入量而容易减少泥压入量等优点。
[其他实施方式1]
如图17所示,在履带行驶装置2,2中,在左右履带架20,20各自的上表面侧与位于其上方侧的履带24的内周表面侧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泥土侵入而堆积的中空箱状堆积防止体29。
该堆积防止体29由分为前后两部分的部件,即由位于与履带24内周表面侧抵接的空转辊28所在部位的前方侧位置的前部堆积防止体29A和位于所述空转辊28所在部位的后方侧位置的后部堆积防止体29B构成。
前部堆积防止体29A形成为侧视时其形状与由前部侧的履带架20的上表面侧、支撑柱23的后表面侧、空转辊28和支柱28a的前表面侧、履带24的内周表面侧围绕的空间部的形状相吻合。
另外,在前部侧的履带架20的上表面侧、从履带架20的前端部向前上方侧延伸的支撑柱23的后面侧、用于将空转辊28安装在履带架20上表面侧的支柱28a的前面侧分别设置有具有连接孔的安装片,并且,在前部堆积防止体29A侧也设置有具有连接孔的安装片,该安装片与上述安装片相对应,前部堆积防止体29A经由贯通各安装片连接孔的连接螺栓9安装为装卸自由。
后部堆积防止体29B形成为侧视时其形状与由后部侧的履带架20的上表面侧、空转辊28和支柱28a的前表面侧、所述张紧用螺栓26a的安装部26b的上侧、履带24的内周表面侧围绕的空间部的形状相吻合。
另外,在后部侧的履带架20的上表面侧、用于将空转辊28安装在履带架20上表面侧的支柱28a的后面侧、导向轮26的张紧用螺栓26a的安装部26b上侧分别设置有具有连接孔的安装片,并且,在后部堆积防止体29B侧也设置有具有连接孔的安装片,该安装片与上述安装片相对应,后部堆积防止体29B经由贯通各安装片连接孔的连接螺栓9安装为装卸自由。
并且,所述前部堆积防止体29A和后部堆积防止体29B构成为分别具有与左右各履带架2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相同的或者略大于各履带架2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程度的左右方向宽度,从而容易避免泥土堆积在履带架20,20上。
[其他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举了在变速箱体7的输入轴70与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之间,在比将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与变速箱体7的输入轴70连接的假想线段L1向上侧偏移的位置设置一个中继轴63,使中继皮带轮63a,63b支撑在该中继轴63上的构成,但是不限于该构成,例如设置多个所述中继轴60和中继皮带轮63a,63b,将皮带传动机构62的弯曲部位设置为多个。
其他结构可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举了与第一传动皮带62a和第二传动皮带62b分别对应的张紧轮66,66安装在相对于一个中继轴63可摆动地被支撑的支撑臂66a,66a上的构成,但是不限于该构成,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中继轴63以外的其他部件可摆动地被支撑的结构。
另外,在由多根部件构成中继轴63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该多个中继轴63中的每个上分别枢轴支撑有支撑臂66a。
其他结构可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举了支撑各中继皮带轮63a,63b的中继轴63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通过在作为车架1的变速箱支撑框架13上立设的支撑体17来支撑,而另一端侧通过设置在车架1上的驾驶部台阶支撑框14的横壁14a来支撑的构成,但是不限于该构成,例如,中继轴63也可以构成为其左右两端侧一同通过立设在车架1上的多个支撑体17来支撑。
其他结构可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与前端侧的拱形连接部件21的连接部位设置在比横向主框架11中位于前端侧的第一横向主框架11a更靠近前方侧的位置,且比变速箱支撑框架13靠近后方侧的位置,但是不限于所述位置,例如,也可以将拱形连接部件21的连接部位设定在在前后方向上与变速箱支撑框架13的存在位置相同的位置。
在这样的情况下,变速箱支撑框架13位于上侧且拱形连接部件21位于下侧而处于重叠的状态,进而也可以省略所述变速箱支撑框架13,将拱形连接部件21的高度提高到变速箱支撑框架13应当存在的位置,从而使拱形连接部件21兼做变速箱支撑框架13。
其他结构可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工业实用性
对于这种联合收割机而言,不限于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是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另外,不限于收割稻、麦等谷粒,也适用于收割大豆等豆类或蔬菜等花草类。

Claims (13)

1.一种联合收割机,在车架(1)的下侧配置有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在所述车架(1)的前端侧设置有变速箱体(7),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1)具有:前后朝向主框架(10),其沿着左右两外侧的横向外侧边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横向主框架(11),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以连接左右两外侧的前后朝向主框架(10)之间;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其在左右方向上比所述左右两外侧的前后朝向主框架(10)靠近中央侧的部位沿着前后方向设置,
将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设置为相比所述车架(1)中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11)向前方侧突出,
在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的相比所述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11)向前方侧突出的部位跨设有变速箱支撑框架(13),在该变速箱支撑框架(13)上支撑有所述变速箱体(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上连接将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的履带架(20)之间连接的连接部件(21)以支撑履带架(20),
所述连接部件(21)在所述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11)的前方侧与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21)在所述变速箱支撑框架(13)的后方侧与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上连接将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的履带架(20)之间连接的拱形连接部件(21)以支撑履带架(2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支撑所述变速箱体(7)的变速箱支撑框架(13)的上表面(13a)在与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的上表面(12a)高度相同的位置或者低于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的上表面(12a)高度的位置与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连接。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支撑所述变速箱体(7)的变速箱支撑框架(13)的上表面(13a)在与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的上表面(12a)高度相同的位置或者低于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的上表面(12a)高度的位置与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连接。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支撑所述变速箱体(7)的变速箱支撑框架(13)的上表面(13a)在与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的上表面(12a)高度相同的位置或者低于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的上表面(12a)高度的位置与所述左右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架(1)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在所述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11)的前方侧位置设置有驾驶部台阶(3A),将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中的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设置为支撑所述驾驶部台阶(3A),并且,支撑所述驾驶部台阶(3A)的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比另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向前方侧延伸得更长。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架(1)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在所述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11)的前方侧位置设置有驾驶部台阶(3A),将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中的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设置为支撑所述驾驶部台阶(3A),并且,支撑所述驾驶部台阶(3A)的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比另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向前方侧延伸得更长。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架(1)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在所述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11)的前方侧位置设置有驾驶部台阶(3A),将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中的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设置为支撑所述驾驶部台阶(3A),并且,支撑所述驾驶部台阶(3A)的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比另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向前方侧延伸得更长。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架(1)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在所述前端位置的横向主框架(11)的前方侧位置设置有驾驶部台阶(3A),将所述左右一对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中的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设置为支撑所述驾驶部台阶(3A),并且,支撑所述驾驶部台阶(3A)的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比另一侧行驶部分支撑框架(12)向前方侧延伸得更长。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架(1)的左右方向上的设置有所述驾驶部台阶(3A)的一端侧,且在所述变速箱支撑框架(13)的后方侧的横向主框架(11)上搭载有发动机(60),在该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与安装在所述变速箱支撑框架(13)上的变速箱体(7)的所述输入轴(70)之间,设置有动力传递用皮带传动机构(62)。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传动机构(62)具有:第一传动皮带(62a),其卷挂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的输出皮带轮(61a)上;第二传动皮带(62b),其卷挂在设置于所述变速箱体(7)的输入轴(70)的输入皮带轮(70a)上;中继皮带轮(63a,63b),其分别卷挂有所述第一传动皮带(62a)和所述第二传动皮带(62b),
在所述变速箱支撑框架(13)上立设有支撑体(17),该支撑体(17)支撑将该中继皮带轮(63a,63b)支撑的中继轴(63)。
CN 201220215833 2011-05-13 2012-05-14 联合收割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3512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8616A JP5608131B2 (ja) 2011-05-13 2011-05-13 コンバイン
JP2011-108616 2011-05-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35125U true CN202635125U (zh) 2013-01-02

Family

ID=47404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1583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35125U (zh) 2011-05-13 2012-05-14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08131B2 (zh)
CN (1) CN2026351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3818A (zh) * 2016-01-12 2016-04-06 山东常林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稻麦联合收获打捆机的整机传动方案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04340B (zh) * 2015-06-15 2018-02-16 广西五丰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松耕粉垄机机体
WO2019172129A1 (ja) * 2018-03-08 2019-09-12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50654B1 (en) * 1986-07-01 1990-09-05 Ford New Holland N.V. Combine harvester
JP3326321B2 (ja) * 1996-02-07 2002-09-24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H11137055A (ja) * 1997-11-14 1999-05-25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等の走行フレーム
JP2003102236A (ja) * 2001-09-28 2003-04-08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07195495A (ja) * 2006-01-28 2007-08-09 Iseki & Co Ltd 作業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3818A (zh) * 2016-01-12 2016-04-06 山东常林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稻麦联合收获打捆机的整机传动方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35761A (ja) 2012-12-06
JP5608131B2 (ja) 2014-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72009B (zh) 一种自走式红枣收获机
CN103477123B (zh) 联合收割机
CN202587853U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CN203575094U (zh) 联合收割机的液压缸连结结构
CN202635125U (zh) 联合收割机
CN203761845U (zh) 联合收割机及其收割部驱动结构
CN103249298B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CN203353179U (zh) 玉米收获机
CN202635102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7750576A (zh) 一种自走式大蒜联合收获机
CN203446228U (zh) 动力传递装置及利用其的联合收割机
CN101658094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7258224A (zh) 西瓜收获机及其收获方法
CN101472464A (zh) 联合收割机
CN203378274U (zh) 玉米收获机的收获前处理装置
CN101933433A (zh) 联合收割机
CN203353175U (zh) 收获机
CN102696341A (zh) 高效玉米收获设备及采收方法
CN203261777U (zh) 联合收割机的前处理装置
CN205232843U (zh) 作业车辆
CN205378551U (zh) 一种割台剥皮联动型履带式玉米收获机
CN2614426Y (zh) 履带式微型收割机
CN103503630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3260392B (zh) 联合收割机
CN209609200U (zh) 一种土豆收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2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