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32563U - 车体的强化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体的强化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832563U CN203832563U CN201420260421.3U CN201420260421U CN203832563U CN 203832563 U CN203832563 U CN 203832563U CN 201420260421 U CN201420260421 U CN 201420260421U CN 203832563 U CN203832563 U CN 20383256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portion
- car body
- crossbeam
- rear suspension
- reinforced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车体的强化结构,对应于车体的后悬吊组,所述后悬吊组包括有弹簧与后悬支架,上述强化结构包括二后大梁、横梁及二强化板件。其中二后大梁分别位于车体后端底部的二侧,且各后大梁包括弹簧连接部与后悬支架连接部,其中弹簧连接部是连接于弹簧,后悬支架连接部是连接于后悬支架。横梁则连接于二后大梁之间。二强化板件则分别连接于横梁与各后大梁,且各强化板件的一端延伸至弹簧连接部,另一端则延伸至后悬支架连接部。借此,可有效提升车体刚性与增加抗撞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体结构,特别是一种车体的强化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为目前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在各方面的性能也不断地提升,例如:车体强度与刚性的增加、车体更轻量化、更省油以及加速更顺畅等等。其中,对于增加车体强度与刚性来说,由于能够加强汽车的行驶稳定度与防撞性能,而达到大幅提升行车安全性的优点,因此,相关业者持续不断的进行研发突破。然而,目前较常见的方法除了针对材料方面着手之外(如整体采用更高强度的金属材料),另外一方面就是增加补强结构(如增加补强板件)。
承上,针对增加补强结构的方式来说,目前的作法通常是在车体的梁与梁之间连结有补强板件,但于实际经验中,此种作法对于增加车体强度与刚性的效果并不显著。再者,由于通过增加补强结构的方式会增加车体的重量,因此,如何利用最少量的补强结构来达到最佳的整车刚性与强度为相关业者须努力研发突破的技术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的强化结构,对应于车体的后悬吊组,所述后悬吊组包括有弹簧与后悬支架,强化结构包括有二后大梁、横梁及二强化板件。
上述二后大梁分别位于车体后端底部的二侧,其中各后大梁包括弹簧连接部与后悬支架连接部,弹簧连接部是连接于弹簧,后悬支架连接部则是连接于后悬支架。横梁连接于二后大梁之间。而二强化板件是分别连接于横梁与各后大梁,且各强化板件的一端延伸至弹簧连接部,另一端延伸至后悬支架连接部。
承上所述,由于弹簧连接部与后悬支架连接部均是连结于外界主要入力点(即分别连接于后悬吊组的弹簧与后悬支架),而本实用新型通过强化板件分别连接于横梁与各后大梁,且各强化板件的一端延伸至弹簧连接部,另一端延伸至后悬支架连接部的技术特征,使车体承受外力时,能够由强化板件有效地将力量分散至其它结构处(如横梁与大梁),达到提升车体刚性与增加抗撞性能。
其中,各该强化板件固接于该弹簧连接部或该后悬支架连接部;或者各该强化板件固接于该弹簧连接部及该后悬支架连接部(即强化板件更可固接弹簧连接部或后悬支架连接部至少其中一个)。
其中,各后大梁更可包括有底板与立向侧板,立向侧板分别连接于底板二侧,各强化板件的二侧分别固接于立向侧板。且各强化板件可包括本体部与二侧板部,二侧板部可分别连接于本体部二侧且贴合于立向侧板,借此,达到增加强化板件与后大梁的结合强度。
其中,该本体部包括一中间区、一第一延伸区及一第二延伸区,该第一延伸区与该第二延伸区分别位于该中间区的二侧,该第一延伸区位于该后悬支架连接部的上方,位于该中间区的该侧板部固接于该横梁,该第二延伸区固接于该弹簧连接部。
其中,该本体部更包括一连接区,垂直地连接于该中间区与该第二延伸区。
其中,更包括二延伸梁,分别固接于各该后大梁的后端,且各该延伸梁更固接于该第二延伸区与该弹簧连接部。
其中,各后大梁的后端更分别固接有延伸梁,各延伸梁靠近各后大梁的后端处设有溃缩保护部,且溃缩保护部可位于各延伸梁的底部。其中上述溃缩保护部可以是凹槽、孔洞或长槽等等。借此,当延伸梁受到后侧撞击时,能够通过溃缩保护部的设置而产生向下弯折动作,进而带动延伸梁之间的结构物(如备胎)翻转,防止结构物向前推进、挤压而破坏其它组件(如油箱),达到进一步提升车体抗后撞性能与安全性。
其中,上述强化板件的本体部更可包括凸出部与多个转折部,其中各转折部分别位于凸出部二侧。
借此,所述强化板件的本体部俾可呈曲折型态,达到增加强化板件的强度与抗弯折性而进一步提升车体刚性与抗撞性能。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强化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强化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强化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强化板件的另一实施例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强化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强化结构的刚性力流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强化结构的后撞力流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延伸梁设有溃缩保护部的实施例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延伸梁的翻转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强化板件的又一实施例图。
其中,附图标记:
1 强化结构
2 后悬吊组
3 弹簧
4 后悬支架
10 后大梁
11 弹簧连接部
12 后悬支架连接部
13 底板
14 立向侧板
20 横梁
30 强化板件
31 本体部
311 中间区
312 第一延伸区
313 第二延伸区
314 连接区
315 凸出部
316 转折部
32 侧板部
40 延伸梁
41 溃缩保护部
42 备胎架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的强化结构,对应于车体的后悬吊组2,所述后悬吊组2包括弹簧3与后悬支架4。另外,后悬吊组2更可包括有拖曳臂(Trailing Arm)、避震器等等,但此部分为现有结构,在此则不多加赘述。强化结构1包括有二后大梁10、横梁20及二强化板件30。
上述二后大梁10分别位于车体后端底部的二侧,其中各后大梁10包括弹簧连接部11与后悬支架连接部12,弹簧连接部11是连接于弹簧3,此可参图2所示,于此实施例中,弹簧连接部11为螺合组件(包括螺栓与螺孔)所构成,而能够将后大梁10与弹簧3顶部的弹簧盘相互锁接。后悬支架连接部12则是连接于后悬支架4,复参图2所示,所述后悬支架连接部12可为支架与螺合组件(包括螺栓与螺孔)所构成,而能够将后大梁10与后悬支架4相互锁接,以上弹簧连接部11与后悬支架连接部12的实施方式仅供说明之用,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此。上述横梁20是连接于二后大梁10之间。强化板件30则分别连接于横梁20与各后大梁10,且各强化板件30的一端延伸至弹簧连接部11,另一端延伸至后悬支架连接部12。
如图3所示,其中各强化板件30可固接于弹簧连接部11而与后大梁10、弹簧3相互连结。或者如图4所示,强化板件30亦可固接于后悬支架连接部12而与后大梁10、后悬支架4相互连结。又或者,强化板件30的两端可分别延伸至弹簧连接部11与后悬支架连接部12的上方局部区域或全部区域(如图3所示,即是强化板件30延伸至后悬支架连接部12上方的局部区域),此部分并无局限。
如图1、图2所示,其中各后大梁10更包括底板13与二立向侧板14,二立向侧板14分别连接于底板13的二侧,各强化板件30的二侧分别固接于立向侧板14。而如图5所示,其中各强化板件30包括本体部31与二侧板部32,二侧板部32是分别连接于本体部31的二侧,并贴合于立向侧板14,借此达到增加强化板件30与后大梁10的结合强度。
再对照图3、图5所示,于此实施例中,本体部31包括中间区311、第一延伸区312及第二延伸区313,第一延伸区312与第二延伸区313分别位于中间区311的二侧,且第一延伸区312位于后悬支架连接部12的上方,位于中间区311的侧板部32固接于横梁20,第二延伸区313则固接于弹簧连接部11。且其中,本体部31更包括有连接区314,实质上垂直地连接中间区311与第二延伸区313,令第二延伸区313能够向下固接于弹簧连接部11。
复如图3所示,各后大梁10的后端更连固接有延伸梁40,且各延伸梁40更固接于第二延伸区313与弹簧连接部11,借此使延伸梁40的组接状态更加稳固且组接强度也进一步提升。
借由上述结构组成,本实用新型通过强化板件30分别连接于横梁20与各后大梁10,且各强化板件30的一端延伸至弹簧连接部11,另一端延伸至后悬支架连接部12的技术特征,能够达到提升整车刚性与抗撞性能,兹进一步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如图6所示,当车辆于停止时或于行驶状态而带动车体的过程中,其主要受到的力量会由弹簧连接部11与后悬支架连接部12的位置向上导入(如箭号F1所示,也就是说弹簧连接部11与后悬支架连接部12的位置为主要入力点)。而本实用新型通过强化板件30连接于横梁20与各后大梁10,且强化板件30一端延伸至弹簧连接部11,另一端延伸至后悬支架连接部12的技术特征,能够将入力(如箭号F1所示)导引至后大梁10与横梁20(如箭号F2所示,为力量导引方向),如此一来,可有效地将受力分散至后大梁10与横梁20,而达到增加车体刚性的功效。
如图7所示,当车体受到后侧方向撞击时,通过强化板件30连接于横梁20与各后大梁10,且强化板件30一端延伸至弹簧连接部11,另一端延伸至后悬支架连接部12的技术特征,可将后撞力量(如箭号F3所示),更有效地分散至后大梁10与横梁20(如箭号F4所示,为力量导引方向),而大幅提升车体抗撞性能。
再如图6、图7所示,各后大梁10的后端更分别固接有延伸梁40,且如图8、图9所示,各延伸梁40于靠近各后大梁10的后端处设有溃缩保护部41,于此实施例中,所述溃缩保护部41为凹槽型态设于延伸梁40底部,但并不局限于此,溃缩保护部41也可以是孔洞或长槽型态。
复参图1、图9所示,于此实施例中,二延伸梁40之间具有一备胎架42,所述溃缩保护部41于延伸梁40的设置范围可位在备胎架42中心于延伸梁40的投影位置处至后大梁10的后端之间(如符号D所示范围)。借此,当延伸梁40受到后侧撞击时,能够通过溃缩保护部41的设置而产生向下弯折作动(如图9箭号R1所示),进而带动延伸梁40之间的备胎架42翻转,防止备胎架42向前推进、挤压而破坏其它组件(如油箱),达到进一步提升车体抗后撞性能与安全性。
如图10所示,于此实施例中,强化板件30的本体部31更包括有凸出部315与多个转折部316,其中转折部316是位于该凸出部315二侧。借此,所述强化板件30的本体部31俾可呈曲折型态,达到提升强化板件30的强度与抗弯折性而进一步提升车体刚性与抗撞性能。
综上所述,由于弹簧连接部与后悬支架连接部均是连结于外界主要入力点(即分别连接于后悬吊组的弹簧与后悬支架),而本实用新型通过强化板件分别连接于横梁与各后大梁,且各强化板件的一端延伸至弹簧连接部,另一端延伸至后悬支架连接部的技术特征,使车体承受外力时,能够由强化板件有效地将力量分散至其它结构处(如横梁与大梁),达到提升车体刚性与增加抗撞性能。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体的强化结构,对应于该车体的一后悬吊组,该后悬吊组包括一弹簧与一后悬支架,其特征在于,该强化结构包括:
二后大梁,分别位于该车体后端底部的二侧,其中各该后大梁包括一弹簧连接部与一后悬支架连接部,其中该弹簧连接部连接于该弹簧,该后悬支架连接部连接于该后悬支架;
一横梁,连接于该后大梁之间;及
二强化板件,分别连接于该横梁与各该后大梁,且各该强化板件的一端延伸至该弹簧连接部,另一端延伸至该后悬支架连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强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强化板件固接于该弹簧连接部或该后悬支架连接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强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强化板件固接于该弹簧连接部及该后悬支架连接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强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后大梁更包括一底板与二立向侧板,该立向侧板分别连接于该底板的二侧,各该强化板件的二侧分别固接于该立向侧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体的强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强化板件包括一本体部与二侧板部,该侧板部分别连接于该本体部的二侧,并贴合于该立向侧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的强化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部包括一中间区、一第一延伸区及一第二延伸区,该第一延伸区与该第二延伸区分别位于该中间区的二侧,该第一延伸区位于该后悬支架连接部的上方,位于该中间区的该侧板部固接于该横梁,该第二延伸区固接于该弹簧连接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体的强化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部更包括一连接区,垂直地连接于该中间区与该第二延伸区。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的强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强化板件的该本体部更包括至少一凸出部与多个转折部,其中该转折部位于该凸出部二侧。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体的强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二延伸梁,分别固接于各该后大梁的后端,且各该延伸梁更固接于该第二延伸区与该弹簧连接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强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二延伸梁,分别固接于各该后大梁的后端,各该延伸梁靠近各该后大梁的后端处设有一溃缩保护部,且该溃缩保护部位于各该延伸梁的底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260421.3U CN203832563U (zh) | 2014-05-21 | 2014-05-21 | 车体的强化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260421.3U CN203832563U (zh) | 2014-05-21 | 2014-05-21 | 车体的强化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832563U true CN203832563U (zh) | 2014-09-17 |
Family
ID=51510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260421.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32563U (zh) | 2014-05-21 | 2014-05-21 | 车体的强化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832563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26022A (zh) * | 2014-09-29 | 2015-02-04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延伸梁总成 |
CN106275109A (zh) * | 2016-09-07 | 2017-01-04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备胎坑及加强结构 |
CN109927785A (zh) * | 2017-12-15 | 2019-06-25 |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后车身碰撞的力传递系统和汽车 |
-
2014
- 2014-05-21 CN CN201420260421.3U patent/CN20383256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26022A (zh) * | 2014-09-29 | 2015-02-04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延伸梁总成 |
CN104326022B (zh) * | 2014-09-29 | 2017-03-08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延伸梁总成 |
CN106275109A (zh) * | 2016-09-07 | 2017-01-04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备胎坑及加强结构 |
CN109927785A (zh) * | 2017-12-15 | 2019-06-25 |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后车身碰撞的力传递系统和汽车 |
CN109927785B (zh) * | 2017-12-15 | 2024-01-30 | 蔚来(安徽)控股有限公司 | 用于后车身碰撞的力传递系统和汽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239021A1 (en) | Wheel-beam axleless vehicle frame | |
CN102166936B (zh) | 自动升降车辆底盘装置 | |
CN203832563U (zh) | 车体的强化结构 | |
CN106827995B (zh) | 一种v型推力杆支架构成的车架横梁总成 | |
CN204488930U (zh) | 一种牵引车车架结构 | |
CN204527321U (zh) | 一种矩形管式轻型半挂车架 | |
CN105857396A (zh) | 一种横梁贯通式车底架 | |
CN205675107U (zh) | 悬架横梁及采用该悬架横梁的重型车辆 | |
CN204937235U (zh) | 电动汽车车架 | |
CN102358310B (zh) | 铁道工程列车用车架及铁道工程列车 | |
CN105667562A (zh) | 一种客车蓄电池转运安装车 | |
CN102190130A (zh) | 一种汽车车架运输固定结构 | |
CN202705528U (zh) | 汽车涂装用滑撬 | |
CN203557930U (zh) | 扭转梁后桥横梁 | |
CN204172996U (zh) | 一种汽车车架及汽车 | |
CN202574528U (zh) | 跨骑式正三轮摩托客车的后悬架装置 | |
CN204871199U (zh) | 一种改进型皮卡车架 | |
CN105821751B (zh) | 一种截面为双x型桥梁 | |
CN205186287U (zh) | 车架、底盘及工程机械 | |
CN204296394U (zh) | 一种汽车底盘扭转梁结构 | |
CN203032766U (zh) | 一种重卡车辆的横梁总成 | |
CN204749949U (zh) | 一种汽车拉索翻转料车 | |
CN203496735U (zh) | 低地隙液压翻卸车 | |
CN105984503A (zh) | 汽车车身后部支撑结构 | |
CN203528604U (zh) | 一种后地板车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13 Address after: 2nd floor, No.3, section 3, Zhongxing Road, Xindian District, Xinbei Ci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after: Honghua advance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7th floor, No.150, Section 2, Nanjing East Road, Zhongshan District, Taipei,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Hua-chuang Automobile Information Technical Center Co.,Ltd.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