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94537U - 驱动组件、感光鼓单元和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驱动组件、感光鼓单元和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94537U
CN203894537U CN201420313988.2U CN201420313988U CN203894537U CN 203894537 U CN203894537 U CN 203894537U CN 201420313988 U CN201420313988 U CN 201420313988U CN 203894537 U CN203894537 U CN 2038945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pin
gear structure
driven unit
pin
inne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1398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金莲
曹辉
陈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sida Limite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Se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Sei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Se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31398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94537U/zh
Priority to PCT/CN2014/084677 priority patent/WO2015043339A1/zh
Priority to JP2016544702A priority patent/JP6128405B2/ja
Priority to EP14847263.2A priority patent/EP3029527B1/en
Priority to US14/496,379 priority patent/US9280121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945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94537U/zh
Priority to US15/015,241 priority patent/US9740163B2/en
Priority to US15/616,072 priority patent/US9851691B2/en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动组件、感光鼓单元和处理盒,其中,驱动组件包括:力接收部、连接柱、第一连接销和齿轮结构;所述力接收部的一端用于与驱动机构连接,以接收所述驱动机构的旋转力矩;所述连接柱中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销贯穿所述通孔和力接收部的另一端,以将所述连接柱和力接收部连接;所述连接柱安装至所述齿轮结构内。采用上述结构的力接收部和连接柱不容易从齿轮结构中脱出,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组件、感光鼓单元和处理盒能够降低驱动组件的故障率。

Description

驱动组件、感光鼓单元和处理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转驱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驱动组件、感光鼓单元和处理盒。
背景技术
激光打印机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打印成像设备,激光打印机通常包括走纸机构、驱动机构以及可拆卸的处理盒。处理盒包括有粉仓和至少一个旋转元件,其中,旋转元件可以为显影元件、感光元件、充电元件或传递齿轮。旋转元件的一端设置有驱动组件,通过该驱动组件实现与驱动机构的连接,以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通过该驱动组件带动旋转元件进行旋转。以感光元件为例,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作用下,感光元件的旋转能够将粉仓中的碳粉按照预设的图像转印到打印介质上。
图1为现有的一种感光元件和驱动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的一种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感光元件001的一端设置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齿轮结构002和驱动结构003,其中,感光元件001通过齿轮结构002与驱动结构003相连。驱动结构003用于与打印机中的驱动机构连接,以接受驱动机构的旋转驱动力,并传递给齿轮结构002,使得通过齿轮结构002带动感光元件001旋转。具体的,驱动结构003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驱动机构啮合的爪形结构004,另一端设置为万向球005。对应的,在齿轮结构002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万向球005配合的凹槽006,另一端为用于与感光元件001连接的圆柱结构。采用一个连接销007依次穿过万向球005和齿轮结构002上设置的销孔,以使万向球005能够将转动驱动力通过齿轮结构002传递给感光元件001。
上述驱动结构003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为拆分结构,若为一体成型结构,则驱动组件的安装过程为:通过压接的方式将驱动结构003装配置齿轮结构002的凹槽006内,并将连接销007穿入齿轮结构002上设置的销孔内。而若为拆分结构,则上述驱动组件的安装过程为:先将爪形结构004、万向球005和连接销007组装形成驱动结构003,然后通过压接的方式将驱动结构003装配至齿轮结构002的凹槽006内,并将连接销007穿入齿轮结构002上设置的销孔内。
上述驱动组件的结构及安装方式导致驱动结构003容易从齿轮结构002中脱出,进而使得驱动组件的故障率较高,稳定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动组件、感光鼓单元和处理盒,以降低驱动组件的故障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组件,包括:力接收部、连接柱、第一连接销和齿轮结构;
所述力接收部的一端用于与驱动机构连接,以接收所述驱动机构的旋转力矩;
所述连接柱中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销贯穿所述通孔和力接收部的另一端,以将所述连接柱和力接收部连接;
所述连接柱安装至所述齿轮结构内。
如上所述的驱动组件,所述连接柱和齿轮结构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导向机构,以使连接柱沿所述导向机构安装至所述齿轮结构内。
如上所述的驱动组件,所述连接柱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齿轮结构包括内圈和外圈;
所述连接柱的外圈设置有外圆锥齿,所述齿轮结构的内圈设置有与所述外圆锥齿匹配的内圆锥齿,所述外圆锥齿与所述内圆锥齿作为所述导向机构。
如上所述的驱动组件,所述连接柱设置有第一卡爪,用于卡紧在所述齿轮结构上。
如上所述的驱动组件,所述连接柱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齿轮结构包括内圈和外圈;
所述连接柱的外圈设置有外圆柱齿,所述齿轮结构的内圈设置有与所述外圆柱齿匹配的内圆柱齿,所述外圆柱齿与所述内圆柱齿作为所述导向机构。
如上所述的驱动组件,所述连接柱设置有第一卡爪,用于卡紧在所述齿轮结构上。
如上所述的驱动组件,所述连接柱的一端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齿轮结构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所述外螺纹和内螺纹作为所述导向机构。
如上所述的驱动组件,所述齿轮结构包括内圈和外圈;
所述连接柱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向凸起,所述齿轮结构的内圈设置有与所述导向凸起匹配的导向槽,所述导向凸起和导向槽作为所述导向机构。
如上所述的驱动组件,所述连接柱还设置有第二卡爪,用于卡紧在所述齿轮结构上。
如上所述的驱动组件,所述力接收部包括力接收件、力传递件和第二连接销;
所述力接收件的一端设置有圆锥槽和设置在圆锥槽端部的第三卡爪,所述力接收件通过所述圆锥槽和第三卡爪与驱动机构连接;
所述力传递件包括接收端和传递端,所述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销与所述力接收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传递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销与所述连接柱连接。
如上所述的驱动组件,所述接收端和/或传递端为圆球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感光鼓单元,包括感光元件以及如上所述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中的齿轮结构与所述感光元件的一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处理盒,包括壳体以及如上所述的感光鼓单元,所述感光鼓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开设有通孔的连接柱,并采用第一连接销依次穿过连接柱的通孔和力接收部,实现力接收部与连接柱固定连接,且力接收部向连接柱传递旋转力矩,以及将连接柱固定连接在齿轮结构上,能够确保力接收部、连接柱和齿轮结构的牢固连接,使得力接收部和连接柱不容易从齿轮结构中脱出,降低了驱动组件的故障率,提高了稳定性。并且上述驱动组件的装配过程也比较简单,不需要特殊的压制工具,徒手就能完成装配。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感光元件和驱动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一种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驱动组件的剖视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驱动组件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驱动组件的剖视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驱动组件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驱动组件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驱动组件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驱动组件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驱动组件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驱动组件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驱动组件的剖视图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组件,可以应用在激光打印机的处理盒中,驱动组件可以连接在激光打印机中的驱动机构与旋转元件之间,以接收驱动结构的旋转力矩,并传递给旋转元件以驱动旋转元件转动。除了应用在激光打印机之外,本实例提供的驱动组件还可以应用在其它用于驱动某个部件转动的领域中,本实施例仅以应用在激光打印机为例来对驱动组件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且本实施例中以感光元件作为旋转元件为例。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组件可以包括:力接收部1、连接柱2、第一连接销3和齿轮结构4。
其中,力接收部1的一端用于与打印机中的驱动机构连接,以接收驱动机构的旋转力矩,驱动机构的输出转矩能够带动力接收部1转动。力接收部1中用于与驱动机构连接的端部结构可以与驱动机构的输出端配合设置,具体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结构,例如图2所示的爪形结构004。
力接收部1的另一端用于与连接柱2连接,具体可采用第一连接销3进行连接。在力接收部1的另一端上开设有用于穿设第一连接销3的通孔。连接柱2上也设置有用于穿设第一连接销3的通孔,连接柱2上通孔的数量可以为两个,第一连接销3贯穿力接收部1的通孔和连接柱2上的通孔,实现连接柱2与力接收部1的连接。并且,第一连接销3的轴线与力接收部1的转动轴线不平行,也即第一连接销3的轴线与力接收部1的转动轴线呈一定夹角,该夹角不为零,以使力接收部1通过第一连接销3将旋转力矩传递给连接柱2,实现当力接收部1转动时,能够带动连接柱2转动。
连接柱2一方面通过第一连接销3与力接收部1连接,另一方面需安装至齿轮结构4内,以将旋转力矩传递给齿轮结构4。连接柱2的结构可以有很多种实现方式,与齿轮结构4的安装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实现,例如采用螺纹配合的方式安装,或连接柱2插入齿轮结构4,并且在连接柱2上设置卡爪以卡紧在齿轮结构4上,再或者直接采用胶粘接或焊接的方式实现连接柱2与齿轮结构4的安装并保持二者的固定连接,上述具体结构均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常用手段来实现,以确保通过连接柱2将力接收部1和齿轮结构4连接起来,并且在连接柱2转动时,能够带动齿轮结构4转动。
上述驱动组件的装配过程为:首先,将第一连接销3穿过连接柱2的一个通孔,然后穿过力接收部1的通孔,最后穿过连接柱2的另一个通孔,实现力接收部1与连接柱2的连接。其次,再将连接柱2安装到齿轮结构4上,完成驱动组件的装配。
本实施例采用开设有通孔的连接柱,并采用第一连接销依次穿过连接柱的通孔和力接收部,实现力接收部与连接柱固定连接,且力接收部向连接柱传递旋转力矩,以及将连接柱固定连接在齿轮结构上,能够确保力接收部、连接柱和齿轮结构的牢固连接,使得力接收部和连接柱不容易从齿轮结构中脱出,降低了驱动组件的故障率,提高了稳定性。并且上述驱动组件的装配过程也比较简单,不需要特殊的压制工具,徒手就能完成装配。
上述力接收部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实现方式,例如图2所示的驱动结构003,其一端设置为爪形结构004与驱动机构连接,另一端设置为万向球005。
或者,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新的实现方式,可参考图3至图6,其中,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驱动组件的立体装配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驱动组件的剖视图二。
力接收部1可以包括力接收件11、力传递件12和第二连接销13三部分,其中,力接收件11的一端设置有圆锥槽111和设置在圆锥槽端部的第三卡爪112,力接收件11通过圆锥槽111和第三卡爪112与驱动机构连接。力接收件11的另一端的形状可以设置为多种形式,例如圆柱、带有圆形凹槽的圆柱等,并开设有销孔,用于与力传递件12通过第二连接销13连接。
力传递件12包括接收端121和传递端122,其中,接收端121通过第二连接销13与力接收件11的另一端连接,具体的,在接收端121开设有通孔,第二连接销13依次穿过力接收件11的销孔和接收端121的通孔,实现力传递件12和力接收件11的连接。力传递件12的传递端122通过第一连接销3与连接柱2连接,具体的,在传递端122也开设有通孔,第一连接销3依次穿过连接柱2上的通孔和传递端122的通孔。优选的,第一连接销3的轴线与力传递件12的转动轴线的夹角为90度,也即第一连接销3的轴线与力传递件12的转动轴线垂直。
力传递件12可设置有两端为圆球状的结构,也即:力传递件12的接收端121和传递端122均为圆球状,接收端121和传递端122之间为连杆123;或者接收端121和传递端122中的任一端为圆球状。上述力传递件1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对应的,可以在力接收件11上开设用于容纳接收端121的凹槽,使得接收端121伸入该凹槽中并与力接收件11连接。在连接柱2上也开设有用于容纳传递端122的凹槽,使得传递端122伸入该凹槽中并与连接柱2连接。采用圆球状的结构能够使得力传递件12可以以任一个连接销为轴进行摆动。
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是用于驱动感光元件转动的,图3和图4中除了展示出驱动组件的结构之外,还示出了感光元件5以及设置在驱动组件外围用于控制驱动组件移动的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包括侧板6和滑板7。
其中,齿轮结构4套设在感光元件5内,并与感光元件5固定连接。侧板6套设在驱动组件上,侧板6的主体垂直于感光元件5的轴线。侧板6上设置有弹簧61,弹簧61的轴线平行于侧板6的主体,且垂直于感光元件5的轴线。弹簧61可以将力传递件12的接收端121和力接收件11从力传递件12的中心轴线与感光元件5的轴线重合的位置,推至力传递件12的中心轴线与感光元件5的轴线呈设定夹角的位置,也可以理解为:在力传递件12沿第一连接销3转动至力传递件12的中心轴线与感光元件5的轴线呈设定夹角时,弹簧61处于放松状态,在力传递件12的中心轴线与感光元件5的轴线重合时,弹簧61处于压缩状态。采用上述两端为圆球状的力传递件12就可以配合侧板6进行移动。
滑板7也套设在驱动组件上,在驱动组件所在的处理盒安装到打印机中时,滑板7可抵靠在打印机的内壁上,并将力接收件11和力传递件12的接收端121从力传递件12的中心轴线与感光元件5的轴线呈设定夹角的位置,推至力传递件12的中心轴线与感光元件5的轴线重合的位置。
对于上述连接柱2的结构以及连接柱2与齿轮结构4的安装方式,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采用导向机构的方式,即在连接柱2和齿轮结构4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导向机构,以使连接柱2能够沿导向机构安装至齿轮结构4内。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4-6所示,连接柱2可以包括内圈21和外圈22,二者之间可通过连接筋连接。齿轮结构4也包括内圈41和外圈42,二者之间可通过连接筋相连。
其中,连接柱2的外圈22设置有外圆锥齿23,也即连接柱2的外圈22为一个圆锥斜面,在圆锥斜面上设置外圆锥齿23。齿轮结构4的内圈41设置有与外圆锥齿23匹配的内圆锥齿43,也即齿轮结构4的内圈41为倒圆锥斜面,在倒圆锥斜面上设置有内圆锥齿43。外圆锥齿23和内圆锥齿43作为上述导向机构,在连接柱2穿设在齿轮结构4的内圈中时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实现了将连接柱2安装至齿轮结构4中。另一方面,连接柱2穿设在齿轮结构4的内圈41中,外圆锥齿23通过与内圆锥齿43啮合以驱动齿轮结构4转动。
可以采用粘接或焊接的方式将连接柱2和齿轮结构4固定连接,或者,还可以在连接柱2上设置有第一卡爪24,具体可设置在内圈21上,当连接柱2从上至下穿设在齿轮结构4的内圈41中时,第一卡爪24从齿轮结构内圈41的下方,从内侧向外卡紧在齿轮结构4的内圈41上,使得连接柱2不能向上脱离齿轮结构4。
另外,连接柱2中与力传递件12连接的一端的外表面可以设置为圆柱面,在圆柱面上开设用于穿过第一连接销3的通孔,用于通过第一连接销3与力传递件12连接。
上述驱动组件的装配过程为:
(1)将第二连接销13穿过接收端121的通孔和力接收件11的销孔,实现将力接收件11和力传递件12连接。
(2)将力传递件12的传递端122放入连接柱2的凹槽内,将第一连接销3穿过传递端122的通孔和连接柱2上的通孔,实现将力传递件12和连接柱2连接。
(3)将连接柱2通过外圆锥齿23和内圆锥齿42的导向伸入齿轮结构4的内圈41中,并且当第一卡爪24从下方脱离齿轮结构内圈41的限制时,第一卡爪24向外扩张,由内向外卡紧在齿轮结构内圈41底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得到的连接柱2,通过采用第一卡爪24卡紧在齿轮结构4上,且通过在连接柱2的外圈设置外圆锥齿23,在齿轮结构4的内圈设置内圆锥齿43,以外圆锥齿23和内圆锥齿43啮合的方式实现连接柱2向齿轮结构4传递旋转力矩,进一步实现了力接收部1、连接柱2和齿轮结构4的牢固连接,使得力接收部1和连接柱2不容易从齿轮结构4中脱出,降低了驱动组件的故障率,提高了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力传递件12上传递端122的通孔两端的开口直径可以大于通孔的直径,图6中示出了力传递件12的剖视图,通孔的两端为扇形,使得力传递件12与连接柱2之间的相对转动的角度范围更大,转动更加灵活。类似的,力传递件12接收端121的通孔两端的开口直径也可以大于通孔的直径,通孔两端为近似扇形,使得力传递件12与力接收件11之间的相对转动的角度范围更大,转动更加灵活。
进一步的,齿轮结构4的外侧可以设置齿牙44,用于与处理盒内的其它旋转元件上设置的齿牙相互啮合,以将旋转力矩再传递给其它旋转元件。
实施例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驱动组件的立体装配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驱动组件的剖视图。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另一种驱动组件的实现方式。如图7和图8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所采用的导向机构不同,本实施例在连接柱2的外圈22设置有外圆柱齿25,对应的,在齿轮结构4的内圈41上设置有与外圆柱齿25匹配的内圆柱齿45,外圆柱齿25和内圆柱齿45作为导向机构。通过外圆柱齿25与内圆柱齿45啮合,既在连接柱2与齿轮结构4装配过程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又能实现将旋转力矩由连接柱2传递给齿轮结构4。
具体的,图7和图8仅示出了力传递件12、连接柱2和齿轮结构4,并未示出力接收件,其结构及连接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力接收件11。图7和图8中,力传递件12包括圆球状的接收端121和传递端122,以及连接在接收端121和传递端122之间的连杆123。在接收端121和传递端122均设置有用于穿过连接销的通孔,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销13穿过接收端121的通孔和力接收件11的销孔,实现将力接收件11和力传递件12连接。
连接柱2包括内圈21和外圈22,内圈21和外圈22之间可通过连接筋相连。内圈21上部为用于容纳力传递件12的传递端122的凹槽,内圈21和外圈22的上部为圆柱,在圆柱上的对应位置处开设用于穿过第一连接销3的通孔,第一连接销3穿过传递端122的通孔和连接柱内圈21和外圈22上的通孔,实现将力传递件12和连接柱2连接。
齿轮结构4也包括内圈41和外圈42,内圈41和外圈42之间可通过连接筋相连。在连接柱2的外圈22下部设置有外圆柱齿25,对应的,在齿轮结构4的内圈41上部设置有与外圆柱齿25匹配的内圆柱齿45,通过外圆柱齿25与内圆柱齿45的啮合,实现了将旋转力矩由连接柱2传递给齿轮结构4。
可以采用粘接或焊接的方式将连接柱2和齿轮结构4固定连接,或者,还可以在连接柱内圈21的下部还设置有第一卡爪24,当连接柱2从上至下穿设在齿轮结构内圈41中时,第一卡爪24从齿轮结构内圈41的下方,从内侧向外卡紧在齿轮结构4的内圈41上,使得连接柱2不能向上脱离齿轮结构4。
上述驱动组件的装配过程为:
(1)将第二连接销13穿过接收端121的通孔和力接收件11的销孔,实现将力接收件11和力传递件12连接。
(2)将力传递件12的传递端122放入连接柱2的凹槽内,将第一连接销3穿过传递端122的通孔和连接柱2上的通孔,实现将力传递件12和连接柱2连接。
(3)将连接柱2伸入齿轮结构4的内圈41中,通过外圆柱齿25和内圆柱齿45的导向作用,将连接柱2安装至齿轮结构4中,并且当第一卡爪24从下方脱离齿轮结构内圈41的限制时,第一卡爪24向外扩张,由内向外卡紧在齿轮结构内圈41底部。
本实施例采用开设有通孔的连接柱,并采用第一连接销依次穿过连接柱的通孔和力接收部,实现力接收部与连接柱固定连接,且力接收部向连接柱传递旋转力矩,以及将连接柱固定连接在齿轮结构上,能够确保力接收部、连接柱和齿轮结构的牢固连接,使得力接收部和连接柱不容易从齿轮结构中脱出,降低了驱动组件的故障率,提高了稳定性。
并且,本实施例进一步通过在连接柱上设置第一卡爪卡紧在齿轮结构上,且通过在连接柱的外圈设置外圆柱齿,在齿轮结构的内圈设置内圆柱齿,以外圆柱齿和内圆柱齿啮合的方式实现连接柱向齿轮结构传递旋转力矩,进一步实现了力接收部、连接柱和齿轮结构的牢固连接。并且上述驱动组件的装配过程也比较简单,不需要特殊的压制工具,徒手就能完成装配。
实施例三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驱动组件的立体装配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驱动组件的剖视图。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另一种驱动组件的实现方式。如图9和图10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采用的导向机构不同,本实施例中在连接柱2不设置有外圈和内圈,也没有圆柱齿或圆锥齿,而是在连接柱2中与齿轮结构4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对应的,齿轮结构4上设置有匹配的内螺纹,外螺纹和内螺纹作为导向机构,通过螺纹配合实现连接柱2与齿轮结构4的固定连接。
具体的,图9和图10仅示出了力传递件12、连接柱2和齿轮结构4,并未示出力接收件,其结构及连接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力接收件11。图9和图10中,力传递件12的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连接柱2的上端部开设有用于容纳力传递件12的传递端122的凹槽,凹槽的侧壁开设有通孔,第一连接销穿过连接柱2上的通孔和力传递件2中传递端122的通孔,实现将力传递件12和连接柱2连接。
连接柱2的下端部的直径小于上端部,在下端部的外圆周设置有外螺纹26。齿轮结构4的上部开设有用于容纳连接柱2的圆柱形凹槽,齿轮结构4的下部设置有与上述外螺纹26匹配的内螺纹46,按照设置有外螺纹26的下端部朝向齿轮结构4的方向,将连接柱2旋入齿轮结构4中,通过内螺纹46与外螺纹26的配合,实现连接柱2与齿轮结构4的固定连接,使得连接柱2不能轻易向上脱离齿轮结构4。通过内螺纹46和外螺纹26的配合,也可以实现连接柱2向齿轮结构4传递旋转力矩,带动齿轮结构4转动。
另外,还可以在齿轮结构4的圆柱形凹槽壁上开设有销孔,第一连接销3的端部还可以穿入销孔内,使得力传递件12除了能将旋转力矩传递给连接柱2之外,同时还能传递给齿轮结构4,以使力传递件12驱动连接柱2和齿轮结构4转动。
齿轮结构4可以设置为包括内圈和外圈的机构,内圈用于容纳连接柱2;齿轮结构4也可以不设置内圈或外圈,而是设置一个用于容纳连接柱2的圆柱形凹槽,其具体结构可以由技术人员根据常用手段来实现。
上述驱动组件的装配过程为:
(1)将第二连接销13穿过接收端121的通孔和力接收件11的销孔,实现将力接收件11和力传递件12连接。
(2)将力传递件12的传递端122放入连接柱2的凹槽内,将第一连接销3穿过传递端122的通孔和连接柱2上的通孔,实现将力传递件12和连接柱2连接。
(3)将连接柱2按照设置有外螺纹26的下端部朝向齿轮结构4的方向,旋入齿轮结构4中,通过外螺纹26与齿轮结构4内螺纹46的配合,实现连接柱2与齿轮结构4的固定连接。并且将第一连接销3的端部穿入齿轮结构4上开设的销孔内。
本实施例采用开设有通孔的连接柱,并采用第一连接销依次穿过连接柱的通孔和力接收部,实现力接收部与连接柱固定连接,且力接收部向连接柱传递旋转力矩,以及将连接柱固定连接在齿轮结构上,能够确保力接收部、连接柱和齿轮结构的牢固连接,使得力接收部和连接柱不容易从齿轮结构中脱出,降低了驱动组件的故障率,提高了稳定性。
并且,本实施例进一步通过在连接柱的一端部设置外螺纹,在齿轮结构的内壁设置内螺纹用于与外螺纹啮合,实现连接柱和齿轮结构的固定连接,进一步实现了力接收部、连接柱和齿轮结构的牢固连接,且也能实现连接柱向齿轮结构传递旋转力矩,上述驱动组件的装配过程也比较简单,不需要特殊的压制工具,徒手就能完成装配。
实施例四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驱动组件的立体装配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驱动组件的剖视图。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另一种驱动组件的实现方式。如图11和图12所示,与上述各实施例均不同的是,本实施例采用导向凸起和导向槽的结构作为上述导向机构。本实施例中在连接柱2的外壁上设置导向凸起27,对应的,在齿轮结构4中设置与导向凸起27尺寸匹配的导向槽47,导向凸起27可以插入导向槽47中,使得连接柱2向齿轮结构4传递旋转力矩。
具体的,图11和图12仅示出了力传递件12、连接柱2和齿轮结构4,并未示出力接收件,其结构及连接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力接收件11。图11和图12中,力传递件12的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连接柱2的主体设置为圆筒状,在连接柱2的上端部开设有供第一连接销3穿过的通孔,第一连接销3穿过连接柱2上的通孔和力传递件2中传递端122的通孔,实现将力传递件12和连接柱2连接。
在连接柱2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向凸起27。对应的,齿轮结构4包括固定连接的内圈41和外圈42,在内圈41上设置有与导向凸起27匹配的导向槽47,导向凸起27可以插入导向槽47中,在连接柱2转动时能够带动齿轮结构4转动。
可以采用粘接或焊接的方式将连接柱2和齿轮结构4固定连接,或者也可以在连接柱2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二卡爪28,用于卡紧在齿轮结构4上。具体的,在齿轮结构4的内圈41上开设有爪孔,连接柱2从上方插入齿轮结构4的过程中,第二卡爪28穿过爪孔,并卡紧在齿轮结构内圈41上。
另外,在齿轮结构4的内圈41上还设置有销孔,第一连接销3的端部还可以穿入销孔内,使得力传递件12除了能将旋转力矩传递给连接柱2之外,同时还能传递给齿轮结构4,以使力传递件12驱动连接柱2和齿轮结构4转动。
上述驱动组件的装配过程为:
(1)将第二连接销13穿过接收端121的通孔和力接收件11的销孔,实现将力接收件11和力传递件12连接。
(2)将力传递件12的传递端122放入连接柱2的凹槽内,将第一连接销3穿过传递端122的通孔和连接柱2上的通孔,实现将力传递件12和连接柱2连接。
(3)将连接柱2沿着导向凸起27和导向槽47的配合方向,插入齿轮结构内圈41中,第二卡爪28穿过齿轮结构上的爪孔,卡紧在齿轮结构内圈41上,实现连接柱2与齿轮结构4的固定连接。并且将第一连接销3的端部穿入齿轮结构4上开设的销孔内。
本实施例采用开设有通孔的连接柱,并采用第一连接销依次穿过连接柱的通孔和力接收部,实现力接收部与连接柱固定连接,且力接收部向连接柱传递旋转力矩,以及将连接柱固定连接在齿轮结构上,能够确保力接收部、连接柱和齿轮结构的牢固连接,使得力接收部和连接柱不容易从齿轮结构中脱出,降低了驱动组件的故障率,提高了稳定性。
并且,本实施例进一步通过在连接柱的外壁设置导向凸起,在齿轮结构的内圈设置导向槽与导向凸起配合起到导向和传递旋转力矩的作用,并通过第二卡爪卡紧在齿轮结构上,实现连接柱和齿轮结构的固定连接,进一步实现了力接收部、连接柱和齿轮结构的牢固连接。并且上述驱动组件的装配过程也比较简单,不需要特殊的压制工具,徒手就能完成装配。
实施例五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可应用在激光打印机中。
本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可以包括壳体8和感光鼓单元9,感光鼓单元9设置在壳体8上,感光鼓单元9包括感光元件和设置在感光元件一端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与激光打印机中的驱动机构连接,用于接收驱动机构的旋转力矩,并传递给感光元件使其转动。
其中,驱动组件可以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结构,驱动组件中的力接收部用于与驱动机构连接,接收旋转力矩。驱动组件中的齿轮结构连接在感光元件的一端,能将旋转力矩再传递给感光元件,驱动感光元件转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组件,通过采用开设有通孔的连接柱,并采用第一连接销依次穿过连接柱的通孔和力接收部,实现力接收部与连接柱固定连接,且力接收部向连接柱传递旋转力矩,以及将连接柱固定连接在齿轮结构上,能够确保力接收部、连接柱和齿轮结构的牢固连接,使得力接收部和连接柱不容易从齿轮结构中脱出,降低了驱动组件的故障率,提高了稳定性。并且上述驱动组件的装配过程也比较简单,不需要特殊的压制工具,徒手就能完成装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力接收部、连接柱、第一连接销和齿轮结构;
所述力接收部的一端用于与驱动机构连接,以接收所述驱动机构的旋转力矩;
所述连接柱中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销贯穿所述通孔和力接收部的另一端,以将所述连接柱和力接收部连接;
所述连接柱安装至所述齿轮结构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和齿轮结构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导向机构,以使连接柱沿所述导向机构安装至所述齿轮结构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齿轮结构包括内圈和外圈;
所述连接柱的外圈设置有外圆锥齿,所述齿轮结构的内圈设置有与所述外圆锥齿匹配的内圆锥齿,所述外圆锥齿与所述内圆锥齿作为所述导向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设置有第一卡爪,用于卡紧在所述齿轮结构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齿轮结构包括内圈和外圈;
所述连接柱的外圈设置有外圆柱齿,所述齿轮结构的内圈设置有与所述外圆柱齿匹配的内圆柱齿,所述外圆柱齿与所述内圆柱齿作为所述导向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设置有第一卡爪,用于卡紧在所述齿轮结构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的一端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齿轮结构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所述外螺纹和内螺纹作为所述导向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结构包括内圈和外圈;
所述连接柱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向凸起,所述齿轮结构的内圈设置有与所述导向凸起匹配的导向槽,所述导向凸起和导向槽作为所述导向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还设置有第二卡爪,用于卡紧在所述齿轮结构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力接收部包括力接收件、力传递件和第二连接销;
所述力接收件的一端设置有圆锥槽和设置在圆锥槽端部的第三卡爪,所述力接收件通过所述圆锥槽和第三卡爪与驱动机构连接;
所述力传递件包括接收端和传递端,所述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销与所述力接收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传递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销与所述连接柱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和/或传递端为圆球状。
12.一种感光鼓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光元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中的齿轮结构与所述感光元件的一端连接。
13.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权利要求12所述的感光鼓单元,所述感光鼓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CN201420313988.2U 2013-09-29 2014-06-12 驱动组件、感光鼓单元和处理盒 Active CN2038945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13988.2U CN203894537U (zh) 2014-06-12 2014-06-12 驱动组件、感光鼓单元和处理盒
PCT/CN2014/084677 WO2015043339A1 (zh) 2013-09-29 2014-08-19 一种旋转力驱动组件以及处理盒
JP2016544702A JP6128405B2 (ja) 2013-09-29 2014-08-19 回転力駆動アセンブリ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EP14847263.2A EP3029527B1 (en) 2013-09-29 2014-08-19 Rotational force drive assembly and processing box
US14/496,379 US9280121B2 (en) 2013-09-29 2014-09-25 Rotational force driving assembly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15/015,241 US9740163B2 (en) 2013-09-29 2016-02-04 Rotational force driving assembly process cartridge
US15/616,072 US9851691B2 (en) 2013-09-29 2017-06-07 Detachably mountable process cartridge with a rotational force driving assembl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13988.2U CN203894537U (zh) 2014-06-12 2014-06-12 驱动组件、感光鼓单元和处理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94537U true CN203894537U (zh) 2014-10-22

Family

ID=51720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13988.2U Active CN203894537U (zh) 2013-09-29 2014-06-12 驱动组件、感光鼓单元和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94537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53992A (zh) * 2015-07-17 2017-01-25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106353979A (zh) * 2015-07-17 2017-01-25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以及感光件和处理盒
CN107407899A (zh) * 2015-03-10 2017-11-28 佳能株式会社 鼓筒单元、附接联接构件的方法和鼓单元
US9964920B2 (en) 2015-11-21 2018-05-08 Mei Yan Process cartridge and photosensitive drum driving component
US10241459B1 (en) 2018-04-18 2019-03-26 Jiangxi Yibo E-Tech Co.Ltd. Process cartridge
US10416604B1 (en) 2018-04-18 2019-09-17 Jiangxi Yibo E-Tech Co.Ltd. Process cartridge
TWI776271B (zh) * 2018-03-29 2022-09-0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輔具、裝卸單元組、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及匣體安裝方法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7899B (zh) * 2015-03-10 2021-02-26 佳能株式会社 鼓筒单元、附接联接构件的方法和鼓单元
CN107407899A (zh) * 2015-03-10 2017-11-28 佳能株式会社 鼓筒单元、附接联接构件的方法和鼓单元
CN106353979A (zh) * 2015-07-17 2017-01-25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以及感光件和处理盒
CN106353979B (zh) * 2015-07-17 2019-02-22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以及感光件和处理盒
CN106353992A (zh) * 2015-07-17 2017-01-25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106353992B (zh) * 2015-07-17 2019-07-23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US9964920B2 (en) 2015-11-21 2018-05-08 Mei Yan Process cartridge and photosensitive drum driving component
US10073412B2 (en) 2015-11-21 2018-09-11 Jiangxi Leibotai E-Tech Co., Ltd. Process cartridge and photosensitive drum driving component
US10503117B2 (en) 2015-11-21 2019-12-10 Aster Graphics, Inc. Process cartridge and photosensitive drum driving component
US11586140B2 (en) 2018-03-29 2023-02-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ttachment, set of mountable and dismountable units,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mounting method
TWI776271B (zh) * 2018-03-29 2022-09-0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輔具、裝卸單元組、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及匣體安裝方法
US10241459B1 (en) 2018-04-18 2019-03-26 Jiangxi Yibo E-Tech Co.Ltd. Process cartridge
US10416604B1 (en) 2018-04-18 2019-09-17 Jiangxi Yibo E-Tech Co.Ltd. Process cartridge
US10338513B1 (en) 2018-04-18 2019-07-02 Jiangxi Yibo E-Tech Co., Ltd. Process cartridg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94537U (zh) 驱动组件、感光鼓单元和处理盒
JP3983744B2 (ja) カラーホイール
CN206282082U (zh) 显影盒
US10214051B2 (en) Rear wheel axle, as well as bicycle frame and rear wheel for a bicycle
CN107471223A (zh) 一种机器人的绘画夹持装置
CN103392082B (zh) 多轴驱动装置
CN105404124A (zh) 一种感光鼓驱动组件及包含该感光鼓驱动组件的硒鼓
CN103722520A (zh) 一种滚珠式扭力离合器型电动工具
CN105824225A (zh) 一种处理盒用驱动组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设备
CN206785963U (zh) 一种拆装方便的致动器
CN201533058U (zh) 抗振螺纹连接的连接器
CN111085988B (zh) 一种具有快拆连接方式的轻量协作机器人
US9802296B2 (en) Screwing device with rotatable tools
CN209086672U (zh) 旋转力传递组件、辊和处理盒
CN206930899U (zh) 旋转力传递组件和处理盒
CN203639121U (zh) 一种用于包装桶的拧盖装置
CN206594452U (zh) 显影盒
CN206710795U (zh) 处理盒
CN104380192B (zh) 摄像头模组
CN202710923U (zh) 一种旋转力驱动组件及包含该旋转力驱动组件的碳粉盒
CN105244677A (zh) 一种防尘盖及使用该防尘盖的连接器组件
CN204613597U (zh) 处理盒用驱动组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11627347B (zh) 一种连接件、分段式连接组件及led显示器
CN114572039A (zh) 一种可抵抗极端天气的安全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109404634A (zh) 防拆式管接头组件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010

Address after: 6, 519075 A District, 4 buildings, 63 North Pearl Road, Zhuhai,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Zhuhai Aipei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9060 No. 3883, Zhuhai Avenue, Xiangzhou District, Guangdong, Zhuhai

Patentee before: Zhuhai Seine Printing Technology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9075, Guangdong District, Xiangzhou, Zhuhai Avenue, No. 01, building 3883, 2 floor, 7 floor, B District, 02, 03, 04, 1, 2, 3, 4, 5, 05, Zhuhai

Patentee after: Nasida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6, 519075 A District, 4 buildings, 63 North Pearl Road, Zhuhai,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Zhuhai Aipei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