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64039U - 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64039U
CN204064039U CN201420489112.3U CN201420489112U CN204064039U CN 204064039 U CN204064039 U CN 204064039U CN 201420489112 U CN201420489112 U CN 201420489112U CN 204064039 U CN204064039 U CN 2040640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parallel
heat exchanger
row
arm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8911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谷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640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6403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热交换器(100)具有圆管(9)、以及由连接有圆管(9)的单列的翅片(2)构成的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对于配置有多列翅片(2)、且形成为在侧缘被多个连结臂(2c)相互连结的状态的多个翅片连结体(3),将其平行配置而形成为翅片平行配置组(4),将翅片平行配置组(4)的连结臂(2c)切断,由此形成由多列翅片构成的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在将圆管(9)与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的翅片孔(2a)连接之后,将连接有圆管(9)的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的连结臂(2c)切断,由此形成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特别涉及翅片管式热交换器以及装备有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空调机、冰箱等制冷循环装置装备有用于执行制冷循环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单元以及蒸发器,作为冷凝器以及蒸发器而使用翅片管式热交换器(以下统称为“热交换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这样的热交换器构成为包括:多个翅片,它们隔开通风自如的间隔地平行配置;以及制冷剂配管,其穿过贯通上述多个翅片并被热学连接。以下,对其制造要点进行说明。
热交换器通过以下工序制造而成:由纯铝或铝合金等薄板材料形成矩形(长方形)的翅片的工序;以及将纯铝、铝合金、纯铜或铜合金等管材与形成的翅片连接的工序。
对于形成翅片的工序而言,首先,利用冲压机(带式翅片冲压机)在长条的薄板材料以梳子状形成多个狭缝(几乎不存在狭缝宽度)以及多个翅片孔。此时,狭缝彼此的间隔与翅片的作为列方向上的距离的短边的“宽度”相当(准确而言,与狭缝宽度相应地缩窄),狭缝的长度与翅片的区段方向上的距离(长边的“长度”)相当。另外,在多个翅片孔的周围,以向翅片的一方的面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翅片套环,该翅片套环的高度与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平行配置间隔相当。
而且,形成狭缝的范围被吸附(吸引)于吸附板(suction plate),从而无下垂地被从冲压机排出,并在被吸附的状态下以翅片的区段方向上的距离(长边的长度)被切断。即,短边被切断,分别成为长方形,从长条的薄板材料(未加工出狭缝的范围)切去。
接下来,保持吸引于吸附板的状态而被以长方形切去的翅片平行配置于翅片平行配置用台车上。即,在翅片平行配置用台车,针对每一列(一个翅片),在翅片长度方向上,两个平行配置销分别垂直地立起,因此,若在平行配置销与翅片孔的相位一致的状态下停止吸附板(suction plate)的吸附(吸引),则平行配置销进入到翅片孔,翅片一边被插入的平行配置销限制平面方向上的位置一边朝正下方落下。
即,翅片通过重复基于冲压机的狭缝的形成、从冲压机的排出以及从薄板材料的切去、以及上述朝正下方的落下,而平行配置于平行配置台车上。
而且,在平行配置有预定的个数(层数)的翅片的情况下,使载置有平行配置的翅片(翅片摞,stack)的翅片平行配置用台车向翅片取出位置移动,在翅片取出位置,从翅片平行配置台车取出一列翅片摞或同时取出多列(例如两列)翅片摞。
即,通过使支承夹具(与最下层的翅片抵接)朝铅直正上方移动而使翅片摞朝上方升起,从翅片孔拔出平行配置销,其中,上述支承夹具是使在翅片平行配置台车设置的一列翅片摞朝上方升起、或使多列翅片摞同时朝上方升起的支承夹具。
进而,将朝上方升起的一列或同时朝上方升起的多列翅片摞输送至作为下道工序的对管材进行连接的工序,将管材插入到翅片孔,使两者接合(例如钎焊)。
公开有如下的翅片堆叠装置:此时,由于多个翅片平行配置于平行配置台车,因此,通过设置分别按压平行配置的翅片的各侧面的“列方向按压板”以及“区段方向按压板”,预先防止因平行配置销倒下而产生的平行配置错误(平行配置销不进入落下的翅片的翅片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7970号公报(第4-5页、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88506号公报(第4-6页、图2)
对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翅片堆叠装置而言,虽然能够获得如下显著的效果:通过设置列方向按压板以及区段方向按压板,能够防止在翅片的列方向上的两端的列中,在外侧方向(在与区段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朝外)上因作用有基于翅片的重量的力矩而引起的上述平行配置销向平行配置翅片的外侧的倾斜,,但却存在以下问题。
一般情况下,翅片由纯铝或铝合金形成为0.09mm~0.12mm的板厚、10mm~25mm的翅片宽度(Wf)。另外,每个翅片具有24个形成于翅片的供圆管贯通的翅片孔,圆管间距(Pd)为21mm(其数量、排列、圆管间距并不局限于此)。
圆管由铝或铜或它们的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一般情况下,圆管外径(D)为4mm~10mm。
另一方面,每一列(一个翅片)配置有两个垂直设置于平行配置台车的平行配置销。平行配置销外径(Dp)比翅片孔内径(Df)小0.2mm~0.6mm,在平行配置销的外周与翅片孔的内周之间,在单侧空出0.1mm~0.3mm的间隙。
因此,即便翅片借助平行配置销而被定位,由于在翅片孔与平行配置销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当对翅片进行平行配置时、向翅片取出位置移动时,有可能任何翅片都与该间隙量(0.1~0.3mm)相应地朝列方向偏移(移动)。于是,对于相邻的一对平行配置翅片而言,在一方的翅片发生上述偏移的情况下、分别朝不同的方向偏移的情况下,存在两个翅片相互重叠(搭叠)的问题。
另外,在平行配置销因平行配置的翅片的自重而倾斜倒下的情况下,存在翅片彼此的重叠量(搭叠量)进一步增加的问题。
进而,存在如下问题:在相邻的一对翅片相互搭叠的情况下,当在翅片取出位置将一方的列中的翅片朝正上方取出时,会朝正上方向拉伸与之搭叠的取出前的另一方的列中的翅片,从而彼此的翅片形状发生变形,因该翅片形状的变形而导致热交换效率降低,使得热交换器的品质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在上述这种背景下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制造成能够在对翅片进行平行配置时防止翅片彼此的搭叠,并能够防止取出翅片时翅片变形的热交换器以及搭载有上述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1)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具有: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其通过作为矩形平板的多个翅片以隔开恒定间隔的方式相互平行配置而成;以及圆管,其将形成于上述翅片的翅片孔贯通并与上述翅片连接,上述翅片在长边侧的侧缘彼此暂时被多个连结臂连结的状态下以隔开恒定间隔的方式相互平行配置,在完成该平行配置以后,将所述连结臂切断,由此形成所述翅片,作为上述连结臂的一部分的切割剩余部在上述翅片的长边侧的侧缘突出。
(2)另外,在上述(1)的基础上,上述切割剩余部的宽度为0.1mm~0.5mm。
(3)另一种热交换器,其具有:圆管;以及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其由与上述圆管连接的单数列的翅片构成,以隔开恒定的间隔的方式相互平行地配置翅片连结体而构成翅片平行配置组,其中,上述翅片连结体配置有多列具备翅片孔的矩形平板,且上述翅片连结体处于在长边侧的侧缘被多个连结臂相互连结的状态,通过切断上述连结臂而形成多列的矩形平板,由上述多列的矩形平板构成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将上述圆管与上述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的上述翅片孔连接,将上述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的上述连结臂切断,由此形成上述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
(4)另外,在上述(3)的基础上,平行配置台车具备朝铅直上方突出的平行配置销,使配置于该平行配置台车的正上方的上述翅片连结体落下,并将上述平行配置销插入于上述翅片孔,由此形成上述翅片平行配置组。
(5)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具有:压缩机,其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冷凝器,其用于使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膨胀单元,其用于使冷凝后的制冷剂膨胀;蒸发器,其用于使膨胀的制冷剂蒸发;以及制冷剂配管,其将上述部件依次连结,上述冷凝器以及上述蒸发器中的至少一方是上述(3)~(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
对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而言,翅片在其长边侧的侧缘彼此暂时被多个连结臂连结的状态下以隔开恒定间隔的方式相互平行配置,在该平行配置以后,上述连结臂被切断,因此,在进行平行配置时,相邻(侧缘对置)的翅片彼此不会重叠而搭叠。因此,当取出平行配置的翅片时,翅片不会变形,因此,对于具有这样的翅片的热交换器而言,热交换效率不会因翅片的变形而变差。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进行说明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1B是将对图1A所示的热交换器进行说明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俯视图。
图1C是将对图1A所示的热交换器进行说明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侧视剖视图。
图2是示出用于制造图1A所示的热交换器的作业工序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用于制造图2中说明的热交换器的作业设备的侧视图。
图4A是示出图2中说明的热交换器的制造中途的翅片的俯视图。
图4B是将示出图2中说明的热交换器的制造中途的翅片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用于制造图2中说明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工序的立体图。
图6A是示出用于制造图2中说明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工序的侧视图。
图6B是示出用于制造图2中说明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工序的侧视图。
图6C是示出用于制造图2中说明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工序的侧视图。
图6D是示出用于制造图2中说明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工序的侧视图。
图6E是将在用于制造图2中说明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工序中所使用的切断夹具放大示出的侧视图。
图7A是示出形成于图2中说明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连结臂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7B是示出形成于图2中说明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连结臂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板材;2…翅片;2a…翅片孔;2b…翅片套环;2c…连结臂;2e…切割剩余部;2f…切割剩余部;2g…切割剩余部;2h…输送翅片;2i…输送孔;3…翅片连结体;4…翅片平行配置组;5…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6…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9…圆管;9a…圆管直线部;9b…圆管弯曲部;11…冲压机;12…翅片模具;21…腔室;22…吸附箱;23…吸附板;24…平行配置销;25…平行配置台车;26…支承夹具;31…切断夹具;31a…切断刃部;32…按压夹具;100…热交换器;200…制冷循环装置;201…压缩机;202…冷凝器;203…膨胀单元;204…蒸发器;205…制冷剂配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A~图1C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进行说明的图,其中,图1A是示出整体的立体图,图1B是放大示出一部分的俯视图,图1C是放大示出一部分的侧视剖视图。此外,图1等是示意性(针对一部分利用了夸张的手法)地绘制的图,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图示的形态。
(热交换器)
在图1A~图1C中,热交换器100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其具备: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该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由以隔开恒定间隔(隔开通风自如的间隔)的方式相互平行配置的多个平板状的翅片2构成;以及导热管(以下称为“圆管”)9,该导热管9将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贯通、并与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热学连接。
(翅片)
翅片2由纯铝或铝合金的板材形成,例如,板厚(T)为0.09mm~0.12mm、翅片宽度(Wf)为10mm~25mm。而且,在每一个翅片2,在长边方向(区段方向)上等间隔(例如21mm)地形成有24个翅片孔。以下,将翅片孔2a的间隔称为“圆管间距(Pd)”。另外,在翅片孔2a的周围形成有向一方的面侧突出的圆筒状的翅片套环2b。
另外,在翅片2的侧缘(较长侧的缘)形成有多个(例如,两个位置)切割剩余部2e。切割剩余部2e的长度方向的宽度S为0.1mm~0.5mm左右,但并不对宽度S的大小进行限定。此外,对于形成切割剩余部2e的理由,另行在实施方式2中进行详细说明。
(圆管)
圆管9利用纯铝、纯铜或它们的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其外径(以下称为“圆管外径(D)”)例如是4mm~10mm。圆管9具备:多个将翅片孔2a贯通的圆管直线部9a;以及将相邻的圆管直线部9a的端部彼此连通的圆管弯曲部9b,并以穿过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的方式与翅片孔2a接合(例如钎焊)。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圆管9并不局限于截面为纯圆的管,也可以是截面为非纯圆的扁平管(椭圆管等)。
而且,热交换器100是根据以下说明的制造要点制造而成的,因此,具备形成有切割剩余部2e的翅片2,由于在翅片2不发生变形,因此,防止了热交换效率的降低,良好地维持了热交换器的品质。
(制造要点)
图2~图7B是对图1A所示的热交换器的制造进行说明的图,图2是示出用于制造的作业工序的流程图,图3是示出与用于制造的作业设备的关系的侧视图,图4A是示出制造中途的翅片的俯视图,图4B是将制造中途的翅片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俯视图,图5是示出用于制造的一部分工序的立体图,图6A~图6D是示出用于制造的一部分工序的侧视图,图6E是将在用于制造的一部分工序中所使用的切断夹具放大示出的侧视图,图7A是示出形成于翅片的连结臂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7B是示出形成于翅片的连结臂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此外,由于是示意性地对各图进行绘制,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图示的形态。
在图2~图7B中,热交换器100的制造工序具有以下的基本工序。
首先,对于具备形成N个(N列)翅片2、以及位于列方向上的两端的输送翅片2h的宽度的板材1而言,将其供给至冲压机(带式冲压机)11(S1)。板材1是卷材(coil)或长条的切割板。
而且,利用安装于冲压机11的翅片模具12,在列方向上等间隔地在各列形成多个翅片孔2a,并在两端的两列形成输送翅片2h。另外,在翅片孔2a的周围形成朝一方的面侧突出的圆筒状的翅片套环2b,并以使一部分(以下称为“连结臂”)2c剩余的方式对各列进行分割(S2)。
即,在板材1的一方的端部,形成有由连结臂2c相互连结的多个长方形的翅片2和两端的输送翅片2h,在相邻的翅片2彼此之间形成有例如0.1mm~0.5mm的间隙(以下称为“切去距离”)2d,因此,板材1呈扫帚状(参照图4A以及图4B)。
而且,对于由连结臂2c相互连结的翅片2和输送翅片2h形成于一方的端部的板材1而言,将其沿翅片输送方向送出,并使由连结臂2c相互连结的翅片2和输送翅片2h在翅片平行配置位置停止(S3)。
此时,翅片2和输送翅片2h借助腔室21而被朝正上方吸引,并借助中空的吸附箱22和吸附板23而被一边吸附于吸附板23一边送出,因此不会垂下(参照图5),其中,上述吸附板23形成有用于沿翅片输送方向释放翅片套环2b的槽(未图示)、并形成有多个吸附用的贯通孔(未图示)。
而且,以与列方向平行的方式切断扫帚状的板材1的前端范围,将由连结臂2c相互连结的翅片2和输送翅片2h从板材1切去(S4)。即,切断与板材1连接的翅片2和输送翅片2h的短边。以下,将通过从板材1被切去的连结臂2c而相互连结的多个翅片2称为翅片连结体3。
因此,将吸附板23的吸附解除,使翅片连结体3向铅直正下方落下(S5)。此时,平行配置台车(输送台车)25在翅片平行配置位置停止,多个朝向铅直上方的(每列例如两个)平行配置销24固定于平行配置台车25。平行配置销24针对各列而在列方向上以圆管间距(Pd)的整数倍的间隔配置,因此,在翅片连结体3落下时,平行配置销24进入到翅片孔2a和输送孔2i,形成为穿串状态。
平行配置销的外径(Dp)比翅片孔2a和输送孔2i的内径(Df)小0.2mm~0.6mm,在平行配置销24与翅片孔2a以及输送孔2i之间,在单侧空出0.1mm~0.3mm的间隙。然而,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是翅片连结体3落下,因此,与现有技术那样翅片2以各列彼此分离的状态落下不同,在相互连接的翅片2中,相邻(对置)的侧缘彼此不会重叠。
进而,输送孔2i不会对产品尺寸造成影响,因此,其直径能够比翅片孔2a的直径大,还能够比平行配置销的外径(Dp)大。因此,与不存在输送翅片2h的翅片2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稳定地进行平行配置。
另外,即便翅片孔2a的内径(Df)缩小至4mm以下,也与上述说明相同,输送孔2i不会对产品尺寸造成影响,因此,能够确保用于对输送翅片2h进行平行配置的销直径尺寸。
进而,对于在形成翅片2(S2)之后沿翅片输送方向送出并使翅片2和输送翅片2h在翅片平行配置位置停止(S3)、形成翅片连结体3(S4)、以及利用平行配置销24使翅片连结体3形成为穿串状态的工序(S5)而言,以与希望获得的翅片2的个数相同的次数重复这些工序(S6)。
于是,能够以希望获得的个数对翅片连结体3进行平行配置(S7)。以下,将平行配置有希望获得的个数的翅片连结体3的结构称为翅片平行配置组4。
并且,在平行配置有希望获得的个数的翅片连结体3的情况下,使载置有翅片平行配置组4的平行配置台车25向翅片取出位置移动(S8)。
因此,利用朝铅直下方下降的切断夹具31将一列或多列(例如两列)从剩余的翅片平行配置组4切断分离(S9)。此时,输送翅片2h群在切断分离后废弃。
以下,将从翅片平行配置组4分离的翅片2的一列称为“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将从翅片平行配置组4分离的多列称为“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另外,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对由两列构成的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由3列以上构成的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
即,切断夹具31切断将第二列的翅片2和第三列的翅片2连接的连结臂2c,形成由两列构成的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参照图6A)。于是,在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的翅片2形成切断连结臂2c时产生的切割剩余部2e(参照图1B)。
此外,如图6E所示,切断夹具31的前端形成有锥状的切断刃部31a,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对切断夹具31的式样进行限定。
进而,在平行配置台车25,针对每两列设置有能够朝铅直上方升降的支承夹具26。因此,使支承夹具26朝铅直正上方上升,使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朝上方升起,将平行配置销24从翅片孔2a拔出(S10)。
即,在从第二列与第三列之间撤除切断夹具31之后,将由第一列和第二列构成的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取出(朝铅直上方升起,参照图6B)。
此外,可以保持切断夹具31位于第二列与第三列之间的状态将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取出(朝铅直上方升起),由此,使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不与第三列的翅片2接触(参照图6C)。或者,也可以在从第二列与第三列之间撤除切断夹具31之后,在利用按压夹具32按压第三列以及第四列的翅片2的状态下,取出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参照图6D)。
进而,在支承于第一列以及第二列用的支承夹具26的状态下,使由第一列和第二列构成的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向圆管设置位置(未图示)移动,使圆管9的圆管直线部9a贯通翅片孔2a,将圆管弯曲部9b与相邻的圆管直线部9a彼此的端部接合而形成圆管9,使圆管9与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将圆管直线部9a与翅片孔2a)接合(S11)。
进而,利用切断夹具(未图示)切断将第一列与第二列连结的连结臂2c,实现作为只有第一列的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与圆管9的接合体的热交换器100、和同样结构的作为只有第二列的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与圆管9的接合体的热交换器100(S12)。
而且,在从取出位置仅将第一列与第二列的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取出之后,对第三列和第四列执行相同的作业,最终实现作为只有第三列的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与圆管9的接合体的热交换器100、和作为只有第四列的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与圆管9的接合体的热交换器100。以下,对第五列以后也执行相同的作业,从而实现由各列的翅片2(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构成的热交换器。
此外,以上通过将接合有圆管9的状态下的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切断而形成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与圆管9接合之前,通过切断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而形成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并将圆管9与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接合。
另外,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可以是3列以上,也可以不形成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从开始就形成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进而,也可以将圆管9与翅片平行配置组4连接,然后,制造(分离)连接有圆管9的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连接有圆管9的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热交换器100)。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形成被连结臂2c相互连结的翅片连结体3而防止对翅片2进行平行配置时翅片2彼此重叠,因此,翅片2的侧缘(长边)彼此不会重叠,即使在利用支承夹具26使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上升时,也不会使翅片2变形。因此,热交换器100防止了热交换效率的降低,良好地维持了品质。
另外,当为了形成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5或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6而切断连结臂2c时,连结臂2c的一部分残留在翅片2的侧缘(长边),因此,形成有残留在翅片2的侧缘(长边)的作为连结臂2c的一部分的切割剩余部2e。
此外,也可以在完成热交换器100之后实施撤除切割剩余部2e的加工。
此外,并不对连结臂2c的形状进行限定,如图7A所示,也可以是梯形。即,下边的长度为Qd、上边的长度为S(例如,0.1mm~0.5mm)、高度为Qr。此时,在热交换器100的翅片2形成有如图7B所示的突出的切割剩余部2f和凹陷的切割剩余部2g。
[实施方式2]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在图8中,制冷循环装置200例如是空调机、冰箱、热水器等,具有:压缩机201,其用于压缩制冷剂;冷凝器202,其用于使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膨胀单元203,其用于使冷凝后的制冷剂膨胀;蒸发器204,其用于使膨胀后的制冷剂蒸发;以及制冷剂配管205,其将上述部件依次连结。因此,通过制冷剂的循环来执行制冷循环。
此时,冷凝器202以及蒸发器204中的至少一方是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热交换器100。因此,热交换器100所具备的翅片2的形状并未变形,因此,冷凝器202以及蒸发器204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良好的热交换效率。因此,制冷循环装置200具有良好的热效率。
此外,制冷剂配管205并不局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具有四通阀(流向切换单元),以改变制冷剂的流向。

Claims (5)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其通过作为矩形平板的多个翅片以隔开恒定间隔的方式相互平行配置而成;以及
圆管,其将形成于所述翅片的翅片孔贯通并与所述翅片连接,
所述翅片在长边侧的侧缘彼此暂时被多个连结臂连结的状态下以隔开恒定间隔的方式相互平行配置,在完成该平行配置以后,将所述连结臂切断,由此形成所述翅片,
作为所述连结臂的一部分的切割剩余部在所述翅片的长边侧的侧缘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割剩余部的宽度为0.1mm~0.5mm。
3.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圆管;以及
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其由与所述圆管连接的单列的翅片构成,
以隔开恒定的间隔的方式相互平行地配置翅片连结体而构成翅片平行配置组,其中,所述翅片连结体配置有多列具备翅片孔的矩形平板,且所述翅片连结体处于在长边侧的侧缘被多个连结臂相互连结的状态,通过切断所述连结臂而形成多列的矩形平板,由所述多列的矩形平板构成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将所述圆管与所述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的所述翅片孔连接,将所述翅片平行配置多列体的所述连结臂切断,由此形成所述翅片平行配置单列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平行配置台车具备朝铅直上方突出的平行配置销,使配置于该平行配置台车的正上方的所述翅片连结体落下,并将所述平行配置销插入于所述翅片孔,由此形成所述翅片平行配置组。
5.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压缩机,其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冷凝器,其用于使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
膨胀单元,其用于使冷凝后的制冷剂膨胀;
蒸发器,其用于使膨胀后的制冷剂蒸发;以及
制冷剂配管,其将所述这些部件依次连结,
所述冷凝器以及所述蒸发器中的至少一方是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
CN201420489112.3U 2013-08-29 2014-08-27 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6403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77582A JP2015045473A (ja) 2013-08-29 2013-08-29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3-177582 2013-08-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64039U true CN204064039U (zh) 2014-12-31

Family

ID=52205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89112.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64039U (zh) 2013-08-29 2014-08-27 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045473A (zh)
CN (1) CN2040640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97349A (zh) * 2019-03-19 2021-11-02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29054A (en) * 1976-04-21 1977-10-29 Hitachi Ltd Heat exchanger
US4197625A (en) * 1978-02-15 1980-04-15 Carrier Corporation Plate fin coil assembly
JPS5950421B2 (ja) * 1983-01-10 1984-12-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パイプとフインの組立装置
JPH0647138B2 (ja) * 1985-03-20 1994-06-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クロスフインチユ−ブ熱交換器の組立装置および組立法
JPH0746037B2 (ja) * 1987-04-08 1995-05-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6347186A (ja) * 1993-06-07 1994-12-20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熱交換器用フィンと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4243098B2 (ja) * 2001-12-17 2009-03-25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5004979B2 (ja) * 2009-02-20 2012-08-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ンスタック装置
JP5281676B2 (ja) * 2010-06-09 2013-09-04 住友軽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クロス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用アルミニウムフィン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クロス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97349A (zh) * 2019-03-19 2021-11-02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45473A (ja) 2015-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20792B1 (ko) 열교환기 및 상기 열교환기의 제조방법
CN100406835C (zh) 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US2757628A (en) Method of making a multiple passage heat exchanger tube
US7657986B2 (en) Method of making a folded condenser tube
CN101532786B (zh) 热交换器
US20110253352A1 (en) Condenser
US9370815B2 (en) Hybrid heat exchanger
US20160131371A1 (en) Outdoor unit for a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EP1600718A3 (en) Stacking-type, multi-flow, heat exchangers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such heat exchangers
CN107110568A (zh) 多通路多板片折叠式微通道换热器
KR20170059209A (ko) 열교환기 제조장치 및 열교환기 제조방법
CN204064039U (zh) 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US9279606B2 (en) Accumulator heat exchanger
AU2012319468B2 (en) Heat exchang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device
JP2004116845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508877B1 (ko) 열교환기의 제조 방법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eat exchanger)
JP2014149137A (ja) 扁平状熱交換管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546875B1 (en)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eat exchanger
CN206056017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EP2135016B1 (en) A condenser
JP2004325044A (ja) 熱交換器のプレートフィ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59209B2 (ja) 内部熱交換器
JP5881548B2 (ja) フィンアンド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及びフィンアンド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2019196847A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熱サイクル装置
JPH0871836A (ja) コルゲート型インナーフィン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

Termination date: 201908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