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用驱动组件,以解决现有处理盒用驱动组件不能够保证将动力稳定地从图像形成装置内传递至处理盒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处理盒用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感光元件的一端部,包括旋转力接收部件,还包括挡板、底座、弹簧、中间连接部以及感光元件轮毂,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穿过所述挡板与所述底座可相对旋转地连接,所述挡板与所述底座之间可沿所述挡板所在的面相对滑动并沿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轴向方向相对移动,所述中间连接部为柔性轴,所述柔性轴一端与所述穿过所述挡板的旋转力接收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连接,所述弹簧套接在所述柔性轴外并抵接于所述底座与感光元件轮毂之间。
所述底座为楔形底座,所述楔形底座中部设置有用以与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配合的通孔,所述的楔形底座具有处于相对侧的两个倾斜面,在所述楔形底座的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突起,所述挡板中部具有用以放置楔形底座的中空部分,所述的中空部分相对侧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相对的两个平面和一对处于相对侧的用于与所述的楔形底座的倾斜面配合的倾斜面,所述相对的两个平面面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楔形底座上的突起配合的凹陷部分。
所述楔形底座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上的突起为相对位置不在同一连线上的相互错开设置,所述挡板上的两个凹陷部分也对应地为相对位置也不在同一连线上的相互错开设置。
所述的凹陷部分的形状为上端开口比下端开口窄的类似倒三角形的结构,所述倒三角的结构具有两侧相对的倾斜面,且所述凹陷部分靠近较窄处设置一个突起部分。
所述凹陷部分上的突起部分的上端部分设置有一个顶点,顶点两侧为倾斜面,所述的突起部分还包括两个相对的平面。
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的楔形底座的两侧平面上的突起相对应地处于所述凹 陷部分上的突起的顶点的上方;在旋转力接收部件收到外力作用下,所述的楔形底座的相对侧面上的突起分别与所述两个凹陷部分上的一倾斜面相对滑动。
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的主体部分为圆柱形结构,所述主体部分外圆周上设置有凸台,使得圆柱形外圆周的直径D2小于直径D1,所述主体部分的另一端部上设置有卡槽,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通过卡簧与所述卡槽与所述底座连接。
其特征是,所述柔性轴为多层钢丝绞绕而成,内外层钢丝的旋向一致。
所述柔性轴一端通过方孔或方形块与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连接,另一端也通过方孔或方形块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连接。
一种感光鼓单元,包括感光鼓和处理盒用旋转力驱动组件,所述处理盒用旋转力驱动组件为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处理盒用旋转力驱动组件。
一种处理盒,包括框架和感光鼓单元,所述感光鼓单元为权利要求10所述的感光鼓单元。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打印机和处理盒,所述打印机包括可提供旋转动力的旋转力驱动头,所述处理盒为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处理盒,所述旋转力驱动头与所述旋转力驱动组件啮合传递动力。
在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还包括挡板、底座、弹簧、连接轴以及感光元件轮毂,旋转力接收部件穿过挡板与底座可相对旋转的固定连接,挡板与底座之间可沿挡板所在的面相对滑动并沿旋转力接收部件轴向方向相对移动,连接轴为柔性轴,柔性轴一端与穿过挡板的旋转力接收部件连接,另一端与感光元件轮毂连接,弹簧套接在柔性轴外并抵接于底座与感光元件轮毂之间。能够保证将动力稳定地从图像形成装置内传递至处理盒,解决了现有处理盒用驱动组件不能够保证将动力稳定地从图像形成装置内传递至处理盒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激光打印机的局部视图;
图2(a)、2(b)为现有技术中第三种处理盒上感光元件与图像形成装置内驱动齿轮配合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处理盒的立体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力驱动组件的立体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力驱动组件的爆炸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力驱动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力接收部件立体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旋转力接收部件剖面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一部件柔性轴的立体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一部件柔性轴的立体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一部件柔性轴的部分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一部件楔形底座的立体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一部件挡板的立体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一部件挡板的另一底部方向的视图;
图15为图13所示的B-B剖面视图;
图16为图6所示的A-A剖面视图;
图17a至图17d为本实用新型的处理盒在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旋转力驱动组件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动力驱动部件的相对位置变化视图;
图18a至图18d为本实用新型的处理盒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拆卸旋转力驱动组件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动力驱动部件的相对位置变化视图;
图19所示为旋转力驱动组件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传递部件啮合的过程中所述楔形底座与所述挡板的相对运动示意图;
图20所示为旋转力驱动组件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传递部件啮合的过程中所述楔形底座与所述挡板的相对运动示意图;
图21所示为旋转力驱动组件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传递部件啮合的过程中所述楔形底座与所述挡板的相对运动示意图;
图22所示为旋转力驱动组件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传递部件啮合的过程中所述楔形底座与所述挡板的相对运动示意图;
图23所示为旋转力驱动组件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传递部件啮合的过程中所述楔形底座与所述挡板的相对运动示意图;
图24所示为旋转力驱动组件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传递部件脱离啮合的过程中所述楔形底座与所述挡板的相对运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容易、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技术方案, 下面结合图3至图15的具体的实施例方式进行说明。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的实施方式。图3中,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处理盒,处理盒1包括显影单元12以及清洁单元11,其内至少有显影剂,充电元件,显影元件以及感光元件。当将处理盒1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图中未示出)中之后,通过图像形成装置驱动处理盒内的旋转部件旋转,如通过图像形成装置内的动力传递部件21与设置在处理盒内旋转力驱动组件13啮合,当图像形成装置启动之后,由动力传递部件21将旋转动力传递给旋转力驱动组件13,从而使处理盒1内的旋转元件旋转,如使旋转元件之一的感光元件旋转,再通过感光元件或感光元件上设置的部件驱动处理盒内的其它旋转元件(如充电元件、显影元件等),最终达到使处理盒1内的显影剂转印到打印介质上的目的。
如图3所示,坐标Y方向为处理盒1的纵向方向,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有引导处理盒1安装的轨道(图中未示出),具体地,该轨道会引导处理盒1沿着与处理盒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沿着坐标X方向进行安装。其中,13为设置在处理盒1的纵向方向的端部的旋转力驱动组件,该旋转力驱动组件13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在处理盒纵向方向的端部,在图像形成装置内与处理盒1的安装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有旋转力驱动部件21,并与处理盒1设置有旋转力驱动组件13的端部相对。当处理盒1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内,旋转力驱动组件13与动力传递部件21啮合传递动力。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包括啮合部分,调整部分以及中间连接部分;所述的啮合部分用以接收外部驱动力;所述的调整机构使所述啮合部分相对于所述处理盒的纵向方向上具有位移量,并使所述啮合部分的轴线相对与所述感光元件的轴线具有基本平行的偏移量;所述的中间连接部分,在啮合部分和感光元件轮毂之间传递扭矩。
以下更具体地介绍本实用新型所在的旋转力驱动组件13,图4即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力驱动组件13的立体视图,图5为旋转力驱动组件13的爆炸视图,图5所示,旋转力驱动组件13包括旋转力接收部件131,挡板132,楔形底座133,卡簧134,柔性轴135,弹簧136以及感光元件轮毂137,本实施例中,将旋转力驱动组件13设置在感光元件111的其一端部,所述感光元件轮毂137与所述感光元件111同轴并固定连接,在不受外部作用力的情况下,所述的旋转力接收部件131的轴向与所述的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为同轴设置。所述的啮合部分 为旋转力接收部件131,所述的调整机构包括挡板132,楔形底座133以及弹簧136,所述的中间连接部分至少有一部分设置成是可扰性的,所述的可扰性部分为所述柔性轴135。
图6为旋转力驱动组件13的装配示意图。如图6所示,感光元件轮毂137的外圆周上设置有齿轮1373,其内部具有中空部分1371,底部具有凸台1372,凸台1372上设置有方形孔1374;131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力接收部件,其端部具有多个卡爪1311,本实施例优选为两个卡爪,用以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如图7所示,旋转力接收部件131的主体部分为圆柱形结构,其外圆周上设置有凸台1313,使得旋转动力接收部件131其一部分圆柱外圆周的直径D2小于其一部分圆柱的外圆周直径D1(如图8所示),直径为D1的圆柱部分更靠近于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131的卡爪1311所在的端部,该主体的另一端部上设置有卡槽1314用以安装卡簧134;另外,如图8所示的为旋转力接收部件131的剖面视图,旋转力接收部件131的内部设置有孔1312,该孔的形状为方形。
图9所示的135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轴,该柔性轴135包括主体部分1351,第一端部1352和第二端部1353;其中,主体部分1351为圆柱形,第一端部1352和第二端部1353被切割成方形以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137端部的方形孔1374配合以及与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131内的方形孔1312配合。所述的方形孔可以设置在所述柔性轴的两端,相应地可将所述的旋转力接收部件的端部做成可与所述方向孔配合的方形柱,相应地在所述的感光元件轮毂内设置与所述方形孔配合的方形柱。
具体地,该柔性轴的结构为多层钢丝绞绕而成,如图10所示的J处,显示的是柔性轴135的内部构造,是另一层绞绕而成的钢丝,被包裹在外层内;再如图11所示的部分剖视图K处,显示的是柔性轴135由多层钢丝绞绕而成;具体地,所述各层钢丝的绞绕的方向相同,即同为右旋或同为左旋方向;所述的多层钢丝,可以是两层,三层或以上;具体可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设置,可以通过改变钢丝的直径或者改变该柔性轴的绞绕的层数来改变柔性轴的刚性以及改变其传递扭矩的能力。
图6中所示133为楔形底座,图12所示为所述楔形底座133的立体视图, 楔形底座133中部设置有通孔1331,通孔用以与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131的圆柱形主体部分配合,通孔1331的直径D3小于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上的外圆周直径D1,并与图8所示D2部分的圆柱配合;将旋转力接收部件131装入楔形底座133的通孔1331中后,再通过图6所示的卡簧134卡在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131的卡槽1314中,楔形底座的上顶面1334与转力接收部件131的凸台1313的表面抵接,便可使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与楔形底座相对固定连接,并且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与楔形底座133可相对转动;所述的楔形底座具有处于相对侧的两个斜面1333a和1333b,在所述楔形底座的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突起1332a和1332b。
图6所示的132为本实用新型的挡板部件,图13为所述挡板的立体视图,所述挡板132中部具有中空部分1321,用以放置楔形底座133。所述的中空部分1321相对侧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两个凹陷部分1322a以及1322b,用以放置楔形底座133上设置的突起1332a和1332b。
图14所示为所述挡板132从底面方向的视图,如图示,所述的中空部分1321的内表面包含有一对处于相对侧的倾斜面1321a以及1321b,此两个倾斜面用于与所述的楔形底座的倾斜面1333a以及1333b配合;所述的中空部分1321的内表面还包含有相对的两个平面1321c以及1321d;分别在平面1321c和1321d上设置图13所述的凹陷部分1322a以及1322b,并如图14中虚线圆所示部分;凹陷部分1322a与1322b结构相同,位置相对地分别设置在平面1321c和1321d上,但相对位置不在同一连线上,而是相互错开设置;所述的凹陷部分的形状为上端开口比下端开口窄的类似倒三角形的结构,如图15剖面视图所示;凹陷部分1322a包括镜像对称的倾斜面1322a1以及1322a2,并在此两个斜面的镜像对称所参照的中轴线上设置朝向中空部分1321内部凸出的突起1323a;由于凹陷部分1322b的结构与1322a相同,所述的凹陷部分1322b具有对称的倾斜面1322b1以及1322b2,还设置有突起1323b。
图15所示为所述挡板132的剖面视图B-B,凹陷部分1322b的形状以及在挡板上的位置如虚线圆部分所示,L为挡板132的中心线;突起1323b的上部为尖端部分,具有顶点1323b1,以及位于顶点1323b1两侧的倾斜面1323b2和1323b3以及两侧的平面1323b4和1323b5。
通过对旋转力驱动组件13的各部件的结构的理解,那么旋转力驱动组件13的装配关系可以得到理解。具体地,如图6所示为旋转力驱动组件13的装配示意图,先将楔形底座133安装其形状的匹配关系装入挡板132的中空部分1321中,其中,楔形底座133装入挡板132的中空部分1321之后的匹配关系如图16的A-A剖视图所示,楔形底座133的突起1333a以及1333b分别位于挡板132的凹陷部分1322a以及1322b中;然后将旋转力接收部件131装入楔形底座133的通孔1331中,将卡簧134卡进卡槽1314中,以使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与楔形底座133相对固定;然后将柔性轴135的一端插入感光元件137的方形孔1374中,将弹簧136套在柔性轴135上,再将先前装配好的楔形底座133和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以及挡板132作为一整体安装到感光元件轮毂137上,旋转力接收部件的方形孔1312需对准柔性轴135的另一端进行安装,再通过螺钉将挡板固定在处理盒上,以将旋转力驱动组件固定在处理盒上。通过柔性轴135的端部与感光元件轮毂和楔形底座的方形孔之间的配合可以达到传递动力的目的。装配完之后,感光元件轮毂137与感光元件111同轴并相对固定,柔性轴135和弹簧136被设置在感光元件轮毂137以及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之间,弹簧136一端与感光元件轮毂137的凸台面1372抵接,另一端与楔形底座133的下底面抵接,装配好之后,弹簧具有一定的压缩量可使楔形底座133与挡板132的内部中空部分保持接触,并且楔形底座133与挡板132可相对滑动,两者相对滑动的同时带动旋转力接收部件131沿着其自身的轴线L2方向具有位移量,并使轴线L2与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L1(所述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与所述感光元件的轴线同轴)可产生相对基本平行的偏移;在楔形底座133与挡板132没有相对滑动之前,楔形底座上突起1332a与1332b分别位于挡板132上的突起1323b和1323a的顶点1323b1和1323a1的上方;在楔形底座133与挡板132相对滑动的同时,楔形底座上突起1332a与1332b可同时相对于倾斜面1322b1和1322a2滑动,或者同时相对于倾斜面1322b2和1322a1滑动。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打印机和上述处理盒,以下更具体地说明如何将处理盒安装至打印机中。图17a至图17d所示为将处理盒安装至打印机中,位于处理盒1的端部的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与位于打印机内的旋转力驱动头21啮合的过程示意图,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处理盒1的安装方向(所述安装方向与所 述处理盒的纵向方向垂直)。当沿着箭头所示方向将处理盒1安装至打印机中,旋转驱动力接收部件131的端部触碰到设置在打印机中的旋转力驱动头21的端部,此时,两者处于发生干涉阶段,如图17b所示;随着将处理盒1进一步进行安装,通过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与旋转力驱动头2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促使楔形底座133相对于挡板132发生滑动,此时,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会朝着与处理盒1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移,即楔形底座133的斜面1333a与与之啮合的倾斜面1321a发生相对移动;此时,设置在楔形底座上的凸起1333b沿着挡板132内的凹陷部分1322b上的倾斜面1322b2滑动,凸起1333a沿着凹陷部分1322a内的倾斜面1322a1滑动;旋转力接收部件131的轴线L2与感光元件轮毂137的轴线L1发生平行偏移,并且旋转接收部件131在其自身轴线L1的方向上沿着与旋转力接收部件在处理盒上伸出端相反的方向发生回缩,并逐渐使得柔性轴135发生一定的弯曲变形,如图17b和图17c所示;直到旋转力接收部件131的端部与旋转力驱动头21避让开,如图17c所示,通过弹簧136的回弹作用使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伸出并通过其端部的卡爪1311与旋转力驱动头21端部的凸起211啮合,此时,柔性轴恢复原始状态,如图17d,所示从而使处理盒安装到位。启动打印机,便可通过旋转力驱动头21将动力传递至旋转力接收部件131,再通过柔性轴将旋转动力传递至感光元件轮毂137,再将动力传递给处理盒中的旋转元件。
图18a至图18d所示为将处理盒从打印机中拆卸,设置在处理盒端部的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与设置在打印机中的旋转力驱动头21脱离啮合的过程示意图。图18a所示为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与旋转力驱动头131仍处于啮合的状态;当沿图中的箭头方向拆卸处理盒,通过旋转力驱动头21与旋转力接收部件131的相互作用,使得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促使楔形底座133相对于挡板132发生滑动;此时,楔形底座133的倾斜面1321b相对于与其接触的挡板132内的倾斜面1333b发生滑动,如图18b所示;同时设置在楔形底座上的凸起1333b沿着挡板132内的凹陷部分1322b上的倾斜面1322b1滑动,凸起1333a沿着凹陷部分1322a内的斜面1322a2滑动;在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与旋转力驱动头21的相互作用下,使旋转力接收部件131逐渐回缩,并且其轴线L2相对与感光元件轮毂137的轴线L1发生平行偏移,随着处理盒1拆离打印机,进一步促使柔性轴135发生弯 曲变形,如图18b和18c所示,直到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与旋转力驱动头完全脱离啮合,如图18c所示;在弹簧136的作用下使旋转力接收部件131恢复原始状态,所述的柔性轴也恢复原始状态,如图18d所示;最后,处理盒1被拆离打印机。
图19至图22所示为旋转力驱动组件与打印机的动力传递部件啮合的过程中所述楔形底座与所述挡板的相对运动的示意图,为便于对相对运动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处仅将部件133标示为虚线,其余部件为剖面视图。如图19所示,所示虚线部分为楔形底座133,所示挡板132设置在所示感光元件轮毂137的端部,所述楔形底座设置于所述挡板132的中部;所述挡板132上设置突起部分1323a,所述楔形底座133的侧面上设置有突起1332a,所述的突起1332a在所述的挡板132上设置的凹陷部分1322b内相对滑动;当旋转力驱动组件处于不受外力作用的状态下,所述的楔形底座133上的突起部分1332a处于所述挡板132上的突起部分1323a的上方。
当将处理盒安装进入打印机,所述旋转力驱动组件上的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与所述打印机内的动力传递部件21抵触,两个部件抵触之间产生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的旋转力接收部件131,所述的旋转力接收部件131再作用与所述楔形底座133,所述楔形底座133便产生如图20所示的相对于所述挡板132的滑动;即所述楔形底座133的倾斜面1333a与挡板132上的倾斜面1321a配合并相对滑动,所述楔形底座133上的突起1332a与所述挡板132上的突起部分上的倾斜面1323a3产生相对的滑动;因此,所述的楔形底座133便可带动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131相对与所述的感光元件轮毂137的轴线平行偏移;并且倾斜面1321a与倾斜面1323a3相互平行,可以限制楔形底座133沿与感光元件轮毂137的轴向垂直的方向的摆动。
当所述楔形底座133与所述挡板132相对滑动到一定范围之后,所述楔形底座133的倾斜面1333a的下端部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137的内表面1375接触,如图21所示。
如图22所示,所述的楔形底座133的倾斜面1333a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137的内表面接触后,阻挡了所述的楔形底座133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137的轴线的相对偏移,所述的旋转力接收部件131进一步受到作用力,并作用于所述的楔形 底座133,所述的楔形底座133的倾斜面1333a抵接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内表面1375上,所述楔形底座的突起1332a与所述挡板上的突起1323a上的侧面1323a4接触;如此,可以通过两个平行面1375和1323a4约束楔形底座133的滑动,使所述的楔形底座133在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平行的方向上具有位移量。
图23所示为图19至图22的所示的剖视图的相反方向的剖视图,图示虚线部分为所述楔形底座133。如图23所示,所述的楔形底座133的另一与所述凸起1332a所在的平面相对的平面上还设置有与突起1332a不对称设置的具有相同结构的突起1332b;同样,在所述挡板132的中空部分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的凹陷部分1322b所在的平面相对的平面上相同结构的凹陷部分1322a;所述的突起1332a在凹陷部分1322b内相对滑动的同时,所述的突起1332b在所述的凹陷部分1322a内相对滑动。其与图19至图22相同的运动情况在此不再累述。
通过上述的方式,可以约束楔形底座与挡板相对滑动的轨迹,并且防止楔形底座在滑动的过程中发生倾斜或者摆动,保证旋转力驱动组件工作的稳定性。
当将所述处理盒从所述打印机拆离时,所述设置于打印机内的动力传递部件21作用于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131;进而,所述的旋转力接收部件131作用于所述的楔形底座133并使楔形底座133相对于所述挡板132滑动,如图24所示。此时,所述楔形底座133上的另一倾斜面1333b与所述挡板132的另一倾斜面1322b1相对滑动,所述楔形底座的突起1332a与所述挡板132的突起1323a上的倾斜面1323a2以及另一侧平面1323a5相对滑动,所述的楔形底座133的活动同以上所述,受到面1323a2与1322b1,以及面1323a5与1375之间的约束,可防止所述的楔形底座133在滑动的过程中发生倾斜或者摆动,保证旋转力驱动组件工作的稳定性。同样地,所述的突起1332b在所述的凹陷部分1322a中也具有相同的相对滑动的情况,在此不再累述。
以上情况在旋转力接收部件受到外部作用力时出现,当外作用力消失后,所述的楔形底座可在弹簧的作用下恢复原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