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85332U - 层叠式集管、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层叠式集管、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85332U
CN203785332U CN201420112960.2U CN201420112960U CN203785332U CN 203785332 U CN203785332 U CN 203785332U CN 201420112960 U CN201420112960 U CN 201420112960U CN 203785332 U CN203785332 U CN 2037853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eam
cold
producing medium
branch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1296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田拓也
石桥晃
冈崎多佳志
松井繁佳
东井上真哉
伊东大辅
望月厚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853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8533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stacked distribution plates or perforated plates arranged over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41/00Branching pipes; Joining pipes to walls
    • F16L41/02Branch units, e.g. made in one piece, welded, rive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1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93Multi-circuit heat-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12Elements constructed in the shape of a hollow panel, e.g. with cha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层叠式集管、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该层叠式集管(2)具有第一板状体(11)和安装于第一板状体并形成有分配流路(12A)的第二板状体(12),第一板状体和第二板状体被钎焊接合,分配流路(12A)包含至少1个分支流路(12b),第二板状体(12)具有至少1个板状部件(23_1),该板状部件(23_1)是将具有使1个支部分支成2个支部的至少1个分支部的槽作为流路而形成的,1个支部以直线状延伸,2个支部沿垂直于1个支部的直线状的部分的、彼此相反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在分支流路中,槽使除制冷剂流入的区域及制冷剂流出的区域以外的区域被封闭,向分支流路流入的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按顺序通过1个支部和2个支部,并从槽的端部流出。

Description

层叠式集管、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层叠式集管、换热器和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层叠式集管,具有:第一板状体,其形成了多个出口流路;第二板状体,其被层叠在第一板状体上,并且形成了将从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到形成于第一板状体的多个出口流路并流出的分配流路。分配流路包含分支流路,该分支流路从制冷剂流入的位置沿整个周向上具有垂直于制冷剂的流入方向的多个槽。从入口流路流入分支流路的制冷剂通过该多个槽而分支成多路,并通过形成于第一板状体的多个出口流路而流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61818号公报([0012]~[0020]段,图1、图2)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样的层叠式集管中,通过缩短多个槽的角度间隔来应对路径数量(即传热管的个数)的增加,为了抑制槽与槽之间的隔离壁的厚度变得过薄,需要增大入口流路的直径,并且将槽配置在远离入口流路的中心的位置。也就是说,存在层叠式集管在垂直于制冷剂的流入方向的整周方向上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以上述课题为背景而做出的,其目的是获得能够抑制在与制冷剂的流入方向垂直的整周方向上大型化的层叠式集管。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获得具有这样的层叠式集管的换热器。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获得具有这样的换热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式集管具有:第一板状体,其形成了多个第一出口流路;第二板状体,其被安装于所述第一板状体,形成了将从第一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到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并流出的分配流路,所述第一板状体和所述第二板状体被钎焊接合,所述分配流路包括至少1个分支流路,所述第二板状体具有至少1个板状部件,该板状部件是将具有使1个支部分支成2个支部的至少1个分支部的槽作为流路而形成的,所述1个支部以直线状延伸,所述2个支部沿垂直于所述1个支部的直线状的部分的、彼此相反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在所述分支流路中,所述槽使除所述制冷剂流入的区域及所述制冷剂流出的区域以外的区域被封闭,向所述分支流路流入的所述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按顺序通过所述1个支部和所述2个支部,并从所述槽的端部流出。
优选地,所述1个支部的直线状的部分与重力方向平行。
优选地,所述1个支部的以直线状延伸的距离是该支部的水力当量直径的3倍以上。
优选地,所述2个支部各自的以直线状延伸的距离是该支部的水力当量直径的1倍以上。
优选地,通过流入所述分支流路而分支的所述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流入所述1个支部。
优选地,所述槽的端部的排列方向沿着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的排列方向。
优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的排列方向与重力方向交叉。
优选地,所述槽设有多个。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板状体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入口流路,在所述第二板状体上形成有供从所述多个第二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合流并流入第二出口流路的合流流路。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板状体上形成有使流入的制冷剂折回地流出的多个折回流路。
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具有:上述的层叠式集管和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连接的多个第一传热管。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板状体上形成有供通过了所述多个第一传热管的所述制冷剂流入的多个第二入口流路,在所述第二板状体上形成有供从所述多个第二入口流路流入的所述制冷剂合流并流入第二出口流路的合流流路。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热管是扁平管。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上述的换热器,所述分配流路在述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使所述制冷剂向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换热器,该换热器具有:上述的层叠式集管,和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连接的多个第一传热管,在所述层叠式集管中,在所述第一板状体上形成有供通过了所述多个第一传热管的所述制冷剂流入的多个第二入口流路,在所述第二板状体上形成有供从所述多个第二入口流路流入的所述制冷剂合流并流入第二出口流路的合流流路,所述换热器具有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二入口流路连接的多个第二传热管,所述分配流路在所述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使所述制冷剂向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流出,所述第一传热管在所述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与所述第二传热管相比,位于上风侧。
实用新型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式集管中,分配流路包含至少1个分支流路,第二板状体具有至少1个板状部件,该至少1个板状部件是将具有使1个支部分支成2个支部的至少1个分支部的槽作为流路而形成的,1个支部以直线状延伸,2个支部沿垂直于1个支部的直线状的部分的、彼此相反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在分支流路中,槽使除制冷剂流入的区域及制冷剂流出的区域以外的区域被封闭,向分支流路流入的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按顺序通过1个支部和2个支部,并从槽的端部流出。由于制冷剂在分支部被分支,所以层叠式集管在垂直于制冷剂的流入方向的整周方向上大型化的情况被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结构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展开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展开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的流路的变形例的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展开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的流路的分支部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的流路的分支部的直线比和分配比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的流路的分支部的直线比和换热器的AK值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的流路的分支部的直线比和分配比的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的流路的分支部的弯曲角度和分配比的关系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所适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4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变形例-1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5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变形例-1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6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变形例-2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下的关键部位的立体图和关键部位的剖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变形例-3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结构的图。
图19是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0是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展开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所适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结构的图。
图23是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4是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展开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所适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式集管。
此外,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式集管分配流入换热器的制冷剂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式集管也可以分配流入其他设备的制冷剂。另外,以下说明的结构、动作等只不过是一例,不限于这样的结构、动作等。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省略标注附图标记。另外,对细节的构造,适当地简化或省略图示。另外,对重复或类似的说明,适当地简化或省略。
实施方式1
对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进行说明。
<换热器的结构>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结构的图。
如图1所示,换热器1具有层叠式集管2、集管3、多个第一传热管4、保持部件5和多个翅片6。
层叠式集管2具有制冷剂流入部2A和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集管3具有多个制冷剂流入部3A和制冷剂流出部3B。在层叠式集管2的制冷剂流入部2A及集管3的制冷剂流出部3B上连接制冷剂配管。在层叠式集管2的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和集管3的多个制冷剂流入部3A之间连接多个第一传热管4。
第一传热管4是形成了多个流路的扁平管。第一传热管4是例如铝制的。多个第一传热管4的靠层叠式集管2这一侧的端部在被板状的保持部件5保持的状态下,被连接在层叠式集管2的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保持部件5是例如铝制的。在第一传热管4上接合有多个翅片6。翅片6是例如铝制的。第一传热管4和翅片6的接合最好采用钎焊接合。此外,在图1中,示出了第一传热管4为8个的情况,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
<换热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经制冷剂流入部2A流入层叠式集管2而被分配,并经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向多个第一传热管4流出。制冷剂在多个第一传热管4中,例如与由风机供给的空气等进行热交换。在多个第一传热管4中流动的制冷剂经多个制冷剂流入部3A流入集管3而合流,并经制冷剂流出部3B向制冷剂配管流出。制冷剂能够逆流。
<层叠式集管的结构>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层叠式集管2具有第一板状体11和第二板状体12。第一板状体11和第二板状体12被层叠。
第一板状体11被层叠在制冷剂的流出侧。第一板状体11具有第一板状部件21。在第一板状体11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出口流路11A。多个第一出口流路11A相当于图1中的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
在第一板状部件21上形成有多个流路21A。多个流路21A是内周面沿着第一传热管4的外周面的形状的通孔。若第一板状部件21被层叠,则多个流路21A作为多个第一出口流路11A发挥功能。第一板状部件21例如厚度为1~10mm左右,是铝制的。在多个流路21A通过挤压加工等形成的情况下,加工被简化,制造成本被削减。
第一传热管4的端部从保持部件5的表面突出,第一板状体11被层叠在保持部件5上,第一出口流路11A的内周面嵌合在第一传热管4的端部的外周面上,由此,在第一出口流路11A上连接有第一传热管4。第一出口流路11A和第一传热管4也可以通过例如形成于保持部件5的凸部和形成于第一板状体11的凹部之间的嵌合等被定位,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传热管4的端部也可以不从保持部件5的表面突出。也可以不设置保持部件5而在第一出口流路11A上直接连接第一传热管4。在这样的情况下,零件费用等被削减。
第二板状体12被层叠在制冷剂的流入侧。第二板状体12具有第二板状部件22和多个第三板状部件23_1、23_2。在第二板状体12上形成有分配流路12A。分配流路12A具有第一入口流路12a和多个分支流路12b。第一入口流路12a相当于图1中的制冷剂流入部2A。
在第二板状部件22上形成有流路22A。流路22A是圆形的通孔。若第二板状部件22被层叠,则流路22A作为第一入口流路12a发挥功能。第二板状部件22例如厚度为1~10mm左右,是铝制的。在流路22A通过挤压加工等形成的情况下,加工被简化,制造成本等被削减。
例如,在第二板状部件22的制冷剂的流入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管头等,通过该管头等将制冷剂配管连接到第一入口流路12a上。也可以是第一入口流路12a的内周面为与制冷剂配管的外周面嵌合的形状,不使用管头等在第一入口流路12a上直接连接制冷剂配管。在这样的情况下,零件费用等被削减。
在第三板状部件23_1上形成有流路23A。在第三板状部件23_2上形成有多个流路23B。流路23a、23b是贯通槽。在后面详细说明贯通槽的形状。若多个第三板状部件23_1、23_2被层叠,则流路23a、23b分别作为分支流路12b发挥功能。在多个第三板状部件23_1、23_2例如厚度为1~10mm左右,是铝制的。在流路23a、23b通过挤压加工等形成的情况下,加工被简化,制造成本等被削减。
以下,有时将多个第三板状部件23_1、23_2总称为第三板状部件23。以下,有时将保持部件5、第一板状部件21、第二板状部件22和第三板状部件23总称为板状部件。
由流路23A形成的分支流路12b将流入的制冷剂分支成4路,并从槽的端部流出。由流路23B形成的分支流路12b将流入的制冷剂分支成2路,并从槽的端部流出。由此,在被连接的第一传热管4为8个的情况下,第三板状部件23需要2张。在被连接的第一传热管4为16个的情况下,形成有流路23A的第三板状部件23需要2张。也可以是形成有流路23A的第三板状部件23为1张,形成有流路23B的第三板状部件23为2张。被连接的第一传热管4的个数不限于2的乘幂。在这样的情况下,组合分支流路12b和不分支的流路即可。此外,也可以是被连接的第一传热管4为4个,形成有流路23A的第三板状部件23为1张。另外,第三板状部件23_1和第三板状部件23_2的层叠顺序也可以相反。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在第三板状部件23_2上形成1个流路23B,在第三板状部件23_1上形成2个流路23A即可。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展开图。此外,图3(b)是表示分支部23f的详细情况的图。
如图3(a)所示,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23的流路23A是经直线部23e和2个分支部23f将端部23a、端部23b、端部23c和端部23d之间连结的形状。直线部23e与重力方向垂直。流路23A,通过与制冷剂的流入侧邻接地层叠的部件,使直线部23e的除端部23g和端部23h之间的一部分的区域23i(以下称为开口部23i)以外的区域被封闭,并通过与制冷剂的流出侧邻接地层叠的部件,使除端部23a~23d以外的区域被封闭,由此形成分支流路12b。
为了使流入开口部23l并分支、进一步在分支部23f中分支的制冷剂从不同高度流出,端部23a~23d位于彼此不同的高度。尤其,在分支部23f的一方与直线部23e相比位于上侧,另一方与直线部23e相比位于下侧的情况下,能够不使形状复杂化地减小从开口部23i沿流路23A分别到达端部23a~23d的各距离的偏差。另外,在端部23a及端部23c与分支部23f相比位于上侧,端部23b及端部23d与分支部23f相比位于下侧的情况下,能够不使形状复杂化地减小从开口部23i沿流路23A分别到达端部23a~23d的各距离的偏差。端部23a~23d的排列方向与第三板状部件23的长边方向平行,由此,能够减小第三板状部件23的短边方向的尺寸,能够削减零件费用、重量等。而且,端部23a~23d的排列方向与第一传热管4的排列方向平行,由此换热器1能够节省空间。
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23的流路23B与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23的流路23A相比,除了具有2个端部23a、23b且不具有分支部23f以外,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流路23B,通过与制冷剂的流入侧邻接地层叠的部件,使除开口部23i以外的区域被封闭,并通过与制冷剂的流出侧邻接地层叠的部件,使除端部23a、23b以外的区域被封闭,由此形成了分支流路12b。也可以由其他形状的流路23B形成分支流路12b。
如图3(b)所示,分支部23f使支部23j分支成支部23k、23l。支部23j与开口部23l连通。支部23k、23l与端部23a~23d的任意一个连通。支部23j朝向分支部的中心23m从平行于重力方向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从分支部的中心23m到直线状的部分的端部被定义为直线部23n。支部23k、23l从分支部的中心23m朝向垂直于重力方向的彼此相反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从分支部的中心23m到直线状的部分的端部被定义为直线部23o、23p。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展开图。
如图4所示,在第一传热管4的排列方向不与重力方向平行、即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情况下,第三板状部件23的长边方向和直线部23c不垂直。也就是说,层叠式集管2不限于多个第一出口流路11A沿重力方向排列的结构,也可以被用于例如壁挂式的房间空调室内机、空调机用室外机、冷却器室外机等的换热器那样地换热器1倾斜地配置的情况。此外,在图4中,示出了形成于第一板状部件21的流路21A的剖面的长边方向、即第一出口流路11A的剖面的长边方向与第一板状部件21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情况,但第一出口流路11A的剖面的长边方向也可以与重力方向垂直。
流路23A也可以不具有直线部23e。在这样的情况下,流路23A的、上侧的分支部23f的下端和下侧的分支部23f的上端之间的、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水平部成为开口部23i。在具有直线部23e的情况下,制冷剂在开口部23l分支时,各分支方向相对于重力方向的角度变得一致,难以受到重力的影响。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的流路的变形例的图。
如图5(a)所示,流路23A也可以具有8个端部,具有6个分支部23f。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利用1个分支流路12b将流入的制冷剂分支成8路,可以削减第三板状部件23的个数。另外,能够降低钎焊不良的发生的频率。也就是说,流路23A不需要使分支部23f的数量为2个,通过使分支部23f的个数变化,能够使流入的制冷剂的分支的个数自由地变化。
如图5(b)所示,流路23A也可以具有3个端部,具有1个分支部23f。例如,在被连接的第一传热管4的个数不是2的乘幂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使流路23A的供不通过分支部23f而从流路23A的端部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的区域的流路阻力增大,使从3个端部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均匀化。通过使流路的形状(流路的宽度、流路的长度、流路的曲度、流路的表面粗糙度等)最优化,能够增大流路阻力。
<层叠式集管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如图3及图4所示,通过了第二板状部件22的流路22A的制冷剂流入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23_1的流路23A的开口部23i。流入了开口部23i的制冷剂与邻接地层叠的部件的表面接触,分别朝向直线部23e的端部23g和端部23h分支成2路。被分支的制冷剂按顺序通过分支部23f的支部23j和支部23k、23l并达到流路23A的端部23a~23d,并流入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23_2的流路23B的开口部23i。
流入了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23_2的流路23A的开口部23i的制冷剂与邻接地层叠的部件的表面接触,分别朝向直线部23e的端部23j和端部23h分支成2路。被分支的制冷剂到达流路23B的端部23a、23b,并通过第一板状部件21的流路21A流入第一传热管4。
<板状部件的层叠方法>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各板状部件的层叠方法进行说明。
各板状部件最好通过钎焊接合被层叠。也可以在全部的板状部件或每隔一个的板状部件上,通过使用在两面辊轧加工有焊料的两侧复合材料来供给用于接合的焊料。也可以在全部的板状部件上,通过使用在单面辊轧加工有焊料的单侧复合材料来供给用于接合的焊料。也可以在各板状部件之间层叠焊料片来供给焊料。也可以在各板状部件之间涂布糊状的焊料来供给焊料。也可以在各板状部件之间,通过层叠两面辊轧加工有焊料的两侧复合材料来供给焊料。
通过由钎焊接合被层叠,由此,各板状部件之间没有间隙地被层叠,制冷剂的泄漏被抑制,另外,确保耐压性。在对板状部件加压的同时进行钎焊接合的情况下,钎焊不良的发生被进一步抑制。在容易发生制冷剂的泄漏的位置,在实施了形成肋等促进焊脚形成这样的处理的情况下,钎焊不良的发生被进一步抑制。
而且,在包含第一传热管4、翅片6等的全部的被钎焊接合的部件是同一材质(例如铝制)的情况下可以一起进行钎焊接合,生产率提高。也可以在进行了层叠式集管2的钎焊接合之后,进行第一传热管4及翅片6的钎焊。另外,也可以先仅将第一板状体11钎焊接合在保持部件5上,然后钎焊接合第二板状体12。
图6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7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展开图。
尤其,在各板状部件之间最好通过层叠在两面辊轧加工有焊料的板状部件、即两侧复合材料来供给焊料。如图6及图7所示,多个两侧复合材料24_1~24_4被层叠在各板状部件之间。以下,有时将多个两侧复合材料24_1~24_4总称为两侧复合材料24。此外,也可以在一部分的板状部件之间层叠两侧复合材料24,在其他板状部件之间通过其他方法供给焊料。
在两侧复合材料24中,在如下区域中形成有贯穿两侧复合材料24的流路24A,该区域与形成于与制冷剂流入一侧邻接地层叠的板状部件的流路的制冷剂所流出的区域相向。层叠在第二板状部件22及第三板状部件23上的两侧复合材料24中所形成的流路24A是圆形的通孔。层叠在第一板状部件21和保持部件5之间的两侧复合材料24_4中所形成的流路24A是内周面沿着第一传热管4的外周面的形状的通孔。
若两侧复合材料24被层叠,则流路24A作为第一出口流路11A及分配流路12A的制冷剂隔离流路而发挥功能。在将两侧复合材料24_4层叠在保持部件5上的状态下,第一传热管4的端部也可以从两侧复合材料24_4的表面突出,另外,也可以不突出。在流路24A通过挤压加工等形成的情况下,加工被简化,制造成本等被削减。在包含两侧复合材料24的全部的被钎焊接合的部件是同一材质(例如铝制)的情况下可以一起钎焊接合,生产率提高。
通过由两侧复合材料24形成制冷剂隔离流路,尤其使从分支流路12b分支并流出的制冷剂彼此的隔离变得可靠。另外,能够与各两侧复合材料24的厚度量相应地确保直到流入分支流路12b及第一出口流路11A的辅助距离,制冷剂的分配的均匀性提高。另外,通过使制冷剂彼此的隔离变得可靠,能够提高分支流路12b的设计自由度。
<第三板状部件的流路的形状>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的流路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对支部23j从下方朝向分支部的中心23m延伸、支部23k从分支部的中心23m向上方延伸,支部23l从分支部的中心23m向下方延伸的情况进行说明。关于其他的情况也是相同的。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的流路的分支部的图。
如图8所示,将支部23j的直线部23n的距离定义为直线距离L1。另外,将直线部23n的水力当量直径定义为水力当量直径De1,将直线距离L1相对于水力当量直径De1的比率定义为直线比L1/De1。将从支部23k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相对于从支部23k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和从支部23l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之和的比率定义为分配比R。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的流路的分支部的、直线比和分配比的关系的图。此外,图9示出了使直线比L1/De1变化时的分配比R的变化。
如图9所示,分配比R以如下方式变化,在直线比L1/De1成为10.0之前增加,并且在直线比L1/De1为10.0以上时成为0.5。在直线比L1/De1不足10.0时,流路23A的直线部23e和直线部23n之间的区域由于不与重力方向平行,引起制冷剂以产生偏流的状态流入分支部的中心23m,由此分配比R不成为0.5。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的流路的分支部的、直线比和换热器的AK值之间的关系的图。此外,图10(a)示出了使直线比L1/De1变化时的换热器1的AK值的变化。图10(b)示出了使直线比L1/De1变化时的换热器1的有效AK值的变化。AK值是换热器1的传热面积A[m2]和换热器1的热通过率K[J/(S?m2?K)]的乘积,有效AK值是由AK值和上述分配比R的乘积定义的值。有效AK值越高,换热器1的性能越高。
另一方面,如图10(a)所示,直线比L1/De1越大,第一传热管4的排列间隔越宽,也就是说,第一传热管4的个数减少,换热器1的AK值减少。由此,如图10(b)所示,有效AK值以如下方式变化,在直线比L1/De1成为3.0之前增加,在直线比L1/De1成为3.0以上时有效AK值的减少量减小的同时有效AK值减少。即,通过使直线比L1/De1为3.0以上,能够维持有效AK值、即换热器1的性能。
如图8所示,将支部23k的直线部23o的距离定义为直线距离L2。将支部23l的直线部23p的距离定义为直线距离L3。将支部23k的水力当量直径定义为水力当量直径De2,将直线距离L2相对于水力当量直径De2的比率定义为直线比L2/De2。将支部23l的水力当量直径定义为水力当量直径De3,将直线距离L3相对于水力当量直径De3的比率定义为直线比L3/De3。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的流路的分支部的直线比和分配比的关系的图。此外,图11示出了在直线比L2/De2=直线比L3/De3的状态下,使直线比L2/De2(L3/De3)变化时的分配比R的变化。
如图11所示,分配比R以如下方式变化,在直线比L2/De2和直线比L3/De3成为1.0之前增加,在成为1.0以上时分配比R成为0.5。在直线比L2/De2和直线比L3/De3小于1.0时,支部23k和支部23l受到相对于重力方向的方向不同地弯折的影响,分配比R不成为0.5。即,通过使直线比L2/De2和直线比L3/De3成为1.0以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的分配的均匀性。
如图8所示,将支部23k的弯曲角度定义为角度θ1,将支部23l的弯曲角度定义为角度θ2。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的流路的分支部的弯曲角度和分配比的关系的图。此外,图12示出了在角度θ1=角度θ2的状态下,使角度θ1(=角度θ2)变化时的分配比R的变化。
如图12所示,角度θ1和角度θ2越接近90°,分配比R越接近0.5。即,通过增大角度θ1和角度θ2,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的分配的均匀性。
<换热器的使用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使用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对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被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例如用于具有制冷剂循环回路的其他制冷循环装置。另外,对于空气调节装置切换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仅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所适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此外,在图13中,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用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如图13所示,空气调节装置51具有压缩机52、四通阀53、热源侧换热器54、节流装置55、负载侧换热器56、热源侧风机57、负载侧风机58和控制装置59。压缩机52、四通阀53、热源侧换热器54、节流装置55和负载侧换热器56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而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
在控制装置59中连接有例如压缩机52、四通阀53、节流装置55、热源侧风机57、负载侧风机58、各种传感器等。通过控制装置59切换四通阀53的流路,由此切换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热源侧换热器54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负载侧换热器56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对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从压缩机52排出的高压高温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四通阀53流入热源侧换热器54,通过与由热源侧风机57供给的外部气体之间的热交换而冷凝,由此成为高压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并从热源侧换热器54流出。从热源侧换热器54流出的高压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节流装置55,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节流装置55流出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负载侧换热器56,通过与由负载侧风机58供给的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而蒸发,由此成为低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负载侧换热器56流出。从负载侧换热器56流出的低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四通阀53被吸入压缩机52。
对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从压缩机52排出的高压高温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四通阀53流入负载侧换热器56,通过与由负载侧风机58供给的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而冷凝,由此成为高压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并从负载侧换热器56流出。从负载侧换热器56流出的高压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节流装置55,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节流装置55流出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热源侧换热器54,通过与由热源侧风机57供给的外部气体之间的热交换而蒸发,由此成为低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并从热源侧换热器54流出。从热源侧换热器54流出的低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四通阀53被吸入压缩机52。
换热器1被用于热源侧换热器54及负载侧换热器56的中的至少任一个。在换热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换热器1以制冷剂从层叠式集管2流入、且制冷剂从集管3流出的方式被连接。也就是说,换热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流入层叠式集管2,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第一传热管4流入集管3。另外,换热器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流入集管3,液体状态的制冷剂从第一传热管4流入层叠式集管2。
<换热器的作用>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层叠式集管2的第二板状体12上,形成包含分支流路12b的分配流路12A,通过流入分支流路12b而被分支的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按顺序通过支部23j和支部23k、23l被进一步分支的状态下,从分支流路12b流出。也就是说,在开口部23i被分支的制冷剂在分支部23f被进一步分支,从而能够削减开口部23i的分支数,层叠式集管2在与制冷剂的流入方向垂直的整周方向上变得大型化的情况被抑制。
另外,在层叠式集管2中,在分支部23f中,制冷剂从支部23j被分支到2个支部23k、23l。由此,能够可靠地使制冷剂的分配均匀。尤其,开口部23i和分支部23f全部将制冷剂分支成2路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使制冷剂的分配均匀。
另外,在层叠式集管2中,在分支部23f中,支部23k的直线部23o和支部23l的直线部23p处于同一直线上,支部23j的直线部23n和支部23k、23l的直线部23o、23p垂直地相交。由此,从支部23j流入的制冷剂能够以改变方向的角度没有偏差的方式流入支部23k、23l,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的分配的均匀性。
另外,在层叠式集管2中,支部23j的直线部23n与重力方向平行地延伸,支部23k、23l的直线部23o、23p沿垂直于重力方向的方向延伸。由此,在制冷剂在分支部的中心23m分支时,重力偏置地作用的情况被抑制,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的分配的均匀性。
另外,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23的流路23A是贯通槽,通过层叠第三板状部件23,形成了分支流路12b。由此,加工及组装被简化,能够削减生产效率及制造成本等。
尤其,在以往的层叠式集管中,在流入的制冷剂是气液二相状态的情况下,容易受到重力的影响,使向各传热管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量及干度变得均匀是困难的,但在层叠式集管2中,无论流入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流量及干度如何,都难以受到重力的影响,能够使向各第一传热管4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量及干度变得一致。
尤其,在以往的层叠式集管中,若以制冷剂量的削减、换热器的节省空间等为目的,将传热管从圆管变更成扁平管,则必须在垂直于制冷剂的流入方向的整周方向上大型化,但在层叠式集管2中,也可以不在垂直于制冷剂的流入方向的整周方向上大型化,换热器1能够节省空间。也就是说,在以往的层叠式集管中,若将传热管从圆管变更成扁平管,则传热管内的流路截面积变小,传热管内产生的压力损失增大,因此需要缩短形成分支流路的多个槽的角度间隔,增加路径数量(即传热管的个数),使层叠式集管在垂直于制冷剂的流入方向的整周方向上大型化。另一方面,在层叠式集管2中,即使需要增加路径数量,也只要增加分支部23f的个数或第三板状部件23的个数即可,因此层叠式集管2在垂直于制冷剂的流入方向的整周方向上大型化的情况被抑制。此外,层叠式集管2不限于第一传热管4为扁平管的情况。
<变形例-1>
图14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变形例-1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此外,在图14以下的附图中,虽然示出了两侧复合材料24被层叠的状态(图6及图7的状态),但当然也可以采用两侧复合材料24未被层叠的状态(图2及图3的状态)。
如图14所示,也可以在第二板状部件22上形成多个流路22A、即在第二板状体12上形成多个第一入口流路12a,第三板状部件23的个数被削减。通过像这样构成,零件费用、重量等被削减。
图15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变形例-1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多个流路22A也可以不设置在与形成于与第三板状部件23的流路23A的制冷剂流入的区域相向的区域。如图15所示,例如,也可以多个流路22A构成为一起形成在一个位置,通过层叠在第二板状部件22和第三板状部件23_1之间的其他的板状部件25的流路25A,通过了多个流路22A的制冷剂分别被导向与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23的流路23A的制冷剂流入的区域相向的区域。
<变形例-2>
图16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变形例-2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下的关键部位的立体图和关键部位的剖视图。此外,图16(a)是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下的关键部位的立体图,图16(b)是沿图16(a)的A-A线的第三板状部件23的剖视图。
如图16所示,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23的流路23A也可以是有底的槽。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流路23A的槽的底面的端部23q上形成有圆形的通孔23r。通过像这样地构成,为在分支流路12b之间隔设有作为制冷剂隔离流路发挥功能的流路24A,也可以不在板状部件之间层叠两侧复合材料24,生产效率提高。此外,在图16中,示出了流路23A的制冷剂的流出侧为底面的情况,但流路23A的制冷剂的流入侧也可以是底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相当于开口部23i的区域中形成通孔即可。
<变形例-3>
图17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变形例-3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如图17所示,作为第一入口流路12a发挥功能的流路22A也可以形成在除第二板状部件22以外的被层叠的部件、即其他的板状部件、两侧复合材料24等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流路22A采用例如从其他的板状部件的侧面贯穿到第二板状部件22所处的这一侧的表面的通孔即可。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入口流路12a形成在第一板状体11上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分配流路”包括除了第一入口流路12a形成在第二板状体12上的分配流路12A以外的分配流路。
实施方式2
对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进行说明。
此外,与实施方式1重复或类似的说明适当地简化或省略。
<换热器的结构>
以下,对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结构的图。
如图18所示,换热器1具有层叠式集管2、多个第一传热管4、保持部件5和多个翅片6。
层叠式集管2具有制冷剂流入部2A、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多个制冷剂流入部2C和制冷剂流出部2D。在层叠式集管2的制冷剂流入部2A及层叠式集管2的制冷剂流出部2D上连接有制冷剂配管。第一传热管4是被实施了发卡弯曲加工的扁平管。在层叠式集管2的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和层叠式集管2的多个制冷剂流入部2C之间连接有多个第一传热管4。
<换热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经制冷剂流入部2A流入层叠式集管2而被分配,并经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向多个第一传热管4流出。制冷剂在多个第一传热管4中例如与由风机供给的空气等进行热交换。通过了多个第一传热管4的制冷剂经多个制冷剂流入部2C流入层叠式集管2并合流,并且经制冷剂流出部2D向制冷剂配管流出。制冷剂能够逆流。
<层叠式集管的结构>
以下,对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9是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20是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展开图。此外,在图20中,省略了两侧复合材料24的图示。
如图19及图20所示,层叠式集管2具有第一板状体11和第二板状体12。第一板状体11和第二板状体12被层叠。
在第一板状体11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出口流路11A和多个第二入口流路11B。多个第二入口流路11B相当于图19中的多个制冷剂流入部2C。
在第一板状部件21上形成有多个流路21B。多个流路21B是内周面沿着第一传热管4的外周面的形状的通孔。若第一板状部件21被层叠,则多个流路21B作为多个第二入口流路11B发挥功能。
在第二板状体12上形成有分配流路12A和合流流路12B。合流流路12B具有混合流路12c和第二出口流路12d。第二出口流路12d相当于图19中的制冷剂流出部2D。
在第二板状部件22上形成有流路22B。流路22B是圆形的通孔。若第二板状部件22被层叠,则流路22B作为第二出口流路12d发挥功能。此外,流路22B、即第二出口流路12d可以形成多个。
在第三板状部件23_1、23_2上形成有流路23C_1、23C_2。流路23C_1、23C_2是贯穿第三板状部件23的高度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的矩形的通孔。若第三板状部件23_1、23_2被层叠,则流路23C_1、23C_2分别作为混合流路12c发挥功能。流路23C_1、23C_2也可以不是矩形。以下,有时将多个流路23C_1、23C_2总称为流路23C。
尤其,在各板状部件之间,最好通过使在两面上辊轧加工有焊料的两侧复合材料24层叠来供给焊料。层叠在保持部件5和第一板状部件21之间的两侧复合材料24_4中所形成的流路24B是内周面沿着第一传热管4的外周面的形状的通孔。层叠在第一板状部件21和第三板状部件23_2之间的两侧复合材料24_3中所形成的流路24B是圆形的通孔。层叠在第三板状部件23_1及第二板状部件22上的两侧复合材料24中所形成的流路24B是贯穿两侧复合材料24的高度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的矩形的通孔。若层叠两侧复合材料24,则流路24B作为第二入口流路11B及合流流路12B的制冷剂隔离流路发挥功能。
此外,作为第二出口流路12d发挥功能的流路22B也可以形成在第二板状体12的第二板状部件22以外的其他的板状部件、两侧复合材料24等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将流路23D或流路24B的一部分和例如其他的板状部件或两侧复合材料24的侧面之间连通的切口即可。混合流路12c被折回,在第一板状部件21上形成作为第二出口流路12d发挥功能的流路22B也是可以的。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二出口流路12d形成在第一板状体11上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合流流路”包括第二出口流路12d形成在第二板状体12上的合流流路12B以外的合流流路。
<层叠式集管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如图19及图20所示,从第一板状部件21的流路21A流出并通过了第一传热管4的制冷剂流入第一板状部件21的流路21B。流入了第一板状部件21的流路21B的制冷剂流入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23的流路23D并混合。被混合了的制冷剂通过第二板状部件22的流路22B向制冷剂配管流出。
<换热器的使用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使用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21是表示采用了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
如图21所示,换热器1被用于热源侧换热器54及负载侧换热器56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在换热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以制冷剂从层叠式集管2的分配流路12A流入第一传热管4、且制冷剂从第一传热管4流入层叠式集管2的合流流路12B的方式被连接。也就是说,在换热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流入层叠式集管2的分配流路12A,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第一传热管4流入层叠式集管2的合流流路12B。另外,在换热器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流入层叠式集管2的合流流路12B,液体状态的制冷剂从第一传热管4流入层叠式集管2的分配流路12A。
<换热器的作用>
以下,对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层叠式集管2中,在第一板状体11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入口流路11B,在第二板状体12上形成有合流流路12B。由此,不需要集管3,换热器1的零件费用等被削减。另外,与不需要集管3相应地,使第一传热管4延长并增加翅片6的个数等,也就是说能够增加换热器1的热交换部的安装体积。
实施方式3
对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进行说明。
此外,适当地简化或省略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重复或类似的说明。
<换热器的结构>
以下,对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结构的图。
如图22所示,换热器1具有层叠式集管2、多个第一传热管4、多个第二传热管7、保持部件5和多个翅片6。
层叠式集管2具有多个制冷剂折回部2E。第二传热管7是与第一传热管4同样地被实施了发卡弯曲加工的扁平管。在层叠式集管2的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和多个制冷剂折回部2E之间连接有多个第一传热管4,在层叠式集管2的多个制冷剂折回部2E和多个制冷剂流入部2C之间连接有多个第二传热管7。
<换热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经制冷剂流入部2A流入层叠式集管2而被分配,并经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向多个第一传热管4流出。制冷剂在多个第一传热管4中,例如与由风机供给的空气等进行热交换。通过了多个第一传热管4的制冷剂流入层叠式集管2的多个制冷剂折回部2E而折回,并向多个第二传热管7流出。制冷剂在多个第二传热管7中,例如与由风机供给的空气等进行热交换。通过了多个第二传热管7的制冷剂经多个制冷剂流入部2C流入层叠式集管2而合流,并经制冷剂流出部2D向制冷剂配管流出。制冷剂能够逆流。
<层叠式集管的结构>
以下,对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3是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分解了层叠式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24是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的展开图。此外,在图24中,省略了两侧复合材料24的图示。
如图23及图24所示,层叠式集管2具有第一板状体11和第二板状体12。第一板状体11和第二板状体12被层叠。
在第一板状体11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出口流路11A、多个第二入口流路11B和多个折回流路11C。多个折回流路11C相当于图23中的多个制冷剂折回部2E。
在第一板状部件21上形成有多个流路21C。多个流路21C是内周面包围第一传热管4的制冷剂的流出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和第二传热管7的制冷剂流入侧的端部的外周面的形状的通孔。若第一板状部件21被层叠,则多个流路21C作为多个折回流路11C发挥功能。
尤其,在各板状部件之间,最好通过使在两面辊轧加工有焊料的两侧复合材料24层叠来供给焊料。形成在被层叠在保持部件5和第一板状部件21之间的两侧复合材料24_5上的流路24C是内周面包围第一传热管4的制冷剂的流出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和第二传热管7的制冷剂流入侧的端部的外周面的形状的通孔。若两侧复合材料24被层叠,则流路24C作为折回流路11C的制冷剂隔离流路发挥功能。
<层叠式集管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层叠式集管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如图23及图24所示,从第一板状部件21的流路21A流出并通过了第一传热管4的制冷剂流入第一板状部件21的流路21C而折回,并流入第二传热管7。通过了第二传热管7的制冷剂流入第一板状部件21的流路21B。流入了第一板状部件21的流路21B的制冷剂流入形成于第三板状部件23的流路23D而混合。被混合了的制冷剂通过第二板状部件22的流路22B,向制冷剂配管流出。
<换热器的使用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使用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所适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
如图25所示,换热器1被用于热源侧换热器54及负载侧换热器56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在换热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以制冷剂从层叠式集管2的分配流路12A流入第一传热管4、且制冷剂从第二传热管7流入层叠式集管2的合流流路12B的方式被连接。也就是说,在换热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流入层叠式集管2的分配流路12A,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第二传热管7流入层叠式集管2的合流流路12B。另外,在换热器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流入层叠式集管2的合流流路12B,液体状态的制冷剂从第一传热管4流入层叠式集管2的分配流路12A。
而且,在换热器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换热器1以第一传热管4与第二传热管7相比成为由热源侧风机57或负载侧风机58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上风侧)的方式配置换热器1。也就是说,从第二传热管7至第一传热管4的制冷剂的流向和气流成为相向的关系。第一传热管4的制冷剂与第二传热管7的制冷剂相比,成为低温。关于由热源侧风机57或负载侧风机58产生的气流,换热器1的上游侧这一方与换热器1的下游侧相比,成为低温。其结果,尤其,能够利用在换热器1的上游侧流动的低温的气流使制冷剂过冷却(所谓的SC化),冷凝器性能提高。此外,热源侧风机57及负载侧风机58也可以设置在上风侧,也可以设置在下风侧。
<换热器的作用>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换热器1中,在第一板状体11上形成有多个折回流路11C,除了多个第一传热管4以外,还连接有多个第二传热管7。例如,也可以使换热器1的从正面观察的状态下的面积增加来增加热交换量,但在该情况下,内置有换热器1的框体变得大型化。另外,也可以减小翅片6的间隔而使翅片6的片数增加来增加热交换量,但在该情况下,从排水性、着霜性能、防尘性的观点出发,使翅片6的间隔小于约1mm是困难的,存在热交换量的增加变得不充分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如换热器1那样地使传热管的列数增加的情况下,不改变换热器1的从正面观察的状态下的面积、翅片6的间隔等,就能够增加热交换量。在传热管的列数成为2列时,热交换量增加到约1.5倍以上。此外,传热管的列数也可以为3列以上。另外,还可以改变换热器1的从正面观察的状态下的面积、翅片6的间隔等。
另外,仅在换热器1的一侧设置集管(层叠式集管2)。在为了增加热交换部的安装体积,换热器1例如沿着内置有换热器1的框体的多个侧面地弯折地配置的情况下,由于在传热管的每一列上其弯折部的曲率半径不同,导致在传热管的每一列上端部发生错位。在如层叠式集管2那样地,仅在换热器1的一侧设置集管(层叠式集管2)的情况下,即使在传热管的每一列上端部发生错位,只要对齐一侧的端部即可,与如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那样地在换热器1的两侧设置集管(层叠式集管2、集管3)的情况相比,设计自由度、生产效率等提高。尤其,也可以在接合了换热器1的各部件之后弯折换热器1,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换热器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第一传热管4与第二传热管7相比,位于上风侧。如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那样地在换热器1的两侧设置集管(层叠式集管2、集管3)的情况下,在传热管的每一列上产生制冷剂的温度差来提高冷凝器性能变得困难。尤其,在第一传热管4及第二传热管7是扁平管的情况下,与圆管不同,弯曲加工的自由度低,因此通过使制冷剂的流路变形来实现在传热管的每一列上产生制冷剂的温度差是困难的。另一方面,在如换热器1那样地,第一传热管4和第二传热管7被连接在层叠式集管2上的情况下,在传热管的每一列上必然产生制冷剂的温度差,能够不使制冷剂的流路变形地简易地实现使制冷剂的流向和气流成为相向的关系。
以上,对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例如,也可以组合各实施方式的全部或一部分、各变形例等。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换热器,2层叠式集管,2A制冷剂流入部,2B制冷剂流出部,2C制冷剂流入部,2D制冷剂流出部,2E制冷剂折回部,3集管,3A制冷剂流入部,3B制冷剂流出部,4第一传热管,5保持部件,6翅片,7第二传热管,11第一板状体,11A第一出口流路,11B第二入口流路,11C折回流路,12第二板状体,12A分配流路,12B合流流路,12a第一入口流路,12b分支流路,12c混合流路,12d第二出ロ流路,21第一板状部件,21A~21C流路,22第二板状部件,22A、22B流路,23、23_1、23_2第三板状部件,23A~23C、23C_1、23C_2流路,23a~23d贯通槽的端部,23e直线部,23f分支部,23g、23h直线部的端部,23i开口部,23j~23l支部,23m、23q有底槽的端部,23r通孔,24A~24C流路,25板状部件,分支部的中心,23n~23p直线部,24、24_1~24_4两侧复合材料25A流路,51空气调节装置,52压缩机,53四通阀,54热源侧风机,58热源侧换热器,55节流装置,56负荷侧换热器,57负荷侧风机,59控制装置。

Claims (15)

1.一种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板状体,其形成了多个第一出口流路;第二板状体,其被安装于所述第一板状体,形成了将从第一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到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并流出的分配流路,
所述第一板状体和所述第二板状体被钎焊接合,
所述分配流路包括至少1个分支流路,
所述第二板状体具有至少1个板状部件,该板状部件是将具有使1个支部分支成2个支部的至少1个分支部的槽作为流路而形成的,
所述1个支部以直线状延伸,
所述2个支部沿垂直于所述1个支部的直线状的部分的、彼此相反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
在所述分支流路中,所述槽使除所述制冷剂流入的区域及所述制冷剂流出的区域以外的区域被封闭,
向所述分支流路流入的所述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按顺序通过所述1个支部和所述2个支部,并从所述槽的端部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1个支部的直线状的部分与重力方向平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1个支部的以直线状延伸的距离是该支部的水力当量直径的3倍以上。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2个支部各自的以直线状延伸的距离是该支部的水力当量直径的1倍以上。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通过流入所述分支流路而分支的所述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流入所述1个支部。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的端部的排列方向沿着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的排列方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的排列方向与重力方向交叉。
8.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槽设有多个。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板状体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入口流路,在所述第二板状体上形成有供从所述多个第二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合流并流入第二出口流路的合流流路。
10.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板状体上形成有使流入的制冷剂折回地流出的多个折回流路。
1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和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连接的多个第一传热管。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板状体上形成有供通过了所述多个第一传热管的所述制冷剂流入的多个第二入口流路,在所述第二板状体上形成有供从所述多个第二入口流路流入的所述制冷剂合流并流入第二出口流路的合流流路。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热管是扁平管。
14.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所述分配流路在述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使所述制冷剂向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流出。
15.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换热器,该换热器具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式集管,和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连接的多个第一传热管,
在所述层叠式集管中,在所述第一板状体上形成有供通过了所述多个第一传热管的所述制冷剂流入的多个第二入口流路,在所述第二板状体上形成有供从所述多个第二入口流路流入的所述制冷剂合流并流入第二出口流路的合流流路,
所述换热器具有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二入口流路连接的多个第二传热管,
所述分配流路在所述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使所述制冷剂向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流出,
所述第一传热管在所述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与所述第二传热管相比,位于上风侧。
CN201420112960.2U 2013-05-15 2014-03-13 层叠式集管、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8533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PCT/JP2013/063601 2013-05-15
PCT/JP2013/063601 WO2014184912A1 (ja) 2013-05-15 2013-05-15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85332U true CN203785332U (zh) 2014-08-20

Family

ID=5132151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6579.3A Active CN105209845B (zh) 2013-05-15 2013-05-15 层叠型联管箱、热交换器和空气调节装置
CN201420112960.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85332U (zh) 2013-05-15 2014-03-13 层叠式集管、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6579.3A Active CN105209845B (zh) 2013-05-15 2013-05-15 层叠型联管箱、热交换器和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107570B2 (zh)
EP (1) EP2998679B1 (zh)
JP (1) JP6038302B2 (zh)
CN (2) CN105209845B (zh)
HK (1) HK1214342A1 (zh)
WO (1) WO2014184912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48516A (zh) * 2015-06-15 2015-08-19 广州佳立空调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用层叠式管片及换热器
CN107003085A (zh) * 2014-11-04 2017-08-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107532867A (zh) * 2015-05-01 2018-01-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07949762A (zh) * 2015-09-07 2018-04-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分配器、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10476036A (zh) * 2017-03-31 2019-11-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CN111201415A (zh) * 2017-10-13 2020-05-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1936815A (zh) * 2018-04-05 2020-11-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分配器以及热交换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54376B2 (en) * 2013-10-29 2018-08-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9477703B (zh) * 2016-08-08 2020-08-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以及层叠型集管的制造方法
JP6951786B2 (ja) 2017-08-29 2021-10-20 株式会社Welcon ヒートシンク
US11150025B2 (en) * 2018-05-10 2021-10-19 Raytheon Company Heat exchangers for multi-axis gimbal pointing or targeting systems
CN112888910B (zh) * 2018-10-29 2022-06-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WO2020090015A1 (ja) * 2018-10-30 2020-05-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分配器、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7118236B2 (ja) * 2019-02-20 2022-08-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016836B2 (ja) * 2019-06-10 2022-02-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導電システム
JP6930557B2 (ja) * 2019-06-28 2021-09-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WO2022264348A1 (ja) * 2021-06-17 2022-12-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4222484B (zh) * 2021-12-20 2022-10-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
CN115031556A (zh) * 2022-08-11 2022-09-09 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及微通道换热器的加工方法
CN116007238A (zh) * 2022-12-09 2023-04-25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CN115717842B (zh) * 2023-01-10 2023-04-11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多功能轴向连接微通道换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37276A (en) * 1947-12-22 1951-01-09 Little Inc A Heat exchanger
US3221982A (en) * 1964-08-10 1965-12-07 Jack S Yampolsky Turbocirculator
US4730668A (en) * 1987-02-13 1988-03-15 Lemaster William Radiator adaptor and assembly
US5514248A (en) * 1990-08-20 1996-05-07 Showa Aluminum Corporation Stack type evaporator
US5241839A (en) * 1991-04-24 1993-09-07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Evaporator for a refrigerant
US5242016A (en) * 1992-04-02 1993-09-07 Nartron Corporation Laminated plate header for a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4122578B2 (ja) * 1997-07-17 2008-07-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JP2000161818A (ja) 1998-11-25 2000-06-16 Hitachi Ltd プレート型冷媒分流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
FR2793016B1 (fr) * 1999-04-30 2001-09-07 Valeo Climatisation Boite collectrice allongee pour echangeur de chaleur resistant aux fortes pressions internes
BRPI0215085A2 (pt) * 2001-12-21 2016-06-28 Behr Gmbh & Co dispositivo para a troca de calor.
US6892805B1 (en) 2004-04-05 2005-05-17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Fluid flow distribution device
WO2006059005A1 (fr) * 2004-11-30 2006-06-08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Echangeur de chaleur avec accumulateur thermique
JP4724594B2 (ja) * 2006-04-28 2011-07-13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5655676B2 (ja) * 2010-08-03 2015-01-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凝縮器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03085A (zh) * 2014-11-04 2017-08-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EP3217135A4 (en) * 2014-11-04 2018-06-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yer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07003085B (zh) * 2014-11-04 2019-01-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107532867A (zh) * 2015-05-01 2018-01-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07532867B (zh) * 2015-05-01 2019-11-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04848516A (zh) * 2015-06-15 2015-08-19 广州佳立空调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用层叠式管片及换热器
CN107949762B (zh) * 2015-09-07 2019-08-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分配器、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07949762A (zh) * 2015-09-07 2018-04-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分配器、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10476036A (zh) * 2017-03-31 2019-11-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CN110476036B (zh) * 2017-03-31 2021-05-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CN111201415A (zh) * 2017-10-13 2020-05-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1201415B (zh) * 2017-10-13 2021-05-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1936815A (zh) * 2018-04-05 2020-11-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分配器以及热交换器
CN111936815B (zh) * 2018-04-05 2022-02-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分配器以及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214342A1 (zh) 2016-07-22
US20160076825A1 (en) 2016-03-17
JP6038302B2 (ja) 2016-12-07
WO2014184912A1 (ja) 2014-11-20
EP2998679B1 (en) 2020-08-05
US10107570B2 (en) 2018-10-23
JPWO2014184912A1 (ja) 2017-02-23
CN105209845B (zh) 2017-05-03
EP2998679A1 (en) 2016-03-23
CN105209845A (zh) 2015-12-30
EP2998679A4 (en) 2017-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85332U (zh) 层叠式集管、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03798026U (zh) 层叠式集管、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03798237U (zh) 层叠式集管、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05164491B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203940658U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203964700U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203940771U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203940770U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JP6091641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567176B2 (ja) 積層型ヘッダ、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203274373U (zh) 制冷剂分配器及具备此制冷剂分配器的热交换器
CN203396065U (zh) 热交换器、室内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5492855B (zh) 层叠型集管、换热器以及空调装置
JP2009150574A (ja) 分配器、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熱交換器並びに空気調和機
CN104634004A (zh) 冷凝器
CN204115550U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204100877U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106871496A (zh) 室内换热器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