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44430U - 带盒 - Google Patents

带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44430U
CN203844430U CN201420057250.4U CN201420057250U CN203844430U CN 203844430 U CN203844430 U CN 203844430U CN 201420057250 U CN201420057250 U CN 201420057250U CN 203844430 U CN203844430 U CN 2038444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tape drum
hook
ink ribbon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5725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山昌之
小林秀幸
柳泽佳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King Ji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King Ji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King Ji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to CN20142005725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444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444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4443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带盒。在使第1壳体与第2壳体相互对接且以能够分离的方式进行接合来构成盒壳体的二分结构的带盒中,该盒壳体以可装卸方式收纳有带组件和墨带组件,带组件由印刷带和卷绕印刷带的带芯构成,墨带组件由墨带、送出墨带的送出芯和卷绕墨带的卷绕芯构成,盒壳体的接合形式由如下构成的3个接合形式中的至少两个接合形式构成:贴附形式,跨着对接后的第1壳体和第2壳体双方,以能够剥离的方式贴附密封标签;压入形式,第1壳体上突出形成的多个压入突起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压入到形成于第2壳体的多个压入孔中;钩卡形式,第1壳体和第2壳体中的任意一个壳体具备的具有弹性的钩部以能够解除卡定的方式卡定于另一个壳体具备的钩接纳部。

Description

带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用于印刷的印刷带和墨带等带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收纳在二分结构的盒壳体内的带盒。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带盒,例如已知有日本特许第2736950号所记载的、能够相对于印刷装置装卸的带盒。在该带盒中,由二分结构的盒壳体形成外壳,在其内部,收纳有印刷时使用的压印件、卷绕于带芯的印刷带和卷绕于墨带芯的墨带,此外,还收纳有控制带芯的旋转的板簧等。所述各个部件由多种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构成。并且,盒壳体通过多个销和与其对应地形成的多个销孔,对起到盖的作用的第1壳体和起到壳体主体的作用的第2壳体进行定位,并对彼此的接合端面部分地进行超声波焊接,将第1壳体与第2壳体接合成不能分离。此外,此时,使销与销孔的过盈量(缔め代)形成为0。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736950号公报 
在这样的以往的带盒中,通过由销实现的卡合和超声波焊接来接合盒壳体,因此,第1壳体与第2壳体不会因下落冲击等而分离,但是,无法更换使用完毕的印刷带和墨带。考虑到近年来的节省资源化,优选能够取出印刷带等来更换为新品,但是在使用夹具等强制地将其分解时,会发生销的折断或在焊接部分产生白化,存在不能再次组装而失去商品价值等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能够一种能够再利用的带盒,使二分结构的盒壳体不会因下落冲击等而分离,并且是能够容易分离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带盒是使第1壳体与第2壳体相互对接而以能够分离的方式进行接合来构成盒壳体的二分结构的带盒,所述盒壳体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收纳有带组件和墨 带组件,带组件由印刷带和卷绕印刷带的带芯构成,墨带组件由墨带、送出墨带的送出芯和卷绕墨带的卷绕芯构成,其特征在于,盒壳体的接合形式由如下构成的3个接合形式中的至少两个接合形式构成:贴附形式,跨着所对接的第1壳体和第2壳体双方,以能够剥离的方式贴附密封标签;压入形式,第1壳体上突出形成的多个压入突起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压入到形成于第2壳体的多个压入孔中;以及钩卡形式,第1壳体和第2壳体中的任意一个壳体所具备的、具有弹性的钩部以能够解除卡定的方式卡定于另一个壳体所具备的钩接纳部。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密封标签中记载有印刷带的种类。 
在上述情况下,优选的是,在第1壳体和第2壳体上,形成有用于贴附密封标签的密封标签槽,在密封标签贴附于密封标签槽的状态下,该密封标签的表面与盒壳体的表面共面。 
此外,优选的是,盒壳体具有收纳带组件的带收纳部和收纳墨带组件的墨带收纳部,多个压入突起以围着带收纳部和墨带收纳部的方式分散地进行配设。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各压入突起由末端部为锥形状的压入销构成。 
此外,优选的是,钩部与钩接纳部以与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对接方向垂直的钩卡锁定面彼此接触的方式进行卡定。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钩部由具有弹性的钩簧部、和形成于钩簧部的末端部的朝外的钩卡定部一体地形成,钩接纳部形成为与钩部对置的部件,且由供钩卡定部卡定的方形的切除开口构成。 
此外,优选的是,分别设置多组钩部和钩接纳部,多组的钩部和钩接纳部相互分离地进行配设。 
在上述情况下,优选的是,带芯、送出芯和卷绕芯以设置在第1壳体和第2壳体中的任意一个壳体的状态下进行组装,并且,带芯、送出芯和卷绕芯被设置成通过使一个壳体上下反转而自由下落。 
在上述情况下,优选的是,在第1壳体和第2壳体中的任意一个壳体上,突出形成有用于定位的卡合突起,在另一个壳体,形成有供卡合突起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卡合的卡合孔。 
附图说明
图1是收纳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盒的印刷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开盖状态的印刷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3是带盒的立体图。 
图4是盒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安装有印刷带等的下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上壳体的墨带收纳部右部的部分放大图。 
图7是下壳体的墨带收纳部右部的部分放大图。 
图8是下壳体的墨带收纳部右部的部分放大图。 
图9是下壳体的背侧的墨带收纳部右部的立体图。 
图10是下壳体的墨带收纳部左部的部分放大图。 
图11是沿图3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带盒分解夹具的侧视图。 
图13是设置有带盒的带盒分解夹具的主视图。 
图14是设置有带盒的带盒分解夹具的俯视图。 
图15是设置有带盒的设置构件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6是带盒和设置构件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钩解除构件的侧剖视图。 
图18(a)和图18(b)是示出钩的卡定与脱钩挡块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9(a)和图19(b)是带盒的变形例的正反立体图。 
标号说明 
1印刷装置;20带盒;21盒壳体;30带收纳部;31墨带收纳部;32带组件;33墨带组件;36送出芯;37卷绕芯;40上壳体;44压入销;45卡合销;46钩;47凹部;49卡持部;50下壳体;59引导壁;54贯通孔;55卡合孔;56钩接纳部;57夹具接纳部;70脱钩防止壁;T印刷带;R墨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盒进行说明,并且,对分解带盒的带盒分解夹具进行说明。该带盒由二分结构的盒壳体构成外壳,所述盒壳体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收纳有用于印刷的印刷带和墨带,并且带盒构成为能够在不损伤盒壳 体的情况下进行分离,以能够用于再利用。此外,带盒分解夹具是用于分解该带盒的专用夹具。在以下的说明中,首先从收纳带盒的印刷装置开始,进行简单说明。 
图1和图2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整体立体图和开盖状态的整体立体图。如两图所示,印刷装置1由装置壳体2形成外壳,印刷装置1由键盘3、开闭盖6、显示器4、排出口10、安装部5构成,其中,键盘3设在装置壳体2的前部上表面而作为文字等的输入构件,开闭盖6安装在后部上表面且开闭自如,显示器4面向开闭盖6右部的窗口,以能够目视确认文字等信息的方式进行显示,排出口10形成于装置壳体2左侧面且与装置外部连通,安装部5将带盒20以装卸自如的方式收纳在装置壳体2的左部。该印刷装置1通过带盒20将期望的文字或图形等印刷在印刷带T上,并且,以规定的长度切断带的印刷完毕部分,来制造标签。 
在用户使用该印刷装置1时,首先打开开闭盖6,将贯通带盒20而形成的印刷头开口23引导到安装部5的印刷头单元7,将带盒20安装于安装部5,并关闭开闭盖6。接下来,一边通过显示器4确认输入/编辑结果,一边通过键盘3输入期望的文字等印刷信息,向由带盒20供给的印刷带T指示印刷。通过内部机构8和印刷头单元7的热头11,进行对印刷带T的印刷。进行了印刷后的印刷带T的印刷完毕部分随时从排出口10送出到装置壳体2外部,另一方面,进行了印刷后的墨带R的印刷完毕部分被卷绕收纳在带盒20内。并且,在印刷完成时,用户通过按压未图示的切割按钮,以期望的长度切断印刷带T,从而制作出期望的标签。 
接下来,根据图3、图4和图5,对带盒进行详细说明。带盒20通过由上壳体40和下壳体50构成的盒壳体21形成其外壳,盒壳体21的内部由宽度小的带收纳部30和宽度大的墨带收纳部31构成。 
在带收纳部30中,收纳有由印刷带T和卷绕有印刷带T的带芯35构成的带组件32。在墨带收纳部31中,收纳有由墨带R、送出墨带R的送出芯36和卷绕墨带R的卷绕芯37构成的墨带组件33,并收纳有卷绕着压印胶(platen rubber)而成的中空圆筒状的压印件34。并且,这些带芯35、送出芯36、卷绕芯37和压印件34分别旋转自如地枢轴支承于形成于上壳体40和下壳体50上的轴突起66和嵌合孔67、68、69(嵌合孔69参照图15),此外,在从图5的分割状态上下反转时,这些收纳部件(34、35、36、37)脱离于轴突起和嵌合孔而自由下落。 
在墨带收纳部31的图示左部,在下壳体50上形成有与热头11相对的下印刷头 开口53,此外,在上壳体40上,与下印刷头开口53对应地形成有上印刷头开口43。此外,在下印刷头开口53的缘部,突出形成有俯视呈大致“C”字状的引导壁59。 
此外,上壳体40的后述的顶壁部41的至少一部分由使可见光透过的部件构成,从而能够目视确认收纳在盒20的印刷带T的余量。此外,使可见光透过的部件也可以是半透明的。 
卷绕于带芯35的印刷带T从带芯35送出而到达压印件34。此外,从送出芯36送来的墨带R经过压印件34(热头11),沿着引导壁59的外周面旋转地卷绕于卷绕芯37。由此,墨带R和印刷带T在压印件34的位置重合地并行前进,按照文字形状剥离出墨带R的墨而转印到印刷带T上。进行了印刷的印刷带T的印刷完毕部分通过盒壳体21的送出缝39,从印刷装置1的排出口10随时送出到装置壳体2外部。 
接下来,对盒壳体21的接合方式进行详细描述。本实施方式的盒壳体21由上壳体40和下壳体50的二分结构构成,使上壳体40和下壳体50以相互的接合端面彼此对接的方式进行接合。即,上壳体40由顶壁部41和上周壁部42(接合部)一体地形成,此外,下壳体50由底壁部51和下周壁部52(接合部)一体地形成。上壳体40和下壳体50以其上周壁部42的端面和下周壁部52的端面对接的方式进行接合。 
在上壳体40,形成有3个卡合销45、6个压入销44和2个钩46,在下壳体50,与这些部分分别对应地形成有3个卡合孔55、6个贯通孔54和2个钩接纳部56。即,各卡合销45与对应的卡合孔55卡合来进行上壳体40与下壳体50的定位,各压入销44压入对应的贯通孔54,使上壳体40与下壳体50接合,各钩46卡定于对应的钩接纳部56,使上壳体40和下壳体50以具有耐冲击性的方式接合。 
在3个卡合销45中,2个卡合销45配设在上壳体40的左右,另外1个配设在上印刷头开口43的缘部,3个卡合销均一体且突出地形成在上壳体40的顶壁部41。此外,与该卡合销45对应地,在下壳体50的下周壁部52形成2个卡合孔55,并在引导壁59形成1个卡合孔55,共计形成3个卡合孔55。卡合销45形成为大致圆柱状,且其末端部形成为锥形状,以便引导向卡合孔55的插入。此外,卡合孔55具有与卡合销45的长度对应的深度,并且与卡合销45的过盈量形成为0,从而顺畅地与卡合销45卡合。 
6个压入销44以在上壳体40的上周壁部42的端面设有5个,在上印刷头开口43的缘部设有1个的方式分散地突出设置,并且,6个压入销44与上壳体40形成为 一体。此外,与所述压入销44对应地,6个贯通孔54以在下壳体50的下周壁部52的端面设有5个,在引导壁59设有1个的方式,与下壳体50形成为一体。更具体而言,压入销44和贯通孔54被配置为:在带收纳部30的后部配置左右一对共2个,在墨带收纳部31的右部的后部和前部配置2个,在墨带收纳部31的中部配置1个,在墨带收纳部31的左部配置1个。 
与卡合销45一样,压入销44形成为大致圆柱状,且其末端部形成为锥形状。不过,与卡合销45相比,压入销44形成为直径较大。此外,贯通孔54沿轴向贯通下壳体50而在底壁部51的背侧开口。因此,贯通孔54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下壳体50的下周壁部52。此外,各压入销44的轴向与各贯通孔54的轴向一致。 
此外,压入销44的直径形成为比贯通孔54的直径略大,压入销44和贯通孔54形成为过盈量在0.08mm±0.02左右。因此,在将压入销44嵌合于贯通孔54时,在将卡合销45对准卡合孔55的位置而将上下两壳体40、50定位的状态下,将压入销44压入贯通孔54,从而使压入销44嵌合于贯通孔54。 
由此,成为如下状态:压入销44自身略微变形而紧贴贯通孔54,上壳体40与下壳体50之间强力地紧固,并且,上壳体40与下壳体50不会因下落冲击而分离。并且,盒壳体21如下进行接合:在压入销44被压入贯通孔54的状态下,如果从下壳体50的底壁部51的背侧观察,则从上壳体40延伸出的压入销44的末端成为停止在贯通孔54的中途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盒壳体21中,通过从下壳体50的底壁部51的背侧,穿过贯通孔54而推顶该压入销44的末端部,由此解除压入销44与贯通孔54的紧固力。即,通过从与压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穿过贯通孔54推顶压入销44,由此,压入销44与贯通孔54的配合变松,从而使盒壳体21成为分离成上壳体40与下壳体50的结构。 
考虑到平衡性,将2个钩46和钩接纳部56分开配设在墨带收纳部31的右部和左部。钩46一体地形成于上壳体40,并突出地形成于上周壁部42的端面,此外,钩接纳部56是通过切去下壳体50的下周壁部52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由此,防止因墨带R的褶皱/扭结等原因导致上下两壳体40、50在墨带收纳部31处鼓起。以下,参照图6~图10,对钩46、钩接纳部56以及与钩接纳部56相邻地设置的脱钩防止壁70依次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钩46一体地形成有突出于上壳体40的上周壁部42的端面且具有 弹性的钩簧部60、以及形成于钩簧部60的末端部的朝外的钩卡定部61。钩卡定部61具有与钩接纳部56直接接触而被钩卡锁定的钩卡锁定面62、以及引导卡定动作的钩倾斜面63。钩46由于外力而克服钩簧部60的弹性并发生挠曲,从而夹入到钩接纳部56与脱钩防止壁70之间。 
如图7~图10所示,钩接纳部56是以下述方式形成的:使下壳体50的下周壁部52的上端部残留成桥状,且大致以钩的宽度按照方形进行切除至下端,在其桥状部分的下端面,形成有供钩46卡定的接纳部钩卡锁定面72(参照图9)。此外,如图8所示,大致以钩的宽度对钩接纳部56的桥状部分的上端面(下周壁部52的端面)进行倒角,形成卡定引导面73。 
当随着上壳体40向下壳体50的压入动作,使得钩46与钩接纳部56接触时,钩卡定部61的钩倾斜面63被钩接纳部56的卡定引导面73引导,与贯通孔54的轴向垂直的钩卡锁定面62和接纳部钩卡锁定面72直接接触而卡合,从而使钩46卡定于钩接纳部56。此外,像下文详述那样,在实施方式的带盒分解夹具80中,将解除力作用于钩46的钩卡定部61,此时,后述的脱钩挡块123的挡块倾斜面153与钩倾斜面63相互作用,将拔出方向的分力作用于钩46。 
脱钩防止壁70在钩接纳部56的背面侧存在供钩46插入的微小的间隙,并立起地一体设置于下壳体50,在墨带收纳部31的右部和左部配设有共计2个(70a、70b)脱钩防止壁70。如图8和图10所示,脱钩防止壁70从下壳体50的底壁部51以悬臂形状,以与下周壁部52相同的高度立起设置于钩46的卡定解除侧即背面侧。脱钩防止壁70形成为薄壁,因而具有弹性,脱钩防止壁70与钩接纳部56之间的微小的间隙形成为以下尺寸:该尺寸使得在上壳体40的钩46卡定在下壳体50的钩接纳部56时,钩卡定部61紧紧地夹入到该微小的间隙中,并且该间隙形成为比钩46的钩卡定部61的大小略小。 
图11是沿图3的A-A线的剖视图。上壳体40的钩46被夹持在下壳体50的钩接纳部56与脱钩防止壁70(70b)之间。即,对于上壳体40和下壳体50,与卡合销45卡合到卡合孔55的卡合动作以及压入销44压入到贯通孔54的压入动作同步地,上壳体40的钩46夹入到下壳体50的钩接纳部56与脱钩防止壁70之间的间隙而卡定于钩接纳部56。 
此时,钩46借助钩卡定部61使脱钩防止壁70向其背面侧挠曲,并且通过钩倾 斜面63引导到钩接纳部56而夹入到钩接纳部56与脱钩防止壁70之间的间隙,钩卡锁定面62与接纳部钩卡锁定面72相互接触而卡合,成为将钩簧部60夹持在钩接纳部56与脱钩防止壁70之间的状态。因此,即使钩46因强烈的下落冲击等而向脱钩防止壁70侧挠曲,自由状态的脱钩防止壁70也会阻止进一步的挠曲,因此,阻止钩46因强烈的下落冲击而从钩接纳部56解除卡定的情况。 
因此,带盒20通过压入销44的压入和钩46的卡定,使盒壳体21的上壳体40和下壳体50保持牢固接合。在该情况下,盒壳体21构成为能够分离最少10次,且压入销44和钩46不会因分离过程而受损伤。此外,盒壳体21构成为对于来自75cm左右(桌子的高度)的高度的下落冲击,上壳体40与下壳体50也不会分离的结构。 
另一方面,对于被钩接纳部56和脱钩防止壁70夹持的钩46,通过向脱钩防止壁70按压钩卡定部61,随着钩簧部60向脱钩防止壁70侧受力而挠曲,脱钩防止壁70也向其背面方向受力而挠曲,在钩接纳部56与脱钩防止壁70之间产生微小的空隙。并且,钩卡定部61通过钩接纳部56与脱钩防止壁70之间,由此,钩46与钩接纳部56的卡定被完全解除。 
此外,如图10所示,对于位于墨带收纳部31的左部的脱钩防止壁70b,其在下印刷头开口53侧的壁面相对于下印刷头开口53形成为波形状。由此,通过左部的脱钩防止壁70b与下印刷头开口53之间而卷绕到墨带卷绕芯37的墨带R与具有该波形状的壁面的脱钩防止壁70b的接触面积变小,对于长期保存,防止了墨带R与脱钩防止壁70b的壁面的粘连。此外,左部的脱钩防止壁70b防止墨带R与钩46接触。即,通过左部的脱钩防止壁70b,在卷绕收纳墨带R时,防止墨带R与钩46接触,并且,在解除钩46与钩接纳部56的卡定时,防止钩46因向其背面侧挠曲而与墨带R接触。 
此外,也可以代替在上壳体40形成钩46、在下壳体50形成钩接纳部56的情况,而在下壳体50形成钩46、在上壳体40形成钩接纳部56,从而使上壳体40与下壳体50卡定。此外,也可以替代在下壳体50形成脱钩防止壁70的情况,而在上壳体40形成脱钩防止壁70,或者也可以将钩46和脱钩防止壁70形成在同侧的壳体。此外,压入销44的数量可以是任意数量,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6个。 
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盒壳体21在带收纳部30形成有标签带槽38。标签带槽38形成在上周壁部42和下周壁部52上,并且,形成为横穿上壳体40的顶壁部 41的表面。如图3所示,带盒20将能够剥离的标签带22贴附于标签带槽38,上下两壳体40、50在带收纳部30处进行密封,从而进一步使上壳体40与下壳体50接合。此外,通过设置标签带槽38,能够消除将标签带22贴附于盒壳体21时产生的盒壳体21的轮廓的凹凸,因此,防止了标签带22因带盒20向印刷装置1的装卸频度等而容易剥离的情况。 
此外,盒壳体21形成为使用后述的带盒分解夹具80时所需的形状。如图3和图4所示,在盒壳体21的下壳体50的下周壁部52上,前后左右分散地形成有轮廓相对于上壳体40的上周壁部42相对凸出的4个卡持部49。具体而言,卡持部49由上壳体40的凹部47和下壳体50的夹具接纳部57构成。 
上壳体40的凹部47是沿着压入销44的轴向,从上壳体40的上周壁部42的下端(顶壁部41)朝向上端凹入地形成的。与上壳体40的凹部47对应地,下壳体50的夹具接纳部57的下周壁部52的端面形成为山状的厚壁(参照图10)。因此,由于在盒壳体21自身没有产生轮廓凸出的部分,因此,在相对于印刷装置1的安装部5进行装卸时,不会产生卡持部49对装置侧的障碍。并且,在使盒壳体21的上下颠倒的状态下、即上壳体40在下侧的状态下,带盒20通过卡持部49设置于带盒分解夹具80。 
接下来,对用于分解上述带盒20的带盒分解夹具80进行说明。该带盒分解夹具80以不使压入盒壳体21的压入销44发生白化/损伤的方式将压入销44从贯通孔54推出,并且,与该压入解除的动作并行地,解除钩46与钩接纳部56的卡定,将盒壳体21分离为上壳体40与下壳体50。 
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带盒分解夹具80由手压机(hand press)90(移动构件)和夹具主体100构成,手压机90施加用于分解带盒20的力,夹具主体100安装于手压机90,并将所施加的力作用于带盒20而使带盒20分解。 
手压机90由板状的台座91、立起设置于台座91的支柱框架92、从支柱框架92向台座91的前方水平突出的引导臂93、调整引导臂93的高度位置的调整螺栓94、贯穿插入引导臂93的贯穿插入孔81而沿上下方向移动自如的加压头95、使加压头95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操作杆96、以及连结操作杆96与加压头95的肘杆97构成。该手压机90通过肘杆97(曲肘机构),将操作杆96的微小的力放大,从而向加压头95发出非常大的向下方向的力。 
肘杆97的上部经由连杆支承部85与加压头95的上部连结,下部与具有把手98的操作杆96的下部连结。操作杆96以杆支承部99为转动轴进行转动操作,使肘杆97上下移动,并且,经由肘杆97使加压头95上下运动。此外,加压头95的下移是由操作杆96实现的,而上移是由卷绕于加压头95的螺旋弹簧84的弹力实现的。 
引导臂93的贯穿插入孔81由形成于引导臂93的凹槽和以封闭凹槽的开口部分的方式设置的盖板82形成为截面呈方形。加压头95与贯穿插入孔81对应地形成为截面呈方形,在下端部,形成有用于安装夹具主体100的可动部101的安装孔83。 
在这样形成的手压机90上,在加压头95的下端部设置有夹具主体100的可动部101,在台座91设置有夹具主体100的固定部102。并且,通过操作杆96向下方向的转动操作,使夹具主体100的可动部101下降,在对设置在固定部102的带盒20作用有向下方向的较大的力的同时还作用有与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下,称作横向)的力,从而将盒壳体21分离为上壳体40与下壳体50。 
夹具主体100由固定于手压机90且上下运动的可动部101和用于接纳可动部101的固定部102构成。如图12和图13所示,夹具主体100由可动部101侧的推顶构件110、固定部102侧的设置构件111、可动部101侧的钩解除构件112构成,其中,推顶构件110设置在手压机90的加压头95,设置构件111设置在手压机90的台座91,钩解除构件112位于推顶构件110的下部,用于解除钩46对带盒20的卡定。 
该夹具主体100借助设置构件111,在使上壳体40成为下侧的状态下,以使带盒20的下壳体50的底壁部51的背侧面向推顶构件110的方式仅仅保持下壳体50,与借助从手压机90向下方向传递力的推顶构件110将压入销44从贯通孔54推出的动作联动地,通过钩解除构件112来解除盒壳体21的钩46与钩接纳部56的卡定。 
推顶构件110由与上述贯通孔54对应的6个推顶销115、植设有推顶销115的推顶板116、以及位于推顶板116上部的连结部117构成,推顶构件110构成为随着手压机90的转动操作而在上下方向移动自如。连结部117的上端部安装于手压机90的加压头95的安装孔83,并在下端部固定有推顶板116。推顶板116在与设置在设置构件111上的带盒20的贯通孔5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植设6个推顶销115的6个植设孔。 
各推顶销115经由各植设孔而植设于推顶板116。各推顶销115形成为与贯通孔54的轴向平行且具有规定的长度,被压入到设置于设置构件111上的带盒20的各贯 通孔54中。此外,推顶销115由金属制成的材料形成,其直径形成为比贯通孔54的直径稍小,从而能够顺畅地插入到贯通孔54中。此外,各推顶销115的轴向与贯通孔54的轴向一致,因而也与压入销44的轴向一致。 
如图12的假想线所示那样,通过手压机90的操作杆96向下方向的转动操作,加压头95下降,推顶构件110维持水平状态而向下方下降。并且,各推顶销115下降,并插入到设置在设置构件111上的带盒20的各贯通孔54中,同时抵接于各压入销44的末端部而将压入销44推出。 
图15示出将带盒20设置于设置构件111的状态,图16是其分解立体图。设置构件111由定位块120、保持块121和基板122(参照图12)构成,定位块120通过其内周面引导带盒20的外形,保持块121配设在定位块120的下侧,仅保持下壳体50,基板122配设在保持块121的下侧,并固定于手压机90的台座91。 
定位块120由在内侧构成带盒20的嵌合开口135的4个块部(引导块片)构成,定位块120形成为,其分割成图15和图16所示的右部的具有滑动槽136的第1引导块部131、左部的第2引导块部132、后部的具有滑动槽136的第3引导块部133和前部的第4引导块部134。 
第1引导块部131~第4引导块部134形成为用于引导带盒20的外形(上周壁部42和下周壁部52),并限制带盒20的前后左右方向。即,带盒20在左右方向上被第1引导块部131和第2引导块部132限制移动,并且,在前后方向上被第3引导块部133和第4引导块部134限制移动。 
此外,在第1引导块部131和第3引导块部133上,在与带盒20的钩46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滑动槽136。滑动槽136是在第1引导块部131、第3引导块部133中对形成于上表面的凹槽设置盖体137(参照图14)而构成的截面呈方形的槽,滑动槽136被配设为分别水平地横穿第1引导块部131、第3引导块部133。并且,后述的脱钩挡块123滑动自如地插入该各滑动槽136。此外,第1引导块部131~第4引导块部134分别载置在位于下侧的保持块121上。 
保持块121与定位块120同样由3个块部(支承块片)构成,这3个块部在内侧构成带盒20的脱落开口145,保持块121形成为,其分割为图16右部的具有L字截面的第1支承块部141、左部的具有L字截面的第2支承块部142、以及后部的连结支承块部143。 
第1支承块部141形成为与带盒20的右部的外形对应的形状,且形成为具有保持带盒20的带收纳部30右部侧的卡持部148,并且同样地,第2支承块部142形成为与带盒20的左部的外形对应的形状,且形成为具有保持带盒20的带收纳部30左部侧的卡持部148,连结支承块部143形成为与带盒20的后部的外形对应的形状,且形成有用于保持带盒20的墨带收纳部31侧的2个卡持部148。 
各卡持部148以与带盒20的上壳体40的各凹部47对应的方式形成为凸状,允许上壳体40从上侧插入到脱落开口145。即,卡持部148容许上壳体40插入到脱落开口145,并且,其上表面与下壳体50的夹具接纳部57抵接,而仅将下壳体50保持为非脱落状态。因此,带盒20在被定位块120限制了前后左右的移动并且通过保持块121使得上壳体40能够上下移动而仅保持下壳体50的状态下,被设置于设置构件111。 
如图12和图13所示,基板122在坐落在手压机90的台座91的上表面的状态下,通过螺栓紧固于台座91,并在基板122的上表面依次支承着保持块121和定位块120。保持块121的第1支承块部141、第2支承块部142和连结支承块部143被内六角螺栓126分别固定于基板122。在保持块121的各支承块部141、142、143,形成有供内六角螺栓126贯穿插入的螺栓孔(バカ穴),所述各支承块部141、142、143以相互隔开微小间隙的方式对置而构成上述脱落开口145。 
并且,与内六角螺栓126的直径相比,螺栓孔的直径形成为足够大,各支承块部141、142、143构成为在相互的微小间隔的范围内,能够调整位置。由此,吸收了带盒20(盒壳体21)在制造上的误差(每批次),从而能够适当地将带盒20设置于保持块121。 
此外,与保持块121和基板122的关系一样,定位块120的各引导块部131、132、133、134分别固定于保持块121。即,通过内六角螺栓126,将第1引导块部131和第2引导块部132分别固定于第1支承块部141和第2支承块部142,并将第3引导块部133固定于连结支承块部143,将第4引导块部134固定于第1支承块部141的一端和第2支承块部142的一端。 
在定位块120的各引导块部131、132、133、134上形成有供内六角螺栓126贯穿插入的螺栓孔,所述各个引导块部131、132、133、134以相互隔着微小间隙的方式对置而构成上述嵌合开口135。即,前后部被夹在第3引导块部133和第4引导块 部134之间的第1引导块部131和第2引导块部132形成为比第3引导块部133与第4引导块部134之间的对置距离稍小。并且,与内六角螺栓126的直径相比,螺栓孔的直径形成为足够地大,各引导块部131、132、133、134构成为在相互的微小间隔的范围内,能够调整位置。 
由此,吸收了带盒20(盒壳体21)在制造上的误差(每批次),从而能够将带盒20适当地设置于定位块120。因此,能够可靠地将带盒20设置于设置构件111。 
与带盒20的2个钩46对应地配设有2个钩解除构件112。如图13所示,钩解除构件112由安装于定位块120的脱钩挡块123和固定于推顶构件110的下部的挡块动作部件124构成,通过脱钩挡块123与挡块动作部件124的相互作用,解除钩46对带盒20的卡定。 
脱钩挡块123具有形成为棱柱状的挡块主体150、形成于挡块主体150的末端部的楔形的楔形部151、以及设置在挡块主体150的尾端部并与挡块动作部件124卡合的引导销152(参照图17、图18)。引导销152水平地贯通挡块主体150的尾端部,从挡块主体150突出的两个突出部位与后述的凸轮槽(カムスリット)163(倾斜面凸轮)卡合。脱钩挡块123安装于滑动槽136,脱钩挡块123在按压设置于设置构件111上的带盒20的钩46从而解除其卡定的解除位置、与从解除位置向后方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进退自如。 
如图12、图13和图17所示,各挡块动作部件124朝下方安装于推顶板116的下部,并通过固定部件160和从固定部件160下垂的部件主体161一体地形成为L字形。部件主体161在前后中间部具有引导槽162而形成双叉,引导槽162夹着脱钩挡块123,使脱钩挡块123在上下方向上滑动自如,并且在左右中间部形成有凸轮槽163,凸轮槽163与引导槽162交叉为截面呈十字状,用于使脱钩挡块123进退。 
凸轮槽163沿铅直方向从上方向下方延伸,在其中间位置倾斜并进一步延伸到下端。并且,上述脱钩挡块123的引导销152与该凸轮槽163卡合。即,挡块动作部件124的凸轮槽163与脱钩挡块123的引导销152构成了凸轮机构129的动作变更机构,该动作变更机构用于将挡块动作部件124的上下运动转换成脱钩挡块123的横向的进退运动。 
如图12的假想线所示那样,通过操作杆96向下方向的转动操作,推顶构件110下降,并且,与推顶构件110连结的挡块动作部件124下降,由此,利用凸轮作用, 能够使脱钩挡块123向横向内侧水平前进,楔形部151与保持于设置构件111上的带盒20的钩卡定部61抵接,从而能够解除钩46与钩接纳部56的卡定状态。 
此外,挡块动作部件124的凸轮槽163的凸轮曲线形成为保持其倾斜量与按压钩46的力之间的平衡,从而使得脱钩挡块123不会向横向内侧移动必要程度以上,从而不会以必要以上的程度按压钩46而导致钩46发生损伤。更具体而言,在推顶板116下降时,推顶销115和挡块动作部件124水平地下降,脱钩挡块123根据凸轮曲线而在滑动槽136中向横向内侧滑动,脱钩挡块123与钩卡定部61抵接,将钩46向其背面方向(横向)按压,扩大钩接纳部56与脱钩防止壁70的间隙,成为能够解除钩46与钩接纳部56的卡定的状态。 
并且,在各推顶销115同时按压着已经压入到各贯通孔54中的各压入销44时,挡块动作部件124也与进一步下降的各推顶销115同步地下降,但是,此时,挡块动作部件124的凸轮槽163从其中间位置(凸轮曲线的结束位置)朝上方铅直地延伸,使得脱钩挡块123不会进一步滑动,从而不会进一步按压钩卡定部61。 
图18(a)、图18(b)是示出钩46的卡定与脱钩挡块123的关系的图。脱钩挡块123通过凸轮机构129向横向内侧移动,脱钩挡块123的楔形部151按压钩卡定部61。即,如图18(b)所示,楔形部151的挡块倾斜面153与钩卡定部61的钩倾斜面63相互作用,对钩46作用有沿横向倾斜的方向的解除力。即,除了解除方向的解除力以外,还对钩46作用拔出方向的分力。 
进而,钩46的钩卡锁定面62在接纳部钩卡锁定面72上滑动,钩簧部60向脱钩防止壁70侧挠曲,脱钩防止壁70被钩簧部60施力而向背面侧挠曲,脱钩防止壁70与钩接纳部56之间产生空隙,钩卡定部61能够通过钩接纳部56与脱钩防止壁70之间。 
这样,通过在脱钩挡块123的末端设置楔形部151,在解除钩46的卡定时,不仅能够对钩46向其背面侧垂直地(横向)推顶,而且能够作用向下方向(拔出方向)的解除力。由此,能够使分力作用于钩46,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钩卡定部61从钩接纳部56的卡定的解除,并且,能够将钩卡定部61夹入脱钩防止壁70与钩接纳部56之间。 
因此,带盒分解夹具80能够进行如下一系列的动作,来进行压入销44的压入解除和钩46的卡定解除:通过手压机90,将来自操作杆96的力转换成向下方向的力, 通过推顶构件110,对设置在设置构件111上的带盒20作用向下方向的力,并且,能够通过钩解除构件112的凸轮机构129,将向下方向的力转换成横向的力,并进一步通过脱钩挡块123的楔形部151使横向的力朝向斜下方作用。 
在使用以上这样的结构的带盒分解夹具80分解带盒20时,首先,剥离标签带22。然后,在使上壳体40位于下侧的状态下,使设置构件111的定位块120引导带盒20的外形,并将带盒20设置于保持块121,从而成为仅保持下壳体50的状态,向下转动操作手压机90,使推顶构件110的推顶销115下降,来将压入销44从带盒20的贯通孔54推出。 
由此,在将各压入销44从各贯通孔54推出的同时,钩46从钩接纳部56与脱钩防止壁70之间挤过去,下壳体50成为保持在设置构件111的卡持部148且推顶销115贯穿插入贯通孔54的状态,上壳体40下落到基板122,盒壳体21分离为上壳体40与下壳体50。 
接下来,更换印刷带T等,然后再次接合上壳体40与下壳体50,将标签带22以记载有上壳体40和下壳体50的分离历史的状态贴附于盒壳体21,提供进行了再次利用的新的带盒20。 
并且,6个推顶销115同时抵接于6个压入销44而进行按压,因而不会使盒壳体21产生较大的挠曲应力,不会损伤盒壳体21。 
此外,在推顶销115推出上壳体40的压入销44时,不仅对上壳体40作用向下方向的力,由于压入销44与贯通孔54具有过盈量而使上壳体40和下壳体50接合,因此也对下壳体50作用向下方向的力。此时,下壳体50依然被带盒分解夹具80的卡持部49保持,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下壳体50的夹具接纳部57形成为比其它端面厚,因此,能够保持足够的强度,能够防止下周壁部52的端面的损伤。 
此外,也可以在带盒20的印刷头开口23右部进一步形成卡持部49(在图3等中,省略了标号表示),并且,与该卡持部49对应地,在带盒分解夹具80的设置构件111的保持块121上进一步形成卡持部148。更具体而言,带盒20也可以在下壳体50的引导壁59上形成夹具接纳部57,在上壳体40的上印刷头开口43右部形成凹部47,从而在将带盒20设置到带盒分解夹具80时,在其中央部也是仅保持下壳体5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盒分解夹具80中,也可以使设置构件111相对于推顶 构件11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或者与推顶构件110向下方向的按压动作并行地,使设置构件111向上方移动。 
此外,图19(a)和图19(b)示出了带盒的变形例。带盒220具有由上壳体240和下壳体250构成的盒壳体221,盒壳体221与盒壳体20是不同的外形。此外,带盒220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带盒20一样,具有送出并输送印刷带T的送出压印件234、送出墨带R的送出芯236和卷绕墨带R的卷绕芯237,还具有压入到下壳体250的贯通孔中的压入销244、形成于上壳体240的钩246、与钩246卡定的钩接纳部256、以及卡持部249,其中,卡持部249具有形成于上壳体240的凹部247、和与该凹部247对应地形成于下壳体的夹具接纳部257。 
此外,在上壳体240上设置有上压印件轴承孔261和上印刷头开口243,其中,通过上压印件轴承孔261与后述的下压印件轴承孔262,以两端支承的方式将压印件234枢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上印刷头开口243供热头11插入。在下壳体250上,设置有下压印件轴承孔262和与上印刷头开口243对应的下印刷头开口253。并且,下壳体250的下印刷头开口253切去了压印件234侧的一部分的缘部,并与下压印件轴承孔262连通。 
此外,在下壳体250上,设置有供设置在印刷装置的安装部的轴部插入的嵌合开口部280。 

Claims (10)

1.一种带盒,该带盒是使第1壳体与第2壳体相互对接且以能够分离的方式进行接合来构成盒壳体的二分结构的带盒,所述盒壳体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收纳有带组件和墨带组件,所述带组件由印刷带和卷绕所述印刷带的带芯构成,所述墨带组件由墨带、送出所述墨带的送出芯和卷绕所述墨带的卷绕芯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壳体的接合形式由如下构成的3个接合形式中的至少两个接合形式构成:
贴附形式,跨着对接后的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双方,以能够剥离的方式贴附密封标签;
压入形式,所述第1壳体上突出形成的多个压入突起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压入到形成于所述第2壳体的多个压入孔中;以及
钩卡形式,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中的任意一个壳体所具备的具有弹性的钩部以能够解除卡定的方式卡定于另一个壳体所具备的钩接纳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标签记载有所述印刷带的种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上,形成有用于贴附所述密封标签的密封标签槽,
在所述密封标签贴附于所述密封标签槽的状态下,该密封标签的表面与所述盒壳体的表面共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壳体具有收纳所述带组件的带收纳部和收纳所述墨带组件的墨带收纳部,
所述多个压入突起以围着所述带收纳部和所述墨带收纳部的方式分散地进行配设。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各个所述压入突起由末端部为锥形状的压入销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部与所述钩接纳部以与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对接方向垂直的钩卡锁定面彼此接触的方式而卡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部由具有弹性的钩簧部、和形成于所述钩簧部的末端部的朝外的钩卡定部一体地形成,
所述钩接纳部形成为与所述钩部对置的部件,所述钩接纳部由供所述钩卡定部卡定的方形的切除开口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分别设置多组所述钩部和所述钩接纳部,
多组的所述钩部和所述钩接纳部相互分离地进行配设。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芯、所述送出芯和所述卷绕芯在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中的任意一个壳体的状态下进行组装,并且,所述带芯、所述送出芯和所述卷绕芯设置为通过使所述一个壳体上下反转而自由下落。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中的任意一个壳体上突出形成有用于进行定位的卡合突起,在另一个壳体上,形成有供该卡合突起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卡合的卡合孔。
CN201420057250.4U 2014-01-29 2014-01-29 带盒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444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57250.4U CN203844430U (zh) 2014-01-29 2014-01-29 带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57250.4U CN203844430U (zh) 2014-01-29 2014-01-29 带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44430U true CN203844430U (zh) 2014-09-24

Family

ID=51557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57250.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44430U (zh) 2014-01-29 2014-01-29 带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4443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25864A (zh) * 2014-10-16 2018-03-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盒
CN107878050A (zh) * 2014-09-30 2018-04-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盒
TWI726547B (zh) * 2018-12-26 2021-05-01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卡匣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8050A (zh) * 2014-09-30 2018-04-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盒
CN107878050B (zh) * 2014-09-30 2019-12-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盒
CN107825864A (zh) * 2014-10-16 2018-03-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盒
CN107825864B (zh) * 2014-10-16 2020-01-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盒
TWI726547B (zh) * 2018-12-26 2021-05-01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卡匣
US11872808B2 (en) 2018-12-26 2024-01-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rtridg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44430U (zh) 带盒
JP4561789B2 (ja)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EP1987730B1 (en) Slide fastener slider
EP2934826B1 (en) Shaver
CN104257043B (zh) 一种智能手环
HK1116458A1 (en) A sleeve for a material container and a pack containing a plurality of sleeves
ITRM950721A1 (it) Complesso a stella centrale a sostituzione rapida per una macchina di tappatura
CN103201115A (zh) 用于组织学标本载玻片和盒的彩色打印机系统
CN107053856B (zh) 墨盒
CN104943390B (zh) 液体容纳体
DE59007480D1 (de) Entwicklerstation für einen Laserdrucker.
CN100444057C (zh) 便携式手表
DE112012005579T5 (de) Tintenpatrone eines getrennten Typs für einen Tintenstrahldrucker
CN103935133B (zh) 带打印装置
CN114290839B (zh)
JP2010241144A (ja)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CN201734124U (zh) 化妆刷
JPS6299126A (ja) カセツト式射出成形用金型
CN202777810U (zh) 配件产生玩具
WO2017190342A1 (zh) 一种c型弹性轴化妆盒
CN217457462U (zh) 一种硬胶囊输送装置
CN214876598U (zh) 一种眼药液助滴器包装盒
JP3498690B2 (ja)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の分解方法、この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を収容した印刷装置
CN209225624U (zh) 一种环保型秸秆快装箱
CN210362993U (zh) 一种墨盒通用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24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